您的位置:群走网>作文>作文400字>刘公岛作文400字
刘公岛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4-06-10 10:39:50
  • 相关推荐
(精选)刘公岛作文4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公岛作文4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刘公岛作文400字1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刘公岛作文400字2

  要领一、腰要垂

  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腰部一定要向下垂沉,同时还要保持腰部的挺直,千万不要弯腰,那样起不到锻炼的效果。

  腰劲下沉,既可以稳定重心,又可以避免气浮。练拳气浮,是练习陈式太极拳最常见技术病症之一,多是由于腰劲没有向下垂沉而引起的。

  另一方面,在做动作的.时候,腰部又要有启领、带动的作用。陈式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腰以上身体部位及手臂动作多是要因腰先动而随着动的,所以腰一定要起到启领的作用。

  只有这样,劲力才能由下肢传递到腰,再由腰上传到脊、肩、臂,最后达于手指,以达到节节贯串的劲力技术要求。

  要领二、跨要开

  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求开胯圆裆。开胯是指胯部关节和肌肉的感觉,而不是把两腿分开很大角度。圆裆是指大腿根部内侧要圆。

  开胯的同时又要圆裆,两者要同时兼顾、合二为一。要想达到这个要求,一定要在想象中把两条腿在裆、胯部位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拱形,即字母“n”的形状。

  这样,在行拳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拧转,只是在“n”的形状上发生变化,即使身法转换,也能保持外胯松而内裆圆,并使身体上、中、下三节浑然一体、周身一家。只有胯开裆圆,才能更加易于步法的进退和重心的变换。

  要领三、膝要转

  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注意灵活转膝以配合重心的转移、身法的变化和步法的进退。

  腿是身体重量的主要承载,膝关节对于身体的起伏、辗转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灵活转膝,才能使劲力螺旋式上下传递。

  同时膝关节要有向上催送的劲,膝关节的旋转、催送,能使缠丝劲节节贯串,更能使劲力发放得浑厚而顺达。

刘公岛作文400字3

  如果练太极拳的人是一棵树,那么站桩功就像在为这棵树浇水,以便使根扎得更深。以下的是陈式太极拳混元桩口诀,希望你会喜欢!

  陈式太极拳混元桩口诀

  懂劲就是明白力,化力发力力中庸。首先受力卸人力,学会控制再进攻。

  练出结构最佳形,练沉练整练放松。松化松顺松即变,沉实沉稳沉上擎。

  那处挨上那处照,不需强求用七星。推手多时感觉灵,节节控制皮毛听。

  一臂力量总有限,协调全动力难封。力向对方无腿处,顺人加力效能增。

  懂人必须规矩己,避免得机不能攻。练出杠杆拨撬人,练出虚实再用空。

  明白沾粘不丢顶,发挥动能悟静功。快捷还须名师喂,真懂必须实践经。

  经打经验经磨练,各家各劲铭骨中。尝试一次又一次,反复多遍境界升。

  先找力尾化人劲,再找化解在途中。学会发人微有动,掌握化解同时攻。

  初用往往四肢力,渐渐使用腰腿弓。弯弓曲弓之字弓,周身一家六张弓。

  初学用弓要如弓,弯曲四肢肾后撑。增大幅度练耐力,一切渐回自然中。

  化劲都有不同味,发劲人人有特征。功夫与理要符合,技巧实用相适应。

  人生有竟学无涯,蹬上高山更见峰。艺不得法行路远,学而不练空谈兵。

  循序渐进适老弱,超强训练宜年青。学来人家用成己,举一反三四五通。

  用功还须用心计,熟知人时心不惊。心平气舒胸有数,应对总在预料中。

  太极拳劲好弹性,太极拳劲整长惊。太极拳劲较圆活,太极拳劲虚幻空。

  太极拳劲静待动,太极拳劲绵中钉。太极拳劲阴与阳,太极拳劲灵和轻。

  太极拳劲沾又粘,太极拳劲化又封。太极拳劲变不尽,太极拳劲巧妙精。

  懂劲就是知规律,懂劲练出明白功。懂劲一般练有用,套路劲别随意更。

  懂到动时再懂静,懂劲反复境界升。万人千姓一百劲,难能劲劲都适应。

  不懂劲时似神秘,真懂也觉很普通。懂劲自认已明白,清楚背面有陌生。

  陈式太极拳基本桩功

  无 极 桩

  两脚略宽于肩,全身放松,肩自然垂下。两手叠于肚脐之 上,左上右下。口微合,舌轻抵上齿龈。呼吸自然,可按需要发声。

  一 字 桩

  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两 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于略低于头。然后徐徐呼气,同时两臂 缓缓下降,至胯侧一乍许,脊背下沉。气呼完,再吸气,重复动作。

  晃 桩

  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两手心相对,肩下垂。坠肘, 两臂如抱一大圆球,前后晃动。吸气时,身后仰,前脚掌离地。呼气时, 身前俯,后脚跟离地。

  独立开合桩

  两臂要求同晃桩,仅是一脚独立。吸气时,两臂展开,一 腿提起。呼气时,两掌相拢在脐前。两掌心两尺许,腿下落,然后吸气, 再起另一只腿。动作相同,两脚依次提落,向前行走。

  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拳法的手型

  掌

  大拇指与小拇指有相合之意,大拇指轻贴于食指,食指与中 指间开一缝。中指与无名指亦开缝,但小于食指与中指间的缝,以利中指 领气(中指是上肢最远的梢节,注重中指有利于改善上肢的微循环,促进 气血的运行)。

  (1)立掌

  (2)侧掌 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向上。如肘底捶。 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略向侧后方。如单鞭,左掌 中指略侧向右后方。

  (3)按掌 分单按、双按。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朝下方或前斜 下方。如“金鸡独立”,属单按;“六封四闭”,属双按。

  (4)搓掌 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侧向上方。如“双撞”。

  (5)托掌

  拳

  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向上。如“金鸡独立”。 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自然弯曲,贴于食指 与中指中节指骨上。 不宜握拳过紧, 拳略虚。 四指依次略排列成小圆弧型。

  (1)阴拳

  (2)阳拳

  (3)撩拳 子”。

  勾 手

  五指捏拢,屈腕放松。既不能过松形成死弯,也不能太直, 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下,如“掩手拳”。 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上,如“搬拦捶”。 基本要领同阴拳,惟用力时,自下向上弹击。如“劈架 腕部无弧度。

  八 字 手

  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大拇指与食 指伸开呈八字型(最初是抓筋闭脉,分筋错骨,现大都不用。但为大家了 解太极拳,故而仍保留此手型。如“掩手拳”)。

  单手缠丝

  两脚顺朝同方向,眼盯住右(左)前方一固定目标。身体中 正,头虚领顶劲。一手卡腰,另一手划圈。

  动作一:右小臂自然置肋骨处。

  动作二:身向左转,手心向肚脐,食指侧向前方。

  动作三:身继续左转至 45 度,立掌掌心侧向左后方(划右手,手心 向左后方;划左手,手心向右后方)。沿中线升至下颌。

  动作四:身右转,右手自下颌处向上,向右侧随身外旋转出。高齐于 眉,距身二乍远(注:手领肘,肘领肩,三节递进。左手圈与之相同,惟 方向相反)。

  首先要明确其部位:脐至关元穴(脐下三寸正中)的一片。 以意领气,使气入下腹正中。每天早上换气后,或直立,或站弓步桩、马步桩, 开始以意领气,每时每刻以意调息,意守丹田。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 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 拳论上, 经常 可见。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 中写道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 下于 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 首要地位 ,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 其所以 然, 更不知其具体做法。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 应该首先弄清: 什么叫 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 礼 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 时放松, 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以笔者 愚见 ,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 蓄、发、 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 骨则不要 上提, 下边再提肛缩肾, 将腹内脏器托住。 呼气时膈肌上升, 两胁则向内向下合, 腹内脏 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 胸、背、 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 稳,后天 之气宜顺”的要求。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 放到 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 上” ,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 功时的气 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 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②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 有入有 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 合,纵横 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 的意思 。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在 格斗 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 自己 则稳如泰 山?欲达到上述目的, 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 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 “气沉 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 丹田二 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 附近, 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 过程, 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通过腹式呼 吸、膈肌 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 补肾)。 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 的能力增 强。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 医疗中, 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 后即沿经 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 得以精 进。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 血液循环 ,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 动,肺体 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 之放松、 全身肌松肉坠, 腹部充实而沉重, 可使人体重心降低, 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 在运动 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

  缠绕、引 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就是前辈形意拳 家刘殿琛 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 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 让气在丹田 (气海) 与 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 意作到: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 吸为提, 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对于初学者 来说,一 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 拳的三体式 ,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 姿势站好 ,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 勉强,多 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 佳。2、仍 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 采用逆腹式呼吸。 吸气时小腹内收, 提肛缩肾, 两胁微 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 手向回收 ,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 合,同时 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 吸时两手 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 推,从外 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3、选 几个动作简 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 马上开 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 十方戒、 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 吸,发力 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 这时自 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 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 都轻松而 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 在腰脊, 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 浮,步稳 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 矣!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庭创造陈式太极拳特点有,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综合百家拳术之长。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

刘公岛作文400字4

  1、起势

  亦静亦动两仪生,阴阳开合立身正,

  气沉丹田周天转,不知不觉得真功。

  2、金刚捣硾

  金刚捣硾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

  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

  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3、揽扎衣

  揽扎衣式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

  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4、六封四闭

  六封四闭须放松,肩肘腕手显轻柔,

  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5、单鞭

  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

  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6、金刚捣硾

  接着又来二捣硾,以左带右巧换位,

  肘膝松合猛震足,力点平稳不伤根。

  7、白鹅亮翅

  白鹅亮翅用劲巧,左右上下妙在腰,

  右撑左按少定势,遇顶则丢劲要少。

  8、斜形

  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

  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9、搂膝

  搂膝只在弹抖中,忽然下沉敌落空,

  快速弓身抱他膝,前假后真要从容。

  10、上三步

  紧跟三步进敌身,步活裆圆劲要真,

  右来左挡我右击,要点打击敌首根。

  11、斜形

  这次斜形不一样,遇敌出拳吾旋裆,

  左臂内弧横截击,迎手劈掌最为上。

  12、搂膝

  忽然弹抖用搂膝,身体下沉抱腿走,

  要想攻下先守上,要点就在肩不僵。

  13、上三步

  这个三步与前同,后要用力前要弓,

  切记领劲首要正,否则人在云雾中。

  14、掩手肱拳

  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

  蓄而后发劲贯足,敌命打击心胸间。

  15、金刚捣硾

  右肘上击速转身,接着又用三捣硾,

  切记重心左胯拦,否则身体难站稳。

刘公岛作文400字5

  94、单鞭

  以上同前

  95、高探马带穿掌

  重心后移松勾手,左转提脚再点地,左手向内收胸前(掌心向上),右手曲臂向上伸(掌心向下)。胯托左腿向前迈,右掌下按左肘下,左掌向前穿掌成,眼视左掌意要远。

  96、转身十字腿

  重心后移扣左脚,右转身来提右脚,两手交叉在胸前,左右分掌蹬右脚。

  97、进步指裆捶

  右脚下落并外摆(45度),腰向右转带左腿,左掌前伸右拳收,眼要平视神要满。弓步进身左手搂,右拳向前冲裆打,弓步进捶不俯身,眼看右捶气下沉。

  98、上步揽雀尾右朋(捋挤按)

  重心后移左脚开,重心左移右脚抬,腰胯托起右脚迈,重做朋捋挤按来。

  99、单鞭

  100、下势

  101、上步七星

  重心前移左脚摆,右脚前点虚步来,两手变捶随式变,经腹过胸到脸前。

  102、退步跨虎

  右脚退步左脚点,两臂随腰向右转,腰向左转手不动,转正身体两手撑。

  103、转身摆莲

  两掌翻转捋式成,左脚扣来右脚摆,脚尖为轴扫左腿,右掌随转翻过来。重心左移右腿提,左手随转收胸前,右手向右来平展,眼向前视气自然。右腿后伸身不偏,向左向上向右摆,两手向前拍脚面,收腿提膝臂向左。

  104、弯弓射虎

  重心下沉斜迈腿,两手从左向下转,向后翻上打左捶,右拳收至右耳前。

  105、进步搬拦捶

  身向后坐开左脚,左拳变掌收腰间,右拳下扣腰左转,再向右转摆右脚。上步搬拦同前势,转换拳式要相连,呼吸自然不闭气,精神贯注意不散。

  106、如封似闭(同前)

  107、十字手(十字手来气混圆)

  108、收势

  收势不能马上散,稳住心情意不乱,要做几次深呼吸,放松调整各道关。

  109、合太极

  重心右移收左脚,两脚并拢立正站,含胸拔背神不散,意气仍在内里转。合太极来放松站,精神内含意念转,呼吸引导归自然,自然呼吸内外连。从零到九两极限,从静到动又两端,行云流水内里转,九九归一浑然间。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流派,原为陈家沟拳术,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有关陈氏太极拳的起源说法不一,而陈氏则坚持“陈氏太极拳”是当今各家太极拳的始祖。

  根据武术史家唐豪考证,陈家沟拳术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约1600年-1680年),此后世代相传,有传子不传女之说。

  故而,外人不得窥其貌,更难知其髓。一直到陈长兴(1771-1853)传拳与河北广平府(今邯郸永年)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后,“陈家沟拳术”才被世人所见。

  唐豪进一步推断,“陈家沟拳术”渐次衍变为当今之“陈氏太极拳”。但据杨氏、吴氏等其他太极名门的历史传承记载,陈长兴的太极拳实乃蒋发所传。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分两种,一种是老架,另一种是新架,老架是由陈王廷所创作的,他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老架一共有七个套路,其中第一路和第二路在现在比较流行;

  后来经他的五传陈有本去掉了一些稍有难度的动作,创作出了新的陈式太极拳,成为新架,两种拳路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老架的拳圈要比新架的拳圈大一点,但是后他的弟子陈青萍又将新架进行改造,形成了另一套拳路——赵堡架。

  太极拳的学习方法

  1、由简至繁

  初学者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用太在意配合呼吸来做动作,可以先采用适合自己的呼吸,先将拳架,形态,这些基本的动作练好之后再配合呼吸练习太极,一定要先从简单的开始练习,打好基础。

  2、缓慢轻柔

  太极拳行拳的呼吸,比人们平时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缓、均匀、深长,达到吸之轻轻,呼之绵绵,没有闭气、憋气、向下压气、强提拉气和用劲逼气的现象。

  3、腹式呼吸

  太极拳行拳时要用“腹式呼吸”,把人们后天的胸式呼吸,还原为先天的腹式呼吸。要求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这是顺腹式呼吸。与此相反,就是逆腹式呼吸。

  两者各有利弊。传统太极拳多数流派是主张采用逆腹式呼吸的,但逆腹式呼吸难度较大,它要求练拳者胸腹横膈膜有较强的升降能力。我们可以先练顺式,再练逆式。

  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训练,行拳时慢慢习惯腹式呼吸了,进而娴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

  4、阴吸阳呼

  太极拳的动作是以一阴一阳为一个动作变化周期,跟人的呼吸变化周期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的呼吸以一呼一吸为一个周期。对于练习太极的人来说,在练习的过程中两个最好做到一致。

  在一个拳势动作周期中,能量积蓄阶段,属阴,为吸气;能量释放阶段,属阳,为呼气。

  拳势呼吸就是要求呼吸状态与练拳姿势变化相互结合,从养生健身的角度出发,练拳的速度节奏应该按照人体自然呼吸的快慢来进行调整,这是“动作配合呼吸”的原则。

  行拳时要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非常协调,做到阴吸阳呼,收吸发呼,起吸落呼,合吸开呼。

刘公岛作文400字6

  1、起势

  动作分解:

  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

  动作分解:

  (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

  动作分解: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

  动作分解:

  (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

  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动作分解:

  (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

  动作分解: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

  动作分解: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

  动作分解: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

  动作分解:

  (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

  动作分解: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

  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

  动作分解: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

  动作分解: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动作分解: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

  动作分解:

  (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

  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

  动作分解: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动作分解: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动作分解: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

  动作分解: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

  动作分解: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刘公岛作文400字7

  预备式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搬拦捶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

  10、玉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臂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式

  16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颌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于大腿外侧;精神集中,眼向前平视,呼吸保持自然。

  1、起势

  (1)左脚向左轻轻分开半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2)两手慢慢向前平举,手指微屈,手心向下,举至与肩同高,两臂距离约同肩宽,肘微下垂。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慢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至腹前,手心向下,掌膝相对。

  [要点] 沉肩、垂肘,送腰屈膝,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手指自然微屈,两臂下落要与身体的下蹲动作协调一致。

  2、左右野马分鬃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于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臂外旋,左手经体前向右划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低;眼看右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脚蹬地,上体继续左转,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岁专题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手心斜向上;右手落于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左脚蹬地,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身体左转,右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左腿随身体左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左臂内旋于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右臂外旋,右手向左上划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低;眼看左手。

  (4)左脚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左脚蹬地,上体右转,右腿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于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应宽松舒展;身体转动时必须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两臂保持弧形;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应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3、白鹤亮翅

  (1)上体微向右转,右臂内旋,手心向下,平屈于胸前,左臂外旋,左手向右上划弧合于胸前,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

  (2)左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随即上体先向左转,面向左前方眼看左手,然后右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旭不;同时上体再向右回转,面向前方,左右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上提停于左额前,手心向右后方,右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方。

  [要点]身体重心后移时,左手上提、右手下按要与腰部转动协调一致,完成姿势时,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右膝腰微屈。

  4、左右搂膝拗步

  (1)左手向体前下落,再由下向左后上方划弧举至左肩外,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由右下向上、向左划弧至胸前,手心斜向上;同时上体先微向右再向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上体右转,右脚向前方迈,脚跟着地。随即左腿蹬地,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回屈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高与鼻平,右手向下由右膝前搂过落于右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右腿蹬地,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身体右转,左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右腿随身体右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右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右臂外旋翻掌,右手向右后上方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随转体向上、向右下划弧落于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左脚随即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4)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腿蹬地,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回屈由耳侧向前推出,指尖高与鼻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点]重心转换时,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垮;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同时须与转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完成弓步姿势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5、进步搬拦捶

  (1)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身体左转、右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左脚随身体左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右掌变拳,臂内旋向下、向左经腹前划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向前、向右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下;眼看左掌。

  (2)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微右转,右脚提起经左脚内侧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下落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拳。

  (3)身体右转,左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右腿随身体右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右腿慢慢屈膝前弓,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经右脚内侧向前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左手上起,臂微内旋向右弧形拦出,掌心向右,右拳先向内翻转下落,至身体右侧时再向外翻转划弧收至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4)右脚蹬地,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左前臂内侧,拳心向右;眼看右拳。

  [要点]右拳不要握得太紧,向前打拳时上体不可前俯,右肩随拳略向前引申,沉肩垂肘,右臂肘微屈;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

  6、如封似闭

  (1)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翻转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前方。

  (2)两手在胸前翻掌,向下经腹前在向上、向前推出,腕部与肩平,手心向前,掌指向上;同时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要点]身体后坐时,上体不可后仰或凸臀前俯;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部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的宽度不要超过两肩。

  7、单鞭

  (1)身体右转,右脚外摆,左脚内扣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向右平摆划弧至右侧方,手心向外;左手松腕向下、向右划弧至腹前,手心向内;眼看右手。

  (2)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手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掌变勾手,左手划弧至右肩前;眼看左手。

  (3)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左臂随上体继续左转慢慢内旋,左手翻转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齐平,肘微屈;眼看左手。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与转体动作配合协调一致;完成姿势时,两肩下沉,右臂肘部稍垂,左肘尖与左膝尖上下相对。

  8、手挥琵琶

  (1)身体重心前移至左腿,膝部松缩,微向左转,右脚提起至左脚后面;同时左掌向内、向下划弧至左胯前,右勾手变掌随腰的转动向内、向前平摆至体前,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

  (2)右脚落实,身体重心后移,左脚稍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膝微屈成左虚步;同时右掌随腰微右转屈肘回带,掌心转向下;左掌向外、向前上方划弧挑举,然后两臂松沉屈臂合于胸前,左手成侧立掌停于面前,指尖与眉心相对;右掌也成侧立掌停于左臂内侧,掌心与左肘相对;眼看左掌。

  [要点]右脚提步时,脚跟先离地,然后轻轻将全脚提起;落步时先以脚前掌着地,随重心后移再慢慢将全脚踏实;完成虚步合手动作时,两臂要有合劲;整个动作过程身体要保持自然平稳。

  9、倒卷肱

  (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向下经腹前向后上划弧平举,肘微屈,左手随即翻掌使手心向上;眼看右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相上,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一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转使掌心向上;眼看左手。

  (4)与(2)解同,只是动作相反(46、47)

  [要点]腿步时,脚前掌先着地,然后全脚踏实,重心后移要做到虚实转换清楚,身体不可上下起伏,同时两脚要保持约10厘米的横向距离,避免两腿交叉,重心不稳。

  10、左右穿梭

  (1)上体右转,左脚内扣,身体重心移至左腿,随即右腿随身体右转轻轻外旋提起;同时右臂内旋翻掌向上划弧平屈于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向下、向右划弧至腹前,手心向上,两手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

  (2)右脚全脚慢慢下落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右腿,随即左脚提起经右脚内侧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然后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上经脸前翻掌举于左额前,手心斜向上;右手先向右下再经胸前随身体左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与鼻尖齐平;眼看右手。

  (3)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微内扣,随即重心前移至左腿,左脚踏实;右脚提起跟进,停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左上右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4)右脚向右侧前方迈步,脚跟着地,随即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向上经脸前翻掌举于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胸前随身体右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与鼻尖齐平;眼看左手。

  [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约30度角(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为这正西偏南和正西偏北),上体不可前俯或左右倾斜;手向上举时要防止引肩上耸;一手上举一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

  11、海底针

  左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上体微向左转,左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提抽至左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右转,由左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右,指尖斜向下;右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要点]身体要先向左转再向右转,完成姿势面向正西,上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弓腰和臀部凸起,右腿膝部要微屈。

  12、闪通背

  上体略向左转,右脚向前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手由体前上提,然后屈臂上举,停于左额前上方,使掌心翻转斜向上,拇指朝下;右手上起经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先前,手指向上,高于鼻尖齐平,眼看右手。

  [要点]完成姿势上体自然正直,腰、胯松沉;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推掌、举臂和弓腿动作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

  13、云手

  (1)上体左转,左脚尖外摆,右脚尖内扣,身体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由上向左、向下划弧至平举,手心斜向下;右手向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内;眼看左手。

  (2)上体慢慢右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移至右腿,右手经脸前向右侧运转,手心渐渐向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内;同时左脚收近右脚,成小开立步(两脚内侧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左手。

  (3)上体再向左转,同时右手向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内;左手向左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左;随之右腿向右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4)同(2)解。

  [要点]身体转动要以腰背为轴,腰胯放松,不可忽高忽低,或左右摇摆;两臂随要的`转动而运动,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重心要稳定,两脚掌依次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第二个“云手”,左脚并步时脚尖微向里扣,便于接下一动作。

  14、左右揽雀尾

  (1)上体微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轻提,右脚尖点地;同时左臂内旋于胸前平举,右手下落,臂外旋收于腹前,两手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2)上体微向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左腿自然蹬直,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平屈,用前臂外侧和手背由下向前上弧形棚出,高与肩平,虎口向上,手指向左;左手向左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前臂。

  [要点]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

  (3)身体微向右转,右手随即前伸翻掌,手心向下;左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右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上体左转,双手经腹前向左后上方划弧,直至左手手心向上,高与左耳齐;右臂平屈于左胸前,手心向内;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左腿;眼看左手。

  [要点]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右脚在身体重心后移时保持全脚掌着地。

  (4)上体微向右转,左臂屈肘折回,左手附于右手腕里侧,随即上体继续向右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右手心向内,左手心向前,右前臂呈半圆形;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成右弓步;眼看右手腕部。

  [要点]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一致。

  (5)右手翻掌,手心向下,左手经右腕上方向前、向左伸出,高与右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左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经胸下落于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看。

  (6)上势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两手向前、向上弧形按出,掌心向前,手指向上;同时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

  [要点]向前按时,两手须走曲线;完成姿势时,两肘微屈,两手腕部与肩齐平。

  (7)左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然后身体左转,右脚尖内扣,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随上体左转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左屈臂平举于胸前;左手向左划弧至左侧,再向下,向右划弧至右肋前,使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

  (8)同左右揽雀尾(2)解,只是左右相反。

  (9)同左右揽雀尾(3)解,只是左右相反。

  (10)同左右揽雀尾(4)解,只是左右相反。

  (11)同左右揽雀尾(5)解,只是左右相反。

  (12)同左右揽雀尾(6)解,只是左右相反。

  15、十字手

  (1)左脚蹬地,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然后左脚尖内扣,向右转体;右手随转体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时右脚尖随转体动作稍向外摆,成右侧弓步;眼看右手。

  (2)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随即向左收回,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两手心均向内;眼看前方。

  [要点]两手分开与合抱时,上体不可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中正,头微向上顶,下颌稍向回收;两臂环抱时须圆满舒适、沉肩垂肘。

  16、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然后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向右靠拢,成并立步;眼看前方。

刘公岛作文400字8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是唐人李道子所传,反映了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所能印证的八种功夫境界。

  修炼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西,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太极拳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内功修炼法、太极松腰、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炼,其目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被意气滋润,练至似乎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即无象无象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象的内外之气沁润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形成“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应物自然”是对有功夫之人的一种描述。内功修炼有素的人,神意清净虚灵,无所挂碍,从不分辩,无私无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晓。如此之人,自己练太极-拳8,1-既能知晓自身之神意气和大自然之花草树的'互动信息,又能感觉内外混元时自身所形成的鼓荡和裹携状态;推手时,对方神意刚刚萌生、形体还未及起动,则自身已随感而应、随机而动,不早不晚恰到好处。有此功夫的人对万事万物都能做到不贪、不执、不欲,只有这样才能应事接物不迷凡、不动心,情绪不起伏,自己的心性不仅能清静无为,而且能凝神聚气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西山悬磬”者,西山比喻清静世界、神意发轫之所在;“悬磬”即空悬,要虚其心。虚到什么程度?像庙里的磬,一碰即口向。太极拳身法中就要求含胸,即空胸实腹,上虚下实,胸部没有一点紧张,特别舒服;学习太极拳还要虚心,心中什么也不顾虑,不管别人说什么也不要有一点怀疑及杂念,一有杂念心里就紧张,因此必须恭而敬之。无论练拳或推手都要心平气和,没有杂念,不受外界干扰,这就是“西山悬磬’’的境界。

  “虎吼猿鸣”是静极生动、内气腾然景象的比喻。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唯有龙之下降,可以伏虎也。”“猿”者,心也、神也、意也。《悟真篇》讲:“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由此可见,心猿可以支配、统帅龙虎之气。“猿鸣”指心意灵动、活跃,使得生命之气息激荡流布。

  “泉清河静”则是“静中触动动犹静”之功夫状态的描述。“泉”指人的生命之泉水。《太乙北极真经》上说:“水乃有母”,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泉。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人体生命之泉可以源源不断、无休无止地滋生。

  那么,生命之泉是什么呢?它泛指津、唾、血、汗、涕、精等人体之水。《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如此经常锻炼阴精,生命之泉就会净寂、清澈、透明、中和,所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虚灵,虚灵则神明,神明则无为,无为则流行,流行则生生不已,智慧无碍,生机无限。

  “翻江播海”,是人体内外已成为虚空混元气的特殊景象。此B,d-,动也是静,静也是动,动静一如,阴阳互孕,出神入化,隐显自在;动静之机,松散氤氲,宛如江水翻腾,海水激荡,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派气机流行、内外一如的风光,达成内外之气混元一体的状态。

  “尽性立命”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归宿,是太极之象的智慧根源。《周易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是追究、深研、体悟天地间万事外有之规律;尽性是完善自我、修真养性,使人性与天道相契。穷理是知其理,悟其真;尽性是行其德,传其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实现“天人合一”、“尽性立命”的太极之象,乃真正的大境界、大经典智慧、大自在,是由太极而超凡入圣的形象表述,是太极拳之真义所在。

刘公岛作文400字9

  第一式:太极起势

  第二式:金刚捣碓

  第三式:懒扎衣

  第四式:六封四闭

  第五式:单鞭

  第六式:白鹅亮翅

  第七式:斜形

  第八式: 搂膝

  第九式: 拗步

  第十式:掩手肱拳

  第十一式:高探马

  第十二式:左蹬一跟

  第十三式:玉女穿梭

  第十四式:云手

  第十五式:转身双摆莲

  第十六式:当头炮

  第十七式:金刚捣碓

  第十八式:收势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

  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

  《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刘公岛作文400字10

  如何练稳杨氏24式太极拳

  练习杨氏太极拳想要做到稳,就要多加练习,太极拳运动时,虚实分明,气沉丹田,劲力充实,重心稳定。

  走架时怎样做到“稳”?要做到稳,非下一番功夫长期锻炼不可。

  要做到稳,有以下问题要解决好

  ①、下肢有劲,足掌趾如钩,落地果断稳实。

  ②、动作虚实转换得灵,前进后退均以腰为轴移动上体。

  ③、步型、步法正确。

  ④、掌握平衡,特别是一些独立动作。注意两手平衡的关系,要做到“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⑤、意念适当集中。如“金鸡独立”,不能光把意念集中在单侧提膝挑掌上,在注意挑掌的同时还要“内视”另一掌在胯前的下按;并须将意识精神向上拔提,使“顶头悬”与“气沉丹田”相统一,做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这样,运动过程就能稳定。

  修炼杨氏太极拳24式的.五大口诀

  学习太极拳最基本要素就是心静体松,周身轻灵,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学习太极拳要内外协调一致。

  1.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心静可以放松,排空杂念,打完整套拳法后,会感到心情愉悦。

  2.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枰彼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3.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沈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太极拳的气能通达全身,气能促进血液循环,疏松血液,补充身体营养元素,修复病灶。

  4.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5.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

  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沈。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结语:通过上述文章我们知道想要练稳杨氏24式太极拳,就要下一番功夫长期锻炼不可。掌握平衡,特别是一些独立动作。还有掌握杨氏太极拳24式的五大口诀,如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等五口诀。只有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刘公岛作文400字11

  【八式太极拳口诀】

  八式简化武当拳,无极起势鼓荡丹,

  两仪开合掳带连,鹤飞展翅气沉田。

  旋转乾坤开胯髋,野鸡蹿林走连环,

  五龙暗渡偷掌腿,侧人打钟架压点。

  阴阳别翅藏奇巧,合抱太极身安健,

  式法虽少万遍练,通幽入奥功德满。

  【动作要点】

  起势

  1、 两脚开立 2、两臂前举 3、屈膝按掌

  一、 卷肱式

  1、 转身翻手摆掌 2、屈臂卷肱 3、前推后收4、转身翻手摆掌 5、屈臂卷肱 6、前推后收

  二、 楼膝拗步

  1、 转腰摆手收脚 2、上步屈臂 3、弓步楼推4、后坐摆脚 5、转腰摆手收脚 6、上步屈臂7、弓步搂推

  三、 野马分鬃

  1、 转身坐腿分手 2、收脚抱球 3、转身上步4、弓步分靠 5、坐腿撇脚转身 6、收脚抱球7、转身上步 8、弓步分靠

  四、 云手

  1、 摆手翻掌 2、转身左云 3、翻手收脚 4、转身右云 5、翻手出脚 6、转身左云侧翻手 7、转身右云

  8、翻手收脚 9、转身左云 10、翻手出脚 11、转身右云12、侧弓步翻掌

  五、 金鸡独立

  1、 坐腿转腰落手 2、提右脚独立挑掌 3、落脚落手 4、提左脚独立挑掌

  六、 登脚

  1、 落脚抱手 2、提右膝抱手 3、分手登脚 4、落脚抱手 5、提左膝抱手 6、分手登脚 7、落脚抱球

  七、 揽雀尾

  1、转身上步 2、右弓步前棚 3、提左手旋臂 4、后坐下捋 5、转身后捋 6、转腰搭手 7、弓步前挤

  8、弓步(平分)抹掌 9、后坐引手10、弓步前按 11、转身分手扣脚 12、收脚抱球 13、转身上步

  14、 弓步前棚 15、提右手旋臂 16、后坐下捋 17、转身后捋18、转腰搭手 19、弓步前挤

  20、弓步(平分)抹掌 21、后坐引手 22、弓步前按

  八、 十字手

  1、 撇右脚、右弓步分手 2、扣右脚、左弓步棚掌于胸前 3、收右脚、两脚成开立步4、两手举抱

  收势

  1、 翻掌分手 2、垂臂落手 3、并步还原

  【八式太极拳练习口诀】

  两臂平举肩放松, 双掌下按气下行。

  抱球迈步要协调, 弓步左棚劲饱满。

  捋挤动作要舒展, 双掌前按臂撑园。

  双掌前探不耸肩, 搂膝推掌腰身转。

  迈步猫行稳重求, 园活连贯意气连。

刘公岛作文400字12

  (1)起势。

  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精神集中,呼吸调匀;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开立步,与肩同宽;两臂慢慢向前抬起与肩平,掌心向下;两腿微屈下蹲,两掌轻轻下按。

  (2)左右野马分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同时上体微向左转,眼看左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再移至左腿,两手划弧,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继续作向右转身动作,动作与上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3)白鹤亮翅。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左下划弧至左手下,两手掌相对成抱球状;右脚前进半步,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脚尖点地;同时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向右上和左下分开,右手上提至头部右前方,掌心向面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两眼平视前方。

  (4)左右搂膝拗步。

  ①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与耳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同时上身微向左再向右转,眼看右手。

  ②上身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指。

  ③上身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向左腿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④与②同,但左右相反。

  ⑤与③同,但左右相反。

  ③与②同。

  (5)手挥琵琶。

  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向前跟进半步;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体稍向右转,左掌由下向左,向上划弧,掌心斜向前下方,高与鼻平;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斜向前下方。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眼看左手。

  (6)左右倒卷肱。

  ①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之翻掌向上,左脚尖落地,眼随着向右转体,先看右方,再转看左手。

  ②右臂屈肘回收,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手回收经左肋外侧向后上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之再翻掌向上;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侧方退一一步,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右虚步;眼随转体左看,再转看右手。

  ③同②,但左右相反。

  ④同②。

  ⑤同②,但左右相反。

  (7)左揽雀尾。

  身体右转,左手经腹前向右下划弧、掌心向上;右手翻掌向下,右臂微屈,两手掌心相对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同时左肘微屈,以左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左侧弧形(手朋)出,左掌高与肩平,掌心向后;右手下落至右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左手。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之前伸,掌心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左上前伸至左腕下方,然后两手下捋,身体以腰为轴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两手下捋经腹前向右后方划弧,直至右手掌心向上与肩平,左手掌心向后,左臂平屈于胸前。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微向左回转,右臂屈时收回,右手置于左手腕里侧,双手同时向前挤出,左掌心向后,右掌心向前。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眼神顾及双手。

  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右前伸与左手平,掌心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跷起。两臂屈时回收至胸前,两手掌心向前下方,然后两手向前上方按出,手腕高与肩平。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两眼平视前方。

  (8)右揽雀尾。

  身体后坐并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先向右然后向左下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左臂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重心再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神顾及左手。其下动作与左揽雀尾相同,惟左右相反。

  (9)单鞭。

  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左转,两手在体前向左划弧,左臂至身体左侧平举,手心向左,右手至左胁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右手随转体向右上方划弧,至右侧时变钩手,臂与肩平;左手自下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视线随右手移动。

  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左手随上体左转而经面前向左划弧,右脚跟后蹬稍外展,重心逐渐移向左腿,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左掌慢慢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右臂成幻手在身体右后方,与肩同高。视线随左手移动,眼看左手。

  (10)云手。

  ①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里,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

  ②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脚靠近左脚,成小开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手。

  ③上体再向右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右手向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云手左右各三次,其下:

  ④同②解。

  ⑤同③解。

  ③同②解。

  (11)单鞭。

  上体右转,右手由面部前方向右划弧,至身体右侧,翻掌变幻;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手慢慢翻掌,向前推出。

  (12)高探马。

  右脚前进半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掌着地成虚步。同时右勾手变掌,两手掌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两眼平视前方。身体微向左转,右手经右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与眼同高;同时左手收至左侧腰际,掌心向上,左臂微屈,眼神顾及右手。

  (13)右蹬脚。

  左手掌心向上,前伸至右手腕之上,两手交叉,手背相对,随即向两侧分开,向下划弧;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身体重心渐渐移至左脚,右脚跟进至左脚内侧;两手继续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手心向后;两臂左右分开划弧,平举,手心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14)双峰贯耳。

  右腿收回,膝盖提起,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右手心也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手心均向上;右脚向右前方落下变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下垂,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脸前成钳形状,拳眼都斜向后方,眼看右拳。

  (15)转身左踏脚。

  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

  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16)左下势独立。

  ①左腿收回平屈,右掌变勾手,左掌向右划弧至右肩前;眼神顾及右手。

  ②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左后方伸出成左仆步,左手下落,眼神顾及右手。

  ③身体左转,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撇,随即右脚尖里扣,右腿后绷,左腿前弓;左手从左腿内侧划弧上抬成立掌,掌心向右,同时右手旋时将勾手置于身后,眼神顾及左手。

  ④右腿提前平屈,脚尖自然下垂;右勾手下落变掌,由后下方向前摆出,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膝相对,掌心向左;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右手。

  (17)右下势独立。

  ①右脚落于左脚前,左脚以脚掌为轴向左转,身体亦随之转动,右手随身体转动向左侧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方;同时左手后平举变勾手,眼看左手。

  ②以下动作与“左下势独立”的②、③、④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

  (18)左右穿梭。

  ①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成半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的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

  ②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③身体重心后移,右脚尖略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看右前臂。

  ④同②,只是左右相反。

  (19)海底针。

  右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健时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20)闪通臂。

  上身稍向右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掌心向上翻转,右臂平屈于头上方,拇指朝下;左手上起向前平推,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21)转身搬拦捶。

  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后转,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右手随转体变拳,自右向下经腹前划弧至左时旁,拳心向下;左手弧形上举至左额前,掌心向外;两眼平视前方。

  身体右转,右脚收回后再向前迈出,右脚尖外撇,右拳经胸前向前方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提经左侧向前平行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收到右胯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左腿前弓,右拳向前方打出,拳眼向上,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神顾及右手。

  (22)如封似闭。

  右手边翻掌边由左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同时变掌,待左手行至右手背处时,两手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上,平举于体前;

  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同时两臂屈时、两掌翻转向下、收至两肋前;右腿自然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前上方推出,手心向前,与肩同宽,眼看前方。

  (23)十字手。

  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划弧至右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两臂微屈,同时右脚尖略外撇,成右弓步;眼神顾及右手,随即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然后右脚向左收回,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于胸前,右手在外,两手掌心向后;两眼平视前方。

  (24)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眼看前方。

  《八段锦》动作口诀

  预备式口诀

  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

  头正身直腰松腹,两膝微屈对足尖,

  双臂松沉掌下按,手指伸直要自然,

  凝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

  两手托天理三焦口诀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

  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

  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

  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左右开弓似射雕口诀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调理脾胃单臂举口诀

  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

  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

  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

  五劳七伤往后瞧口诀

  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

  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

  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

  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

  摇头摆尾去心火口诀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两手攀足固肾腰口诀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

  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

  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攒拳怒目增气力口诀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

  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

  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背后七颠百病消口诀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八段锦功法作用:

  (前四段作用:治病)

  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作用:上焦心肺,中焦俾胃,下焦肝肾,掌心向上托,小指和无名指有麻的感觉。

  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作用:向前推出的食指向上,拇指斜向上,做法正确会有麻胀的'感觉

  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作用:调理脾胃

  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任督通,病不生,头旋转,手下按,打通任督二脉()

  (后四段作用:强身)

  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健肾(去心火即强身)

  六式,两手盘足固肾腰,作用:健肾 通过身体前后动 两手至命门

  七式,攥拳怒目增气力,作用:练内气

  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作用:血脉通畅,气血充足

刘公岛作文400字13

  杨式太极拳拳谱口诀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杨式太极拳拳谱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

  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杨式太极拳拳谱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杨式太极拳拳谱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杨式太极拳拳谱十八字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杨式太极拳拳谱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入,闪展无全空,担化对方力,

  搓磨试其功,歉含力蓄使,粘黏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拿闭敌血脉,

  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掩护敌猛入,

  撮点致命攻,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刘公岛作文400字14

  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太极采气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期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本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生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丹。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古传之睡功之法,用五龙蟠体之形,面南背北,首东足西,侧身而卧。左掌劳宫穴紧贴左耳(劳功穴为心经窍穴,耳为肾之外窍),右手劳宫穴贴于腹部神阙穴,神阙穴亦是肾经之俞穴。如是,上下皆致心肾相交。右足微伸,左足卷曲,置于右足之上。息念(呼吸与意念)注于神阙,以神阙吸气,毛孔呼气,乃至人之息深深,无声之中独闻知也。静察出人之息,有声则听,无声则守,不即不离,如疏雨滴梧桐,有意无意,如微云浇河汉。寄心于耳,寄耳于息,心息相依渐入心息两忘。至于大定之境,及至静极而动,恍然一阳生,蒸薰如醉,睡功之大成也。

  早功法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津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立起之时,将右手掌慢慢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松),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将两足在圈圈内一跳,静坐片刻,取药服之。

  行功歌

  一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呵、嘘、呼、哂、吹、加嘻成六数。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时手双托。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老药。

  二

  春嘘明目木滋肝,夏至呵心火自闭。秋哂定知金肺润,冬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食。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命丹。

  三

  肝若虚时目睁睛,肺知哂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吹肾还知抱膝平。脾症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莫生惊。仙人嘻字真玄秘,日日行功体渐宁。

  四

  肝本青龙旺在春,病来还觉好酸辛。眼中赤色兼多泪,嘘法行功效若神。肺生咳嗽作痰诞,胃膈烦焦喉舌干。却病急行哂字诀,上焦火降肺安然。心神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灵更莫过。喉病口疮并热痛,行之渐觉体安和。肾为水府是生门,保命藏精养蒂根。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精气返昆仑。脾家属土太仓名,饮食成痰湿热生。泻痢脾鸣兼吐水,调和四季得和平。三焦火症报君知,静坐蒲团须用嘻。此法通玄传上古,清凉三部是良医。

  打坐法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它。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须从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刘公岛作文400字15

  ①欲转先沉。班侯太极拳老架特点“松圆匀顺整”,较之其他支系更突出“顺”字,处处虚腿转,更符合人体运行,练之不会有腿疼、膝盖疼等弊病。碾脚转身需松沉下气不可向上耸起,坐实松透,立身中正,得中定的劲势统领全局,以身带手,以腰为主宰的整体运动形态。

  太极拳主张虚则灵、灵则变,太极阴阳学说有“阴中寓阳,阳中寓阴”之说,在太极拳中则表现为“实中寓虚,虚中寓实”。实中无虚谓之僵,虚中无实谓之浮,处处有虚实,太极拳中把分清虚实看做第一要义,足见其重要性。

  ②进退步收于中而发于中,脚收至支撑腿内侧,再由此迈出,水平面是圆弧垂直面也是圆弧,如此脚的运行轨迹则成球面。进退有序,脚踏中门而入既沉稳又有力,便于破坏敌方的重心。被誉为“脚踏中门夺他位,就是神仙也难当”。

  ③点起点落,迈步如猫行。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地面不允许有丝毫的拖拉痕迹,神似猫行轻柔矫健悄无声息。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形意拳上步如犁地,八卦拳行步如趟泥,这是三大内功拳的步法特点,虽然提法不同形各有异,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要求含意而行,不允许空起空落。

  我们认真地观察不难发现,猫的步履中含有“粘”劲,运动起来很有章法,足起离地轻柔矫捷,足落着地沉实稳健,绝无“刨地”或“跳坑”之嫌,无论快慢始终保持点起点落的特点,把猫步起落运行的特点人格化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起如藕断丝连意绵绵,落如亲吻婴孩情切切。太极拳汲取了猫步的内涵象形取义而为之。

  在练杨氏太极拳中如何实现迈步如猫行呢?我们要保持立身中正的姿势,通体放松,具备足够的腿部力量,这是实现步法轻起轻落的前提条件。迈步强调以腰胯带动腿的运行,两腿的虚实务必要分清,虚中轻含意念随心所欲,实中暗蓄松柔收放自如,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上步时充分注意:

  ①松腰开胯圆裆,臀下落拉长腰椎促使脊柱上拔实现虚灵顶劲,支撑腿的膝盖要适当的外展务必与脚尖保持同向;

  ②前脚向外碾转时胯一定要充分外展,相当于打开前进的.门户,身体重心逐步过渡到承重腿;

  ③收后腿的力源于腰胯的提携,脚收回迈出的运行轨迹很清晰地成球面状;

  ④以前脚尖为引导探索着迈出,大有“如履薄冰”之感,脚跟轻轻踏出点住地,脚尖自然上翘,势子不停后腿向前蹬力,前脚由脚跟、脚掌、脚趾依次着地踩实形成弓步,务必引导节节贯穿的运劲方式,前小腿尽量垂直地面不宜前倾,膝盖微微向后用力不宜向前拱力,这是养护膝盖和技击的需要。在迈步过程中身体要尽可能地保持同一高度,全部动作都要在连绵不断中匀速运行,充分体现出轻灵的境界。

  练杨氏太极拳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上步脚蹬”和“落地砸坑”。这是病态腿法。之所以说是病态,原因在于落地的一瞬间是失控状态,违背了立身中正支撑八面的原则。

  杨氏太极拳口诀

  1.预备势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2.起势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3.揽雀尾-左掤势

  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採横掤任自然。

  4.揽雀尾-右掤势

  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5.揽雀尾-捋势

  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6.揽雀尾-挤势

  捋式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7.揽雀尾-按势

  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8.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9.单鞭

  追魂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10.提手上势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11.白鹤亮翅

  白鹤展翅立鸡群,左採右挒掤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12.搂膝拗步

  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13.手挥琵琶

  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採破擒拿。

  14.搬拦捶

  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15.如封似闭

  扬掌格肘十字封,花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16.十字手

  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17.抱虎归山

  十字手开採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18.肘底看捶

  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迭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19.左右倒撵猴

  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20.斜飞势

  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採右挒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21.海底针

  倘逢敌手钳右腕,引敌进身坠千斤。

  右拿左压採挽劲,仆前跌后俯仰功。

  22.扇通背

  右臂滚提托架功,背连双臂劲贯通。

  噫嘘一口丹田气,劲点原在腰际冲。

  23.撇身捶

  横截敌臂闪正中,左掌防头伸可攻。

  翻拳压带莫丢劲,掌推敌肘展无空。

  24.云手

  掤捋採挒挤按推,全凭腰脊圆转随。

  云到敌人双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25.高探马

  左带右探济阴阳,扑面锁喉此势良。

  转手高攀马头拧,舒肩拔臂收腹腔。

  26.左右分脚

  上步半捋化敌空,採腕掀肘护我胸。

  重心放低宜沉气,分脚踢出势须平。

  27.转身左蹬脚

  忽觉背后敌来攻,转身消打眼要明。

  先合后开意中定,手拦脚蹬着腰功。

  28.进步栽捶

  栽捶原为打下盘,左手大搂要当先。

  进步拳追敌难躲,总击敌腹腰腿间。

  29.右蹬脚

  右拳被擒急绕缠,化开敌手握敌腕。

  掠上取下双分手,出脚踹肋成自然。

  30.打虎势

  猛虎扑来势虽凶,採挒巨臂敌势空。

  急转腰胯翻拳打,左右披身伏虎精。

  31.双峰贯耳

  遇敌推按休着慌,手叠敌臂压彼掌。

  向外掤架上右步,力贯双拳取太阳。

  32.左蹬脚

  敌逼左侧近身前,我忽退步右转圈。

  分手格握身蓄势,左蹬右踹步连环。

  33.野马分鬃

  斜单鞭后此势连,先採后挒左右环。

  弓步助势攻腋下,肩靠肘打逼近旋。

  34.玉女穿梭

  转身顺掤拗手击,双臂斜穿肘后齐。

  旋肘摇化走内劲,贴身滚挤莫相离。

  35.下势

  下势避敌转腰胯,手似采蝶下寻花。

  逆收顺採皆由我,退进自如用不差。

  36.金鸡独立

  顺势跟进蛰龙现,擎掌托肘敌臂弯。

  下跺脚背勿轻用,提膝休撞下丹田。

  37. 白蛇吐信

  转身白蛇吐信烈,一撇二扑三穿击。

  叉喉取瞳任尔为,吞吐插穿敌胆裂。

  38.高探马带穿掌

  右手探马以高强,谁料左手以穿掌。

  胸前护肘靠右手,左脚跟进又难防。

  39.上步七星

  上步七星变无穷,看似防守实寓攻。

  远打近靠中出肘,前踢旁踹膝上冲。

  40.退步跨虎

  上压下踢来势欢,退步闪战莫迟缓。

  圆转两臂任开合,粘连黏随稳如盘。

  41.转身摆莲

  前封后打近腿功,势如旋风平地生。

  採捋敌臂粘缠劲,连环横扫锉敌锋。

  42.弯弓射虎

  敌进双拳打我胸,右提左拂似挽弓。

  紧贴敌臂回劲放,当头炮加左拳冲。

  43.收势

  太极无始亦无终,阴阳相济奇妙生。

  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

  知己知彼无不胜,熟着熟劲见神明。

  任他鼎力来势猛,引进入空智胜勇。

  杨式太极拳,重视内在修为的提高,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四点。

  一、心往无处想

  太极之心有四项,一用心(含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二专心(含精心、耐心等),三胸前十字中心,四心脏。前两项带主观性,后二项是客观存在,当然主客观不可绝然分开。

  本文重点谈用心与专心。练太极拳时总是强调静心、净心,佛门的修炼家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安顿其心、降伏其心、心无所住、清静于心,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清净须贯穿始终,修炼者须时时关注。

  学习杨式太极,关键就是让自己心静下来,不要被外界事物所影响。

  舍此别无他法。心往无处去想,即想之不想,可达清净境界。此所谓心如止水一波不起,心如古井万念俱无。在这个过程里,练太极拳者可以通过动作套路以一念代万念以至无念。

  动作套路之念随练习的熟练而趋于自动化与自然化,反复训练即可自悟自觉而达无处之想之境。

  二、意在似中用

  所谓“似”,即若有若无,隐隐约约,恍兮惚兮,如醉如梦。太极拳的用意有无穷的奥秘,炼意是真假太极拳的分水岭,炼意的状态又是太极拳水平的标尺。但如用意太过(或执著),必干扰心神的安闲,造成神思的散乱与动作的僵拙。

  集中注意力,在练习杨式太极拳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意念。

  用意的关键在于阴面用意,即阴用。何为阴用?阴引阳行,负阴抱阳。前人认为用意分阴阳,有意用意属阳,无意用意属阴。用意的目的.是引气,气也分阴阳,外气属阳,内气属阴,内气中的元气是阴中之阴。

  无意用意与内气自然和合成气球,或体前、体周或手中,形成催发身形与手势变化之趋势,驱动并促使外形的变化。用李可染大师谈绘画技艺的诀语,此谓之“淡”。淡者,恬淡,清淡,似与不似又何其似。

  三、拳在水中打

  此“水”非水,是一种意境。“拳在水中打”即画弧走圈、举手投足、转胯动腰中,似乎行进在水中,在水的阻力下运作。这是从外部来着眼的。从内观之,水分有色之水与无色之水。有色之水有红、黄、紫诸色,以红为主,血液是其主要形式。

  无色之水是身体内部分泌渗出的体液,如汗液、泪水、口水之类。有色之水靠循经走脉遍布全身,主要通道是血管。而汗液、泪水、口水则除依靠血管运行外,还依赖肌肉、骨骼、脏腑的空隙与网络组织(包括经络)的营运与润化。

  尿液、汗水、痰液等污水的通畅与排出不可复返,于人体有利;而口水的润化则不可排,排则有害。习拳者在外关注水情景中运作,在内关注口水的润化,拳品会自然提升。

  拳要打出漂浮感、沉重感,要巧妙利用地心引力,动作的正反扭环、沉涌漂没会显现水浪波荡,自然而然就有了乾坤自在手中转、人体处处皆太极的感觉,便可逐步将拳打到每个细胞中、每丝肌内里,深入到每个毛孔乃至每滴骨髓中。

  如果练拳时有拳在“水”中打的情景呈现,拳趣必妙不可言,拳效必出乎意外。

  四、法在虚中行

  修炼太极拳有八万四千之法门,最高的境界是实现不法之法。但这一境界不是一次性、飞跃式达到的,必须分三步过渡。笔者现以“白骨观想”为法门求得“周身轻灵顶头悬”为例加以说明。所谓“白骨观想”,指运拳者假想自己的身体如一副骨架,没有血肉,没有衣着,没有五脏六腑,全身上下轻飘飘、虚灵灵、白森森。

  在此种意境中行拳,身心必定两轻灵,头不悬而悬,最后达到的深层境界应该是轻盈虚灵如一纸、一叶、一影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步骤:

  1.实法阶段。先须扎扎实实进行观想训练,一块一块骨头进行观想,意念在褫退肌肉后白骨显现,其操运过程中心法显得十分重要。

  2.半实靠虚及虚实互转阶段。从预备式始,便有白骨森森的观想与感觉,然而运拳中这种感觉则时有时无、时断时续、时显时隐,白骨感渐渐茫然、渺然、不真切。这个阶段需要经过稍长时间,随练拳深入上述感觉会向虚灵空无转化。

  3.虚法阶段。白骨不再存在,什么都没有了,运拳时轻灵灵、光闪闪、柔软软、松活活。此时,也只有在此时,才可能出现孙禄堂先生描绘的太极境界: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笔者冒昧添上两句:心在无处拳似“水”,意在似中法还虚。

【刘公岛作文400字】相关文章:

游刘公岛作文10-15

刘公岛作文400字02-16

刘公岛导游词02-13

刘公岛作文400字(精选15篇)06-10

实用的刘公岛作文300字四篇06-23

经典的山东威海刘公岛导游词02-12

山东刘公岛导游词8篇02-12

山东刘公岛导游词 7篇02-20

山东刘公岛导游词10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