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的作文3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作文300字1
“灵魂里包括你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还有你一生的思考。踏雪无痕是理想,泥足深陷是皮囊。” ——蔡崇达
《皮囊》的作者是蔡崇达,泉州晋江人。很多人以为晋江人都很有钱,偏偏他却是个穷小子。他不仅家里穷,而且读的是一所普通二本学校——泉州师院。要家境没家境,读的也不是名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的首部作品《皮囊》,由韩寒和刘德华给它作序。正式出版时,轰动全国,销量超过350万册。如今,他硬是把《皮囊》中“母亲的房子”改造为图书馆,母亲宁愿捡菜叶吃也要盖的房子,终于盖起来了,谁都不会想到曾经的“穷小子”如今这么有出息。整本书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作品,是一部非常有质感且厚实的散文集,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它不像普通书籍那样给你直达心灵的震撼,而是在不经意间给你猛然一击,久久不能回神。
全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99岁的老奶奶——阿太,出场就是九十多岁的她,独自张罗着闺女的葬礼,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一会儿冲到厨房。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她说:“这不就了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没文化的阿太这句话撼动了我的“三观”。肉体的结束对灵魂来说也是一种解放,肉体如皮囊,灵魂支配着皮囊,反过来皮囊何尝不是在折磨灵魂。不仅如此,阿太在很多时候有着非常人的行为,她就像一个顽固不化的石头,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倔老太婆”。她可以忍心的地把不会游泳的儿子扔下水,人们都说她心太狠,但是她自己却毫不在意。即使是切菜时不小心砍断了手指,阿太依然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年近百岁的她,出门依然坚持步行,她曾经说过:“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是她大半辈子的人生真言。是啊,如今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有更多的消遣方式,上班累了刷刷手机,半个小时就过去,猛然想起来还有事情没有解决,懊悔也来不及了,只好匆匆应付一下。结果就是,皮囊得到了短时的排遣,但后面的烂摊子要肉体与灵魂一起收拾。肉体没有得到提升,却总让皮囊支配你的意志。
而整本书,我认为写得最为感人的内容就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母亲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我当时很不理解,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我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在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看到这我才明白,有时候有这种信念是一种好事,起码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的信念还会支撑着你的肉体一路前行。靠着信念,在这看似无路可走的世界走出自己的路。
《皮囊》这本书里,蔡崇达用亲身经历诉说着一个个小人物的独特故事,无论是张美丽、阿小、文展还是厚朴,他们的生活都被那个沿海小镇的文化和传统所束缚,虽然他们拼命挣脱束缚而去追逐梦想。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到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植树的作文300字2
《皮囊》,在我看来,是一本很朴实的书。本书作者蔡崇达,通过冷静、细腻的描写,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灵。每一篇故事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
植树的作文300字3
在读《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闻,其实我并不知道蔡崇达先生是谁,所以也没想过他的书有多么发人深省。但是经过一个星期的阅读,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蔡崇达先生的这本散文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这本书充满了精华,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这样一本书,人们却评价它“识人又识心”。这本书详细的描绘了作者故乡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那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因为年龄太小,人生阅历不够,我并不能完全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当我看到作者描写父亲忍受病痛的折磨渐渐在他人面前丧失尊严而暴怒的神情,母亲倔强着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肯接受他人帮助的样子,朋友因为理想破灭尊严扫地的绝望时,我发现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蔡崇达先生祖母说过的.话,也是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话。读完书以后我也明白了作者给我们一些的启迪:不付诸行动的热望,最终只是虚妄一场,同时要学会直面现实,因为生活未必如你所愿。感谢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启明灯。
植树的作文300字4
今天,我读了《伟大的军神》后,有很多感想。这篇作文讲述的事刘伯承在一起战斗中负伤的故事。
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头盖骨和右眼,被送到了一家外国医院,著名的德国医生沃克大夫给他动手术。因为麻药供应紧张,手术前,刘伯承要求不给他打麻药,可大夫说:“不打麻药很疼的,你能忍受吗?”“就试试吧”。手术终于结束了,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可是他自始至终没有喊一声,沃克大夫十分敬佩他,说:“你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想,刘伯承元帅的坚强勇敢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一要向刘伯承元帅学习,以前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打针我还哭,但是读了《伟大的军神》,再回想起那事,我感到特别羞愧。
植树的作文300字5
说起皮囊,想必大家脑海里的第一个语句会是网络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以及后来改编的种种版本……然而,这本书虽然名为皮囊,主要讲述的却是对作者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们,是他们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和有些无奈的人生。
全文共计14个章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章,写生命中的至亲,外婆的母亲“阿太”以及自己的父母。其中,阿太是皮囊二字的提出者,是一个超脱的老人,奉行“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道理,由生至死始终认为皮囊是一个包袱,我们的生命本来轻盈通透,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只有死去了才能来去更自如。这一部分最多的篇幅写的是父亲,年轻时壮志未酬的.父亲、一心想建一所大房子的父亲和年迈时身体抱恙外表倔强内心脆弱的父亲,然而,带有父亲的篇幅都少不了母亲,所有的描述都弥漫着母亲对父亲默默无闻、跨越生死般执着地爱。作者以重温过去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
中间四章写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的人,有朋友阿小、文展、同学厚朴,还有小镇风云人物张美丽。在这一部分,作者最先描述的是张美丽,一个因为观念超前一直被小镇人唾弃,最后被逼迫而死的女人,而作者成了未曾接触却唯一理解她的人。阿小和文展则是作者儿时的风云人物,一个因为家世、一个因为从小成绩好被视作天才,遗憾命运捉弄,一个破产被生活抹去光环、一个被偏见击垮,最终都泯然众人、落寞生活。而厚朴是作者的大学同学,一个用全部热情追逐虚妄的人,最终因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英年早逝。这一部分,读来充满了遗憾和惋惜。
随后五章诉衷肠,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对小镇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表明“家对一个人来说,是永远的港湾”。正如他所说“希望通过我的感受来说泉州、写泉州,让更多的人知道泉州”、“要像经营一个世界品牌来经营泉州文化”。在这一部分,“海是藏不住的”一文最短为隐晦也最为露骨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作者说“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方式”也是在说自己要和世界化敌为友,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看最美的风景。
这本书读起来不太开心,充斥着真实的遗憾。看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可能无法让你学到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会让人反思、从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这世上最美的风景——那就是一个个风格不一、自成体系的人。
植树的作文300字6
这是一本写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亲人,写自己的朋友,写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对当代作家的耳闻是相当闭塞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达,第一次读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实,我指的是他这个人。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我非常愿意读一些作者所写的自已故事,不仅仅是因为真实,还能让我了解不同人的性格和生活。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我们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所接触的人和感受的情感都是有限的,唯有读书才能为我们在各自的小世界里开一道窗,让我们有幸去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另一种真实的世界。我们不需参与,只是一个观看者。
皮囊是一本很好的书,它适合你在清静悠闲的时候,舒服地坐下来,认真地欣赏阅读的。请不要急于把它读完,如果你有事尽可以去忙,只要插支书签就好,待你忙完后可以再慢慢地欣赏它。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植树的作文300字7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好书好书,作者以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性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他妈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各人见解和个人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刚经》里面的“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书里面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又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像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丰满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经历,我记得问过令令姐,令令姐说,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大象。无论如何,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价值。也愿你活在当下,珍惜你所能拥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边听着李健的音乐,旁边是热气腾腾的米饭,看完的书,在这寒冷的夜,一切来得如此温暖。
植树的作文300字8
很喜欢作家刘汀对书名《皮囊》的解读——“皮,那种纹理,那种褶皱,那种触手的粗糙感,那种被剥离的撕裂感;囊,意味着空和无,意味着随意填充,意味着干瘪和丰盈。
这就是皮囊,但它同时是一个和自身二律背反的词语,任何一个人写下它之时,说的其实都是与它相对事物,或者就用那个最简便而无用的词吧——灵魂,人的灵魂。
因此,虽然名为皮囊,这却是一本试图写灵魂的.书。通篇里,都是生病的肉体、美丽的肉体、残缺的肉体在折腾它灵魂,但最终,它走向了自己无法明确抵达的反面。”
《皮囊》是一本写人和事的书,更是一本写人世间的书;书中的人物是作者亲密和熟悉的亲人、朋友;讲述的事情,也不过是这些普通人如何为自己的生存去奋斗、打拼。书里的阿太、父亲、母亲、张美丽、文展、厚朴,各有自己的独特,但放在恒河沙数的芸芸众生里,他们也不过就是普通的没有任何概念的平凡人物。
可是这平凡岁月落到每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是平凡的,从来就注定有许多疾病、死亡和荒芜,如何与这生活的慌乱不堪和平相处,但这正是我们生而为人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高级的存在和意义。
植树的作文300字9
或许因为生活环境相似,或许因为作者文笔出彩心思细腻,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的同时带来了感动。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1.
在边陲小镇中,身边也有很多像阿太这样的长辈。他们会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去田间引水入田,七八十岁的老人挥着锄头挑着水,他们会去外公的杂货店买菜籽的时候互相调侃......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2.
自懂事起,特别在小学6年级至高一的`这段时间里,身边有很多个像文中阿小这样的人。出生地和原生家庭确实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这些生活在落后乡村的孩子,我们渴望着那些新鲜的事物,广州香港的高楼大厦车火通明。很多人渴望着,模仿着,不顾家里的反对和排斥去追随,意义在哪儿。
3.
文展,厚朴的故事给了我一点警醒。
4.
张美丽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些被村子里的人指手画脚 品头论足的年轻姑娘。
这本书就像是我很熟悉的雨后泥土味。
植树的作文300字10
在世俗的地方世俗的时间看着这本看似世俗之人写出的世俗之书,多少对自己,对人生也有点感慨的,想到了之前超人介绍的'一部电影《甜蜜蜜》,很老的一部电影,但是很好看,一生很短,留给自由的你只有几十年,一生又很长,因为变数太多,而你又不得不一个一个去渐渐感受,我在中学的时候就曾经幻想过我过完一个一般甚至平凡的一生,但是心中又有另一个念头告知我,还可以换种方式去生活。见的多了,想的多了,之前有一个30多岁的人和我一起面试同一个岗位,当时我们在一起闲聊,后来聊到年龄的时候他就说了,他可能是年龄最大的了,可能他觉得我们会看不起或者不理解他的状况为何这么多年还要和我们面试一个执行岗位,我看出来他打算要说明的时候,我就说了,我理解,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虽然只是说了这一句话,但是我想到了许多,我想到了他可能经验了多少艰难困苦,就像我也没有多好,有的人可能一帆风顺,但有的人肯定要经验些什么。只要保持乐观,快乐,不放弃,主动向上就行了,终归不管是谁,也只是一个人。
植树的作文300字11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这是他应得的。
那么小的.时候就担起了家里的全部责任,生活让他早早成了男子汉。如今他是业内挺有名的人物,看这本书有那么多名人为其写序,我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得是多优秀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小镇走出来,然后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这样的高度。哪怕我们外表漂浮疲惫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皮囊之下,贯穿的是我们的灵魂。无论这副皮囊你是否喜欢,无论灵魂是否已找到出处,你都应该相信灵魂归依了,一切才安稳。而那具皮囊只是偶尔保护我们的内心缓慢一点受伤害的东西。
植树的作文300字12
在书店兜转了大约两三圈后,终于是被《皮囊》这样的书名吸引了去,我想我读书也许是为了寻找些感人肺腑而直击心底的共鸣,但看到最直面也无需过多解释的“皮囊”,不禁好奇它会诉说如何的故事。当我从书中的末尾走出来后,回忆起的竟不是过程中耐人寻味的种种言语,而是恍然大悟般令人觉着舒坦——当人们过于想实现自身的灵魂时,又总在不经意间意识到皮囊的重量,它是让别人发觉精神的首要,又是与自我调解相处的必然。
【一、脱离生命】
也许大多孩童借着洋溢的青春总认为生命足够的漫长,死亡于他们而言无非是遥远而悲伤的。我还小时,爷爷就常跟我说:“我老了,就快走了”,然而那时他的身子却是分明地硬朗,他能顶着烈阳在滚烫的地面上走好远的路,汗珠肆无忌惮地攀上他的前额,他挥起毛巾用力就往脸上糊去,再过一会儿便不见那粗旷的呼吸声。
我那时不明白老一辈谈论起生死时为何总是一派悠然的模样,只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不会走的。”再到后来,拐杖被爷爷颤巍巍地扶在手心……轮椅被爷爷笨拙地操控前进……厚实的衣服裹着他萎缩的身躯……脑海里住着让他难以入眠的病魔。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才会渴望轻快的魂魄,所以有时也会想要逃离皮囊,也会想要脱离生命。
我想起书中的阿太、书中的父亲,“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人的一生总想为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崇高的灵魂交代些成果。碌碌无为不会有成果,而此时的皮囊宛如被麻木着伺候;摸爬滚打不一定会有成果,但至少证明了皮囊是实实在在拿来用的。书中的父亲即便是常年的打拼,却也被一瞬的疾病困扰地束手无策,但他并非失去了动力,因为愤愤不平这身皮囊将家庭拖垮,才在那样狂妄的暴风雨中奋力模糊这样的事实。
“台风就是这样,来之前一点声息都没有,到来的时候就铺天盖地。”我问自己,要在如何伤痕累累的皮囊之下才能看到一个人的灵魂?也许就在铺天盖地之后吧,在成为卸下防备而彻底痛哭的普通人之后,这个人的灵魂便能从皮囊的伤口中释然地抽离了出来,直到最后脱离了生命的缠绕,它便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你的眼前,让你震撼又感动。
【二、不再交集的朋友】
还记得自己曾在高二那个时段深深的厌恶过自己,因为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虚荣感,这让我总是对身边的同学大放热情,大约这也是关于我社交态度的一个转折点。即便是一时的狂热也避免不了短暂的窘况,时而在过道碰见曾经的同班同学,内心就会有一段挣扎的声音告诉我究竟要不要上前打声招呼,然而思绪总是在未下定论前,我们早已擦肩而过了。
后来入了高三便变得有些沉默不语,但起初对于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复读生同桌倒也热情。有一回我又在神游,她便推了下我的手肘提醒我专心些,那时候我告诉她:“将来有机会的话,我想出本书。”她听后意味深长的向我笑,我知道那不是无奈或者不认可的笑容,而是她希望我能先去奔赴当前的目标,于是只好回应我这不失礼貌而又无从肯定的微笑。至少,这没让我失了信心。
再过几日,我将自己原创的.一首古诗给后桌的女同学看,当她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缓缓道来时,我简直激动的不行,而后我又羞赧地跟她说:“我以后想要写一本书。”不过我没料到的是,这换来的只有她尴尬且敷衍的一句:“呃,好啊,你加油。”她的眼睛弯曲着眯成两条缝,这次我看不懂她眼神里的意味。此时我才察觉到原来我是这样迫切的想要得到一份肯定,这顿时让我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于哪里。
她名列前茅,而我偶尔垫过底。自那以后,我终于收心好好学习了。也是自那以后,我的所有文章只成了属于自己的秘密。
回归书中,我便想起在文末出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倘若要说在《皮囊》这本书里看到了如何与自己相似的地方,那么我想我应当就是“厚朴”了,唯一不同的是我宁愿悄然地进行自己的热爱,也不愿声势浩大的再来一场躁动的宣扬。也许“厚朴”是不甘曾经的认可变成了死寂的平息,而我则是害怕渺小的理想会被微弱的自尊心消磨殆尽。
如果说一生中我们所遇到的那些深刻而又不得错过的朋友都是一盏明灯的话,那么这盏明灯应是我那复读的同桌了。毕业后我们没再进行丝毫的联系,也许我们彼此的心里都一致的认为,“路往前走,没必要联络这短暂感动的友谊”。我时而会想起她,至少她确实让我明白了书中那句话——“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一时的热血沸腾反而更轻易冲淡最初执拗的决心。
【三、火车将开往哪里】
依昔记得乘坐放学时回家的那班公交,是我高三时期最轻松的十几分钟。有时候就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沉思,不再去埋怨这条颠簸的道路怎么修了又修,不再去烦闷前方的哪个路口堵了又堵,因为无论此刻发生了任何的喧嚣,它们都完全地不属于我。
好似成为一位漂泊在外的旅客,望着窗外呼啸而过的山峦和建筑,时而感叹炽热火红的夕阳,时而捕捉宽阔静谧的海面,“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风景,无论对当事者多么惊心动魄”。可不就是如此吗?那时迫于父母对我莫大的期望还有好几次深夜里的争吵,我在被窝里闷声哭泣,反复地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去个好远的地方。
我想到了我从小生长的深圳,大概正是因为深圳翻新的太快反而让我越发地想逃离,尽管我回头看曾经路过的风景,可很快又会被另一番新的景象占据脑海,我想深圳本身就是一列火车,而我是困在车上的旅客。
我感同身受于书中的一段话:“生长在城市环境里的人,除了维护秩序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难接受第二层次的思维了。”我意识到自己被牵着鼻子带往这列火车时,我想的却不是破门而出,而是尽力用拼搏的成果换取在另一个站点下车的机会,我无法毫无规划的随意下站,我当然明白我没有这种闯荡的胆量,更是因为我也明白,当前的社会已然少有这样的资本再去提供给具有这种勇气的人了。
我一直认为我是不喜欢深圳的,直到我去了广州的大学反而更加笃定了这个想法。羊城的气息会弥漫在陈年老旧的巷子里,饭店的嘈杂声往往是它经年不衰的标志,还有老人对于食早茶的满足和悠闲,这里有着真实而令人不失所望的烟火气,从每一条巷子、每一句粤语里都能感受到。
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我拥有这样的喜爱仅仅是因为我是一名旅客,倘若问我是否愿意长期在广州定居,我定然不会爽口答应。再后来有一位朋友收到了去深圳面试的简历,他面露难色的踌躇着,我问他:“深圳怎么了?不也是一线城市么。”他倒不屑:“深圳有什么好的。”我的心里顿时不是滋味,也是自那时起,我才发觉了深圳带给我的底气都是来自于——那是我生长的地方,也许广州能让我感慨万千这方水土悠久的历史,但深圳的发展也是伴着我在成长的途中变得成熟。
火车将开往哪里?我得不到答案。也许正是因为日子无法回头,过往的云烟很快散去,窗外的景物也总是应接不暇的出现,而这些不会重复的新鲜反而构造了我本身。我唯一清楚的是:深圳不是我的家,但我会永远成为在这片区域常游的旅客。
正如黑狗达热爱他的泉州那般,他贪恋那里无序的车与行人,欣赏那里粗糙的旧房屋,习惯着那里低陋的家乡习俗,因为那是生他的地方。而我遵守着这里行为的规矩,眼花缭乱于这些相似的高楼大厦,努力适应这里不停变革的政策,因为这是生我的地方。我宁愿用着一丝微薄的爱意去维护着它。
我想,每个人对于生来的地方所能拥有的爱,其实在落地的那刻起就给予了命中注定的份量,不管最终我们是否选择留下,不管它到底会不会成为归来时的家。
记忆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永恒,它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悄然被带走一部分,而作者将那些残余的碎片在《皮囊》当中尽力拼凑,最终完成了他的挽留亦是告别。我很感动于这本书能带我在不同的篇章里“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这每一份有血有肉的皮囊之下诉说的又是如何丰富的世界。不可否认我们的本质是那么的一致,同书中所说:“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而这,又何尝不是生而为人所享有的某种幸运。
望尔有话说:说起来有些惭愧,因为已经很久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去更新了,所以直接打个预防针吧,以后就随缘更了(流汗……)会尽量在1号和15号这两个时间段更,也很感动大家没取关我,超级笔芯!然后就是我的公众号开不了留言功能,所以大家有话跟我说的可以直接私聊,留下了难过的泪水。
植树的作文300字13
这两天把《皮囊》重新看了一遍。
看《天才文展》和《厚朴》的时候,我几经停顿,起身,吸气又喘气,胸中有东西在强烈地翻涌,需要很努力地平复心情才能继续看下去。
共鸣太强烈了,我有点承受不住。
豆瓣上对这本书有很多差评,我没有褒贬的意思,但是我真的觉得他们没有看懂。
不过,没看懂也是好事。真的。
对我来说,就仿佛作者从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把我生命中最本质的悲哀摊开了,把我灵魂之海抽干后的底部暴露在阳光下,那些隐藏在海面下的暗礁和坑洞无处遁形。他的思考太真实,对我来说有些残酷甚至残忍。
我觉得我跟作者有三分像,跟文展有六分像,跟厚朴有九分像。当然我不是厚朴,也没做厚朴,但这是付出了很多代价的,如果没重看这本书,我都快忘了,我从厚朴到如今的云淡风轻,走了多远、多曲折的心路历程。
“他很用力地打招呼,很用力地介绍自己。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不清楚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厚朴大约也是这样的小孩,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因为干净到甚至不知道应该要去判断和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时宜。”
厚朴太像以前的我了,活的很用力,非常用力,但是这种力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它是四散的,朝向的全是虚无,燃烧的却是生命。一个人不清楚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内心却又有着乱窜的力量,这真的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而在外人看来,奇怪又尴尬。
厚朴“尝试着世界的可能性”,组建乐队,办演出,不停地换女朋友,叛逆着,折腾着,燃烧青春着。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符合他的想象——他对青春的想象,对酷的想象,他以为做了这些符合想象的事,他就真的变成他想象中的人了,而他这种对想象的追逐所散发的热情,也确实有打动旁人,感染旁人,可是这根本改变不了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毫无意义的本质,而且他也根本没有成为他想象中的人。
如果想好好生活,他需要在现实和想象的巨大鸿沟上建立一座坚实的不会被水冲垮的桥。但是厚朴也许过于沉浸在幻想中,他连建立这座桥的尝试都没有进行。他龟缩在想象的岛屿上,以为自己拥有了无边无际的世界,却没有看到现实的海水日益上涨,他不知道总有一天他在这座岛屿上将没有立足之地。一个人要想保留在理想之岛生活的权利,他需要的是随时回到现实的勇气,还有智慧,平衡的智慧,建造桥梁的智慧,不被人发现的智慧。
“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发生的任何理想和梦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甚至奋不顾身的实践。我隐隐担心,厚朴这几年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而不是切实的现实里。我没把握,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我没能说出口的是: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我一直在想象厚朴的生活,他已经用那些激烈的方式,把自己抬到那样的心理预期,不可能再低下身,扎到庸常的生活里去了。他不知道,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厚朴活得很用力,可是用力的本质却是逃避:逃避真正的艰难和辛苦,逃避为了抵达目标所需要的日复一日的大量枯燥乏味的脚踏实地的努力。
他被退学,被迫回到老家,到一个小村庄教书。但是他已经丧失了回到现实的能力,他在耽于幻想太久太久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其实没有成为想象中的人的现实,他在毫无准备的时候被现实淹没了口鼻,四处都是海水茫茫,他的理想之岛已沉没在海底,他的内心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太晚了。这样被动的局面,只有一个后果。
毫不意外的,他自杀了。
真的,我一点都不意外,他除了自杀没有别的结局,这是必然的走向。如果他再聪明一点,或许能提早嗅到危险的讯息,或者他再坚强一点,或许能承受陡然回到现实世界的巨大落差——可惜都没有。
也不可惜,真的,生亦何欢。
作者最后说,或许自己和厚朴生的是一种病。
确实,无论是作者,还是用力过猛的厚朴,亦或是早慧的文展,又或者是张美丽,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而这些共同点,是因为他们有同一个标签——小镇。就像一开始作者对厚朴的评价:“多么贫瘠的想象力,连想象的样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是啊,因为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小镇,有着贫穷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父母,如果笨一点反倒是福气——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连苏轼都这样说。
不要太聪明,不要太早熟,就像父辈一样早早娶妻生子,在小镇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其实很好了。否则,像文展和厚朴,他们要跌很多跟头,吃很多苦头,走很多没有意义的弯路,才能摸索出世界的真相,就算他们有些才华或志气,也早在那些毫无意义的弯路上磨损了。灵气,心性,本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却消失得悄无声息。而多数出身好一些的'孩子,他们一早就清楚世界的规则,就算他们初出茅庐凭着想象折腾一番,也有家庭为他们兜底。可是厚朴没有,文展没有。
作者是幸运的,他没有文展的早慧,没有厚朴的激情,这是好事,而且他理智,务实,努力,所以他是那些人中唯一走出来的,走去了北京这座大城市,成了作家,出了书,拥有了财富和一定的社会地位。
不过,他和文展和厚朴相同的那部分终究是无法抹掉的,而他也清楚这一点。
也没关系,他的儿子,他的孙辈,就不会再拥有这样的悲哀了。要想真正地走出小镇,或许得至少三代才能做到。
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六年级,那时候我已经脱离了四年级荒诞不经的行为所带给我的真身心上的影响。我有着一个和我志趣相同、能理解我的知己,有着轻轻松松考全班第一的成绩,可以自由地做最喜欢的事——看书,写小说,逃课在柳树下打坐,在湖边散步看夕阳落下。尽管中间我大伯去世,给我整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也顺利熬了过去。
只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切从我初一第一次月考拿了第一开始,就发生了变化。学习,考试,对我来说一直是简单轻松的,但是第一的荣誉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我很快淹没在对第一的追逐中——我什么都要拿第一,我享受着凌驾别人之上的快感,我享受着第一带给我的行为上无所顾忌的自由,我几乎很少失败(除了在感情上),我想要的都能得到。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一切的危险性,更可怕的是这种状态持续了六年——也许并不止六年。
如果我未来有孩子,我对他在学习上只有一个要求,不许考第一。对第一的追逐会把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变成单一的纬度,会丧失对很多事本身的乐趣的感受,更可怕的是,会让人沉浸在一种假象中,这像极了厚朴在组乐队、搞演出之后同学们对他的追捧,让人迷失其中,看不到世界真实的面貌,无法意识到社会冰冷的规则。这对一个人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我以前也是个活得很用力的人,我大声谈论着梦想,谈论着爱国,我昭告世界我要考清华北大的本科,然后研究生去斯坦福大学,我要创业,我要攀登世界的高峰,我要改造社会的规则,我要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
初二的时候一个女生给我写了一个纸条,她说我背负了太沉重的梦想,她很担心我会有坠落的一天。我当时郑重地告诉她,我不怕,虽千万人吾往矣。后来高中有同学公开表示觉得我很装,觉得我有病。我有些难受,但是没太放在心上。毕竟我从小就因为胖而被骂是猪,九岁就经历“众叛亲离”,被我当时最好的朋友整天骂“变态狂”,被朋友说“如果一个人长得没有你好看还活不活了”,被敬爱的老师骂“没皮没脸”,诸如此类的事情,我早就锻炼出来了一颗不在乎他人评价的心脏——这是我唯一比文展幸运的地方,他直到中专才因为兔唇被嘲笑,而我早早就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舆论的攻击,所以我不会像他一样一蹶不振。
虽然当时对各种评价一笑而过,但是我看了《皮囊》,看了作者对厚朴的评价,我才意识到当年的我在众人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一些跨越n多年的尴尬难免浮上心头——还好时隔多年,没有谁记得这些了。
我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不夸张的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十几年里我从来没想过我不去清华北大的任何可能性,也并非自信,就是知道自己拥有绝对的实力(其实现在我也觉得我当时拥有绝对的实力哈哈哈),不过现在回头看来,结局在高三那年已见端倪,有些事我不好讲出来,只能说太用力的人果然走不远吧。高考失利我没多难过,因为那时候我忙着体会禁忌之爱,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段小小的故事,却没有预料到绝望从此扎根在我的骨髓之中,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不过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对我的学校充满了嫌弃。毕竟当时报志愿都像一场玩笑,我实在不知道我那么低的分数能去什么学校,就全权交给我妈了。所以我刚开学没想跟任何人交朋友,我在每本书的扉页都写下了奋斗的话,发誓总有一天要去配得上我的地方。现在看来挺幼稚的,虽然大学的课程对我来说依然是轻松的,但是很多以前被我忽略的问题接连浮现。大学,是连接学生时代和社会的一个缓冲站,而我站在这个缓冲站里第一次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一个纬度。
后来的很多事情我懒得回想。总之我失去了很多东西才填补上内心的大洞,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才没有走向厚朴的结局。我用了很多时间,建立了那座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也探索出了一条,我这样的异类在人堆里生活下去的办法。我记得当年看霸王别姬,里面说“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的时候,我的眼泪奔涌而出,不过没关系,我也记住了,“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植树的作文300字14
翻开这本书看到序言的时候就被序言里面所描绘的内容和文字吸引了。原来只是想着报着试试看的心情来翻一番这本。没想到一拿起便放不下。这本书讲的是作者亲人们的一些故事。是作者的亲人、朋友的各种皮囊下的心的、灵魂的故事。开篇皮囊讲的其实是作者的阿太的一个故事。阿太是一个非常坚强的、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但是他给我们传达的'精神就是无论我们的生命本来多么轻盈,都是被肉体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的,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一个普通却坚韧的灵魂。在这本书里,我们让自己去和书相互填充,把自己摆放进去,也把书摆放进自己的生命里来。
有时候,这类作品会让会让我们在生活的标签的铜墙铁壁上打上一个小孔。生活中大量让我们惊喜和感动的细节会通过孔眼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来。作者就好像我们的一个感受搜集器一样记录、沉淀、筛选和输出他心里的那些感动的有趣的场景和细节。透过他的眼睛、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多维度的闽南社会。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人是悬挂在自我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其实也是在自我编织的意义的网上的人。他们都是一靠着自我编制的意义和自我的念想、自我的坚持,自己的韧性性,把生活继续下去,如作者的母亲、张美丽、两个阿小、天才文展。意义,没有那么玄虚,不过是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东西“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然后把自己放进去。
《天才文展》文后说到,“我知道,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起风了》这首歌。那种对家乡的近乡情怯还是怕看到儿时的伙伴。没有考究过《皮囊》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是否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曾经上过一节写作课。里面说作家有很多形成小说的素材,其实是来源于他们在媒体上、或者听到身边的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放到自己经历过的场景当中,再形成创作。所以我怀疑《皮囊》里面的故事,也许都是源于媒体上或者是作者听说过的一些事情。否则如果所有的这些悲欢离合,生死,都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或者身上。实在是有点让我存疑。
植树的作文300字15
选择《皮囊》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作者蔡崇达。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听过他的讲座,讲座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对于那一系列头衔却记忆深刻。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一个80后,从记者一步步做到主编,年少有为,蔡崇达本身就是一个奋斗励志的榜样。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我开始阅读《皮囊》。
在书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书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故乡。那些问题,关于人生,关于活着。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在差异中又存在着共鸣。
书中写的最好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辈子活得坦然而硬气。家里人祭祀杀鸡时,有只鸡撒着血在祠堂里乱跳,阿太将鸡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样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声,而全家都因此慌乱开来。
阿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不是什么文化人,只是个神婆,然而这话却说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让灵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乐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耻的。我们活在这世上,周围充斥着喧嚣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我们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却从不曾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庆幸,借着读《皮囊》这本书的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自己之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规划。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植树的作文300字】相关文章:
植树节植树作文02-28
植树节植树的作文01-16
植树的作文03-31
精选植树节植树的作文三篇05-18
植树节植树的作文4篇05-19
【精选】植树节植树的作文4篇06-04
精选植树节植树的作文4篇05-29
植树节植树的作文三篇06-07
植树节植树的作文3篇05-07
【精选】植树节植树的作文3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