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好句>语录>学诚法师的语录48条
学诚法师的语录48条
更新时间:2025-03-16 07:26:51
  • 相关推荐
2025年学诚法师的语录锦集48条

  做利益他人的事。做得越多,所获得的幸福就越多。以下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学诚法师的语录48条,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爱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有爱就会痛苦。

2、当一个年轻人在当子女时,可能非常追求个性,不理解、不认可父母的关怀与期望;一旦转眼间为人父母,同样会对子女有一样的要求。

3、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人,是对演员身份的超越。

4、人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心对境,对外在的一个事物,内心会起一个反应、判断、感受,这个内心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谓的"痛苦"或"快乐"。

5、痛苦和快乐的来源就很清楚了:内心的心理结构,加上外在的事物,会引发内心种种苦乐感受。

6、外在的事物与遭遇往往是我们不能掌控的。

7、我们不能确认未来什么时候发生地震,什么时候得上绝症,甚至不知道下一个拐角我们会遇见谁,下一分钟我们的心脏会不会忽然间休息。

8、我们的内心是可以自己改变的,改变内心的一个判断方式。

9、改变自己的内心,让它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慈悲,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包容,越来越有力量,让人产生一种能力,面对所有的外在,都能够快乐,都能够远离痛苦。

10、如果我们觉得,要得到外在什么东西,才能获得幸福的话,目标本身就错了,自然不容易获得真正的安乐与宁静。

11、身体有"失坏",青春不再,身体日渐衰老,健康每况愈下。

12、欲望淡泊的人比较快乐,不必家藏万卷丹青,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13、利他心强的人比较快乐,爱与不爱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判别出来的。

14、只有及时地报答有恩于我们的人,才能让自己与对方得到真正的快乐。

15、莫到失去了双亲,才懂得感念亲恩,那时只能是万分的痛心,却于事无补。

16、"树欲息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说行孝要及时,赶早莫赶晚。

17、人人存孝心、行孝道,则天下之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享天伦之乐,此乃国家安泰、社会和谐、生民幸福之兆。

18、活在当下,生命才有力量跳出轮回。

19、活在当下,我们就能觉察到自己面对事物的心态,好的就保持,不好的就把它改正。

20、心像一条流动的河,无数的念头刹那生灭,相续不断,前一个念头刚过去,下一个念头又生起,起什么念头对我们的生活、生命是有影响的,它会制造出"产品"。

21、愤怒、仇恨对人体内的神经组织、内脏细胞也会造成严重损害。

22、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都会被记忆。

23、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展开,这种离苦得乐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去行动。

24、从出生那一刻起,将经历的每一个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拿来当作材料,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了这座迷宫,并埋藏了每一个陷阱和隐患。

25、佛教徒持守戒律,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内心的力量,开发内在的智慧。

26、内心平静,才容易专注,同时思维清晰,能够快速把握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信息。

27、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我们要去改善和超越的。

28、菩萨所做的就是慈悲一切,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

29、向别人倾诉就是排泄心灵的垃圾,虽然一时可以缓解心中的郁闷,但终究逃不出扬汤止沸的轮回。

30、止口不如静心,从源头清理才是治本之道。

31、人生在世,所处的境遇虽然千差万别,概而言之,不出苦乐二字。

32、当今越来越忙碌的社会,清闲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即便这么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清闲,又大多被浪费在光怪陆离的声色饕餮之中,内心没有片刻的喘息余地。

33、宁静看似平淡,却不可或缺,如同家常便饭虽然滋味一般,却可以保证身体的营养和能量,不让人挨饿。

34、当禅修达到一定阶段,身心会获得一种纯然的喜乐,是任何世间快乐都无法比拟的。

35、所谓"士人",是能用自己的学问服务一方父老乡亲,立起道德和心灵标杆的人。

36、"在亲民"是说要关心、亲近民众,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不能躲在象牙塔里。

37、一个菩萨,也就是学大乘佛法的人,万事万物,人类的一切学问,都是他持戒的对象。

38、持戒让一个人从举止到内心都安详、稳重,透出一种慈善、清和的光辉,私心杂念少了,就容易专注,也就是"定学"。

39、佛教讲的智慧是让人解脱自在,不为外物所奴役,也不被知识所捆绑。

40、学佛明白宇宙万相无非缘聚缘散,亦无非众生的心生心灭,无非是历练我们,保持内心的慈悲与平等,在佛陀的智慧觉照里,是一片清净光明。

41、梦想往往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专利,但也不尽然。梦想是不分老少的,它属于每个渴望创造精彩人生的人。

42、如果我们把玄奘的长征称之为"壮举",那么法显的长征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告诉我们,成就一番伟业,尽管需要某些外在因素,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是认准目标、持之不懈的愿力。

43、任何想法在刚刚诞生、尚未付诸于现实的时候,都是一个梦。

44、梦想就变成了理想,也就是一套能够付诸实践的具体思路,只要坚持做下去,就有成功的希望。

45、在佛教看来,中国传统的五种人伦关系都是爱与智慧的体现。

46、无限轮回,一切众生都曾作过我的父母,因此要孝顺一切人,恭敬一切人,在有差别的缘起下,去实践平等的大爱。

47、一个人非常容易去否定、排斥生命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

48、我们要做的,是逐步改变,从能够体谅别人到代人着想,再到助人为乐。

《2025年学诚法师的语录锦集48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诚法师的语录48条】相关文章:

学诚法师的语录45句02-22

学诚法师的语录集合39句07-30

学诚法师的语录合集49条03-14

学诚法师的语录汇编30句10-03

学诚法师的语录摘录36条09-28

2023年学诚法师的语录49条08-20

2023年学诚法师的语录38条09-06

2023年学诚法师的语录39句11-14

学诚法师的语录锦集35句10-16

2023年学诚法师的语录40条06-30

2025年学诚法师的语录锦集48条

  做利益他人的事。做得越多,所获得的幸福就越多。以下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学诚法师的语录48条,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爱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有爱就会痛苦。

2、当一个年轻人在当子女时,可能非常追求个性,不理解、不认可父母的关怀与期望;一旦转眼间为人父母,同样会对子女有一样的要求。

3、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人,是对演员身份的超越。

4、人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心对境,对外在的一个事物,内心会起一个反应、判断、感受,这个内心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谓的"痛苦"或"快乐"。

5、痛苦和快乐的来源就很清楚了:内心的心理结构,加上外在的事物,会引发内心种种苦乐感受。

6、外在的事物与遭遇往往是我们不能掌控的。

7、我们不能确认未来什么时候发生地震,什么时候得上绝症,甚至不知道下一个拐角我们会遇见谁,下一分钟我们的心脏会不会忽然间休息。

8、我们的内心是可以自己改变的,改变内心的一个判断方式。

9、改变自己的内心,让它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慈悲,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包容,越来越有力量,让人产生一种能力,面对所有的外在,都能够快乐,都能够远离痛苦。

10、如果我们觉得,要得到外在什么东西,才能获得幸福的话,目标本身就错了,自然不容易获得真正的安乐与宁静。

11、身体有"失坏",青春不再,身体日渐衰老,健康每况愈下。

12、欲望淡泊的人比较快乐,不必家藏万卷丹青,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13、利他心强的人比较快乐,爱与不爱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判别出来的。

14、只有及时地报答有恩于我们的人,才能让自己与对方得到真正的快乐。

15、莫到失去了双亲,才懂得感念亲恩,那时只能是万分的痛心,却于事无补。

16、"树欲息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说行孝要及时,赶早莫赶晚。

17、人人存孝心、行孝道,则天下之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享天伦之乐,此乃国家安泰、社会和谐、生民幸福之兆。

18、活在当下,生命才有力量跳出轮回。

19、活在当下,我们就能觉察到自己面对事物的心态,好的就保持,不好的就把它改正。

20、心像一条流动的河,无数的念头刹那生灭,相续不断,前一个念头刚过去,下一个念头又生起,起什么念头对我们的生活、生命是有影响的,它会制造出"产品"。

21、愤怒、仇恨对人体内的神经组织、内脏细胞也会造成严重损害。

22、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都会被记忆。

23、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展开,这种离苦得乐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去行动。

24、从出生那一刻起,将经历的每一个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拿来当作材料,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了这座迷宫,并埋藏了每一个陷阱和隐患。

25、佛教徒持守戒律,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内心的力量,开发内在的智慧。

26、内心平静,才容易专注,同时思维清晰,能够快速把握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信息。

27、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我们要去改善和超越的。

28、菩萨所做的就是慈悲一切,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

29、向别人倾诉就是排泄心灵的垃圾,虽然一时可以缓解心中的郁闷,但终究逃不出扬汤止沸的轮回。

30、止口不如静心,从源头清理才是治本之道。

31、人生在世,所处的境遇虽然千差万别,概而言之,不出苦乐二字。

32、当今越来越忙碌的社会,清闲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即便这么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清闲,又大多被浪费在光怪陆离的声色饕餮之中,内心没有片刻的喘息余地。

33、宁静看似平淡,却不可或缺,如同家常便饭虽然滋味一般,却可以保证身体的营养和能量,不让人挨饿。

34、当禅修达到一定阶段,身心会获得一种纯然的喜乐,是任何世间快乐都无法比拟的。

35、所谓"士人",是能用自己的学问服务一方父老乡亲,立起道德和心灵标杆的人。

36、"在亲民"是说要关心、亲近民众,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不能躲在象牙塔里。

37、一个菩萨,也就是学大乘佛法的人,万事万物,人类的一切学问,都是他持戒的对象。

38、持戒让一个人从举止到内心都安详、稳重,透出一种慈善、清和的光辉,私心杂念少了,就容易专注,也就是"定学"。

39、佛教讲的智慧是让人解脱自在,不为外物所奴役,也不被知识所捆绑。

40、学佛明白宇宙万相无非缘聚缘散,亦无非众生的心生心灭,无非是历练我们,保持内心的慈悲与平等,在佛陀的智慧觉照里,是一片清净光明。

41、梦想往往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专利,但也不尽然。梦想是不分老少的,它属于每个渴望创造精彩人生的人。

42、如果我们把玄奘的长征称之为"壮举",那么法显的长征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告诉我们,成就一番伟业,尽管需要某些外在因素,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是认准目标、持之不懈的愿力。

43、任何想法在刚刚诞生、尚未付诸于现实的时候,都是一个梦。

44、梦想就变成了理想,也就是一套能够付诸实践的具体思路,只要坚持做下去,就有成功的希望。

45、在佛教看来,中国传统的五种人伦关系都是爱与智慧的体现。

46、无限轮回,一切众生都曾作过我的父母,因此要孝顺一切人,恭敬一切人,在有差别的缘起下,去实践平等的大爱。

47、一个人非常容易去否定、排斥生命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

48、我们要做的,是逐步改变,从能够体谅别人到代人着想,再到助人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