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好句>语录>克里希那穆提的语录
克里希那穆提的语录
更新时间:2023-12-24 11:50:39
  • 相关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的语录46句

  我觉得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里希那穆提的语录46句,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1、当我们找到了另一种能够实现忘我境界的途径时,我们就可以不再依赖性。等心念了解了它的全部过程,问题也就结束了。也就是说,当对性的过度思考停止时,心智就自然会有创造了,而正是这种创造使我们感到快乐。处在创造的状态中是一种快乐,因为那也是一种忘我。

2、外在的种种权威和伤害扭曲了心灵,而且年纪越大,这些扭曲会变得越厉害。一个年轻人还没有对家庭、工作、所有活动和苦难许下承诺,这时候,胸怀大志的他就可以播下会开一辈子花的种子,而不是每天迷失在所有无意义且荒谬的追求中。一个人不只应该觉察外在的事物,也应该觉察内心深处的欲望、追求、动机、恐惧、焦虑。只有在冲突被完全终止时,不被扭曲的心灵才会出现。

3、冥想的头脑是沉静的,当所有的思想都归于沉静时,我们的感知就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

4、心能不能彻底安静下来?我们的心永远都在喋喋不休,永远都在转动不已。我们的思想也时刻都在回顾、记忆、累积知识,它总是不断在改变,使自己积累越来越多的概念和名词。我们的感知基于思想的记忆和经验,如果我们说"我不知道",那就意味着尽管我们已经搜罗了头脑中储存的所有知识,但我们还是没有感知到。

5、感知需要摒弃所有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思想,无法让头脑宁静,在宁静状态下开始的行动完全不同于语言所引发的行动,敏感的觉知让头脑摆脱了一切语言、意象和记忆。如果我们把美丽和丑陋各自贴上"快乐的"和"痛苦的"两种标签,那并不意味着它们本身就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语言将生活区分成了快乐和哀伤,这是一种分裂的活动,而全心全意地感知不是。

6、我们从小就接触各种娱乐形式,早就学会了借助娱乐、宗教或其他什么来逃避自己。很多心理学家说我们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任何形式的隐瞒或压抑都是有害的,它们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神经过敏。于是,我们更自然而然地陷入体育、娱乐、歌舞、交际的世界中,以逃避我们内心的空虚、寂寞、孤独和恐惧。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从未意识到,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逃避自己,有意或无意,冲突、快乐、痛苦、恐惧等依然存在。也就是说,无论多么声情并茂的娱乐形式和内容,都只能暂时麻醉我们的神经,而不能让我们从孤独、寂寞和不安全中真正解脱。

7、念头、象征或见解都会阻碍我们去观察。要认识自己,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知识、象征或印象。这样,就能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了。

8、要摆脱矛盾,我们必须无选择地觉知现在。重要的是一刻接一刻地觉知,而且不积累任何觉知带来的经验,因为在积累的那一刻,我们只是在依据那个积累、那个模式、那个经验在觉知。这样,我们的觉知就会为我们的积累所制约,于是就不再有观察而只有解释。有解释的地方就有选择,有选择就会产生冲突,而在冲突中就不可能有了解。

9、不满足是必须持续燃烧的火焰。我们不能用某种兴趣或活动来使它窒息。追求兴趣或活动只是摆脱痛苦的反应,而不能真正消除不满足。

10、寻找是一个动作,是一个对头脑制造的想法的否定或肯定过程。被寻找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的欲望的反映罢了。如果我们要寻找上帝、快乐、安静或者其他东西,那么我们就已经在脑海里构想过它们了。所谓的寻找总是寻找已知的东西,因为寻找的头脑在等待、期盼、妄想时,找到的东西总是可以识别的。

11、概念即语言、观念、理论。现实不是概念,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一堆语言里打转,不愿去面对生活中的事实。

12、生活和概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日常生活是我们每天单调地去办公室上班,不断地被孤独、痛苦、恐惧等折磨。那些事,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过程,是我们生活中每天在发生的事。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痛苦,如果我们没有东西吃,如果我们的亲人死了,如果我们聋哑痴呆,那么这些痛苦、饥饿、死亡、生病和概念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13、一个概念化的世界就是观念的世界、公式的世界、理论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意识形态构成的世界,一旦走进那个抽象的领域,我们将完全迷失自己。概念能帮我们解脱痛苦、摆脱恐惧吗?不能。只有在完全抛开概念去生活时,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领悟到生活是什么。

14、现在的生活、每天的生活是活跃的当下。因此,如果我们试图用过去的东西即思想来了解当下的行为,那我们就根本不会明白爱意味着什么。于是分裂就出现了,生活就变成了冲突。

15、幸福就是当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在每一个当下即刻享受幸福。我们无须到处寻找幸福,因为它不存在于过去,也无须寄存于将来。若想拥有一种持续的、永恒的幸福,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在每一个当下体验生活、觉知幸福。

16、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过一篇寓意深远的文章——《生命的五种恩赐》。文章大意是,在生命的黎明时分,一位仁慈的仙女带着她的篮子跑来,对一位少年说:"这些都是礼物,你挑一样吧,而且只能带走一样,把其余的留下。小心些,做出明智的抉择,因为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

17、正是因为你内心没有爱,所以你不停地从外面寻找爱来填满自己。

18、你害怕接纳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你为何顺应社会、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后从接纳自己开始。

19、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一生的学习》

20、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知识只会导致毁灭和不幸。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格,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生的学习》

21、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意时,美丽细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现。《生命之书》

22、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相当快乐。

23、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而这种安静的状态是不会被噪音所破坏的。只有当你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生命之书》

24、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随传统、父母或上师,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

25、学校应该教育学生一辈子不满、不轻易满足。

26、顺从,是没有创造力的流露。

27、内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难多了。

28、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变得有智慧,这份想变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为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愚蠢是什么。不论我怎么尝试去变得有智慧,我的愚蠢依然存在。

29、年长的人对那些自己都不明白的事,就不该在孩子面前提起,相反的,他们应该制造一种气氛,使孩子可以在其中自在而无惧地成长。

30、大部分人都不快乐,他们不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爱。如果你与别人之间没有隔阂,对于相识的人你只观察而不批判,爱就在你心中升起了。

31、你一旦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你就停止快乐了。

32、我们都对别人有意见,我们说,他是好的,他是虚荣的,他是迷信的,我们与别人之间,永远有意见的屏障,所以我们永远看不到别人的真相。要永远以清新的心去结识别人,而不是用你的偏见,你固定的想法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33、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见,是唯一真正对美的了悟。在印度,你能更清楚地看见世界的缩影,我们希望被爱,却不知道爱是什么,我们不快乐,渴求真实的东西,我们转向圣书,然后在语句中迷失与打转。

34、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你适应社会模式,相反,它是要帮助你完全地,深入地,充分地了解所有事物,然后从社会模式中突破,如此你就不会成为一个傲慢的人,因为你是真正天真的,所以你具有信心。

35、你观察你心智的障碍却不去责难,你的心就可以超越它们,之中不寻常的超越行为就会带领你抵达真理。

36、这种被特定的文化或文明所局限及牵引的整个过程,就可以称为"命运"。

37、一个圆融的人,他的意识是自由的,但一个人圆融无碍时,他是没有必要守规律的,园融意味着生命各个层面的统合。

38、真正的合作不仅是协议共同完成一项计划,也是怀着愉悦和一体的感受。这份感觉中,没有执着的个人理念或个人的意见。

39、你不只是顺从父母及社会希望你做的事,而是真的想通责任的意义是什么,把真相看的非常清楚,并且在一生中坚持到底。你要明白,如果你护持父母只因为你认定那是你的责任,那么你护持只是市场上的交易行为,而没有真实的意义,因为其中并没有爱。

40、生命是很奇怪的,一旦你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许多事情就会发身,一切都会如愿。一旦你开始冒险,你的心及你的周遭就会发生变化,生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满足你的愿望。

41、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这样的心才是庸懒的,无知的。

42、一个人如果能明白贪得无厌和野心是如何形成的,并且从其中抽离,这个人就是在不断地革新,他的心智是博大精深而富有创造力的,因此就能像一粒投入止水中的石头,造成一波波的浪潮,这些浪潮最后就会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明。

43、你是否可能没有野心地活在这个世上,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不可以去改变而只是照着自己的本质活,那么你就会开始蜕变。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非常快乐。这也是正确教育的一部分。

44、我们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规范,而它真的是非常复杂。你知道,社会认为它必须控制或规范它的公民,必须根据某些宗教、社会、道德及经济的模式来塑造人们的思想。

45、当我们挣扎时,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

46、只要你还想得到安全感,也就是那些在婚姻、工作、地位、责任、理念、信仰以及与世界和神的关系中的安全感,你就有所恐惧。只要你心中存有任何形式及任何程度对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需求,你就必定有恐惧。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这个过程觉察并且了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