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词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11-06 12:38:37
  • 相关推荐
古诗词教学设计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安排分组自学、《春江花月夜》配乐、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

  月球相关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月亮妹妹非常爱美,喜欢穿新衣裳,可是她一会儿胖一会儿又很瘦,知道现在也没有一件衣服让她满意。这不,今天她又约了一位裁缝师傅。裁缝师傅来了,替她量好尺寸,就回去做了。没过几天,新衣服就做好了,拿来月亮妹妹一试,怎么也穿不进去,裁缝师傅只好拿回去重新做。这样重复了很多次,衣服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月亮妹妹伤心的哭起来。裁缝师傅不解地问:“你怎么这么善变呢?”月亮妹妹哭着说:“因为我和地球哥哥要围绕太阳转,我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所以我就时而胖时而瘦。”“原来是这样啊!”裁缝师傅想了想说,“我给你多做几套衣服吧!有胖的,有瘦的,有圆圆的,有弯弯的,当你变成什么样就穿什么样的衣服!”“太好了!”月亮妹妹高兴地笑了,天空也明亮起来了。

  月亮在天文学中又称为月球,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下这位月球妹妹,板书:月球。

  二、学习课文

  1、出示:皓月当空的情景

  问:这样的夜晚美吗?这时候的月球像什么呢?

  2、出示:月儿弯弯的.情景

  这时候的月球又像什么呢?

  3、看到这两幅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又什么想法呢?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好吗?

  你们真是聪明,有一位大朋友和我们的想法是那样相似,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打开课本93页,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4、我们谁也没有到过月球,也不知道月球是啥样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月球表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启发学生多说)

  5、月球上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1969年7月20日,跟随两名美国宇航员到月球上看看吧!出示月面图,师解说:这里黑沉沉的,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是一片荒漠。

  6、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吧!月球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吗?(奇异)

  从什么地方看出月球上的景色很奇异?

  a、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阳光。

  与地球做比较,理解奇异

  b、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抓关键词语“环形山”、“满是”理解奇异

  c、月球上是一片荒漠。

  结合第二句理解

  把这种奇异通过读书展现。(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

  7、这两位宇航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月球,他们还为我们带回了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板书)。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看看大家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请大家分组自学相关部分。别忘了自学要求。

  8、出示自学要求:读一读3—6自然段;想一想月球和地球有什么不一样;提出自己的疑问。

  9、学生分组自学。

  10、汇报交流

  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a、月球上的尘土与地球上的有什么不同?对此,你又什么疑问吗?(强调:科学家也没有弄明白,这是多么令人费解呀!)

  b、还有什么不同呢?你能读出来吗?理解“没有明显不同”(强调:科学家也没有弄明白,这是多么令人费解呀!)

  c、指名读“这一连串实验多么令人费解啊!”“这一连串实验”指哪些实验呢?月球上还有些什么与地球上不一样呢?

  d、这同样令人费解!“费解”是什么意思呢?这也可以称为“谜”,补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1、快速默读相关课文,加深对月球之谜的理解。

  三、拓展

  月球上只有这些未解之谜吗?(揭示省略号的作用)月球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谜等着我们去探索,你知道哪些谜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四、古诗欣赏

  月球神秘而富有魅力,古人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扬它,让我们一起欣赏欣赏吧!出示诗句,配乐诵读。

  说说你知道的与月球有关的诗句。

  五、小结

  (播放嫦娥一号登月的简短视频,解说。)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探月计划,如果我们好好学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解开这些谜!

古诗词教学设计2

  一、从教材、学情分析入手,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从教材角度来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从学情角度来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参与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全面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活动框架

  (一)整体教学设计线路

  古文新教。在诵读中,走出传统文言文教学逐词逐句翻译的模式,以读促教,以读促析,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以“写作”为主线。在具体实施中,我可以首先送学生一篇自己的下水文章;其次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就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实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写作。

  以多媒体为辅助。在多媒体运用上,我选用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板块化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新课。阅读《秋天的童话》之后,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明确语文是生活,文章是心声。热爱生活的人,必然热爱写作,苏轼就是这样的人,共同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以“读”的形式进行,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意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通过预习仍然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提出来让其他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对于展示的同学给相应的组加分。

古诗词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感悟“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盒、红花与黄花各10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准备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1)☆☆☆

  ☆☆☆

  (2)○○ ○○ ○○

  (3)□□□□□□

  6里面有()个3。

  2、出示图片:

  师提问:仔细观察,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

  1.黄花有2朵,红花有6朵

  2.红花比黄花多4朵

  3.黄花比红花少4朵

  4.黄花再添4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5.两种花一共8朵

  6.红花是黄花的3倍

  预设二:

  学生没有说到:“红花是黄花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我还知道红花朵数是黄花的3倍”进行引导)

  3、谈话: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认识“倍”

  (1)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倍”的概念

  师:黄花有2朵,想一想,红花的朵数里有几个2?请动手摆一摆,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几个2?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预设:

  1.可以2朵2朵的圈起来

  2.可以每2朵之间隔开一点)

  师:黄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3个2,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师板书,学生学说。

  师:谁再来说一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在红花的后面添贴2朵。谁能告诉我,现在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为什么?

  (预设:

  1.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4倍,因为红花的朵数是4个2朵

  2.原来有3个2,现在又加了1个2,所以红花的朵数是4个2朵)

  师:小朋友们,在刚才摆一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黄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几个2,红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几倍。

  2.不能只看一种花的朵数,首先要先看黄花有几朵,再看红花的朵数里有几个黄花那样的朵数,红花朵数就是黄花的几倍)。

  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归纳小结:黄花的朵数是1个2,红花的朵数是几个2,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2)练一练,巩固“倍”的认识

  师:看大家这么聪明,我想邀请你们玩闯关游戏,敢试一试吗?

  第一关:我会填小鸡:○○○

  小鸭:●●● ●●●

  小鸡有3只,小鸭有()个3只,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倍。

  第二关:我会找教室里灯管的根数是电扇的()倍

  国旗上小星星的颗数是大星星的()倍

  第三关:我会画第一行画2根小棒,第二行画的小棒是第一行的4倍。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2、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模型

  (1)猜摆结合,感悟方法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猜数游戏,根据第一行摆的根数,你能很快猜出第二行摆的根数吗?(出示两组,学生先猜一猜,再用学具盒中的小棒摆一摆验证)

  师:你们猜得又对又快,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吗?(小组内先交流,再汇报)

  (预设:

  1.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就有几个第一行的根数,所以我用乘法。

  2.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就用几乘第一行的根数。)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想想算算,促进建构

  师:小朋友,再看看可爱的小兔、小猪带来了什么?(出示图文)

  1.小兔:巧克力5块2.小猪:蛋糕4块

  饼干的块数是巧克力的2倍面包的块数是蛋糕的5倍

  饼干()块面包()块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动手试一试做课本第78页的第一题

  2、用脑猜一猜老师今年几岁?

  (预设:学生随意的猜测35、28、30、42、33……)

  师: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你最先排除哪些数?

  (预设:学生容易想到排除28、42、33)

  师:是呀,35和30这几个数都有可能。(再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学生揭晓谜底,并且说出理由。

  3、动手摆一摆

  第一行摆●,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第一行摆的3倍,想一想,怎样摆?

  4、动口说一说

  看,李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3个苹果4个梨6个菠萝8个草莓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五、总结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4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下?怎样计算?

古诗词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古诗词教学设计5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小结引导: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一个“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诗词。即使写是的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诗词,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诗词产生共鸣。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备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我设计了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去搜集词,吟诵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古诗词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古诗词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 理解字词。

  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补充资料】

  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古诗词教学设计8

  乡村四月

  知识技能目标

  1、 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 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 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 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 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 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五、小结

  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

  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 孟浩然 宋 王安石 宋 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 莫笑农家腊酒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 山重水复疑无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1、写生字“蚕”“桑”,并至少组两个词。

  2、抄写诗歌并能默写。

  3、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 target=_blank>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 箬 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 箬 蓑

  斜风:微风 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朗读

  背诵

  24. 麦 哨

  石桥铺小学

  教学目标:

  1、 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 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语文园地六

  石桥铺小学

  一、教学目标

  1. 能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

  2. 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 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

  4. 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

  5. 充分准备展示资料,大胆展示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三、教学过程

  l 口语交际 习作

  1.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

  2. 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感受、体验。

  3. 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汇报,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

  4. 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5. 我们听了同学的汇报,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6. 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l 我的发现

  1. 自己轻声读一读句子,仔细看看句子中带点的部分,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 生汇报

  3. 全班齐读,再次感受

  4. 你能仿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l 日积月累

  1. 自读,想一想,这组诗句和什么有关?(都是和乡村田园生活有关的)

  2. 师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

  3. 有感情地朗读

  4. 试着背一背

  5. 比一比谁在短时间内记得又多又好

  l 展示台

  可结合口语交际,展示小组合作和单独完成的成果。如:“农村风光”图片展、讲一个农村儿童生活的故事、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等。

古诗词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背诵、正确地默写古诗词

  2、理解其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进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西江月》的课外练习上,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运用。

  四、教法和学法

  1、讲析法

  2、朗读指导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五、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见到大家我非常激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大家灿烂的笑脸上,看到了明媚的春光,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咱们每一位同学都是这大好春光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希望在这节课上,大家能占尽春光,展现自我。好不好?

  (二)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的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出示幻灯片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来一个男女生背诗对抗赛,采取单挑的形式。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测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赏一赏

  同学们,我们的诗人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并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的画卷。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3——17)

  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你联想到哪些有关的古诗句?欣赏完之后,你能不能写出来?

  (四)写一写

  出示幻灯片18

  要求学生写出欣赏画面时联想到的古诗句。找五位学生到黑板前依次写出要求的古诗句。其余的学生在下边写。写完后找学生纠正错误。

  此环节检测学生的默写情况。

  (五)梳一梳

  在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的基础上,梳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读二悟三赏。出示幻灯片19--20,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保存。

古诗词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亲切、平和、平易近人、融洽黄昏。

  余晖、蕴含、摇曳、真诚、质朴、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古诗词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 suō,“遮”读 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⑴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⑶ 朗读诗句: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⑴ 介绍作者辛弃疾。

  ⑵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⑶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

  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⑷ 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⑸ 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 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

  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古诗词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月”的意象;

  2、探究“月”的意象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以视频导入——

  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写这么多关于“月”的诗句?

  引出本课主题—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一、古代诗词中月的种类

  明月——明月皎皎照我床(曹丕《燕歌行》)

  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瑟琶行》)

  冷月——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缺月——缺月挂疏桐(苏轼《卜算子》)

  钩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一)“月”是爱与美的象征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

  (二)“月”是理想人格、高洁情操的象征

  思考:具有“理想人格、高洁情操”象征意义的意象,你还能想到哪些?

  (三)月象征永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月是思乡怀远的载体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月是失意孤寂的载体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岸①(节选)

  辛弃疾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题:在诗人笔下的明月具有怎样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那一轮浸润过唐诗宋词的明月,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正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我们要努力呵护与守候,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要对夜空里的明月给以更多的关注!

古诗词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会写你、们等字。

  【用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课文语言优美,贴近生活。课前让学生自己观察春天的景色、春雨的样子,说说春雨是什么样子的?教学时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优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多读多体会,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对课文充分感悟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说说春雨还可以是什么颜色的'?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学习字词时教给自学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办法识记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学过一首唱春雨的歌曲《春雨沙沙》,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同学齐唱)

  春雨沙沙,飘落在大地、树梢,花朵上。春雨像乳汁一样滋润着万物,大地呈现了勃勃生机带给我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优美的课文《春雨的色彩》(板书)

  二、初读、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第一遍读通课文,第二遍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我当小老师:

  同学互教生字词,教完后检查同桌,纠正同桌的错误。

  3、教师抽查:

  学生排火车认读,出现错读请小修理员修理。

  三、朗读感悟

  1、春雨是什么样子的,春雨有什么声音呢?(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线、沙沙沙。

  2、春雨中,几只小鸟在争论什么呢?(自读2~5自然段)

  读完后,把你的理解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讨论,课件随即出示图片、文字。

  3、(课件出示小燕子、小黄莺、麻雀的图片,及他们说的话)

  ⑴他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他们为什么这样想?

  ⑵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地方,课文用了不同的动词,能找出来吗?

  出示:春雨落到草地上、淋在柳树上、洒在桃树上、滴在杜鹃丛中、落在油菜地里、落在蒲公英上。(朗读体会)

  ⑶出示头饰激趣:

  你喜欢哪只小鸟,你就读好它的话,等会上台表演。(学生自由练读。)

  4、你觉得春雨是什么颜色呢?你能像小鸟一样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说一说)

  四、分角色表演,加深理解

  1、多种形式练读课文,小组内读,同桌互读,比赛读,分角色读。

  2、小朋友们,让我们变成几只小鸟,到春雨中感受一下吧!

  分角色表演(除课文中的角色外,可以加上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2、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绿色

  麻雀红色

  小黄莺黄色

  教学后记

  学生对春天的景色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学生朗读地都非常富有感情。并能通过朗读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出春雨是五颜六色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学会评价。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二、学习生字

  1、小组内自学:

  (出示本课的生字:线、论、趣、题、底、颜、欢)

  先正确拼读生字,然后再说说我认识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认识的?教教别人。

  2、集体交流:

  请学生说说识字的方法。

  如:通过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是──题、低──底、软──欢

  出示淋、洒、滴、油生字,让学生自己来区分,并通过组词来加深印象。

  3、识字小游戏:

  猜字游戏,抢答游戏。

  4、词语加油站,给生字找几个词语朋友,比比谁说的词多。

  结合扩词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滴:雨滴水滴泪滴汗滴

  欢:欢乐欢笑欢喜欢迎

  题:题目数学题问题课题解题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你、们、红、绿、花、草

  同桌互读这些生字:

  ⑴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你认为每个字的哪些笔画最关键?

  ⑵教师范写,学生评价。

  ⑶学生在音乐声中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⑷展示、评价并作适当修改。

  四、拓展练习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跟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春雨的色彩

  你们红

  绿花草

  教学后记

  在学习本课的生字时能很快的拼读,识字方法也多种多样,如采用换偏旁、同音字、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识记。但是趣洒这两个字的读音容易出错,应该进一步指导纠正。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占格位置不好把握,因此学生占格时占的不大到位。绿字的书写容易出错应加强练习。

古诗词教学设计14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斜边为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化简得。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斜边为的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化简得。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

  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古诗词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二会字,掌握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比学习,体会作者巧妙选材,用心观察,语言生动亲切的表达方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课前准备

  1.复习古诗词翻译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插图,查字典;给字组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单音节变双音节,近义词)语序调整;补充内容

  2.四人小组的一号自学《牧童》,二号自学《舟过安仁》,三号、四号自学《清平乐 春居》,要求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诗词。

  3.明确课堂学习的方式,先专家组研讨,再四人合作小组互帮互学。

  4.训练好专家组就坐的方式。各组相同好书的同学坐在一起,如,1,2,3,4组的1号坐在一起,1,2,3,4组的2号坐在一起,如此类推,共12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学习任务:每一个同学都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翻译古诗词三首。下课前进行堂上检测。

  二、专家组研讨(8分钟)

  按照事先安排的座位,专家组就坐。按照座位的先后顺序发言,每人翻译一行,其他同学给予评价、修改、补充和质疑,尽最大的努力把翻译的诗句弄明白,从字到词到句到整首诗,达成共识,求同存异。教师巡视指导。

  三、回归本队,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

  一首一首过关,先由一号的同学当老师教会其他同学。聆听的同学在小老师发言后提出疑问,直至弄懂。然后是二号的当小老师,三号和四号是同一首的,由三号发言,四号补充。

  四、堂上检测

  1.老师随机抽查:抓住重难点,经过协商沟通巩固(5分钟)

  2.纸笔测试(7分钟)

  用堂上练习本解释25页的第二题诗句的意思(下课上交)

【古诗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06-02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6-03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1-14

《古诗词》教学反思12-23

古诗词教学反思05-16

古诗词教学总结05-20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6-02

古诗词教学总结(荐)06-27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