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王维诗词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
更新时间:2024-10-24 11:30:42
  • 相关推荐
王维诗词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 1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别后相思,人情之常。《诗经》里有“一日三秋”(《王风·采葛》)、“甘心首疾”(《卫风·伯兮》)、“惄(nì)如调饥”(《周南·汝坟》)等语,都形容相思之深。为把相思这种心理活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如“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李康成《自君之出矣》),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这些诗句或表现相思之深长(如流水)、之高洁(如明月)、之排遣不出(如百草)、之所在充满(如春色),形象都十分鲜明,各具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人们一旦陷入相思,总是首先想到王维这首诗,换言之,王维这首《相思》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最为传诵,倍受青睐,其中大有奥秘。

  把上举诸作加以比较,我们发现,不论把相思比作流水、比作明月,还是比作百草、春色,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它们主要表达感情的单向流动。但如果承认相思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感情活动,那么,这种“直流”不论多么强烈,都只能是单相思。本质意义上的相思应该是既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这样循环往复的“交流”。说“思君如流水”,比喻生动传神,但只见水从这里流过去,却不见那里的水流过来,岂不是单相思?相比之下,“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终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情况就两样,这里不仅有一条江把彼此两方遥遥相连,又有“共饮一江水”这一触发相思的媒介,这才合乎相思的实情。王维的.《相思》前二句叙事,正面描绘客观事物红豆。后二句直接抒情:“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充分考虑到彼此两方面。诗人借红豆表己之相思,愿人之毋忘,而睹物思人,又是常情所有,这样写相思,自然是双向流动的“交流”了,这是为每一对相思中的人所乐意接受的境界。

  为什么“此物最相思”呢?因为红豆有晶莹玲珑的外观,既可以持赠,又便于珍藏,是表达感情的理想信物;因为红豆又名相思子,有确定的内涵,是公认的、不容代替的寄托相思之情的专用品(像西方用红玫瑰作表示爱情的专用品一样),说“此物最相思”,无异讲出了一个真理。相比之下,流水、明月、百草、春色等比喻,不免相形见绌。谁也不能把一轮明月或一片春色赠友人私而藏之;而流水、明月等有时还被派作别的用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红豆号相思子,故愿君采撷,以赠其别后感情,犹郭元振以同心花见殷勤之意。”(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之二:“青楼含日光,绿池起风色。赠子同心花,殷勤此何极。”)同心花、相思子、毋忘我,它们形象寓意俱佳,都具有定情信物的品格。

  从开元年间王维为梨园将这首歌词写就时起,这首歌就由当时著名歌手李龟年作为保留节目唱了半个世纪,它“直举胸臆,不假雕鎪;祖帐筵席,听之惘惘,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它“风神摇曳,韵致缠绵,托物抒情,言近意远,是右丞五绝独造之境。”(刘拜山评语)

王维诗词赏析 2

  唐代诗人多不胜数,如果要你来做一个榜单,排名前五的诗人,会是哪几个呢?李白、杜甫、白居易是肯定有的,那还有两个名额,你会给谁呢?如果要我来选,我想,至少王维、必须是其中的一个。

  说到王维,你会想起很多的名句,比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还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等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千古佳句。

  王维

  有时候判断一个诗人的地位,咱们只需要看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能说出多少句他的诗作就可以了,而王维无疑正是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唐诗大佬。

  以前有人批判古体诗,说唐诗宋词这种东西,不但晦涩难懂无病呻吟、而且毫无意义。的确,有很多的诗词都只是作者发发牢骚抒发一下自己的情绪,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也能带给我们审美层面的享受、陶冶我们的情操。

  如果你不去感受和品味诗中的美好,那它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当你认真地去感受诗中的每一个词句,就会发现它不仅能带给人温暖和喜悦,还能给人思想和智慧的启迪。

  王维

  比如我经常会在心烦意乱的时候读王维的诗。王维笃信佛学,被世人誉为“诗佛”,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空灵的禅意,让人读了之后可以静心释然。推荐一首我最喜欢的王维诗作给大家——《终南别业》,这首诗也许你不能完整地背诵,但其中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咱们还是先欣赏一下王维的这首《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欣赏完王维的终南别业之后,咱们大概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维五十多岁的时候所写,当时的王维高居高位,做到了尚书右丞这个位置,属于正二品的当朝大员,我们一般想,这么大的官肯定要周旋于官场很忙对吧?

  王维

  但王维没有,他反而提前进入了退休的状态,总是吃斋念佛,经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散心,那么这首终南别业,写的就是这种官场之外的“半隐居”生活,为什么是半隐居呢,因为当时王维并没有正式退休,而是找各种机会去体验这种隐居的滋味。

  咱们可以想象,王维官居二品,官虽然不小,但烦心的事儿肯定也多,比如有人和自己政见不合、有人求自己办事儿、甚至还有同僚排挤、又或者工作上乱七八糟的事儿,反正王维肯定是觉得烦不胜烦,否则他就不会老是往山里边躲。

  你看他在诗里面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说我中年的时候就开始信佛,老了之后干脆就住到终南山下归隐田园,终南山是个修道的地方,也是隐者的天堂,王维在这里置办了一处别苑,所以叫终南别业。

  王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只要兴致以来,就可以独自上山漫游,其中的快乐,只有我自己知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着走着,就到了溪流的尽头,前面已经没有路可以继续走,怎么办呢?

  干脆席地而坐看着云卷云舒,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头、从山林中走了出来,于是“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两个老家伙聊天聊地聊人生,结果把下山这件事都给忘记了。

  那么整首诗,最令人有启发和感悟的.,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生活也好,人生也好,总会有这种遇到山穷水尽死胡同的时候,人会感到非常的烦恼、郁闷,就连王维这样的二品大员,也同样不能避免。

  王维

  王维可能也没有办法去解决工作或者生活中的这些烦恼,但他却有办法化解自己的情绪,每每“行到水穷处”,就干脆“坐看云起时”,他可以超然物外摆脱烦恼,让自己静下心来、享受心境上的洒脱和自由。

  心烦意乱时,读读王维这首诗,化解烦恼凝神静心,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过不去的,往往是我们的心情,是我们的心境,有时候,我们只顾着低头赶路,却忘了抬头看天,其实,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拥有那片豁然开朗的蓝天白云,最好,愿你“行到水穷处”也能“坐看云起时”!

王维诗词赏析 3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王维诗词赏析 4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盛唐诗人的歌唱是爽朗而又富有青春气息的,即使在一些描写日常生活场景的诗篇中,也无不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情绪。王维的这首诗就是一例。诗里写一位友人在春天里回江南去,诗人为他送行。这种人生的聚散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诗人却能在平凡中开掘出无尽的诗味。诗的首二句从眼前景、眼前事说起,“杨柳渡头”点明送行的时令和地点,“罟师荡桨”则写出友人由水路而去。“临圻”一作“临沂”,在今江苏江宁县东北,隋唐时把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称为江东,这当就是友人此去的.目的地了。这两句看似直赋本事、寓目即景,其实景中含情、言外有意。“杨柳”非但是春之物色,亦关合离别,所谓“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句),妙在落笔于有意无意之中。“行客稀”则是借局外之人写局中之人,言与友人依依话别,留恋难舍,竟不知时过景迁,直到兰舟催发之际,蓦拾首才发现渡头人空,终于不得不登舟启程。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借外景写出一凝睇远眺之人;王维这里则是借外景写出一主一客话别恨短、迟回不去的情景。李诗写分手之后,本诗写临别之际,着眼的时刻虽然不同,而以外景烘托人物的情思则同。这两句似不着力,而在不动声色之际,已透露出友情的深厚。

  诗的后两句,悬想友人归程,在表现手法上一变而为情中生景。设想友人沿途两岸春光明媚,从而表现出真挚的关切之情,这是一层;把自己饱满的情思化为物色景象,这又是一层。古来诗人为相思设譬取喻的可谓层出不穷,而其情味却大不相同。刘禹锡的“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潇湘神》词),是写相思的伤感的;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代赠二首》之一)和“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之二),则一写相思的郁结情怀,一写幻灭的悲哀。这些取譬大多不免苦涩和低沉。而王维的这首诗,却用烂漫春色来比喻相思,春色是无边无际没遮拦的,意指相思的无处不到;春色是绚丽斑斓的,意指相思的浓烈馥郁;春色又是生气蓬勃的,于是无限低回的相思也仿佛一扫穷愁牢落之态,而变得爽朗、轻盈和明快。按古代诗歌中原有以春草喻离思的,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等,王维的“春色”之喻,很可能由此生发而来,而春色较之春草,境界更为宏阔,气势更为充沛、蕴涵也更为丰富,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值此友人归去之际,大江南北一派骀荡春光,已令人赏心悦目,更何况有热烈如春的友情处处伴随,这当是何等令人欣慰!而我们从中领略的,不仅有友情,而且还有乐观开朗、富有展望的人生态度。这首诗的魅力也就正在于此。

王维诗词赏析 5

  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王维《酬郭给事》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这首酬和诗,是王维晚年酬赠与给事中郭某的。“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是说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是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这样,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诗的三、四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现在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不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吗?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五、六两句,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装,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令向下宣达。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怎样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王维《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適《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王维《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展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平静地感受着、品味着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象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呢?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吗?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吗?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这首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象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展。

王维诗词赏析 6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送别诗多得难以数计,而这首诗却最负盛名,一脱稿,就被配上乐曲(又称《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到处传唱。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的“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对酒》诗的“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的“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的“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都告诉我们这首送别诗的影响多么深远。

  全诗四句。一、二两句只写地点、时间和景物,而送行之意,已跃然纸上。“渭城”,即秦时的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阳,乃是汉、唐时代从长安到祖国西北边疆去的必经之地,因而那里就有供旅人寄宿的“客舍”。元二奉命出使安西,当然是从长安出发的;作者那时也在长安作官。诗人不写长安,而写“渭城”“客舍”,则送行之远,情意之殷,都见于言外。那个“朝”(早晨)字也不宜轻易放过。从长安到“渭城”,很有一段距离。送行之地是“渭城”“客舍”,而时间则是早晨,表明诗人从长安送元二到渭城,还不忍分别,就在“客舍”里住了下来。住了多久,不得而知,但至少是一个夜晚;其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言外。正像俗话所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如今已是早晨,元二不得不趁早出发了!凑巧,一阵“朝雨”,压下了“轻尘”;“客舍”外面的杨柳经过雨洗,一片青翠,道路干净湿润,景物清新可喜,朋友们不就可以高高兴兴地分手了吗?可是不然。

  三、四两句,抒写好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挚情谊:使命在身,势难挽留,分手在即。此刻,诗人再也没有旁的话可说了,只好又斟上一盅酒来劝慰行人:“老兄!再干一杯吧!”这儿妙在下了一个“劝”字和一个“更”字,说明对方早已推说不能再喝,而主人还在“劝”他喝,屡劝屡喝,最后,还“劝君更进一杯酒”。为什么?就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啊!“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元和郡县志》说,因为它在玉门关之南,所以称“阳关”,它既是古代自中原赴西北边疆的必由之路,又是古人意念中的内地和边疆的一个地理分界。诗题为《送元二使安西》,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远在“阳关”之外。诗人不说“西至安西无故人”,却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就留下一大段“潜台词”:老兄,一出阳关,你便再碰不到旧相识了;更何况你还要越走越远,直到安西去呢……别离的凄苦,友谊的真挚,都得到了曲折的表现,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再回到一、二两句上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景色而言,这是清新宜人的。表现离别的凄苦,一般用凄苦的景物加以烘托,杜甫的《新安吏》中的“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就是一例。王维在这里用了另外一种手法,即“以乐景写哀”。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他举的“以乐景写哀”的例子是《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此诗的一、二两句,在艺术构思上也许受了“杨柳依依”的启发,但又另有新意。“朝雨”初过,“轻尘”不起,柳色青青,景色如此清新宜人,那么朋友们在一起,该多好!然而元二却要远去,怎么能不平添惜别之情!这是一层意思。元二要到阳关之外的“安西”去,那里的景物又如何呢?王之涣的《凉州词》里是这样描写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元二“西出阳关”,不仅是“无故人”,就连“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的.自然美景,也无法看到了!这是又一层意思,很清楚,正因为有“乐景”的烘托,下面抒写的惜别之情才格外感人。

  元二其人,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却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的考验,至今还脍炙人口,说明它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首送别诗究竟凭什么打动了当时以至尔后那么多读者的心弦呢?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有段话可供我们参考。他说:“作诗不可以意循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这里有两层意思值得注意。

  一是作诗“以辞达意”,就可以流传。“以辞达意”,就是语言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这首诗通俗如话,不事雕琢,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就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试想,老朋友话别,如两人都“以意循辞”,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或典雅,肯定不是迂腐便是虚伪,怎么能以己之情动人之情呢?当然,李氏所说的“以辞达意”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达”“前所未道”的“意”。人人有此“意”,但谁也没有恰切地表达出来,一旦恰切地表达出来,就恰如人人所欲言,自然会引起心灵的共鸣,这“方可谓之达”。从汉代以来,祖国内地和西域的交往便日益频繁,到了盛唐,西面边疆远伸到亚细亚西部,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因而从中原到西域,不仅有许多商贾和军士要通过阳关古道,而且政府官员和都护府幕下的工作人员也要通过阳关古道,奔赴自己的目的地。当他们出发之时,总不免要与亲友话别。这一幕,在历史上不知重演过多少次,而直到王维,才将这种情景提炼成一首语意新鲜、感情深透,能表达千百万人共同思想情绪的绝句来。难怪“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来有些诗人作的咏别诗,虽颇费心力,却“不能出其意之外”,因而也没有艺术生命力。这里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记取。

  二是“可歌咏”。诗歌与散文不同,它应该有音乐性。可以谱曲歌唱。王维的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如果没有音乐性,不适于配曲,就不可能到处传唱,历久不衰。

  最后还应该一提的是,由于古代交通困难和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离开内地到安西那样辽远的地方去,人们便自然会产生特别强烈的惜别之情,就像王维在这首诗中表达的那样。而现在,由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风貌的改变,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形已一去不复返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所表现的凄凉情感已同我们产生了很大距离。但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首诗,仍将以它卓越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永放光彩,为后代人所学习和传诵。

王维诗词赏析 7

  王维《辛夷坞》赏析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王维《酬郭给事》赏析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这首酬和诗,是王维晚年酬赠与给事中郭某的。“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是说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是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这样,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诗的三、四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现在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不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吗?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五、六两句,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装,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令向下宣达。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怎样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王维《酬张少府》赏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王维《出塞作》赏析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適《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诗举要》引)这段评论是中肯的。

  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赏析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王维《春中田园作》赏析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展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平静地感受着、品味着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象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呢?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吗?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吗?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这首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象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展。

王维诗词赏析 8

  《洛阳女儿行》

  唐·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赏析: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此诗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约外延性。或谓伤君子不遇,或谓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或谓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能讲得通。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八句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画阁”以下四句,写“洛阳女儿”住在红桃绿柳竟相掩映的画阁朱楼,出门坐的是用罗帷遮护的七香车,回来的时候,用宝扇遮面,被接入九华帐里。至此,“洛阳女儿”的饮食起居已见一斑。“狂夫富贵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与人”,连续驱使典故,插入对其丈夫的描写;结构上照应上文“良人”一句,将诗意补足。其夫正当青春年华,身享荣华富贵,意气骄奢,甚于晋代巨富石崇;丈夫亲自教她跳舞,其怜爱之情,一如刘宋汝南王之干爱妾碧玉。“不惜珊瑚持与人”,用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将“良人”骄奢豪富之态现于纸上。这里所描写的是“狂夫”之相,但细玩诗意,却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阳女儿”的娇贵之态,貌似游离实则还是为写“洛阳女儿”而驱使笔墨的。随后,顺接上面的.“自怜碧玉亲教舞”句意,迤逦而下,正面描写“洛阳女儿”在九微灯约光晕里,在雕花的连环形窗下,通宵达旦,歌舞不休。这里特别点染了灯花燃尽而扑窗乱飞的一个细节,暗示“洛阳女儿”通宵沉醉于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灯才熄灭,这里以九微灯入诗,无异是把“洛阳女儿”与王母同化为一体了,从而为“洛阳女儿”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其富贵之相,借典故婉然传出。“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写“洛阳女儿”戏乐已毕,无暇练习曲子;打扮好了,依炉熏香而坐。“坐”字,仿佛见其慵懒之态和空虚无聊的贵族生活。下面又拓开一层,写“洛阳女儿”出入贵戚之家,奔走权门之内,虽语不涉讽,但讽意存焉。

  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二部分。诗人把笔锋猛地一转,描绘出一幅貌似孤立实则与上文融浃为一的越女浣纱的画面。美颇如玉的越国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时,身处贫贱地位,只好在江边漂洗罗纱。“谁怜”二字,一贯到底,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奔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愤不平之气。

  全诗描写了两种人物形象,一贵一贱,一奢靡,一穷困,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写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笔铺张扬厉,穷形尽相;后一部分以简笔淡然点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简,繁简各宜。诗中有讽刺,有同情,有慨叹,而这又深深地隐蔽在文字背后。

王维诗词赏析 9

  王维《送别》赏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王维《酬郭给事》赏析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这首酬和诗,是王维晚年酬赠与给事中郭某的。“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是说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是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这样,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诗的三、四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现在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不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吗?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五、六两句,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装,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令向下宣达。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怎样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王维诗词赏析 10

  《酬郭给事》

  【唐】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赏析】

  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首联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时当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颔联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倘若有心于国事,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此联的“官舍”、“省中”均指门下省,重复用词,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

  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王维诗词赏析 】相关文章:

王维的诗词05-28

王维的诗词【精选】05-28

[优秀]王维的诗词05-28

王维的诗词【推荐】05-28

关于王维的诗词01-26

王维的诗词鉴赏01-04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词原文、赏析、解读10-11

王维诗词的原文及鉴赏06-04

王维的诗词40首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