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四月的古诗词
四月的古诗词
更新时间:2024-10-23 18:05:51
  • 相关推荐
四月的古诗词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月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月的古诗词1

  余杭四月

  白〔元代〕

  四月馀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译文

  四月里的杭州,天气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

  成熟的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绿草茵茵,白鹅成群。

  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

  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

  注释

  朱樱:樱桃的'一种。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四月的古诗词2

  1、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2、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3、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4、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6、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

  7、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8、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9、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10、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11、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12、川宿雨霁,四月晚花芳。

  13、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1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的古诗词3

  乡村四月

  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赏析二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的是江浙一带乡村四月的风光。作者是南宋诗人,被称为“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竟被它纯美的田园风光所迷醉:山坡上草木葳蕤,一片青葱翠绿。江南插禾早,蓄满水的稻田里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四月到了,庄稼人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一个闲人。庄稼活像稻草垛一样堆起多高,一件接着一件,哪有做完的时候?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还是喜欢陕南的四月天。在形色上,它一点也不比江南差。比起翁卷的家乡来,我的家乡陕南的物候总要迟二十天左右。那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夏天,像一个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件件脱去青涩和单薄的外衣,骤然间显得丰满、成熟和性感。立夏一过,阳光一天比一天明媚,熏风一天比一天柔软,天空像复写纸一样的蓝。放眼望乡村,满眼是绿色,每一棵草都在开花,每一棵苗都在拔节。这时候,油菜和小麦还长在田地里,离收割还有一段时间,蚕豆和樱桃却早已摆上了农家的餐桌。芬芳的槐花一串串挂在窗外,装饰着露水明亮的家园。做秧田是一件细致活,得投进去技术和时间。正开花的紫云英被翻埋进田土里,再引来渠水沤田。阳光加热了满田的水,发酵了泥土里的生命,直到田泥变得无比柔软。这时候,退去一部分肥水,再将软泥做成一畦畦的温床,撒上草灰后再抹平。稻种的生命起初只是针尖大的一星点,在温室里长出两片叶子后方可移栽。那种农活叫“栽小秧”,是将一棵棵的小秧苗轻轻地摁进秧畦里去。栽小秧的时候,全家总动员,一幅又一幅点彩派的画作在田地里展开。最后别忘了在田头插个稻草人。麻雀嘴馋,它们虽然对那些已经生根发芽的小秧无技可施,但还得提防它们饥不择食地糟践。接下来,等待秧苗青麦子黄,割了麦子好插秧。那是一段暂时无事可做的时间,是大会战之前相对宁静的时刻。不妨到城里逛半天,归途中男人手里攥一把新买的镰刀,头上戴一顶簇新的草帽,女人腋下是一件新买的夏衣。下雨的时候,男人打了雨伞去串门,或者干脆在家睡懒觉;老人在屋檐下搓草绳,望着满天乌云盼天晴;女人在厨房里煮腊肉,裹挟着肉香的炊烟和迷蒙的雨雾永远纠缠不清。雨雾挡住我眺望远方的视线,却又将我的思念发酵到浓郁。妈妈这时候应该又在给我们做鞋垫吧,这是她每年四月坐在乡村滴雨的屋檐下必定要做的功课。她老人家这些年视力大不如前了,可勤劳的品质使她一直不肯浪费每一寸光阴。她搬个凳子坐在屋檐下,地上放个针线笸箩,伴着檐滴的声音扎进一针又一针,针针是对儿孙的牵挂和叮咛——她试图使我们的行走更加平稳和舒适。她在心里计划着哪四双是给我儿子的,哪两双是给我的,哪一双是给我媳妇的。她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的尺码,而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究竟穿多大的鞋。最喜欢是还是那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挥之不去的是愁情。

四月的古诗词4

  1、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2、《梅雨》

  唐代/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3、女冠子·四月十七

  韦庄〔唐代〕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4、余杭四月

  白珽〔元代〕

  四月馀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5、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6、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7、三山一夜雨,四月满城秋。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9、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

  10、《客中初夏》

  北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1、三川宿雨霁,四月晚花芳。

  12、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

  1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4、乡村四月

  翁卷〔宋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5、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16、《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

  唐代/刘长卿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17、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四月的古诗词5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平地。

  4、子规:杜鹃鸟。

  5、如:好像。

  6、才:刚刚。

  7、了:结束。

  8、蚕桑:种桑养蚕。

  9、插田:插秧。

  诗意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

  远远望去,葱葱郁郁;

  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

  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要开始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四月的古诗词6

  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3、 江潭四月熟梅天,顷刻阴晴递变迁。扫地焚香清画水,一窗修竹正森然。——张栻《初夏偶书》

  4、 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娇细全无事,一夜嬠车响到明。——唐寅《江南农事图》

  5、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6、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7、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8、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9、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10、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

  11、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12、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的《夜直》

  1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4、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15、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16、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17、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

四月的古诗词7

  《和微之四月一日作》

  唐代:白居易

  四月一日天,花稀叶阴薄。

  泥新燕影忙,蜜熟蜂声乐。

  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

  春华信为美,夏景亦未恶。

  飐浪嫩青荷,重栏晚红药。

  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

  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

  赏析

  春末夏初的四月,作者和好友分居两地,“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麦子在北方,水稻在南方,吴国越国更是对立的两个国家,作者和朋友看着不同的风景,看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初春已经过去,游玩赏景的心情突然低落起来,两地分居,实在难受。

四月的古诗词8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百花早已凋零殆尽,但是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常惆怅春光逝去无处寻觅,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梅雨》

  唐代/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到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

  唐代/刘长卿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四月山间的河流清澈见底,山上的桃花才将要开放。哪里知道桃树长在地势偏下的地方,于是春风就偏往河边吹。此惺惺相惜的'情谊十分值得珍惜,但这无声的情谊谁来替你们传达。过段时间若无人欣赏,就白白在这山间幽林处独自绽放。

  《乡村四月》

  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客中初夏》

  北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时分,四月天气,清明和暖,刚下了一场雨,天骤然放晴,雨后的山色更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更显明净。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初夏时分得清明洁净,精神为之一爽。

  四月结束,迎来五月,也将与春日告别,即将迎来初夏的炎热了,愿每一个人都能健康生活,努力上进,拥有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

四月的古诗词9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译文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堪称荔枝的先驱。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注释

  南村诸杨北村卢: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先驱: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称“先驱”。

  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产于南海滨。绛罗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红罗袄。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白玉肤:形容荔枝的瓤肉莹白如玉。

  “不须”两句:这两句说荔枝自有风韵,无须等待杨贵妃的赏鉴。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枝。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责的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的话,这里指荔枝。

  “云山”句:广南一带荔枝与松、桧杂植,故云。

  “霜雪”句:这句说荔枝不像北方的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果实味粗。

  桂醑(xǔ):新酿的桂酒。

  赪( chēng)虬珠:赤龙珠,指荔枝。

  “似闻”两句:这两句说荔枝的美味好似做熟的江鳐玉柱,又像烹好的河豚腹腴。斫(zhuó):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作者自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

  涉世:犹言渡世。

  “一官”句:这句说为了求得一官,早已把乡土之念看轻了。莼鲈:蔬羹,鲈鱼脍。莼(chún):莼莱,叶可做汤。《晋书?张翰传》:张翰见秋风起,想起吴中家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归乡,后以莼鲈之思代指乡味或乡思。 [1]

  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赏析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枝。经他的品赏,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枝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与荔枝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枝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枝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枝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枝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平之气,写荔枝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枝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诗的次年,苏轼再次吃到荔枝的时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轼在惠州初食荔枝后作此诗。

四月的古诗词10

  1、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

  4、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5、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6、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7、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8、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9、山一夜雨,四月满城秋。

  10、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11、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四月的古诗词】相关文章:

乡村四月古诗词鉴赏03-15

古诗词06-09

经典古诗词03-05

经典的古诗词09-30

古诗词好句01-07

古诗词名言07-27

唐宋古诗词01-28

爱国古诗词01-29

古诗词鉴赏01-23

励志的经典古诗词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