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
更新时间:2024-09-21 11:30:34
  • 相关推荐
苏轼的古诗经典(1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的古诗 篇1

  西江月·梅花

  词牌名:西江月|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定风波·红梅

  词牌名:定风波|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词牌名:南乡子|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词牌名:南乡子|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和秦太虚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梅花二首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鹧鸪天·笑捻红梅亸翠翘

  词牌名:鹧鸪天|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笑捻红梅亸翠翘。扬州十里最娇饶。夜来绮席亲曾见,撮得精神滴滴娇。

  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消。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

  西江月·咏梅

  词牌名:西江月|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南行渡关山,沙水清练练。

  行人已愁绝,日暮集微霰。

  殷勤小梅花,仿佛吴姬面。

  暗香随我去,回首惊千片。

  至今开画图,老眼凄欲泫。

  幽怀不可写,归梦君家倩。

  苏轼的古诗 篇2

  (一)蝶恋花·春景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二)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作者: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三)行香子·秋与

  作者: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四)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作者: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五)望江南·超然台作

  作者: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六)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作者:苏轼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译文

  两朵芙蓉渐渐地红起,像美人半红的脸一样。恋恋不舍地特地为开一次。假说徐守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

  看见芙蓉在濛濛细雨中摇摆不止,劝徐守停止说喝满杯酒的话了。进一步问酒席前的东坡醉官,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

  创作背景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徐君猷上任只有一年半时间。在较为平静的'东坡心田里,徐守政绩视甚明显。苏轼应孟亨之通判之邀,在秋香亭对饮言欢,以颂徐守之功德。苏轼作此词和《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诗以志之。

  (七)春宵

  作者: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注释

  春宵:春夜。

  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

  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苏轼的古诗 篇3

  寿阳空理愁鸾。——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春风无定落梅轻。——吴文英《醉桃源·元日》

  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司空曙《新柳》

  多谢梅花,伴我微吟。——韩疁《高阳台·除夜》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阴铿《雪里梅花诗》

  冷冷水向桥东去。——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漠漠云归溪上住。——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阴铿《雪里梅花诗》

  初发黄梅插稻时。——蔡伸《长相思·村姑儿》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吴文英《双双燕·小桃谢后》

  倩谁摘取,寄赠情人桃叶。——周邦彦《三部乐·商调梅雪》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曹组《蓦山溪·梅》

  谢却兰桡信杖藜,千峰盘磴入花畦。——德元《玄墓看梅》

  角声吹彻小梅花。——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王沂孙《花犯·苔梅》

  念嘶骑、今到何处。——袁去华《东坡引·陇头梅半吐》

  记得旧时,探梅时节。——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李邴《汉宫春·梅》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绩。——孙道绚《滴滴金·梅》

  旋小筑、吴宫闲地。——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平生。——朱曦颜《一萼红·盆梅》

  闲阶莎径碧,远梦犹堪惜。——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陆游《朝中措·梅》

  祆知染红着手,胶梳黏发。——周邦彦《三部乐·商调梅雪》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王守仁《元夕二首》

  瘦一枝梅影,回首江南路远。——吕渭老《选冠子·雨湿花房》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卷峭寒万里,平沙飞雪。——吴文英《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吴文英《解语花·梅花》

  苏轼的古诗 篇4

  《满庭芳·蜗角虚名》

  年代:宋作者: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减字木兰花·玉房金蕊》

  年代:宋作者:苏轼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年代:宋作者:苏轼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点绛唇·不用悲秋》

  年代:宋作者:苏轼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点绛唇·红杏飘香》

  年代:宋作者: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年代:宋作者:苏轼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年代:宋作者: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年代:宋作者: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的古诗 篇5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贺新郎夏景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热。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苏轼的古诗 篇6

  作为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人,你越读苏轼的传记,就会越喜欢他。他一生活得很深情,既有对人的眷恋,也有对人世的牵挂。但同时,他又活得很真实、很豁达。面对人生的各种苦难,他不断地写文章告诉自己“我要放下”,但同时,他又处处流露出“我其实做不到”。

  自始至终,苏轼都能够以一种豁达开放的心态,一种善于自嘲的个性,来认识自己,鼓励自己,从而在文学中树立了自己的生命典范。这个生命典范,让你知道其实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这种开阔与豁达,无论再过几千年,都不会过时。

  炎热的仲夏,人们难免心烦气躁。这个时候,让自己安静下来,找个僻静的角落,喝杯茶,翻几页书,读几首诗,不失为一种消暑的良方。今日,与大家分享苏轼最经典的10首豁达词作,每一首都百读不厌,让乐观成为一种习惯。

  1、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定风波三月七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6、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7、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8、点绛唇·闲倚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9、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0、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隔了几千年,苏轼还是那么受欢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有趣和多变。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可以俏皮,可以睿智……这种多变是很多词人身上都没有的。可以说,他的复杂和丰富,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

  读苏轼的诗词,如果能够仅仅学会“自嘲”这一点,乐观就会逐渐变成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因为能够自嘲,是一件可以让人开心的事情。事实上,生活中大部分的烦恼,都是由于没有办法调侃自己,从而让自己僵在某个地方。很多时候,遇事能哈哈一笑,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苏轼的古诗 篇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5、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又如,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6、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创作背景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本诗是其第一首。

  赏析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作者简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的古诗 篇8

  苏轼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茶道、茶艺等都有较深的研究,至今也流传的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

  苏轼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铁观音的.功效苏轼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人们将苏轼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轼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轼对茶的功效,铁观音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的其它古诗名句: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相逢一醉是前缘。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此心安处是吾乡。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苏轼的古诗 篇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苏轼的古诗 篇10

  八声甘州宋·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采桑子宋·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宋·苏轼

  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1]。

  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春日词宋·苏轼

  春云阴阴雪欲落,东风和冷惊罗幕。

  渐看远水绿生漪,未放小桃红入萼。

  春宵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儋耳宋·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导引宋·苏轼

  帝城父老,三岁望尧心。天远玉楼深。龙颜仿佛笙箫远,肠断属车音。离宫春色琐瑶林。云阙海沈沈。遗民犹唱当时曲,秋雁起汾阴。

  导引宋·苏轼

  经文纬武,十有九年中。遗烈震羌戎。渭桥夹道千君长,犹是建元功。西瞻温洛与神崧。莲宇照琼宫。人间俯仰成今古,流泽自无穷。

  点绛唇宋·苏轼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点绛唇宋·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点绛唇宋·苏轼

  我辈情锺,古来谁似龙山宴。而今楚甸。戏马馀飞观。顾谓佳人,不觉秋强半。筝声远。鬓云吹乱。愁入参差雁。

  点绛唇宋·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麽。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点绛唇宋·苏轼

  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美人愁闷。不管罗衣褪。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嗔人问。背灯偷搵。拭尽残妆粉。

  调笑令宋·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蝶恋花十五首宋·苏轼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定风波十一首宋·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洞仙歌宋·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洞仙歌宋·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翻香令宋·苏轼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馀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更漏子宋·苏轼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意深。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苏轼的古诗 篇11

  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译文

  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特异的竹子清秀,高出众多树木之天外。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如云梦雨后开晴,如月明星稀,微风吹拂。自从蔡邕离世,桓伊仙逝,谁知空自寂寞,辜负了多少岁月。

  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在花饰窗下演奏,《梁州》曲刚刚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流荡着商调和羽调,最后一声飘入云彩、树梢间。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我送你一曲《霜天晓角》。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赵晦之:名昶,南雄州人,作此词时,赵知藤州(今广西藤县)。

  楚山修竹:古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出高竹。《广群芳谱·竹谱》:“蕲州竹:出黄州府蔪州,以色匀者为,节疏者为笛,带须者为杖。”修,长。

  异材:优异之材。表:外。

  龙须:指首颈处节间所留纤枝。

  凤膺(yīng):凤凰的胸脯,指节以下若膺处。

  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肤,指竹子外表光洁。

  淮南:淮河以南,指蕲州。

  云梦:即古代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天门县西。

  袅(niǎo):柔和。

  中郎:东汉末的蔡邕。曾为中郎将,古代音乐家。干宝《搜神记》:“蔡邕曾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嘹亮。”

  桓伊:晋人,喜音乐,善吹笛。《晋书·桓伊传》: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岭南太守:指赵晦之。

  绿珠:西晋石崇歌妓,善吹笛。《晋书·石崇传》载:“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绿珠死后,石崇一家被杀。这里借西晋“绿珠坠楼”典故,赞颂竹的气节。

  绮窗:张挂有花纹的丝织品窗帘的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交疏结绮窗。”弄:演奏。

  梁州:曲名。《文献通考》:“天宝中,明皇命红桃歌贵妃《梁州曲》,亲御玉笛为之倚曲。”

  霓(ní)裳:指霓裳羽衣舞。唐裴铏《传奇·薛昭》:“妃甚爱惜,常令独舞《霓裳》于绣岭宫 。”

  “嚼徵”二句:笛声包含徵(zhǐ)调和宫调,又吹起缓和的商调和羽调。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说明这种音乐的高妙。嚼、含,指品味笛曲。泛、流,指笛声优美流畅。

  云杪:形容笛声高亢入云。

  使君:指赵晦之。

  蛮风瘴(zhàng)雨:形容古代岭南的恶劣天气。

  霜天晓:即《霜天晓角》,乐曲名。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写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也是在谪黄期间所作。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此词写了苏轼一个浪漫奇瑰的梦,在梦中,故人风流自在,宴乐于“郡中胜绝”的栖霞楼。而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正是孤独寂寞,与亲朋好友隔绝之时。这样的梦境,实际反映出苏轼在此等景况中,对自由、友情的向往之情。梦醒之后,只见烟波浩淼,空江月明,与美丽梦境两相对比,孤寂之感更为强烈。而结尾想象故人此时一如既往的潇洒生涯,悬想对方梦见自己,也是极度孤独中的浪漫幻想。全词于风流潇洒中又有沉郁之致,即是苏轼当时心境抑郁,而又努力以旷达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此词手笔、章法都得到评家称赏,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云:“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崭新,不露雕琢痕。上阕全写梦境,空灵中杂以凄厉,过片始言情,有苍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梦’二句,妙能写闲中情景,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

  苏轼的古诗 篇12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

  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

  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苏轼的古诗 篇13

  照野弥弥浅浪,

  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

  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原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

  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苏轼的古诗 篇14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苏轼的古诗】相关文章:

苏轼经典古诗07-13

苏轼的古诗01-21

苏轼古诗06-30

苏轼写的古诗03-06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宋苏轼的古诗05-04

关于苏轼古诗词12-06

苏轼古诗必备15篇06-30

海棠古诗苏轼拼音效版03-29

赠刘景文古诗苏轼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