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高考古诗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
更新时间:2024-09-03 09:00:57
  • 相关推荐
高考古诗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古诗鉴赏1

  一、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二、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忧国忧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地疾苦

  4.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报国无门的悲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1.羁旅思乡之情

  2.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边塞思乡之情

  4.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感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意境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步骤:

  (1)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简要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3)根据这首诗的情境氛围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归纳2020

高考古诗鉴赏2

  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高考古诗鉴赏3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高考古诗鉴赏4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挑衅边忧听不完,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矛盾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秋月照长城”和前三句写法有什么区别?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吞危石,日色寒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眼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常用于评诗“诗眼”所谓的'说法“诗眼”它通常是指一首诗中最简洁、最生动的一个词。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一个。“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整首诗简要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古诗鉴赏5

  古诗鉴赏只有做到“两意”方能规范答题。“两意”:一是指切中题意,二是指词能达意。所谓“切中题意”,是指答题首先要吃透文本,其次要研透题干,最后还要参透命题旨意,做到“四读二看”。所谓“辞能达意”,是指答题一定要注意流程,要做到分点论述、思路清楚、条理清晰,完成“三答”。

  一、“四读”

  1.读文本。

  读懂文本是答题的根本保障,以2008年全国卷Ⅰ12题(2)小题为例。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后两联,作者先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由此引发“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进而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读作者。

  “知人论世”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能更确切地理解诗意题旨,进而准确答题。比如,2008年上海卷16题是赏析王安石诗颈联中“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只要能联想到王安石改革的艰难困苦和最后遭遇失败,便可领会诗人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慨叹仕途坎坷,年老色衰的境遇。

  3.读题目。

  古代诗歌中,有的题目就是主旨,有的题目则标明了所咏物象,有的题目则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可以获取有用信息。比如,2008年福建卷7题是选用杜甫流落四川时的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答题时,我们就可以从题目“漫兴”中获取相关信息。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4.读注释。

  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比如,要回答2008年安徽卷12题(1)小题就必须结合作者人事遭遇的注释。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

  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二、“二看”

  1.看题干。

  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答题十分重要。只有答题的内容、答题的形式、答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数量都要看准想透,才能提高答题质量。譬如,答题2008年浙江卷16题⑵小题,就要既要分析内容又分析首联的写法特点,漏掉其中一个就会少一半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

  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

  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

  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

  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2)小题答案:内容包括: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有: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看分值。

  俗话说“看菜吃饭”,这其实也是对看分值答题的形象比喻。具体地说,就低分值的题要简要回答,高分值的题要详细回答,大分值的甚至须要分点赏析。比如,2008年各省市高考古诗鉴赏题中有8分的题(一般为两道4分的赏析题),也有6分的单独赏析题(4分和2分的两题)。

  三、“三答”

  所谓“三答”,就是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要简要回答题干要求,二要具体回答文本例子,三要概括回答要点作用。题干要求联系全诗进行赏析的题目,更须要按此流程答题。下面以2008年全国卷Ⅰ12题(2)小题为例加以说明。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2)诗人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高考古诗鉴赏6

  郑老师的复习指导课环节清晰,突出练习指导,显现了复习指导课的特点。导入课堂明确简洁地提出课堂任务目标。课前练习交流环节,呈现学生作业答案,引导学生评价交流,引导结合学生现实的答题体验归纳答题的相关方法和规范。这一环节,一进入课堂的正题,就呈现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答题体验中探讨考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练习交流环节,及时地引导学生将前一环节总结的方法规范在课堂上进行运用练习。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都突出了课堂的指导重点。整节课环环紧扣,务实求真。

  郑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定的有实效的.。郑老师的这节课立足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作答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类鉴赏题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法,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外练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最终实现课堂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课堂的练习中,赏析诗歌时,能努力练习抓关键词句。回答问题时能学着运用对应的答题规范,得分情况总体上是有进步的。

  郑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使得任务艰巨的复习课平添一种轻松氛围。当然,个人还有几点建议,供商榷。如:一堂复习课,交流答案时,可以安排一道题板演,这样,整个解题和答题的问题及改进过程就更直观了,对于学生的指导将更有意义。再如:突出整体把握的指导,在指导中,引导学生巩固整体把握诗歌的技巧,也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得分和信心。等等。希望这些建议,能为郑老师提供一点思考,更好地思索如何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养成整体把握的习惯,提高能力;怎样在复习指导课中视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指导程度等等。

  复习课,因为有着不远的高考作为最终的评价,其效果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郑老师的这节课展示一种的尝试,也为我们更好地探索有效复习课的上课方式提供了思考点。

高考古诗鉴赏7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鉴赏及病句答题须知。

  随着高考的额逐渐临近,身为高考考生的高三同学们将会要不断接受着磨练与考验,过程中将会有痛苦也有惊喜,有烦恼也有欢笑。但是同学们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看见到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一道亮丽的“彩虹”。

  高考中语文属于三大主考科目,虽然如此,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不够用心,很容易忽略语文的学习。在此学习信息网提醒广大考生:语文学习尤为重要。下面学习信息网仅对语文复习中要注意的事项提几点建议,并对病句题和诗词鉴赏题给出详细的答题思路。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在还有的80天中一定不能只顾做题,要把基础知识夯实,例如8分的默写题,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题,但好同学因为马虎经常丢分,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巩固,保证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题海中,最后阶段的复习固然还要做题,但这时绝不能陷入题海,提高成绩的关键是精练善思。精心选择训练内容,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对本次训练中自己的提高与失误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义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简单介绍下病句和诗歌鉴赏注意的事项。

  病句题,在考试中属于较费心力的题,尤其是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感觉那个句子都是对的,总是没有头绪,其实病句题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为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大类,主要错误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寻找语病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再次、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果没有发现语法错误就从逻辑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论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恰当等问题。

  诗歌鉴赏类题型属于考察学生能力的题型,这需要学生丰富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诗歌的基本涵义。在做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入手,首先,读题目,题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试卷中出现的题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围,这就为我们做题降低了难度。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高考古诗鉴赏8

  一、检测语言

  易: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08【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A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07【天津卷】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难: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 2、解释该字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07【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2.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

  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山行即事 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

  08【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1)如“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2)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

  小结:检测语言——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

  表现景象②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

  突出主旨④

  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

  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练习:

  1、途径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前两句写作者途经秦陵的所见所感,“崩”的含义是?(答:一是指始皇和秦帝国的灭亡,一指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崩塌)

  2、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请赏析“乱洒衰荷”中的“乱”字的妙处。(答:一是写出雨跳珠乱溅的视觉景象和雨洒衰荷发出的凌乱声响,一是表现出凭栏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心绪之乱)

  3、钓鱼湾 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中哪个字锤炼的好,请简要赏析。(答:“乱”字。一是写出杏花纷繁茂盛、纷纷凋零的景象,一是表现等待情人的主人公忐忑不安的纷乱心绪)

  4、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指宫殿)。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锁”字。一是写出满庭春色被闭锁在宫廷高墙之内的景象,一是表现宫女被锁宫中以及宫女的'青春年华被锁在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5、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指寺庙)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请赏析“画出西南四五峰”中的“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一是写出山峰从云雾中显露出来的景象,一是用拟人手法,赋予云以生命“画出”,生动表现出山峰的美妙如画,一是表现观者——诗人的惊奇与喜悦之情)

  6、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这首诗以“悲”字贯穿全篇。试结合这一特点鉴赏一下诗的语言特色。

  7、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田家少闲月,仲春时节正是农家繁忙之时,妇姑相唤,冒雨浴蚕,可诗作结尾诗人却收笔于“闲着中庭栀子花”。请对“闲”字简要赏析。(答:是以“闲”衬忙,从侧面表现无人能闲,唯有花闲。)

  二、检测意象

  易:确认意象的特点

  06【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08【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难: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

  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07【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1)燕子 兴亡 (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08【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三、检测内容和情感

  易:检测层次内容

  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1、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2、分别解析层次内容

  07【江苏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08【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难:检测中心意思(分析全诗情感)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07【福建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08【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四、检测表达技巧

  易:识断表达技巧

  07(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答案】①(1分)赋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08【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难: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

  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07【安徽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08【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的艺术手法。

  【答案】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把抽象的感情(无穷无尽的离愁)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断的春水)(2)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07【福建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五、对比鉴赏式

  易:有明确提示的比较

  06【重庆卷】13.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08【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案】14.(8分)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4分)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难:无明确提示的比较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

  分析,分条做答。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

  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案】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知时节……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眼见与想像)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补充)

高考古诗鉴赏9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参与节度使幕府,大历末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张继一生官位不显,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敢于正视时代苦难的诗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人的灯火。对愁眠:指作者怀着羁旅乡愁睡下。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在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多见于唐代诗人的吟咏。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广泛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句写霜天夜景,暗指时令属秋,统摄全诗。接着写江枫渔火。再由远及近,写出了朦胧月光下寒山寺的轮廓,这些是所见。诗人还写了所闻,月落时的乌啼,寒山寺夜半传来的钟声。于寂静的景物描绘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同时这首诗对景物的描绘首尾相应,以首句的“月落”、“乌啼”,同末句的“夜半”、“钟声”相呼应。诗中还很讲求设色,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寺院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又用渔火来烘托霜月冷白,使人感到色彩明丽而不单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政治思想亦接近,两人同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初贬朗州司马,后转连、夔、和等州刺史。二十年中有六次来去洞庭。《望洞庭》是他转任和州刺史时写的,写出了君山的秀丽。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镜未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酬:酬答,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②巴山楚水:泛指四川、湖广一带。刘禹锡被贬到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做地方官。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③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向秀所作《思旧赋》。这里指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翻似:倒好像。烂柯人:据《述异记》载,晋代王质入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棋还没有终局,见斧柄已烂,回到乡里,已过了百年,同时人都已死去。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这两句说,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就像那传说中的烂柯人。④侧畔:旁边。千帆:形容过往船只很多。病树:指枯朽的树。万木春:指万木欣欣向荣,生机勃发。这两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世人纷纷得意,正奔赴在仕途上。⑤君:指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长:振作,增长。

  [鉴赏提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北归洛阳,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100篇(其二)】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100篇(其二)。在饮宴中,白居易写了《醉后赠刘二十八君》,对刘禹锡长期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答谢他。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诗人借对白居易的酬答,抒发长期被贬的激愤,表示了要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信念。诗一开始就直抒胸臆,表达被贬远方的愤懑。接着抒写对同时被贬的旧友的怀念,以及人事沧桑之感。第三联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其实诗人是不甘心沉寂的,所以在最后一联中,诗人明确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①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应节。歌者边舞边唱,音调宛转动人。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无晴”“有晴”隐喻着“无情”“有情”。“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说明,实际却是以“东边日出西边雨”来比喻“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说是。

  [鉴赏提示]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这首诗由于它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常被人们所称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后两句是写女方对男方歌辞中所获得的印象,同时关合着景物描写。这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的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①乌衣巷:是当时金陵城中的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军营,士兵多穿黑衣,所以称为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多聚居在这里。②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朱雀桥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这两句说,曾经煊赫一时的王、谢两家居住的地方,如今是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一片荒凉。③王谢:指东晋时两家最大的士族。寻常:平常。这两句说,春天燕子照旧飞来,它们昔日是出入在王、谢两家华堂里的,如今却飞入普通百姓家中,王、谢显赫的家族已经不复存在。

  [鉴赏提示]《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也是诗人凭吊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的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指刘备,刘备创立蜀汉。先主庙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东)。②“势分”二句: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是很不容易的。“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③“得相”二句: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象,效法。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软弱,致使蜀国基业被他葬送。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首颔二联,从先主庙堂写起,颂扬了刘备的功业。颈联对刘备功业不能卒成为之叹惜。末联感叹后主的不肖。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

  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100篇(其二)】文章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100篇(其二)出自雨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蛩:蟋蟀。

  [鉴赏提示]白居易的这两首小诗,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诗意含蓄、韵味悠长。它们是在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

  《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的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无眠。用“讶”与“冷”,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人感到惊讶,并暗示夜间下了一场大雪,紧扣题目。

  《夜雨》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其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由身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首诗形式一样,均为五绝,对仗工整,用物比较;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孤独寂寞,夜不成眠。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 花

  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青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永丰:洛阳附近的一个地方。②秾华:盛开的花朵。③拂舞筵:拂,轻轻掠过。是说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飘扬,像是舞女在筵席上飘然的舞姿。④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花的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⑤清秋:说秋色已深,环境更加凄凉。

  [鉴赏提示]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

高考古诗鉴赏10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高考古诗鉴赏11

  重点难点梳理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难点攻略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⑴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⑵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⑶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③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④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的答题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考场上,导致考生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或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或说明不到位,或分析不透彻;或程式不规范,或要素不齐全。尤其是解答“大角度”类型的题目时,考生出现的问题相对更多,有时甚至“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即一旦表达技巧的类型答错,往往导致后面的分析说明也“牛头不对马嘴”。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相对来说,高考题目的命制和答案的设置更为科学和规范,其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方式甚至字数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去分析揣摩。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春,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往镇江,再到杭州。此时作者正避乱岳州,从岳州太守那里借得后圃君子亭暂居,自号“园公”。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中吕】迎仙客

  张可久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两篇作品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答案)

  1.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主要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作者通过描写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的海棠来表现自己不避艰险的精神和孤高脱俗的人格。3.李诗由景入情,正面抒写思念之情;张曲通过对秋景、捣衣声以及旁人的描写,侧面衬托了思妇的怨情。

高考古诗鉴赏12

  近年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分析表现手法”和“分析情感”两类题型呈上升趋势。2013年全国各地的40道古诗评析题中,“分析手法”试题12道(修辞手法5题,其他手法7题),“分析情感”试题19道,这两类试题共占试题总数的78%。这表明在“考纲”规定的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方面统称“思想情感”)五个古诗鉴赏考查点中,“手法”与“情感”已成为命题的核心点。

  总的来说,“手法”和“情感”这两个考查点在古诗中主要有三种关系链:

  一是“手法—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情感”链。

  即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衬托、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来描摹形象,在所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寓自己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

  如:a.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b.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二是“手法—情感”链。即指各种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缘景抒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如:a.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b.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是“题材—手法—情感”链。

  古诗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爱国诗等,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这几类古诗在运用手法和抒发情感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咏物诗。采用的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常用的情感术语如“高洁超逸、坚贞孤傲”等。

  2.咏史诗。此类诗采用的主要手法是“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常用的情感术语为“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孤独惆怅、骄奢淫逸、功业无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等。

  3.思乡诗。常用的手法是虚实结合。常用的情感术语如“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孤寂落寞”等。

  4.送别诗。常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常用的情感术语如“依依不舍、怅然若失、诚挚关怀、情深意笃”等。

  5.边塞诗。主要手法是对比衬托。常用的情感术语如“思念亲人、从军报国、视死如归、苦闷彷徨”等。

  6.田园诗。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常用的情感术语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超然物外”等。

  7.爱国诗。主要手法为直抒胸臆和用典。常用的情感术语如“赞美山河、抗敌复国、收复失地、壮志未酬、洗雪国耻”等。

  因此,古诗鉴赏题的复习备考,首要任务就是把上文关涉表现手法和情感三个知识链中的“手法”和“情感”术语整理出来,并做到清晰理解和准确记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准确理解和积累记忆手法术语与情感术语是古诗复习备考的关键。另外,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提。做此类题目时,运用“两看一定”法可以保证古诗鉴赏审题的准确性。“两看”,是看清题干中规定的“角度语”和“范围语”;“一定”,是判定试题是分析手法和分析情感中的哪一子类型。如2013年福建卷第6题的第②小题——“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由题干中的范围语“三四两联”,可知这是分析“借景抒情”手法题,而且是分析“虚写之景”。综合上述“两看”,可以准确判定这是一道分析诗歌局部的“借景抒情”手法的`题目。

  当准确定位好试题子类型后,就可以按照分析手法和情感各自不同子类型的答题步骤作答了。古诗鉴赏题重在考查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结合诗句写分析语时,既可简洁解释诗句意思,也可在自己的分析语中使用原诗关键词语。比如2013年四川卷第13题的第②小题,要求分析诗中“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在参考答案的分析语中,对前两组对比运用了简释句意法分析,而对第三组时间上的对比则运用了原诗关键词。由此可见,综合运用简释句意法和选用原诗关键词语来分析,可收到全面而又简洁的表达效果。

  当然,恰当进行古诗鉴赏的前提是考生能在有效的时间内理解诗歌的景与情,这需要考生在备考时多朗读,重积累,勤思考,这样方能在考场上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高考古诗鉴赏13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注】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诗歌意象入手,把握景物特点,从而分析景中情。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敦煌曲子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②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③现,北斗④回南面。休即⑤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注】 ①近代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入教坊曲。②休:罢休,双方断绝关系。③参辰:星宿名。参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晚间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④北斗:星座名,以位置在北、形状如斗而得名。⑤即:同“则”。

  试就该词的抒情特点加以鉴赏。

  解析:

  该词写女子对爱情的盟誓,充满对爱情磐石般的信念和烈火般的热情,直率、热烈、大胆、泼辣,遣词造句亦不假修饰,体现出民间歌词拙朴、自然的本色。

  答案:

  直抒胸臆 。以一连串不可实现之事——青山烂、秤锤浮、黄河枯、白日现参辰、北斗星回南面等,来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直率、热烈,感人至深。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用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是白描或者说叙述的语言,字面上丝毫不带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回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答案: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如果回答叙述也正确)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示秬秸【注】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重点信息,如“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结合具体诗句”等;其次要看哪些诗句是写景,写了什么景,如此写景是如何表现平实、有韵味的;哪些诗句是叙事,叙了什么事,有何目的;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高考古诗鉴赏14

  《考试大纲》提出有关古代诗文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包括:(1)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2)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手法,(3)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使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对诗歌鉴赏作分类指导如下:

  一、写景抒情诗

  从历年高考所选的诗歌来看,所选的写景诗大多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小诗。初步鉴赏山水诗,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

  1、 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这里特别提醒各位考生,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有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愁,天际碧水带走了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2、 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说来,山水田园诗大多表现的是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多体现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结合作者写作此诗的有关背景作深入的研究。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果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就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

  舟东下的喜悦。这里须提醒各位考生注意的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而应该从作品的本身出发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等。此外,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要值得注意。

  至于语言运用方面,我们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通过不断的读解、体味、剖析,从而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技巧。

  二、咏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他们在创作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那么一首好的咏物诗,要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也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欣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其次,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举例来说:唐代有三位诗人都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里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清华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的上乘之作。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是每一位考生都要明确的。

  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内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定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的。

  三、边塞征战诗

  赏析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鉴赏这类诗歌时,如要能对作者所年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肯定是有帮助的。如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则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烈无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摄制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所以,对于边塞诗的鉴赏,首先鉴赏这类诗作还得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村下,每首诗还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特点。边塞诗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句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也有的写出征战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戍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鉴赏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同时,我们还要体会,跃动于边塞征战诗中的各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握住这个主旋律,对于提高我们对这类诗的鉴赏水平是很重要的。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怀古咏史诗

  对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诗的鉴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内容特点是抨击现实,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大家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的历史知识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其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还有,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如《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

  最后,要分析手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是百花齐放的。有以景抒情,如《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面对面比,或是侧面烘托;还要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咏史怀古诗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他的典故,对于一些熟悉的典故要善于提取知识储备;而一些不太熟悉的典故则一定要看清注解,真正明白诗人如何用典,用典目的,景史情如何结合这些问题。

  五、即事感怀诗

  即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感悟,包括: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致等。

  (1)了解引发诗人感慨或感悟的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和哲理。

  这类闺中怨妇、游子思乡、羁旅客愁、好友分别的诗,在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最。这类诗词的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首先要了解诗中所写的是什么事。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咱上遇雨,自己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个小事诗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

  其次要把握的是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或思乡,或念亲,或怀友,或离别,或闲情雅致、悠然自得所流露出来的真挚

  六、忧国忧民诗

  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他们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忧虑深重,充满了关心、同情、高尚的情感,如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便是。这类诗歌的风格属现实主义,特色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

  七、深蕴哲理诗

  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附: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注意: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高考古诗鉴赏15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 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 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 子)分别写 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 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 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高考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10-13

古诗鉴赏作文11-16

《田家》古诗鉴赏03-05

古诗《石榴》鉴赏04-02

梅花 古诗鉴赏06-24

江南古诗鉴赏11-22

春日古诗鉴赏01-28

古诗原文及鉴赏05-19

《浣溪沙》古诗鉴赏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