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黄庭坚的诗词
黄庭坚的诗词
更新时间:2024-08-29 15:56:37
  • 相关推荐
黄庭坚的诗词

黄庭坚的诗词1

  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此诗为黄庭坚作?

  宋代苏轼

  枯木嵌空微黯淡,古器虽在无古弦。

  袖中正有南风手,谁为听之谁为传。

  风流岂落正始后,甲子不数义熙前。

  一山黄菊平生事,无酒令人意缺然。

  庞公此诗为沈辽作。

  据文意当为两首诗讹成,现据外集分。

  外集题第二首为《戏书》。

  襄阳庞公少检束,白发不髡亦不俗。

  世所奔趋我独弃,我已有馀彼不足。

  鹿门有月树下行,虎溪无风舟上宿。

  不识当年捕鱼客,但爱长康画金粟。

  杜口如今不复言,庞公为人不曲局。

  东西有人问老翁,为道明灯照华屋。

  五言七言正儿戏,三行五行亦偶尔。

  我性不饮只解醉,正如春风弄群卉。

  四十年来同幻事,老去何须别愚智。

  古人不住亦不灭,我今不作亦不止。

  寄语悠悠世上人,浪生浪死一埃尘。

  洗墨无池笔无象,聊尔作戏悦我神。

黄庭坚的诗词2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

  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

  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黄庭坚词作鉴赏

  崇宁元年六月作者赴太平州(治所今安徽当涂),初九到任,十七日即罢官,一共只做了九天官。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事件,使他感慨万千,一次宴会上写成了这首词。

  这首词旷达超然之中发泄了牢骚不平,最后仍归结为物我齐一,表现出作者力图老庄哲学中寻求解脱的思想倾向。一个暂字表现出作者不以进退出处萦怀的超脱。变化的.万物本来只是道运行中表现出的一种暂时形式,故宜随形任化,淡然自若,不入于心。但一夜突变,毕竟难堪,所以还是不免有牢骚,最后又用齐物论否定牢骚,达于解脱。全词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升华为谁分宾主的最高境界,表露了作品超脱放达的士人情怀。

黄庭坚的诗词3

  《清明》

  作者:黄庭坚

  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1、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2、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3、蛰:动物冬眠。

  4、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4、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5、蓬蒿:杂草。丘:指坟墓。

  赏析: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其实如上两种解释是相通的。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官场受挫,仕途不顺,很自然地会带令人对自身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齐人骄其妻妾卑下若此,介子推焚死山中高义如是,然而如今千载之下不过各自一抔黄土而已。那么诗人自己坚持信念的理由何在呢?这是对前途的迷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人生价值的怀疑。然而,诗人终究不是轻易就会被击倒的。现而今齐人晋士虽然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千载贤愚,谁不尽知?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勉励。情感复杂,应如是也。

黄庭坚的诗词4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

  注:

  1、《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

  (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3、翻译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

  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黄庭坚不仅与苏轼并称“苏黄”,而且他还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他书法精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着有《山谷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等。

  这首词写惜春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珍爱,留恋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精神。全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及多屋转折,将恋春之情表现和新颖而清婉,曲折而微妙,读来饶有情味。

  黄庭坚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奉守儒术,融通释(佛家)、老(道家),多才多艺,文学艺术的修养很高,造诣很深,23岁进士及第,也曾经春风得意。但是他一生命运多舛,风雨飘摇,直到抱恨而终。他两次丧偶,遭遇婚姻不幸;自从步入仕途以后,又经历了一番番政治风雨的无情摧残。

  也许这首《清平乐》中飘逝难寻的春天就是作者毕生追寻的理想。他惜春、恋春、寻春、留春、伤春,虽则自伤,但别有一番情致,其词语、情趣均不落俗套,显现出一种崛强狷介的风姿。读其词,其人、其情跃然纸上。

  5、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

  上片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住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词人心头的忧伤之情愈发加重了。当看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时,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去夏来的现实。词中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了。

  6、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7、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8、春天去了哪里呢?寂寞空荡,何处是它归去的路径?如果有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麻烦把它叫回来与我们相依相伴。

  “黄鹂”,鸟名,又名黄莺、黄鸟,鸣于春夏之间。“因风”,随风,顺风。“飞”,《汲古阁本》作“吹”.“蔷薇”,花名,开于夏初。

  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除非去问问那在春夏之间鸣叫的黄鹂,也许它能够知道春的去处吧。可是这黄鹂鸣声婉转,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它在说些什么。无可奈何之中,那黄鹂鸟已经随着吹动的清风从蔷薇花丛上飞过去了。

  这首词表达了惜春的深情以及寻春而不得的惆怅。春天在作者的笔下被拟人化,它的离去就好似钟情的知己、爱恋的情人转瞬之间的'离去。离去了,无法追回,便想到去跟黄鹂打听,偏偏又听不懂黄鹂的言语,百转千回,终归无助。词意虽然表达的是怅惘无奈的情调,但是语句明快流畅,韵味盎然,有婉曲之妙,无消沉之感。

  这首小词仅仅46个字,不堆用典故,也不发表议论,既无生僻字,也没有采用诗歌的句法,构思新颖,寓情于景,引人渐入幻境,堪称绝妙好词。无处可归的是春天,是情人,也是作者自己;寂寞绝尘的是春天,更是多情的词客。王观的《卜算子》词有“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也是明白如话,也是一般痴情,王词表达的是温馨的叮咛,黄词透露出一种渴望春光常驻的期盼与执着。黄鹂鸣啭,倏然飞去,蔷薇的花影已经呈现出夏日的风姿,那属于天下有情人的春天确乎是一去不返了!

  欧阳修的《蝶恋花》词末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屈原的《离骚》中有句“哀众芳之芜秽兮,恐 美人之迟暮”.美好的词句诗句所传达的都是佳人空谷、自怜幽独的人生悲慨。或许这也正是黄庭坚对十年贬谪生活的感喟,也或许是他超轶绝尘的精神风貌的写照。

  9、婉约词的一特点是“以美取胜”.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现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作家们把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凡此,皆美妙动人,绚丽多彩。往往片时佳景,一语留住;万端情绪,一语吐出。一首词,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作者宋祁因而得到“红杏尚书”的美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作者张先遂有“张三影”之称;“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因而被称为“贺梅子”.还有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等。

  爱美是人之天性。美的艺术形式,是沟通人类感情的桥梁。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作者通过奇妙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春之意,熔铸在一起,意境极美。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全词绘出暮春景色,在美的意境中,蕴含着伤春情绪。王渔洋在《花草蒙拾》中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这美的意境中再现出来,鲜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凄凉意境,令人销魂、断肠。作者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读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纳兰性德怀念亲人、歌咏自然的小令,清新婉丽,格高韵远,极富情味与美感。他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在塞外风光的描绘中,透露出离愁别恨,一片乡思,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现出美的意境。

  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反映生活的。作家们用精练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社会生活,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华彩纷呈,百卉竞妍,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世代传诵,历久不衰。

黄庭坚的诗词5

  桃李春风一杯酒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史书上说,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几遍之后就能背诵。一次他的舅舅李常来访,随意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都能成诵,李常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黄庭坚七岁能诗,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据说,这首《牧童诗》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黄庭坚七岁写牧童诗,两个相去数百年的文人似乎都有同样的神童经历。但是,骆宾王的《咏鹅诗》天真烂漫,童趣十足,黄庭坚的《牧童诗》却显得老气横秋,甚至有一种看破红尘的颓废,似乎这个七岁的小孩此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一生将要遭受的波折和痛苦,让人不免有些惊讶。

  治平四年(1067),23岁的黄庭坚高中进士,被授为叶县县尉,后来又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等职。步入官场之后的黄庭坚,诗名渐渐远播,前文提到的李公择和孙莘老,分别是黄庭坚的舅父和岳父,也在不遗余力地把黄庭坚推荐给当世文坛高人。也就在这时,苏轼知道了他的名字。但是对这位当时公认的文坛盟主,黄庭坚则既有景仰,也有一些胆怯。他后来在《上苏子瞻书》中说:“我年少。出身地位,又缺乏能力,没有什么可以能侍奉先生的。我曾经在众人广座之中看见过先生,但是始终没有勇气上前见您。”

  但是,在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终于和苏轼走到一起了。黄庭坚上书苏轼并写了《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苏轼也回信并和诗。之后,两人书信密切,酬答往复不断,黄庭坚也自投苏轼门下,执弟子礼,并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黄庭坚三十三岁。

  虽以学生自居,但是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却不让其师,黄庭坚诗歌书法成就尤高,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造诣极深,至今有墨迹传世。而在词上,黄庭坚与秦观齐名,他最为人赞赏的,应该是这首《清平乐》吧?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伤春似乎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从孟浩然的《春晓》到苏轼的《蝶恋花》,表现的都莫不是诗人对春日已去,落红无数的惋叹,可是,如黄庭坚这首《清平乐》这样写得趣味横生的伤春之作却是少见。

  《山海经》中传说,上古有夸父逐日,而诗人却是在逐春。不同的是,太阳东升西落,夸父可以仰头朝着那个不变的方向执著地追下去;可是春天消失得却无迹可寻,如一个可爱而调皮的.少女,“爱而不见”,让寻找她的小伙子“搔首踯躅”。

  也许,有人会知道春天的去向?诗人寻觅未果之后,突发奇想。如果你看到了她,请带话给她,让她回来吧,永远不要离开。

  春天在诗人眼里,已经不是一个轮回的季节,似乎是诗人的情人,或者,是诗人的亲人,不愿她离开,即使她还会再次回来。

  可是,这世间的人似乎都和诗人一样,无法知道春的去向。大自然的秘密,也许只有大自然的精灵们才能知道吧?那长着羽翼的精灵,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精灵,能告诉我春的去向吗?

  黄鹂——这造物的使者,自然的精灵,很愿意告诉诗人关于春的秘密,可惜,她的语言,无人能懂。人不管如何想融入自然甚至化入自然,但是终究是白费力气,我们早已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无法读懂花的语言,无法读懂树的叹息,无法读懂兽的呼喊,当然也无法听懂黄鹂泄露的天机。

  黄鹂也累了,不耐烦了。跟这些毫无悟性愚蠢的人类的确没有什么好说的。她飞走了,飞过一片蔷薇花。诗人终于明白:春天的确走了,因为蔷薇花的夏日已经来临。

  古人曾说,好的诗歌应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不管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否能接受,但是这首《清平乐》应该是个中典范的。用夸父逐日的精神来追逐春天,但是却没有夸父那样悲壮的结局,春日已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如清净的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涟漪,静静荡漾到池边,在没人注意到的那个早晨悄悄消失。

  这首《清平乐》写出之后,立即受到好评。当时的词人王观,就化用黄庭坚词的意境写了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美丽的情怀,总是人类共有的,而诗人们,用他们的如椽之笔为我们描画出了这美好的情怀,这情怀透过千百年岁月的风霜,透过无数次季节轮回,抵达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于是,我们能够与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一起呼吸,一起微笑。

黄庭坚的诗词6

  1、题郑防画夹——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云,故人言是丹青。

  2、晚楼闲坐——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3、牧童诗——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4、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5、新竹——黄庭坚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6、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7、寄黄几复——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8、登快阁——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9、病起荆江亭即事——黄庭坚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10、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1、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12、水调歌头——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红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敧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黄庭坚的诗词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 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3分)

  (2)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3分)

  (3)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1)虚实结合(1分)。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1分)。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1分,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解析给2分)

  (2)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1分),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1分)。

  (3)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写出一点1分,2点2分,3点4分。)

黄庭坚的诗词8

  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②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赏析

  这首诗是即事感怀之作,以浓浓的亲情为主题,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家人之间的血肉之情贯穿全诗。

  首联破题,点明写作此诗的缘由。诗人因人到中年,害怕生病而不敢喝酒,但家兄元明却托人从千里之外捎来美酒,深重的情意尽在酒中。于是诗人有感而发,写作此诗,缅怀亲情。孤负,即辜负;数百觞,言其酒多。诗人为自己不敢喝酒,辜负了兄长的一片盛情而深感歉疚。颔联紧承首联之诗意,说明收到家兄的美酒和家书,心情很是喜悦。此时诗人正在新喻道中,逢喜事而精神爽,于是借景抒情,远山中的小茶店,在田间收割稻子的山民,景色清新、自然、宁静,诗人借静美的山景,抒发清爽、安闲的心情。

  两个动词“唤”和“看”,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表现美丽如画、令人赏心悦目的山中美景,烘托诗人愉悦、悠闲的.心情。颈联由美酒转到家书,得知全家人都安然无恙,诗人心中了无牵挂,这样就无需家兄在书信中长篇大论,细说详情了。此联平平叙来,情真意切,有如话家常之妙。

  尾联收束全诗,回忆当年家兄长途相送的情景。兄弟俩一路上携手前行,踏平了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坎坷之地。那情景历历在目,深厚的手足之情魂牵梦绕。全诗语言朴质晓畅,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可谓语浅而情浓,感人至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赏析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黄庭坚的诗词】相关文章:

经典的诗词10-23

关于兄弟的诗词及赏析_兄弟诗词03-03

立冬的经典诗词01-17

大寒诗词01-19

小年的诗词01-25

春天的诗词01-26

小满的诗词01-26

于谦的诗词01-29

秋瑾的诗词01-26

花经典诗词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