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孟浩然的诗词
孟浩然的诗词
更新时间:2024-08-14 07:25:47
  • 相关推荐
孟浩然的诗词

孟浩然的诗词1

  1:送朱大入秦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4:秋登萬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5: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長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7: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10: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的诗词2

  一:秋宵月下有怀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鉴赏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二:夏日南亭怀辛大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宵 一作:终)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三:春晓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鉴赏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孟浩然的诗词3

  【原文】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3.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4.白首:白头,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说解:曹操严禁饮酒。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关于“酒”与“圣人”之关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

  6.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译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创作背景】

  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赏析】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似”,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孟浩然的诗词4

  孟浩然的诗一:宿建德江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孟浩然的诗二:春晓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孟浩然的诗三:过故人庄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的诗词5

  1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孟浩然 〔唐代〕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2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唐代〕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3秋登万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孟浩然 〔唐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沙行 一作:沙平)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孟浩然的诗词6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鉴赏】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居住了十多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诗人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

  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广陵即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扬一蜀二”(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之称。诗的开头一二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流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第二句联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烟花三月”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现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三月,风光明媚,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的无限神往。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

  后二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很巧妙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孟浩然登船启程了。李白依然伫立江边,目送故人所乘船只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明丽的天空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别情如流水,作者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作者对朋友远行的惜别深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

孟浩然的诗词7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韵译】

  夕阳徐徐落入西边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昏暝暝。

  松间明月增添夜的凉意,风中泉声听来别有情味。

  打柴的樵夫们将要归尽,暮烟中的鸟儿刚刚栖定。

  期望你能如约来此住宿,我独抱琴等在萝蔓路径。

  【赏析】

  孟浩然的诗,其特点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挟异”。这首诗写极平凡的事,但却挥洒自如,诗中有画,盛富美感。

  孟浩然喜欢与僧人往来,但从他存的诗来看,又没有信佛的痕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揣测:孟浩然是喜欢僧居的'清寂、僧人的清心才与僧人相往还的。应该说这种提法是可以成立的,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

  这首诗写在山径等待友人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傍晚山中清幽的景色下诗人与人相约,久等不至,于是抱琴独自伫立,耐心静候,充分表露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对朋友的信任。

  也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夕阳已西沉,群壑已昏暗;月光照在松林中,给人培添凉意;山风山泉给人带来悦耳的听觉享受。这不是一个清寂的境界么?孟浩然的诗里,多次出现这种境界,显然孟浩然对这种境界是极为喜爱的。在这清冷的世界里,诗人看到一二个樵夫正在归家的路上,夜雾中鸟雀将归林而宿。这些也多是孟浩然诗中多次出现的“道具”,也是孟浩然欣赏的对象。最后才点出等候朋友来的题意。

  孟浩然诗歌的意境往往就是这样清冷,他欣赏这种清冷,因为这种清冷与他少淡泊尘世的心境相吻合。

孟浩然的诗词8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孟浩然的诗词9

  1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唐代〕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2凉州词

  孟浩然 〔唐代〕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做成的琵琶声音清亮直入云端。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与胡地相隔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身处异地那乐声总让人心中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要再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坐着仰望这边塞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孟浩然的诗词10

  1、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2、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代〕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5、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孟浩然〔唐代〕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6、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唐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7、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唐代〕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 一作:终)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此诗,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层递自然,由景及意达到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8、与诸子登岘山 /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唐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9、田家元日

  孟浩然〔唐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0、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孟浩然〔唐代〕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11、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唐代〕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12、自洛之越

  孟浩然〔唐代〕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这首诗词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晚年。但这首诗却干净利落地摈弃尘俗,不论功名,是他特定时期真实心情的写照。

孟浩然的诗词11

  岁暮海上作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为问乘槎人,沧洲复谁在。

  初春汉中漾舟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蓟州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

  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

  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侧听弦歌宰,文书游夏徒。故园欣赏竹,为邑幸来苏。

  华省曾联事,仙舟复与俱。欲知临泛久,荷露渐成珠。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别业闻新制,同声和者多。还看碧溪答,不羡绿珠歌。

  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绮筵铺锦绣,妆牖闭藤萝。

  秩满休闲日,春馀景气和。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

  曲岛寻花药,回潭折芰荷。更怜斜日照,红粉艳青娥。

  北涧泛舟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醉后赠马四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四海重然诺,吾尝闻白眉。秦城游侠客,相得半酣时。

  姚开府山池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主人新邸第,相国旧池台。馆是招贤辟,楼因教舞开。

  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

  山中逢道士云公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春馀草木繁,耕种满田园。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

  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

  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闺情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一别隔炎凉,君衣忘短长。裁缝无处等,以意忖情量。

  畏瘦疑伤窄,防寒更厚装。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谁将。

孟浩然的诗词12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先简介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生于湖北襄阳。他没有做过官,过着隐居生活。他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这是他隐居鹿门山(离襄阳不远之处)时写的一首田园诗。既写农家恬静的生活情景,也写他与老朋友之间的情谊。根据诗的内容看,写作的季节可能是夏末秋初。

  再解释部分词语:1.过,拜访。2.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故人,老朋友;庄,田庄。3.具,准备。4.郭,古城墙有内外两层,内层叫城,外层叫郭;这里的郭,应指村庄的外墙。5.场圃,场,是指翻晒粮食,碾轧谷物的空地;圃,菜园。6.把酒,端起酒杯;把,是动词,不是介词。8.话桑麻,说说农家事。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9.就:接近,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由于这首诗通俗易懂,加之我对一些词语做了解释,所以,就不再用白话翻译了。

  赏析这首诗。

  我想试用“起承转合”这4个字,来分析这首诗独特的写作艺术。

  一.先说首联(即一、二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叙事艺术。

  这两句似乎只是一般的叙事,告诉读者的,就是有人请诗人吃饭而已。但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其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注意诗句中的两个人(“故人”“我”)与两种食物(“鸡”“黍”):“故人”和“我”,表明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鸡”和“黍”,则是告诉读者,他们吃的是有肉有米的田家饭,而不是山珍海味式的佳肴。此外,还应注意诗人用的3个动词:“具”“邀”“至”。“具”是准备,只一个字就写出了“故人”的盛情;而有“邀”即“至”,则不仅写出了“故人”对“我”定会应邀的坚信与期盼,也写出“我”接到“邀”的信息之后的欣喜与迫不及待的行动。于是,诗的起笔两句,就使农家情趣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了。

  二.再说颔联(即三、四两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典型化写景艺术。

  1.这两句是对“至田家”的承接:诗人来到故人的.“田家”放眼一望,这里风光无限,使他应接不暇。如何把他感受到的美景分享于读者呢?诗人匠心独运,采用了典型化写景艺术,即是在满目缤纷的景物中,选取最能代表“田家”恬静特点的那些镜头。这就是,环绕在村边的绿树与横亘于庄外的青山。一个“绿”字,一个“青”字,把明媚如碧且秀色可餐的世界顿时呈现在读者眼前。用今天的时髦词语来形容,故人的田庄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只10个字,就使我们的眼睛(视觉)、鼻子(嗅觉),甚至嘴巴(味觉),共同享受到了绝美的农村风光与静谧的田园生活。

  三.接着说颈联(即五、六两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转折艺术。

  颈联两句至少有三大特点。

  1.由写物转到写人。颔联纯粹是写物的,好像诗人用照相机为我们拍摄了两张风景照片似的;而颈联则主要是写人的。但这种转折并不突然,因为前面写的景物太美了,所以就要打开窗户再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又发现了面前的“场圃”,于是又由“场圃”想到了“桑麻”。而其中的“开”和“面”,“把”和“话”这4个动词,又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我”和“故人”一边喝酒、一边神聊的情态。

  2.由写远景转到写近景。“绿树”在“村边”,“青山”在“郭外”,这都是远景;而“面场圃”与“话桑麻”却在屋里,在眼前,都是近景。一远一近,既写出了“田家”无时不美、无处不妙的景物,更写出了诗人与故人之间奇景共赏、酒肴共尝的真挚友情。

  3.由静态描写转到动态描写。颔联中,不管是“村边合”的“绿树”,还是“郭外斜”的“青山”,都是静景;表现静景的写法,就叫做静态描写;而颈联中的“场圃”与“桑麻”,由于它们前面有表示动作的“面”与“话”,所以,二者就结合成为活的景物了;写这样的景物,我们就称之为动态描写。诗人如此转化描写手法,绝不是刻意玩弄写作技巧,而恰恰是他与故人置身于流觞曲水的环境中,得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倾诉心声的最佳方式。

  四.最后说尾联(即七、八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空白艺术。

  尾联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前三联的焦点。你看,前面的三联共6句诗,写出挚友相聚时天地所赐的美好景象,以及他们促膝倾谈的快乐。但,最后是写潸然泪下的拥抱呢,还是写依依不舍的话别呢?如果这一笔写得无精打采,或者人云亦云,那就如同诗人前面画出的龙身虽然色彩斑斓,而且活泼可爱,但最后画出的眼睛却是暗淡无光,或者缺少灵气了。而与王维齐名的孟浩然则是独辟蹊径,写出了读者很难想到的诗句来。他把这天领略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佳作,以及他感受到的无穷幸福与深厚情谊,全部集中于最后两句诗中。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是谁说的?是“故人”说的?还是“我”说的?还是诗人心里想的?有人这样写道:“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这显然是强加于诗人的。也许有人问:“那你说是谁说的?”答曰:“不知道。”大胆猜测一下,诗人是不是有意留下一个空白,让读者自己想象呢?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中的“还”字当什么讲?我们知道,某一个字的读音与其含义必须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就这首诗而言,“还”字可以有3个读音,有3种讲法:读 huán时,可当“回”讲;读hái时,可当“再”讲;读xuán时,同“旋”,可当“立即”讲。究竟哪一个是诗人的意思呢?诗人没说,那就只能见仁见智了。可奇怪的是,无论你解释成哪一个意思,都毫无例外地能够表达“故人”与“我”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对相聚的期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是诗的结尾,也是诗的开头。说结尾,就是起承转合的“合”,是对全诗的回顾与总结;说开头,就是绘制了下一首诗的蓝图。

孟浩然的诗词13

  1、《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2、《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3、《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4、《他乡七夕》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5、《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的诗词14

  淮海对雪赠傅霭(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 [唐]李白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海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孟浩然的诗词15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②。

  【注释】

  ①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②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简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 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孟浩然的诗词】相关文章:

孟浩然诗词01-27

中国诗词大会孟浩然03-26

孟浩然的古诗10-14

孟浩然写的古诗11-22

孟浩然过故人庄07-28

孟浩然的古诗[通用15篇]07-08

经典的诗词10-23

关于兄弟的诗词及赏析_兄弟诗词03-0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04-0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