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子吟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指诗人自己,离乡远游的人。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赏析
先看题目。《游子吟》,当然是一首游子献给母亲的诗篇。事实上,游子对母爱的体会,本来也比一般人更深。每天生活在母亲身边的人,大概不免觉得母亲太过多事唠叨吧,总嫌你吃得少,穿得单薄,交的朋友不靠谱,总约束着你的少年心。可是,一旦离开母亲去闯世界,才深深地体会到,除了母亲,还有谁会真的关心你是不是吃饱了、穿暖了,是不是被人诓了骗了呢?这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思念母亲。
中国古代的游子,不仅有背井离乡的漂泊感,其实还有深深的愧疚感。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奉养父母是基本的人生义务,所以《论语》才会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子长年在外,不能侍奉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内心其实是非常纠结的。这种情况在孟郊身上格外突出。为什么呢?因为孟郊家里穷,本来需要他及早承担起家庭责任,可孟郊偏偏仕途坎坷,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算是有了稳定的俸禄。
想想看,这之前的岁月,他得多焦虑,多痛苦啊。正因如此,孟郊得到溧阳县尉这个任命后,立刻就把老母接到溧阳奉养,算是尽一点迟到的孝心。同时,多年积攒的思念和愧疚也喷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游子吟》。可能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说这首诗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的?因为在这首诗下,孟郊自己加了一个注释:“迎母溧上作”。想想看,虽然我们今天常常让小朋友背这首诗,但它可不是小朋友在向妈妈撒娇,而是一个饱经沧桑、满怀愧疚的游子的感叹,这背后的感慨该多深,心情该多复杂。这样的诗该怎么写呢?
看前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细节切入,一开始,就提供了一个人们最熟悉的生活细节,慈母在给远行的游子缝衣服。这个切入点太漂亮了。漂亮在哪里?第一,它最符合母亲的身份;第二,它最能牵动人心。怎么叫符合母亲的身份呢?因为中国古代家庭分工,男耕女织,母亲每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纺纱织布,缝补衣衫。因此,缝衣服的母亲,本身就是最典型的母亲。那为什么又说它最能牵动人心呢?因为母亲挑灯缝衣,几乎是最有可能定格在游子心中的场景了。
给远行的儿子准备行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厚的薄的,家常的正式的,母亲都要考虑到,都要一针一线地缝出来。白天有那么多家务,哪有工夫做这样的细致活儿!所以,母亲只好挑灯夜战。连续多少天,儿子睡觉之前看到的最后一个场景,大概都是妈妈在缝衣服吧;儿子醒来之后看到的第一个场景,可能还是妈妈在缝衣服。这当然会成为游子此后最深的记忆,多少次在异地他乡,午夜梦回,妈妈仿佛还坐在旁边,穿针引线。这样的场景,哪个游子会不动容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根线,把慈母和游子牢牢地牵在了一起。这根线,就是母子之间长长的情丝呀。
从缝衣服的动作入手,下面该讲心情了。什么心情呢?下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话,真是体贴入骨。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当然辛苦,但母亲可绝不偷工减料,她会把针脚缝得比平时更细更密,几乎让衣服变成铠甲。为什么?因为游子的行踪哪能定得那么准呢?“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不是常有的事吗?万一儿子好几年都不回来怎么办?万一他的衣服在外面破了,又没人缝补怎么办?孩子在母亲的眼里永远那么低能、那么无助,所以她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替他想在前头,预防在前头,这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牵挂,就在这千针万线中啊。我们现代人,大概很少自己在家缝衣服了,但钉扣子的机会还是有的吧?从商场里买的衣服,扣子往往只有一针一线,那是商家为追求效率,穿不了几天就掉了。所以妈妈们往往要重新钉一遍。只要经过了妈妈的手,你放心,就算衣服坏了,扣子也不会掉,这就是情义。这效率和情义之间,不就是商家和母亲最大的区别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四句大白话,没有典故,也没有太多的修饰,就纯粹是白描,慈母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而且,还是那么栩栩如生,感人至深。以至于有人评论说,这首诗到这里已经很完美,可以结束了。如果到这里戛然而止,会显得更加含蓄蕴藉,余韵悠长。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同意。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一般人在写诗,而是一个年过五十的游子在向垂垂老矣的母亲倾诉,这不是在讲技巧,而是多少年压抑的感情喷薄而出。什么样的感情呢?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谓三春,就是孟春、仲春和季春,也就是全部的春天。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小草,让小草发芽,成长。小草呢,也在努力向上,拥抱着阳光。可是,小草微弱的努力,怎么能够报答太阳于万一呢?这大概就是五十岁的孟郊最深沉的感喟了吧?他从小不羁,年轻的时候时而隐居,时而四处游历;后来才在母亲的敦促下去考科举,不料又接连受挫,直到第三次才得中进士。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平生第一个官职——溧阳县尉,终于能够养家糊口。在这之前,母亲为他发了多少愁,替他操了多少心!如今,他终于可以把母亲接到自己的任上养老了,可是,年过半百的儿子迟到的孝养,又怎能抵得上母亲此前几十年辛苦的付出!慈母对游子的恩德,不正像春晖对小草的恩德吗?同样,游子对慈母的孺慕之情,也正像小草对春晖的依恋之意呀。可是,正如小草永远也无法报答阳光一样,游子如此微薄的心意,又怎能报答母亲那么多年的牵挂和辛劳呢!如此形象的比喻,又是如此天悬地隔的对比,直接冲击着我们的情感,让每个人,特别是每个经历过人生坎坷的成年人都产生深深的共鸣,恨不得立刻扑倒在母亲面前;同时,它又是如此明白,如此温暖,让小朋友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孝敬之心油然而生。这样看来,孟郊这两句话绝不累赘,这是在替千古儿女抒情,这就是千古绝唱。
【游子吟古诗】相关文章:
游子吟古诗改写12-30
《游子吟》古诗鉴赏11-23
游子吟古诗词鉴赏02-02
《游子吟》古诗词鉴赏02-15
幼儿园古诗游子吟教案02-02
《游子吟》古诗词鉴赏5篇02-16
游子吟作文03-12
游子吟说课稿01-11
《游子吟》说课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