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7-27 10:57:18
  • 相关推荐
古诗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教学设计1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轻松课堂气氛)请生领唱《春天在哪里》

  2、同学们唱得真好听,老师都被你们的歌声陶醉了。谁能用自己的话向老师介绍一下这首歌?

  3、春天那迷人的景色真引人向往,我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古诗《春晓》,诗人通过“鸟啼”、“风雨声”、“落花”把春天的景色一 一展现于人前,同时还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的《游园不值》。

  4、板书课题。

  5、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方法

  a:知诗人,解诗题。

  b:抓字眼,明诗意。

  c:读诗句,悟诗情。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

  ⑴齐读诗题。

  ⑵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⑶释“园”、“不值”

  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区分“园”古今含义)

  古: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

  今:公园,公开供人们游玩的场地。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

  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四、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 屐齿 / 印 / 苍苔,小扣 / 柴扉 / 久 / 不开。

  春色 / 满园 / 关 / 不住,一枝 / 红杏 / 出 / 墙来。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4、指导背诵课文。

  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的特点,并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配画。

  能力:

  2、在为古诗配画中,让学生把文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情感:

  3、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创作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一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内容。

  2、教学难点:画面内容的选择,事物的组织及构图安排。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学生画画用作业纸。黑色水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2、老师今天给大家猜两个与众不同的`谜语,谜面是两幅画,大家看,请说出符合画面意思的诗名。(出示咏鹅和画)

  3、同学们真聪明,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配画》。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老师还搜集了几幅古诗配画作品,请大家看一下(点击课件,逐一介绍)

  2、你认为这几幅配画与古诗所描写的内容相符吗?

  生:相符。因此,图文相符就是古诗配画的第一个特点。(板书:图文相符)

  3、每首诗一般都有四句。那么,这几幅配画是选择一两句作为画面还是把全部诗句都表现在了画面上?生:选择一两句表现画面。

  师小结:以诗中的名句表现画面是古诗配画的第二个特点。

  三、探究总结

  1、出示《春晓》诗句。

  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为古诗配画的方法、步骤:

  (1)选择古诗,理解诗意。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逐句分析:春眠不觉晓——春天夜晚睡得很熟,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处处闻啼鸟——一觉醒来,到处可以听到鸟的叫声。夜来风雨声——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花落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2)根据名句构思、构图。

  ①确定画面的主题。想一想该画什么?②思考画面内容与诗句是否吻合。

  (3)绘画、涂色。

  (4)选择合适的位置署名、写诗。

  四、创作实践

  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线描、彩铅画、水彩笔画、油画棒画),为喜欢的古诗画一幅配画。

  五、巡视辅导

  指导要点:

  1、先画主题,后画背景。

  2、图画要符合诗句描写的情景。

  3、涂色分层次,对比要突出。

  六、展示评价

  1、

  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的《诗情画意作品展》中。

  2、

  老师设立了几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大家来做小评委,看看应该评给谁。

  七、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绘画作品更棒。今天我们把古诗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创作出了漂亮的诗配画。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喜欢的文章、古诗配画。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题目《所见》。

  (1)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2)“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是我国清代诗人)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看到的画面。图中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3、多可爱的孩子啊,多美的古诗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古诗、请个别学生来读一读)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夏日绝句》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 )万( )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

  (1)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古诗教学设计7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古诗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祝您一路顺风》。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孟浩然吗?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导入课题。

  二、讲授课文内容

  (一)初读

  1、让学生大概了解黄鹤楼,理解课题意思。

  2、听课文读音,然后给课文划分节奏。

  3、学习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诗歌,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5、奖励读得好的同学。

  6、理解课文词语。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二)细读

  1、请学生再读诗歌然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图景,李白这时候有心情

  (三)精读

  1、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课外延伸

  1、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2、让学生由诗歌联想到现在的歌曲,比较古时候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赏音乐:《祝您一路顺风》

  4、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别的场面?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 叙事

  三月下扬州浩然之广陵写景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

  春景送别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别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 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

  1、 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更是如此。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的为学生解释,再把字意串连起来,然后就是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古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完全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或多媒体手段创设的画面展开想象,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及意境,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设计思路:

  一、 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李白所写古诗)

  学生已经会背了许多首古诗,所以教师的激趣会引发他们争先恐后地吟诵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自学、课内展示的舞台。学生在争先恐后地吟诵中,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兴趣盎然的开头,使新诗的学习成功了一半。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激趣。

  二、借助画面——主动学习古诗。

  这一大环节中包含着四个环环相扣的小环节:

  1、 读——自学质疑。看题目质疑和读诗文质疑。

  2、 看——观察图景。创设情景突出重点,边读边看边想象,以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

  3、 思——读议释疑。小组同学在一起把各自的理解议一议,开展讨论突破难点。

  4、 诵——图文结合,体会思想感情,反复吟诵,感情升华。

  三、 自学生字——识写课内生字

  四、 拓展延伸——课外背诵古诗。

  开一次“唐诗交流会”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

  对,他就是李白。

  你们会背他的哪些诗呢?想不想背给同学们听?

  (配上古筝的音乐)

  ● 从本诗的作者导入新课,不仅对诗人李白作了介绍,而且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配着优雅、古典的音乐,学生吟诵出李白的许多首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古朗月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等,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些诗中有的在前三册语文书的“语文天地”中出示过,学生已经会背,有的是学生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学过的,所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展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背古诗、学古诗的氛围。

  (如果学生会背得太少,教师可以为学生有感情地吟诵几首,让学生欣赏,也可以把学生引入这种学习古诗的氛围中来。)

  (学生背古诗时,除了放音乐以外,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如学生背诵《静夜思》时就出示三册语文书中11页的插图,背诵《赠汪伦》时出示第三册语文书中76页的插图,同样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出示我们这一课书上的插图。)

  ● 边吟诗边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画面,更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借助画面——主动学习古诗

  这一大环节中又包含着环环相扣的四个小环节。

  (一) 读——自学质疑

  同学们,你们喜欢╳╳╳背诵的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吗?(出示这首诗)

  喜欢就读一读吧!

  1、 学生自己读

  ●这一环节其实也是学生初步认字的环节,要读准读畅这首诗就得先认识这首诗里的字,所以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2、 同桌读

  学生在这种生生互动的合作中,纠正了字音,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3、 指名读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好、中、差等生中各选两名学生来读,这一环节既可以再一次纠正字音,还是学生之间的读书评价。经过一年半的培养,现在许多班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倾听,更会对别的同学进行评价,这种课堂上的生生评价对学生的进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平时培养这种评价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欣赏别人、悦纳别人的态度来评价别人,同时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如上面的读书互评这一环节来说就限于是否读对了,千万不要把读得是否有感情作为评价重点,这样“拔苗助长”式的评价和“互相挑剔式”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挫伤积极性。

  4、 全班齐读。

  5、 你们读得可真好呀!知道这首诗什么意思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说得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即使说得意思完全不对甚至非常可笑也是允许的,正是因为不会才要学习,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这节课学习这首诗的积极性。

  6、有许多同学不理解这首诗什么意思,你们哪不明白呢?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早发”什么意思?“白帝城”什么意思?“朝辞”、“江陵”、“还”、“啼不住”、“猿声”、“万重山”什么意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些需要教师当时予以解释,如“白帝城”和“江陵”都是指地方,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崃,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崃的景象。“还”的意思是返回,因为李白本来就住在江陵这个地方,因为获罪被流放,恰巧到了白帝城时被遇赦,便乘船返回江陵,所以用“还”,在这首诗里就可以解释为到达江陵。

  还有些如果其他同学明白什么意思,也可以当时解释。

  ● 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二) 看——观察图景

  1、 观察图画

  你们理解得对不对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这幅图画。

  (出示课件画面,课本上的插图再配上早上的太阳、被太阳照的彩色云彩,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配上猿的叫声或者是在画面的山上画上几只猿。)

  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什么?

  说一说。

  ● 古诗的理解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难点也是重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是教学的重点,形象的图景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为理解古诗意思作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联系画面再读古诗,边读边根据图上的内容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 思——读议释疑

  1、 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

  2、 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到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并作相应指导。

  3、 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只要能说出古诗的大意即可)

  对于“辞”、“猿声”两个词语,如果学生理解不出,教师提示。

  ● 在借助图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解古诗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同学们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四) 诵——反复吟诵,感情升华

  教师指着画面说:轻快的小船在江面上行驶,一天时间就能从白帝城到达江陵了,此时诗人李白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指名回答。

  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读学生互评

  2、 教师范读

  3、 生生比赛读

  4、 齐读。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朗读,学生不仅进一步体会出了诗人当时高兴的心情,更把这种感情升华了。

  三、自学生字——识写课内外生字

  1、 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小组长考查,教师抽查。

  多音字“还”说出两种读音以及怎样组词。

  2、 写字

  学生自己观察这些生字,怎样写才能写漂亮?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难书写示范如:“猿”字。

  “帝”和“啼”要比较着来学,根据字形来记忆。

  “舟”的笔顺要指导。

  学生描红。

  小组内互评。

  ●写字教学是二年级的重点,由于学生已有了比较扎实的写字基础,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多观察,多揣摩。小组内互相评价、交流写字情况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互相比较中激发写好字的情感,而且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促使进步。

  四、 拓展延伸——课外背诵古诗

  唐朝是一个文化非常繁荣的朝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诗人,也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文,让我们找一找、背一背唐朝的诗,好吗?

  ●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2年级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而课本上提供给学生的肯定不够,所以要调动学生课下自学古诗。这一活动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下自学古诗的积极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雪梅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了。

  对此,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古诗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方好亦奇

  浓抹淡妆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

  和山水

  人景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一、提问引入,揭题、释题。

  1、这节古诗文吟诵课,老师先请小朋友来背首古诗《小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题,理解题意(板书课题)

  宿:住宿,过夜新市:地名徐公店:姓徐的男子开的客店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诗人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4、杨万里在这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这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想和你们交朋友,认识他们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和它们打个招呼.(看课件)读生字词“住宿、徐公、篱落、树阴、路径、追黄蝶、深远、疏疏”。

  3、刚才读字的时候,你发现哪些字音,很难读准,请你带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再全班齐读.

  3、刚才小朋友们生字词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把这些字宝宝送回诗中,请你们正确流利地把诗读一读。

  4、指名读,小朋友注意听音是否读准,再指名读。

  5、他们读得真好,请你们照着他的样子,读给同桌听。

  6、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给大家听;齐读。

  三、逐句指导朗读,感悟诗的意境美。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出示课件)小朋友,请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边想,通过这两行诗,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听后看图回答(老师可用手势带学生回答)。联系学生的回答,解说词语(篱落:就是围园子的篱笆;疏疏:指围篱笆的竹棍隔得很开。篱落疏疏就是讲围园子的篱笆很稀;小路,诗中的“一径”指的就是一条小路;未成阴:指树枝上绿叶刚刚长出来,还不茂盛,不能遮挡太阳。)

  3、请你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是呀,篱笆稀稀疏疏地围着园子,旁边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儿已经落下来,枝头长出了嫩绿嫩绿的.新叶。这景色真美呀!谁能来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5、指名读,根据情况由老师或朗读得好的同学带读;(疏疏,要读得轻;深,要读得慢来表现小路很长很长;未成阴,要重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下老师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比比,看谁读得更美。

  6、过渡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了诗人杨万里,忽然他眼前出现了更加有趣的画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边出示课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学生回答。

  是小孩子在追黄蝶(那他们是怎么追的呢?)飞快地跑(是的,诗中“急走”就是飞快地跑的意思)

  2、现在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喜欢的黄蝶就在不远处,想抓到它吗?(想)那就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吧!

  3、指名读。(根据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读这句诗时,要重读“急”和“追”)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齐读。

  师:看得出你追黄蝶跑得很快。还有谁来我仿佛看到你就要追上黄蝶了。

  5、小朋友捉住蝴蝶了吗?(没有)

  6、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飞入菜花无处寻。)

  7、(看课件)为什么会无处寻?(黄蝶和油菜花都是金黄色的,地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黄蝶飞进花丛中躲起来,所以没地方找到。)

  8、看着小朋友在这美好的春天追赶着黄蝶,诗人杨万里会是怎样的心情呢!(高兴)

  9、是呀,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又看到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也不由得高兴起来,请你自己把这两句多读几遍,读出那种高兴的心情来!

  10、请想来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再四大组比赛读。

  点评:你们读得真有趣呀!我听了也高兴起来。

  四、诵读古诗,表现古诗的意境。

  1、过渡,老师忍不住想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配乐朗读)

  2、老师读得怎么样?(出示课件)谁来说一说?(有感情)是的,陈老师读得有轻有重,还注意了停顿,你们想不想比老师还读得好呢?请你们分小组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起练习感情地朗读古诗。

  (老师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进行指导。)

  3、现在谁来挑战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老师先肯定学生的勇气,再引导学生点评。注意诗的节奏、轻重,有感情地朗读。)听后再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老师点评。

  5、古人经常用歌的方式把诗唱出来。老师也给这首诗谱上了曲子,你们想听吗?老师唱诗。

  6、你们想学唱这首歌吗?老师教唱诗歌。

  7、指导背诵,看图背诵,引背(篱落……树头……儿童……飞入……)

  10、同桌互悲互听,全班齐诵古诗。

  五、激发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1、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写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古诗。今天我们还来欣赏他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晨,他在净慈寺外看到的景色。

  2、老师带读,学生自由诵读,指名学生读,齐读。

  3、今天小朋友都学得很认真,请你回家把我们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有感情地读背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

  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2、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梅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傲冰斗雪。她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越重,他的清香越芬芳。因此梅花历来都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这节课,我们读的就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补充板书:墨

  2、了解诗人

  说到王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已经学过的课文《少年王冕》中我们就认识他了,谁可以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3、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墨梅,他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王冕为这幅墨梅画所提的'诗

  4、解题

  看着这幅画,想想诗题“墨梅”是什么意思?(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幅画,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自读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请同

  学们试着准确而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

  2、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释古诗

  1、同学们能把古诗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真棒!现在请你联系古诗,想想、说说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出示:生长地点 —— 洗砚池头

  形 态 —— 个个花开

  颜 色 —— 淡墨痕

  气 味 —— 清气

  交流提问: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 (骄傲自豪)

  生读诗句

  (2)出示墨梅图

  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不俗气)

  (2)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

  (3)请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此刻你做了一个深呼吸,闻到那香气了吗?

  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2、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呢?

  板书:(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要称赞、不计名利)

  现在你可以联系古诗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吗? (生说诗意)

  3、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都已经能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了,而且还为我们大家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出示“流”“满乾坤”

  流:流溢 满:弥漫

  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4、自己试着联系诗句,说说你眼前的这株梅花。

  5、齐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同学们,王冕之所以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谈气清吗?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来称赞王冕:(出示)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可以联系你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也可是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同桌讨论讨论。

  色淡——清雅高洁

  气清——淡泊清高、不计名利

  2、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3、读着王冕的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写自己品行高洁,不计名利)

  4、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的品格,希望自己也能像梅花那样)

  小结:对呀!(板书)王冕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想想我们之前学习的《石灰吟》也是如此,像这一类的古诗就是就是“托物言志”。

  小结:一朵朵色淡气清的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的是一个个清雅高洁、淡泊清高、不计名利的人,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一样只流清气满乾坤!让我们记住“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最后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古诗教学设计14

  一.作者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写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四.古诗赏析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古诗赏析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四个生字,认识三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重点)

  3、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尊敬农民、爱惜粮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课本插图导入)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引导(1)、图上有谁?一位农民伯伯。

  (2)、他在干什么?他手里拿着锄头正在为田里的禾苗锄杂草。这在古代叫做“锄禾”。(板书:锄禾)

  2、唐代有位叫李绅的诗人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锄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进入新课

  1、读题目(教师范读、学生读)。

  2、初读课文(黑板出示古诗全文)

  3、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教师: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我们要读出节奏。

  教师先正音后范读

  5、生再读(先练读再指名读和齐读)

  三、学习生字

  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诗中的.几个生字忍不住想要和大家认识一下了。

  1、学习“禾”,它是什么呢?(学生答:禾苗。)田里的庄稼(稻麦)的植株。怎样记住这个字呢?(学生答并书空)

  2、学习“午”,看插图,太阳怎么样?(热)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最热呢?(中午)读古诗的第一行,并指出“午”,我们要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学生同桌互相说并书空)

  3、学习“辛苦”,图上的农民伯伯干活干得怎样?很累——辛苦。要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引导学生从读音、结构等方面分析。

  4、认识了这四个生字,就让我们拿出练习本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按照教师的范写,同学们也来写一写:看看谁在写字的时候姿势最正确,字也写得最认真。

  学生描红并练写,然后组词。

  (教师了解学生写字情况并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四、理解大意,再读古诗

  1、齐读古诗

  2、师生共读

  3、你试着把你刚刚看课本插图时发现的连起来说成几句话。 学生说,教师帮助总结:我们说的这几句话,其实诗人李绅也说了,只不过他说得更简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农民伯伯这么辛苦,诗人想告诉(提醒)我们什么呢?教师解释:餐,饭食;皆,都。

  5、学生自由练读并背诵全诗。

  五、延伸拓展

  如果遇到有人把饭撒在地上或是把打完的剩饭倒掉,你会怎么办?学生交流。

  六、课文小结

  看了图,读了古诗之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今后要怎样对待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呢?

  学生说,教师总结(结合板书)。

  七、作业

  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或者默写《锄禾》全诗。

  八、板书

  锄禾

  农民→ 辛苦 →要尊重

  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

  九、课后反思

  《锄禾》古诗的思想教育意义,在于要求学生树立“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的美德。在教学中未能联系学生平常生活中喜欢浪费的表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农民锄禾的辛苦,粮食珍贵铭刻于心。其次,学生写字时间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保证。在教学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多了,而学生没有充足的练读时间。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选]古诗教学设计07-01

古诗教学设计06-06

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优)古诗教学设计07-01

【优秀】古诗教学设计06-11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12-06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03-30

[精华]古诗的教学设计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