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更新时间:2024-07-19 16:38:13
  • 相关推荐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1

  一、不完全句

  在一般书面表达中,一个完整的句子离不开谓语动词,谓语是一个句子的核心。然而在古诗词中,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完整的句子则较为常见,这种句子称为不完全句。最典型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构成的句子,有人称为名词句,如李商隐《商山早行》中的一联: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一联着眼六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寒秋图,烘托了早行的气氛。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而诗意毕现:茅店上空,一轮寒月吐露清辉,四周的鸡鸣声此起彼伏,我出发了,行走在落满霜花的小桥上,身后流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又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一联: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这一联是对李白诗风的评价,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该联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如同庾开府,俊逸如同鲍参军。庾开府,即庚信,鲍参军即鲍照,他们是南北朝著名诗人。诗句中省略了“如”“似”之类动词,但不妨碍理解。类似的名词句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这些诗句以写景为主,舍弃动词,甚至根本不需要动词,只是铺陈意象,这在修辞上叫做“列锦”。

  除了名词句外,还有一些诗句,有谓语,但谓语不完整,也属于不完全句。如崔颢《黄鹤楼》中的一联: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历历”是一个表意清晰的句子,“汉阳树”则是一个名词,第二句结构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即“短句+名词”,但“汉阳树”与“晴川”的关系,“鹦鹉洲”与“芳草”的关系却是清晰的。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清晰可见;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

  还有一类句子,主谓宾看似完整,稍加留意,仍属不完全句。如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观察第二句,句中有主语(“一弦一柱”)、谓语(“思”)、宾语(“华年”),看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实不是,“思”的行为不是“弦”“柱”发出的,而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此句的结构形式为“短语+短句”,可见还是不完全句。本句的大意为:看到眼前锦瑟上密密匝匝的琴弦,我不禁想起了逝去的美好年华。如果说此例容易辨别,不大可能在理解上造成困难,那么请看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的两句:

  (5)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表面上两句都有主谓宾,结构完整,很容易理解为:“竹喜爱新雨后的时光,山喜爱夕阳下的情景。”错了,“新雨”“夕阳”不是句子的宾语,它是古汉语中的后置状语。正确的理解是:新雨后的竹惹人怜爱,夕阳下的山更加妩媚。

  二、压缩句

  王维《山居秋暝》中有一联: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即“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大意是竹林一片喧闹,那是洗衣女子说笑地回来了;莲花摇动,那是渔民驾着小船下到荷塘去捕鱼。把两句话压缩概括就变成眼前的诗句了,这种句式有人称为压缩句。这种句式在古诗词中十分普遍,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某些成语也带有这种痕迹,如鸟尽弓藏、风和日丽、经天纬地等,它们名为短语,实为句子。下面句子和例(6)相比,略有变化,如李商隐《筹笔驿》中的一联:

  (7)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关张”句也有两个句子形式,“无”“欲”是动词谓语。直译就是“关张死了又能怎样?”意思费解。联系“管乐”句,这里用典,赞扬孔明的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关张”句则陡转,意思是说无奈关羽张飞身死,你独自一人又怎能挽救危局呢?可见“欲何如”的'主语是“孔明”而非“关张”。对这类句子应多结合上下句或全篇来理解。

  三、倒装句

  古诗词中为了符合平仄、押韵等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诗人们对语序作了适当的调整,由此产生的倒装句十分常见,它比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更灵活,规律性更不好掌握。现代中学生由于不了解声律方面知识,所以应更多地从语法结构和语义上去理解。现举例略作说明。

  (8)“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应为“应笑我多情”。

  (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应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10)“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应为“环佩夜月魂空归”。

  (11)“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应为“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曙色危旌动”。

  四、炼句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代优秀诗

  人特别注重炼句,往往一句出彩,全篇生辉。炼句的关键在于炼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都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炼字佳话。不了解炼字的一些奥秘,对诗词的理解终究是隔靴搔痒。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古诗词中的炼字往往就是在动词的选择与比较上下功夫。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两句:

  (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涌”是动词,也是炼字的典范。“涌”是“涌动”“奔涌”之意,说“月涌”似乎不通,该句其实描绘的是明月投射在奔腾的江面上的壮观景象,月是静止的,水是流动的,月光因流水的衬托获得了动态生命,月光照在水面上就象在水面上奔涌出没一样。“涌”字下得真妙,让人不得不佩服杜甫天才般的表现力。本联大意可译为:星星低垂,原野变得开阔,一轮明月在大江中跃起奔流。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也是炼动词的典范。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时,也可能是炼字。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一句:

  (13)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粪土”,本句形象地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高洁的政治理想和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再看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一句: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肥”“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属炼字的典范。理解本句,除了解炼字,还要了解“绿”“红”的借代特征,“绿”借代“叶”,“红”借代“花”。用“肥”修饰“叶”,让人联想到“叶”的“肥大”“繁茂”;用“瘦”描摹“花”,让人联想到“花”的“瘦小”“枯萎”。其实这句描写的就是枝叶繁茂,花朵凋零的暮春景象。如不细心揣摩,就不能准确理解词语背后的丰富含义。

  副词虽不及实词重要,使用精妙的副词也是炼字。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中的“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中的“还”都是副词中的炼字的典范,品味这些字词对于准确理解诗句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鉴赏古代诗歌,读懂是前提,是关键。我们不妨以句子为抓手,了解古诗句式的特点,串译梳理大意,以达到对整首诗的准确理解。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2

  一、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1、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2、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3、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4、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5、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7、诗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来不露痕迹,要注意识别

  暗喻与明喻不同,其表现形式是比与被比的对象它们之间没有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当”、“化”等词连接。如《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以“磐石”和“蒲苇”作比,表达一种对爱情的坚贞之心,就是典型的例子。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迹,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二、注意事项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相关文章:

关于快速的名言10-07

快速跑说课稿05-10

快速跑说课稿03-21

《快速跑》说课稿05-21

读懂自己的作文02-22

读懂母爱作文02-15

读懂人生作文02-20

读懂自己作文02-25

读懂妈妈作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