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7-09 09:42:44
  • 相关推荐
(实用)《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二 首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位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李贺,字 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 代诗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其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 诗鬼 ”。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 复 ,字 存古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能读经史,7岁能诗文,时人称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别云间》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摧(cuī ) 凝(níng) 燕脂(yān) 霜重(zhng)

  提携(xié) 羁旅(jī ) 塞上(sài )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词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塞 sài 边塞 sè 闭塞sāi 塞满

  燕 yān 燕国 yàn 燕子

  3.朗诵诗歌,完成下表。

  雁门太守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法】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课时】1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三、 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五、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 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2

  一、文本教学解读

  本课有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池上》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偷采白莲的顽皮小孩的形象;《小池》则描绘了由泉眼、流水、树阴、荷叶、蜻蜓构成的夏日小景图。文中以两幅图画与诗相配,再现了诗歌的情境,帮助儿童朗读理解,感受诗意。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1.识写生字。

  课文12个生字要求会认,7个生字要求会写。

  认读"首"字,从课题入手,学习"首"做量词的用法。

  认读"踪、迹、荷、浮、萍、露"6个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自主识记,其中"荷、浮、萍"3个字,可以借助课文插图,读一读生字,认一认事物,将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认读"泉、角",可以借助古文字和字理,感受这两个字的构形的图画感;"采"可以结合图画,让儿童模仿着做一做一只手在树上采摘果子的动作,帮助识记。

  在书写时,"采、爱"这2个要书写的字中都有"爪字头",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注意各自的特点。"爱"的"爪字头"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首""尖""角"书写要注意笔画和笔顺,提示:"首"字的主笔长横略倾斜,中间两横疏密均匀,且和右边的"横折"不挨着;"尖"字上面的"小"没有钩,写时要注意上小下大。"角"上"刀字头"的撇写时要略长,中间两横和左右两边都有空隙。写"树"字时,要提示结构紧凑,"木"和"又"的捺都要变成点。

  2.观察插图,结合生活,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观察《池上》所配插图,说一说图意"这是什么地方,你都看到了什么",认识"小艇"和"浮萍",感受"偷采白莲回"的喜悦,将诗人所看所想充分让学生想象感悟,再回到诗中读悟,理解诗意。《小池》同法,迁移学习,说一说图意"这是什么地方,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宁静的夏日小景。抓住每一行诗所写的景物,看图读诗,体会感受"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的特点,理解诗意,再读诗悟情。

  3.指导朗读,背诵积累。

  在识字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朗读诗文。首先,要根据注音把诗读正确、读熟练,如"露、藏"的读音。其次,要学习正确断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其中"惜、爱"在读的时候应边读边体会自然景物带来的美好心境。"立上头"在朗读时要读出蜻蜓的轻巧,回味无穷的意韵。最后,在正确、连贯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背诵诗文。

  4.看图说话,迁移诗文。

  白居易用了短短四行诗描述了池上有趣的一幕,让学生读诗想象画面,编一个完整的'故事,说清楚时间地点,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还可以出示其他几首与夏日池塘有关的诗,让学生读一读, 背一背,感受夏日池塘里的不同景色。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浮萍、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情趣。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句中蕴藏的夏日情趣。

  教学重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会写"首、釆、无"等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 观察插图,结合生活,识记生字,学习《池上》

  1.看图说感受,入题《古诗二首》。

  (1)出示生活中池塘荷花图片若干幅,交流看到了什么并说说感受。

  (2)入题并板书《古诗二首》。

  2.图文结合,学习"首"字,导入《池上》。

  (1)"古诗二首"的"首"是量词,读一读"首"作量词组成的词语"一首诗、一首歌"。

  (2)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夏日池塘发生的趣事,写了一首诗--《池上》。 板书诗题。

  3.初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学习前两句,读懂诗句,读悟诗意。

  (1)池塘上发生了什么事呢?指名读诗句,同桌对读诗句。

  (2)学习"采"字。

  ①出示采的汉字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体

  提示:上面是"爪字头"的变形,下面是一个木字,意思是用手采摘植物。

  ②指名组词。

  (3)自由读前两句诗,注意表现出"撑、偷、采"的动作及当时的心情,体会诗意。

  (4)同桌带着动作练读诗句,全班齐读诗句。

  5.学习后两句诗,读懂诗句,领悟诗情。

  (1)一个小孩子撑着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莲,高兴极了,结果如何呢?指名读诗句,男女生合作读诗句。

  (2)观察课文插图。找出图中小孩留下的踪迹,图文结合理解"踪迹";认识"浮萍",借偏旁记忆;浮萍是生长在水面上的水草,所以偏旁分别是"三点水"和"草字头"。

  (3)情感朗读,体会"浮萍一道开"的优美意境。

  6.再读全诗,巩固生字。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学生加动作朗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板块二 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1.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读出五言诗"二二一"的节奏。

  (2)同桌对读,模仿读出"二二一"的节奏。

  (3)学生带着节奏练读,加动作展示。

  2.熟读成诵。

  (1)难度递增的补充式背诵:

  形式一:小娃撑小艇,。

  不解藏踪迹,。

  形式二: 撑 ,偷采 。

  不解 ,一道开。

  (2)看课文插图背诵全诗。

  3.吟用《池上》。

  (1)古人作诗,通常都是边抚琴,边吟唱诗句,给学生播放《池上》的吟唱音频(吟唱版本选自陈琴《池上》、聂枫《小池》)。

  (2)学生边听边放声吟唱。

  板块三 观察配图,结合生活,识记生字,学习《小池》

  1.观察配图说话,解诗题。

  出示课文插图,看到了什么?用"哪里有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

  2.比较异同,识记"爱、荷"。

  (1)出示两幅课文插图:两首诗题目都有一个"池"字,哪里相同呢?

  提示:都写到了荷花,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2)相机学习生字"爱、荷"。

  ①荷:出示不同荷花的图片,复现"荷"字,扩展词语。

  ②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出示生字"爱",学生组词。

  (3)出示两幅课文插图:两首诗题目都有一个"池"字,哪里不同呢?引题,板书诗题。

  提示:一个写池上发生的事,一个写小池中的美景。

  3.初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学习前两句,读懂诗句,读悟诗意。

  (1)指名读后,结合插图,寻找诗中描绘的景物:泉眼,泉水,细流,树阴。

  (2)出示泉眼流出清泉的图片,标识并学习"泉"字。(出示泉的古文字,感受"泉"字就像从地下冒出的水流的样子)

  (3)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哪一个字让你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呢?指名说,指导读出"惜"字的情感,轻柔地读。

  (4)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柔柔地读一读。出示"柔"字卡,组词。

  (5)小组赛读诗句。

  5.学习后两句,读懂诗句,领悟诗情。

  (1)出示课文插图,初夏的荷塘里,蜻蜓也被吸引来了,指名读。

  (2)蜻蜓被什么吸引来了呢?指名答,相机学习生字"露、角"。

  露:出示句子填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露"的意思。

  ①海水退去, 露了出来。

  ②初夏的池塘里, 从水面露了出来。

  角:①出示"角"的汉字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体

  ②出示图片(牛角、羊角、鹿角、山角、尖尖角),复现记忆,理解不同的"角"。

  (3)生字回到诗句,同桌对读,师生对读。

  6.迁移《池上》的读法,学生练习读出古诗节奏。

  提示:其中"惜""爱""尖尖"在读的时候声音拉长,体现出意境来。"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出回味无穷的意韵。

  7.多种方式背诵古诗。

  8.拓展阅读。

  池中除了会有小船、小娃、浮萍、白莲、蜻蜓,还会有什么呢?老师读几首诗句,大家一起看看唐宋的诗人们还描绘了哪些景物?

  提示:青蛙、碧苔、倒影、莲叶等。

  板块四 生字归类,部首变形,学写生字

  1.范写生字"采、爱、尖、角",并提示汉字结构及书写要领。

  提示:同有"爪字头"的"采、爱",两个"爪字头"有异同,"爱"的"爪字头"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

  2.范写左中右结构的"树"字,注意结构紧凑,"木"和"又"的捺都应变成点。

  3.范写"首、无",注意独体字在田字格中的笔画占位。

  (1)在掌握"横、竖、撇、捺"写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竖弯钩"的写法。

  (2)边示范边提示书写要领。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

  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4、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5、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6、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请同学们再读后两句诗。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2、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结: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在学习《凉州词》时,有更多体现。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教学中也有一点遗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占用的时间偏多,导致朗读的时间较少,入情入境的效果不够理想。

  总评:

  1、重视诵读。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2、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5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 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 齐读课题。

  2、 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 学生字。

  2、 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 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试读,评议。

  2、 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 跟录音读课文。

  4、 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 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 学生试解。

  3、 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 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 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 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 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 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 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 理解带点字“遥 为 暗”。

  7、 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生字“亦、浓、宜”。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以及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师: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吧!

  2、出示:“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1)齐读课题;

  (2)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

  (3)指名试读;

  (4)按节奏齐读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根据学生回答,重点标记湖、晴、雨,并在湖的下方写上“西湖”)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

  三、学字词,明节奏

  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有多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92页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生字带读音诗句)

  潋滟亦浓宜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1)指名读;

  (2)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

  (3)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老师范读;

  (4)按节奏齐读。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用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美景,咱们可以采用下面这些方法读懂这首诗。

  2、渗透读诗方法:(出示PPT学诗好方法: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收集资料.....)

  3,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

  5、赏“西湖之晴”

  (1)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3)你是怎么读懂的?

  6、赏“西湖之雨”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2)齐读诗句“山色空濛雨亦奇”,看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湖边绿树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

  (3)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景象?(山色空濛)(板书:空濛)

  (4)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指名说)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指读,齐读。

  8、赏“西子西湖”

  (1)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诗人用什么来比喻呢?(西子)

  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2)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淡妆浓抹)

  (3)(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师:西施与貂蝉、王昭君、杨玉环被称为四大美人。那西施到底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呢?

  都很美,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4)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是赞美西施吗?(板书:总相宜)

  (ppt展示诗文及注释)合作交流,指名学生理解后两句诗。

  (5)小结:西子湖的来由。(板书:在“西湖”之间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它的名字吧!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

  (陶醉、愉悦.....)

  2、(出示诗文空白动画)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愉悦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

  3、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六、荐诗篇,重积累。

  1、(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2、总结。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

  (刮风下雨的声音)

  3、“花落知多少。”

  “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

  (不知道)

  “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

  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

  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

  (惋惜)

  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

  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4、练背。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生上台演一个孙子,师演奶奶,对话:

  奶: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奶: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奶: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奶: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奶: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奶:什么“知多少”?那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哎呀,我的孙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课后记】

  学生基本能学会古诗,了解诗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些古诗。

  二、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

  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

  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 闻、 眠、 落、

  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

  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 冻土、 燕子 鸳鸯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我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学生,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抽象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部分学生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我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学生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花

  千朵万朵/压/枝低。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花

  自在娇莺/恰恰/啼。香

  教学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学生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充分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表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学生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比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失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惊喜

  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1

  课时目标

  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

  教学媒体

  课件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

  2、知诗人,解诗题。

  3、方法活,晓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交流后板书。

  抓字眼,看插图,多诵读,查资料

  集体交流。

  指名单个质疑,同学相互解答。

  4、入诗境,悟诗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完整地认识一下,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匹汉血宝马。

  有感情朗读。指名互相评价。

  交流

  小组交流

  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交流,将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一标记。

  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首诗歌的。提出质疑的同学是否明白,获得了哪些自学的好办法

  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想想:像学现代文分段那样,如果把这首诗歌分成两部分,怎样分?

  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四、总结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2、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集体听读正音。

  2、知诗人,解诗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集体汇报。及时小结。

  3、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4、组织集体汇报。组织质疑。小结。5、组织学生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

  集体听读

  自学

  集体汇报

  回答,有感情朗读、背诵。

  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

  三、教师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同位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小组内汇报

  组织集体进行故事擂台赛。

  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小组内汇报

  总结收获

  四、总结收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交流。

  作业设计

  必做:

  1、抄一抄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写摘录笔记。

  4、预习《巩乃斯的马》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其他描写马的诗句或句段。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马诗

  唐杜甫唐李贺

  实写咏物外形动态健壮之马写景清冷

  虚写抒情马的品格建功立业的志向抒情迫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2

  一、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心理

  浪淘沙

  刘禹锡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3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本校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积极按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学生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评析:教师的语言是动态的文本。优秀的教师语言表述能滋润孩子的心灵,激发学习的情趣;能引领孩子去想象,去应用。我很看重教师大段语言的表述。]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评析:"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析:情境对话,可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到这古诗创设的情境中去。学生能在想象的放飞中,触摸诗人的情感,得到读书的情趣,拥有表达的愿望。在形无实有中已扣响了学生心中那春的柴扉。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评析: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首古诗中迁移运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评析:语文学习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内涵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学生认识、理解、感悟,而工具性则需要教师的特别指导,本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对工具性的认识。]

  六、自学本课生字。

  [评析:相信学生,学生能行!]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教学设计06-06

[精选]古诗教学设计07-01

(优)古诗教学设计07-01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04-04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12-06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4-04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