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古诗
更新时间:2024-07-08 12:37:16
  • 相关推荐
孟浩然的古诗[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浩然的古诗1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注解】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秋登兰山寄张五》【韵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秋登兰山寄张五》【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田园山水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孟浩然的古诗2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孟浩然的古诗3

  近日有幸参加了东北三省阅读教学大赛,我所执教的《古诗两首》,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将体会理解诗意这一环节设计成“为诗配画”,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节课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孟浩然的古诗4

  春中喜王九相寻/晚春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一作:字在)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宵一作:终)

  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孟浩然的古诗5

  教学目标:

  1、学会2 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人爱友、爱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本诗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介绍孟浩然。

  2、解题。(之:到 广陵:江苏扬州)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诗歌。

  1、按字、词、句、读、背的顺序学诗。

  2、认真读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范讲第一句。

  “故人”、“西辞”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第2句。试着说说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两句连起来说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事。

  3、学习3、4句。

  (1)自读诗句,看注解,试说意思。

  (2)指名生说,教师点拨。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景。

  (3)想象:这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4)面对这幅情景,作者会怎样想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有感情地朗读。

  五、背诵全诗并默写。

  六、课堂作业。

孟浩然的古诗6

  1: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凉州词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4: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的古诗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

  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古诗8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全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孟浩然的古诗9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简析】:

  这首诗充满怀念故人的情绪,写出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出无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层递自然,极富韵味。

  ①:诗题一无“夏日”。

  ②夕:一作“夜”。

  【注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边月色。

  3、轩:窗。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评析】: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纳凉消暑之佳句。

孟浩然的古诗10

  寄赵正字

  正字芸香阁,幽人竹素园。

  经过宛如昨,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愿忘言。

  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

  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武陵泛舟

  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

  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

  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孟浩然的古诗11

  古诗《与诸子登岘山》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品赏析

  又题"与诸子登岘首"

  【注解】: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评析】: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

  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

  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

  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挚动人。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孟浩然的古诗12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翻译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注释解释

  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白首:白头,指老年。

  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创作背景

  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诗文赏析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似”,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孟浩然的古诗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翻译·赏析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广陵:到广陵去。之,往,去。广陵,广陵郡,扬州的旧名,今江苏扬州市。

  故人:老朋友。指大诗人孟浩然。

  西辞:孟浩然是从西向东行,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春天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繁华景象。

  下:沿江顺流而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意思是只有一叶帆船远远地消失在天尽头。

  天际:天边。

  【译文】

  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东下扬州的时候,正是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暮春时节。帆船孤独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渐渐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边默默地奔流。

  【赏析】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种“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似的离别,更没有高适《别董大》那种同是失意之人的劝勉与激励。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寻常的风流潇洒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

  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应该是两位诗人好友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仙人飞上神圣的天宫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说明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在这繁花似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难怪清人孙洙誉之为“千古丽句”。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去,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子,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有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孟浩然的身份证上,名字其实写的是孟浩,可能觉得没气势,重起艺名的时候,就把孟浩然,当成了自己的字号,他出生在湖北襄阳,家里条件不错,很可能是做生意的读书人,小康家庭。

  这一点对孟浩然的前半生,影响很大,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人生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落魄,流浪。

  孟浩然九岁开始读书,课余学习剑法。

  读书,毕竟是枯燥的,在私塾,孟浩然除了学习之外,因为家里有钱,也喜欢偷偷溜出去旅游,19岁那年,写了一篇名气比较大的游记,叫《题鹿门山》。

  之后,进入大学,认识了个新朋友,叫张子容。

  张子容的家庭条件也不错,为了孩子的`前途,不仅送进大学读书,还为他的仕途,铺好了路,在公元712年,也就是李隆基当上皇帝的第一年,进入长安,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

  考中了吗,中了,进士,去江苏武进,当了县尉。

  与宰相张嘉贞一样,管理治安,因为工作期间,把活搞砸了,被处分。

  不过,张子容没有张嘉贞严重,一个是官都没了,在家当了二十年的农民,张子容毕竟家里有点势力,大事化小,官还是官,只是地方从江苏,换到了浙江,在温州,还是县尉。

  公元725年,孟浩然求职,四处碰壁,为了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专门去温州,找张子容玩了半年,中间写了一篇有名的作文,叫《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这篇文章,可能温州人民还有点印象。

  李隆基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国家比较富裕,仗打的也少了,所以社会上的主流,就是读书,考取功名,文化人在一起,如果能写上几篇好文章,那是相当的受欢迎。

  孟浩然和张子容,书都读的不错,文章写的也好,通过这些诗文,可以看看在唐朝,旅游探亲,是个什么过程。

  从洛阳出来,孟浩然写了封信,告诉张子容,自己年底到温州,找他玩。

  张子容看到信后,到了年底,就提前派了人,在城外七十里的酒店,日夜候着。

  估计当时也没有接机牌:孟老师,欢迎到温州旅游,全靠张子容描述的特征,一个个问:是孟大官人吗?

  等了小半个月,孟浩然到了温州,一边安排在酒店休息,一边就去找张子容:报告老爷,人给接到了。

  张子容得到报信后,骑着马就到酒店,先大吃一顿,喝了接风酒,两人就浩浩荡荡的回家。

  古代交通不便,有朋友来玩,而且又是十几年没见的老朋友,肯定得多住几天,玩玩温州附近的旅游景点,据说上面那首诗,就是当时写的。

  很快到了年底,马上就是春节,孟浩然就在张子容家,过了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孟浩然在大年三十那天,想起了老爹老娘,再回忆这些年来,到处求官,却没人赏识,一下就伤心的哭了起来,这一哭,十年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第二天,发高烧,生病了。

  自从张子容712年进京之后,孟浩然就开始了旅游,一方面确实喜欢玩,另一方面呢,可以认识些风云人物,希望这些官场上的老油条,能够赏识自己,和皇帝说道说道,给个官做做。

  比如,在公元717年,游洞庭湖的时候,经过岳阳,就拜访了这里的大人物张说,就是那个策论第一的宰相,因为得罪了姚崇,被贬到这里,当了岳阳的刺史。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张说的仕途,也没好到哪里去,两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之后,就分手了。

  公元720年,可能常年出门旅游,身体搞垮了,再加上心情不好,得不到赏识,生病,在家住了一年。

  第二年,孟浩然也想通了,开始频繁的参加酒会,终于认识了两位贵人,襄州刺史韩思复和襄阳令卢馔(读 zhuan)。

  两人也是文化人,看到孟浩然的诗,很喜欢,知道他希望做官,两人就联合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孟浩然去京城,碰碰运气。

  结果待了三年,还是没人看中,心灰意冷,才去找张子容说说话。

  既然求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吧。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没考上。

  孟浩然诗写的好,名气也不小,为什么轮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却那么差呢?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8年,张说刚从第三次的宰相任期上,退下来,不过依旧在京城,皇帝给他的职位是集贤殿学士,孟浩然就去拜访人家,看看有没有机会,求老宰相推自己一把。

  两人也是老相识,没有寒暄,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

  没想到,两人刚聊了一半,管家就来禀报,皇帝李隆基来了。

  唐玄宗亲自来看望老臣,张说又是高兴,又是激动,把孟浩然安排进卧室,就去见老板了。

  李隆基来到客厅,看到桌上有两杯茶,就问张说,家里是不是有客人,为什么不请出来,一起见见呢?

  皇帝是微服私访,既然遇到了,当然要表现出自己亲民的一面,张说把孟浩然带到皇帝身边后,简单介绍了一下。

  看到李隆基,孟浩然也是感慨万千,从713年,到728年,15年的时间,自己的各种努力,不就是为了能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次,希望皇帝能赏识自己吗。

  张说是文学泰斗,江湖地位高,皇帝呢,也喜欢诗词歌赋,正好孟浩然擅长这个,于是张说就请孟浩然,即兴写几首。

  无论科举考试,还是策论,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策略,但是孟浩然的诗,更多的,是抒发情感。

  搞政治的,和写爱情小说的,似乎谈不到一块去,最后孟浩然有点自暴自弃,写了一首诗,叫《岁暮归南山》。

  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官不做了,心灰意冷了,水平太差,好皇帝都不会喜欢我,连朋友也看不起我,我还是回家,茅草屋住住算了。

  皇帝一听,不高兴了:做不做得了官,不是我说算的,文章写的好不好,自然有官员来评价,这和我是不是个好皇帝,有什么关系,怪我干嘛!

  个老子的,老子火了。

  和皇帝的会面,不欢而散,孟浩然的仕途,算是没戏了。

  从京城回来,孟浩然回到了老生活,吟诗、喝酒、找朋友,有见过李白,一起玩了三次。

  《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孟浩然从京城出来,遇到李白后,李白为他写的,两人在襄阳碰面,玩了几天,之后孟浩然进入四川。

  当初在皇帝面前,孟浩然说自己已经看开了,不想做官了,其实那也是气话,公元734年,张九龄成为中书令时,孟浩然找过他,希望给个机会,再见皇帝一次,没结果。

  不过皇帝没见到,和张九龄的关系,倒是不错,后来张九龄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在荆州,做长史,把孟浩然招到麾下,让他做个幕僚。

  48岁的孟浩然,对于做幕僚,真的没有想法,只待了几天,就辞职,出去旅游了。

  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把孟浩然的所有锐气,都消磨掉了,告别张九龄后,孟浩然很清楚,做官的梦,怕是没指望了。

  一年后回家,大病了一场。

  生病了,不可怕,吃点药,就好了,但是心病了,药是治不好的。

  公元740年,江宁丞王昌龄,被贬到岭南,路过襄阳,找孟浩然聚聚,说说话,写写诗,喝喝酒。

  因为上一年的病,还没有好,喝酒又太猛,51岁的孟浩然,留着泪,死在了病床上。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孟浩然的古诗14

  古诗《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品赏析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百到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 ,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 。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 ”,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 ”,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孟浩然的古诗15

  1.洛中送奚三还扬州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2.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帟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

  3.寒夜

  闺夕绮窗闭,佳人罢缝衣。理琴开宝匣,就枕卧重帏。

  夜久灯花落,薰笼香气微。锦衾重自暖,遮莫晓霜飞。

  4.春意(一题作春怨)

  佳人能画眉,妆罢出帘帷。照水空自爱,折花将遗谁。

  春情多艳逸,春意倍相思。愁心极杨柳,一种乱如丝。

  5.长安早春(一作张子容诗)

  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

【孟浩然的古诗】相关文章:

孟浩然的古诗10-14

孟浩然写的古诗11-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04-04

孟浩然《过故人庄》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4-14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01-23

孟浩然《早寒有怀》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4-14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4-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05-06

孟浩然《京还赠张一作王维》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4-15

孟浩然诗词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