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早春 古诗
早春 古诗
更新时间:2024-06-18 15:28:19
  • 相关推荐
早春 古诗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早春 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早春 古诗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乳汁,这里指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大大超过。

  ⑥皇都:帝都。

  ⑦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临末,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 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早春 古诗2

  原文:

  城东早春

  朝代:唐朝

  作者: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新春时节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柳枝刚刚吐出淡黄的嫩芽,颜色还有一半未曾匀净。

  倘若在仲春时节,林苑里繁花似锦时,出门一看,都是踏青游春的赏花人,岂不是太过迟了。

  译文二

  诗家喜爱的清丽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绿柳刚刚萌发出嫩黄的新芽,清新可人。

  要是等到上林苑百花争艳的时候,出门的可就都是赏花游玩的人了。

  译文三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注释

  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诗家:诗人。

  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

  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汉代宫苑。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

  赏析:

  诗的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美丽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了作者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联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做具体描绘,必成累赘。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浓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艳丽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的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既写清丽之景,又写浓丽之景,对比鲜明,格调十分轻快。第三句写出芳春的繁花似锦,用景色的浓艳来反衬早春的“情景”。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可以看成是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早春 古诗3

  《城东早春

  作者: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

  1、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2、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3、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

  4、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5、俱:全,都。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翻译

  最美的景致是在初春,

  嫩绿的柳树才开始抽丝,

  颜色尚未均匀,这时就应以诗家的慧眼,

  赞美杨柳,歌唱春天,以唤起人们的热爱。

  如果等到春深花茂,

  就像皇家庭园上林苑那样锦绣满地,

  那时,人人都会懂得去看花爱花,

  就不需要你来多事了。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早春 古诗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知识点归纳:

  1、诗中最为精彩描写早春的绿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诗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2、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答:小雨、草色等,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近却无一词好在何处?答:近却无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体验,早春时节春草娇嫩细小,星星点点,远看一片碧绿,近看却时有时无,这三个字将初春小草的特点细致的表现出来。

  4、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的主旨。答: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5、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6、写景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诗中1、2句写出了早春怎样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写的`早春之景。

  答:写出了春雨细腻滋润、春草若有若无的特点。长安的大街,浸在蒙蒙的细雨中,雨丝是那样轻细,那样柔和,那样滋润,好像酥油一般。在细雨的滋养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

  7、3、4句中最绝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早春特别喜爱的感情,也隐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美好时光的意思。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早春 古诗5

  韩愈描写春雨的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鉴赏】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早春 古诗6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原文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赏析

  古代楚国范围很广,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以及四川、广西、陕西三省的一部分。后来所谓“楚”,常常泛指南方的广大地区。第一句说,极目千里,所看到的树色、天色,都在古代楚国的范围之内。远行的人最怕望不到边的路,他所要走的路却正有千里之遥。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我这个在外旅行的人(行人),是多么担忧这遥远的路程啊(何苦赊)! “赊”遥远的意思。在九百多年前,人们出门,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只是船和马,多数人得靠徒步行走;要走千里路程,可不是一容易的事。知道这情况,这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穷千里”,就这样“何苦赊”了。

  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早春的时候,他在离开洛阳去往南方的路上,写下这首诗。

  在古时候,离家远行是很容易产生孤寂的感觉的.,第二联正是写这种感觉:走近散发出芳香的树时,正好看到北归的大雁;到了行人宿夜的旅店(候馆),又听到山里的乌鸦乱叫(噪)的声音。雁是一种候鸟,冬天飞到南方,春天又飞回北方,到处漂泊。在外旅行的人,见到大雁,常常会触发自己孤独流浪的离愁。何况这雁在春天又是向北飞,而他却要往南行,这一对比,便更增加了他有家不能归的感慨了。一天走累了,本想在旅店好好歇一下,却又听到乌鸦烦人的叫声,心情怎么能平静下来呢?

  走了一段陆路,又改换成水路。第三联写在水路看到的景象:春意已进入到河边的青草,也就是说,青草已经抽芽,长出来了,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水上植物也已经开了花,就在木筏的边上。河边水上的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欣赏这良辰美景;相反地,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不能同亲友共赏,再好的景致,也如同虚设呀,所以心情不能平静。他在想什么呢?

  最后一联说,迎着春天的东风,喝上一杯闷酒,在这新年到来的时候,我只是想着家乡。逢年过节,一般都要同家人团聚,共贺新春。可是他在新春的时候,还要在外地长途跋涉,哪有心思去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色呢?新年只能使他更加想念家乡了。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早春 古诗7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②。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3)。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④。

  [注释]:①和(hè)按照别人诗的题材、韵脚而作的诗,是对原作的酬答。晋陵:常州市的古名称。丞:古代官名。②宦游:在外做官的人。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冬眠、开花、发芽等等)。③淑气:温暖的`气候。晴光:春光。苹:即浮萍,多年生水草。④古调:指陆丞原诗。歌古调:像古人歌曲一样的陆丞的诗。

  8.在诗中,作者对所见春景作精练生动描绘的句子是:“, 。”(1分)

  9.“偏惊物候新”的意思是 。(2分)

  10.有人说:“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二句与李白《关山月》中“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二句表达了一种共同的情结。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情结? (2分)

  参考答案:

  (一) 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或“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1分)

  9、(宦游人)才易对物候的变化感到触目惊心。(2分)

  10、思归故乡的情绪(1分)怎样看待:言之成理即可。(1分)

早春 古诗8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

  【1】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2】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3】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

  【4】新春:即早春。

  【5】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

  【6】匀:均匀,匀称。

  【7】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

  【8】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9】俱:全,都。

  【10】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作品赏析:

  [注释](1)诗家:诗人。清景:美景。(2)上林:皇帝的御花园。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译文]新春时节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柳枝刚刚吐出淡黄的嫩芽,颜色还有一半未曾匀净。倘若在仲春时节,皇上御花园里繁花似锦时,出门一看,都是踏青游春的赏花人。

  -------------------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早春 古诗9

  目录

  作品简介《城东早春》是唐代诗人的诗作,抒写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此诗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却概括了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出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全诗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对比鲜明,含蕴深刻,堪称佳篇。

  作品原文

  城东早春

  [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品注释

  ⑴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⑵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⑶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

  ⑷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⑸俱:全,都。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作品译文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式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份难以考证。从诗的第三句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杨巨源曾在长安任职多年,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当是他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作品鉴赏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作品点评

  王思宇: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作者简介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另外同名的还有宋代抗金名将。

早春 古诗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3.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背诵和默写这首诗;理解作者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释题导入

  1.(板书诗题,齐读)说说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早春;送呈对象:张十八,张十八即唐代诗人张籍,我们曾学过他的《秋思》;对方官职:水部员外郎)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如此一个大文豪想告诉他的学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全班齐读。

  5.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文,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让学生借助注释,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2)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又看不出什么)

  (3)“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诗的第三、四句。

  (1)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2)“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1)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2)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板书设计]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雨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因此,我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素材积累】

  一个从小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决定将跳舞作为终身职业。一天,她去求见芭蕾舞团团长,说:我想成为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知我是否有这个天分?团长看她跳了一段舞,摇了摇头说:不,你没有这个条件。女孩把舞鞋扔到箱子底下,再也没穿过。

早春 古诗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 春好处

  绝胜 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早春 古诗12

  《城东早春》古诗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城东早春》译文

  为诗人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

  若是等到长安城中花开似锦之际,满城都是赏花郊游之人。

  《城东早春》译文二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城东早春》注释

  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城东早春》赏析

  此诗抒写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而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全诗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对比鲜明,含蕴深刻,堪称佳篇。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城东早春》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的第三句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杨巨源曾经在长安任职多年,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当是他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早春 古诗13

  韩愈【唐】

  其一:

  天街②小雨润如酥③,草色遥看近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意画无。

  最是④一年春好处,绝胜⑤烟柳满皇都⑥。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东都洛阳城“定鼎门大街”,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七天”之一,道路十分宽阔,路边杨柳扶疏,间植桃、李、石榴,中间为三条道,居中为“御道”,两侧有水渠和平民道。“天街”对应天上的“天街”星座。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

  ⑥皇都:洛阳城(唐朝东都),神都。[2]

  ⑦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译文

  定鼎门大街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绿柳布满京城的春末。[2]

  作品鉴赏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早春 古诗14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早春》,按照古诗的节律朗诵。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活动重点:

  学习古诗《早春》,按照古诗的节律朗诵。

  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活动:回顾春天的美丽景象。

  (1)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的雨是什么样的?树木、小草有什么变化?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并大胆表达出来。)

  (2)仔细观看挂图,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师:看看画面上有洒满?春天是什么样?

  (引导幼儿边看边和同伴讲一讲。)

  (3)激发幼儿喜爱春天的情感。

  教师: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春天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2、初步欣赏古诗《早春》。

  (1)幼儿倾听配乐古诗。

  教师:春天是多么美丽啊!我们来听听诗里是怎么说的吧。

  (2)幼儿交流。

  教师:诗里说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在幼儿说出古诗里的一些字词时,教师就把这一句完整地念一遍。)

  (3)幼儿看图欣赏古诗。

  教师播放配乐古诗,请幼儿边阅读幼儿用书边倾听。

  3、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1)理解故事的'题目。

  教师:古诗的名字叫《早春》,这是什么意思呢?

  (让幼儿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景色。)

  (2)初步理解古诗。

  教师逐句念出古诗,引导幼儿理解每一句的内容: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晚春时的满城烟柳。

  (3)进一步理解古诗。

  教师:为什么在远处看一片小草的浅绿,在近处却什么都没有?你觉得一年之中最美的是什么时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意思。)

  4、幼儿朗诵古诗。

  (1)教师示范用有节奏的声音朗诵古诗。

  (2)幼儿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声中朗诵古诗。

【早春 古诗】相关文章:

春天的古诗《城东早春》赏析03-31

《城东早春》古诗词鉴赏02-22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古诗赏析01-2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古诗文鉴赏01-20

早春的作文02-15

早春的作文03-05

家乡的早春作文03-06

寻觅早春作文11-04

早春的作文(精)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