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唐宋诗词
唐宋诗词
更新时间:2024-05-22 09:30:40
  • 相关推荐
唐宋诗词精品[15篇]

唐宋诗词1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沿传至今,异文现象就渐渐浮现出来,而不同表达或者不同字词的形式,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文字表意的博大以及意境的深远,异文现象也可以算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大亮点,其研究意义深远又趣味无穷。

  什么是异文现象:异文既是文字学的术语,又是版本学、校勘学的术语。作为前者,它与“正字”相对而言,是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统称;作为后者,它既是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之间,某书的某章节、某句与他处所引该章节、该句之间,在本应相同的字句上出现差异这样的一种现象,也是指差异的各方。严格地说,异文应是指偏离著作原貌的一方,而保留著作原貌的一方应称作“正文”。但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出现“正文”的说法,相异的各方都叫异文,甲是乙的异文;同时,乙是甲的异文。本文所要论述和探讨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异文。

  出现异文现象的原因:

  1,作者的前后修改和流行版本的不一致。

  典型例子就是:敦诚的《挽曹雪芹》: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暝。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唯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北京大学藏;《四松堂诗钞》抄本,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肠回故垅孤儿泣,泪进荒天寡妇声。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鹪鹩庵杂诗》抄本,张次溪旧藏),这种情况多半由作者自身造成,因前后修改造成了版本的不一致。这种异文现象的不同版本之间往往差距比较大。

  2,由于原文脱漏,后人添补而造成的异文

  据欧阳修《六一诗话》载:“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这有幸找到了善本、古书上又有所记载的例子;至于那些没有找到善本,古书上又没有记载的大量的残本上的诗句,也许就象陈公一样,由书籍的拥有者或观赏者,根据上下文添补上了一个自认为最好、最得体、最接近作者原意的字句,当初只是猜测、只求完整,然而就此保存下来,时代久远,无法考证,被人误认为原文,遂成异文的又一来源。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后人由于没有细寻诗意以致妄改与想当然的增补。这类异文现象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造成了后人对其有相当大的杜撰发挥空间,究竟其版本谁更为贴切,现在也已无从考证,只能说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了,这些当然与我国文字的多意多情所致。

  3,由于原来文字与流行后的文本不同所致。李清照《醉花阴》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云”字一作“雰”。《词品》卷一:“中山王《文木赋》:‘奔雷屯云,薄雾浓雰。’皆形容木之文理也。杜诗:‘屯云对古城’,实用其语。李易安《九日》词:‘薄雾浓雰愁永昼’,今俗本改‘雰’作‘云’。”《花草蒙拾》:“此‘雰’字辨证独妙。”明、清各本多据杨慎、王士禛两大名家的意见作“雰”。现代名家先辈王仲闻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又说“作词极少引用古书上罕见之字,杨慎之说殊为穿凿。王士禛赏之,非也。”拙见以为,易安居士才学并富,兼有“斗茶”之癖,下笔纵恣,经常有熟得顺溜的古诗文漾出于当代口语之间。

  再如“乐游原”,“乐游原”原作为“乐游苑”,相传为北汉汉宣帝所建的一处庙苑,本作“乐游苑”,后来逐渐延边,“原”字就渐渐取代了“苑”而作“乐游原”,现在流行的宋词的词牌名就是“乐游原”,晚唐玉谿诗人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最著名的还有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们大多了解的也是“乐游原”了,这种异文现象就是由于人们的传阅和流传习惯中渐渐改变和演变出的,跟原本其实有诸多联系,只是局部差异而已。

  4,由于内容的猜测不定,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歌“夜雨寄北”,就有“夜雨寄内”一说,《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究竟是“”还是“”,现在夜着实无法考证,只有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了。3和4的情况其实多属于字形、字音相近相似而引起的异文现象,异文之间存在着字形或者字音的细微联系,但是可以看到,由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这些细微的差别之中其实蕴藏着很大的理解的不同,一字之差有时候会带来一文之差的后果。

  5,由于后人的思想情感所致,这种异文明显带有后人奋笔臆改的痕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俗本作“不破楼兰誓不还”,一字之差,迥非唐人口吻矣,完全是后人站在历史的环境中杜撰出来的。然孰是孰非,孰好孰差,只有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6,作者的避讳引起的不一致。这个理由很能够理解,中国是个封建主义国家,当时的文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避免写长辈特别是皇帝的名号等,这类现象在古代中国极为常见,这种封建主义的暗风严重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但同时也是异文现象出现的一个环境。如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泉”本应作“渊”,避唐高祖李渊名讳改。如果不懂这层渊源,很是让人费解。

  研究异文现象的意义、价值及文学意味:异文现象的出现或多或少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中国古文字和古文化的多层面探究和理解的平台,异文之间的联系和细微差距又是研究文学意味和审美价值的很好借鉴。

  如著名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就是典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曾经因为推演“推”还是“敲”而煞费苦心,“推”与“敲”一字之差却能牵动整个诗的高度感,“敲”字不仅从动作上而且从动态的声音中给人一种练字的美感,而“推”就不具有声感,可见诗人练字如此讲究,不仅给后世人留下了一首好诗,而且留下了文学创作的认真态度和讲究。

  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一句,其中的“绿”字,王安石其先也曾考虑为“过”、“人”、“满”、“到”等字,后经反复修改认真选择,觉得“绿”字最为形象生动,最终敲定了“绿”字,“绿”字可谓是从动态上、感观上和审美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字本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而且又兼顾了动作和颜色两个层面,也被后世人认为是练字的典范。

  还又些异文现象的出现可谓就是见仁见智了,如宋词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又两种流行版本。我们大多数接触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但另外却还又个版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两个版本可谓就是见仁见智,各有感觉了。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崩云”、“裂岸”比“穿空”、“拍岸”显得更有爆破力,更有一种大气派、大气势,而且从朗读和音韵上来说,也更显得和谐和铿锵。

  还有就是上文介绍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寄北”还是“寄内”就属于文字的不同引发的意义的不同,两个字的不同带来的是两个不同意义的体现,古人已去,究竟其字为何,也难以定论,所以只能从某些文献或者从作者的当时情况去作推测了。

  像“乐游苑”演变成“乐游原”纯粹就是世人习惯爱好所致,容易理解,没有多少实在意义。

  如某些因字形字音的通假而造成的异文现象,也比较容易考证和理解,通过通假关系应该很好确定本字。

唐宋诗词2

  望月怀远·赏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望月思念远方亲人,表达其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始两句诗人用朴素自然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丽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诗人此时想,与自己远隔天涯的亲人们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诗人由景入情,自然过渡联想到家中的亲人。在这里本应该是诗人非常想念亲人,而诗人却对面着墨,想到亲人在此时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见诗人构思之巧妙,同时,亲人思念他的情形写得越清晰,表明诗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个“生”字,运用得非常生动恰当,动感十足。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一样的精妙。“天涯共此时”暗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这句话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壮丽画面,使这一句“天涯共此时”展现的境界更为辽阔明朗。第一句写的是望月实景,第二句是诗人自己想到的,诗文在开始便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定格了整首诗的环境背景,总揽全诗,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诗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转到现实生活,写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无法安眠的心理。这两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这漫漫长夜,一整夜对月相思,无法入眠。诗人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因为无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长。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诗人内心烦躁,苦思无法安宁。一个“怨”字饱含了诗人内心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深深的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吹灭烛灯后,更喜爱月光的皎洁圆满,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从思念情绪中醒悟过来。此时诗人表面上是去欣赏月亮,实则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对家乡亲人的'怀想中,这更突出了诗人思亲之切。因望月而怀念亲人,因为怀念亲人而去望月,两相照应,表现出了诗人幽远的怀乡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两句写诗人思念亲人却不能相见,于是就产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给亲人的想法。这两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赠给远方的亲人呢,还是回去安寝吧,也许在梦里能够有相见的机会。其中充斥了诗人无法见到亲人的无奈心情。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借此更衬托出他思念远方亲人的真挚情感,使诗的怀远之情更含蕴、更细腻。诗文在诗人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结束了,余韵犹存,意味深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望月”和“怀远”这个线索,通过“望月”怀远,然后,又通过“怀远”无法入眠而“望月”,虽写思念而情绪不过度感伤,情深真纯。同时诗人无论是写月还是写诗人怀远的烦躁心理都是恰到好处,细致入微。颔联一改律诗工整的对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对形式,使诗文显得更为自然、贴切、亲切感人。张九龄这种自然质朴的文风对之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点评】

  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唐宋诗词3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出塞》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入亦沾衣。 (唐,张继、山行)

  20、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2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2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早春》

  2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26、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

唐宋诗词4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⑴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薄雾。弄:飘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⑸京华:京师。

  ⑹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⑼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悲伤。

  ⒂渐:正当。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静谧。

  ⒄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了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读者,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唐宋诗词5

  《大寒》

  南宋·陆游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

  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

  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

  亡羊戒多岐,学道当致一,

  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

  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

  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

  《苦寒吟》

  唐·孟郊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

  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大寒吟》

  宋·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村居苦寒》

  唐·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元沙院》

  宋·曾巩

  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

  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

  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

  《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

  唐·耿湋

  章溪与贡水,何事会波澜。

  万里归人少,孤舟行路难。

  春光浮曲浪,暮色隔连滩。

  花发从南早,江流向北宽。

  故交参盛府,新角耸危冠。

  楚剑期终割,隋珠惜未弹。

  酒醒愁转极,别远泪初干。

  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

  《回次妫川大寒》

  宋·郑獬

  地风如狂兕,来自黑山旁。

  坤维欲倾动,冷日青无光。

  飞沙击我面,积雪沾我裳。

  岂无玉壶酒,饮之冰满肠。

  鸟兽不留迹,我行安可当。

  《二月大寒偶书短句》

  宋·强至

  上天谁与问,四序曷相干。

  已季春成暮,当温气反寒。

  农心忧地冻,俗眼惜花残。

  我岂殊民意,身为父母官。

唐宋诗词6

  1把酒问月

  李白(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唐)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嫦娥

  李商隐(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中秋月

  晏殊(宋)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唐宋诗词7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入亦沾衣。 【唐,张继、山行

  1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1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1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出塞》

  18、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早春》

  2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2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宋诗词8

  看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欣赏着“漠漠水田飞白鹭”,听着“无边落木萧萧下”,我手捧着一本《唐宋诗词选》,嗅着茗品的馨香,或语意明快,或感人肺腑的诗章,心也随着一起陶醉在这些文学品中了,我的喜怒哀乐也一起随它们荡漾了。

  喜

  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字字如珍珠般跳入我眼帘时,我脑中立即展现出一幅苏轼畅游西湖的图画。画中苏轼眉梢舒展,把酒当歌,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时此刻我心中也同样涌出一种舒畅喜悦的感觉。

  怒

  当我读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是,我顿时被院飞的激愤感情所感染,一腔怒火喷向“秦桧”这个名字上,“当我读到笑谈渴饮奴血”时,又被他的大无畏的报国精神所震撼。

  哀

  “妻妻惨惨戚戚”,李清照用婉约妻美的.笔调,又涂写出另一种心情——哀伤。即使国破家亡,和文天祥一样,“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沈浮雨打萍”,读到这里,我对女词人的悲惨抱以极大的同情,也同情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

  乐

  苏轼的名句“总把新桃换旧府”终于把我从悲惨的世界中拉了出来。我听着耳边恍惚的爆竹声,想象这人门度春节的美景,心情也如当初一般喜悦了。

  这就是我迷上了宋诗词选》的原因。打开他,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感人的情节,有拍岸叫绝的名句令你惊叹,有可喜的人生让你去感受。

  哦!我喜欢《唐宋诗词选》。

唐宋诗词9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二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赏析二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赏析三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唐宋诗词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唐宋诗词11

  喜欢唐宋诗词,尤其喜欢赵仁珪的走进唐诗宋词,让我领略了诗词歌赋的魅力,还有诗词歌赋文化对我的濡染,所以要谈谈自己的想法,略表自己喜欢这本书。

  ”全唐诗五万多首,全宋词两万,出自五千多位诗人之手,以这样的形式表达对祖国,对家乡,对友情,对生活,对人民的一腔热忱。”伴随着这浪漫的开讲,我怀着虔诚的心走进了赵先生心中的诗词,走进了诗人,走进了历史……

  《走进唐宋诗词》,作者是赵仁珪,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描述的是本书主要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而又喜爱唐宋诗词的学生而编。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例出了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北宋词、南宋词、宋词等时期的经典诗进行赏析及点评。该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选修课教材,也适用社会上有同类需要的读者。

  中国自古就相信“言由心生”,“字如其人”,如今我们见了这许多的历史记载,纵有些不合此理的例子出现,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的言行代表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诗词体现了他们的品性。

  诗词是小道,诗词不能让人建功立业,不能让人封侯拜相,也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有人称诗词不过是文人的牢骚与幽怨,小道而已。但在更多人的心中诗词是大道,诗词直指灵魂,它书写的是历史,是文人心中的道义,是亲人朋友间无法断绝的感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对这个世界的呼声。诗词直指本心,通天彻地,又怎能不称之为大道呢。

  谈诗论词的文集有许多,上至南北朝时期有钟嵘的《诗品》,下至清末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到了现代,讲解诗词的大家有叶嘉莹,唐圭璋,顾随等人,各位前辈对诗词都有自己看法与解读,在讲解上也各有特色,有的注重典故,细细推敲每一字每一词的由来与意义,有的重视整体意境,结合前人分析讲解诗词的精妙之处。前人佳作多矣,但赵仁珪依然一头扎进诗词的世界,用他的心去感悟,带领我们走进唐宋诗词的世界。

  仁珪先生的书与前人的诗词讲解有很大不同,虽然他也讲解诗词的意义,介绍诗词的典故,但他的注意力并非定格在诗词本身,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写下那些优美动人文字的诗人词人身上。

  赵仁珪按照时代的顺序,为我们一一介绍那些影响了诗词发展的伟大文人。

  千百年来,变换的古人今世,不变的却是那一份份最真挚的感情,那一首首最朴实的诗词……

  诗词中饱含着无限的深情与力量,时至今日,我们仍旧从中汲取着能量,去滋养我们的心灵。

  夜如此深,因为你安眠在我黑色的眼珠里

  一旦睁眼,你就天明,走进街道,走进城市

  走进人来人往,走进别人的曾经

  一步一个月份,永不叫停

  我愿成为瞎子,从此我们都没有光明

  我无法行走,你无法苏醒

  ——张嘉佳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走进秋天,我可以感受到凋零

  走进黄昏,我可以感受到朦胧

  当我走进你,却什么也说不清

  心里想着月季,眼睛却望着无形的风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我才明白

  原来那是一份思念

  很浓 很浓

  ——汪国真 《原来那是一份思念》[爱心]

唐宋诗词12

  1、《腊八日早漫成》

  宋代·张即之

  簿书方应接一身,减却新计上笔尖。

  愧我世无分雨补,为农忧有岁时占。

  客因年近思家切,人到心间饮水甜。

  昨夜一番乡屋梦,寒梅香处短筇拈。

  2、《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3、《腊八前四日》

  宋·俞桂

  天气晴和又作阴,老来畏冷自难禁。

  余待伴留痕在,殊动骚人访戴心。

  4、《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

  宋·喻良能

  玉树参差见,银花子细看。

  淖糜分腊序,圆炭度朝寒。

  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

  聊凭一杯醉,忍把两眉攒。

  5、《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6、《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唐·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7、《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8、《腊八粥》

  宋·宝寅

  八宝连情锅里装,红红炉火煮柔肠。

  遍尝粥铺千家店,还是娘盛那碗香。

  9、《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10、《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宋·汪莘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

  念如今,此意谁同。

  溪光不尽,山翠无穷。

  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

  望孤村,斜日匆匆。

  夜窗雪阵,晓枕云峰。

  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唐宋诗词13

  凉州词·赏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远眺到的凉州一带景象。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去,远远地向西望去,它好像是飞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环抱中的一座座戍边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荒芜的边疆环境。这两句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雄浑壮阔,也体现了戍守边防地区战士们苍凉而荒芜的境况,为整首诗勾勒出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后人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唐宋诗词14

  看着“春风又绿江南岸”,赏着“漠漠水田飞白鹭”,听着“无边落木萧萧下”,吟着“燕山雪花大如席”。我手捧一本《唐宋诗词选》,嗅着茗品的馨香,吟着这些或清新隽永、或语意明快、或感人肺腑的诗章,心也随着一起陶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了,我的喜怒哀乐也一起随它们荡漾了。

  喜

  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字字如珍珠般跳入我眼帘时,我脑中立即展现出一幅苏轼畅游西湖的图画。画中苏轼眉梢舒展,对酒高歌,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时此刻,在我心中也同样涌出一种舒畅喜悦的感觉了。

  怒

  当我读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时,我顿时被岳飞的激愤感情所感染,一腔怒火全喷向“秦桧”这个名字上了。当我读到“笑谈渴饮匈奴血”时,又被他大无畏的报国精神所震撼。

  哀

  “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用婉约凄美的笔调,又涂写出另一种心情——哀伤。即使国破家亡,如文天祥一样,“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读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对女词人的悲惨报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同情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

  乐

  王安石的名句“总把新桃换旧符”终于把我从悲惨世界中拉了出来。我听着耳边恍惚的爆竹声,想象着人们欢度春节的美景,心情也如年初一般喜悦了。

  这就是我痴迷《唐宋诗选》的原因。打开它,是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有感人的情节感动你,有拍案叫绝的名句令你惊叹,有可喜的人生让你去感觉。

  读《唐宋诗词选》,我真痴迷。

唐宋诗词15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架碳车碾冰辙。(白居易)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

  被风吹的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

  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

  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东坡戏谑苏小妹句)

  最大的额头————未出庭院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最大的门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爬的最高的人————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李白)

【唐宋诗词】相关文章:

唐宋诗词05-20

唐宋古诗词01-28

【集合】唐宋诗词05-21

唐宋诗词精选[15篇]05-21

(实用)唐宋诗词15篇05-21

唐宋诗词实用(15篇)05-21

唐宋诗词15篇(热门)05-22

唐宋诗词15篇(通用)05-21

经典的诗词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