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更新时间:2024-05-20 08:12:38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

  1、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代: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2、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唐代: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3、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代: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4、唐多令·柳絮

  清代:曹雪芹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玉楼春·春恨

  宋代: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7、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宋代: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8、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唐代:韦庄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9、送魏万之京

  唐代: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0、金缕衣

  唐代: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1、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2、折桂令·九日

  元代: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3、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代: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4、杂诗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5、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宋代: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6、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代: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7、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宋代: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18、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宋代: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19、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0、将进酒

  唐代: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21、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22、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宋代: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23、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代: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24、夜泊水村

  宋代: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25、玉楼春·东山探梅

  宋代:刘镇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2.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古诗词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或想到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宿建德江

  【教学过程】

  一、阅读古诗词,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古诗词给大家听听呢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2.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在建德江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

  由背诵积累的古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生字读准,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

  设计意图:

  多层次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释义理解诗义。

  2.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划船靠岸。

  烟渚(zhǔ):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义。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自学提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船停靠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幕低垂,月与人亲)

  (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孤独、愁、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进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设计意图:

  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4.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5.体会作者的愁绪:

  (1)作者的愁是什么(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诗中的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

  预设:(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景物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想象一下,诗人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4)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①(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

  ②(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感到寂寞;

  ③(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

  抓住“愁”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画面的形式,体会诗人的处境,感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情感朗读。

  1.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2.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情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与月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赏析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完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了孟浩然的知己,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腔愁绪。

  七、拓展阅读。

  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课下搜集孟浩然的诗,进一步了解孟浩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读准字音,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品析诗句,并能借助阅读来想象,感受六月的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了“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是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作者介绍: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设计意图:

  谈话式的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跳珠——跳动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散开,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大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溅。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学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插图。

  学生自学并讨论。

  (1)古诗是怎样写出这些奇特景色的(品味古诗中精妙的字词)

  (2)同学们仔细观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晴雨时奇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师点拨,学生汇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腾、翻滚、涌动……)你感受到乌云黑压压的迅猛来势了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势汹汹的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乱”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②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倾盆大雨、狂风骤雨……)作者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③“跳”字说明了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来得快,下得大)体会出本句诗中狂风的急,可更深一层地感受到狂风过后,西湖景色带给诗人的'美。

  ②有感情地读这一句。

  (4)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这句诗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齐读这一句,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雨后西湖的美)

  ②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

  3.交流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读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对雨后景色的陶醉,齐背全诗。

  设计意图:

  引导背诵,在诵读中感悟西湖在六月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1.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你们想看吗

  2.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你们喜欢这些诗句吗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惯。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传诵的经典,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宋词,并背诵、默写。

  2.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因贬职在黄沙岭闲居多年,因此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介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课文全文。

  轻声朗读词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我们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

  3.自由读。

  4.齐读。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三、再读诗词,理解词句意思。

  1.自读要求。

  默读,自主理解词句。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联系前后句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3)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体会美景,写作指导。

  1.自学提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诗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用优美的词句,结合诗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2.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教师点拨。

  (1)品读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②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说说。(提示: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等。)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③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④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⑤释义: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丰收的好年景。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感悟美景。

  (2)品味下阕

  过渡: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是啊!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②学生交流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茅草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作者的心情、感受,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③释义: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3)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意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2.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首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手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手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4

  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释:奔流的黄河就来自云间,一座孤城外是千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怪杨柳不绿,春风从来不越过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和戍边士卒的思乡情,表达了慷慨悲壮的情怀。

  2.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解释:曲折的黄河卷来万里泥沙,大浪掀起的风簸来自遥远的天涯。如今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去,一同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中心思想:这首诗借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壮浪漫的气魄。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解释:十五岁参兵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家乡。路上遇见了乡里的人,问:“我的家里还有谁在?”他回答说:“向远处看就是您的家,一座低矮的,长满杂草的坟墓。”兔子从狗洞里来回进出,野鸡在房梁上不停的飞;院子里长出了野生的稻谷,水井旁繁衍了野生的葵菜。捣碎稻谷的壳用来做米饭,采摘葵菜用来熬汤。饭一会儿就做好了,但却不知道要送给谁。出了大门向东望去,泪水已经浸湿了我的衣衫。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乡,归来无家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4.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释:依旧是秦朝的明月,汉代的边关,战士万里出征守卫边疆不得回还。如果有那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在,绝不让匈奴骑兵的部队越过阴山。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边疆士兵对边地战争的厌倦和怨叹,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5.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释:在夜晚,匈奴统帅因打败仗想要趁黑月之际逃跑,夜宿的大雁却惊醒了,高高的飞向天空。于是将士们披坚执锐翻身上马要去追击穷寇,纷纷扬扬的白雪瞬间落满了他们的弓刀。

  中心思想:本文写出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后两句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6.墨梅图题诗(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解释:我画的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的。梅花不需别人夸奖颜色好看,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中心思想:本文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卓尔不群的人品。

  7.墨竹图题诗(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解释: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的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感情。

  中心思想:本诗表达了作者“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8.苍松怪石图题诗(请)李方膺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经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解释:您难道不知道,在严寒的季节,哪里去寻找青青碧草。您难道没看到,那高高的山上松树挺立着。大自然本不能塑造修饰什么,万物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真实本色。枝干挺直使山峰更加雄壮,秀丽的景色没有和他同等的。饱经风霜与冰雪,永远那样苍劲。松树挺拔的身姿直插云天,那弯曲苍劲的枝干一直伸向碧空。

  中心思想:本诗写出了苍松的坚强质朴、不屈不挠,比喻了诗人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的精神。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5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赠汪伦》)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①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

  ②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王昌龄与王维的资料。

  ③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④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③汇报。

  A.古诗的'大意。

  B.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C.体会情感。从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字、句体会出来的?

  3、多诵读,悟诗情。

  ①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②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③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④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学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学了两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课前准备的送别诗诗句,学生齐读)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书写生字词。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夏日绝句”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剌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4、朗读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却是精髓的凝练。这首诗起调高亢,诗人在一开始就表明了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立功业;死了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可是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不顾百姓死活;在此情景下,诗人忆及当年英雄项羽,突围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回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死不屈,杀敌数百后自刎。全诗用质朴的语言,无情鞭挞、谴责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铿锵雄健,透露出诗人满腔激愤感慨。

  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领会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合作交流,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渲染

  播放MTV《霸王别姬》

  二、导入:

  1.师: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中国人向来成王败寇,但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曾出现过这样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却是因失败告终,而倍受尊崇的悲剧式人物,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你了解项羽吗?

  2.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著名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历史上女性作家本就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最优秀的一个。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甚至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女词人,共同欣赏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

  3.了解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生于北宋元封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居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

  三、品读体会

  1、通读《夏日绝句》

  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1)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2)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一、两人)

  (4)听示范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重难点词语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④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⑤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2)注释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没有苟且偷生地回到江东。

  3、整体感受诗歌的味道,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这首诗给我们什么感受?(慷慨悲壮)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你找到了吗?(人杰、鬼雄)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鬼雄:鬼中的英雄、)

  4、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拔山盖世:项羽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下人。形容力大勇猛,无人能比。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锅都打破,把船都弄沉,激励士兵拼死作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读了这两个成语,联系前两句诗,你对项羽有何感慨?(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

  6、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自愧不如。请全体男生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7、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南征北战,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8.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段悲壮的历史。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赦赦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此时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项羽见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的这一首《垓下歌》,既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为了让项羽不再有牵挂,唱完《垓下歌》拔剑自刎。相传当年虞姬自刎后,她流血的地方开出来的花无比娇艳,从此就被叫做了虞美人。项羽悲痛万分,在仓促间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项羽带兵连夜突围,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说江东还是霸王的地方,汉军没有船,让霸王渡江,日后东山再起。项王说,自己当年与江东8000子弟出征,现在全部战死,自己不愿苟且偷生,并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他不忍心将良马杀掉,将马送给乌江亭长引渡,然后率领28个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后项王见到自己的旧部下吕马童,说:不是我项羽不能打,今天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来了,那就让老朋友得万户侯(刘邦当时用重金购项羽首级),之后自刎在乌江边,将头送给了吕马童,那一年项羽31岁。

  听了这段历史,再看看”不肯过江东这一句,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9.同学们,要读好这一句,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关键是读好哪一个词?(不肯)指名读这一句。

  10.老师突然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不能)为什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11、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12、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可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交流)

  (1)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咱们来看一看李清照写这首绝句的时代背景。

  (2)在历史的长河中,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正是从靖康之变,金兵入侵中原开始,北宋朝庭仓皇南迁,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背井离乡,过着流离失所,衣不蔽体的生活,而南宋王朝醉生梦死,不思收复中原失地。我们在五年级曾学过两首诗是真实地反映了南宋当时的历史事实的。学生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3)(课件夏日绝句与题临安邸)这两首诗写出了鲜明的对比,金人入侵,北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包括李清照一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而南宋朝庭腐败无能,苟且偷生,醉生梦死,全然不顾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目睹南宋统治者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公元1129年,李清照途经当年西楚霸王兵败自刎处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对比宋朝官员的贪生怕死、不肯抵抗,她对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节更加钦佩和赞赏,于是悲愤地写下这首《夏日绝句》,呼唤南宋能够涌现出项羽那样的英雄,早日渡江,与敌死战,还我河山!

  四、熟读古诗,升华情感

  1、全班诵读这首诗

  (是啊!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胸怀和气魄,实在是令人佩服。从她身上,你学到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人呢?)

  2、学生交流(是的,我们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抱着“生当人杰,死为鬼雄”的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把我们的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这首诗吧!)

  3、学生放情诵读这首诗。

  4、小结: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一首诗中的“人杰鬼雄”,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宋朝懦夫的尖锐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虽然李清照不是战场上的英雄,但她的爱国热情足以配得上“英雄”的美名!同学们,让我们振奋精神,再次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英雄的气概。

  五、课外补充:

  (播放《月满西楼》)李清照的词流传千古,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板书设计: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论人生说理

  死亦为鬼雄借古讽今

  壮怀激烈

  至今思项羽

  忆霸王怀古

  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怀古诗)

  李清照

  生人杰有骨气

  死鬼雄有气节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7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竹石(坚劲)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8

  1、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2、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张籍《蓟北旅思/送远人》

  3、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

  4、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6、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7、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8、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9、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10、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11、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12、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13、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14、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李商隐《北青萝》

  1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高适《除夜作》

  16、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曹组《卜算子·兰》

  17、晚来天,空悄然,孤眠,枕檀云髻偏。——孙光宪《河传·花落》

  18、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19、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虞集《院中独坐》

  20、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2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2、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23、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4、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25、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26、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顾贞观《菩萨蛮·山城夜半催金柝》

  27、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28、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29、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30、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3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5、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6、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37、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曾几《苏秀道中》

  38、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39、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关汉卿《沉醉东风·重九》

  40、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4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2、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3、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44、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45、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张孝祥《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46、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47、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谢枋得《武夷山中》

  48、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49、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50、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51、无人解,树转午阴凉。——舒頔《小重山·端午》

  52、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八》

  5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4、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55、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郑思肖《画菊》

  56、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5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8、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59、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60、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61、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62、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孙道绚《滴滴金·梅》

  63、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64、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自题像》

  65、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66、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67、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68、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周邦彦《兰陵王·柳》

  69、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70、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71、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72、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7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74、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75、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76、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77、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杜甫《别房太尉墓》

  78、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79、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80、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9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轻诺必寡言。(《老子》)

  民无信不立。(《论语》)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上就是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同学们,让我们快乐学习,不断积累,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奋力前行吧!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互文”修辞手法及典故的意思。

  课前准备

  查找王昌龄资料、了解边塞诗,做好预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边塞诗呢。

  谁来说一说。

  生: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生: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断复习,能增加我们能的知识储备。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翻开语文书72页。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意

  1、解题

  师:你是如何理解《出塞》这个题目的。

  生:出塞sài。塞,边塞。出塞就是到边防线去守卫边疆。

  2、了解诗人

  师:学习古诗,做到“知人论世”非常重要。请同学们交流查阅的作者资料。请你从资料中筛选出一句最重要的分享给大家。

  生:“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王昌龄:(698——757)自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尤擅长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早年贫困,30岁时,中进士做官,安史之乱被闾丘晓刺杀。

  师:认识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下面我们就一起品读他的诗歌。

  3、朗读整首诗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读书要求:

  1、仔细读两遍。第一遍注意诗歌当中的一个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2、后一遍,画出并读出诗歌的节奏。

  师: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得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2个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出示画好的节奏)

  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

  请仔细听老师范读一遍。想象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配乐《凉州曲》朗读)

  师:谁想再来读一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三、 精读诗歌,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理解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看插画、抓关键词、想象和联想……

  师:本文没有译文,就要结合课前预习的注释,插画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

  1、 解释古诗中重要字词;

  2、 流利说出古诗文的意思。

  3、 全班汇报 (4分钟)

  预设:

  1、师:“秦时明月汉时关”怎么理解。

  生: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师:“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月、关”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手法上叫做“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更突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

  回忆历史,秦(公元前221年、汉公元前206——公元前222,唐618——907历经千年,穿越时空的景物,关、明月写出了千年之久,战争一直没有停过。

  你是否知道其他诗中有互文的诗句。

  2、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描写明月的诗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诗人笔下的明月大多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3、师: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

  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你是如何理解的。此时你联想到什么画面

  生:守边将士思念亲人、亲人思念守边将士……

  师: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如何。

  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4、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他们在盼望谁呢。(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生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指名交流飞将军李广的`资料。

  师:你从这句诗的哪个词语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样一位将军。

  生:“但使”

  师:但使是什么意思。

  只要

  5、师: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就叫做用典,这句话借用典故。为什么要用典。

  生:含蓄、典雅,讽刺防军将帅骄惰无能。

  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我们会怎么说。

  生:唐王朝的将士们,你们真是太无能了。

  师:这样说,在表达效果上完全没有了诗歌的意境。

  2、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生:对战争的憎恶,对良将的渴求。

  3、这首诗与前一首《十五从军征》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表格呈现)

  《十五从军征》老百姓、退役老兵

  《出塞》从军将士

  师:无论从哪个角度写,战争带给人们的都是无尽的苦难。

  四、课外拓展

  1、卢纶《塞下曲》

  卢纶《出塞》

  王昌龄《从军行》

  2、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总结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共有的特点: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3、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出 塞

  (唐)王昌龄

  明月 边关 悲

  思良将 建功业 壮。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1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长春版)

  97.竹 石 [清]郑 燮 ---1.1课后---P3

  咬 定 青 山 不放松,立根 原在 破 岩 中 。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98.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1.2课文---P4

  100.狱中题壁 [清] 谭嗣同---1.3课文---P6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1.自题小像 鲁迅---1.3课文---P6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02.逢入京使 [唐]岑参---4.3课后---P34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4.诉衷情 【宋】 陆游---6.2课文---P53

  106.悯 农 【唐】李绅---9.2课后---P85

  春 种 一粒粟,秋收 万 颗 子。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

  107.从军行 【唐】王昌龄---10.2课文---P92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08.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刘长卿---10.2课文---P93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2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苏教版)

  六年级上学期

  9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7.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O 98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99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0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1.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3.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4.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5.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 106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年级下学期

  107.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8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9.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12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13.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14 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15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6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3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4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反思:

  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5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04-04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5-07

[精选]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1-08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1-12

语文古诗词04-12

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11-07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4-05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04-04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解析:《春夜喜雨》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