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的古诗1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的古诗2
如今已是阳春三月,花儿竞相开放,小草探出脑袋,一棵棵挺立的大树苍翠无比,生机勃勃,蜿蜒的河流上也有许多过往的船只,一切甚是美好。
这天,李白与孟浩然正在黄鹤楼饮酒作诗,好不快活。“太白兄,来一碗!”孟浩然举起酒杯,李白立刻回应,举杯痛饮。这时,孟浩然神情暗淡地说:“太白兄,有件事我不得不与你说,如今,我便要离别于你了,哎——”李白内心无限感伤,双手颤抖起来,远处果然有一条船只正在向他们靠近,李白顿时没了饮酒时的笑容,他和孟浩然来到江边,准备给孟浩然送行。
这时,李白两眼都湿润了,他握着孟浩然的手说:“希望我们以后还能相见!”“一定会的,我虽然去了扬州,但我们永远是最好的知己。”说着,便缓缓地走上船只,挥手告别,不舍地唱道:“古来何人无离别,请君莫为思我愁。”
那一刻,李白真希望自己有双翅膀去追孟浩然。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与孟浩然告别,在他眼中,即使阳春三月有许多的船只,可他仍觉得只有那一只孤单的小船在江中航行。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长江,他们的友谊也好比这染得鲜红的长江水一样悠长,李白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知己,不禁吟诵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桃花开了,大树长出新芽了,小草也探出头了,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可李白还在反复地吟诵着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的古诗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翻译·赏析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广陵:到广陵去。之,往,去。广陵,广陵郡,扬州的旧名,今江苏扬州市。
故人:老朋友。指大诗人孟浩然。
西辞:孟浩然是从西向东行,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春天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繁华景象。
下:沿江顺流而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意思是只有一叶帆船远远地消失在天尽头。
天际:天边。
【译文】
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东下扬州的时候,正是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暮春时节。帆船孤独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渐渐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边默默地奔流。
【赏析】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种“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似的离别,更没有高适《别董大》那种同是失意之人的劝勉与激励。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寻常的风流潇洒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
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应该是两位诗人好友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仙人飞上神圣的天宫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说明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在这繁花似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难怪清人孙洙誉之为“千古丽句”。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去,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子,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有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孟浩然的身份证上,名字其实写的是孟浩,可能觉得没气势,重起艺名的时候,就把孟浩然,当成了自己的字号,他出生在湖北襄阳,家里条件不错,很可能是做生意的读书人,小康家庭。
这一点对孟浩然的前半生,影响很大,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人生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落魄,流浪。
孟浩然九岁开始读书,课余学习剑法。
读书,毕竟是枯燥的,在私塾,孟浩然除了学习之外,因为家里有钱,也喜欢偷偷溜出去旅游,19岁那年,写了一篇名气比较大的游记,叫《题鹿门山》。
之后,进入大学,认识了个新朋友,叫张子容。
张子容的家庭条件也不错,为了孩子的前途,不仅送进大学读书,还为他的仕途,铺好了路,在公元712年,也就是李隆基当上皇帝的第一年,进入长安,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
考中了吗,中了,进士,去江苏武进,当了县尉。
与宰相张嘉贞一样,管理治安,因为工作期间,把活搞砸了,被处分。
不过,张子容没有张嘉贞严重,一个是官都没了,在家当了二十年的农民,张子容毕竟家里有点势力,大事化小,官还是官,只是地方从江苏,换到了浙江,在温州,还是县尉。
公元725年,孟浩然求职,四处碰壁,为了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专门去温州,找张子容玩了半年,中间写了一篇有名的作文,叫《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这篇文章,可能温州人民还有点印象。
李隆基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国家比较富裕,仗打的也少了,所以社会上的主流,就是读书,考取功名,文化人在一起,如果能写上几篇好文章,那是相当的受欢迎。
孟浩然和张子容,书都读的不错,文章写的也好,通过这些诗文,可以看看在唐朝,旅游探亲,是个什么过程。
从洛阳出来,孟浩然写了封信,告诉张子容,自己年底到温州,找他玩。
张子容看到信后,到了年底,就提前派了人,在城外七十里的酒店,日夜候着。
估计当时也没有接机牌:孟老师,欢迎到温州旅游,全靠张子容描述的特征,一个个问:是孟大官人吗?
等了小半个月,孟浩然到了温州,一边安排在酒店休息,一边就去找张子容:报告老爷,人给接到了。
张子容得到报信后,骑着马就到酒店,先大吃一顿,喝了接风酒,两人就浩浩荡荡的回家。
古代交通不便,有朋友来玩,而且又是十几年没见的老朋友,肯定得多住几天,玩玩温州附近的旅游景点,据说上面那首诗,就是当时写的。
很快到了年底,马上就是春节,孟浩然就在张子容家,过了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孟浩然在大年三十那天,想起了老爹老娘,再回忆这些年来,到处求官,却没人赏识,一下就伤心的哭了起来,这一哭,十年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第二天,发高烧,生病了。
自从张子容712年进京之后,孟浩然就开始了旅游,一方面确实喜欢玩,另一方面呢,可以认识些风云人物,希望这些官场上的老油条,能够赏识自己,和皇帝说道说道,给个官做做。
比如,在公元717年,游洞庭湖的时候,经过岳阳,就拜访了这里的大人物张说,就是那个策论第一的宰相,因为得罪了姚崇,被贬到这里,当了岳阳的刺史。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张说的仕途,也没好到哪里去,两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之后,就分手了。
公元720年,可能常年出门旅游,身体搞垮了,再加上心情不好,得不到赏识,生病,在家住了一年。
第二年,孟浩然也想通了,开始频繁的参加酒会,终于认识了两位贵人,襄州刺史韩思复和襄阳令卢馔(读 zhuan)。
两人也是文化人,看到孟浩然的诗,很喜欢,知道他希望做官,两人就联合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孟浩然去京城,碰碰运气。
结果待了三年,还是没人看中,心灰意冷,才去找张子容说说话。
既然求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吧。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没考上。
孟浩然诗写的好,名气也不小,为什么轮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却那么差呢?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8年,张说刚从第三次的宰相任期上,退下来,不过依旧在京城,皇帝给他的职位是集贤殿学士,孟浩然就去拜访人家,看看有没有机会,求老宰相推自己一把。
两人也是老相识,没有寒暄,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
没想到,两人刚聊了一半,管家就来禀报,皇帝李隆基来了。
唐玄宗亲自来看望老臣,张说又是高兴,又是激动,把孟浩然安排进卧室,就去见老板了。
李隆基来到客厅,看到桌上有两杯茶,就问张说,家里是不是有客人,为什么不请出来,一起见见呢?
皇帝是微服私访,既然遇到了,当然要表现出自己亲民的一面,张说把孟浩然带到皇帝身边后,简单介绍了一下。
看到李隆基,孟浩然也是感慨万千,从713年,到728年,15年的时间,自己的各种努力,不就是为了能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次,希望皇帝能赏识自己吗。
张说是文学泰斗,江湖地位高,皇帝呢,也喜欢诗词歌赋,正好孟浩然擅长这个,于是张说就请孟浩然,即兴写几首。
无论科举考试,还是策论,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策略,但是孟浩然的诗,更多的,是抒发情感。
搞政治的,和写爱情小说的,似乎谈不到一块去,最后孟浩然有点自暴自弃,写了一首诗,叫《岁暮归南山》。
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官不做了,心灰意冷了,水平太差,好皇帝都不会喜欢我,连朋友也看不起我,我还是回家,茅草屋住住算了。
皇帝一听,不高兴了:做不做得了官,不是我说算的,文章写的好不好,自然有官员来评价,这和我是不是个好皇帝,有什么关系,怪我干嘛!
个老子的,老子火了。
和皇帝的会面,不欢而散,孟浩然的仕途,算是没戏了。
从京城回来,孟浩然回到了老生活,吟诗、喝酒、找朋友,有见过李白,一起玩了三次。
《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孟浩然从京城出来,遇到李白后,李白为他写的,两人在襄阳碰面,玩了几天,之后孟浩然进入四川。
当初在皇帝面前,孟浩然说自己已经看开了,不想做官了,其实那也是气话,公元734年,张九龄成为中书令时,孟浩然找过他,希望给个机会,再见皇帝一次,没结果。
不过皇帝没见到,和张九龄的关系,倒是不错,后来张九龄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在荆州,做长史,把孟浩然招到麾下,让他做个幕僚。
48岁的孟浩然,对于做幕僚,真的没有想法,只待了几天,就辞职,出去旅游了。
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把孟浩然的所有锐气,都消磨掉了,告别张九龄后,孟浩然很清楚,做官的梦,怕是没指望了。
一年后回家,大病了一场。
生病了,不可怕,吃点药,就好了,但是心病了,药是治不好的。
公元740年,江宁丞王昌龄,被贬到岭南,路过襄阳,找孟浩然聚聚,说说话,写写诗,喝喝酒。
因为上一年的病,还没有好,喝酒又太猛,51岁的孟浩然,留着泪,死在了病床上。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黄鹤楼的古诗4
我在涧失渐萧的`小雨中看到了烟雨中的黄鹤楼,此时友人已乘小舟远远离去,只留下我一人在这空悠悠的黄鹤楼中。黄鹤一只接着一只略过,就再也没有回来,白云,蓝天装饰着大地,在阳光的照映下,绿树更像加了一道高光。不知不觉天已漆黑。自己眺望远方,心中不由得感慨,只见一处湖水被烟雾遮住,几度哀愁。
黄鹤楼的古诗5
有人已经乘着黄鹤走了。我望着这。空荡荡的黄鹤楼,心里不禁多了一丝孤独。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人不知道我的家人在远方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远远望去,蓝天和白云,不知有人什么时候还会乘着黄鹤再回来。在看着远方汉阳。汉阳的`树十分的茂盛。那些白云千载不变。而我们却终会离去
黄鹤楼的古诗6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的,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
崔颢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的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的,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的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的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的、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的”,“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的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的古诗7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祝您一路顺风》。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孟浩然吗?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导入课题。
二、讲授课文内容
(一)初读
1、让学生大概了解黄鹤楼,理解课题意思。
2、听课文读音,然后给课文划分节奏。
3、学习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诗歌,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5、奖励读得好的同学。
6、理解课文词语。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二)细读
1、请学生再读诗歌然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图景,李白这时候有心情
(三)精读
1、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课外延伸
1、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2、让学生由诗歌联想到现在的歌曲,比较古时候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赏音乐:《祝您一路顺风》
4、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别的场面?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 叙事
三月下扬州浩然之广陵写景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
春景送别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别
黄鹤楼的古诗8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我奉命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上空。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升起又高又直,蜿蜒曲折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侦察骑兵,告知我都护正在遥远的前线(大破敌军)。
【赏析】
1.首联叙事——出使边塞。“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表明慰问使团规模不大。开头紧扣“使至塞上”,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2.颔联写景——塞上秋景。紧承前句,既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苦闷、抑郁。
3.颈联绘景——塞外风光。颈联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写孤烟之高,“圆”状写落日之低。这两个词突出了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4.尾联叙事——途中得知军情。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主题:作者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描写沿途风光,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愤、苦闷和抑郁,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6.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画面奇丽壮美。以大漠、秋天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原文】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仙人已经骑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一栋黄鹤楼在这个地方。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的离去而有所改变)
天气晴好,远远望去,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长得繁茂浓绿。
傍晚时分在暮色中眺望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什么地方。看着远方烟雾笼罩的江面,使人忍不住心生忧愁。
【赏析】
1.首联以传说写起,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2.颈联描写了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这两句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
3.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4.主题: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愁思。
【当堂训练】
一、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写“征蓬”、“归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画面奇丽壮美。以XX为背景,用XX组成一幅,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下列问题。
1、开端以传说写起,作用。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之感。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3、末句烘托,抒发了诗人。
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黄鹤楼的古诗9
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以其雄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我也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参观了黄鹤楼,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亲密接触,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以下是我对黄鹤楼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建筑风格和结构。黄鹤楼是木结构建筑,建于公元223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历经多次的修复和重建,但它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和风采。黄鹤楼采用了经典的中国式建筑风格,其主体建筑是由三重檐式和四角楼组成。整个楼阁气势恢宏,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登上楼顶,可以俯瞰整个武汉市,感受到了楼的崇高和气势。
其次,黄鹤楼也给我带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楼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块青石碑——黄鹤楼碑。这块碑刻于公元725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为纪念黄鹤楼而题写的。黄鹤楼碑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字里行间透露出杜甫对黄鹤楼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这块碑成为了黄鹤楼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黄鹤楼还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参观黄鹤楼时,我了解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比如,黄鹤楼所在的地方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不朽的作品。黄鹤楼的美景也激发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诗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黄鹤楼还是中国古代游览胜地的代表,被誉为“江南第一胜地”。这里不仅有千年古楼的壮丽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我更加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黄鹤楼还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洗礼和启发。在攀登黄鹤楼时,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和谐。从蛇山拾级而上,一路风景尽收眼底,让我忘却了尘世的纷扰。站在楼顶,远眺长江之美,心神宁静,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魅力,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从容。这种感受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自然,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总之,参观黄鹤楼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黄鹤楼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启迪和鼓舞。站在黄鹤楼的楼顶,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意义。黄鹤楼的美景和文化内涵让我终身难忘,这次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旅程中的一片瑰宝。
黄鹤楼的古诗10
菩萨蛮·黄鹤楼
词牌名:菩萨蛮|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古诗简介
《菩萨蛮·黄鹤楼》创作于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此词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翻译/译文
多少大河流贯中国,而潜隐之一条铁路连接南北。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
昔日的黄鹤已飞去了何方?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我将借酒浇江以表慷慨,我的'心之潮汐胜似滚滚长江的浪涛。
黄鹤楼的古诗11
故人乘着黄鹤楼飞去,只剩下一座高大但空虚的'黄鹤楼。故人乘黄鹤楼而去再也没有回来,只有白云在此飘荡。在晴天时,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也能看到鹦鹉洲上大片大片茂盛草木。夕阳就快要落山了,烟雨笼罩在江面上,令人发愁。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呢?唉!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个熟悉的故乡呀?
黄鹤楼的古诗12
传说中的仙人——费祎早已经乘着黄鹤飞去,在这地方只留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载着费祎的黄鹤再也不会复返了,唯有那悠悠白云的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这古今前后巨大的.差异令无数人心生感慨。使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我乡愁大发。
黄鹤楼的古诗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古诗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 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 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 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 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 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 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 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 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 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 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 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黄鹤楼的古诗14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开了。这里只剩下了一座黄鹤楼,黄鹤已经驼着仙人归去,可是,他是不会再回到黄鹤楼的。只有那千百年来飘在空中的浮云,在阳光的照耀下,牵引着一轮红日升起,长江对岸汉阳城里的树木清晰可见,长江中的鹦鹉洲春草茂密。天色马上就要晚了,哪里是我的.故乡呢?我放眼江面,烟波浩渺,不禁想起家乡来。
黄鹤楼的古诗15
在湖北武汉,有一处著名的景点——黄鹤楼。曾经有个传说:黄鹤楼的仙人们乘鹤远去,黄鹤飞出去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白云带着思愁向远方飞去。晴日里的'原野,汉阳的一草一木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鹦鹉洲上,每种植物都开的特别茂盛。夕阳落了下去,遥问故乡在哪里?浓雾和水波挡住了路线,让人不禁引起思乡之情,也感到了愁闷和孤独。
【黄鹤楼的古诗】相关文章:
关于黄鹤楼古诗01-28
古诗崔颢《黄鹤楼》12-06
古诗黄鹤楼解析01-27
黄鹤楼古诗崔颢诗意03-30
黄鹤楼古诗崔颢拼音03-31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01-22
中考古诗崔颢《黄鹤楼》02-03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01-22
黄鹤楼古诗词鉴赏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