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全文
《古诗》全文
更新时间:2024-05-18 17:40:16
  • 相关推荐
《古诗》全文[合集]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全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全文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翻译:孩子明天就要远行,母亲为孩子制作新衣,母亲担心孩子受冷将衣服缝得厚厚的,并盼望孩子能平安地早些回来。

  游子吟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全文2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

  —白话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诗词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

  此诗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古诗》全文3

  《元宵》译文:

  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如果只有灿烂花灯而没有皎洁的明月,实在不能让人尽情欢畅。

  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如果只有皎洁的明月而没有灿烂的花灯,实在不能算作真正的春光。

  春天来到人间,让每个人都除尽惆怅,在月光下行走,照出美玉般的.脸庞。

  灿烂的花灯在皎洁的明月下燃放,照出水银般迷人的月亮。

  注释:

  ①社神,土地神。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两种)有祭祀土地神,祈祝丰收的习俗。

  ②尊,古代盛酒器具。

  全诗原文: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每逢正月十五欢庆元宵,值此元宵佳节。

《古诗》全文4

  [宋]赵廱

  古端有奇胜,名岩拟天星。

  传闻辇毂下,往往极口称。

  有为背驰说,曾不如邱陵。

  请君勿夸山,恐非动者情。

  请君勿誉水,静必恶淙琤。

  玄酒薄滋味,众口难调羹。

  甲乙独相口,马不同牛耕。

  海上有逐臭,宁云尔德馨。

  主人何负盗,势固为盗憎。

  兹山岂求全,乃与人事并。

  言言而疑疑,世态犬吠声。

  百闻输一见,日月中天明。

  我绾高要章,往返万里程。

  凛凛民社寄,旦旦朱墨荣。

  及兹瓜戍期,作意星岩行。

  星岩有佳处,丈人试静听。

  空洞似容德,不禁魑魅停。

  其中百寻泉,澄找无浊清。

  神龙倏兮来,稳稳石榻横。

  忽焉风云合,霹雳行雷霆。

  驱逐百种怪,栗栗心胆惊。

  为山何用高,有此足以名。

  提携麴居士,宾从尽豪英。

  刻山与题柱,悔罪付两黥。

  男儿须办此,谁能作蝇营。

《古诗》全文5

  [唐]骆宾王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冯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将军拥旄宣庙略,

  战士横行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逾剑阁。

  阁道岧峣上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

  江水双源有急流。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源饶毒雾,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昔时闻道从军乐,

  今日方知行路难。苍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三春边地风光少,

  五月泸中瘴疠多。朝驱疲斥候,夕息倦谁何。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重义轻生怀一顾,

  东伐西征凡几度。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弃置勿重陈,

  重陈多苦辛。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技君王识,

  谁惮三边征战苦。行路难,行路难,岐路几千端。

  无复归云凭短翰,望日想长安。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长城。

  天子按剑征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七德龙韬开玉帐,

  千里鼍鼓叠金钲。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

  寒沙夕涨迷疏勒。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雕翼。

  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百发乌号遥碎柳,

  七尽龙文迥照莲。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行路难。

  誓令氛祲静皋兰。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

《古诗》全文6

  苏幕遮碧云天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注释:

  ①黯:形容忧郁。黯乡魂:乡,心情颓丧。

  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③旅思(s):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愁思。

  赏析:

  词的上阕,开篇便是一幅开阔的景象。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此刻正值深秋,放眼望去,天广而聚白云,地阔且满黄叶,不远处的江水中,荡漾着的影子,水波上还笼罩着一层寒烟。烟本无色,但在蓝天江水的映衬下,只觉一片翠绿。此番秋景不见衰败,却显辽阔高远,但高远之后,也暗藏相思。

  诗人说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远山映照着斜阳,与山水相接,只是岸边芳草无情,竟然一直延续到了夕阳照不到的地方。这句话,我们不禁可以联想到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芳草无尽,绵延千里之外,其实不正隐喻了诗人自己无涯,归程不定吗?同时这也是诗人对遥遥不可及的暗叹。

  到了下阕,诗人开始直写思乡,这一阕,从开头的黯乡魂到结尾的`化作相思泪无不直抒胸臆。羁旅生活愁苦,追忆故乡情切,使得诗人常常无法入睡,除非梦回故乡,伴着这场好梦才能睡着。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夜,思乡夜,在这样的,诗人不愿意独自登高临远,故乡,是怎么望也望不到的,登高,只是徒增伤悲罢了。而月明人却无法团圆,诗人只好不停的喝着酒,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喝进去的是酒,流出来的是泪。

  在这一阕中,诗人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羁旅生活的厌烦,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整首《苏幕遮》,最最出色的便是它的景。秋与思乡,许多文人都写过,只是,他们多借秋惨败凋零之像来隐喻自己的心绪。然而,在《苏幕遮》中,秋景一片辽阔,壮丽非常。这样的秋景,在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之外,其实也反衬了下文的思乡情浓。使得整首词读起来,壮丽中又带有柔情,感情真挚又不沦为颓废,诗人的心胸和眼界尽显其中。

《古诗》全文7

  《游子吟》全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词语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 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一

  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译文二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古诗》全文8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词译文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仿佛在告诉我深秋到来的消息。从辽阔的.江面上吹来的秋风,不禁让我想起自己是旅居在外的游客,引起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突然间看到远处有闪烁的灯光,便知道那是几个顽皮的小孩正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愿意去睡觉。

  词语注释

  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挑弄、引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前面两句表达的是一种思乡之情,比较孤单寂寞,所以用了中板稍慢的速度,因人在静思的时候心跳比较缓慢,激动的时候心跳就快,所以板式的变,要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用竺派来演唱,竺派有个特点就是离调的手法,第三句就离调,就是慢宫转角,后面一句是反衬,在这么静的情况下,还有小孩子在抓蛐蛐,曲调也表现了小孩子轻轻地捉蛐蛐的情景,最后一句是远景。所以整首诗先是孤独感,再用童趣来反衬,最后是远景,虽然只有四句,但是内容很丰富。

《古诗》全文9

  原文: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古诗》全文10

  [汉]汉无名氏

  东城高且长,

  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

  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

  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

  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

  何为自结束!

  【注释】: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二。

  逶迤:长貌。

  相属:连续不断。

  回风:旋风。

  萋:盛也。“萋已绿”,犹言“妻且绿”。以上四句写景物,这时正是秋风初起,草木未衰,但变化即将来到的时候。

  晨风:《诗经·秦风》篇名。《晨风》是女子怀人的诗,诗中说“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情调是哀苦的'。

  蟋蟀:《诗经·唐风》篇名。《蟋蟀》是感时之作,大意是因岁暮而感到时光易逝,因而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又因乐字而想到“好乐无荒”,而以“思忧”和效法“良士”自勉。

  局促:言所见不大。

  结束:犹拘束。以上四句是说《晨风》的作者徒然自苦,《蟋蟀》的作者徒然自缚,不如扫除烦恼,摆脱羁绊,放情自娱。

《古诗》全文11

  全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 )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一作 翔)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一作 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或作 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qú)。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 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jiē)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 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品影响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11]

  《滕王阁序》让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12] 也。

  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曰:“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13]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年)[15]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古诗》全文12

  [宋]张镃

  连夜雨作污渠泥,枯茎蠹叶纷满蹊。

  塘坳蠕蠕长科斗,罋腹襄襄翔醯鸡。

  湿生别种蛆蛭类,倒掷横跳浮却坠。

  晴风一旦略嘘吹,便解飞腾添足翅。

  初即阳光缓缓游,鼓队趋群屋角头。

  雪片有声飘作阵,杨花无树辊成扑。

  尔自与人风马牛,缘何耳边鸣啾啾。

  鸣啾啾,未尔罪,

  扑鬓噆肤驱不退。有时深夜呵殿来,

  恼乱书灯犹作崇。何人当年假尔名,

  曰蚊岂为文足称。斓斑不过脚似豹,

  勇健未必拳如鹰。蚊吾语汝汝切听,

  尔讵不闻大鹏举翼辞南溟,上九万里如云兴。

  尔又不闻凤凰来仪虞帝庭,九章备体参四灵。

  奚曾逐逐专嚣尘,固知比拟非其伦。

  我园墙阴容尔停,自全且效腐草萤。

  吸露大胜血肉腥,口业既免报渐轻。

  不然熏燎灭尔形,吾言匪妾如日星。

《古诗》全文13

  [宋]苏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

  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

  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

  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

  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

  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

  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古诗》全文14

  [宋]刘子翚

  公才凛若干将铸,胆落诗流失以倨。

  弄毫邂逅即挥奇,造化玄机悉披露。

  凌晨访客忽飞筇,双涧徐穿碧交互。

  笑声只在竹林东,梦破急追无复处。

  是时秋雾正涵空,润气一解骄阳怒。

  霏霏半掩景贤峰,翳翳全没屯中树。

  初疑争先摩玉垒,惊尘漠漠桑乾渡。

  又如怀渴望梅林,细雨蒙蒙江左路。

  烦公一吐胸中豪,与此氤氲角驰鹜。

  可怜南山玄豹姿,终以班班作身误。

  何如雾隐长暗然,岂用毛采夸夭嫮。

  沾濡稻垄更潸珠,联络松岗尚横素。

  南箕忽哆遂雄吞,顾视怳若南柯寤。

  向来昧昧六合间,日月山河但如故。

  世缘所遇孰非虚,不具真眼那能觑。

  醯鸡瓮裹有全痴,陷虎机中惟一悟。

  我虽不获从斯游。兀坐深观亦同趣。

  况知陶令有名酒,未觉许询无胜具。

  便思追膛胡公墩,恐激长言又生怖。

  愿低笔力许我陪,韩孟才悬亦联句。

《古诗》全文15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古诗》全文】相关文章:

《古诗》全文05-18

《古诗》全文(推荐)05-18

《古诗十九首》全文01-20

夜书所见古诗全文01-21

《古诗》全文15篇(通用)05-18

【通用】《古诗》全文15篇05-18

《古诗》全文优秀【15篇】05-18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03-28

关于山居秋暝古诗翻译及全文赏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