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
更新时间:2024-04-09 17:02:37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1

  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授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仔细体会两首诗的意境,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展开联想。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生说)

  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

  《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仙境。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配乐范读古诗)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课件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中读懂的讲一讲。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播放繁花的图片)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来赞叹这欣欣向荣的春天。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和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三、总结学法:(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2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俺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同学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论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需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同学,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笼统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同学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俺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局部同学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俺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同学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同学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局部同学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俺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身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身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协助同学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身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俺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同学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只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 甫

  黄 四 娘 家 / 花 / 满 蹊, 花

  千 朵 万 朵 / 压 / 枝 低。 多

  留 连 戏 蝶 / 时 时 / 舞, 花

  自 在 娇 莺 / 恰 恰 / 啼。 香

  课后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俺给同学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同学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身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获得充沛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竞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 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失望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课后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俺们应从同学实际动身,为他们发明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同学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俺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同学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3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二首,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疏疏、急走”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古诗。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逐词逐句地理解古诗,并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青、窗含、急走”等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绝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诗句理解“窗含、千秋、泊”等词。

  3、会背诵、默写《绝句》,初步感受诗中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初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出示课题)

  (1)听录音。告诉学生,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景色,只是描写的景物不同。《绝句》侧重写自然景物。《宿新市徐公店侧重写人物。

  2、学习《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体诗的一种,一首有4句。每行五个字的叫“五绝”,七个字的叫“七绝”。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①自由读,自子生字,划出不懂的词。

  ②检查自学情况。

  A认读生字。B指名读课文。

  ③说说哪些词句你已经读懂了。

  (4)细读古诗,逐句理解。

  第一句:“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第二句:“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一制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第三句:“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从窗口可以望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第四句:“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说诗意(互说一指名说)。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7)课堂作业:抄写,试默。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4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着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人首先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读着诗句,使人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断”、“开”两字,下笔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却真实、准确而生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出“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致。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缘何产生“相对出”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诗人不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而是在“日边来”的“孤舟一片”之上。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也就油然而生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望天门山》中“天门山”“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中断”“楚江开”“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的强劲气势。对比朗读。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5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段关于阅读能力方面指出:“能够在诵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中力图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明诗意,联系背景悟诗境,发挥想象品诗情。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发展语言。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教材结合单元主题“花”选编了两首描写春花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所见。诗中抒发了作者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运用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写他在春天兴冲冲地去游园,但是园主人不在家,本是败兴之事,但是由于春花之故,使他的诗充满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对比着看这两首古诗,会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是都描写出了春天的美丽,都展现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而它们也存在不同的地方:第一个花满蹊的满是作者亲眼见到的景象,是通过千朵万朵压枝低写出来的;第二个春色满园的满是作者想象到的景象,是通过一枝红杏想象出来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六首古诗:二下《早发白帝城》、三上《元日》、三下《绝句》《村居》、四上《鸟鸣涧》《暮江吟》。有了初步的学习经验。因此本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借助工具书、学习资料、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意思的.同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文意境,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PPT、资料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运用想象、学习资料等方法,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春意盎然的美景,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3.背诵两首古诗,渗透“动静结合”的写法。在对比中,感受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赛前热身: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大屏幕订正。

  二、游戏一---扫雷

  1.指名读读学习内容和评价规则。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三、游戏二---团队PK

  1.出示学习内容

  2.交流汇报:理解诗句意思

  (1)黄四娘家花满蹊: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

  引导:你感受到了什么?

  (2)千朵万朵压枝低:

  许多花把花枝都压弯了

  引导:感受这样夸张的写法

  拓展:《望庐山瀑布》

  引导:你的眼前盛开了哪些鲜花?

  引导:(ppt图配乐)自己练读,指名读。

  引导: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3)留连戏蝶时时舞: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引导:抓“留连”体会

  (4)自在娇莺恰恰啼: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师总结: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师生接读,体会古诗的魅力。

  3.结合背景资料感受诗人心情

  4.拓展古诗:《春望》

  5.背景资料有利于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三、魅力舞台

  1.让我们开始第二首诗的学习,南宋诗人叶绍翁在游园赏花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一番遭遇呢,继续学习《游园不值》。

  2.出示学习内容

  3.准备、表演。

  采访:诗人只看到这一支出墙的红杏,心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想象园子里的景象,用成语或诗句说说。

  (汇报)引导学生用刚学过的古诗描绘,把两首诗进行初步整合。

  5.巧设情境,学会运用古诗。

  四、比较异同,小结课文

  1.比较不同。

  2.师总结:

  五、作业

  必做:背诵、默写古诗。

  选做:

  1.课外收集关于“春天”的诗文。

  2.如果让你写春天,你打算写什么?怎样写?把你想好的写下来(文体不限)。

  六、板书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习过程中评价:(检测教学目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2.你能说一说《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吗?(检测教学目标1)

  3.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检测教学目标3)

  4.说说你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可以从学法、读法、写法等方面来说)(检测教学目标123)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一、启发思维,重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明诗意,联系背景悟诗境,发挥想象品诗情。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体会古诗的相同和不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二、读中理解,巧质疑。

  在前测中,我发现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问题集中在“作者只看见了一枝红杏,却写出了满园春色”这个问题上,我在继第一首诗学会想象的方法之后,继续想象园中的春色并用成语古诗来形容,并且安排了采访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疑问。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此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难发现,《游园不值》这首诗大多数学生已经会背,但理解重点字义还有一些不准确,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查工具书、想象等方法弄懂诗意,并且通过画思维导图和表演的方式,把自己理解的表达出来。在过程中感受诗词本身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三、情景交融,悟诗境。

  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是古诗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图画、音乐来创设和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入诗的情境中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适当借助背景资料和拓展课外古诗《春望》来对比着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以求真正领略古诗的魅力以及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6

  ◆教材分析

  《春夜喜雨》语文A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课,它是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特点展开。本诗写于公元761年春,杜甫这时在成都定居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本年的二月间,成都发生旱灾,经历了旱灾的人,最懂春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欧歌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游园不值》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感受到了这一枝伸出墙的红杏安抚了作者扫兴失望的心情,一枝红杏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读古诗,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2、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3.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春雨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

  1、师生谈话:

  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1)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

  (2)《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

  (3)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1、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2、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

  A、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B、春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C、那么这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3、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4、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

  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的。从“晓看”知道诗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

  (2)联想: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都开了。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四、总结升华,指导背诵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觉生活中的美。

  2、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春夜喜雨》。

  2、谈话:春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题材。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来学习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3、设疑: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不值”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赶快来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板书(或以投影大屏幕显示)全诗,教师范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3、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同时教师指导理解字义:

  应:在诗中读yīng,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读jī。屐齿:木底鞋下的齿。

  苔:读tái。苍苔:指深绿色的苔藓。

  扉:读fēi。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4、说说自己读了这首诗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难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句,教师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允许学生存疑。)

  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1)“怜”在这句诗中是“爱惜”的意思。谁爱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2)小结:原来“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3)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失望、扫兴、遗憾。

  2、感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正在扫兴遗憾时,诗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

  (1)这两句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2)这满园春色是怎样的?你能描述一下那园内会是怎样的美景吗?

  (3)看到一枝红杏,想起满园春色,这时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3、点题解疑,升华情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这首诗赞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写春天的古诗,读这些古诗,自主积累。

  2、读一读: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板书设计: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教学反思

  (略)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04-04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4-05

语文古诗词04-12

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11-07

小班古诗教案06-12

古诗《咏柳》教案01-17

中班古诗教案03-16

牧童古诗教案02-21

古诗《元日》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