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8 08:31:39
  • 相关推荐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优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

  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

  3、背诵。

  五、书写指导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

  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试读,诵读。

  2.听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哪知道的?

  三、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古诗?

  2.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四、“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1.指名简介苏轼。说说诗题怎样读?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指名朗读诗句,注意咬音准确。

  五、“明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同桌交流、讨论。

  六、“入诗境,悟诗情”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诗句中体会到的?汇报、交流。

  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七、领悟作者巧用修辞,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景美的?

  2.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的'学法。

  三、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四、自查释疑,读懂诗意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3.观察图片,感受画面之美。

  五、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结合诗题,引导质疑:诗人遥望洞庭湖,望见了什么?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朦胧之美)

  “白银盘里一青螺”(艺术之美)

  六、反复诵读,体会诗境

  1.轻声自读,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七、领悟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八、拓展延伸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习《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

  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

  4、初步走进诗篇。(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3、理解诗意。、

  4、整体把握诗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

  (出示地图:黄鹤楼)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3、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

  (1)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诵读诗句。

  (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背读。

  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

  五、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首诗。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利用学习上首诗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2、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在合作中学习。共同发挥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诵读诗句,整体把握诗句的意境。

  三、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友情让人生更加美丽。

  3、初步总结古人是怎么样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爱。

  四、布置作业。

  1、写两句表达有情的话。(也可以是诗句)

  2.查找有关友情的名句、名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出示图,揭题、解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以不同形式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诗句内容。(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注意:“斜”的读音在教学时应读“xié”。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组内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指出:“坐”意思是“因为”,“于”意思是“比”,

  “径”意思是“小路”;“白云生处”意思是“飘浮白云的地方”。

  (3)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

  深秋季节,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除了火红的'枫树林,诗人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闭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

  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指导背诵

  1.指导诵读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以古筝配乐最好)

  2.指名试背。

  五、识字写字

  教师指导书写汉字:“径、霜”

  作业设计: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赞美之情。想做小杜吗?自己试着写一写秋季的校园。

  2.课后自行阅读杜牧的诗文。如:《泊秦淮》《秋夕》《清明》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立足语文课程综合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从大语文观入手,加强古诗文精神文化的引领,让学生在整合式的教学中,想象入境,诵读悟情,在诵读中加以理解感悟,在拓展中积累升华,同时渗透

  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古诗,并熟练地背诵。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二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诗句的情味,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在与现代诗的对比感悟中,提升阅读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诵读理解二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同学们,从古至今,母爱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战国时的孟母三迁,到东晋时的陶母剪发退鱼,再到南宋的岳母刺字,这些故事都在演绎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母爱。(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走进《古诗三首》中两首以母爱为主题的诗。(板书)首先学习第一首汪中的《别母》。(板书)

  二、学习《别母》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读一读,看谁能将诗句读准确而流利。(生自由读)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3.带着节奏再读古诗,看看谁读得更有味道?(同桌互读)渗透方法“朗读有韵律”。

  4.指名读诗,生再齐读。

  (二)理解诗意

  1.师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

  2.默读古诗,借助注释,用心来品味一下,想想诗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渗透方法“默读明诗意”。

  3.生汇报

  (1)(前两句)当时的环境怎样?这样的环境描写会更让你觉得无比——(生回答)

  (2)汪中从小就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可想而知,他们在生活中会一定会经历许多艰辛,你能想象出来吗?(出示说话练习)

  (3)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4)而此刻,儿子也不忍心离开——这个家,不忍离开自己的——白发老母。于是他便想到了——出示后两句诗(指生读)

  (5)(出示“涯”字)透过这个“涯”字,你能想到什么?就请你再次用心来品读一下这句诗,看看透过作者的想象,你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渗透方法“品读想画面”)

  (6)指导朗读这两句。

  (7)此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此刻他们难舍的是人,难分的是这母子二人的`心啊。(生分组读全诗)。

  (8)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环境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想象,以小见大,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份浓浓的母爱。读诗就要熟读成诵,才能更好地让我们体会其中的情意。(渗透“诵读悟诗情”)同桌之

  间背一背,看谁能将这首诗铭记于心。

  (9)指名背,生再齐背。

  三、学习《游子吟》

  (一)过渡

  正可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夜伴灯前念远游”。其实在感受这份离别之苦时,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入地思考,那就是如何回报母爱。而这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有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板书)

  (二)学生自学

  1.回顾《别母》的学习方法,“在朗读中读出韵律,在默读中整体感知了诗意,在品读中联想到了画面,在诵读感悟了诗情”,学生在组内按照这几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游子吟》这首诗。

  2.学生汇报

  (1)朗读有韵律

  这首诗流传甚广,我相信你们一定都能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读一读?(指3名,齐读)

  (2)默读明诗意

  ①这首诗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指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再找人完整地说说)

  ②同学们,此刻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出示句式训练,指名说)

  (3)品读想画面

  此刻,透过这首诗,你们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诵读悟诗情

  生谈体会,并背诵这首诗。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那是因为,(出示)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远行后,引

  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大家看,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各有侧重,或是重在离别,或是重在感恩,但最终却都在赞美这深深的母爱。

  3.拓展诗句,生齐读。(白居易的“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周寿昌的“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李商隐的“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4.出示两首现代诗,自由读一读,看看这两首诗与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生读,汇报)生续写现代诗。

  5.学生读自己写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04-04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4-04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教学设计《春晓》04-03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03-30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12-06

小学古诗《春雨》教学设计04-04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04-04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