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牡丹》诗词鉴赏
《牡丹》诗词鉴赏
更新时间:2024-11-01 11:31:43
  • 相关推荐
《牡丹》诗词鉴赏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牡丹》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牡丹》诗词鉴赏 1

  古诗原文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翻译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注释解释

  锦帏(wéi):锦帐。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厕质锦帷,承芳绮缛。”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此句原注:《典略》云:“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

  “绣被”句: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

  折:一作“招”。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石家”句: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

  “荀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荀令即荀彧,字文若,为侍中,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

  “我是”句:自诩有才。《南史·江淹传》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叶: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唐元稹《白衣裳》诗:“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创作背景

  这首《牡丹》诗托物咏怀,当为李商隐早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

  诗文赏析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开头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次句用《说苑》典故,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马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尾联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江淹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牡丹》诗词鉴赏 2

  昭君怨牡丹

  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①独步。若比广陵花②,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 姚黄: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 广陵花:指芍药,古代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说。

  (1) 请说出只许姚黄独步一句中独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涵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请结合全词内容,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独步二字,写出了昔日洛阳牡丹的美丽和名贵,当时洛阳的繁华。

  (2) 对比。①芍药与牡丹对比。②牡丹(王侯)的繁盛与寂寞冷落。③北方故土的`昔盛今衰。

  (3)表面是惜花之情,实则是对北方故土的思恋之情,对朝廷不收复故土的怨愤之情,作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牡丹》诗词鉴赏 3

  古诗原文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译文翻译

  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

  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

  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它沾染路上灰尘。

  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注释解释

  牡丹,原产山西一带,唐初移植长安,成为珍品,誉为国花。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时,对牡丹玩赏更成为长安之社会风气。柳浑《牡丹》诗曰:“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

  频:频频不断。潜消:暗暗地消失。

  缘:因为。

  红英:鲜花。称:配,够格。

  上林苑:秦旧苑,汉武帝扩建,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此指唐代宫苑。

  王孙:借指富贵人家子弟。《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其反映的内容和心绪来推测,当属女诗人鱼玄机后期作品。这首诗以残败的牡丹花自况。没有人赏识她高贵美丽。“卖”字极为伤感,主动兜售都无人问津,一腔忿限倾泄而出,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此诗首联一二句,写牡丹花无人注意,暗暗凋零。此联是总提,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以下皆由此生发开去,一步步引向深人。“临风”句写诗人站在狂风之中,看着纷纷而落的牡丹花,连连叹息。“落花”点明题中“残”字。“风”道出了牡丹致残的原因,说明牡丹并非自然意义上的衰败,而是被无情的狂风吹残。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而一“叹”字就明写诗人心情,饱含无限感慨,也是全诗感情字眼。“频”字既可看作落花之多,又可看作诗人感慨叹息之频。

  颔联三四句,写牡丹花高贵,无人敢问,花香太浓,蝴蝶都难以亲近。这两句前人认为有寄托。语句对偶。

  颈联五六句,写牡丹花应该生长在皇宫里,而不应该生长在路旁被糟蹋。语句对偶。

  尾联七八句,写等到牡丹花移植到帝王园林,那些富贵子弟将后悔不堪。其实这只是诗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这首诗中感怀了自己向上不能高攀,因清高不被赏识;向下不能低就,因才高不被接纳;最终只能落得独自终老的际遇。然而这却不是鱼玄机一人的'命运。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始终如同商品,靠提升自己的卖相供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男性世界消费,才能保证自己最最终有一个好的归宿。千百年来这一直是女性存在的模式。此诗的思想意义就在于作者把这种模式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牡丹》诗词鉴赏 4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汤显祖 〔明代〕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释】

  ①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②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③奈何天:无可奈何的意思。

  ④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⑤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⑥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⑦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⑧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⑨忒:过于。

  ⑩韶光:大好春光。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拼音解读

  mǔ dān tíng ·yóu yuán ·zào luó páo

  tāng xiǎn zǔ 〔míng dài 〕

  yuán lái chà zǐ yān hóng kāi biàn ,sì zhè bān dōu fù yǔ duàn jǐng tuí yuán 。liáng chén měi jǐng nài hé tiān ,shǎng xīn lè shì shuí jiā yuàn !cháo fēi mù juàn ,yún xiá cuì xuān ;yǔ sī fēng piàn ,yān bō huà chuán ——jǐn píng rén tuī kàn de zhè sháo guāng jiàn !

  相关翻译

  原来花园里鲜艳美丽的花朵早已经开遍,而我从来不知道去欣赏,就好像我把青春年华都付予了这破败枯竭的院落。像良辰美景这样美好宝贵的时光到底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在谁家呢!高处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的亭台楼阁;远处是云霞般曲折的绿色长廊。烟波里的画船轻轻荡漾--我这深闺中人太不懂得珍惜这大好春光!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段唱词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虽短却流传甚广,历久不衰。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偷偷出了闺房,到自家的后花园里去游览于是便触景生情,空叹自己把良辰美景白白流逝,突感到十分的惋惜。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以看出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偷偷出来,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炫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接着,“断井颓垣”的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少女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都将是付与这破败,即“都付与断井颓垣”。这里暗含一种生命的觉醒,自己的年华不就是这姹紫嫣红的`春天吗,可就像无人欣赏这院里的花儿一样,没人走近自己的生一,总有一天,都会成为那破败的断壁残垣,不免深深的伤感油然而生。此刻,主人公杜丽娘的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但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这些令人无限向往的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短短几句,却真实自然地抒发了杜丽娘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埋怨与叹息。放在全文中,这也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缘由。

  此曲通过杜丽娘游园所感,表达对时光易逝、青春寂寞的喟叹,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有着人性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强烈追求身心解放的时代精神。

  【章法点评】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这段唱词虽短短几句,但艺术成就极高,尤其是在情和景的关系处理上做到了巧妙绝伦。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景就是情,情皆在景中。主人公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都是通过在美好春景感召下喷薄而出的。无论是开始的触景后的喜乐之情,还是突然产生的苦痛情绪,都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姹紫嫣红的花园)向残败的虚景(残垣断壁的院落)的转变,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全曲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充分地展示了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使读者不得不叹服艺术家汤显祖把情、景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造诣。

  【鉴赏】

  这段唱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主人公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此曲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在《红楼梦》中,即有林黛玉读这首曲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处境无限感伤的情节。

  作者介绍

  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牡丹》诗词鉴赏 5

  牡丹

  皮日休〔唐代〕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译文

  所有的花凋谢之后牡丹才开始吐芳露蕊,她被人唤作百花之王。

  所有人都夸它的花姿天下第一,百花之中香艳无双。

  赏析

  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著有《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这首诗,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只是夸奖牡丹“一花独放,独香天下”的好词而已。私下以为,鉴赏文学作品,一定要从作者的身份乃至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思量、细琢磨,方有心得。

  大家知道,皮日休,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家庭,对晚唐黑暗现实不满。他认为“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鹿门隐书》)”他肯定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国君如“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原始》)”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皮日休参加了黄巢起义军。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他曾把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奉为“圣人”。他说:“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由此,可看出他对农民起义领袖的敬慕之情。

  这首歌颂牡丹的诗,从表面看,他赋于牡丹以坚强的性格,描写它敢于在晚春末日一花独放,花中称王的高大形象和气魄,颇似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题旨。黄巢写自己敢于藐视李唐王朝,决心推翻李唐王朝的气魄。皮口休这首《牡丹》诗,又似在通过花王牡丹暗示农民起义领袖,从而歌颂黄巢敢于反抗现实称王天下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落尽残红始吐芳。”起句一下子把人们引向一个春色将阑的尾声世界,使人看到落红遍地,一片残败狼藉的景象,让人感到落红难缀,惋惜春天即将逝去。但正是在这春色将阑百花齐谢的晚春时节,被人称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却亭亭玉立,一花独放,开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在失望中又感到春的希望。这何尝不是唐王朝病入膏肓,濒于土崩瓦解的来世,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长安称帝的现实写照呢?

  “佳名唤作百花王。”次句紧承上句意脉,诗人像称黄巢为“圣人”一样,同样认为牡丹花能在“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晚春世界,吓人地生气勃发,吐蕊怒放,要稳占春光。它应该登上花王的宝座,享有“百花王”的佳名。

  “竞夸天下无双艳。”这句写牡丹芳姿艳质,花光万里,是天下无与伦比的。表面上称赞:“牡丹花品冠群芳,”“牡丹仙子”甲天下。实际上是对“冲天大将军”黄巢的极口赞扬,也是人民竞夸起义领袖的心声。

  “独立人间第一香。”这句承上句写花美,而进一步写花香,也暗合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的句意。诗人认为牡丹不仅花色绚丽,端正大方,极富大国风度,有“国花”之称,而且是香飘天下,花香万里。又因牡丹开放,时值晚春末日,正是百花凋谢之时,故诗人极口赞扬只有牡丹巍然独立,一花独放,独香天下,是人间第一花香。

  《牡丹》诗词鉴赏 6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牡丹》诗词鉴赏 7

  牡丹芳原文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翻译:

  注释

  (1) 绽:裂开。此指花开。

  (2) 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

  (3) 英:花瓣。

  (4) 灿灿:光彩鲜明耀眼。

  (5) 绛:深红色。

  (6) 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7) 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8) 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9)间:更迭。

  (10)随:任凭。

  (11) 比方:比较。

  (12) 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

  (13)芙蓉:荷花。

  (14) 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

  (15)寻常:平常,平凡。

  (16) 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

  (17) 游花:外出赏花。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

  (18) 庳(bēi)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

  (19) 软舆:软座轿子。

  (20) 细马:良马。

  (21) 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

  (22) 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23)三代:典出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里指夏、商、周。

  (24)文胜质: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25)有渐:有所加剧。

  (26)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

  (27)恤下:抚恤下民。

  (28)动天,感动了上天。

  (29)造化:大自然。

  (30)卿士:古官阶有公、卿、大夫、士。这里泛指朝中官员。

  (31)稼穑:指农事。

  译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

  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

  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

  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

  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

  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

  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

  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

  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

  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

  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

  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

  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

  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

  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

  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担心太阳晒损娇姿,

  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来天,

  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

  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

  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

  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

  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

  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

  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

  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

  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

  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赏析: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两京,玄宗时犹视为珍品。到贞元、元和之际,这种风气尤为盛行。每至暮春,车马若狂。王公贵族,若不耽玩牡丹以示风流。诗人看到上层统治者狂热地赏玩妖艳的牡丹,而不关心与广大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面对如此狂乱的世情,故诗人写诗痛斥该不正之风。

  《牡丹》诗词鉴赏 8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译文:

  很庆幸这些牡丹花开时,枝叶俱茂,所以花朵隐约依稀,它们也毋须互相依倚着争奇斗艳,以轻盈相比。

  清晨到来时一朵朵花儿都像新妆的面庞一样,对着赏花的宾客偏偏都含着羞怯不语的深情。

  没有心机的双燕时时从花上掠过,多情的游蜂却正在花间盘旋采蜜。

  多年来我已懒于过问世事,令天在栏边看到这些牡丹,禁不住眼光暂时明亮起来。

  注释:

  阴隐:一作“隐约”。牡丹花开时,枝叶已盛,故云隐约。

  相倚:指花枝互相依倚支撑。斗:争斗比较。

  陵晨:凌晨,清晨。并作:同作。

  无机:没有心机,无意。

  多思:多情。经营:此指蜂于花间盘旋采蜜。

  是事:事事,凡事。

  暂眼明:眼睛为鲜花照亮。

  赏析:

  第一联“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写牡丹“同开俱阴隐”,不必“相倚斗轻盈”,这是指牡丹花之间同开俱隐约,还是以牡丹与别的花相比较,并未言明。从诗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间可能性为大。“幸”字流露了作者担心、紧张情绪。“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这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又写了它们之“斗轻盈”。“阴隐”“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但这并不轻松。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韩愈内心探处的难言之隐。清黄叔灿《唐诗笺说》认为“有比意”。究竟是比官场中人事纠葛,还是仕途升腾降落,难以探究。总之,韩愈似乎是将自己感慨寓于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韵致。

  第二联“凌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同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是上联旨意的形象论证。晚唐罗隐《杜丹花》诗写道:“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确实可以看是受韩诗的影响,不过相比之下,韩的“对客偏含不语情”更含蓄别致,有回味的余地。再加上或许含有某种隐情于其中,就更引人入胜了。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一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就牡丹自身而言,“斗轻盈”就已经具有人格意识,“新妆面,不语情”就更强化了这种意识,这都是从牡丹本体出发,自然显现,而双燕、游蜂作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频频关照、时时拂掠、苦苦经营,而作为牡丹自身却又有念想。诗人似乎无意涉及,也就不必探究其中是不是藏有微言大义。单就艺术描写角度看,写出了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吸引力,显示了作者深厚语言工力非同寻常。而最后“长年是事皆抛弃,今日栏边眼暂明”就很清楚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清汪佑南《泾草堂诗话》就认为晚唐诸家咏牡丹“尽态极妍,总不如昌黎一首”,似乎有些过份,因诸家所咏自有其特点自有其角度,不能一概而论,但就艺术上的“轻清流丽,无意求工”这一点说,却道出了韩愈这首咏牡丹诗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是韩愈将自己心理感受注于诗中所致。清张鸿《批韩诗》认为这首诗有韩愈“不著色”的体格,确是一语中的。较之那些浓彩重饰只求形似的咏牡丹之作,韩愈这首《戏题牡丹》还是充满神韵的。它不仅显示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力,描绘了牡丹的丰采,而且,在“戏”的背后,似乎也含有严肃的命题。这才是韩愈这首诗被评诗家称道的真正原因。

  鉴赏:

  诗以花喻人。借题发挥,既描绘了牡丹的'婀娜多姿与诱人魅力,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诗的前六句采用拟人手法,戏谑调侃的语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赏花画卷。结尾两句笔锋陡转,生发感慨,表现了诗人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首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又写了它们之“斗轻盈”。“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诗人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究竟是比官场中人事纠葛,还是仕途升腾降落,难以探究。诗人似乎是将自己的感慨寓于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韵致。颔联就牡丹的神态做进一层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和上联“同”“俱”呼应。就牡丹自身而言,“斗轻盈”就已经具有人格意识,“新妆面,不语情”更强化了这种意识,这都是从牡丹本体出发,自然显现。颈联“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就艺术描写角度看,写出了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尾联“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清楚地表露了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创作背景:

  这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四十八岁,在朝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后升任太子右庶子,逢牡丹花开,心情畅快,遂作此诗。

  《牡丹》诗词鉴赏 9

  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荫成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碎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韩琮曾先后写过两首牡丹诗,第一首专咏牡丹未开者,这一首则描写盛开后的牡丹,堪称为歌咏牡丹花的姊妹篇。这两首诗尽管着眼点不同,写法各异,但立意则是一脉相承的——都旨在借咏花以表现诗人对人生的看法。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荫始放红。”起笔两句巧妙地交待了牡丹的开花时间晚于桃杏。当桃红杏粉、争妍斗艳、春风得意之时,牡丹却无意苦争春色,只是默默地承受阳光,吸吮雨露,潜滋暗长;待到春深叶茂,百花盛开之后,它才开始含苞吐蕊,竞相开放。诗人拈来“不争”二字,赋予牡丹以人的高洁秉性,赞扬了牡丹不慕虚荣,不图名分的美好品格。牡丹的这种美德,曾经赢得不少文人骚客的称赞。据《事物记原》记载,武则天称帝之后,曾诏游后苑,令百花俱开,以示欢迎。其它花神都唯命是从,提前开放,唯独牡丹执意不肯向这位女皇献媚取宠,改变花期。则天皇帝一怒之下,将牡丹驱出长安,贬于洛阳。据说,从那以后,洛阳牡丹才名冠天下之首。可见,牡丹不仅芳姿艳色高出群葩,而且谦逊诚实,劲骨刚心亦远甚万卉之上。

  第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衬等多种写法,尽力渲染牡丹色泽艳丽、馨香袭远的特点。“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清晨,牡丹蓓露初绽,娇艳瑰丽,露珠欲滴;而这滴滴露珠儿,竟来自遥远的金铜仙人仙掌上承露盘中! 当夜暮降临大地的时候,牡丹花醇香四溢,惹得阵阵晚风袭来,把那浓郁的芬芳送进了闺阁华堂深处。诗人运用他那点石成金之笔,极力烘染,仿佛从天而降的晨露,穿堂而过的晚风,也被牡丹的香色摄去了魂魄,变得一往情深而不能自已,从而把牡丹的国色天香形容曲尽。

  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始于唐朝,并非古来如此。“名移兰杜千年后”,一语道出了百花王国中历史的衍变更替。“兰杜”是我国古代人民对香草的总称,从晚唐上溯千年的战国时期,正是兰杜名满天下之时。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以兰有国香,人服而媚之。”郑文公就曾用“兰”给他的儿子命名。在屈原《离骚》中,兰蕙,杜衡以芳香圣洁而赢得了诗人的赞誉,成为美质的象征。而牡丹最初只不过是一种荒山上的灌木,南北朝之前尚名不见诗辞文赋之中。北齐之后,才渐渐有人移植栽培牡丹,隋唐之后始盛行于天下。当时,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嗜牡丹成癖。每至春杪,牡丹园内、魏紫姚黄,竞相开放,京洛一带,车马若狂,一株牡丹竟价值几万,真可谓“拔类万伦,国香欺兰”(唐舒元舆《牡丹赋》)了。从此,牡丹以其绝世色香取代了兰杜的盛名,成为国人公认的名贵花卉。

  “贵擅笙歌百醉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牡丹“各移兰杜”,成为“国色天香”之后,尽情歆享荣华富贵的盛况。“笙歌”也写作“声歌”,一般泛指歌舞升平景象。隋唐之后,帝王嫔妃,豪门显贵,往往把牡丹花圃当作他们歌舞醉酒的游乐场地。据《杨妃外传》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这位风流皇帝携杨贵妃于沉香亭前置酒宴,赏牡丹,并诏令李白进《清平调》,命李龟年率梨园子弟抚丝竹歌舞,可谓显赫一时,盛况空前。李白诗中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名句,从此,笙歌醉酒赏牡丹就成为达官显宦们风靡一时的雅好。唐代舒元舆写的《牡丹赋》描写这种景况时说:“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莫知其它。”足见他们癫狂到何等地步。

  牡丹生性娇乖,经不得日晒雨淋,往往午前尚千姿百态,午后就披离垂落了。“如梦如仙忽零落”,赏花之人正惝恍迷离,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梦中仙境一般的时候,却蓦地发现牡丹花已零落凋谢了。“暮霞何处绿屏空”。收笔陡然跌落,使人读了如入万丈深渊,不禁怅惘凄然。“暮霞”诗中代指艳如晚霞的牡丹花。那风姿绰约,香色迷人的牡丹花如今哪里去了?眼前怎么会突然变得绿肥红瘦,树丛空空?这最后两句诗“点叙有景,寄托有情”(潘修辅《养一斋诗话》),不仅烘染出花落叶空、人去园寂的凄凉景象,也暗含着诗人对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愤然不平,和前两句诗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着牡丹虽然能“名移兰杜”、“贵擅笙歌”,却无法改变花开必落的自然法则,逃脱不了凋零飘落,遭到冷遇的凄惨结局。

  清人冐春荣在《葚原诗话》中说:写诗要“以体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话,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神气超远。”韩琮这首诗虽只着笔于牡丹的花开花落,但诗的含义是深远的,留给人们的回味是无穷的。诗人的无限感慨岂止发自花鸟虫鱼?时间的流驶,观念的更新,社会的沧桑变化,人生的浮沉升迁,都溢于言外而由读者自己去联想品味。而且,不同经历、不同身份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联想:青年男女可以想到年华易逝,青春难驻,忧国志士可以想到国家兴亡,亡国之君可以想到当年的繁盛,国破后的凄惶,官宦之徒可以联想到命运多乖,仕途的坎坷。诗人韩琮虽有幸进士及第,官至湖南观察史,扬名一时;但最终因为同部将不和,被排挞落魄,失官无闻。“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吴乔《围炉诗话》)。这首牡丹诗大约写于韩琮失官之后,诗人由牡丹花开之繁盛,花落之凄楚想到自身官宦生涯中的荣辱得失,因而借咏花以抒发内心久积的郁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看作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官场角逐中失意之后,不甘失败又无可奈何的忧愤之作。

【《牡丹》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赏牡丹》古诗鉴赏03-28

诗词鉴赏05-27

关于牡丹的诗词12-18

描写牡丹的诗词10-24

赞美牡丹的诗词10-24

咏牡丹的经典诗词07-04

毛泽东诗词鉴赏08-16

《对酒》诗词鉴赏03-17

古典诗词鉴赏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