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
更新时间:2024-01-29 15:38:18
  • 相关推荐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1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1。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2花汀3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4也恨、人归早。

  1、红稀香少:鲜花衰萎,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淡薄了。

  2、苹:多年生水草,又名“田字草”。

  3、汀(tīng):水边平地。

  4、似:应。

  秋天的风一阵阵地从湖面上吹来,泛起层层的涟漪,鲜花衰萎,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淡薄了。那些美好的水光山色主动与人亲近,一时竟说不见这无穷的美好。

  湖中的荷叶渐渐枯萎了,可它的果实却无比饱满,苍老的荷叶和饱满的莲房,临近岸边的苹花汀草,就像经过清露泼洗过一样,显得清爽悦目。几只栖息在沙岸上的鸥鹭,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来表示它们的不满。

  【成熟之美】

  词人笔下是一派金秋的景象,一句“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虽然让人再也看不到柳永《望海潮》中,夏日湖面上那种“十里荷花”的盛景,也看不见周邦彦《苏幕遮》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那种情致,但是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成熟之美:荷叶老去了,莲房开始变得无比饱满,给人一种成熟的欢愉。这样的秋天怎不叫人心旷神怡。

  【赏析】

  李清照在这首《怨王孙》里描写了秋天泛舟湖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一反常人的悲秋情调,表达了词人陶醉山水之情。为了理解词人的这种心境,建议你参考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辛弃疾《贺新郎》词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句,体味各自表现手法,领会词人情感。

  【启示】

  李清照的这首词,与她众多表现愁绪的诗词相比,别具风格。这是一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在常人眼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从宋玉写“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是呈现着悲凉萧瑟。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抒发了词人饱尝心酸之后的乐观开朗,体现了词人蔑视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2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

  闺情、伤别,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大约也算是永恒的主题之一了。但是,在李清照之前,真正出自少女作家之手,而又能以纯情的笔致、高雅的格调来曲写闺事的作品,并不多见,更不要说能透过闺情这一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心灵的历史,折射出某时代的治乱沧桑了。

  李清照的这首《蝶恋花》写闺中离情,在她的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既不像早年之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了青年夫妻间特有的别离相思之苦;也不似她晚年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借咏梅来抒发备尝战乱流离、伉俪生死睽隔的凄楚情怀。这首词中,抒情主人公,生活依然安定,情感亦较深沉,整篇以高雅的精神生活为基点,写她同丈夫赵明诚暂别后的孤寂落寞。

  上片前三句,既以明丽的色彩描绘早春持有的风物,也表现出对生活的信心、期望和热爱。她不写料峭春寒,而选择了“暖雨晴风”;“柳眼梅腮”,更以拟人之笔,细腻地描摹出她对万物复苏的审美情感。“柳眼”,是说杨柳初生的嫩叶象人刚刚张开的睡眼;“梅腮”则创造性地刻画出早梅花发时的生动意象。梅在落叶果树中是花发最早的一种,它的:花先叶开放,又往往两朵齐出,或呈淡红,或呈粉白,用少女的双腮比拟它,可谓一字传神。“已觉春心动”,既象是说大自然透出了春的信息。又似景物触动了缕缕春愁。“酒意诗情谁与共?”这近乎内心独白的一句,便把别后相思与失落之感直接道破了。但这句貌似直露,实则含蓄,其中高度凝炼地概括了赵李二人夫妻生活所独具的丰富内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诗人和学者。论创作天才,赵不及李;讲学者气质李逊于赵。李清照天才秀出,其作品“俯视巾帼”、“压倒须眉”;赵明诚治学精慎,每能“援碑刻以正史传”;夫妻各有所长,巧妙互补,达到了“意会心谋,目往神授”的入化境界。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为他的学术著作《金石录》所写的《后序》中,就曾深情地追怀他们共同创造的、交织着文艺、学术、爱情的美好经历。结婚之初,赵明诚还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先出”,就往往“质衣取半千钱,步火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后来赵明诚出为郡守,更是“竭其俸入”,以贿金石、图籍,就连李清照也为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而以摩蕊彝鼎,校勘史传,指摘疵病,其析疑义为最大的乐趣。所以“酒意诗情谁与共冬决不是寻常士大夫的花前月下,浅醉低吟,而是指更深刻、更丰富、更高雅,甚至更崇高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的暂时中断,怎能不令人感到难以忍受的精神失落?所以难怪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而不胜负荷了。

  下片选取了闺中生活的三个典型细节,分层次、多侧面地刻画了李清照的孤寂情怀。乍试夹衫,山枕独倚,夜弄灯花,把“酒意诗情谁与共”的内心独自;化成了生动的视觉形象。特别是最后两句,借用古人灯花报喜之说,其深夜剪弄,就不只为了消解浓愁,而更透出了对丈夫早归的热切期待。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3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③舴艋:小船。

  【评解】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

  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

  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

  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集评】

  《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在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4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溪亭:临水的亭台。

  2、兴尽:尽了兴致。

  3、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常回忆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的情景,那时沉醉在快乐中都快忘了回家的路了。心满意足后才乘船向岸,却阴差阳错划进了荷塘深处。急着划呀划、划呀划,惊得栖息在池塘中的白鸥和鹭鸶都飞了起来。

  【尽兴之美】

  年轻人的快乐不需要太多理由,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是对这个年龄段的'自己的回忆。那时他们玩得多么愉快,一直到天黑了才肯回家,路上误入鸥花深处,把正准备休息的鸥鹭吓得落荒而逃,青年们哈哈大笑起来。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情景。

  【赏析】

  本来回忆过去可以直接说当时的情景,但李清照用“常记”引出了全篇,这里就说明那种快乐的时光令人回味眷念,也说明了如今的她已经无法再感受到当日的欢乐,不免惋惜。回忆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的甜蜜、有的不堪回首,想一想,对于那些不愿意提起的往事,用什么来开头呢?

  【启示】

  几乎所有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总是会特别眷念年轻的时候,因为年轻的时候最有激情和勇气,也最单纯、简单。年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种状态,每个人只有一次,正当年轻的人,好好珍惜这段有哭有笑、敢爱敢恨的时光吧。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5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6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2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3舟,载不动许多愁。

  1、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2、舴艋(zéměng)舟:小船。

  3、拟:打算。

  狂风停止了,花朵凋零殆尽,泥土里还残留着花香。太阳升得很高了,我却懒得打扮梳头。很多事情都结束了,只是景物依旧,人却不再。刚想要倾诉一下自己的慨叹,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了下来。我听说双溪的春景正是最美好的时候,我也计划着前去划船。只是担心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残败之美】

  这首《武陵春》的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作者所见,仅仅7字,便道出了残败的景象:一场狂风吹落了花朵,落红满地,人践马踏之后,残花混杂在尘土之中,满目凄凉。冷不防,泥土里还飘散着残留的花香,让人心寒,于是眼前更添几分残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句中的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作者更为丰富的.感情。

  【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常有惊艳名句,而这些词句均是出新出奇的结果。无不新颖、另类。比如写愁,前有李煜《虞美人》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比水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比喻愁是可随水流尽的东西而已。而李清照却把“愁”搬上了船,让愁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而且还可以用船来载。让人耳目一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在不断继承和出新,其实作文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启示】

  这首词写于金人南侵,李清照在浙江金华避难时所作。当时词人处于国难当头,愁压心头的多愁境地,只是听说了双溪名胜之美,但是最终无心出游。这首词表明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而是国家民族的大愁。这种转变是民族责任感的体现,一个人只有先爱国,才能后立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7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

  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

  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

  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瑯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

  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

  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

  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

  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8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宋]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次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四叠阳关”,苏轼《论三叠歌法》中的说法可参为注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由此观之,“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一来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二亦展现了词人感情的深挚。“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词人的笔触在结拍处一折,纷乱的思绪又转回现实。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离别时的场景,但笔触则集中抒写自己当时的心境。“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直陈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典型细节,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同时也是“方寸乱”的最佳注释。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的.思绪依然飘荡在那令人难忘的别离场合,但词作的笔力却陡地一振,奏出与前面决然不同的充满亮色的音符。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厮守在一起。词作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李商隐《无题》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本词不仅有李清照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更有笔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来写离别之情,对一个女词人来说,尤显难能可贵。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9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1?云窗雾阁常扃2。柳梢梅萼3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几许:多少。

  2、扃(jiōng):关闭。

  3、萼:花瓣外的一层小托片。

  幽深的庭院能有多深呢?雨雾缭绕中阁楼的门常常关闭着。柳树枝头的嫩芽以及梅花的花萼能渐渐地看清了。美丽的春天又回到了秣陵这个地方,而客居此地的人也一天天老去。

  曾经写过多少吟风弄月的.诗句啊,可惜如今年纪一大把还是一事无成。有谁会怜惜我容颜憔悴、到处飘零呢?元宵佳节去赏灯让我觉得没意思,外出踏雪也没有这个心情。

  【幽闭之美】

  词中“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二句写出了一个幽深的院落,也许作者就将自己幽闭在此。作者在开头连用三个“深”字来形容庭院,可见庭院有多么深。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以疑问句的形式,加重了语气,再次强调了深。接下来我们看到云雾缭绕着阁楼,阁楼的门窗常常紧闭,又增加了庭院的几分深度。我们猜想,这门窗“常扃”,一定是作者本人关闭的了。她不愿外出,所以不仅要闭门,更要关窗,体现了幽闭之意。

  【赏析】

  词人在这首词中,上片从江南早春生机无限的景色写起,反衬词人“云窗雾阁常扃”的幽闭生活。下片词人将自己流落异地的伤感与往昔“感月吟风多少事”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巧妙地寄托了作者的哀苦与忧愁。抒发了深沉的情感,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请你仔细回想一下,哪些诗词中还用到了这一手法,试着比较它们。

  【启示】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颠沛流离中,途径南京时所作。在这里,我们看到词人选择一处幽静之所暂住,而且在春机盎然之际,词人却紧闭门窗,不知原因何在。如果结合作者在词中的心境,不难看出,李清照想借此来思考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除了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外,还要保持个人的修养,顽强地守住自己的做人标准,不放弃人生的理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10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2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4盈袖。莫道不销魂5,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永昼:漫长的白天。

  2、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3、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4、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5、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心中的忧愁被满天的稀薄的雾气和浓密的云层笼罩着,持续了一整天,呆在屋里看着铜香炉里的香料一点点烧完。又到重阳佳节了,天气突然转凉,夜里凉意透过纱帐让人受寒。在采菊的地方饮酒一直到黄昏以后,没想到淡淡的菊香飘满了双袖。千万不要说这样不会消损神魂,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珠帘卷起,闺中的少妇比黄花更显消瘦。

  【愁思之美】

  李清照因写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词,使《醉花陰》成为千古绝唱。这首词虽然是写对丈夫的思念,但却创造出一个寂寥、凄清、愁美的境界,词中“销魂”两字极喻相思之愁的深厚。“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句中先以“销魂”点出因思念而神伤,再以“西风”渲染愁思之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词人巧妙地将思念之愁与菊花作比较,更显消瘦,可见愁思程度。

  【赏析】

  在这首《醉花陰》里,词人同样是写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纵观全词却没有出现思亲的语句。词中,词人采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思亲的深沉和愁苦。比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以花喻人瘦的诗词很多,宋无名氏《如梦令》中有“人与绿杨俱瘦”,宋程垓《摊破江城子》中有“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秦观《水龙吟》中有“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等等。但是它们都不及李清照词句绝妙。试分析李清照的词句妙在哪里?

  【启示】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在一种伤感、凄清的心境下所作,所以句句沾满了作者那时那刻的情绪,有一句话叫“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用愁苦的心情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正因此,词人才写出如此牵人心肠的词句。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不能跟写词那样放纵自己的情绪,当你暴躁的时候要懂得压制,当你狂喜的时候,要注意尺寸。一个人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相关文章:

李清照诗词08-19

《李清照》诗词04-24

李清照诗词12-07

李清照的诗词11-22

李清照诗词赏析07-21

[优]李清照的诗词01-20

李清照的诗词赏析01-22

李清照诗词【必备】12-30

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诗词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