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诉衷情》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诉衷情》古诗鉴赏1
诉衷情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注】捼:揉搓。
孤雁儿(并序)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吹箫人:《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就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后两人在凤凰台吹箫引凤,后随凤飞升,双双成仙。
⑴这两首梅花词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案:第一首蕴含的是少妇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苦,第二首蕴含的是寡妇李清照对亡夫的怀念之痛。(扣关键词“思念丈夫或怀念亡夫可得满分。)
⑵简析两首词如何借梅写情。(6分)
答案:
第一首借“梅萼插残枝”,表现少妇的借酒浇愁之后的慵懒放任;(1分)借梅香“熏破春睡”,让少妇无法入眠,深陷思念;(1分)“更捼残蕊,更捻余香”,反复揉搓梅花以打发光阴,暗示内心的寂寞无聊。(1分)
第二首以梅花三弄之曲引发愁思,(1分)“梅心惊破”将冬梅之开进行拟人化展示,暗写自己闻笛后内心的震动和不尽的遗憾;(1分)词末借折得梅花,却无人可寄,暗示丈夫亡故,隐含怀念之痛。(1分)
《诉衷情》古诗鉴赏2
诉衷情
晏殊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
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
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这首词虽写丽情,但不纤佻,是一首颇有品格的小令。
“青梅”二句写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以闲笔入题。古人春末夏初时,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斗时新”,犹言“趁时新”。时新,指应时的新异物品。接下来,“东城”二句写抒情主人公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东城南陌”,古诗文中常用来指游赏之地。如耿湋《寄司空曙李端联句》:“南陌东城路,春风几度过。”其后陆游亦有“看花南陌复东迁”之句(《花时遍游诸家园》)。北宋汴京城东,因有禹王台、兴慈塔等胜迹,是春秋佳日游人最盛之地。
过片三句,描述两人相遇后的情景:“回绣袂”使动用法,意思是:他招呼她转过身来:“展香茵,叙情亲”写词人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其亲密无间,殷勤款洽,说明词人跟他的意中人缠绵深长的情爱。正由于词人能够跟这位意中人“叙情亲”,所以才动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游丝”,是春天蜘蛛、青虫等吐的`丝,飘扬空中,故称。“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伤。这三句是说词人这时甘愿化身为千尺游丝,好把那朝云牵住。可是,这柔弱袅娜的游丝,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住……这十二字中,有着“象外之象”,蕴含了丰富的潜信息:偶然的相会,短暂的欢娱,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离散;多少怅惘,多少怀思,尽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感情深挚,而文笔纯净,有一种幽细、含蓄之美。
《诉衷情》古诗鉴赏3
《诉衷情·小梅风韵最妖娆》原文
小梅风韵最妖娆。开处雪初消。南枝欲附春信,长恨陇人遥。
闲记忆,旧江皋。路迢迢。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几处溪桥。
《诉衷情·小梅风韵最妖娆》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的词。咏梅,往往含有比喻象征的意思,而并非单纯地歌咏梅花,这首词则是在描写梅花的同时,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
“小梅风韵最妖娆”,这头一句很吸引人。称以“小梅”,很自然地带出一种亲昵感、爱宠感;标其风韵,赏其妖娆,也是很生动、很别致的写法,几乎把梅花当成一个可爱的姑娘来看待了。梅花开时雪初消,天气虽寒,春信已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希望。接下来,折梅寄远人,聊赠一枝春的典故,点明了离别相思、怀念远行之人的题旨。过片三个短句,概括地述说思念之情。“闲记忆”,往事在记忆中始终不曾淡却,加一“闲”字,是故做轻松的做法;“旧江皋”,点出分手时的`送别之地,着一“旧”字,说明离别的时日已很长久;“路迢迢”是说离家遥远,与上文的“遥”字相呼应。下面承接开头所说的“风韵”、“妖娆”,再集中笔墨对梅花作了着重的描写。在这首词里,作者又采用了填词的一种习惯手法。
《诉衷情》古诗鉴赏4
古诗原文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译文翻译
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释解释
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一丝风》、《诉衷情令》等。有唐词、宋词之分。唐词有单调、双调两体。宋词皆双调。
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此处借指琵琶女。
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
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幽恨:深恨。
莹玉:形容皮肤洁白。莹:玉色美石。
鬓梳蝉:将鬓发梳成蝉翼的形状。
绮(qǐ)窗:雕画美观的窗户。
素娥:传说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
故故:故意或特意。唐、宋时口语。
婵娟:美好的样子。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该词是苏轼在宋道的家中见有女弹奏琵琶有感而作,同时作《宋叔达家听琵琶》一诗。
诗文赏析
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苏轼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始弹奏。听去果然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古人形容歌声响亮和美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苏轼再加变化,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是恰切不过,而又有创新意味的。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诗人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这句诗的启发,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由于受到词调字句的严格限制,苏轼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样在《琵琶行》中对另一个琶琶女的绝技展开描写,而只是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说琵琶女技艺高超,还表现在:“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能把一个闺中女子内心深微、复杂的感情,都通过琵琶弹奏的乐曲传达出来,让苏轼“分明”地加以体认,这是很精湛的技艺。这两句虽然同样写听觉感受,却从曲调传写的情感(或心理内容)着眼,因而并不显得重复,而且多少接触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暗含着苏轼对她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上片写琵琶女,句句紧扣“琵琶”的弹奏,寥寥几笔,就能给人以比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转换角度,写琵琶女的外形美。过片“肤莹玉,鬓梳蝉”两句,从正面着笔写琵琶女的肤色白皙和鬓发俏丽,像是电影中的两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琵琶女外形的美丽。接下去“绮窗前”一句,像是写了一个侧影,与上片联系起来看,这该是琵琶女弹奏之处,原来那美妙动听、曲传幽恨的琵琶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所以这一笔虽已虚化,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结尾以明月来衬托,使琵琶女更显得天姿国色,美丽动人。妙在将明月人格化,说明月在今夜特意随人行走(当明月发现琵琶女之后),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谁更美好呢。这是苏轼听到琵琶女弹奏时,恰好见到当空的一轮明月,灵感突发,因而获致的神来之笔
从全词来看,上片为主,而下片为宾,下片所写的人的外形美,对于上片所写的技艺之精、乐声之美来说,也是一种衬托。苏轼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这是作品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