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词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诗词课教案1
一、导入: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诗词鉴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天我们就诗词鉴赏进行专题复习。
二、复习授课: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要求: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过渡:基于这两点,中考命题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多媒体)
1、所选古诗词曲课内外基本各占50%,但是课外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2、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情景描述、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
3、题型以主观题居多,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2009年的中考更加偏重对语言品析和情感把握的考查。
4、这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一般占2~5分。
过渡:而中考题型大概有以下几种:(多媒体)
1、赏析古诗词中的形象、意境
2、体味古诗词的语言
3、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4、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过渡:因此,本节课我们的复习目标是:(多媒体)
掌握古诗词语言品味和诗人情感把握的答题方法,熟悉题型,学会正确规范的答题技巧。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来初探两道语言品味型的中考题:(多媒体)
例
一、(2009淄博)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第5题。(2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本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句中的五个形容词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例
二、(2008淄博)
(一)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第6题。(2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两道题,3分钟以后请说说你的理解。
(提
2、3名学生答题,评价)
过渡:同学们答得不错,这说明大家的知识储备还是很丰富的。那么,此类题目
我们究竟需要从那几个方面入手来解答呢?(多媒体)
(多媒体)
词语赏析方法:
(1)从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一般考虑修辞手法、动词和修饰语的表达效果。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解说:这首诗作为写景诗,其诗眼很显然是后两句。在后两句中“护田”“排闼
送青”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山水的有情有义,将山水写活了。
(2)结合语境,展开联想,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解说:“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写
出了景物的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和黄河的渺远无尽头;“圆”给人以温暖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
过渡:句子的赏析则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入手(多媒体)
句子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句中关键词语和表现手法的表达
效果和语境作用。
如2008枣庄题《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断。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结合本诗后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请学生在2分钟之内做出答案)
解说:“野旷”句写遥天无际,前路茫茫;“江清”句以拟人手法写月影多情,似与人亲,慰人寂寞;烟际泊宿,恍然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更觉得家乡之远。看似写景.实际上在表达独客异乡的惆怅之情。(情景交融)
过渡: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所复习的知识来完成学案上的第一题和第二题。时间
4分钟。
4分钟后找
2、3个同学回答自己的答案
过渡:情感把握型题目相比较而言就稍有难度了,因为随着课外古诗词的考试
比率的增加,对同学们来说,掌握一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还是先来初探题型。(多媒体)
例
一、(2008济宁)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一11题。
诗词课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2、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三、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诗词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同桌互读,练说。
⑸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感情朗读。
⑾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诗词课教案4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⑵ 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⑶ 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⑴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⑵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诗词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诗词课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介绍古诗词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把握格律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二)基础知识
1、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
绝句
《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
起
承
转
合(五言、七言)
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词
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 “苏辛”
曲
《天净沙
秋思》(小令)
叙事诗
《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
抒情诗
《春望》 《月夜》 《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
《长歌行》 《论诗》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
《滁洲西涧》战争边塞诗
《使至塞上》
《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
《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
写景抒情诗
《浣溪沙
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
《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送友人》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4、主题归纳
内容/情感
题目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 《次北固山下》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水调歌头》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春望》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白居易唐《泊秦淮》杜牧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五)》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已亥杂诗》
即景抒情/言志《登飞来峰》《使至塞上》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见欢》李煜唐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晏殊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木兰诗》 《乐府民歌》南北朝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雎》 《诗经》春秋
5、疑难探究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学生练习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诗词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诗词课教案8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灌输模式依旧存在,应付考试心理占比重等等。诗词教学缺乏文学本位意识。因此,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要发扬我国诗词文化传统,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的占比也在逐年增加,入选的诗词都是经典作品中的精华内容。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帮助中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一、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有待创新
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多数教师认为,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能掌握其中的生僻字即可。按照教材要求,能背诵诗词,能应付考试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完全不注重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表达。其中,还有的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不够,对诗词的阅读不多,没有诗词积累,缺乏深厚的驾驭诗词的文学功底,在诗词教学中,很难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无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一篇好的诗词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能很好的被表达出来,学生学的过程也就难免枯燥单调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法传统,没有创新性。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注重的仍旧是应试性,以考试为主,诗词本身的艺术性、抒情明智的特点往往被忽视。诗词的教学方法仍旧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等,本来内涵十足的诗词和其它类型的文章没有了区别,诗词本身的趣味性被降低了。
(二)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学生在诗词学习方面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本身对诗词的兴趣不足。诗词的特点就是以简洁著称,往往几行字就表达很多意境,不像有的文体叙事性很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多数的学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过的诗词考试一过,基本上也就忘了。对于诗词的学习只是在浅层面,诗词的内涵基本掌握不了。第二个原因就是,诗词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古诗词,一首诗词里面会出现很多的生字,还有一些典故,对古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是从字面本身的角度来看。如果从诗词表达的内涵角度来看,更难理解。诗词的作者一般都是以诗言志,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的抱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或者对世俗一些偏见进行抨击等等,作为中学生来说,人生阅历不够,古诗词知识积累比较少,是无法很好的理解诗词的内涵的。
二、解决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为了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诗词的积累量,一些经典的、优秀的诗词要吃透。这样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诗词的魅力展现出来,才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要创新,不能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一首诗词在学习之前,首先要了解写作的背景。诗词的内容和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了解了诗词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本身的内容。不能只是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了文章的意思,按照大纲的要求,能背诵就行。
2.激发学生要反复阅读,尽量在课外也阅读诗词。诗词的掌握首先需要反复的阅读。阅读之前,要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和多音字,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完成。通读几遍之后,熟悉了诗词的内容,再阅读的时候要掌握语速和语感。诗词的阅读一般都讲究节奏分明,停顿准确。最后,有感情的阅读。理解了诗词的大意,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要善于融入诗词中的境界,有感情的阅读。例如宋词中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是侧重儿女情长,语言清丽,有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李清照;豪放派则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激情澎湃,语言以豪放、大气为主,风格多变,想象力丰富。阅读不同作品时,融入的感情也不同。这样,才能与作者共鸣,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地掌握诗词。
3.反复阅读,推敲诗词中的句。往往一首诗词中,包含了很多的事物和意境。因为诗词本身的语言比较简洁,抒发情感就要靠表现手法来实现。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江南春景喻胡天雪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映出唐朝边塞诗人内心的浪漫和英雄主义情怀。因此,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句、,并仔细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领会诗词的意境,把握全文的内涵。
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表达及其丰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更有责任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当然,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合理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诗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增强诗词的鉴赏性,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
诗词课教案9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内容
(老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
老师问:
1、哪些小朋友会背诗?背给大家听听。
2、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老师小结:能背诗的小朋友可真不少。诗是一种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小朋友刚才背的大都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学生看黑板读词串:唐诗宋词元散曲
老师问:
1、你知道哪些唐代诗人?
2、其中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板书)。
老师:宋词和元散曲也有它们的代表作家,他们是——(板书课文第二、三行)。
二、师生齐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跟着老师读。
3、师生拍着手读,加快速度读。
4、抽学生读。
三、记读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教学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老师可提问:
1、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2、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杜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第二题。
2、完成课后第三题。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3、自主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的诗词曲,并与同学交流,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诗词课教案】相关文章:
诗词的教案01-31
《古诗词鉴赏》评课稿07-20
经典的诗词10-23
李白的诗词11-12
秋天的诗词11-07
边塞的诗词11-08
励志的诗词11-06
杜甫经典诗词11-04
立冬的诗词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