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评课
古诗评课
更新时间:2023-07-20 08:15:31
  • 相关推荐
古诗评课15篇【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评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评课1

  老师教态亲切随和,古诗鉴赏考点的剖析有条不紊,教学任务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学习反馈较好。教师声音悦耳、语言活泼,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品诗的意味比较浓郁。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教师的古诗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但日常的古诗复习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老师教学目标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分析古诗技巧,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比较准确的。

  (二)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第一、在复习课上发挥高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高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高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高考考什么、怎样考。

  第二、老师的阅读指导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第三、老师能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比较到位。老师归纳了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目做题方法:明确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审题不清、技巧不清、无从下手、分析不细。并找出了对策:圈画关注、熟记技巧特点、多看练习、积累经验、多看课内、立足整体、抓准关键。老师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第四、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能遵循 “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

  以上只是本人对老师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古诗评课2

  郑老师的复习指导课环节清晰,突出练习指导,显现了复习指导课的特点。导入课堂明确简洁地提出课堂任务目标。课前练习交流环节,呈现学生作业答案,引导学生评价交流,引导结合学生现实的答题体验归纳答题的相关方法和规范。这一环节,一进入课堂的正题,就呈现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答题体验中探讨考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练习交流环节,及时地引导学生将前一环节总结的方法规范在课堂上进行运用练习。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都突出了课堂的指导重点。整节课环环紧扣,务实求真。

  郑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定的有实效的。郑老师的这节课立足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作答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类鉴赏题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法,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外练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最终实现课堂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课堂的练习中,赏析诗歌时,能努力练习抓关键词句。回答问题时能学着运用对应的答题规范,得分情况总体上是有进步的。

  郑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使得任务艰巨的复习课平添一种轻松氛围。当然,个人还有几点建议,供商榷。如:一堂复习课,交流答案时,可以安排一道题板演,这样,整个解题和答题的问题及改进过程就更直观了,对于学生的指导将更有意义。再如:突出整体把握的指导,在指导中,引导学生巩固整体把握诗歌的'技巧,也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得分和信心。等等。希望这些建议,能为郑老师提供一点思考,更好地思索如何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养成整体把握的习惯,提高能力;怎样在复习指导课中视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指导程度等等。

  复习课,因为有着不远的高考作为最终的评价,其效果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郑老师的这节课展示一种的尝试,也为我们更好地探索有效复习课的上课方式提供了思考点。

古诗评课3

  学习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习、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

  再说说实。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瘦了十斤的王舒老师把学生领上了古诗词赏析的“溜光大道”,值了。然而受益的又何止学生,我们全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她感动,受其触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颇有收获,产生许多新的想法要在教学中尝试。仅以我举例,我听了王舒老师的五节课,从她板书的四次改变;

  教学思路的逐步清晰明了;重、难点内容的.确立、突破;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逐步细化、具体、可操作等等宏观之处以及细节方面她都做得扎实而有效。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学生介绍背景、作者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作者经历明确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经历、作品的风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变化,为学生理解《相见欢》《虞美人》做足了铺垫。再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我感悟,小组交流,主动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到位,有个别指导,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适时点拨,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学会联系背景,体会作者感情。个性的每个学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点知识老师呈现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词语、赏手法”三步赏析诗词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学以致用,讲解《相见欢》,自学《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实处的再现。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古诗评课4

  古诗教学三步走《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农民们种了那么多的地,按说应该收到很多的粮食,可在图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老农却躺在了地里,旁边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们一看,就说,那个老农是饿死的。那他们的粮食都到哪儿去了呢?很自然的,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农民真是太可怜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恶了。”孩子们说。

  而《锄禾》则为小朋友上了生动的一课。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们中午在食堂里吃饭时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边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课文插图,学生爱惜粮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古诗两首》真的很有教育意义哦!

古诗评课5

  一、古诗生活化。

  在第二节课上,是一位男老师上的课,好久有听男老师上的课了,那么这节课是本校的一位男老师上的,不过我觉得距离那么近,老师是大可不必全副武装的去上课的!那么这节课呢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古诗词教学的生活化!老师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几幅关于荷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此时此刻,孩子的生活经验就被调到起来了,他们各自谈了好多的感受,其中精彩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说,我要把这些荷花全班采摘下来,搁在我的家里。此时班级里的另外一个学生说,老师,荷花不能摘,如果摘了,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看不见了。听完这个学生的发言后呢,我情不自禁的为他鼓起掌声来!看,多么真诚的发言啊!

  古诗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能发现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找准这个契合点,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真实的、生动的教学。

  二、展现立体的古诗教学

  在第三节课上,刘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节诗情画意的、全方位立体的古诗教学,内容是《渔歌子》张志和的。那么刘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呢,主要体现了这么几个非常好的特点

  1,教师的语言。普通话非常好,声音很有磁性!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和惬意。整个语言真的很重要,吐字清楚,声音高低恰当,语速恰当。而且还得有抑扬顿挫。刘老师全做到了

  2.刘老师很注重鼓励,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在总结会上,朱老师也专门提出了鼓励的价值和作用。真的,我一直在班级里以提倡鼓励为主,在差的孩子,我也总是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优点。

  3、刘老师将古诗教活了,展现了从天空到地上,在到水里的一幅立体的图画。如,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呢,白鹭是怎么飞的呢?鳜鱼是怎样的雨啊,直钩钓鱼,姜子牙掉出了一个周文王,那么张志和掉出了什么呢?这一些列的问题,正是在刘老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把这首古诗给教活了,那么这节课呢还是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如把张志和和他哥哥的两首诗结合在一起来学,进行对比练习,这个创意不错。然后呢,让学生写话,话呢,是刘老师精心为孩子准备的,很细致,很受用,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有莫大的帮助作用!

  三,讲座的思考

  讲座是朱老师开的,很多,内容很丰富,恐怕得另外写一篇博客了。其中有好多的句子对于工作的开展有莫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在这里就不说了。

  四,我的做法:

  古诗词教学还得继续加强,

  首先呢,在战队和晨会课山呢,每天必备。

  其次呢,后面的黑板上呢,是每天都要写一首诗歌的。

  第三呢,教师要刻苦背诵和钻研古诗的教学,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职业市场,弄好了,有可能走出去!

古诗评课6

  记得语文课标中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村居》这首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深受学生的喜爱。秦老师在教学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引入课题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了课文,同桌互学了生字之后,就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三月的风筝是孩子的最爱。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因为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明白: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秦老师马上点拨到“柳树醉了。”“柳树为什么会醉呢?”“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古诗评课7

  《古诗擂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评析

  十月十日早上第二节课,我们六年级语文科组全体老师都去听了廖梅英老师上的这节《古诗擂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一下课就集中评析了这节课,主要谈到下面两个方面:

  一、 优点

  1、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例如,最后环节的“看画猜古诗”中的插图就是廖老师课前要求学生提前画出的,既美观又准确。

  2、图文并茂的课件很好地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容量大,直观性强,可操作。

  3、这节课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二、建议

  1、攻擂时人人参与,实现课标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课件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都有ABCD四组题目,刚好与学生组数相同,如果廖老师能够把学生举手,个别回答的方式改为先各组长抽签,然后组员集体出谋划策,最后选派代表答题或集体答题,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擂台环节可再拓展

  看图猜古诗这一环节过后,如果再来一个“古诗运用”的环节,就是像这样的题目——看到可爱的夏雨,我不禁吟诵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诗来。整节课就显得更有梯度,更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运用要紧密结合。

  3、教师要时时留心学生表现

  廖老师也许是紧张,因此,当学生朗诵“为有暗香来”这句诗时,学生把“为”读成第二声“wéi”,正确的应该是读第四声“wèi”。廖老师忘了纠正过来。

  我们六年级科组的评析完毕,说得不当之处,请廖老师多多包涵。

  附:开场白(不打印)

  雷秀群老师,由于我们六年级科组今天早上的早读和第一节课进行语文测试,无法到场听课,请接受我们的道歉。在此,我们科组只好就《古诗擂台》这节课谈谈粗浅的认识了。

古诗评课8

  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语文复习课,曹老师准备的很充分,首先让学生回归书本,看书本都学习了什么课文,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秋天”,包括三篇课文:《秋天到了》、《风姑娘送信》、《石榴娃娃笑了》。本节课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很好,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内容。

  曹老师能够创设问题的情境贯穿于整堂复习课中,练习题和复习的知识点能够对应起来,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了闯关的形式,通过闯关看到秋天的景色,比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热情;在课中又安排了归类识字,从笔顺、笔画、形近字、等方便进行识字的复习,而且在课前还让孩子回家进行识字的梳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放松,一方面也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比较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同学提提醒,哪些字容易错,这既是孩子自己复习的过程,也是生生间互相指正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3.课文复习的时候,在屏幕上出示本篇课文的内容,并将背诵的篇目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背诵,而且将这三篇课文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背诵复习,有连线、有填空等题型,并且将进行一些句式的仿写,一会儿??一会儿??,学生说的很好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4在四关闯过之后,出示四副秋天的画面,而且每个画面代表语文七色光里面的四个成语,引出的很巧妙,将秋天的美景展现给大家,让我们眼前一亮,很值得学习。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时间安排不合理,例如笔顺那一部分可以少用些时间,练习要进行整体的反馈。如果后面出示四副图的时候可以闯过一关出示一幅图作为奖励,复习一个成语,四关过后将四幅图联系到一起进行再次熟读和背诵对应的四个成语。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很成功的复习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学习。

古诗评课9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

  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

  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五)拓展延伸,感悟积累。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上课开始,我就出示实物草,请大家说说自己对草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中。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第一步,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本课要求认的字并不多,只有“枯荣”两个字,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识字方法

  第二步,知诗人。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其作者,因为古诗之所以为“古”,原因之一是它离我们现在生活较远,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理解,这样,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心境、人生品格等等,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了解了作者,也就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起诗来,就容易多了。

  第三步,解诗题。解诗题是在了解作者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题者,文之眼睛也。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板块感知全诗内容。

  第四步,读中疑。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自己还不明白,有质疑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估计这些词句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样就明确了学习方向,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需要老师点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例如运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运用两幅水粉图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用查

  字典的方法理解尽的意思。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生气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整体理解力诗意之后我设计了朴实能够点明诗中心的过渡语:“一棵棵小草,低矮、平凡、随处可见。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的这样赞颂小草。”指导学生引读全诗。 最后指导背诵。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不多,只有枯、荣、烧” 需要进行书写指导。其中烧字是学生最容易写错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枯、荣、烧”,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第五板块:课外延伸,感悟积累。

  中国古诗博大精深,诗人笔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环节中内外相结合,不仅有草的后四句,还逐句出示了课外的四句。描写描写草的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

  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 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古诗评课10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

  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要把诗读通顺,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两位教师都重视了读书,读书的形式较多,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自由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两位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标有停顿的古诗课件,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抽查学生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读或放录音读等。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节奏,结果读得“有板有眼”。在背诵方面,两位老师都比较重视。而张老师的教学比较到位,她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背,做动作试背,做游戏试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战”的形式背诵古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背诗的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是两位教师突出的共同的优点,而她们在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方面,教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例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抓重点词语教学,讲故事,做游戏等,特别是在理解诗的第一、二句意思时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后面深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设计得很巧妙。大胆渗透古诗知识的教学——对仗,教师不是采用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找朋友”的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感性认识了“对仗”,学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张海云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诗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颜色词语”,共同探究诗歌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两节课如果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诗,教师上课更有激情一些,那么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古诗评课1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 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 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 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 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

  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

  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篇三:古诗两首说课稿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与敏感度。

  我们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全是名篇佳作,是我们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材料。本课我们将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紧紧围绕本专题“观察与发现”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相较于低年级学习到的古诗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为之后高年级段学习作了铺垫。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题西林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游山西村》。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题西林壁》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教学的过程;第二教时,引导学生自学《游山西村》。

  在《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词,会写4个生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诗中的哲学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出示课件并板书:题西林壁)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读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思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练习题,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2个生字:题,缘;着重理解“西林”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说说自己的感受(情感目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的能力去弄懂古诗;

  2、制作好讲解的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

  时运用“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大意;多诵读,悟诗情”三个步骤来

  学习。

  2、学法:分学习小组。

  三、基本教学过程:

  1、解诗题、知作者:首先进行对同学们的引导,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

  貹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首先出示《题西林壁》的ppt,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题西林壁”的意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同时对“题”、“西林”进行解释。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比如像“题西林壁”中对“题”“西林”“壁”可分别进行解释,然后连起来对整个题目进行解释,这样子方便学生对于诗中内容的解读。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及写作的背景,引申唐宋八大家。

  2、抓字眼,明大意: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堂外掌握

  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就请学生自由地读诗句,简单谈谈初读的感受和发现。教师的备课不仅关注自己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并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的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横”“岭”“侧”“峰”等字词解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就拿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来说,对于其中的“横”“侧”“岭”“峰”等字词需要解释,可由学生小组交流解释并抽查翻译,由这中知道学生的不足。(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中读懂了什么,四人交流合作)。同时进行朗读的教学,读出气势,“远”重音,“近”低音,“高”重音,“低”低音。思考前两句在苏轼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变化(苏轼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再引申哲理)

  剩下的诗句也可以用此类的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

  3、多诵读,多悟诗:、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

  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自己不是已经“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总结,苏轼不仅对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进行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世界,说说你怎样理解以下诗句(任选其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四: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篇五: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古诗评课12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 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古诗评课13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循序渐进地教好古诗词鉴赏。

  今天赵xx老师精心设计,执教的《古诗词鉴赏》一课我认为很出色!首先透过这节课我看到她平时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读诗词技巧的培养,孩子们能说出自己所掌握的技巧,并会运用所掌握的技巧吟诵《相见欢》,指导吟诵时比如隔韵,重读,语速,语调,情感的'拿捏等方面的指导细腻准确。其次,她会借助书下面的诠释让学生体会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因此学生吟诵时声音深沉而哀怨。再播放示范朗诵录音,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完美的伴着音乐吟诵出《相见欢》。再举一反三吟诵《如梦令》,吟唱《金缕衣》,拓展了内容,提高文学修养,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还存在小的瑕疵,但相信在不断的校本课程研修中她会快速的成长,相信她的教学之路越来越宽广,打造出更多更好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兆麟学子。

古诗评课14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陈德凤老师上的”综合性学习课:“轻叩诗歌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

  一、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陈德凤老师执教的《轻扣诗歌的大门》,把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并给每组队员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梦之队,阳光队,必胜队,雄鹰队,海燕队,春蕾队,奋进队等等。

  二、赋予了学生活动的自由性。在开展本次综合性活动期间,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学生懂得了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诗歌。认识了不少近代、现代诗人。并且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收集了不少优美的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给予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日益丰富,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在一个相对宽泛的空间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陈老师在本次综性学习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汇报展示时,融入了朗读、默读、快速阅读、思考、讨论引进课堂,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另外,在这次活到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活动,都有自己的收获。正如海燕队的同学在总结中写的那样:我有很多收获,我很高兴参加这次活动,我希望多举办几次这样的的活动……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

  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文学性,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文学方面的需求,部分学生搜集的材料有限,应该适当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评课15

  在这样明媚的春天里,满怀暖暖的心情,感受着几位优秀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滋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下面以X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为例谈谈。X老师本着古诗教学读、解、品、背四个步骤进行教学,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

  一、利用直观图景,营造学习古诗浓厚氛围

  课伊始,多媒体展示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古诗插图,提问学生画面内容分别照应了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一下子就将孩子们带入了古典又魅力无穷的古诗品味氛围中。这对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渗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欣赏理念非常重要。

  回顾了之前所学描写古代儿童趣事的古诗,X老师出示本课要学的《牧童》诗文,同时展示了相应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孩子们能更好地走入画中,走入诗中。

  二、指导朗诵,读中品味古诗美

  首先,X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通过抽生读,读出节奏。接下来,又指导学生读诗时“声断气不断,不读破句”,积极鼓励学生用心琢磨,读出古诗的音韵美。之后,又采用读单句、配乐读、指名读、读整首诗、齐读等多种方式,以读品诗。通过指导重音读、拖音读等技巧,启发学生读出“草铺横野六七里”的画面美,体会牧童“笛弄晚风三四声”、“不脱蓑衣卧月明”的调皮、惬意之感。这样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能不陶醉于其中,并好学乐学吗?

  三、细品加想象,领会古诗意境美

  学生细品,凭语感找出自认为精妙的词,通过推敲一些关键词,帮助学生进入古诗难以言传的意境中。第一行:X老师引导学生用“铺”字组词,体会“草铺”的“横野”形象:青草茂盛,一望无际,走在上面非常舒适……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行应抓住“弄”字,引导学生体会笛声的轻快、悠扬,感受牧童“逗弄”牧笛的.顽皮可爱;第三行的“饱”字,引领学生体会牧童生活的满足自在。解析第四行,将“卧”与“躺”对比细品,从中体会牧童的舒适惬意。

  还可以给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在诗的意境中遨游。鼓励学生想象笛声为什么时断时续?牧童边吹笛子边可能做些什么?“卧”可以有哪几种姿势?……启发合理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诗的内容、意境的理解。

  四、大胆放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引领学生充分感受了第一首诗的美妙之后,X老师将欣赏品味第二首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了之前学习方法的渗透、启发,学生们真正做起了学习的主人翁,在短时间内就出色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这启发我在教学时要做到有X有弛,有的放矢,不能平均用力,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会事半功倍。

  以上谈了X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通过这次听课,我的确受益良多。这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犹如春日里的一抹阳光,照耀着我,给我力量,让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有信心。

【古诗评课】相关文章:

古诗评课04-05

《古诗词鉴赏》评课稿07-20

评课的句子03-13

听课评课学习总结06-24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03-24

评课用语310例05-29

听课评课活动方案05-08

数学评课稿(精选21篇)03-02

小学美术评课稿(精选16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