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总结>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
更新时间:2024-07-10 13:34:45
  • 相关推荐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并开创了儒家之风,是仁学派的创始人。“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其实也是通过故事改编而来的,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读书要勤奋,并提出学以致用的态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答案:孔子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经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终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构成是与孔夫子有关的,这个成语在于激烈大家要像孔子一样,勤于读书,仅有勤于读书才能够成为像孔子一样博学多才的读书人,才能够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韦编三绝的启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人前显耀,就得背地里受罪,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满园梅花香。克服投机取巧的思想,扎实读书,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

  韦编三绝古琴曲

  《韦编三绝》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夜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老夫子「读《易》,韦编三绝」。

  夫子晚年开始读《易》,对其资料、要点、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后,又给弟子讲解,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把串连竹简的熟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多次。

  即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意思是说:假如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来研读易经,那么我对于易道,就能够彬彬然而文质俱精了。「学无止境」,夫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表演。

  《韦编三绝》,不论文字还是琴曲,都是对夫子一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一种呈现,更是勉励鞭策后人契入圣贤心境的绝佳教材。

  夫子一生孜孜以求,推行「仁道」,晚年讲学,有弟子三千,其中杰出的有七十二贤人。后世评价夫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尊其为「大成至圣先师」。

  《韦编三绝》为琴曲之珍品,乾坤定位、阴阳清朗、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琴音飘然洒脱,若有若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德音雅乐,曲短境深;涵容摄远,意犹未尽;学圣希贤,此曲臻境;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夫子之风,山高水长。

  孔子简介: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那是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头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头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必须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资料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能够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资料。之后,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能够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资料了。”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进取的作用。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资料,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异常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之后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7]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相关文章:

谁也不是谁的谁心情说说04-26

谁欠了谁的_关于欠条的议论文03-23

感情里谁认真谁输的伤感说说05-07

你是谁作文06-01

我是谁作文12-23

他是谁作文12-28

遇见谁作文09-25

猜猜是谁作文01-26

谁最有能力?03-07

我是谁的作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