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4-07-10 14:25:10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一课,感触颇多。《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文章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也饱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有作者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作者难以言表的怅惘。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且进而撩开语言文字这一“面纱”,捕捉作者思想变化的脉搏,理解其中的思想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李老师正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作者思想感情变化这一“球心”,引导学生对文章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尤其是对教材的剪裁处理上,李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从梳理生字新词入手,走进文本

  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传神,特别是“白描”的人物描写手法,应该是是本文学习中要重点品味借鉴的内容。由于时代和背景的原因,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成为学习中的难点。针对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李老师预先让孩子预习课文,然后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梳理,把本课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的字词集中起来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也为理解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便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二、在品读闰土外貌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

  运用朗读感悟品析的方法处理第四段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的外貌特征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外貌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写闰土眼中的“我”又是怎样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个是高贵的少爷,一个是土里土气的'农家少年,为什么被吸引了?然后巧妙地引出文中的几件趣事。

  三、在品读趣事中,走进闰土,习得方法

  这节课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李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两次看瓜刺猹不一样在哪?体会文章开头的作用。真是“引”得得法。

  整个教学中,老师亲切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少年闰土》,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更有着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周海伟老师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到达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真正的目的。周海伟老师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1)在识字组词中,潜移默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章的.字词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字词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资料,从而到达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周海伟老师在字词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学生识字组词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读课文时周海伟老师让学生在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哪一个词与题目最密切?周海伟老师抓住了学生提出的劝告一词学习生字“劝”和劝告的意思,进而深入问一句:“围绕劝告你最想提哪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了教育。周海伟老师把握字词的好处,掌握好时机,灵活多样地寓教育与字词训练中,长此下去势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课文教学中,加以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资料是丰富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册语文教材之中,没有完整的序列。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找出德育点,就

  能发挥课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例如《亡羊补牢》一文中,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劝告?怎样劝告?结果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就应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如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教师提出:从哪一个词能够看出养羊人后悔?他会怎样想?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同桌表演从中受到教育。总而言之,周海伟老师针对不同的课文资料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田。

  语文和思品学科的整合,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展现语文人文价值。它使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此,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与一体,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

  《鸟岛》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去过鸟岛,于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注重了连贯和整体感知,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录象等手段,并结合课文朗读,帮忙学生建立起对鸟岛的印象。听了吴教师讲的《鸟岛》一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品位,一起赏析,一起感悟……虽然本课也不尽完美,但它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些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首先吴教师能在上课开始,播放鸟鸣的音乐,教师带着学生“飞”起来,并徐徐展开画卷,以音乐作为导入新课的凭借,能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全身心投入本课的学习。

  二、学法渗透扎实有效

  吴教师能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重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并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整堂课吴教师十分注重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在本课教学中,吴教师指导学生时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我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促进学生感悟课文。此外,吴教师还注重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学习,激发读好课文的兴趣。

  学生在充分朗读第三节的基础上,吴教师让学生画一画鸟窝和鸟蛋,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的形象。吴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鸟窝多、鸟蛋多”图的过程,又促使学生再次进入文本,研究文本,所以是一个领悟语言文字、体验意境美的过程,同时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展开想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到达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

  三、运用媒体解决难点

  理解“陆续、密密麻麻”,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而吴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鸟岛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境,又对学习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哟,这就是陆续(密密麻麻)呀!”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学得简便、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欢乐。

  吴教师还经过课件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看到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插图中的静态的、呆板的景物都变成了动态的、活泼的生活画面,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体感知词语,在色彩、形象、声音中整体感知语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语言。

  四、读中想象展现自己

  在这堂课中,吴教师把课上得开放而有活力,她为学生供给了一个畅所欲言、展示自己的'互动空间,如:让学生在鸟鸣声中朗读第二节,之后让学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争相出来回答,气氛相当热烈。吴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上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同时,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吴教师在教学的最终让学生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相当好。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概括能力,并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加以运用。好多学生说到要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给鸟类营造一个安全、欢乐的家园,让我们看到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育人”的目的也已到达了。

  本课的教学很好地处理了理解资料与语言实践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积极引导的关系,能够看出这位教师新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钱教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简便、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把学生的认识欲、积极性完全激活了,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首先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经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美,钱教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钱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圈出描述动作的词,然后讨论为什么用“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三个词不仅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并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此时钱教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钱教师十分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5

  最近,有幸听到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大有耳目一新之感。主要的收获有以下三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人文熏陶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从人文的角度考察阅读教学,可以把阅读看作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具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品格。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成功的“对话”,能不断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精神家园”。因此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新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平等的交往使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受到鼓励、赞赏,使思维更加活跃,增强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有了,那么学习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陈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时,提问:“读了一遍课文,谁有话要说?”语气平和、简洁,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说:“首先,我要感谢你,因为你是第一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为大家开了个好头,我还要表扬你,只读了一遍书,你对郑成功的战前准备已有了较深的印象,看来你读书很用心。”老师不再是一位严肃不可侵犯的老师,而是一位容易接近的,可以平等对话的朋友,一句“我感谢你”营造了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我还要表扬你”、“看来你读书很用心”,而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及时鼓励,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鼓舞。教师已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开始融入到学生中间,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充满师生平等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宽容、信任和民主,这样的课,孩子怎么能不喜欢?

  二、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倡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有时我们的老师会理解成不着边际,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表现。

  陈老师在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当学生归纳了“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并上台板书时,引导学生说出把“收复”和“建设”四字写得特别大。收复写得大是让同学们引起注意,只有收复台湾,才能建设台湾。建设写得大是要说明建设也很重要。老师注重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见解,不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思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通过学生的情绪体验来展现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引导学生说出读完课文后的不同感受:气愤、痛快、开心、激动……教师没有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体验,而让学生从课文的词句中寻找支撑这些感受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学生反复阅读,揣摩文章的段落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学生情感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时而愤怒,进而仇恨,时而激昂,时而痛快,时而开心,时而激动,使得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变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生成过程。

  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不是口语教育过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强调的是应该对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单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语文实践主要是多评,以及在多读的基础上感悟、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和质量。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6

  星期三早上,我听了陈老师上的《雷雨》。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雷雨》前,中,后天气不同的变化,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二、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习,陈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出示词语课件先带拼音认读,再去掉拼音来读,分组认读,最后让生字回到句子中认读,还抓住"压""垂"等几个生字让学生看老师做动作来记。在学生掌握识字的同时,陈老师又很到位地指导学生书空写字。然而让同桌评选出写得最棒的字那到上面展示。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下,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动脑探究,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记忆支柱。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思维的扩展,学汉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品尝了创造,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达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激活思维,陶冶情操的理想境界。

  三、展读理解,环环紧扣

  陈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在重视朗读的同时,陈老师善于求异提问,问题的设计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挖掘学生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全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7

  这几周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赛课活动,今天轮到我们五年级的教研课,执教老师是王老师,她执教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钦佩和感激之情。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有以下这些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紧紧围绕单元重点:

  1、德育教育: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感动;

  2、学习写法: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合理巧妙:

  1、思路清晰——抓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这条主线贯穿全文的教学让学生领会文意;

  2、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和内心的变化,学习主人公的高尚品质。

  3、过渡句自然——从刚开始的导语到每一环节的过渡语到结尾的结束语都设计得很美,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三、对学生进行了多种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总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对文中第10自然段的想象补充,以及最后的作业“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老妇人对我的每一句鼓励的话、跟着老师的导语接读、第9 自然段指导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读写结合训练”符合大纲要求:

  课文空白处想象并写作,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也符合高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讲文本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音乐的引入使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王老师从“导语——课文朗读——配乐写作——课文升华”,始终将音乐潜移默化地贯穿整个课堂,起到很好的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开头:更易于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振奋精神,放松心情,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创设意境,创造一个有益于学习的积极情绪的环境。

  朗读时:语文课文的学习,朗读必不可少。在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同时,如果能配上音乐,就会使整个课堂丰盈起来,给朗读者和听众带来美的感受,

  写作时:都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音量尽量开得小一点。在优美音乐的陪伴下进行学习,不但能去除浮躁,放松心情,还能修身养性,培养高雅的情趣。使学生文思如泉涌,写出好文章。

  六、不足之处:

  1、导航一:思考一词后应该加冒号;

  2、课件上:重点词的字体颜色应该随着学生的回答变色;

  3、教师的点评应及时到位;

  4、第9自然段妹妹惊讶的感觉多余敬佩的感情;

  5、对语言文字的品析还不到位。

  七、疑惑之处:

  1、对于这样的课文,分段还学要进行吗?

  2、文章除了老妇人的语言,还有几处写得很美的句子,需要拿出来美美地读吗?

  3、对于课后的问题什么时候进行解答?

  八、重点收获:

  1、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要抓两点:写什么?(文章主要内容——多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文)怎样写?(教写法)

  2、抓主线,线索要清晰;抓重点句,品读人物品质;

  3、继续训练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8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情境教学法: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

  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立刻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潜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9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述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样想呢?”生答“我必须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潜力、感悟潜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一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立刻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资料,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0

  今天聆听了陈老师的一节片断作文指导课《桔子》,我感受很深。这节课陈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纵观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构思新颖,符合小学生写作的思维规律,有效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的:

  一、故事导入,激情激趣

  导入时,课件播放家乡桔子系列图片,伴着老师声情并茂解说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后来又以此来引出贪吃的猪八戒,这样利用孩子们熟悉的《西游记》里的人物导入教学,吸引了孩子注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老师又设计了猪八戒为了不想被孙悟空捉回天宫,想请四(3)班同学们帮他推荐一种水果来打动孙悟空好留下来,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采用帮猪八戒忙的形式激励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写作,还能从中也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当听到他们一个个洪亮地回答老师愿意帮助猪八戒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片断作文指导课之所以成功,我想得益于陈老师在课堂第二个环节设计的范文引路。陈老师利用范文让学生把习作前方法“积累”,这样做为下一环节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整堂课,老师将指导方法“积累”与实物“尝试”环节有机融合,为了达到指导学生定向观察,积累素材的目的,设计了环节——观察桔子,摸桔子,闻桔子,剥桔子,最后品尝桔子,教师都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运用了快乐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亲身体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种感官去用心体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评价,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我觉得观察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表达对象就是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过程。教师随着教学环节的步步深入,对观察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把“观察要有顺序,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一习作要求不露痕迹地落实在具体的观察指导活动中,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三、评价多元、步步实效

  陈老师灵活机智的课堂评价语言尤其值得我学习,这其实也是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习作教学中。陈老师在知道写作时,注重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让手中的笔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工具。从学生评价语来看,陈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训练学生评价的能力,因为好多学生评价语言也是生动准确,有针对性的。像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真心写作的能力,我们作文教学的天地才会豁然开朗,孩子们的笔底才会是个五彩缤纷、充满生机的世界。

  高效的习作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合作。陈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1

  今天,听了董老师一节《扮亮语言》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一节扎实有效且有特色的课,深感从中受益多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本节课“以学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老师以学生的阅读积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经典片段的再现,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总结其中在“扮亮语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学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妙处;最后在升格练习环节,老师依然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了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升格训练。整堂课,老师以学情为教学的起点,学教相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二、 本节课在“三学循环”的模式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议学”“悟学”环节,改变了以往“议”“悟”截然分开的模式,采用边议边悟边练,议悟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显得灵动而不僵化,体现了教学的智慧。

  三、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学以致用扎实有效。老师在方法感悟这一环节,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为阅读教学中的名家经典片段,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结语言表达的技法,每一个方法小结之后,老师都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升格训练,学生实践充分,学以致用扎实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残缺的艺术。我觉得作为“三学循环”教学模式下的示范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发探讨:

  1、如何正确处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2、“导入”部分内容与下面教学内容联系不是很紧密,可考虑删去,这样内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恰当的运用“合作学习”;学生练习时,是否需要先讨论再自已操练。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2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二年段语文教师到进修学校观看了由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古诗《小池》一课的教学观摩课,收获很多。

  一、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古诗。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美好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配乐朗诵时,让学生闭上双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在音乐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有的学生说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飞呀飞呀立在了荷叶上;有的学生说她好像看到了树阴照在了水面上;还有的学生说他好像看到了泉水从泉眼里流了出来,可以说朗诵和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想像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三、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在教师配乐诵读中想像看到的画面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图面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并配以教师的语言“泉眼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这样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读?”

  “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里应该停顿,指导学生朗诵,而诗的后两行,教师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3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状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就应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潜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思考。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2、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潜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务必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用心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资料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状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潜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搞笑。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情绪;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资料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能够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忙他们思考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思考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忙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4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整节课,教者的语言充满诗意,声音动听,教态优美,再加上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听者如沐春风,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氛围中,孩子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怎能不感到学习的快乐?又怎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薰陶呢?听完这一节课,我的收获也满满,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很有价值的课堂,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一、教学亮点:

  文中有许多闪光之处,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1、抓重点句段,培养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有方法的回顾,有方法的指导。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然后指导把这几个画面连起来,即组合画面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画重点句子,思考感悟安静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并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畅所欲言,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发表对句子的体会。王老师正是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学习、掌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关注细节生成,培养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中,王老师很关注细节,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从课题入手抓住“触摸”这一个词,引导学生理解、感知。当学生回答不够自信的时候,她会用鼓励,用温馨的话语引导学生。课堂中,她还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学生书写的习惯、倾听的习惯,说完整句子的习惯等。

  二、教学建议:

  对教学重点中体会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的句子,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而王老师的课堂朗读指导较少。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需要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情况下,通过范读、指导读、评价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对学习也是一种指导。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教学的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胡老师的这一堂课是《触摸春天》的第一课时,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学环节流畅,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首先是导入,先板书“春天”,询问学生“看到春天二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而后用简单的话语导入到课文中,“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个特殊的小女孩儿,用她的方式一起去感受春天。”补充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明白何为“触摸”,即“轻轻的摸”,提示学生也要轻轻的读课题。接着是初读感知。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检查词语的认读以及句子的朗读情况,检查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认读“花繁叶茂”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画面。检查完词句,询问学生“读完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特殊的小女孩是谁了吗?”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邻居家的小女孩安静,是个盲童。”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句子后的感受,将该句中的逗号去掉,比较两个句子情感上的变化,再带着感情朗读该句。然后是再读感悟。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讲了安静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紧接着追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在讲抓蝴蝶?”指名读该段落,并课件出示。“课文用的是‘抓’字吗?”比较“抓”和“拢”二字,谈感受。你想继续了解这个女孩吗?读课文的2、3自然段,交流这个盲女孩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盲女孩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不同?抓住“流连”一词进行体会,引读“早上,她在……中午,快吃午饭了,她在……晚上,她在……”你看到了那个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小女孩了吗?想象她在花园里干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安静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明确“神奇的灵性”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该自然段,自由读,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神奇的灵性。最后是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师配乐深情朗读,接着让学生谈谈假如自己就是安静,对于这只拢在手间的小生命,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一番之后,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话,再谈感受,拢上双手,想象小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不停扑腾,你感受到了什么?

  胡老师的这节《触摸春天》,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教学结构紧扣主题。而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学情境中,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5

  听了坐看云起讲的《巨人的花园》一课,觉得值得讲借鉴的地方很多。《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分三大块:

  一、花园没有主人时,花园美;

  二、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不再有春天;

  三、花园变美了,变漂亮了,首尾照应。

  老师抓住第二部分重点段,引导学生明白由于巨人的冷漠让花园不再美丽了,不再漂亮了。这一部分中,出示: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从这儿入手。还应该抓住“砌”到后面的“拆”做做文章,不一定要按顺序。

  教师教学时还注重了朗读指导巨人的三次话,先是一次一次出示,教师充分带领学生走进巨人,让孩子说说巨人心理想什么,分别叙述三次巨人的.话,让学生体会,直到小男孩的出现才让学生理解分享带来了幸福。最后一句出示完成,抓住凝视,为什么凝视?凝视是小男孩给巨人一个思考的机会,凝视里有提醒和暗示。“手一捏,花开了”,告诉巨人,有孩子花园里就有孩子。很有哲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和别人分享,就是幸福。最后的幸福论坛很好,联系这一单元谈对幸福的认识。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6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有趣,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夏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课堂结构简单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朗读,学生表现出好奇与学习的热情,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谈谈。

  一、课堂结构简单化

  整堂课夏老师设计了四个步骤:导入揭题,角色见面;初读感知,触摸角色;深读感悟,演绎角色。步骤简单,突出了夏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而且思路清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整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式、探究式……方法灵活。

  1、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课时,夏老师利用课件,先以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夸夸葡萄,尊重了他们的体验,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2、识字讲方法,词语理解生活化

  整个识字过程,夏老师始终注重儿童中心,把词语当成“词娃娃”,和小朋友捉起了迷藏,当学生学会字音后,她说词娃娃藏到句子中去了,让小朋友把它们喊出来,这时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动态发展的。

  3、读的形式多样化

  夏老师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丰富了读的形式。

  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者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引进了文本,联系了生活,尊重了体验,感悟了生活,体现了夏老师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创新发展的教学思想,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7

  听了林老师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整体的感知尤为重要。林老师没有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单纯地去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整体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并注重整体回归朗读。围绕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对于这样一篇能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学中就必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加深内心体验,塑造人物形象,林老师在这节课上却是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并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第六自然段时,刘老师紧扣“捧者”“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等几个重点词语品味,让学生体会“我”对木雕的喜爱之情。在读中体会了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了词句的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刘老师在这节课里,紧紧抓住能表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句子,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国际友谊”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三、教材是范例,积累语言是掌握表达工具的砖瓦。所以,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学生赏析、积累、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成语,值得我们学生积累。林老师是这样设计:先复习文中成语,理解后运用到练习当中,达到积累。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这些词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四、教师在课中的教学思路清晰,充分利用板书中“友谊”两字,帮助学生为写话铺路。写话内容能够直接安排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林老师安排了小练笔,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时机非常适合。当学生通过描写黑人少年的语句深刻体会黑人少年内心活动的时候,才能真实感悟,具体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把夸奖的话写得有血有肉。相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写得更真实、更生动些。如果把找、理解、运用四字词语这一部分简短些,可以让更多学生展示自己的写话成果,让他们欣赏到更多赞美黑人少年的话。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8

  听了杜丽娟老师《桂林山水》的教学,我的感受比较深,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杜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杜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多种方法阅读。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如果再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处理教材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就更好了,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还有就是一个我们教师普遍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如果能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一节成功的好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会吸取经验,改正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9

  今天,仔细观看聆听了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焉李辉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优课,收获颇多,感悟深刻。下面浅谈一下我观课后的几点感悟。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方面是:

  第一、课堂教学环节递进,思路清晰。

  焉李辉老师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从质疑题目——导入新课,理解词语——整体感知、创设情境——深入研读,包括三项层递式情境任务:活动一“选一选”、活动二“标一标”、活动三“夸一夸”,任务驱动——延伸阅读,各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连接紧凑,体现出了认知事物由易到难的规律。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学形式灵活。

  本节课焉老师紧紧围绕蟋蟀慎重的选择地址、住宅的特点这两方面展开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朗读、默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采用师生共析、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内容学习,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连环层递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态度。

  焉老师通过创设三个连续的情境:活动一“选一选”、活动二“标一标”、活动三“夸一夸”,在“选一选”环节中,学生仔细研读5、6段文字,根据作者准确的表达,在四幅蟋蟀住宅平面图中选择正确的一幅,既理解了蟋蟀选址特点,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准确的表达。在“标一标”环节中,焉老师板贴大家选中的平面图,请学生再次研读5、6段,找找蟋蟀住宅的'结构和特点,学生热情高涨,既理解了蟋蟀住宅特点,又感受到作者生动的表达特点。在“夸一夸”环节中,学生更是对蟋蟀住宅特点背后藏着的优点有了深刻的认识。情境活动创设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

  这堂课教师既是引领者,又是参与者。学生是本堂课学习的主体,课堂收获很大!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师生互动较好,以生为本,生本高效,同时又突出语文主题学习的一堂课。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起来朗读,又能静下来思考、倾听、感悟。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能够促进孩子扎实地学到知识的课堂。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0

  刘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刘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是一堂扎实而深入的课,能让人见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第一,刘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研读非常到位。在指导“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时,刘老师借用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垂下来,而不用挂下来”让学生换词理解,加深体验,体会中华文字的精妙。并让学生联想哪些东西可以用“垂下来”。在理解“杂乱”时,让学生通过摆手做动作来很生动地记住了这个词。学生在从字到词到句的理解中读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让人感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处理教材的.功夫深厚,不见痕迹。

  第二,刘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写字教育。刘老师通过让学生从形和意的结合理解来记忆,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记忆、分析字形,通过书空来记忆笔画和笔顺,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求学生姿势和笔顺正确。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写字,又能让学生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第三,刘老师重视学生对词语、句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始,就让学生来说跟雨有关的词语,并出示了三个相关成语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听雷声让学生知道雷声的生活原型从而很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在学习黑沉沉一句时,随机积累了ABB格式的词语。指导越来越一句时,让学生说相同句式的句子,既学会了造句,又丰富了生活经验和语言储备。还有理解“垂下来”时趁机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垂下来”,也是促进理解又是积累语言。

  这是一堂扎实而有效的课,更有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虽然我是数学老师,同样也有很大的借鉴之处,特别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值得我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1

  于毅老师执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看似简简单单却上得扎扎实实;看似寻寻常常却蕴含着生命、爱的哲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朗朗的读书声。读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这一课,于老师抓住关键,通过品词品句,帮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理解。如:读“粉红粉红”“芳香扑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蔷薇花的美,老师请学生“把花儿读得更红些”、“把花的芬芳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老师还带领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很精彩,通过读懂文字材料,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2、语文教学让学生入情入境。于老师让学生假设自己看到被雨打的蔷薇花后,会怎么想?怎么做?使学生通过角色的体验,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情不自禁的为人物的举动吸引;然后指导学生带着动作读句子,读出了怜爱之情,感受到文中人物关爱弱小的品质。

  3、老师处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物动作走进人物心灵。

  4、本课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帮助弱小的。学生踊跃发言,在描叙自己的故事当中悄悄种下了爱的种子,生成了一种爱的积极情感,挖掘出了文本关于生命意义的`高度:不甘做弱小、要爱护弱小。最后学生们爱的宣言,震撼着每一个听课者的心灵!

  全课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但是关于弱小,想与于老师一同探讨:老师问“生活中你关心过弱小吗?”学生都围绕身边的人来说事。如果是我执教,我会问“除了身边的人,还有什么也值得我们关注、爱护、帮助?”将“爱护”的范围拓展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将视线放宽,关注更广泛,对主题的升华和领悟会更深刻。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2

  潘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快速默读课文,感受凡卡杂鞋匠铺的悲惨生活;与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凡卡渴望回到爷爷身边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课堂中教师紧追目标的达成,以悲情为基调,注重语文实践方法引领,紧扣重点字词感悟,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能力。

  一、以悲情贯穿始终

  在课堂开始回忆导入新课的时候,凡的卡写给爷爷的信由录音形式展示,配上忧伤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的基调;整个课堂,忧伤凄缓的音乐始终贯穿,不管在个人读还是齐读的时候;教师的引导语和肢体语言,始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教师深情地说伙计是同等的人,却也要欺负凡卡;在这样挨打、挨饿、挨冻的日子里,难怪凡卡要向爷爷发出请求;为什么你读地那么急切;九岁的孩子居然说出只有死路一条,还这样祈求着爷爷……教师低沉的口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教师自身的先投入文本,走进主人公凡卡内心,才能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才让课堂最后学生的声音几度哽咽。课堂的最后,通过配音补充了未写进课本的小说结尾,当大家也深切期盼凡卡能回到爷爷身边,能过上快乐生活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打破了凡卡和学生的希望,让悲情达到高潮,让心灵再一次痛斥现实。

  二、扣字词深入感悟

  潘老师在教学研读凡卡写给爷爷信的部分,紧紧抓住重点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有的让学生先悟再读,有的让学生先读再悟。在感悟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悲惨生活的时候,通过静静地默读,圈一圈、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学生抓住“直搓、捉弄、打发、楸、拖、吃的.少”等词,说了自己的'理解,理解以后的个人读和齐读都是令人满意的。当在教师凡卡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部分时,教师直接让学生先起来朗读,并紧跟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读得急切,为什么读得绝望,于是学生又紧扣词“受不了、来吧、来吧”和紧扣“……和!”谈自己的原因,有的说他在这连狗都不如,对生活绝望了,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有的说宁愿被爷爷打,也不愿被老板打;有的说爷爷的打可能是自己真的错了,而老板的打是自己根本没有错的。在老师这样放手让学生感悟的情况下,学生的感悟确实多元了,也深入了,最后在反复的读与悟中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重方法提升能力

  课本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蓝本,教材中的各种文章,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呈现,承载着国家语文教育指导性的信息。只有让学生在这蓝本中找到方法,得到启示,才能向课外延伸和辐射。潘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关注这一点,抓住典型,以激励的语言,有效引领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语文能力。比如学生找到一系列动词感悟的时候,教师马上鼓励:“你刚刚抓住一系列动词来体会。”在评价中教师还用到:“你很会读,不仅知道写得好,还知道是怎么写的。”这一切让学生在肯定中得到快乐,同时让方法在课堂中放大,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这些方法。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3

  我听了刘老师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觉得有许多地方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借鉴。

  1、在导入课文后,谈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节,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2、教学评价用语的适时运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导入课文时,老师在学生说了维也纳是个优美的地方,且用了许多成语,老师及时评价“你词语宝库里的词语可真多呀!”、当老师让学生跟着音乐读课文,但音乐放不出来时,学生读完了课文,老师巧妙地说:“没有音乐的伴奏,你也读得很好!”“你的朗读,使音乐飘得更远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我认为老师设计的学生质疑问难这一个环节世界的比较好。学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还能够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很不错。

  4、在教学中教师在品词析句这一块做的不错,教师在处理难理解的句子中能够通过词的理解,从而去理解句子。

  不过我认为也有几点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1、本节课设计的容量太大,无法很好的.完成,在教学中只能去重就轻。

  2、我认为在质疑问难这一快教师还是没有放开,学生只是局限于教师设计的范围内。

  3、学生的朗读做的不到位,整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少,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朗读训练。

  4、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做的不够,个别学生不能够说完整的话。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4

  王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总体来说不错,文本理解的准确,教师有扶有放,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从学生谈的收获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感受还是很大的。

  一、紧抓争议点,引发讨论。课文的难点是父亲语重心长的一段话,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还应从“该不该放这条鱼”入手。王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放这条鱼”可以说,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学生在发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据,我想就能体会到父亲一席话的含义。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要你应该寻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引发学生讨论的焦点,从而突破文本的难点。如刘玉凤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一个空间,收获一份精彩。王老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话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发学生再次升华自己的读书所得。“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让学生变换角色,练习说话。课上到这里,以为文本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整节课的总结。没想到王老师,又打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法国思想家”的一段名言。这句名言恰到好处地揭示了父亲话语的真谛,以为老师又一次升华了中心,正为老师叫好呢,王老师又说:“你学完课文后,对道德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也把它写下来,这就是你的.名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是让我们惊讶,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能谈自己对道德的认识,真的让人佩服,同时也为王老师精彩的设计叫好。这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次成功见证。

  建议:

  之所以说是建议而不是不足,是因为自己是在王老师的设计之上受到的启发。如果王老师的教学上再改进一点,那么是否会更完美一点。

  上课伊始抓“焦点”。上课伊始,王老师在学生回顾整体后就应该抛出“焦点”——该不该放鱼。在王老师的.课上,文本处理了一半多,老师才让学生小组讨论“该不该放鱼”,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熏陶”,答案当然只有一个——放!那这样的讨论就虚同摆设,没意义了。学生的理解也就仅仅局限在为什么放了。而且思维形成定势,再让学生谈为什么放,学生的答案就只停留在“鱼要产卵,会影响许许多多的鱼”,而忽略了道德的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引导——不产卵就可以不放吗?也能进行及时的补救)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放?不放?并且,教师有意识侧向于不放也有道理,减少学生口是心非的答案。那样教学中,再让学生找出不放的理由:没有人看见;鱼又大又美,那么诱人;钓的时间长;还以几分钟就到开钓的时间了等,在适机的引导学生读文字,品读这些理由,真的是不舍得放,同时明白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呀!再让同学们找出放的理由:你现在留下的是一条普通的鱼,如果你不遵守道德的话,将来你留下的将是一条更加诱惑的“鱼”——他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猜想,进而理解父亲的话中“像钓到的大鲈鱼那样”的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就没有了教学中教师的一问一答,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得以体现。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5

  今日有幸聆听了姚教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完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教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教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角,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教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经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可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比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渗透写法的指导。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6

  今日听了田教师执教的《景阳冈》一课,感触良多。我认为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创新,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好汉歌》,情景导入;其次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再次自主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最终根据自己体会的武松的特点为武松推荐一份工作。

  我认为田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重新组合,灵活处理。《景阳冈》这一课,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4段、说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这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经过读课文,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而本节课,教师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目标定为:学习武松打虎和打虎前的资料及相互关系,学习经过语言、动作描述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从必须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教师为帮忙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

  1、读武松打虎的资料,找出描述武松的动作的字词。

  2、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武松的特点。

  3、朗读打虎前喝酒上山的情景,体会与打虎片断的关系、

  4、感知武松人物形象。

  三、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田教师并没有把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将段落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抓住重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基础上初步归纳武松的人物形象。

  1、酒量惊人。

  2、胆量过人。

  3、力量超人。

  4、机敏胜人。

  武松三次“闪”读出“机智”或“机敏”。师点拨,“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闪”与“躲”在那里哪个字用得更好?用“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仔细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结合上下文,小组讨论后交流。师生小结三“闪”表现了武松“机敏胜人”全体学生自读第9自然段及上下文,体味武松的“机敏”。在感知武松人物形象基础上创造性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给武松找工作,大大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5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学习本部分课文时,田教师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划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等动词。再经过“闪”与“躲”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这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所得。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统习,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教师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经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值得一提是教师的活力,激荡着学生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坚持着高昂的热情,营造了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想,在我们以后课堂教学中,就应当充满活力与动情。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7

  上周,有幸聆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松鼠》一课,收获颇丰。

  一、把握“读好”的情趣,奠定习作的基础

  听了杨老师课和讲座后,让我心中对这一类文章的教学有了把“尺子”。杨老师在讲座《把精彩的语言读出来,把精彩的语言打开来》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阅读在左,习作在右”,这句话阐述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融合性、互补性。是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生活、源于阅读,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表达。杨老师在执教《松鼠》一课时,先指导学生充分朗读文本,变换各种方式朗读文本让学生充分触摸语言文字,多角度去了解文章。比如不断变换角度读文本。杨老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老师读中心句,学生齐读其他部分,接着又让一名学生读中心句,其他人读剩下的部分。就这样,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了文章总分的结构。再比如学生了解了第一自然段的结构后,杨老师让学生用朗读读出松鼠乖巧、可爱的特征。看似简单的方式,实则是引导孩子在读中埋下了写作的种子,指导了写作的方法,为习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瞄准“会写”的靶心,架设“抵达”的桥梁

  杨老师在执教《松鼠》一课时,无时无刻不在为学生的读写搭桥。尤其是在教学4、5两个自然段时,他先出示布封的简介,并引导学生交流: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从而总结出布封的写作特点:“文笔优美”、“人性化的笔触”。接着引导学生阅读4、5自然段,并交流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两个特点?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也学会了“人性化的笔触”和“优美的文笔”的写作方法。另外,在教学2、3自然段时,杨老师先是让学生比较阅读《大百科全书》和《松鼠》,交流: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白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明白的.要读,生动的也要读。进而引导学生学习2、3自然段,找出文中写得生动的句子,并指导学生把生动的句子浓缩成四字词条。在这样的交流、引导中,杨老师渗透了习作的两种写作技巧:写作可以明白地写,也可以生动地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我喜欢杨老师的课堂,他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丰满而不花哨。简约体现在简练的语言、简单的课件、清晰的结构;不简单体现在杨老师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精彩的语言读出来,把写作方法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为学生的读写搭桥。

【小学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评课稿一等奖(精选35篇)04-09

古诗评课稿[精选]06-13

古诗评课稿06-06

(优秀)古诗评课稿06-18

古诗评课稿(精选20篇)07-01

古诗石灰吟评课稿05-09

评课的句子03-13

评课的评语05-17

古诗评课04-05

《古诗词鉴赏》评课稿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