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同课异构评课稿
同课异构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4-10-23 18:08:39
  • 相关推荐
同课异构评课稿精选(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同课异构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1

  本学期第五周,语文教研组围绕“同课异构,同课异教”,探索实践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切实快速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的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老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

  从课堂纪律上来说,两位老师作为资深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都十分到位,两个班的学生在教师上课时都能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进行讨论时热烈而不失秩序井然。学生都有良好的习惯,如余庭海老师的学生在小组作答方面训练有素,夏初太老师的学生能自觉复习应对课前听写。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余庭海老师和夏初太老师都能在课前对课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课堂上抓住重点,课堂的主要内容都有穿插,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教学难点。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如余庭海老师制作了“一双手”的档案以及夏初太老师的板书设计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再给学生拓展一些知识,如“假如你握到张迎善的手,你会对他说什么?”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方法多样化且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两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有特点且很扎实。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两个老师在板书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字体工整美观,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率都很高,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参与了,投入了;很兴奋,也很喜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2

  9月19号第二节,在多媒体教室,听了老师讲的《登高》一课,这是学校安排的“同课异构”课。总的感觉:第一个视频不错,无论是朗读、讲解,还是画面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学程序设计的不够好,感觉有点乱。课堂容量也有点小。具体点评如下:

  一、导入自然,比较识记。

  由登高诗导入,分了三类: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既巩固了以往积累的古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

  能够运用普通话教学,但语言较平淡,在讲述的过程中缺乏激情,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了学生的朗读练习。

  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现得较好。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自读、分组读、指名朗读古诗、听课文朗读录音、默写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知诗人的`情感。

  四、视频不错。

  视频中有景,有讲解,有朗读。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存在的不足:

  1.教学程序较乱,随意性较大,没有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视频不错,但播放时间不是恰到好处,且有重复之感。思考题出示后,没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直接出示了答案。课件应该自己再好好修改一下。

  2.诗意、重点句子的赏析,教师应作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容量较小,后半节课感觉没事可干。

  六、建议:

  1.提倡教师范读、领读,带着学生进入诗中,这样学生朗读的时候能有个借鉴。

  2.应该全方位地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默写,就容易的多了。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3

  在这雨微风清、草木蔓发、春山在望的三月,迎来了五校联盟的同课异构活动。高一年级的授课内容为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雷雨》。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绽灵光。五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各有精彩,激起了语文课堂的层层涟漪,绽放出斑斓的光彩,带来了一场春天的盛宴。

  以下发言谈不上点评,只是谈谈我感受到的精彩和一点儿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将单元学习目标和单篇学习目标融合,确定教学内容

  现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把《雷雨》(节选)选入第二单元,并对单元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戏剧文体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还要求学生理解作品的悲剧意蕴,感受悲剧的艺术特征,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几位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相对集中,分别以人物形象、戏剧冲突、语言对白作为桥梁,带领学生了解戏剧文本的特征,进而唤起对人物性情的洞察以及对主题的深刻探究,都准确把握了单元教学目标,渗透了大单元意识,清晰地呈现了《雷雨》的教学价值。老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学生知道在学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几位老师的课都是一堂好课。

  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雷雨》向来被视为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在中国话剧史上“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但因为时代和文化情境距今甚远,难免有一些“隔膜”。需要和学生的阅读建立关系,就得考虑到怎样将时空距离造成的阻隔逐渐弥合。五位老师在教学中各展身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情境导入生动有效

  一中龚老师以“请你用一句话夸夸我”开场,瞬间点燃了学生的热情龚老师再以夸赞语的“有个性、有才华”,指出同学们的弦外之音就是长得帅,顺理成章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心灵暗语”潜台词。这样的自嘲式情境导入真是别开生面。二中马老师以《我爱上班》的短视频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潜台词,生动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支架搭建巧妙有效

  一中龚老师和二中马老师,通过提供台词、潜台词、舞台说明等概念,搭建知识支架,通过示范解读搭建方法支架,让学生准确把握分析潜台词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玩味台词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语意之丰、语用之妙。体会语言的魅力,回归语文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表达能力,鉴赏能力。

  五中的张婧老师、胜利高中的向仁奎老师、清外的金伴月老师,在导学案中都运用了“人物关系图”这一支架,却各尽其妙,与学习目标对应融合,特别是金老师房屋形状的人物关系图,非常精妙。老师们让学习支架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

  (三)“任务”“活动”适宜有效

  一中龚老师课堂上的学生表演,惊艳全场,固然使因为学生的自身素养较高,也不得不说是老师引导得法的缘故。五中张老师、二中马老师分角色演读,胜高向老师人的人物自述,清外金老师的师生合作演读,化学习过程为体验过程,化体验过程为审美过程没学生把自己代入角色,体会彼时彼境人物的直观感受,缩小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阻隔,从而与人物有了共情心理。

  (四)课堂结构逻辑清晰

  一中龚老师“概念引入——合作探究——改写运用”,二中马老师“场景提示——方法探究——拓展延伸”,都采用了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展现了课堂非常好的逻辑性、结构性、层次性。

  胜高向老师的“悲剧形象——悲剧原因——悲剧价值”,五中张老师的“人物经历——人物形象——悲剧根源”,都采用了主问题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抽丝剥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读出了这个人物的丰富与微妙。这样的课堂结构,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这也是课堂上学生应该有的思维发展的轨迹。其实,一堂好课,就是围绕一个主问题或者一根主线来贯穿始终,然后层层递进或者螺旋上升。

  清外金老师的“揣摩人物——明确冲突——冲突原因”的结构,环环相扣,步步推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向文本更深处掘进,去感受人性的美与丑。

  五位老师的课堂设计,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观照和理解,不仅彰显了戏剧学习的旨趣,而且还在任务的推进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从而将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师生互动积极良好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去发光,在五中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发言三十几人次,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从老师教的角度看,男老师幽默有才华,女老师美丽有气质,又善于引导,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老师设计的任务、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敏捷性的培养,真正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总之,各位老师以单元目标位指向、以任务为导向、以情境为依托、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依文体而教,展开的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真正体现了教师“导”,学生的“学”。

  三、以积极的反思促进语文的深耕

  (一)文本咀嚼可以再细一点,思维激发可以再深一点,能力培养再活一点,追问再多一点,课堂节奏再慢一点。

  让学生更贴近文本,更贴近语言本身。比如,我们聚焦话语去分析人物形象,除了潜台词、称谓语,我们是否可以关注一下话语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对应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意义,祈使句、疑问句、较陈述句更为强烈,鲁侍萍较多使用感叹句,表现起愤怒、控诉,凸显其悲情坚韧、归命于天、安守本分的形象特征,周朴园较多使用祈使句和疑问句,展现出一个惯于命令、专制强硬、冷库无情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三类话语形式,揣摩、复现其语气语调,辨析不同话语形式的感情色彩及隐含的主观情感态度,进而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

  有时候,可不可以带领学生追问一下呢?走一步,再走一步,多一点启发式教学,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只有“活”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活”的学生,也才能培养出可以迁移的“活”的能力。

  有时候,是不是可以慢一点,不要那么着急去完成任务或活动,关键处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走得快了,难免错失语文的曼妙风景。

  (二)大单元概念下的单篇课堂教学,如何与单元目标结合?如何由教一篇而知一类文体的学习、了解一个作家的风格?如何教出大格局、大气象?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持续思考的问题。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4

  听完李老师和孙老师同课异构的《四个太阳》以后,感触颇深。《四个太阳》这篇课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李老师执教的《四个太阳》一课,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挂苹果的游戏巩固生字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拍手读,齐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教师范读,闭眼想象读,男女生比赛读。这些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精美的贴图报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李老师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孙老师在执教过程中,通过主线问题“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引领全程,思路清晰。通过多种方式的识字方法,强化记忆。例如,随文识字,儿歌识记方法,字理演变,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5

  本周三,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聆听了三节“同课异构”计算课,作为主题性活动的开端三位老师都很重视,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搭建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助、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可以说三节课教师还在教学态度还是在教学技巧上为我们接下来的数学同课异构课提供了许多的帮助,下面对三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三节课共同的`优点是:

  1、都能够立足学生实际,因势利导;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评价有效激励、调控学习进程;

  4、努力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算法多样化。

  5、注重了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6、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7、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的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上分析

  三位老师都提出本节课的目标:董老师和邹老师是研究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但只了解它的证明。刘老师是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却重在证明圆的对称性。相同之处是:学会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三位老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趣味所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虽然三位老师的设计都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情景引入、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堂达标、拓展提升、归纳小结。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位老师的着重点不同,学生接受水平不一样,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各有春秋。但三位老师都能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三位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合理,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材料理解透彻,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节课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刘老师从上节课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证明做好准备;董老师和邹老师从赵州桥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过若能把这点再深入挖掘,体现更多数学人文文化可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三位老师都强调符号语言的归纳。

  3、三位对辅助线的作法强调不够。

  4、三位老师对于“知二推(求)三”都有提出,但都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除垂径定理和推论外的其他的几种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5、刘老师课堂知识结构充实严谨,只是容量过大,正因为如此,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邹老师突出圆对称性和垂径定理概念的证明及其运用上,知识点少,利用变式强化学生对垂径定理的应用,其中有个亮点就是得出“垂径定理三角形”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整节课中三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1、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2、刘老师更多在学生的组织掌控方面很到位,邹老师教态自然,举止得体,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板书设计

  三位老师的板书示范性很强,对学生的规范解题都有一定的重视。

  综观三位教师的课,感觉新课改理念在这三位教师的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设计合理、高效,引导学生活动方法得当,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7

  今天很有幸作为第二届高研班的学员参加了区内3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评比课《一次函数的性质》,有很多的收获和体会。

  一、学生的探究不可完全放手,教师要把握探究的开放同课异构程度。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让学生自主发现,但这个放手不可过度,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次3位老师都是借阳光学校的班级上课,对借班上课的学生肯定不如对自己的学生了解,所以这次渠老师让学生自己想一个一次函数,范围太广,学生作图出现了困难,又很不幸地抽到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板书,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画图上。这样不但不能凸显本节课的探究性质这一重点,偏移到了画图指导上了,而且造成后面环节时间紧张,本来设计的与情景问题呼应的解决情景问题环节都很遗憾地跳过了。建议这里改成老师给定几个函数,再由学生分组画图会好些,这样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互助。这次我要上区里公开课,也是探究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我想我也要设计好探究的开放程度,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探究,而是以已有知识为铺垫,层层递进,在学生有所启发后再让学生探究。

  二、学生练习时教师也应“忙碌”起来。

  听课中汇贤学校的张老师在学生练习时的处理方法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其他两位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将练习题出示给学生后,往往让学生思考或试做,教师会等待或巡视,然后问,谁会做,在会做的同学中挑选一个去板书,然后继续巡视。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时会是一种假巡视,根本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做得怎么样,仿佛就是在等待板书的同学快点写完。而张老师是这么做的:她先出示习题给学生,过几秒后马上问学生有思路的举手、会做的举手,这样一下子得到了学生对习题的接受情况反馈,这时总会有些学生害羞或思维缓慢不愿举手的,张老师就说两边比一比,哪边举手的同学多。初中生都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的,一听这个,那些会做但没举手的'同学便马上举手了,思维缓慢的同学也促进自己快速思考问题了,这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张老师不时鼓励:“这边举手的多!”“这边同学要加油!”等等,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起来,老师也从中得到了学生对习题的反馈,这时老师再抽同学去板书。学生板书时,张老师也不闲着,而是手拿红笔,让做好的同学给老师看看,并且尽量是分散到班级各个区域,可以让得到批改的同学给周围同学以参考,如果看到写的好的,还会再让这个同学去板书。整个过程中学生有做题、比较两位同学的板书或教周围同学,老师则早已掌握并反馈了多位同学的练习完成情况,带来的一定是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掌握了。我想这个办法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也同样要把握度的问题,不能东施效颦,太多的鼓励话语会影响正在思考中的学生。

  三、练习设计有坡度,带领学生逐步由浅入深。

  在练习环节,张老师设计了一个选择题,而课本一上来就是简答题,这个选择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让学生慢慢地进行思维热身。而解答题部分,也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逐个解决,学生学得不吃力,反馈及时,不知不觉中逐渐解决了原本有难度的问题。我在这次设计中,也可从选择或填空等题型而且是容易解答的开胃小菜入手,大题设计成坡度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大餐。

  以上就是我的点滴体会,我觉得“学到”不是最终目标,学到后去实践并不断改善变成自身的优点才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每一次听课,都是抱着“先学人所长、后补己之短”的观念而去,而我也确确实实学到了所长,至于能否学到后自主地补己之短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8

  11月27、28两天进行的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潜能。

  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执教者思想的底蕴,而这种底蕴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有助于突出学生为中心。

  首先“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也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同课异构提供了教师反思进步的平台

  通过同课异构比较,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课堂;作为听课者,教师不能闲着,要让自己的思维运转起来,及时的进行反思,而这时的反思更多的是比较,因为听课也是“同课异构”的参与者,同样也是执教者,所以对教材应该是研究得很透,这时的`听课,就是两者的思维碰撞,往往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我们要将这火花记录在听课笔记上,这些在课堂环境中产生的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只有及时捕捉起来,才能在课后精细整理,深刻总结。

  (4)有助于教师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对比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因此,这种教研方式在校本教研中被广泛使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课异构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法和经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9

  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针对“区域地理——中亚”部分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设计,并选取了金山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有幸参与旁听后,我发现两位老师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处理,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的引导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

  一、内容选取与教材处理。

  在内容选择与教材处理方面,两位老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点,可以很清楚两位老师都基于全国卷的问题组织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处理,注重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多方面设置问题并着重探究地理规律与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师主要选取“中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结合常见的区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降水分布与水汽来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盐度等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将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在课程设计中,选取自然环境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地形、气候、河湖,重点针对中亚地区典型地理事物——内陆湖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从特征到成因再到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拓展。注重区域地理整体性分析,尤其重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着重强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师主要选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围”和“地形”两个知识点,主干知识不多,但是每一个点的处理很细致。通过学案式的安排,将基本概念与方法进行细化和建构,给学生提供了详细且富含条理性的.思维模板。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全面化,细致化。以中亚为背景将每一个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结合图像、题目进行细化理解。并以中亚区域定位为切入点,回顾了三种常见的区域定位方法。而对于地形更是从特征描述,细致到结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细致到微观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沙漠对气候的影响等。着重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模板的建立。

  二、课堂组织形式在于引导

  总体上,两位老师在课堂组织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与启发式教学,但具体落实又有所差异。

  林老师没有采用学案,但是问题设计着重承接性以及引导性,层层递进,逐步深挖,往往上一个问题就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的背景。而在引导的时候点到即止,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空间,思维量充足,而在答题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答题思路的引导,并细致地纠正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总体上达到了新课标理念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一要求。

  郭老师采用学案,将课程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罗列、挖空,结合相关的题目,图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答题模板的建构,结合相关的题目与背景资料,将思维模板进行活用,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结两节课,获益良多,林老师将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以及区域特征成因分析糅合在问题探究的处理形式很值得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郭老师对于思维模板的建构对于复习课的知识点整合很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学生的主体不同,该次同课异构主要是面向金山中学的学生,与面上的学生学情不同,所以在具体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调整,增加更多背景材料,延长思维时间,细化引导问题的设置,由更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

【同课异构评课稿】相关文章: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08-18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11-26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05-25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10-28

(推荐)同课异构活动方案06-30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05-29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必备]09-11

(合集)同课异构活动方案08-26

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12-23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