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1
地点:八年级
授课教师:xx老师
课程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经典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应该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但事实却远非如此。杜甫的一生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公元760年春天,杜甫费尽周折,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然而,到了秋天,一场秋风却将他的茅屋吹破,大雨淋漓而至,让他再次面对现实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那么,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杜甫为何要歌诗一首呢?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杜甫简介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三、整体感知
1. 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诗歌,注意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然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最后,播放范读录音,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 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诗节
师: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请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怒号”更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的猛烈和无情;“卷”、“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此段小标题可为“秋风破屋”,表达了诗人痛惜的心情。
(2)赏析第二诗节
师: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来形容自己?他叹息什么?请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老”字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他叹息自己的不幸和社会的动荡。此段小标题可为“群童抱茅”。
(3)赏析第三诗节
师: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结果秋雨还是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请找出第三段中用得好的词语并赏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此段表达了诗人在风雨中的痛苦和无奈。
(4)赏析第四诗节
师: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中无法入眠,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学生踊跃发言,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杜甫诗歌的魅力,更感受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杜甫一样,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社会。
六、作业布置
1. 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搜集并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2
一、导入新课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屋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师:大家读一读。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
生(齐):杜甫。
师:大家思维很敏捷。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在写杜甫呢?谁来说说?
生:从“野老”可以看出,因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师:有诗句“少陵野老吞声哭”为证,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诗史”可以看出,因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师:可以肯定地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只有杜甫的作品才配称为“诗史”!你能把你所了解的“诗史”知识给大家普及一下吗?
(生微笑,摇头)
师:关于“诗史”的知识,大家可以课后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因此他的诗作被冠以“诗史”的称号。我们学过的《石壕吏》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再看这幅对联,还有什么密码没解吗?
(生沉思,摇头)
师:大家再读一遍对联,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生读)
生:还有“草堂”!
师:对,还有“草堂”。“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的居所。后人为缅怀他,重新修葺后称之为“杜甫草堂”。同学们这种勤积累、善联想的学习习惯很值得表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师:现在,大家自由朗读全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完全诗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诗歌中的杜甫。
(屏显)
1.诗歌中,他是个怎样的人?
2.诗歌中,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3.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读完了吧?谁来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我认为诗歌中的杜甫是个很闲适的人。
(生惊讶,有人想反驳,师示意稍等。)
师:哦!你认为杜甫诗歌“很闲适的人”?那你谈谈理由,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闲适”的内容。
生:我从“安得广厦千万间”里读出了他的闲适。
师:你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内容体现了杜甫生活的闲适——他是有房一族,房子还很多,生活当然富足闲适了。对吧?
(生点头,其余学生笑)
师:同学们,你们也这么理解吗?
(生摇头)
师:大家若不认同这一观点,请表达你们的看法。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安得”是“怎么才能求得”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焦虑的心情,并不是说他已经有了千万间广厦。不能把“安得”强调的意思忽略了,因此这句诗不能看出杜甫是个闲适的人。
师:你认同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点头)
师: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谁来说说?
生:他过着艰辛的生活。诗中是这样写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师(点头):请你读读这些句子,再具体说说哪些内容体现了杜甫的生活“艰苦”。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写了被子像铁一样硬,一样黑;“多年”说明他家生活拮据,一直没有办法更换新的被子;“冷”写了被子薄,不保暖;还有“娇儿恶卧踏里裂”,他的小孩因为冷,睡相不好,把被子里面都蹬裂了,这说明被子用了很久,质量已经很不好;“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了他的房屋到处都在漏雨,并且漏得很厉害。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生活艰辛。
师:你的表达很流畅,分析也很清晰。这启发我们,分析诗歌内容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具体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值得我们学习。老师希望同学们接下来的思考、回答也能这样。大家继续思考,诗人为什么会过着这样的生活呢?大家要学会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关注本诗的写作时代背景。
(生思考交流)
师:思考得怎么样了?现在分享你们的发现。
生:诗人遭遇了“安史之乱”,因此才过着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师:那你告诉大家哪里有这样的提示。
生:课文在注释中写道:“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师:大家看注释,读一读,勾画并标注。
(生读)
师:这提示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要善于结合诗歌所给的注释,了解诗歌写作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因为背景中或许蕴藏着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大家课后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一方法及其作用。
三、品读文本,倾听心声
师: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诗人的生活,同学们还积极思考并表达了自己的发现,很好。现在,我们再读一遍全诗,请大家跟着老师吟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并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屏显)
1.倾听八月风声——感诗人心中之
请用一个字对诗人的心境进行评价,并填写在横线上。
(师朗诵;生跟读;读完后生交流讨论)
生:我写的是“苦”
师:请说说理由。
生:八月秋风怒号,卷走了诗人屋上的茅草,还把茅草吹得到处都是,因此诗人心中很“苦”恼。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有学生点头)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写的是“急”。房屋被风卷破了,一家人在秋风秋雨中该怎么办呢?此时诗人心中肯定很“急”。
师:你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诗人的处境,很好!请你读一遍这一节,要尽量读出你所理解的诗人心中的那份“急”。
(生朗读)
生:我写的是“忧”。
师:“忧”与“苦”与“急”都可概括诗人面对八月秋风怒号卷走屋上茅草且难以寻回的那种心境。现在,请大家再读读“怒号”这个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应该有种恐惧的感觉。
师:愿闻其详。
生:“怒号”的“怒”,写出了风凶猛咆哮的样子。
师:那“号”呢?
生(稍作沉默):是“嚎叫”吧。
师:“号”这里读hao(阳平)《说文解字》说:“号,痛声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和“大声哭”。大家看看,“怒号”中的“号”应是什么意思?
生:“拖长声音大声呼叫”。
师:秋风拖长声音大声呼叫,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拟人
师:好,大家听老师朗诵第一节,听得时候,闭上眼睛感受秋风怒号的情态以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朗诵,生倾听感知。)
师:下面,我们探究一个问题。
(屏显)
探究一个问题:诗人为何紧盯“每一根”茅草呢?哪些内容能体现出八月秋风的声、力、形?
(1)“三”重茅——多重?
(2)秋风之声( );秋风之力( );秋风之形( )。
生:我认为,这“三”重茅体现了诗人心中的多重烦恼。
师:请具体说说。
生:由“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可以看出茅草的确难以再找回了。因此诗人心中很烦恼。
师:你主要围绕“茅草难找回”这重烦恼进行了品析。是啊,看看这些茅草的` 去处——洒落江郊。“挂罥”即高挂者难取回;“下者”,即下沉江中随江波飘转难打捞;唯一有希望能找回的就是那些洒落平地的,可是却被群童抢跑了,喊得唇焦口燥都没有效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生若有所思)
师:既然是多重烦恼,那大家看看除了“茅草难取回”这一重烦恼外,还有哪些烦恼?
生:还有因小孩子们“欺我”而感到烦恼,诗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生:还有风定天黑之后雨将来,却不知如何度日的烦恼。
师:谢谢你的补充,很具体。我们再读一读第1.2小节,感知一下作者笔下的秋风之声,秋风之力、秋风之形的特点及其传达的情意。
(师生齐读第1.2小节)
师:谁来谈谈理解?
生:我认为“怒号”写出了风声——秋风的萧瑟,体现了诗人的恐惧、凄苦。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要读出你所理解的“萧瑟”“恐惧”和“凄苦”。
(生读。)
师:你的理解和朗读都有很好的示范性。请坐!
生:我认为“号”“卷”“洒”都写出了八月秋风之力——又猛又急。
师:我们再进一步比较一下。“号”“卷”“洒”三个字分别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八月秋风之力?哪个字刻画八月秋风更见力度?
生:“号”写出了秋风“用力拖长且声音大”。
生:“卷”写出了秋风那中猛力急速翻转的样子,
生:“洒”写出了秋风吧茅草吹得很远,从侧面写出了风力之猛。
生:我觉着“卷”字的力度很大。
师:很好,请照此思路继续分析“秋风之形”。
生:“怒”用你拟人手法刻画了秋风的形态。
生:八月的秋风有似乎要摧毁一切的形态。
生:“卷”字也很形象,秋风卷茅草的形态就像蔬菜大棚上的草帘一样。
(生笑)
师:善用比喻的人很聪明。你这样分析“卷”字的形态,很巧妙!同学们,这启示我们品读诗歌一定要调动自己的想象,把静态的诗句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这样理解诗歌,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美!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体味诗人的心声。
(屏显)
2.聆听诗人心声——品味诗人生活之
请用一个字对诗人的生活进行评价,并填写在横线上。
链接材料一:公元760年,杜甫流浪到成都,经亲友帮助,耗时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在成都浣花溪盖起这间勉强供家人栖身的茅草屋,暂时结束了四处漂泊的苦难生活。761年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而写下了此诗。
师:请大家再次读第1-3小节,结合链接材料一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推想诗人在此情此景中的生活境况与心绪,交流作者之“叹”可能有哪些原因?
(生齐读第1-3小节。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诗人叹自己好不容易修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之后不知该如何度日。这可谓“哀己生之多艰”。
生:诗人还在叹南村的群童过于刁蛮,竟然把自己的茅草抢跑不归还。
师:南村群童很刁蛮,何以见得?
生:我从诗句中的“欺我”看出来的。“欺我”不就是欺负我嘛!
生:还有“公然”,不就是当面抢嘛!
生:还有“唇焦口燥呼不得”,这也说明群童根本不理诗人,因此他才叹这些孩子太刁蛮,太绝情,甚至有点愤怒了。
师:我们再想想,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南村群童或劣童抢茅”,表达自己对南村孩童这“刁蛮”“绝情”的愤怒呢?
(生摇头,议论)
生:我认为,这里诗人并没有谴责南村群童的意思。因为,在“安史之乱”这样的背景下,南村群童家茅屋可能也被秋风吹破了,他们抱茅草回去是要修补自家的茅屋。他们这样做,对自家而言显得很懂事。这只能说孩子们很自私。
(生鼓掌)
师:你很巧妙地结合了注释,并且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推想——孩童们幼稚,当然不明白诗人的苦衷。同时,你推想孩童家也可能遭遇风灾,茅屋同样被吹破,孩子们抱茅草回去是要修补自家的茅屋,并说这对孩童家而言,他们简直就是很懂事。当然,这对苦命的诗人来讲,则显得很自私。但是,孩童毕竟是孩童,诗人并没有怪罪孩童,这可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胸怀?
生:宽容。
生:善良。
生:博大。
师:很好,你们从诗人的叹息中还读出了诗人胸怀之宽容、博大与人性之善良。接下来,我们重点品读诗人的襟怀。大家要在品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链接材料二三,进一步理解“诗史”“诗圣”的内蕴。现在,大家先诵读诗歌第3节后五句。
(屏显。生读。小组交流)
3.品读诗人襟怀——品味诗人情怀之
请用一个字对诗人的的情怀进行评价,并填写在横线上。
链接材料二: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俄 别林斯基
链接材料三:
1.“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宋.黄澈)
2.此老襟抱自阔,与蝼蚁辈迥异。(《杜甫诗五家评》卷四引 清.邵子湘)
3.“安得”三句,因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鉴》卷五。胞与:指以民为同胞,以物为朋友后以“胞与”指泛爱一切人和物:胞与为怀;)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谁来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诗人自己的茅屋被吹破了,有雨夜难以入眠。屋内到处漏雨,小孩子还把被子蹬破了。这都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悲苦。
生:最后五句,诗人不仅写自己想摆脱困苦过上好日子,还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在广厦住,都能都欢颜,就算自己房子破冻死了,也心满意足。这表明他有博大的胸怀,还关注天下百姓。
(生鼓掌)
师:你很仔细,找出了诗人对自己与对他人态度的差异。那些天下寒士,也都是与他同命相怜的受苦受难的人。诗人不只是写自己的苦难,一如链接材料二中别林斯基所言——
生(齐):“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我们再看看链接材料三中的“宁苦身以利人”“此老襟抱自阔”“因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大家想想,这些评价都在强调诗人襟怀方面的哪些品质?
生:“宁苦身以利人”体现了诗人的善良和无私。
师:“无私”和“善良”意思有交叉。再想想,应该保留哪一个?
生:我保留“善良”
生:我从“想见“胞与”意量”中看出了诗人襟怀的博大与宽广。因为他爱一切人和物。
师:大家再读读这5句,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圣人情怀。
(生诵读)
师:这五句诗中,诗人已不再单纯地描写自身“吾庐独破”的痛苦,而是在借自身痛苦折射“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此外,诗人还于大声疾呼之中,投射出了他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这就叫“推己及人”——由自己的苦况推及“天下寒士”、凸显悲悯情怀、理想胸襟,以及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这就是“诗圣”的襟怀!
四、对话杜甫,表达自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认识了生逢乱世、困顿落魄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往事越千年,古圣先贤一直没有停止赞颂杜甫、学习杜甫甚至追随杜甫。此刻,我想请大家结合所学,表达你们的感悟,回应杜甫的宏愿,实现与“诗圣”跨越千年的对话。现在,请观赏“杜甫草堂”“浣花溪”的今貌照,并品读链接材料四的评价,然后表达你的理解。
(屏显图片与链接材料四,)
雨卷风撤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难寻,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国心。
——南宋 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生命在于付出,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巴金
生:杜甫先生,感谢您以博大的胸怀,为一个苦难的时代撑起精神的天宇。
(生鼓掌)
师:你的表述很有诗意,老师期待你诗意地学习和生活,并带给我们更多的诗意。
(生鼓掌)
生:杜甫先生,我愿意像你一样。
(生大笑)
师(笑):你这愿望让老师既感动有紧张。你再像杜甫一样生活,老师也不忍心啊!
生:我是愿意像杜甫一样做人,做一个善良的心怀怜悯的正直的人。
师:你再大声把这个意思表达一遍。
(生响亮地表达)
师:现在,我们齐读一遍链接材料四。
(生读后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3
【教材分析】
此诗为歌行体,写作时间是公元791年,是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六年后,对自身以及天下苍生生活疾苦的真实再现。诗人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之事,一跃联想到在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表达了自己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既是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以读促品、以品促悟,在读品感悟中去把握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情感,进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博大的胸襟,这是我的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歌行体的特点,掌握本首诗歌的正确读法,品味语言,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继承与发扬融入中国文人血脉当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诵读的方式方法,品味诗歌语言,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品析中感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并继承发扬家国文化。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屏显。)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师:大家齐读这副对联,能看出写的是谁吗?
生:杜甫
师:何以见得?
生:“史诗”、“野老”、“草堂”为证。
师:今天我们就到当年的杜甫草堂去看一看,看当年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够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这首诗。对照书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自由读。
(生大声自由朗读全诗,师板书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同学们读完了,音都读准了吗?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呢?
生:为、号、 顷、黑、 丧、衾、见
师:感觉这首诗与以往我们学过的唐诗有什么区别吗?
生:篇幅长,句子的长短
师:唐朝大多数的诗我们知道是五言或七言,这首诗以七言为主,但是还有一些句子不是七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体裁称为歌行体。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师:歌行体是从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它多为七言,也有杂言,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长短不一的句式,内容多为叙事,与词体裁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里的“歌”,就是一种体裁。请同学们在“歌”边上做标注:歌行体
三、诵读入境
师:同学们刚才读过一遍诗歌,我们解决的字音问题,但是鉴赏诗歌,读准字音只是最基础的一步,还需要读准节奏,读出诗歌应有的语气来。尤其是读歌行体的诗歌,应该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那么怎么才能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呢?
(屏显)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师:读一般的七言唐诗,我们多用“二、二、三”的节奏,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是在这首诗中,用这种节奏就不是很好。在这里应该用“四、三”的节奏去读。
师:师范朗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学生划节奏,读第一段体会节奏。
师:这样读,情感就显得沉郁顿挫
(屏显)读好长句内部的节拍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是七言的诗句。
生:
1.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无力。
2.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生齐读
3. 何时 / 眼前 / 突兀见此屋。
4. 生(齐):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师:(范读)中间略微多停顿一会,节拍感就更鲜明了。
生(齐):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屏显)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屏幕显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小声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这个“颜”读降调还是升调呢?
生(齐答):升调。
师:这个“颜”是升调,表达作者的迫切的希望,来,预备起——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读得真好啊!同学们的感悟能力真强。再看这句。
(屏显):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生(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个“足”也用升调读,这样的一停顿,一用升调,那么句子的咏叹味道就出来了。
师:听老师范读,注意七言句的“四、三”节拍,注意长句的节拍,注意特别之处的顿音。
生:齐读整首诗。
四、品读入情
(1) 活动一:质疑问难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译,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跟前后左右商量商量。
(学生译读课文,小组交流)
(2) 活动二:理清结构
师:将你的所见所闻,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示例:第一段,“秋风卷茅”。
请同学们读2--4段,概括内容。
生:第二段:风卷茅草 (师板书)
第三段:屋漏无眠
第四段:期盼广厦
(3)活动三: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屏显)倾听风声,感受诗人心情
师:请同学们把描写秋风的诗句读一读:
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秋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风力大,来势凶猛。
师:怎么感受到的呢?
生:“怒号”:愤怒的号叫。
师:风会愤怒地号叫吗?
生:不会,这里是拟人的修辞。
师:从“怒号”我们就感到了风的猛烈之势。还有吗?
生:“卷我屋上三重茅”也可以体现风的猛烈
师:“卷”能换成“吹”或者“掀”吗?
生:吹没有力度,掀体现不出茅草的翻卷动态,不能换。
师:“三” 怎么解释?
生:多,几层,体现风之力很大。
师:肆虐的狂风把茅草都刮到哪里去了?大家一起读:
生读: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师:刮到江对面去了,茅草在风中飘飞的动态是靠那些词体现出来的?
生:飞、渡、洒、挂罥、飘转
师:把这些动词圈起来。这就告诉我们,动词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秋风中茅草乱舞的情形,产生一种画面感。你能用四字词语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吗?
师:面对风卷茅草,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用一个词概括。
生:焦急:房屋被风卷破了,一家人在秋风秋雨中该怎么办呢?此时诗人心中肯定很“急”。
师:你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诗人的处境,很好!请你读一遍这一节,要尽量读出你所理解的诗人心中的那份“焦急”。(板书:焦急)
(生朗读。)
(屏显)聆听心声,体会诗人生活
(屏显)材料一:公元760 年,杜甫流浪到成都,经亲友帮助,耗时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在成都浣花溪盖起这间勉强供家人栖身的茅草屋,暂时结束了四处漂泊的苦难生活。761年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而写下此诗。
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朗读2-3段,思考:诗人为何紧盯“每一根”茅草呢?诗人生活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第二段,诗人很是焦急。(板书:焦急)
师:何以见得?
生:从“欺我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等诗句可看出。
师:诗人叹息什么呢?
生:可理解为既哀叹天公无情毁屋的无奈无助,也叹息幼稚顽皮的儿童不明作者疾苦,更叹息明天的草堂该如何进行修葺。
师:分析的不错。不过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我想他内心的“叹息”还不止这三点吧?
生:还包括叹息身处恶劣环境下,饱受战争灾难的社会底层的黎民百姓的生活困苦!
师:对,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交加,但却时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这样的诗人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
师:茅草被卷走了多重以后是怎么样的状态呀?请同学们读
(屏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家?
生:我看到杜甫的家里应该是很破旧的,里面的被子都是破的,又很冷,屋又漏。
师:这些你都是从哪些词感受的?
生:冷、铁、裂。
师:从这词感受到了杜甫家的破、旧。“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说明了什么啊?
生:已经用了很久了。
师:“冷似铁”,为什么把它比作“铁”?
生:僵冷,铁是冰冷的。
生:这是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这个布衾已经用了很多年,用的已经僵硬了,跟铁一样。
生:僵硬,冰冷,铁的感觉。
师:那么,铁是什么颜色?
生(众):黑色的、灰黑色的。
师:黑色还能表现被子的什么特点?
生(众):脏,破旧。
师:所以,杜甫家是穷困潦倒的家。还有没有能表现他穷困的?
生35:“床头屋漏无干处”,屋子漏得没有干处了,说明屋子很破旧了,不能住了。
师:这种穷困,由此可见一般。同学们要知道,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从他祖父杜审言开始就做官,他和父亲也都做过一些小官,在当时的社会是拥有特权、享有尊严的,他家享受免赋税、免兵役的待遇。为什么会穷困至此呢?那么一般老百姓家会怎样呢?
生(众):更穷困!
师:同学们这个“更”字用得好!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穷困呢?同学们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背景?
生(众):丧乱。
师:指的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战乱频发,田园荒芜,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流血死亡,到处是饥饿哀号。处在风絮飘摇之下的杜甫,此时的心情如何呢?
生:极度的凄苦 (板书 凄苦)
(屏显)品读襟怀,感受诗人形象
师:难以入眠的杜甫,没有沉浸在个人的喜怒哀乐里面,他还想到了其他的人。那么,他发出了怎样热切的呼唤呢?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屏显)链接材料二: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俄·别林斯基
师:他要广厦,还要千万间,给天下的“寒士”居住。“士”本来是对古代文人的一个称呼,“寒士”就是穷困的文人,这里也可以泛指天下的普通老百姓。从“大庇”可以看出他的悲悯情怀。期盼广厦的他,是不是只期盼广厦呢?最后一句有一个感叹词很重要,哪个词?
生(齐):“呜呼”!
师:这应该是一个发自内心的感叹。为了得到这个广厦,杜甫宁愿自己冷死也心甘情愿,这里面有个词很重要,“独破”。我们看一下这个“破”,从题目里面最初的意思理解,是什么破了?
生(众):屋子破了,家破了。
师:那我们了解了背景以后,更深一层,不光是家破了,还有什么破了?
生(众):国破了。
师:面对家破国破,他不仅仅是期盼,而且愿意为这种理想的实现,做出自我的努力和牺牲。
他的这种期盼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对,不能实现的期盼,不能实现的渴望,就带有一种——
生(齐):伤感。
师:如果最终渴望能够成为现实,诗人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生(齐):自己被冻死。
师:自己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得这样的一种渴望实现,那么,这种渴望,这种情感就带上了怎样的味道呢?
生:悲壮的味道。 (板书 悲壮)
师:分析到这,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让我们回顾全诗去感受一下。
(屏显:在秋风破屋之时,他是一个 人;
在群童抢茅之时,他是一个 人;
在屋漏难眠之时,他是一个 人;
在呼唤广厦之时,他是一个 人。)
生:第二个。在群童抢茅之时,他是一个有宽容之心、怜悯之心的人。
生:在群童抢茅之时,他是一个有悲哀无力的人。
生:在秋风破屋之时,他是一个可怜的人。
生:在呼唤广厦之时,他是一个心胸宽广、忧国忧民的人。
师:说得真好。前面都是在说他自己,呼唤广厦时,他已经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他自己啊,已经上升到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层面啦。我们看一下,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那是因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推己及人。
师: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怀?
生:爱国情怀。
五、感悟家国文化
师:确切的说是一种家国情怀。从古到今,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文人血脉里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世代传承。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
生(齐):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范仲淹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
生(齐):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顾炎武发出呐喊:天下兴亡,——
生(齐):匹夫有责!
师:家国情怀是渗透在文人血脉里的一种文化,而杜甫,无疑是这种文化精神史上最耀眼的一颗珍珠,最宏伟的一座丰碑!
师:就让我们在朗朗地诵读声中,来传承这种家国文化吧!请同学们试着背诵一下全文,注意读出气势来:
师:再把重音强调一下,从“呜呼”开始:
生(众):“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文人应该有,我们普通人也应该有!谢谢大家!
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4
地点:八年级(2)班教室
授课教师:xx老师
课程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你感觉它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
生: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长。
师:你注意到了诗歌的篇幅。
生:每一句字数都不同
师:不是每一句的字数都不同,是有一些句子的字数不同。你关注到了句子的长短,很好。唐朝大多数的诗我们知道是五言或七言,这首诗以七言为主,但是还有一些句子不是七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体裁称为歌行体。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里的“歌”,就是一种体裁。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读起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
师:数年颠沛流离,一朝终有栖身之地。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
师:杜甫盖这个房子很不容易,盖房的材料,甚至房子周边的树和竹子,都是写信求朋友资助的。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师:生灵涂炭,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是诗人写这首诗的原由,由此触动了他的情思与情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这三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顷qǐng丧sāng厦shà
师: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上。刚才同学们读得很顺畅,但是读这样一首歌行体的诗歌,应该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歌行的味道来呢,首先要做好的是: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屏幕显示:
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这首诗的七言句很多,按照我们读唐诗的一般规律,七言句的节奏是“二、二、三”,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读这里的七言句就不太妥当,比如第一句,如果这样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味道就不太对了。本文所有七言句应该按照“四、三”的节奏读,比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学生跟读,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第一段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这样就有一点吟咏的味道了,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情感沉郁顿挫。
屏幕显示:
读好长句内部的节拍
这首诗有几个长句,它不止7个字,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这样的长句找出来。第一处——
生齐读: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师:好,同学们已经把它的节拍读出来了。第二句——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节拍感还不够强。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天下”和“寒士”之间要停顿吗?
生(齐):不要。
师:对了,这样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很好,第三句——
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师:课文的注解“突兀”是高耸的样子,我以为,解释为“突然”可能更为贴切,这个“突兀”是来修饰“见此屋”的,这个屋子怎么出现的呢?“突然”地出现了,“突兀见此屋”中间不要停顿,读——
生(齐):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师:很好。还有一句。
生(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范读)中间略微多停顿一会,节拍感就更鲜明了。
生(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们还要注意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大家看一看,这个顿音在哪里?
屏幕显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小声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这个“颜”读降调还是升调呢?
生(齐答):升调。
师:这个“颜”是升调,表达作者的迫切的希望,来,预备起——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读得真好啊!同学们的感悟能力真强。再看这句。
屏幕显示: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生(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个“足”也用升调读,这样的一停顿,一用升调,那么句子的咏叹味道就出来了。咱们把全文连起来读一遍好不好?注意七言句的“四、三”节拍,注意长句的节拍,注意特别之处的顿音。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经过这样的读,我们就读出了歌行的味道。下面我们变换一种形式来读课文,叫译读,就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看着课文句子直接说翻译。比如第一句,我边读课文边翻译,“农历八月啊,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起我茅屋上的好几层茅草”,就这样直接说课文的句子大意,如果有拿不准的地方,打一个问号。说起来——
(学生译读课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跟前后左右商量商量。
(学生译读课文,小组交流)
师:有没有经过小组交流和自己再思考,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话请举手。
生:“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翻译起来不太顺口。
师:哪位同学来帮帮他?
生:什么时候我的前面突然出现这样华丽的屋子。
生:“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师:你是前一句不理解,还是后一句不理解?
生:两句都不理解。
师:我们一起来逐词理解。“自经”可以用同义词替代,“丧乱”,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很少——
生(齐):睡觉!
师:睡得着觉,“长夜”?
生:漫漫长夜。
师:你说的对,“沾湿”,我屋子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一片,“何由彻”?
生(齐):如何挨到天亮。
师:如何挨到天亮,何时是一个尽头。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还有问题吗?
生:“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怎么解释?
师:这个“安”字可以用组词法来注。
生:安稳。
师:安如山,像山一样安稳,无论你暴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还有问题没有?
生(齐):没有了。
师:那我们就来分析课文。
屏幕显示:
第一个活动,与诗人同行。将你的所见所闻,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示例:第一段,“秋风卷茅”。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概括二、三、四段。
(学生读书)
生:群童盗茅。
师:很好,句式工整,概括全面。第三段?
生:长夜沾湿。
师:长夜沾湿的后果是什么?长夜沾湿使得诗人……?
生(齐):辗转难眠。
师:把他们结合起来,那叫——
生(齐):长夜无眠。
师:“长夜无眠”,这个短语多好!长夜无眠,诗人感慨万千,第四段?
生:突兀见屋。
师:这屋有没有出现啊?没有,这是诗人的一种渴望,继续思考。
生:何时见屋。
师:你已经把作者的这种渴望表达出来了,但是渴望的味道还不够,我们现在是与诗人同行,是我们的见闻,我们看到诗人在干什么?
生:慷慨盼屋。
师:慷慨盼屋,慷慨求屋,都是可以的,同学们,这样的一个活动,我们“与诗人同行”。“秋风卷茅,儿童盗茅,长夜无眠,慷慨盼屋”,就把课文四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下面进行第二个活动。
屏幕显示:
第二个活动,“代诗人抒情”,代,代替,代替诗人抒发他的情感。示例:第一段,抒发了诗人焦急的心情,由“三重”可知茅草被卷之多,由一个“飞”字可知茅草飘转之远,再捡回来也不容易,茅屋建盖多么不易啊,现在为秋风所破,怎不让人心急如焚?
下面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代诗人抒情。
(学生读书,作发言准备)
生:第二段,抒发了诗人惋惜的心情。
师:是惋惜么?
生:无奈。
师:请说理由。
生:第二段写诗人无奈的情绪,诗人年老体弱,没有办法阻止儿童盗茅的行为,从“呼不得”、“自叹息”这两个词语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摇着头在那里叹息的诗人。
师:你读书很认真,而且想象也很丰富。第三段呢?
生:诗人悲哀的感情。
师:说说你的理由看?
生: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就“少睡眠”了。
师:一个经常失眠的人确实蛮悲哀的,但是,他并不是为睡不着而悲哀,而是为国运而悲啊。还有补充吗?
生:痛心。
师:痛心?说说理由看。
生:盖的被子又冷又硬,偏偏这样的`被子还被小孩子蹬破了,他能不痛心吗?
师:杜甫不是舍不得被子,这样的雨夜,这样的家境,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无力改观,心中该是多么的凄苦!凄凉而悲苦。好,看第四段。
生:一种渴望。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何时”,什么时候,“何时”二字就是一种期盼
师:这种期盼能实现吗?
生(齐):不能。
师:对,不能实现的期盼,不能实现的渴望,就带有一种——
生(齐):伤感。
师:如果最终渴望能够成为现实,诗人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生(齐):自己被冻死。
师:自己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得这样的一种渴望实现,那么,这种渴望,这种情感就带上了怎样的味道呢?
生:悲壮的味道。
师:第四段,抒发了诗人悲壮的情怀,我们看,在这短短的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丰富变化的,从焦急到无奈到凄苦到悲壮。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活动。
屏幕显示:
第三个活动,给诗人画像。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
生:伟大的诗人。
师:伟大,这个词语有点空,伟大具体的体现在哪里呢?
生:一个心酸的诗人。
师:他颠沛流离,长夜沾湿,穷愁潦倒,心酸啊!很好。
生:心胸宽阔的诗人。
师:体现在哪里呢?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自己睡在破茅屋里,心里想的不是改善自己的境遇,却惦记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心胸宽阔啊。
师:有一个词,比心胸更贴切,更有褒意感情。
生:胸怀。
师:“胸怀”,“胸襟”,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身在茅屋,心忧天下(板书:身在茅屋,心忧天下)身在茅屋之中,心忧天下寒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垂名青史。前面三个小节,写自己的贫苦,写自己的辛酸,写自己的颓唐,仅仅是写了一个小我;最后一节,想到天下寒士,想到天下苍生,那么这样的人他就拥有了悲悯天下的情怀,这就是大我,所以杜甫他才被称为“诗圣”(板书:悲悯情怀诗圣)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人又何曾少呢!如屈原……
生:欧阳修、岳飞、范仲淹、顾炎武……
师: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诗圣”,对于杜甫,他是当之无愧的;他写的诗歌,再现了那一段历史和生活画卷,被称为——
生:诗史。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有悲悯的情怀,我们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5
一、导以激趣
师: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那么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保护中有很多珍宝,诗歌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诗歌比喻成一个广袤的天宇,那么唐诗毫无疑问是这个天宇中最灿烂的银河,而杜甫绝对是这个灿烂银河中最灿烂的星星之一。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次仰望这颗灿烂的星星。接下来一起来读一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屏显学习目标)
生:
一、能字正腔圆、流畅地朗诵课文。
二、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心情。
三、通过品味重点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认识“诗圣”之担当。
四、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二、释以感知
(老师板书:诗史)
师: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关于作者的介绍,我们来看看第一个老师给作者的标签是“诗史”。
(屏显四个词条:安史之乱、忧国忧民、善陈时事、现实思考)
师:那么根据这个给四个词条,你们能不能根据以往你所学到的知识,看看他的作品怎么体现“诗史”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根据这四个词条来进行解释。现在给30秒的时间大家思考一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来说。
生:“城春草木深”那两句描写了当时的混乱。
师:也就是说,他的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好,请坐。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以看出杜甫十分的担心天下的很多人没有好的房子可以住,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好的,请坐。下一个同学来说一下。
生:据我了解,杜甫当时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杜甫对于现实的思考都是在这一时期。
师:以上的三位同学都说出了他自己的一个思考,那么我们来听一听在这个音频里面,四位同学对他的理解,同学们记录一些重点的、相关的信息。
(播放录音:杜甫的诗记录了反应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就是安史之乱,具有强烈写实性;善陈时事的意思是杜甫的诗善铺陈,多叙事。我们所学的《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豪村成夜捉人征兵,年老力衰的老夫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于现实思考这一词条,我的理解是杜甫,从自身经历的情景出发,如我们学过的作品《春望》,这首诗的前四句从眼前知景写起,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饱含着兴衰感慨。对于忧国忧民这一词……)
师:忧国忧民这一词条我就不播放了,为什么呢?因为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诗,也能够让我们去体味、感悟作者的这样的一种情怀。
(屏显: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的房子;为……所——表被动;破——指屋顶的茅草被吹走;歌——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诗歌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题目当中有“歌”或“歌行”的字样,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便于表达作者情感。)
三、读以感悟
师: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走进今天的学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它的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们看“茅屋”,它就是茅草搭建的房子,那么特别要注意一下“为……所”,同学们记录一下它是“被”的意思。
师:“破”,那么这里指的是屋顶的茅草被风吹走,所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什么意思?
生:茅屋被秋风吹破。
师:那么最后是关于这个“歌”的一个解释,它是一种题材,它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它的题目里面有“歌”或“歌行”的字样。我们有没有学过哪些带“歌”字的诗歌?
生:《长歌行》
师:很好。那么“歌”的特点是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富于变化,便于表达作者的灵感。那我们看看今天学的这首诗有没有这个特点,比如说我们学的有些律诗,它从头到尾可能只压一个韵,那这一首是不是同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
(屏显任务:听读并跟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录音朗诵,在听的过程中大家也可以尝试去跟读,那么注意,在读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节奏。
(播朗读录音)
师:好,那么我们听完录音朗诵以后,请关注以上的这些字词的读音。
(屏显: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师:那么一起来看看,第一个读什么?
生:怒号。
师:第二个呢?
生:长林梢。
师:接着。
生: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
师:这里注意一下,俄读第几声?
生:第三声。
师:很好,接着。
生:丧乱。
师:很好,第一声。
生:广厦、见此屋。
师:非常好,我们一个读两遍。怒号,预备起。
(学生读字词)
师:好吧,那么在我们知道怎么样停顿节奏,也知道字音怎么读的情况之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预备起。
(学生朗读诗歌)
师:好,读的还是比较准确的,至于感情,我们后面看看能不能再加深一点点,那么当然是建立在我们在熟悉了诗里面的内容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一个环节,这一首诗它的情节是怎样的?
四、品以审美
(屏显任务:抓情节,入情境。
请同学们完成第二、四节小标题的拟写。
第一段:秋风破屋
第二段:
第三段:屋漏无眠
第四段: )
师:请同学们合作完成第二、第四小节的这个小标题的拟写,那么在理解的过程中,请关注一下第一、第三两个小标题它的特点。好,给30秒时间同学们拟写一下这两小节的标题。
(学生小组讨论)
师:好,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第二段你写的什么小标题?
生:第二段其实主要讲的就是群童抱走了我的茅草,然后我给第二段拟的小标题就是群童抱茅。
师:好,大家给个掌声。有没有其他词语可以用?
生:群童偷茅。
师:有同学说可以是群童偷茅。因为里面有一个盗贼对不对?好,说的是盗贼,但是实际上我们看看这些小孩儿,他的这个“偷”字更多的可以用另外一个什么词来替代?
生:抢。
师:对,用“抢”来替代,为什么?因为他是很公然的、明目张胆的,所以这个动词都可以替换。
(屏显:第二段 群童抱茅)
师:那么第四节用怎样的小标题来概括?这个有点难度。
生:我觉得有点复杂,第四节最后一句这里有爱国情怀,所以我现在不是很确定。
师:杜甫他更多的是做了什么事情?想要有什么?
生:想要有千万家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的寒士,能够让他们都展开笑颜。
师:好,非常详细的'一个表述,那么我们首先看看如果让他干的话,首先要有什么?
生:房子。
师:诗里面怎么描述这个东西的。
生:广厦。
师:它用来干嘛的?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这句关键词是什么?
生:庇。
师:对,那庇护的是什么?是谁?
生:寒士。
师:好,我们再来看看这六个字——“广厦庇护寒士”,能不能再把它缩一下,变成四个字。
生:广厦庇士。
(屏显:第四段 广厦庇士)
师:对,看来我们的同学挺聪明的。我们在概述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关注的不是他的情感,更多的是关注情节。那么他干什么?他想要有这样的一个广厦庇护我们的寒士,?我们找准关键词,加上动词也可以,同学们懂这个方法了吗?
生:懂了。
师:那么这四个小标题上面就告诉了我们这一首诗它主要的线索,即它到底写了什么?那么后面我们将一节一节的去学习。
(屏显任务:细读课文,读懂诗人,体会情感。想一想:1.画出第一节韵脚;2.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你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3.面对秋风,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首先进入了第一节,我们去画一下第一节的韵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思考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你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并且面对这样的秋风,诗人他有怎样的感情?思考时间是1分钟,可以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
师:什么叫韵脚?一般它是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那么我们去检查一下这一节里面的最后一个字它到底是不是押韵?押的是什么韵?
师:好,首先我们看看第一节的韵脚有哪些?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号、茅、郊、梢、坳,压得是ao韵。
(屏显:画出第一节韵脚。号、茅、郊、坳)
师:我这里有没有漏了一个,漏了哪个?梢,对吧?我漏了一个,同学们都发现了,很好。那么往下我们看看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在哪些词语里面你能读到?
生:非常猛烈的风,从“怒号”等词可以看出来。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首先它第一个同学说的是“怒号”,这个“怒号”它有没有用到手法?用什么手法?
生:拟人的手法。
师: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风声很大对不对?所以它很猛烈。第二个同学,我们再来复述一下,你找到哪些词语?
生:“三重茅”、“洒江郊”、“长林梢”。
师:好,我想问一下这个“三重茅”,它强调的是它卷走的茅草很多,但是如果我们找一个动词的话,你找哪个?
生:“卷”。
师:动词“卷”是不是写出了风的威力非常的大,对不对?那么还他找到的是“洒江郊”、“长林梢”是不是?这个是茅草最终的落地点或者去向对不对?去的远不远?
生:远。
师:所以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风力非常的大,所以这是一场猛烈威力极大的秋风。那么刚才很多同学找到也比较准确了。
(屏显: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你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猛烈,威力极大的秋风。词语:怒号、卷、飞、挂、沉。)
师:我们发现“怒号”、“卷”、“飞”、“挂”、“沉”,它都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好,关注一下这些动词,那么它都能够体现这个风力的猛烈巨大。当然了,同学们说那个茅草的去向,还有茅草的多,也能够体现。这也对。最后我们看看面对这样的秋风,作者有怎样的感情。
生:无奈。
师:有的同学说无奈,还有吗?风那么大,他很焦虑。为什么焦虑?
生:因为没房子。
师:对,房子可能没了,那个茅草都飞到处都是了,所以他要干啥呀?他要把茅草找回来。所以他的心情应该是非常的……?
生:焦急。
师:很好,非常的焦急,看来我们把感情读出来了,不错。
(屏显:面对秋风,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焦急。)
师:接下来,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八月秋高,预备,起。
(学生朗读)
师:感觉比第一次读整篇要来得好了。那么既然我们学习的效果这么好,我们继续去到第二节。
(屏显:南村群童欺我老(50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师:第二节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一起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个时候是发生什么事情啦?
生:茅草被抢走了。
师:那些小孩把他的茅草给抢了,抱走了,抢走了,偷走了,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看有一个关键词,老,但是旁边有一个备注,50岁老不老?
生:老。
师:我们再看看他另外一个作品,《春望》里面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时45岁,45岁怎么样的状态?
生:头发白了。
师:头发都白了,“不胜簪”是什么样的状态?连簪子都差不上去。
生:头发很短、稀疏。
师:这是我们按照现在的中国的说法,这四五十岁大概就是属于叫做中青年,这个青年的这个范围不断地扩大,队伍越来越强大了,对不对?那么他老不老?那为什么他会这样子?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作者变得如此的苍老?
生:安史之乱、国家动荡。
师:有的同学说安史之路,有的同学说是国家动荡,所以我们现在来大胆的猜测一下作者叹息什么内容?
(屏显:诗人的经历。44岁仕途坎坷,45岁遭逢巨变,48岁弃官辗转,50岁茅屋栖身,50岁秋天风吹屋破)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一个资料,是诗人的经历,第一个是他四十四岁的时候仕途坎坷,那么好不容易当了一个小官儿,却在45岁的时候遭逢巨变,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安史之乱。接着到了他48岁的时候,他在弃官辗转,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好不容易来到了四川,建起了他的草堂,刚好可以过上一点安稳的日子。结果在这一年的秋天,遇上了我们文章所写的这样的一场秋风。在这里我们看到作者的命运怎么样?
生:非常的坎坷。
师:所以我们来猜测一下他可能叹息的内容有?
生:自己的人生非常的坎坷,非常的苦难,自己的命苦。
师:那还有没有其他?在诗里面他还给我们说了什么内容?例如我们思考一下这小孩为什么要做贼?为什么?
生:因为他好欺负。
师:去欺负他,也就是他们在恶作剧。这个同学说的你们认同吗?
生:不认同。当时那个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因此这些小孩他也是拿这个茅草去用的,所以我觉得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恶作剧。
师:虽然我们说作者叫他们是贼,但诗人有对这些贼做什么惩罚措施吗?
生:没有。
师:他实际上是怎么样?眼睁睁的让他们抢走了。当然这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我们文章里面所说的“老无力”,是吧?他非常的无奈,他也没有办法去解决。所以更多的是什么?他叹息什么?
生:叹息当今的世道。
师:对了,当今的世道,小孩不得不做这样的事情,对不对?这些小孩可能跟他有同样的经历,即今天晚上可能屋顶上的茅草都没了,对不对?那么也就说他可能叹的是自己的命苦,那么另外一个是叹百姓的疾苦。还有其他原因吗?还叹息什么呢?此刻他面对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生:房子破了。
师:他的房子破了,对不对?那么还有吗?在拓展一下,刚才大家说到的是因为什么导致小孩要做这样的事情。
生:安史之乱。
师:对,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国家的衰微。所以在我们的合作之下,我们大胆的猜测了一下作者叹息的内容,一叹自己命苦,二叹人民疾苦,三叹屋破,四叹国家衰微。
(屏显:叹息的内容。屋破、命苦、国家衰微、人民疾苦)
师: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茅草被偷走了。那么我们看看第三节作者面对的是什么?
生:面对的一场秋雨。
师:有同学说甚至是暴雨。很好,那么请同学们去品读一下诗人的心情,通过或从什么中,我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雨,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的句式去完成这一节的学习,那么自己思考几秒,然后合作交流2分钟。
(屏显:品读第三节,品味诗人心情。请用以下句式回答问题:“从……中,我读出了这是一场……的秋雨。我读出了诗人……的心情。”)
师:好。有位同学想要给我们分享一下。
生:在“雨脚如麻未断绝”那一句中。可以读出这是一场细密然后还连绵的秋雨,因为他说是“如麻”,就像麻线。一样绵绵不断,然后我就读出诗人他凄苦、凄伤、愁苦的心情。然后还营造了一些阴暗、凄苦的氛围。
师:很好。下一个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是找了“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长夜”这个词突出的雨是下的时间比较长,然后体现了诗人那种无奈痛苦的这种心情。
师:一个是找了这个“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了雨非常的大,有一个是“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说雨下的时间非常的久、非常的长,对不对?还有没有其他补充?大家找的都很接近,都是那几句。那我们来看看,找一找词语,你看云墨色、黑、铁、裂,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生:ei韵脚。
师:对,它们都是入声词,非常的快速。这跟第一节我们刚才讲的那个韵脚压的韵同不同?
生:不同。
师:这个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歌行体,它这个比较自由的一个特点。那么同时同学们找的基本上是集中在两句,这个雨非常的大,蔓延的时间非常的长,然后作者身处其中非常的痛苦,那我们说第一个痛苦是因为下雨,第二个你看是因为屋漏。屋漏到什么程度?
生:无干处。
师:第三个他这个家里的保暖设备好不好
生:不好,被子都破了。
师:破了是因为孩子把他怎么样?
生:踢破了。
师:孩子晚上睡相不好,把被子都踢破了,但是主要原因是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被子又残又破又旧,被子用旧了、用久了所以又硬又冷,那能不能换一床新的杯子?
生:没钱了。
师:那我想问一个问题,在面对这样无常的风雨的时候,如果是你,首先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会有什么愿望吗?
生:就想要自己过得好一点。
师:首先是自己过得好一点,那么解决这个过得好,在这里面作者想要什么?
生:现在最想要去那个宽敞坚固的房子。
师:他首先要有一栋好的房子,至少不漏,对不对?那还需要什么?
生:钱。
师:同学们很实际,还是钱。钱现在解决不了问题,那时候给了你钱,也买不到东西,例如是被子、还有软一点的保暖的设备等等,对不对?当然在你们眼里钱是万能的。所以我们的都是想要的是直接解决眼前的困境,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的愿望。但是作者的愿望是什么?诗里面的原句找一找。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是他的愿望。所以我们说一般人一般情况之下自己过得不好,首先第一个事情是想要自己过得好,对不对?解决的是眼前的困境。那么有一部分人,他就算自己过得不好,他也希望别人过得好,我们把这种人称为什么人。
生:圣人。
五、思以提升
(老师板书“诗圣”)
师:所以我们涉及了第二个诗人的标签——诗圣,也说面对此情此景的时候,他的愿望跟我们的一般人不同。刚才我们已经读了一次了,所以我们来看看在这个杜甫这个诗人的一生。
(屏显链接:1.体现杜甫心忧祖国的情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体现杜甫心忧百姓的情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师:他有很多诗词能够体现他心忧国家,心忧百姓的情怀,那么同时他又是这样子践行的。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缺的是你们所说的钱,缺的是一个安稳的国家,所以我们来看看这个“诗圣”词条。我们说面对这样的一场无情的风雨,作者有没有办法去改变他?
生:没有。
师:他更多的心情是面对这样的风雨,面对这样的被吹走的茅屋,他更多的是觉得非常的无奈,同时看着别人抱走他的茅草,他感到非常的“老无力”,“群童欺我老无力”,对不对?但是在这样的“三无”状态之下,他心里面有什么?
生:有百姓,有国家。
师:还有什么?看这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有寒士。
(屏显:诗圣→无奈、无为、无常。有寒士、有苍生、有社稷。)
师:所以我们会发现他心里有寒士、有苍生、有国家、有社稷,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生:忧国忧民。
师:正确。就是刚才录音没有读的那个词条,我们直接在这里感悟。那么还有什么?
生:舍己为人。
师:对,所以这小孩茅草偷走就偷走了,“我”无力追回,同时“我”也不想追回,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圣”的担当。什么叫“诗圣”的担当?就是具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老师板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师:最后同学们,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他的这一种精神,我们一起合作来完成这一次的朗诵。
(屏显:
师:在秋天的雨夜,忧国忧民的杜甫发出由衷的呼唤: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而今,嫦娥登月、天问奔火,国力强盛,但国家与人民始终是我们永远传唱的责任和担当: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师:责任、担当。让我们一起,再次抒发我们的爱国决心吧!
生:背诵全诗。)
师:到最后的时候,我们要背诵全诗的,同学们拼尽全力尝试一把。不行的话,我们再看看书里面的内容。
(师生合作朗读)
师:有一些同学就是能背了,有些还不行。那么要有这种爱国的决心,首先从建立起自己的这种知识文化体系开始,好不好?那么我们再来读一下最后一句表现决心的,我刚才觉得你们的声音不够大,不够洪亮。所以再来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很好,同学们给自己掌声。
(学生鼓掌)
师:最后我们小结一下这首诗。
(屏显:全诗描写诗人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师:那么今天晚上我们的作业是,第一背诵全诗,第二个是收集杜甫诗作,深入感受何谓“诗圣”、“诗史”。
(屏显作业:1.背诵全诗;2.选做题,深入感受何谓诗圣、诗史。(1)制作视频《我眼中的杜甫》。(2)结合杜甫的诗作,完成作品《杜甫眼中的作品》;3.预习《卖炭翁》)
师:这里面有两个选做的作业,第一个是《我眼中的杜甫》,第二个是《杜甫眼中的作品》。同学们收集它相关的资料,在两个选作题里面做其中一个,然后接着预习下一篇文章。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谢谢老师,再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6
地点:八年级(1)班教室
授课教师:xx老师
课程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中国璀璨的文学史上,唐诗如同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而杜甫的诗作更是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深沉的人民性独领风骚,被誉为“诗圣”。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学习他的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剧变,个人生活也极为坎坷。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暂时结束了漂泊的生活。然而,到了秋天,一场秋风却将他的茅屋吹破,大雨如注,杜甫在这样的境遇下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三、朗读与感知
1.初步感知
师: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齐读,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技巧)
师:通过朗读,大家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忧伤、无奈,但又透露出一种博大的情怀。
2.研读赏析
赏析第一节
师:请大家仔细品读诗歌的第一节,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秋风的威力的?
生:通过“怒号”、“卷”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风的猛烈。
师:那么,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痛惜、焦急。
赏析第二节
师:茅草被吹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南村群童抱走了茅草。
师:诗人为什么称这些孩子为“盗贼”?这真的表达了诗人的怨恨吗?
生:不是,诗人更多的是对自己无力阻止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赏析第三节
师:茅屋被吹破后,最怕的是什么?
生:最怕下雨。
师:请找出第三节中描绘雨景的词语,并分析其妙处。
生:“雨脚如麻”形象地描绘了雨点的密集,暗示了诗人生活的困窘。
赏析第四节
师:面对如此困境,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拓展延伸
师:杜甫的这种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这首诗中,也贯穿了他的一生。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生:《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的哀叹;《石壕吏》中通过老妇人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师:是的,杜甫的诗歌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民的心声。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了时代的苦难,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总结与作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魅力,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进一步感受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精神。
作业: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杜甫的敬仰之情结束今天的课程。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杜甫那样,心怀天下,关爱他人,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59年,杜甫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靠亲友的帮助盖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处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诗。如何帮助学生与作者展开情感对话,如何让学生感受杜甫的高尚人格,如何让杜甫的高尚人格感染每一个学生,这是我教学设计的初衷。
1.激情朗诵,介绍歌行体,导入课堂,为开启全诗的学习创设情境。
2.第二环节为读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为整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3.第三环节为读懂。通过拍摄VCR,学生描绘画面,为VCR取名,既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字面意思,又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可谓一箭双雕。
4.第四部分为读人。设置主问题“我从诗句中,读出了一个的杜甫,因为”,让学生在诗歌的文字中穿梭,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师生在品读中,杜甫的形象变得越来越丰满,他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形象,也越来越崇高,越来越伟大。这个环节是整节课最出彩的环节。
师:(配乐朗诵)
行走在盛唐繁华的背后,你胸有大志,心怀天下;
行走在安史之乱的阴影,你衣食无着,颠沛流离。
难忘你茅屋的床边,
雨脚滴出深秋的凄寒,
一滴,一滴,
滴在你柔软的心田。
一滴,是路有冻死骨的愤懑,
一滴,是城春草木深的悲怆,
至今,你仍住茅屋,孑然一身?
青山处处,可埋忠骨;华夏九州,可栖诗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中的人物是谁吗?
生:杜甫
师:对,是杜甫。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杜甫资料?
生1: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
生2: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因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为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人称杜工部。
师:同学们对杜甫了解得很多啊!大家再说说我们学过的杜甫诗。
生3:八年级上册《望岳》、《春望》、《石壕吏》;七年级下册《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
师: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一篇传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触摸他最细腻的情感。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
生4:茅屋被秋风吹破了。“为”是“被”的意思。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歌”是什么意思呢?
生4:“歌”的意思,我没理解。老师,是“歌唱”的意思吗?
师:“歌”是一种体裁,是“歌行体”。百度百科中这样介绍“歌行体”: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学生做笔记。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让我们与诗歌进行一次亲密大接触。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谁想起来第一个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生5:(声音洪亮地读整首诗。)
师:同桌点评一下吧。
生6:俄顷、丧乱、见此屋,这三个词语读错了,正确读音应该是俄顷(qǐng)、丧(sāng)乱、见(xiàn)此屋。
师:对,请大家关注下面词语:
(屏幕显示)
为(wéi)秋风所破【wéi:被;wèi:表示目的,如:为了美好每天而奋斗】
丧(sāng)乱 【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sàng,动词,丢掉、失去】
见(xiàn)此屋 【通假字,如:才美不外见,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同学们,朗读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同学们读七言古诗时,往往采用什么节奏呢?
生7:二/二/三,或者四/三。
师:老师建议这首诗歌的节奏为前四后三,因为这样更能读出歌行体诗歌的一唱三叹。
全班齐读诗歌。
(屏幕显示)
齐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师:同学们的齐读,不仅字音准确,而且停顿恰当、整齐统一,很棒!下面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配乐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当一回导演,边听边想象画面,拍摄4段VCR,并为VCR取名。
学生想象画面。
师:我们交流一下VCR名字,并描绘你最喜欢的VCR画面。
生8:秋风卷茅,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畅想广厦。我最喜欢第一段VCR,我想象的画面是:秋天狂风怒号,风猛烈地吹着,吹跑了茅屋顶上的茅草。茅草飞卷着,有的盘旋而下,跌进了污浊的池塘里,有的挂在了树梢上,其状之惨烈令人叹息。
生9:秋风破屋,群童抢茅,长夜难眠,愿得广厦。我最喜欢第三段VCR,我想象的画面是:滴答、滴答、滴答,雨水从屋顶淋淋漓漓地滴下,滴湿了简陋的家具,更滴湿了床上的被褥。本就铁硬的被子,瞬间又变得湿漉漉的。诗人坐在床边,不停地摇头、叹息,一夜无眠。
生10:风破茅屋,群童抢茅,长夜难眠,遥想广厦。我最喜欢第二段VCR,我想象的画面是:一群儿童飞奔着去树上摘茅草,去池塘里捞茅草。他们抱着茅草快速逃离,诗人拄着拐杖在后面追赶,累的大汗淋漓,累的气喘吁吁,却依旧没有追赶到他们。诗人只能坐在潮湿的地上自言自语“你们给我站住,给我站住啊,我还用这些茅草修补屋子呢”。
生11:我VCR的名字跟他们一样。我最喜欢第四段VCR,我想象的画面是:杜甫独自坐在漏雨的屋子里,忽然,他的头脑中展现了一副美好的景象:一排排宽大亮堂的房屋出现了,很多贫穷的人住了进去,他们脸上洋溢着笑。杜甫的脸也舒展开了。他自言自语道:“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多宽敞明亮又坚实的房子啊,能让这么多贫穷的人住进去,哪怕我自己冻死,我也心满意足了。”
师:这首诗歌原来写了秋风卷茅、群童抢茅、长夜难眠、畅想广厦的故事啊,画面感极强。这是一首叙事诗,老师想请教一下同学们,哪里是叙事?哪里是议论抒情?
生12:前三节是叙事,最后一节是抒情。我们平时写作时,也要向杜甫学习,先叙事后抒情,结尾升华主旨、画龙点睛。
师:有人说,读诗就是读人,就是读心。那么你从诗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批注。等会我们交流时,按照这样的格式:
(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我从____中,读出了一个____的杜甫,因为____。
生自由读并批注。
师:谁先起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3:我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贫困潦倒的杜甫。因为“冷似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的破旧,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可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没有一床可以取暖的被子,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寒冻如此,又重遭屋漏。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师:杜甫曾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看来果然名不虚传啊。唉,屋漏偏逢连夜雨啊,这对杜甫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这样贫困潦倒的生活,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生13:凄惨、悲伤
师:你能通过停顿、语调、语气、重音的处理读出这种悲伤吗?
生13: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声音低沉、语速缓慢,中间夹杂颤音。)
师:读的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正处在屋漏之中的杜甫。你走进了杜甫的心。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还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继续说。
生14:我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读出了一个年迈衰老、凄惨忧愁的杜甫。因为南村的那群顽童欺负我,抢走了我的茅草,我喝止不住;秋风吹走了我的茅草,我也无力维护;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倚杖”写出了杜甫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了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师:同学们猜测一下杜甫写这首诗歌时的年龄?
生14:应该60多岁了,我感觉是老年人了。
师:同学们,杜甫写这首诗歌时,只有49岁啊,并非到了老年,可是诗中为何说“群童欺我老无力”?对“老”字,你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生15:杜甫并不是年龄上老了,而是心理上老了。长期经受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师:的确是未老先衰了。你读一下这几句诗,试着读出诗人的未老先衰、凄惨忧愁。
生1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语速缓慢,声音低沉。)
师:老师觉得忧愁叹息的意味还不够浓。杜甫在叹息什么呢?
生15:一叹为自己而叹息。叹息自己年事已高、一事无成、生活无依;再叹息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了,接下来的日子没法过。
师:杜甫还在为谁而叹息?
生15:二叹为周围的人而叹息。群童抱茅,可能是被穷困所逼。在杜甫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师:理解了诗人的叹息,我们齐读,把“自叹息”三个字拖长一下声音,语调越来越低沉,就更能读出这种叹息了。
学生齐读。
师:在我们今天看来,茅草不是很珍贵的东西,那为什么杜甫“爱茅如命”,为了几根茅草,跟顽童生气、喊得“唇焦口燥”呢?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1200多年前,细看杜甫的那段岁月。
(屏幕显示)
公元760年,杜甫时年49岁,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靠亲戚朋友的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他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间茅屋,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些诗篇都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学生静听,有恍然大悟之状。)
师:这座茅屋曾经给了他一个家,给了他一段温暖的日子,对于杜甫一家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难怪茅草被盗,杜甫如此焦急。下面带着我们的理解,全班齐读这节诗。
学生齐读这节诗。
师:凄风苦雨,漫漫长夜,诗人能够安然入睡吗?显然不能,你还从哪句诗中读出了杜甫的凄惨忧愁。
生16:我还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读出了一个凄惨忧愁的杜甫。
师:你能试着读出杜甫的凄惨吗?
生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语速缓慢)
师:凄惨忧愁的感觉还不强烈。有些时候,加个叹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忧愁。
请在不同位置加上“唉”,感受一下杜甫的惨状和惆怅。
学生齐读。
(屏幕显示)
1.(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唉……)何由彻?
4.(唉……)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师:同学们真棒,我感觉大家都已经走进了杜甫的心里。你们都可以成为杜甫的知音了。是啊,杜甫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这样洒泪沾襟的夜晚了!
生17:我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读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因为杜甫现在身处漏雨的茅屋,穷愁潦倒、凄惨悲哀,却想要“大庇天下寒士”。诗人要求解除广大“寒士”的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现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
生18:我还从中读出了一个舍己为人的杜甫。因为杜甫现在是屋破漏雨,连自己的孩子都无力照顾,可是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即天下像杜甫一样贫寒的读书人,都有宽敞的屋子。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杜甫宁愿付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代价,他都心甘情愿!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的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师:杜甫现在身处漏雨的茅屋,穷愁潦倒、凄惨悲凉,却仍然忧国忧民,想要“大庇天下寒士”,是不是突发狂想、心血来潮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一生。
(屏幕显示)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很深。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他7岁作诗,15岁便名扬天下,从小就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25岁,登泰山立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35岁时,他来到长安应试,却遭到小人的谗言,没有得到重用。45岁,安史之乱爆发,看到人们当时困苦的生活情景,他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9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依然用热辣的泪写道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师:杜甫的一生,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深处逆境,都心怀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好的诗歌,如同一杯陈年的美酒,需要我们进入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反复吟读。下面我们师生合诵全诗,一起体悟杜甫这种济世情怀,向诗圣致敬。
师生合诵。
师:同学们,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总是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郭沫若曾评价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鲁迅则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诗史”篇章,品味“诗圣”人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8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他也被誉为“诗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出示作者情况介绍。
三、朗读诗歌
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
2.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诗歌
师:请大家仔细读诗歌的一二两节,看诗歌的首句交待了什么?
生:季节,天气。
师:在狂风袭来时,诗人的视线主要集中在什么上面?
生:茅草。
师:茅草是很贵重的东西吗?为什么诗人要牢牢盯住它呢?
生:茅草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样写可以突出诗人当时的穷困潦倒。
师:第三节中有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吗?
生:有,“布衾多年冷似铁”。棉絮多年未换,又老又旧,才会“冷似铁”。
师:诗人为什么不爬上屋顶去加固一下茅草,使它不至于被风卷走呢?
生:这可以突出其年老力衰。
师:第二节中有这个方面的描写吗?
生:“倚杖”,“唇焦口燥呼不得”。
师: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个有趣
的话题。杜甫将“南村群童”称为“盗贼”,似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予以批评,你认同这种批评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讨论,发言)
师:为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杜甫的另一首诗。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解诗: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杜甫不但能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别人居住,回头还告诉吴郎请他善待西邻,这样的人,我们能称之为小家子气吗?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诗人在第二节中所写的内容呢?
生:杜甫并不是小气、没有同情心之人。他称“南村群童”为“盗贼”是大词小用,来表明自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一定地步了,是一种焦急愤慨的心情的反映。
师:让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第三小节,通过诗句,你能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吗?
生:这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啊。诗人的境遇十分悲惨,他是如此的年老力衰,以致秋风卷走了他屋上的茅草,他无力维护;南村顽童在他的眼前抢走了茅草,他也无力阻止。他又是如此的穷困潦倒,在常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的茅草,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无比珍贵的东西,最疼爱的小儿子夜里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师:通过阅读前三个小节,我们会发现,诗人在不经意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画像。那么,此时矗立在你眼前的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生:一个穷困潦倒,忧思不绝的诗人。
师:在此时,杜甫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用诗歌咏叹着自己的不幸,传达着自己的忧思。这样的一个形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了。可是,如果你以为此时你已看清了杜甫的全部,那就想得有些简单了。
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第四节,看看一个既老且贫的诗人,在经受了这些精神上的鞭打及煎熬后,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能得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
师: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另两位古仁人在这方面的表述。
【呈现资料】
白居易——同情他人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孟子——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杜甫——先人后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们无意于对这三位古仁人进行比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显然,这三个人的理想是有其层次性的。杜甫的这种“先人后己”的博大胸襟更能使我们感动不已。
师:杜甫的这种博大胸襟不仅能通过悲哀的诗句加以传达,即便是表现自己的喜悦,杜甫一样能传递出这种深沉的情感。
【呈现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诗:这首诗作于763年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这样的诗句在杜甫的诗中是数不胜数的。难怪前苏联的文艺评论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要这样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通过第四小节的阅读,我想现在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杜甫的形象一定更为充实丰满了吧。
通过诗歌,杜甫已经为我们营造了一座大厦,这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厦,而是一座精神的大厦。他的这种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不仅温暖着当时的每一位寒士,也必将光耀千古,永载史册,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聆听配乐朗诵,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9
地点:八年级(3)班教室
授课教师:xx老师
课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来自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一生坎坷,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这首诗便是他在经历了生活困顿后,借秋风破屋的情境,抒发自己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现在,请大家齐读题目。
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师:在正式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杜甫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乱和流离失所。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暂时结束了漂泊的生活。然而,到了秋天,一场秋风却将他的茅屋吹破,大雨淋漓而至,让他再次面对现实的苦难。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和节奏。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读完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首诗很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景象。
生乙:我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但他还是想到了天下寒士的疾苦。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抓住了这首诗的要点。这首诗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这痛苦中想到了更多人的疾苦,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四、分段研读
1. 第一段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段,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威力的?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里的“怒号”、“卷”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秋风的猛烈。那么,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呢?
生甲:“怒号”让人感受到风的狂暴和无情。
生乙:“卷”字很形象地表现了茅草被风卷走的情景。
师:很好,这些词语都很好地表现了秋风的威力。那么,这一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痛惜和无奈。
2. 第二段
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诗人为什么要把小孩称为“盗贼”?
生:(朗读第二段)
师:这里的“盗贼”并不是真的指小孩是小偷,而是诗人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下的一种愤慨之辞。他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小孩们真的抱走了他的茅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痛恨这个动乱的`社会,让人民生活在贫困和灾难之中。
3. 第三段
师:再来看第三段,秋雨连绵,茅屋漏雨,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生:(朗读第三段)
师:“雨脚如麻”形象地描绘了雨点的密集和密集,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更加痛苦和无奈了。
4. 第四段
师:最后我们来看第四段,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的?
生:(朗读第四段)
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人的理想,也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集中体现。他虽然自己身处困境,但心里想的却是天下人的疾苦。这种精神是多么崇高和伟大啊!
五、总结与拓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杜甫诗歌的魅力,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杜甫一样,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心怀天下。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我们还能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学到什么?欢迎大家在课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10
一、导入新课
师:提起唐诗,有一个人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老师先来吟诵几句,看看大家熟不熟悉。
(屏显。)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这几句诗写出了李白的豪放洒脱和他的才华横溢、蔑视权贵,可谓李白的精神画像。是谁对李白这么推崇,这么了解呢?
生(小声说):杜甫。
师:上课之前,我听说婺源中学出才子、才女,我希望咱们说话声音再大一点,这样才能展示咱们婺源中学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呀!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今天的主人公——杜甫。
二、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
(屏显知识卡片一。)
诗圣聚焦:千古诗圣知多少?
师:关于杜甫,同学们能提供哪些相关的信息?
(一生介绍。)
师:你介绍的杜甫的知识很朴实,但很全面。
生: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师:关于“诗史”,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归纳总结。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他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他的诗被冠以“诗史”的称号。
(屏显。)
他是,他。
师:请尽量用四字短语呈现对杜甫的介绍和赞誉。
(生发言。)
师:他是中国文学浩瀚星河中一颗灿烂的明星。他生于唐朝,却屡经战乱,颠沛流离,饱受饥寒。他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依然情系苍生,内心向暖。他的“三吏三别”凝聚百姓血泪,成为现实写照。他一生创作颇丰,一千五百余首诗映射历史沧桑,书写黎民苦寒。他的诗堪称诗史,且沉郁顿挫,朴素自然,咏叹情真意切,经典代代流传。他就是杜甫。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去看看杜甫所处的历史朝代。
(屏显知识卡片二。)
梦回唐朝
安史之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
师:唐朝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导致社会不安宁,民不聊生。公元761年的春天,杜甫已经快50岁了,他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也就是今天的“杜甫草堂”,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八月无情的秋风掀去杜甫屋顶上的茅草,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标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请同学们把“歌”圈起来。歌是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是由古代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
(屏显。)
歌行体: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格律自由,长短句错落搭配,便于体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初读,整体感知
(屏显知识卡片三。)
词语积累:认读生字,每个生字读两遍。
(生字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体会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杂):焦急,无奈,痛苦,激昂,悲壮……
师:刚才大家表现不错,能大声准确地朗读全诗,这已经向成功朗读迈出了第一步。但作者的情感似乎没有体会到位。没关系,我们现在对诗歌作进一步分析。
四、研读,把握情感
(一)学习活动一:咀嚼诗句,体悟情感
师:这首诗画面感、镜头感极强,请找出第1小节富有画面感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这个秋风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风吹得很狂,刮得很猛。
师:你从哪里能感受到?
生:“怒”是风力很大,“号”是风的声音很大。
师:既有速度,又有声音。很好。同学们有没有找到其他句子呢?
生(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师:这个画面能不能在你头脑中呈现出来?依靠的是哪些词?
生:依靠的是“飞”“渡”“洒”“挂罥”“飘转”“沉”这些动词。
师:请大家把这些动词圈起来。动词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组成了鲜明的画面,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茅草乱飞的样子。你们平时在写作的时候,特别是描写人物、动物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动词,抓住动作的细节,把人、物的行为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好,回到诗作。从第1小节,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生:家境贫穷,生活痛苦。
师:生活本来已不容易,天气又这样恶劣,诗人内心是何等的痛惜和焦急。请同学们读第1小节,注意PPT上的节奏,“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语要重读,要读出狂风的威力,读出诗人的痛惜和着急。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2小节富有感情色彩的诗句,看看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境况和内心。
生:“欺”“为盗贼”“公然”这些词,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气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这真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呀!诗人这时只能一个人拄着拐杖在那里独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我先来开个头。唉,这恶劣的鬼天气!老天爷呀,你真不长眼呐!你就这样毫不留情地把我的破草房顶给掀光了,你于心何忍啊!
生:他叹息自己老了,叹息自己年事已高。
生:他叹息自己的茅屋破了,茅草被群童抢走了,叹息自己快没有地方住了。
生:他还叹息许多和他一样的很可怜的人。
师:年老体衰的诗人无处立足,又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帮忙,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从“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三句,我读出了杜甫面对群童抢茅时的无可奈何与心力交瘁。
师:请同学们读第2小节,“欺”“为盗贼”“公然”要重读,表现作者内心的气愤。“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这几个词要读得迟缓,拖长读音,读出年老体衰的杜甫面对群童抢茅时的无可奈何。
(生读。)
师:不过,到这里诗人的不幸遭遇还没有结束。从第3小节中找出描写杜甫家中状况的诗句。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生:“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师:屋子里的情况非常糟糕,用品也陈旧破烂。其实在这之前,他的小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了,他正忍受着锥心之痛。战乱的漫漫长夜,屋漏床湿,怎样才能熬到天亮?此时的作者内心痛苦,真是度日如年啊!请同学们读第3小节,读出诗人内心的煎熬。
(生读。)
师:这首诗前面都是叙事,语调要轻点,而“无干处”“未断绝”要读出因雨的连绵不断导致心情的无奈和心焦,要延长声音。这一小节的“自经”两句,既有叙事,又有作者内心的呼喊,所以语调要稍微上扬。
(生再读。)
师:在这个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假如你是杜甫,你心中会有什么愿望?
生:我希望有一间温暖的房间,还有家人的陪伴。
……
生:我希望家庭幸福,国家和平。
师:看来在你们的愿望中,不仅包含个人,还包含国家。老师也来说一说心中的愿望吧,我希望像诗人海子写的那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杜甫的愿望呢?难以入眠的杜甫,并没有沉浸在自己个人的情感里,他并不仅仅因为自己的痛苦而哀叹、失眠。刚才同学说了,他还想到了其他的人,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唤和感叹呢?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希望全天下的'寒士都能过上好的生活。
师:诗人自己身在困境中,却能够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振臂高呼,这表现了他宽广博大的胸襟。还有吗?
生:“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为了实现理想,宁愿牺牲自己,至死不悔!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情感。
师:这一小节应读出悲壮的感觉。同时这一小节作为全诗的结束,要读得稳定、有力!请同学们读第4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饱含深情,结合老师所说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把整首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二)学习活动二:对话诗人,领会主旨
师:同学们不仅读得铿锵有力,而且饱含了丰富的感情。通过刚才的环节,咱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更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四个排比句,把它连成一段话,跟诗人进行一番对话。
(屏显。)
在秋风破屋时,你是一个的人;在群童抢茅时,你是一个的人;在屋漏难眠时,你是一个的人;在呼唤广厦时,你是一个的人。
生:在秋风破屋时,你是一个焦灼悲痛的人;在群童抢茅时,你是一个无奈悲伤的人;在屋漏难眠时,你是一个可怜无助的人;在呼唤广厦时,你是一个心系天下、舍己为人、有博大胸怀的人。
师:说得真好。前面都是在说自身,呼唤广厦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了诗人有血有肉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三)学习活动三:拓展迁移,提升自我
师:学完这首诗,让老师想起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20xx年8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Michael申请到了克林顿基金,他很快就要去非洲的塞拉利昂做4个月的义工。对,就是那个爆发埃博拉病毒,前两年才刚刚结束内战,疟疾横生,死亡率超高的国家。他的父母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开始是反对的,充满担心和质疑。但儿子反问他们:“你们认为应该谁家的儿子去呢?”之后,儿子又通过与父母再三沟通,最终妈妈给儿子发了一条这样的短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屏显。)
儿子,由于你的决定,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开始关怀世界的贫苦和不幸的人,而不是像平常那样仅仅是跟着教会捐款。我目送你走进常春藤学校的时候,是希望你将来有更好的生活,最后却变成你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是我没有跟上你的成长。
师:请同学们就这件事发表一点自己的感想。
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只有每个人真正为他人着想,拿出实际行动来关爱他人,才能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实现人间处处有真情的美好境界。
师:由自己想到他人,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付出应有的努力。
生:大爱是全天下最伟大的爱,胸怀天下的人是伟大的人,值得后人去敬仰。
师:你是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爱,表达爱,感恩爱。
六、总结升华
师: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感到很欣慰。孩子们,你们太让我感动了!我更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们平时更多地是关注我们自身的悲欢冷暖,比如我们能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能不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不能过上富足美满的生活。是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并没有错,但这些都是个人的小冷暖、小追求、小幸福,俗称“小我”。孟子也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我们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那些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人,那些甘愿为世界大同而牺牲“小我”的人,才更令人内心温暖和倍感崇敬,他们才配得上真正大写的“人”字。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地球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光明与爱!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背整首诗歌。
(师生齐诵。)
七、布置作业
(屏显。)
搜集杜甫代表性的诗作并背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篇1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新诗,一起读一下题目。
生读(不整齐,“为”字有不同的读音。)
师:这个字(为)在这里应该读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读为(第二声),这里的意思是杜甫的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了,“为……所……”表示被动。
师:是的,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
生: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师:同学很好,会结合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我们看到注释中有一个关键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起来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来因为上疏营救宰相房琯得罪了帝,被诬为房党,于乾元元年(758)贬作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因事回洛阳。第二年春天从洛阳返华州途中,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感触很深,就写出了辉煌的诗篇“三吏”“三别”。这年华州一带闹饥荒,加上他对朝政有所不满,就决心抛弃了官职,携带着家小到秦州、同谷等地去逃荒。但是,在这些地方仍旧无法生活下去,便长途跋涉人蜀。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先住在浣花溪边的寺院中。第二年,得到在当地做官的亲友们的帮助,便在浣花溪的西边勉强盖了几间草堂安顿下来,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景仰的成都浣花草堂。草堂建成,他也写了一首《堂成》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生:从“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这几句中我看到了杜甫的草堂虽然可能比较简陋,但是周围环境还是很优美的。
生:“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一句我不太懂,但我以前学过《陋室铭》,里面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这里的“子云亭”就是扬雄的宅子,我觉得旁人肯定也是赞美杜甫“茅屋不破”,屋主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师:你很聪明,知道联系我们学过的文章,不过这里确实有些难理解。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故址在成都少城西南角,和杜甫的浣花草堂有着地理上的联系。实际上,扬雄之所以写这篇《解嘲》,正是发泄宦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而杜甫只不过把这草堂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草玄堂里的扬雄心情是不同的,因而也就懒于发那《解嘲》式的牢骚了,明白了吗?再看看。
生:我从“桤林碍日吟风叶”这一句看出杜甫的草堂周围有高大茂密的树林,清幽寂静,夏天住在那里肯定很阴凉。
生:我觉得“频来语燕定新巢”里面的燕子好像诗人自己,燕子在这里筑了新巢,正好诗人也在这里建了新居,这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师:你看得真仔细,还会将“新燕”和诗人联系在一起呢!那你知道前面一句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写得乌鸦将在这里生孩子,我觉得也是诗人的一种写照吧,暂时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杜甫建成这座草堂应该是很高兴的,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心情很愉悦。
师:是的,终于不用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不用寄人篱下了,当然是喜悦的。而且他住了一段时间后也渐渐适应了,也已经忘记了自己做官的身份,转而变成了一个乡下老农了,我们看下面这首诗,自己放声读一读。
(生读)
师:谁来谈谈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可知诗人写得是夏季的景色,夏季草堂外景色也是很优美的,而且这里一共就八九户人家,肯定很安静。
师:是的,这里好像一个世外桃源,外面有些地方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是这里好像没有被打扰,住在这里很安心。
生:我感觉“为农去国赊”这句好像是说杜甫即使做了农民,还想着国家,想着给国家纳税。
师:虽然诗文意思没理解对,但是杜甫的心思倒被你猜对了。他说希望能有一处住宅来养老,从此远离长安(朝堂),但他很惭愧不能像晋代的葛洪一样,抛弃一切世俗去求仙问药。也就是说,他心中怀着家国天下,他有自己的理想主张,他是跟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的人,他做不到真正为农,同学们很棒!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首很著名的诗——《江村》,这是他在草堂住了一段时间后写的,我们来看一看诗人的心境有没有变化。大声读一读。
(生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我们交流交流。
生:我首先看到的是这句话,“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写的是杜甫的妻子画了个棋局等杜甫回来一起下棋,这是一种生活乐趣,小孩子拿针做吊钩钓鱼,我觉得画面非常和谐、温馨。
生:想到诗人之前颠沛流离的生活,我觉得这里他也是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和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快乐、悠闲的心情。
师:是的,在很多人家破人亡的时候,能享受天伦之乐真的很不容易了。
生:我觉得还有对友人的感激,如果没有这些好朋友的帮助,草堂也不会建成,他也不会过上暂时安稳的生活。“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可见杜甫已经别无所求了,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生:“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我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感觉鸥鸟和燕子都和诗人很亲近,它们不怕人,可见这里环境很清幽。
师:是的,中“自去自来”的堂上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堂成》中的新燕,它们也长大了,和诗人一起度过了愉快的岁月,真是太美好了。
师:下面一首诗大家肯定学过,小学的时候学的,表达了杜甫什么情感?
生:表达了对春雨润泽万物的喜悦,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师:如果说春雨滋润万物给杜甫带来了欣喜,那么梅雨季节一旦来临,人也会很烦躁,因为梅雨季节雨总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因此杜甫也说:“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可见为了防患于未然,杜甫在秋天来临之际,还加固了茅草呢!可是即使这样,还是抵抗不了八月的狂风。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雨横风狂的八月。
师:自己先大声读一下第一小节,一会儿请同学们来读。
(生读)
(一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夸一夸我们的同学顺便提点意见。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能具体一些吗?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朗读技巧,能不能具体谈谈。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节奏感,是“223”的节奏,语速也比较适中。
生:我发现每句的最后一句话押韵,押“ao”这个韵,应该可以重读。
师:那你给我们试一下。
(生读)
生:是押韵,但是没有必要每一个字都重读,我觉得重音应该在这些字上面,“怒、三、渡、洒、高、下”等字应该重读。
师:那我们按照这位同学的指导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好像情感还不够强烈,同学们认为如果这个时候你是杜甫,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着急、痛心、悲伤。
师: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语气低沉一些,部分地方语速可以快一些,读出杜甫内心的着急、痛惜!
(生再读,不错!)
师:同学们都看过一些灾难发生时的新闻播报吧,通常都会有一个场外记者,现在假设你就是这次大风天事故的场外记者,你已经在浣花草堂附近了,你会看到些什么呢?请根据第一小节的内容写出新闻稿并播报本次自然灾害。
(生写、生念、点评,此处省略……码不动了)
师:同学们写得真精彩呀,特别师最后还有记者的那种职业道德,还呼吁人们来帮助老杜解决问题,可是现实中的老杜非但没有人帮,反而还遇到了一群“孩童”。请同学们从儿童的'心理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要抢杜甫的茅草呢?
生:我认为他们是一群小孩子,纯粹是为了好玩,这些茅草就好像他们的玩具一样。
生:我觉得他们是看到杜甫一个老头子着急的样子反而幸灾乐祸,很好笑,谁说孩子就一定是善良的。
生:我觉得是他们家里的茅草屋也被风吹散了,所以想着捡一些现成的茅草回家。
师:这是损人利己的事,咱不能干呀!
生:我觉得不对,他们是抱着茅草入竹去,又不是回家,况且就点儿茅草有什么用。
师:那就是故意而为之了!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行为,难道家里没人教育他们怎么对待别人吗?更何况还是长辈,不帮忙也就算了,还抢人茅草。
生:安史之乱社会极不安定,很多人的父亲说不定都被拉去充军了,也不在家呀!而且兵荒马乱的,谁会想到教育的事,活着就不错了!父母无暇教育孩子,也许整个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
师:很有可能,以至于杜甫称这些孩子为——
生:强盗!
师:杜甫用强盗这个词是表示对孩子们恨之入骨吗?
生:不是,不至于,是有些讨厌。
师:其实这里是大词小用了,杜甫不可能恨这些孩子,也怪不得这些孩子,反而可能还会对这些孩子充满同情呢!他更加不可能把这些孩子拉出去打一顿,因为他说自己“老无力、唇焦口燥”,归来还要“倚仗自叹息”,是否已经是个老头子啦!其实不是,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才49岁呀!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正值壮年呀!怎么就说自己“老无力”呢?
生:我觉得是常年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让他这样的,他是身心俱疲,他总是忧国忧民,怎么能不老呢!
师:是的,年轻的时候他也曾经登上泰山,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志,但是《春望》中,他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他也曾经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呀!也曾经满怀报国之志呀!可现在的处境,多么凄凉!他不能也不愿打那些孩子,假设他打了,人家家长找上门说:“不就是个破房子吗?至于这样吗?他们还是孩子呀!”你怎么替杜甫反驳。
生:在你眼里是个破房子,可是在杜甫眼里,这是他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家,是他心灵暂时得以栖息的港湾,是他短暂地结束颠沛流离生活的落脚点,这是他的全部啊!(课上学生说得更好,有些句子不记得了!感动哭!)
师:可怜的杜甫的茅草屋就这样被大风吹破了,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有更倒霉的事。紧接着,是两句环境描写,自然地过渡到夜雨,谁来说说这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比较简单,省略,训练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在这样的雨夜,杜甫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睡不着吗?
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略,赏析好的词语,赏析两个修辞等。)
师:说来说去,他睡不着还是忧国忧民呀!最后一小节是情感的升华,也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伟大,同学们讨论讨论,杜甫伟大在何处呢?
(讨论略)
师: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风中摇摆的瘦削身影,一个倚杖叹息的无奈老人,一个闪躲挪移的避雨寒士,一个满怀憧憬的敦厚儒者,一个发出誓愿的高尚仁人。
他驾着一艘儒者仁人之舟,从这无边的苦海之中,终于超脱升华出来。他又翻出了两重境界:从草堂,扩展到天下;从小我,扩展到大我;从推己及人,扩展到舍己为人。因为有了这两重新的境界,整首诗于是异峰突起、别开生面:愈苦愈坚,愈挫愈强。这才是盛唐之音,这才是千载以来我们景仰珍惜的老杜。
师:课后,同学们将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02-1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赏析07-05
为你而歌作文09-23
岁月如歌为题作文02-21
为你而歌作文(精选29篇)09-04
为你而歌作文(精选37篇)08-30
秋风02-17
怀孕羊水破01-28
怀孕羊水破[精选]05-19
梦见破伞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