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改革方案 篇1
在学院20xx年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加快提升我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外语交际应用能力水平”的任务。为进一步提高我院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公共英语教学部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高职英语教学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组织各教研室进行多次教学研讨,尤其是自20xx年初以来,大家对我院的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达成了共识。在综合各教研室教改研讨的基础上,特制订我院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性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院是一所由多所学校合并而形成的以旅游为主,以现代农业和现代管理为辅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目前,全院共有十二个系。由于系别和专业的不同,高职英语课程的开设学期和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
1.开课情况。我院英语公共课开一至二学年不等。开一学年两个学期的系有涉农三个系、信息系、机电系、设计开发系、会计系和商管系的营销与策划专业,周课时均为4;旅游类三个系开设英语两学年,四个学期,除酒店专业第一二学期周课时为6外,其他各专业周课时均为4。总的来讲,前2—3学期以教授综合基础英语为主,3—4学期以英语提高和行业英语为主。有个别专业的行业英语有时开时断情况。
2.教学现状。近几年,由于扩招,高职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缺乏兴趣,有的学生英语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方法不得当。再加之我院多媒体教室的数量有限,特别是南校区缺少语音室设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学比较抽象,无法将视、听、说有机结合起来,老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哑巴英语”的现象,同时也局限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也限制了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此外,有的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没有使英语知识和现实及职业岗位相结合,教学内容不能为学生未来职业服务,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造成了学生厌学情况。
(二)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需要掌握的三大技能之一就是英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愈显得更加突出。英语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更能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语言技能,特别是能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英语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而且更是新时期合格大学生高素质的体现。所以,英语课程的开设对于高职生而言是及其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课程教改的基本原则、目标、思路、主要内容
(一)课程教改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本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职场交际为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也正适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所以,我们秉乘“实用性+职场化”的原则来进行改革。
(二)课程教改的思路
我们应构建“实用+职场化英语教学体系”模式,将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模块,也可以说是“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将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相融合。有些系有些专业划分的不是很明显,如,南校区涉农等系,那就要在平时日常教学中将行业英语知识渗透进去。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一领先”、“二带动”、“三提高”。即“听说领先,带动英语应用文及阅读能力的提高,重英语双基培训(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在本次课改中务必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课改的主要内容
1.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教学活动要从单一的教师讲授转变为师生双边互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充分给予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机会;学生应从被动知识的接受者转到前台,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上,以学生为本,围绕专业选取教学内容,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构建实践演练平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能力培养。
2.教学内容
要突出和实现《高职英语》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色,使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基础高等教育”+“行业英语教育”的有机有效的统一和融合。要以实用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教学中继续贯穿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以岗位英语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加强学生在听、说、译三项技能上的训练,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听说能力。
A.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旅游口三个系(酒店管理系、旅管系、旅行社管理系)选择三种书作为教材,并结合每本书的优势进行了整合,知识性的语言点改用高教社的《高职高专版——英语1、2》,听力练习继续使用上外社的《新世纪高职高专听力教程1-2》,口语练习使用校本自编教材《旅游交际英语》。总学时288,行课4个学期,每周4学时,每学期72学时。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详见附表一。
B.南院五个系(三个涉农系、机电系和信息技术系)和北院的会计系、设计开发系以及商管系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等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的教学,总学时为144,一年级的两个学期,每周4学时,按18周计,共72学时。使用教材是上海外教社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1-2》以及听力教程1-2册。要充分利用好目前现有教材,要在教材取舍上下功夫,要精选出十篇课文作为精读教材,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为强化英语口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计划自编《英语日常交际口语》小册子,主要内容包括:
1)英语自我介绍(英语简历)
2)常用问候语
3)天气
4)习惯爱好兴趣
5)电话及电脑常用语
6)身体状况及就医
7)健身保健
8)公共标示牌
9)问路指方向
10)谈论专业及职业等。
口语内容的学习,计划随堂用20’左右时间来完成。在第二学期,融入一些专行业专业英语,让英语为专业服务。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详见附表二。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灵活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拟情境法、角色表演法、双边互动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运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将行业英语融入旅游类高职英语中,制定出5大项目: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旅游接待;旅游食宿;旅游讲解;旅游购物。每个项目下分别设置相应的子项目。并将子项目的大任务里设置许多具体的小任务,通过小任务-大任务-子项目-项目这一顺序完成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英语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完成基于旅游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的同时,强化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快速适应职场环境、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2课前的前十分钟是学生展示的很好机会。开展freetalk、对话、背诵、演讲等方式,强化并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能力。
3.3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表扬。用掌声或才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4以宿舍为单位分小组学习,这样方便组织和带动其他同学。
3.5建立晨读的常规机制,鼓励学生早起,到处有朗朗的英语读书声。
3.6充分发挥学院英语协会作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经常举行与英语相关的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
3.7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视听说”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考试改革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但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以一种科学、民主的评估方法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学习,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本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认定,以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总评成绩,满分100分;二是按照课程考核标准进行的期末考核,满分100分,此外,加试口语,也以100分制,笔口试各占一半,该两项成绩最终各按50%计算。两项分之和,为学生最终成绩,即总评成绩=平时总评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笔试+口试)50%。
1.期末笔试: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题型与难度为指针,采用建立英语试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方式进行。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型与分值分配为:听力15分、词汇和语法结构15分、阅读理解35分、翻译20分、写作15分。
2.口试:
1)平时口试:分两项考查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A:考查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根据单元教学课题完成原对话表演,并能根据提示自编对话进行表演。或者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情况。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考察学生根据单元写作内容改写或套写短文后口头复述短文的能力。
B:考查学生日常英语会话,相互交际、问答等口头表达能力。
2)期末终结口试:在本学期所学过的英语日常对话中,由学生抽题进行口试。
(注:本口语考试仅适用于非旅游类的其他各系的《高职英语》)
3.平时成绩:即课堂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平时口试等方面由授课教师评定,以百分制评分。
4.权重:总评成绩=期末笔试+口试50%+平时成绩50%
另附:旅游类三系的口语考核方法和口试样题(附表三)
(1)平时测验基本以口语测试为主,由任课教师在堂课上进行,具体方式由教师自己掌握,计入学期平时成绩。
(2)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增加口语实践能力测试,届时,把学生分成N组,分别由任课教师组成的测试组进行测试,成绩汇总到期末成绩中,分值比例50%。
(3)考前各小组进行抽签确定考核教师、考试题目和考试顺序并按顺序依次进行分组考试,考试时间在期末结课前一个月。
(4)考试内容分三部分。首先就制定的话题进行角色表演,教师根据表演中的语音、语调、语法是否符合习惯表达和语言是否符合语境和外语文化的要求,酌情给出相应的分数。其次是汉译英练习,教师说汉语句子,让学生当场翻译,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句型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最后是学生与教师的问答,考察学生对工作过程的了解和综合表述能力。
(5)要求学生达到的水平:能够熟练、正确地在规定时间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语言得体、举止大方、表达准确,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
课程改革方案 篇2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教育部、人社部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载体,按照“课程改造、体系重构、课程实施”交替递进的模式,通过三年的时间(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系统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实现理念提升、课改做实、课程体系优化、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1.建设一批优质精品的项目化课程;
2.创新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
3.提升学院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4.提高学院整体教学质量;
5.构建新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6.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的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二)任务
1.树立正确的课程建设理念。教师要教“课”,不要教“书”;把课程从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从以“教师讲的好”、“老师完成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项目化课程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关键。通过加强教师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改培训、鼓励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措施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完成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以一个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为教学载体,结合工作任务,在项目化教学中导入知识和核心能力,逐步深入,能力训练方法要求具体,能力、知识、素质要有考核。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内容。
4.教师通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每一位教师必须说课程的整体设计和一个单元设计(30分钟内),由学院或系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小组进行测评验收。
5.教学管理改革。教务处牵头负责对学院历来的教学管理的文件规定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和修改。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6.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改造。规范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确定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各系部要对原有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及时更新、改造和建设确有实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7.专业(群)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造。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系部重点建设的专业(群)名单,制定明确可行的专业发展目标,制定核心课程标准,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8.强化过程管理与督导。各系要加强项目化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的管理,确保先进的课程设计落实到课堂。学院将采取定期检查、抽查、听课等方式对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情况开展检查与督促。
9.课程改革成果的催化。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定期开展教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级精品课、教学资源库、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建设项目,鼓励教师发表课程改革论文和专著,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产品研发等。
三、实施过程
(一)发动与准备(20xx年1月至20xx年3月)
聘请专家来学院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提高认识,全面学习,更新观念。完善修改学院相关教学管理制度。
(二)培训与测评(20xx年4月至20xx年8月)
按“两个阶段”、“三个环节”的步骤逐步推进,每个阶段中贯穿教师课程改革论坛活动。
第一阶段:评委选拔、培训与测评阶段。4月至5月份完成院级评委的选拔、培训与测评工作,通过组织骨干教师集中、封闭的强化培训,确定院级评委最终人选。7月底,完成系(部)级评委选拔、培训与测评工作,确定系(部)级评委最终人选。
第二阶段:全院教师个人职教能力培训测评阶段,共分三个批次进行。10月底完成第一批教师的培训与测评工作;12月底完成第二批教师的培训与测评工作;20xx年4月底完成第三批教师的培训与测评工作;20xx年8月底完成补测教师的培训与测评工作。
培训与测评工作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资料准备和个人设计环节。各系专业教研室组织测评对象开展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确定课程内容和贯穿项目,为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奠定必要基础。个人进行整体与单元教学设计。测评对象应全面掌握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术,选择一门能够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课程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2.课程设计演示、修改环节。本环节中,个人的设计结果要在所属教研室内演示,大家点评,个人修改。反复多次,直到认为基本达标。
各系每周开展一次课程改革学习、研讨或演示、点评活动,全系教师参加,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主持,每周至少2名教师演示,教务处、组织人事处派人督导,聘请职业院校专家现场点评(每系累计不少于四次),教务处负责将各系课改活动开展情况汇总,每周向院长办公会汇报。
在实施过程第一阶段中教务处牵头,每周组织一次学院课改论坛,学院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教学科长、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参加,每次指定一个系主办,由该系主任汇报推进课改的措施,选2-3名教师演示,聘请职业院校课改专家点评,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参与点评。第二阶段根据实施进程适当调整学院课改论坛时间安排。
3.测评达标环节。测评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两部分,课程整体设计说课15分钟、单元设计讲课15分钟,原则上在30分钟内结束测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必须分别通过,才算测评达标。
(三)课程体系重构与成果形成(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项目化课程改革边实施,边修订,边完善。
1.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学习认知规律相结合的原则,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努力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企协同育人。
3.形成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教材、课题、论文等系列成果。
4.产生一批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
5.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建设校内外特色实训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学院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课程改革相关文件起草和具体实施等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组建院系两级评委,开展全院后续培训测评工作。
(1)组建院级测评委员会。
院级测评委员会由9~11人组成,在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经校外专家培训、测评、选拔。
(2)组建系(部)评委组。
系(部)级评委组成员在系(部)负责人、教学科长、专业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等中产生。系(部)评委组由4~6人组成,系(部)评委候选人经院级评委培训后接受测评,从通过测评的候选人中择优选拔。
(二)资金保障
学院将加大项目化课程改革资金的投入,用于聘请专家教师培训、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等项目,保障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机制保障
学院积极优化管理机制、奖惩考核机制等,在全院上下形成积极参与、深入钻研、竞相发展的氛围。
1.制定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课程督导标准。
2.测评结束后将对测评合格人员颁发《教师职业能力测评合格证书》,作为今后教师“双师”能力认定、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首批测评合格的课程,本学期该课程课时费按1.5倍计算。
4.测评不合格的,随下一批次一同进行测评。第三批次测评结束后仍不合格的,须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补测。
(四)硬件保障
1.加强学院信息平台建设。开放电子阅览室,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的需要。
2.加大项目化教学相关资料(图书、软件)的购置,满足教师借阅。
3.创建适合项目化教学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
4.加大实训、实验等教学仪器设备投入,满足项目化教学实施需求。
项目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院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院的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全院各单位通力协作,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为创建具有我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做出应有贡献。
课程改革方案 篇3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行动目标
至20xx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区域和学校;总结发现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
三、重点任务
(一)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破解之策。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
1.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地方和学校职责。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别对义务教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注重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自主权。全面把握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专业的调查研究,强化严密论证,建立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编制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2.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督促指导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注重持续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注重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实施;普通高中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注重适应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
3.健全课程实施监测体系。开展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研制监测关键指标,重点监测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形成反馈改进机制,为有效推进课程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教学方式变革行动
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实验区实验校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精品课遴选、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带动各地各校广泛参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教育部遴选一批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相应设立一批实验区、实验校,依托专业机构建立指导支持机制,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5.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以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为抓手,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鼓励指导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精品课遴选。组织各级优课展示交流活动,开展教学说课评课,示范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6.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全面总结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经验成效和应用模式,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和项目。实施中西部教学支持计划,遴选一批适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促进成果“本土化”落地。
(三)科学素养提升行动
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7.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地方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配齐科学课教师。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遴选推广一批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优秀案例。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加强科学教育实践活动,遴选一批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等,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结合科学课程标准,设计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8.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科普教育专栏,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命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优质线上科普教育资源;持续开展“科学公开课”活动,会同中科院、工程院和高校每年组织30—40位院士专家分主题、分学段录制科普教育公开课;推动中小学定期开展科技节、科技小发明、科普读书、寻找最崇拜的科学家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想,积极开展科学创新实践活动。推动高校实验室、职业院校实训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和高科技企业等向普通中小学开放。
9.加强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根据课程标准,完善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研制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推动地方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支持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鼓励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建设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遴选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中小学基地。
(四)教学评价牵引行动
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丰富创新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指导地方和学校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听课评课制度,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作用。指导各地各校用好教育部委托研制的基础性作业,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水平,鼓励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推动各地广泛开展优质作业设计展示交流,加强作业设计培训。
11.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关于学生评价的相关要求,建设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自评系统,研究制订《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指导各地各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
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2.开展教师需求导向的课程实施能力培训。在各级教师培训中,开展教师评价能力、数字化素养、科学教育等方面专项培训,针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实际需要组织专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持续向教师征集问题和优秀课例,采取“教师出题、专家答疑”“众人出题、能者答题”思路,滚动开发和遴选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培训课程,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确保基层一线教师全覆盖。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加快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13.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准入标准,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和退出机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推进教研方式创新,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在线教研栏目,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教研活动,为教师日常教研提供平台,增强教学案例展示和研讨交流。建设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建立区域教研联盟,加强协同教研。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各级教研员培训交流机制,不断提升教研员服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鼓励探索建立学校正高级教师到教研机构轮换交流任职机制。
14.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更好地适应知识创新、素养形成发展等新要求,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常态化应用。全面总结“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经验,推出一批数字化应用的典型案例。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持续推进,不断将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加强条件保障
各地各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设备设施完善等条件方面保障到位,加强重点任务所需资源的统筹配置。要依托专业机构,联合教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培训、电教、装备等部门,协同配合组建专家团队,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业支撑力量,做好课程实施指导工作。
(三)加强宣传推广
各地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定期组织各类研讨交流、培训研修活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对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课程改革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学校深入学习和贯彻柳城县教育教学工作会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柳城县关于深入开展20xx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以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为载体,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入进行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向管理要质量,向课改要质量,努力提高社冲乡小学的办学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经研究,决定成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三、基本情况
社冲中心小学本部位于柳城县最南端,距县城约60多公里,学校原为社冲中学校址,学校创办于XX年秋,校园总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约20xx㎡。学校五室齐全,各室配备拥有量均达国家级三级标准要求,“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上级要求。
我校下辖8所村完小。小学1—6年级在校生为660人,学前儿童为205人。其中社冲中心小学(本部)学前至六年级共有455人。寄宿的学生有323人。全乡小学共有公办教师106人,校长、教导主任岗位培训合格率为100%。全乡小学入学率为100%,完成率为100%,辍学率为零,全乡小学生犯罪率为零。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为7.92平方米,生均图书11.3册。学校布局合理,校园绿化、美化有成效,校容校貌变化大。小学五室、综合室都达标。从1998以来,小学生毕业率以及行为规范合格率均达到100%。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突破。
四、取得成效
我校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以“办负责任的学校,培养负责任的学生,做负责任的教师,造就负责任的公民”为办学宗旨,努力将学校办成学生的“家园、乐园、学园”。
1、寄宿制办学,较好地解决了路远学生上学难问题,巩固了布局调整成果。
2、学校为外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新家”,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弥补了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从而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农民安心外出务工,对我乡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我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行寄宿制后,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4、寄宿制办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由于村小、教学手段落后,很多学校都是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为此,社会、学生家长反响十分强烈。寄宿制创办后,村小部分学生到我校就读,农村孩子就和中心校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教师队伍人尽其才,达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教学时间得到保证,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远程教育设备)的运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全面开设,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和非寄宿学生相比,寄宿学生课余学习时间有序安排,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寄宿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多,尤其是学校为寄宿学生安排的晚自习由平时的课任教师辅导,等于为每个寄宿学生请一位“家教老师”,这是非寄宿学生很难达到的条件。
5、寄宿制办学,寄宿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学校通过有计划的对寄宿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和内务整理等常规技能训练,学生都能学会和掌握内务整理、排队领饭、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校通过抽查、竞赛等形式促使和要求人人过关。寄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回家也能帮着家长整理内务。
6、全乡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存在问题
1、教师结构出现失衡现象:一是年龄结构断层,从20xx年以来我乡只调入1名毕业生,中老年教师居多;二是专业教师馈乏,语文、数学教师还基本合适,但七学科教师相当馈乏,目前我校只有1名体育专业教师和1名英语专业教师。另外,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是强者,但在科研工作方面重视不足,成果不显著。
2、我乡对村完小管理不到位,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成绩一直没有提升。
3、教学设备还需进一步的完善,目前中心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学平台,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学生电脑陈旧,有的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信息技术课的开设。
4、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谈,而家长和社会都对寄宿制寄予厚望。如何保证寄宿制在安全服务的同时,又能全面发挥育人功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5、学生基础薄弱,“留守儿童”比例大,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全乡约有三分之一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很难有效管理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想管理又鞭长莫及,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虽然老师也进行家访、电话联系父母,但效果不明显。
6、学校的娱乐设施极少,学生玩的东西太少了,学校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7、课桌椅是学校的基本设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设备之一,但是我校目前课桌椅全是旧桌椅,对学生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问题。
8、学校的图书量不足,且书籍陈旧,极大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程改革方案 篇5
为贯彻落实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建设需要,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根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支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教育现代化规划》等,实施此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术教育法》,认真落实《“十四五”教育现代化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重建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改革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改革内容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岗位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共同参与,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改革步骤
(一)四个阶段
1.学习培训:学习基于课程改革的课程观。解决教师理念问题。
2.市场调研: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
3.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
4.课程开发:落实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质性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二)三个步骤
1.开发开发专业技术课程
2.改革改革人文工具课程、素质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等
3.构建:系统构建保障体系,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积极推进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制度建设等。
(三)三个核心环节
1.头脑风暴:召开由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专业教师、课程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形成《专业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定位表》。
2.分析开发:学院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形成《专业定位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职业能力(技能)分解表》、《专业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表》。
3.研讨决策:学院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论证并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三个转换
1.行动领域分析:从岗位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能力的分析转换。
2.学习领域开发:从职业能力到课程方案的转换。
3.学习情境设计:从课程方案到教学和学习方案的转换。
五、具体要求
1.关于行业调研
各专业的教师原则上都应参加调研。调研范围以市所辖地区为主。调研对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支柱产业、骨干企事业单位;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相关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企业的有关人士;人才市场上有关企业的招聘人员;我院历届毕业生。调查面要宽一些,调查数量要多一些。调查时,必须认真填写调查表。各位老师的调查结果按照职业岗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2.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职业岗位(群)定位必须经过行业企业专家和本专业全体教师的认真研讨,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我院和本专业的师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和专业发展规划,确定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标准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3.关于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应以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主,组织本专业教师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能力确定后,要对各种能力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分解为能力要素,为下一步课程设置奠定基础。
能力分析综合,根据“基本能力”、“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三个类别进行归类。“基本能力”主要是作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通用能力"主要是专业大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如∶机械、数控、模具等专业学生作为制造大类人才应具备的识图绘图能力、金工基本操作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本专业或专业方向(职业岗位)所特有的必备能力。
对每项综合能力应分解成单项能力,单项能力可分为两种∶
①构成综合能力的单项能力,各单项能力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如外语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译等五个单项能力。
②按照认知规律将综合能力分解成为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形成性过程。
在进行职业能力综合分析应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
4.关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各项能力应该有一定的课程支撑,二是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必须针对某(些)项能力。避免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防止因人设课;也不能出现有能力目标却无课程支撑的漏洞。在课程设置时,必须进行课程的整合,并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第一课堂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在教室或实验实训室(基地)进行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应在教师指导下、以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开展为主要形式,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到社会或企业中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课程改革方案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树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观,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教育教学根本标准,推动课程建设和“课堂革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目的
(一)客观评价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注重能力素质培养。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训练、全面发展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原则
(一)考核主体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和企业参与评价。
(二)考核项目多维化。除考核知识、技能外,增强对学生社会能力、思想素质、劳动意识和能力的考核。突出能力素质培养,淡化对知识的机械性记忆要求。
(三)过程评价标准化。制定过程性评价量表,对过程性评价的主体、项目进行标准化设计,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期末考核科学化。坚持命题、监考、阅卷全面教考分离。完善题库,客观题型从题库抽题考试;主观题型由第三方命题(含企业)考试。
三、改革措施
(一)多元多维标准化开展过程性考核
1.提高过程性评价(即平时评价)占比。考试课程由占课程占总成绩的30%提高到35%,特殊课程、特色课程开课单位还可向教务处提出申请进一步提高占比;考查课程由开课单位自行确定过程性评价占比,最低不低于50%,最高可为100%。
2.改革评价方式。改变以出勤、作业、提问为内容的简单评价,实行综合评价。每个教学模块(或项目、任务等,下同)结束后,开展一次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和学生本人,评价的项目包括学习态度、社会能力、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详见过程性评价量表)。过程性评价要公开透明,每次评价结束后要向全班公开。期末考试前一周,任课教师把各教学模块评价表及汇总表报送给开课教学单位及学生所在二级学院。
(二)对标岗位工作能力科学开展期末考核
1.理论课程淡化机械性记忆,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理论课程考试继续坚持主、客观题型分数权重大体相当。客观题型要进一步完善考试题库,从题库随机抽取试题考试。课程建设项目组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对现有题库进行修改完善,注重吸收1+X证书考题、最新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内容。主观试题由开课教学单位组织校内教师或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命题。主、客观试题都要淡化机械性记忆考核,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核心专业课程要对标岗位工作能力需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客观试题考核逐步实行机考,主观试题逐步探索有限度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查阅教材和笔记。
2.实践课程转变单纯技能测试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实验实训课程实行成果评定和命题检测两种考核方式。实训内容单一,且实训成果能够保留下来的课程,期末考核直接评定学生实训过程中完成的成果即可,无需另行组织期末考试。其他实训课程由开课教学单位组织校内教师或校企双方人员共同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进行现场考核。现场考核可根据考题性质申请开卷,允许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完成考核。实验实训考核要注重考核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既包括技能和知识,也要把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纳入考核范畴。理实一体课程既考核理论,也考核实践,两部分的分数权重由开课单位根据其课时比重具体确定,考核方式与上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考核要求相同。
(三)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命题组织和研究
1.课程建设过程中,各门课程都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改革目标,完善理论考试客观题型题库,编制理论考试主观题型及实践课考试样卷样题。
2.学校成立命题研究中心,并分专业群成立命题研究小组。主要职责是对标学生就业岗位(群)的核心工作能力,依据课程标准,审定各门课程的考试样题,验收考试题库。
3.每学期考试前,各开课单位按教务处统一要求为各门考试课程确定1名命题人,在听取学校命题研究人员、专业负责人、企业资深人员及任课教师意见基础上,进行命题。具备条件的,由企业命题,校方负责审核。题型要开放、创新,具有一定综合性,能够考核学生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4.每次考试结束后,学校命题研究中心分头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意见,并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对命题质量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以评价改革推动教学改革
1.坚决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宣贯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作用是主要组织、指导、督促、评价,而不是“讲”,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要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精心设计教学项目、教学任务,积极开展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按教学模块、项目、任务为学生设计综合性“作业”任务,大力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淡化对知识的机械性记忆要求,强化知识的应用性考核评价。
3.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拓展到课前和课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展课前指导和课后督导,让学生忙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积极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课上布置的学习任务(综合性作业),通过努力真正学习到职业发展的本领。
4.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培养。
四、保障措施
(一)学校要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考试考核改革培训,提高教师改革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工作水平,积极开展考试考核改革,同时以考核改革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课堂革命”。
(二)学校要积极开展考试考核改革研究,指导考试考核改革科学、规范开展。要组织开展考试考核改革教学展示和经验分享等活动,提高教师改革意识和改革水平。
(三)继续实施教考分离,客观评价教学质量。期末考核从命题、监考到阅卷均由非任课教师组织,同时进一步加强考试保密工作,制定保密制度,严肃追究泄密责任,以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岗位工作能力,客观评价教学质量。
五、实施安排
(一)20xx年10-12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1.教务处录制网络培训视频,为各院部培训教师提供资源;定期调度、推进教师学习、培训、研讨情况和学生发动情况,印制有关表格,做好准备工作。
2.院部利用教务处视频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培训要全覆盖,并进行考核;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提出落实改革的具体路径、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要在学生中进行发动,并组织教师进行试点,积累经验。
3.成立期末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开展命题改革研究。
(二)20xx年3-6月,全面开展课程考试改革
1.全面推行过程性评价改革,教务处和院部要加强改革的指导和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培训、整改;各教研室要组织开展评价改革的交流和研讨,总结经验,促进改革深入开展。
2.除特殊课程外,全面开展期末命题改革和考试改革。
课程改革方案 篇7
为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现就全面推进我区幼儿园课程改革制定如下方案。
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组织实施了第一轮、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有力促进了瓯海区学前教育城市化进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学前教育在配套园建设、等级园扩面、普惠园扶持、民办园发展、集团化办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保教质量明显提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区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课程建设体制改革成为新的改革潮流。
目前,在全区幼儿园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两类主要问题:一是在省三级和准办级幼儿园当中,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有“四多四少”,即学习多、游戏少;室内多、室外少;教师预设多、幼儿生成少;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多、小组和个别活动少;个别幼儿园有比较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二是在二级及其以上幼儿园中,幼儿园试图通过园本课程的开发,树立幼儿园的品牌特色;但当前的园本课程开发者缺少理论引领和技术指导,课程设计定位不准确,使得开发出的课程缺少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立场与视角,课程方案参差不齐,质量不高;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一日活动安排不够合理、科学,课程实施随意性大;课程评价相对缺失等问题。
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既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有效落实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经验,逐步消除“看管式”“放羊式”现象。我区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将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要保障,通过园本化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加快推进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助推“科教新区、山水瓯海”建设,努力让城乡适龄幼儿都能享有公平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保障我区每一位幼儿从“有园上”迈向“上好园”。
二、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幼儿园课程质量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和桥梁。课程也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以“关注幼儿一日活动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幼儿学习方式多样化,全面提升保教质量为重点,凸显“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有效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升基础课程实施和园本课程开发质量,探索区域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模式,并逐步形成品牌特色,使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得到有力提升。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原则
瓯海区课程改革以基于儿童立场为主旨,服从于使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学前教育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蕴涵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倡导的核心理念是:“看见爱与自由,看见生长的力量”。“看见爱与自由”指向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行动要领,要求幼儿园教育要以爱与尊重为基调,给予孩子宽松自由的空间与心理环境。“看见生长的力量”指向课程的目标、实施过程与评价,要求教育者相信幼儿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发展潜质,只要给幼儿提供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必然会见证幼儿自我生长的力量。“看见爱与自由,看见生长的力量”,要成为瓯海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支撑。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游戏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既是儿童的一种活动,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带有极强的自主自发的性质。因此,课程不仅要纳入儿童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而且也要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区。游戏和学习要进行有机结合,教师要能够结合起来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活动的`游戏性质,无论是故事阅读、音乐活动,还是身体锻炼、科学探索,都倡导使用充满想象的、让幼儿充分体验的游戏因素。
(二)生活性。“一日活动皆课程”,课程应该注重发掘生活的教育价值,将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作为主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体验和探索。同时,也要非常关注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资源,帮助儿童发展他们自己的观念和精神世界。将一日生活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地引领教师去实现这些环节的教育价值,将主题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一日生活的环节。
(三)亲历性。“做中学、玩中学”,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集体教学活动往往重视儿童“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这是和抽象符号知识学习内容分不开的。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该倡导围绕具体的问题,运用具体的实物,通过幼儿的身体去感知和探索,去表现和创造。这种对亲身经历的强调意味着幼儿身体和感官在活动中的高度参与,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四)层次性。“尊重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要体现每个年龄段教学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适合的课程。
四、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规范基础主题课程,防止“小学化”倾向。我区民办幼儿园占绝大多数,在实施基础主题整合课程过程中,出现上面分析的“四多四少”的问题,甚至个别幼儿园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小学化”倾向,针对这类幼儿园,我们提出规范先行,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幼儿园课程意识,通过园本研修的途径,提升教师执行主题课程的能力,真正实践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本实施方案提出“五个一”规范策略,防止“小学化”倾向。
1.每一张“课程表”。“一张课表体现课程精神”,我们要科学合理制定幼儿一日作息时间表、周计划课程表、主题网络设计表、户外活动安排表等,以保证课程有效落实。
2.每一个“游戏环境”。在课程建设中,游戏环境的创设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要能处处体现游戏课程特色,将游戏课程渗透在幼儿生活环境中,为幼儿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区域。
3.每一个“半日活动”。课程建设要保证课程的开展真正落实到班级,落实到教师,最终促进幼儿在课程建设中的发展。我们要将目光从聚焦一节集体活动到关注幼儿一日活动,向半日活动要质量。
4.每一次“幼儿活动”。幼儿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六一”、运动会、科技节、绘画节、童话节以及中国的传统节日等等。以幼儿节日开展课程建设,从课程中寻找适合幼儿的活动主题,定期举行一系列活动,充实幼儿园课程建设。
5.每一处“生活细节”。课程来自于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教育回归生活,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本着“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理念,让课程内容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关注幼儿在园每一个生活环节的教育因素。
“五个一”着眼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树立,以《指南》实施的四大原则为指引,以《温州市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工作规范》为抓手,把教研重心放低,普及面扩大,着力克服“小学化”的倾向,通过园本教研的方式,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以及日常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研讨,全面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的规范和保教质量的提升,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课程领域及幼儿园保教实践中得以体现。
(二)开发园本课程,形成三类课程范本。在前期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园本课程开发者缺少理论引领和技术指导,课程设计定位不准确,使得开发出的课程缺少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立场与视角,园本课程出现碎片化、零散的状态,为引领园本课程走向科学化、精品化、系列化,我们鼓励各园自主申报品牌课程项目,以科研带领,课题研究的方式,助推精品园本课程创建工作,形成三类课程范本,并建立课程群,实现资源共享。
1.生活化课程。将幼儿园课程与幼儿操作、探究、交往、感受等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让幼儿在爱与自由的生活学习境遇中习得经验、得以生长的课程。
2.游戏化课程。以“安吉游戏”“温州游戏”的研究为基础,将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创设自由、自主、愉快的环境,激发孩子自我生长活力的游戏课程。
3.综合性课程。是幼儿园特色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能涵盖幼儿生长所需的五大领域内容的课程。
以上三类课程改革范本可作为构建园本化课程体系(一级园)、园本特色化课程(二级园)和特色活动(三级园和准办园)的参照。在三类课程范本的开发内容中,又可以具体分为:微型课程、整体课程、乡土课程、领域拓展课程等等。“如何分类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各种课程框架下的内容是否能保证幼儿的基本学习,是否能为其发展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
为此,我们提出园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四个真实”,第一,启于教育的真实状态;第二,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第三,基于幼儿园的真实发展;第四,利于教师的真实成长。
(三)统筹整合园本课程,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幼儿园要根据具体情况实现基础主题课程和园本课程的优化整合。
1.实现主题课程和园本课程的有效整合。“主题”和“园本”课程互通。一方面,要努力研究一些本土化的园本课程,以弥补基础课程中的“缺位”现象,满足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注重探索自身的办学理念,研究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创建独特的幼儿园课程文化。此外,课程设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实施课程时要结合幼儿园和幼儿实际,进行修改和完善,关注课程的实践生成。
2.实现云课程网络资源共享。根据课程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设计不同的平台,搅动思维,激发内驱,促进各园走上、走稳、走远课程建设之路。运用课程汇报、课程故事、课程展板展台、课程手册、课程现场呈现、典型经验引领、课程成果经验推介会、课程微信群、云课程网络资源等平台的构建,区域推进课程共享,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分享、交流,为幼儿和教师提供多样化课程,促进全区幼儿园在课程教材改革领域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化、信息化。
五、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一)树立过程质量观念。课程质量评价应以班级保育和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为核心,重点关注各类活动中的人际互动,聚焦课程支持每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有效性,通过诊断性、发展性评估,推动课程质量的可持续提升。
(二)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保障和落实外部评价者以及园长、教师、幼儿、家长等多元主体在课程评价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全面、全程、多方位的评价;通过对评价信息的分析,全面诊断问题,制定和实施课程改进方案,促进课程质量全面提升。
(三)注重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评价。加强对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及师幼互动等能力的评价,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六、课程改革的行动策略
(一)整合力量。义务(学前)教育科牵头、联络、指导各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督导室负责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和考评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规划与评价;计财科负责品牌建设专项经费;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品牌课程建设的实施研究和高端培训。
(二)专家引领。区教师发展中心要成立幼儿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聘请省级课程专家引领指导全区开展课程改革,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每位区级专家至少负责联系1个镇街。指导小组努力为幼儿园做好她们需要的多方资源链接,以开拓视野,转变思维,提升品味,帮助幼儿园把品牌课程做精。采用院校合作、专家聘请、信息共享、伙伴合作等方式,形成有顶层设计的区域性一园一品发展联盟,能呈现百花齐放,多元独特的园本课程。
(三)上下联动。一个是自上而下的通道,由教育局进行品牌课程整体规划,教师发展中心确定课程研究重点,择优确定若干所“样本园”,采用“样本园带动课改园”的实施路径方式推进课改工作。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通道,所有“课改园”按所建设课程的范本组建三个课程联盟,通过教育督导、教学调研、联盟园自主申报、联动诊断指导,着力突破三级园课程改革难点焦点问题,帮助三级园编制园本化课程方案,完善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实施,推出幼儿园品牌建设中的优秀典型经验。
(四)分批推进。全区分三批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一批20xx年开始,选取三分之一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启动实施课程改革;第二批20xx年开始,再选取三分之一的幼儿园启动实施课程改革;第三批20xx年开始,全面启动实施课程改革。
七、课程改革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区教育局要切实加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领导,成立区幼儿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落实幼儿园课程改革经费。教育局要调整相关督导评估指标,建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评价激励机制,明确园长是课程建设的第一负责人,确保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自主权,有序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
(二)强化师资建设和教学研究。多渠道、多途径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开设能力。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科研部门要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拓展园本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经验,组织园本课程教学区域研讨活动。幼儿园要通过园本研修,定期组织园本课程教学观摩和专题研究活动,总结成功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实现园本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三)重视课程审查与评估。幼儿园应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制订幼儿园课程建设规划,审查各类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开发质量和实施成效。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的评议和指导,搭建精品园本课程评选平台。四项考评推动品牌课程建设,一是特色品牌项目评选;二是精品课程评选;三是幼儿园发展性评价考核;四是特色品牌幼儿园评选。四项考评形成了从单项到整体的有梯度的进阶,有效激励各幼儿园建设品牌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强化成果宣传和推广。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要密切关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推进情况,定期组织课程改革现场展示活动,为我区深化课程改革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各幼儿园要及时总结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树立课程改革先进典型,及时将课改经验、活动在各类媒体上进行宣传,努力营造我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课程改革方案 篇8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部署,20xx年秋季全区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以下简称“新课改”)。为了确保我校的新课改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贵港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有机衔接,引导普通高中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实效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二)坚持服从领导,有序推进原则。坚持在自治区教育厅统筹下,在贵港市教育局领导下,结合我校办学条件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做到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三)坚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积极培训、学习先进、广泛宣传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目标
从20xx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将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重点任务
(一)落实课程方案。
1、教学时间安排。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普通高中每周35课时,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课时计2学分,1个专题教学时间18课时计1学分。模块教学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
2、开齐课程。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具体安排见附件2。
3、学分计算。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为144学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1个模块通常为36课时,学生学习1个模块并考试(或考核)合格,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个模块原则上为18课时,相当于1学分;也可灵活处理模块内容,按0.5个学分组织学习,增加课程丰富性。学生高一高二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应获得一定的学分。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研学旅行和生涯规划等,其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
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包括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以及校本课程统筹。
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具体安排见附件1。
(二)扎实做好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和校本研修,学校领导也要积极参加市县区组织的领导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组织实施能力。科研处要根据使用新教材的具体时间安排,分年度、分年级、分学科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新教材培训,保证每位老师都要完成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培训任务。
(三)加强课程管理。学校教务处要科学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保障实验教学内容和课时,不得随意增减各科目学时总量。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强化铸魂育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体育与健康三个学年每学期必须开设,并结合运动爱好和特长以及个性发展需要提供选择性模块。鼓励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发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开展志愿服务,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及校本课程相关专题内容统筹。推进“五育”课程融合,充分发掘课程资源,丰富选修课程,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四)深化教学改革。教务与科研处要切实加强对学科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坚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要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学校教务处要完善适应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和学分认定办法,坚持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指导学生有序推进选课走班、科学开展学分认定工作。教务处要结合实际,合理开设学科组合的数量和学科组合结构,科学指导学生选课。加快建立完善选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学分认定办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六)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学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修订)》的规定,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实施细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纳入评价内容,要做到客观真实。
(七)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并涵盖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学生发展指导方案,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组建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注重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课程、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八)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各学科因地制宜,加强我校特色课程建设,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大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统筹使用力度,探索课程、教师、场地、设施设备区域共建共享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通过校际合作、社区合作以及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方式共同研发课程资源,实现校域间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校新课程实施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加强条件保障。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建设资金扩大教育资源,加快化解大班额,完善专用教室、功能教室配置。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根据学科组合开设情况及学校教师编制,制定专任教师补充计划,及时组织招聘,配足配齐学科教师,特别是要重点做好学生选课人数较多的学科教师招聘,优化教师学科结构,保障学生选课需要。同时也要认真开展教师培训,在完成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要聚焦新课程实施重点难点开展专题培训,确保各学科教师全面掌握新课程内涵和要求。
(四)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强化学科组建设,创新学科组教研活动机制,科研处组织学科组积极探索校际联合教研,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密切教研与教学的联系,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研究,不断提高教研水平,及时推广教研成果,指导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积极学习先进经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解决我校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首先邀请课程改革专家指导我校课程改革,学习课程改革先进理论;其次加强校际交流,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经验,为我校课程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六)广泛宣传课改。学校通过校园网、宣传板、召开家长会、开放学校和开放课堂等途径让社会、家长了解课改,认同课改,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广泛理解、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课程改革方案 篇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小学课程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本课程改革方案,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推动小学课程体系的全面升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
一、课程改革内容
1. 课程设置
(1)强化基础学科: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增设拓展课程:开设科学、艺术、体育等拓展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加强实践活动:增加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方法
(1)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成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3)强化激励性评价: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措施
1.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改革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2. 完善教学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本课程改革方案旨在推动小学课程体系的全面升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我们将按照方案要求,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多元、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次课程改革,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课程改革方案】相关文章:
课程学习总结11-05
课程学习总结(精选)07-22
课程教学总结05-18
课程学习总结02-20
课程学习计划10-18
新课程学习总结11-22
课程计划书11-22
学期课程教学总结08-24
新课程学习总结05-24
课程学习计划[实用]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