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更新时间:2024-06-12 00:09:41
  • 相关推荐
【精】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篇1

  为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十四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工作部署,推动我省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明确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激发新发展内生动力,坚持需求导向和应用驱动,坚持融合创新和底线思维,坚持优化改革和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特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字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坚持数字赋能。锚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治理、管理服务等学校核心工作需求,因应新时代学校发展要求,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变革和科研创新。

  3、坚持项目推进。强化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抓住网、云、应用、数据、人、安全等信息化要素,将业务应用摆在突出优先位置,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以重点项目和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4、坚持安全可控。围绕数据、技术、系统、网络、管理等方面安全,构建与教育数字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安全和保障团队。

  三、发展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福建省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点实现“四提升四支撑”:“四提升”即以建设省教育专网提升教育数字化底座支持力、以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优质均衡水平、以驱动教育数据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以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四支撑”即以数字校园普及支撑传统学校数字转型、以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与示范应用支撑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以过程化和数字化的电子学习档案建设支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以防护体系构建支撑绿色安全可信教育网络空间建设。

  四、主要任务

  (一)聚焦教育行业应用场景,促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融合

  1.赋能全学段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革新,实现融合创新。学前教育重点发展智能监管,家校互动,游戏化的教学应用;基础教育重点推进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赋能课堂教学,助推“双减”提质增效和优质均衡,构建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引导职业院校基于未来工作场景,构建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教学空间和实训教学环境,辅助教师高质量教和学生自主地学;鼓励高校积极开展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实践和应用研究,积极发展“互联网+教学”“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推动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泛在可选的终身学习数字生态。

  2.普及“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全面推进“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力争实现名师名校课堂资源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知识点,依托“福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名师名校课堂资源在区域及全省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校与薄弱校建立远程在线帮扶关系,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通过“专递课堂”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3.强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建设面向广大师生的实名制网络空间,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汇聚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和应用服务,提升教育教学支持能力,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推动学校、师生常态化应用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学校利用空间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校本在线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师利用空间开展知识管理、资源建设、移动教学、在线同步教学、网络研修等教育教学活动;支持适龄学生运用空间开展泛在、个性线上学习,推动空间数据的便捷管理和共享,强化学习数据的分析应用。

  (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环境

  4.建设福建教育专网。依托福建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已有建设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原则建设福建教育专网,全面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统一规划管理网络地址和域名,提升公共网络与教育专网的跨网访问速度,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推进全省教育系统IPv6规模化部署和应用。打造一体化的教育大数据中心,鼓励通过混合云架构构建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的教育云。

  5.打造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原则,建设“福建智慧教育平台”,重点打造“福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福建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福建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福建24365 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汇聚我省各学段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面向公众提供的教育服务事项,为全省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积极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的延伸与拓展,推动实现五级联动、上下贯通。

  6.升级改造校园基础设施。推动各地积极保障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维护和更新,继续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智慧教室等信息化环境,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规范化建设、融合创新,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

  7.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支撑基础。搭建开放共享的省级“互联网+教育”数字底座、能力中台和数据中台,为“福建智慧教育平台”“福建教育治理平台”等提供统一支撑。基于教育部“一校一码、一人一号”的数字认证互联互通互认体系,以及福建省社会用户实名认证服务体系,推动各级各类“互联网+教育”平台的统一用户管理,实现集中授权和单点登录。

  8.优化各级各类“互联网+教育”平台。积极引导各市、县(区)、校推进业务流程梳理再造,促进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基于省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能力中台,开放服务接口,实现各级各类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助推教育应用优化升级。鼓励各地各校基于数字基座,探索“标准化(基础应用)+个性化(应用插件)”排列组合的应用模式。

  (三)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各类教育教学需要

  9.加强优质多元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国家、省、市、县(区)、学校五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无缝对接和共享。汇聚教科研部门优质课、精品课、德育精品项目等优质教育数字资源,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针对性开发优质特色在线资源;深入挖掘“闽文化”“福文化”及当地特色文化,打造一批质量优良、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专题教育资源;鼓励各地各校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其他特色资源,丰富优质资源体系;根据学段特点,职业院校重点建设情景式系列化自主学习微课和技能性演示操作课程资源,高等院校结合专业大类核心课程覆盖需求,加强线上课程等资源的建设和常态化应用。

  10.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监测,基于智慧教育平台体系跟踪分析资源应用情况,更好掌握各类平台、各项课程和资源的应用推广情况、使用效果和评价反馈。畅通不同使用主体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反映渠道,建立资源准入、汇聚、共享、评价与淘汰机制。构建资源目录和资源地图,提升“支撑教”与“促进学”的优质数字资源管理和运用效率。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建构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供给、多形式服务的具有时效性、专业性特点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鼓励师生、社会力量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11.强化数字资源内容审核及产权评估。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上线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围绕政治性、科学性、适用性和规范性,采用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上线必审、更新必审、审必到位”,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接受公众投诉举报,建立健全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机制。建立数字教育资源提供主体实名认证制度,出台免责条款,确保平台上线的资源产权明晰,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肖像权、隐私权、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的情形。

  (四)提升师生数字技能与素养,健全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12.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深入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行动,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扩大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开展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构建智能技术支持教师发展、优化教师管理的新模式。重点培养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理念及方法,重点提高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引领区域研修和指导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3.实施未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计划。以师范生未来教学需要和专业发展为导向,推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建设未来教师信息素养实训基地,强化师范生基于信息环境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具备一定教学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

  14.强化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信息化项目、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力度,深化创新应用导向的高校信息技术类学科专业建设,以“产学研”融合模式培养多层次、多形式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兼备的人才,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信息化专家。

  15.培养面向智能时代的数字公民。完善数字公民培养体系,将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教学,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科创(STEAM)教育等知识模块比例。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实践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

  (五)推进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综合服务能力

  16.打造福建教育治理平台。汇聚教育部统一建设的教育治理核心应用服务和省级自建的教育治理通用应用服务,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加强教育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和集约管理,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接国家、省教育治理平台,开发特色应用服务,全面提升全省教育系统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

  17.建设福建省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建设覆盖国家、省、市、县(区)、标准化考点五级联动的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切实发挥教育信息化对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业务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配齐、配足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所需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和完善具有身份认证、试卷跟踪、作弊防控、标准化考点管理等功能的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以考生库、考点库、工作人员库为主体的考试全局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以考试大数据为支撑、以动态数字图为展呈的决策指挥系统。

  18.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及应用。完善教育政务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加强分级分类的教育数据规范,全省教育数据逐步实现“一数一源”,建立“覆盖全省、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大数据体系。规范教育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存储、治理,完善教育数据采集、应用、备案等相关管理制度。

  19.推进教育治理数据联动业务协同。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协同化、移动化,优化办公流程,将办公应用向移动端延伸,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各项教育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动管理服务“减流程、减证明、减时间”,基于福建省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运用教育数据驱动教育“放管服”改革,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治理中的深度应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服务的精准化、决策的科学化,大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六)开展数据驱动深化应用,服务教育督导和评价改革

  20.推进“数字学生”一体化应用。围绕学生成长全阶段,建立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机制,通过点滴数据的汇聚与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学生成长档案,实现精准画出学生个人“数字画像”和群体“数字画像”的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21.建设省教育督导智慧云平台。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推进督导工作从定性评估转向精准评估,从人工督导转向智能实时督导。挖掘数据价值,创新督导方式,建立“数据说话、数据评价、数据决策”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实现督导指标体系标准化、督导工作流程化、督导管理网格化、督导工作移动化、督导管理智慧化、档案管理现代化。

  22.深化教育评价技术应用研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创新评价工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招、高招中的应用。

  (七)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营造教育系统清朗网络空间

  23.提升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六个层面出发,建立“三化六防”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机制,提升全省教育系统信息系统(网站)防护能力。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完善数据容灾机制。持续开展各级网络安全演练,通过攻防对抗、沙盘演习等方式,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

  24.加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风险的源头管控。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检查,深化落实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制度,加强数据收集、汇聚、存储、流通、应用、销毁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落实关键数据使用的审计、脱敏机制,科学规范数据采集范围、访问权限、存储周期和共享方式,降低数据安全风险。广泛应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安全性满足要求的国产软硬件产品,确实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供应链安全。

  25.营造利于师生发展的清朗网络空间。依托教育专网建立绿色上网防护体系,自动识别、屏蔽不适合未成年人访问的应用、网站和信息。加强面向师生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不断巩固壮大网络思政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各部门协同,与公安、通管、网信等有关部门信息共享、舆情共商、联动处置,共同为广大师生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26.加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网络安全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快网络安全领域新工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提高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网络安全岗位职责与能力体系,定期开展各层次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联动

  加强党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坚持网信事业正确政治方向。强化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网信职能部门,加强统筹管理。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机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和区域统筹,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等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智库、工程中心、创新平台、学校、基础电信运营商、信息化企业等主体优势,鼓励其联合设立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或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科技链有效结合。

  (二)完善统筹保障,引导多元投入

  优化教育经费结构,持续加大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内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更多智慧城市、新基建等领域专项经费投向教育信息化领域。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社会团体、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多元建设机制。

  (三)加强示范引领,推进数字化转型

  鼓励各地区、各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及特点,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智慧教育应用项目。分年度遴选10个左右县(市、区)建设“省级智慧教育试点区”、100所左右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省级智慧教育试点校”。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可规模应用的样板项目,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以点带面引领省内各地各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教育新途径和新模式。

  (四)完善督导机制,加强动态监测评价

  将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纳入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和对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范围,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探索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价机制。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篇2

  教育数字化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提升,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特制定以下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一、建设内容

  1. 基础设施建设

  升级校园网,提高网络带宽和稳定性,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流畅传输。

  建设高性能数据中心,集中存储、管理和备份各类教学资源与数据。

  配备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2. 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收录各类优质课程、教学视频、电子教材等。

  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通过平台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

  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与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资源。

  3. 教学平台建设

  开发在线教学平台,支持在线授课、互动讨论、作业提交等功能。

  搭建智能学习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推荐和反馈。

  建设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平板等设备进行学习。

  4. 教育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信息的电子化、自动化管理。

  开发教务管理系统,支持课程安排、成绩录入、考试组织等功能。

  建设教师管理系统,实现教师信息、教学进度、科研成果等信息的统一管理。

  5.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采用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技术手段,保障师生信息安全。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

  二、实施步骤

  1. 调研与分析:收集学校、师生需求,分析现有教育资源与设施情况,明确建设目标和重点。

  2. 规划与设计: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和技术方案,明确各项建设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3. 开发与建设:按照规划和技术方案,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平台建设和教育管理系统建设等各项工作。

  4. 测试与调优:对建成的教育数字化平台进行全面测试,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确保平台稳定可靠。

  5. 推广与应用:组织师生参与平台培训,推动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优化和完善平台功能。

  三、预期效果

  1.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降低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2. 促进教育公平: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促进教育公平。

  3.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通过实施本方案,将有力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动态,不断优化和完善平台功能,推动教育数字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篇3

  一、工作目标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园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应用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到20xx年,创建100所以上市级数字化示范校,建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走在全省前列。

  (一)校园环境数字化。

  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环境网络,到20xx年实现“校校网、班班通”,全市生机比、多媒体教学小平台班机比、建网率、应用使用率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一流水平。

  (二)教学资源数字化。

  加快建设教学资源网、学科教学基础资源库、校本网络课程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三)教育管理数字化。

  整合完善学校oa、学校主页、广播、一卡通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等系统,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学应用数字化。

  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加强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

  1、20xx年1至4月。研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各地各校根据方案制定配套实施计划,分步推进实施。召开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推进会,统一部署实施工程。

  2、20xx年3月至5月。从全市中小学推选确定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组织试点学校校长考察学习全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先进经验,邀请有关专家来温指导讲座,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二)全面推进阶段

  1、20xx年6月,制定《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细则》,开发“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的软件平台。成立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技术指导小组,调查指导试点学校并做好评估细则审核完善工作。

  2、20xx年9月,组织示范数字化校园创建申报。申报学校利用开发的`“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的软件平台,根据《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细则》上传参评的相关材料。

  3、20xx年12月,成立由市教育局督导、中教、小教、职教和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人员组成的专家评审组。以“评估细则”为标准,对申报学校上传的创建材料,结合实地查验,开展创建评审,对符合标准要求的学校进行发牌、表彰、奖励。20xx年至20xx年,每年创建不少于25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

  4、20xx年-20xx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教育oa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平台;20xx年-20xx年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大平台。

  5、从20xx年开始,每年上半年,从上一年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的学校中评选出创建工作先进,每年评选25所共评选100所先进学校。由学校申请,县(市、区)教育局初评推荐,市教育局审核表彰。

  6、20xx年10月,召开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研讨推进会,总结两年以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和先进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针对性措施,继续推进创建工作。

  (二)总结推广阶段

  20xx年,完成100所示范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召开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全市总结推广“示范数字化校园学校”先进经验,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技术保障。

  市教育局成立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工作组织领导和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日常管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做好技术指导、咨询等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力推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二)切实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

  各地要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制定本地区五年专项经费投入方案,并建立保障机制,在全市形成共同建设,同步发展的局面。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新农村新校园改造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经费,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市教育局根据创建计划,对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和创建先进学校予以项目奖补。

  (二)课题引领数字化校园建设。

  市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中心要把区域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研究课题,以研究引领和推动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三)加强教育培训和考核督查。

  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基础。加大督查力度,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现代化学校、素质教育示范校、重点示范学校、评估内容,并纳入县(市、区)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篇4

  为落实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数字赋能教育,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结合潍坊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育公平,坚持改革创新,培养面向未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多样、特色、优质的美好教育的需求。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总要求,运用数字技术助学、助教、助管、助研、助政,推动教育全链条、全流程、全要素、全时空的数字化,激发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着力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开放共享。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字化推动育人质量提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遵循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段的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整合资源,筑牢基础,补齐短板,整体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三)坚持需求驱动,创新应用。聚焦重点难点热点,基于问题解决,创新应用场景,以数字化全面赋能教育发展,驱动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的全方位、系统性变革和重塑。

  (四)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安全。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主动防范化解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风险,加快构筑可信可控的教育数字安全屏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xx年,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全面提升,数字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教育教学、教育治理、教育评价更加科学精准,教育惠民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数字化应用环境显著优化,数字资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技术对潍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持续溢出效应得到充分释放,更有质量、更加公平、适合人人、绿色开放的数字教育新生态基本形成。

  四、重点行动

  (一)实施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

  1.提升教育干部数字化领导力。提升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数字治理能力,组织全覆盖、差异化培训,将数字技术深入应用于工作和学习,增强数字思维、数字认知和数字技能。建立校长数字化领导力模型,将数字化领导力纳入校长考核评价,校长每年参加数字化领导力培训不少于20学时。实施教育数字化先行校培育工程,重点培育30所学校,打造成为教育数字化品牌学校。

  2.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加快推进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试点市建设。开展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的能力。建设“云上”教师研修学院,开展精准在线研修。推进数字化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培育数字化教学名师30人、骨干教师1000人。到20xx年,全市90%的教师达到《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作为潍坊学科领军教师培养的内容。

  3.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全面推进全国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试点市建设,开足上好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形成“普及+竞赛+培优”良好生态,推进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全面有效开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将学生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制定《潍坊市学生数字素养标准》,每年开展一次学生数字素养测评。实施中小学拔尖创新学生一体化培养工程。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实施优质数字资源普惠共享行动

  4.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基于国家、省、市各级资源平台的教育大资源体系,促进跨平台、跨地域、跨层级的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潍云学”等优质资源,实现教师慧教、学生慧学、家长慧育。探索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实现资源精准定位和个性化推送。加快开发数字化课程、特色课程,鼓励情景式、游戏化、项目式学习资源建设。建立需求驱动、用户评价、动态更新的资源发布机制,健全数字资源内容审查和质量监管机制,建立资源准入、汇集、共享与淘汰的相关制度规范,将资源的建设、应用情况作为区域、学校和教师评先树优重要指标。

  5.深化“三个课堂”建设应用。用数字化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推动专递课堂应用,完善名师课堂应用,支持优质学校建设支撑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互联网学校,满足乡村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实施人工智能助推乡村教育振兴行动,开展城乡教师“智能手拉手”,推进网上教研模式创新,推进跨校、跨区域开展精准“云研讨”、精准“云诊断”。积极开展区域间交流合作,推进数字资源共享、远程直播共享课堂等场景应用,实现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6.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终身服务体系。强化教育干部、校长、教师、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育。依托优质数字资源为市民提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创设市民泛在学习环境,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扩大优质学习资源供给,丰富学习场景和入口,激发市民的学习热情。健全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保障机制,全力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构建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全民终身学习的良好格局。

  (三)实施数字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行动

  7.助推教学方式创新。巩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成果,带动区域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推广数字技术支持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双师课堂、专递课堂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5G等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推广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情境,打造泛在、多元、智能的数字化教学环境。着力推进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智能体育、体质监测、心理健康等场景建设,促进大规模因材施教。学前教育重点推进游戏化教学场景应用,基础教育重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重点推进数字化精品课程和虚实结合实训空间建设与应用,特殊教育重点推进基于个别化教育的融合发展。

  8.推进学习方式变革。以数字化引领学习方式转型,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适应学习环境,创新数字化学习工具应用,助力学生自主获取适应个性化需求的资源和指导。探索全方位记录个体学习数据,通过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等描绘学习轨迹,形成个性化知识图谱记录,打造学习“仪表盘”。深化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理念,推广深度学习、个性学习、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创新型学习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学习全过程的高度整合,实现学习的过程效能与成果质量的双提升。

  9.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深化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支撑教师有效开展在线教研、在线听评课活动,推广基于AI的听评课,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满足学生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需求,减轻学生负担。到20xx年,常态化利用空间开展教与学的师生比例达到90%以上。建设潍坊云端学校,探索“云端双师”教学新模式、“云端组班”个性化学习新方法。探索建构以“数据呈现、信息交流、知识优化、智慧整合”为主的教研新模式,开展基于需求导向、协同导向、评价导向的云端教学研讨。

  (四)实施数字创新教育评价改革行动

  10.数字化赋能教育评价创新。优化教育评价理念、评价模型和评价过程,逐步实现区域、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数字化。探索基于AI的智能评价,建立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开展数据驱动的发展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开发应用数据支持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系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区域和学校评价。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字加密等技术强化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障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11.完善师生数字评价体系。加快推进“学生成长系统”“教师之家”等系统融合应用,建设链条化、过程化、终身化的师生数字档案,形成教师画像、学生画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推进数字化伴随式评价,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中考、高考中的应用。支持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发展评价,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研能力、专业发展等一体化智能评价,推动教师综合评价结果在职称评聘中的深度应用。

  (五)实施数字赋能教育治理提升行动

  12.助力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以数据驱动教育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创新。推进市、县教育治理和服务系统优化整合,积极推动学校以应用为主,促进学校治理的全流程、全环节数字化。依托潍坊教育云平台打造“潍坊教育大脑”,聚焦招生入学、教学质量、身心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监测、校园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数据建模分析和趋势研判,构建教育局长、校长数据驾驶舱。到20xx年基本建成精准高效、智慧和谐的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

  13.推进网上服务能力提升。加强数字机关建设,推进教育政务服务智能升级,构建高效协同的教育政务服务体系。搭建集办理、分析于一体的动态化群众教育诉求服务平台,积极应用电子签章、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高频教育政务服务事项“零证明”“一网通办”和“全程网办”。落实招生入学、考试报名、学生资助、民办审批、学籍管理、毕业就业、档案查询等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全覆盖。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服务监管,实现校外培训机构及线下培训活动、教育培训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智能化监管。

  14.支撑全环境育人能力提升。建设完善家校社一体化教育惠民服务网,推进“幸福路”“惠民一码通”等家校社沟通应用,推动家长课程的数字化。加强对家庭教育总协调员、社区教育协调员的培训,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重点打造家校共育、校社协同、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化应用场景。

  (六)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行动

  15.构建教育数字底座。严格落实教育部《教育基础数据》《教育系统人员基础数据》《中小学校基础数据》等数据标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数据分级开放共享,建设潍坊市教育数枢系统,不断提升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等处理能力,构建市县校一体化的教育数字底座,推进“一数一源”。建立数据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数据质量监测和评估。

  16.开展数据应用研究。充分发挥教育大数据研究基地的引领作用,积极与全国知名教育大数据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完善教与学过程跟踪与评价、教育数据融合与共享、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等应用研究。推动县市区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数据研究中心,逐步实现“一校一中心”。充分发挥潍坊市教育大数据中心的作用,打造成为全市教育数据研究中心、线上巡课中心、教师数字化研训中心、教学新技术研发中心。实施教师数据素养提升工程,每年培训10000名教师。

  17.发挥教育数据价值。确立数据作为教育核心资产的地位,增强数据意识,提高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完善教育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应用、更新、评价等机制,构建潍坊教育数据引擎,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增强教育数据的解释力、诊断力、预测力、决策力与监督力,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工作模式。每年发布潍坊市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用教育数据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七)实施教育新基建智能升级行动

  18.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实施教育网络提速降费,推进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教育云网融合和教育网络身份统一管理。推动普通教室100%配备触控一体机,师生终端设备配备满足正常教学并及时更新。开展基于5G、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场景试点。推广IPv6应用,推进校园物联网建设与应用。到20xx年,90%以上的学校建成智慧校园,校园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和普及应用基本完成。

  19.注重平台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山东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教育国际交流的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应用水平。迭代完善潍坊教育云平台功能,打造区域“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创新市县平台一体化建设模式,形成市级提供教育基础数据和基础管理、县级统筹建设教学类应用、学校创新融合应用的格局。强化平台的宣传推介和应用培训,对平台应用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扬奖励。鼓励学校设立平台应用志愿者、引导员,引导师生科学合理高效使用平台和资源。

  20.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认真落实《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树牢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全市教育系统一体化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流程。强化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应急演练、安全检查和培训考评工作。推进教育系统国产化软硬件适配工作。建设全市网络安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每年开展一次网络安全管理全员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完善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的数字化组织领导体系,发挥市县两级教育数字化工作专班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将教育数字化建设纳入区域和学校发展整体规划。落实统筹协调机制,聚焦教育数字化重点领域,按照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行动、分级推进,确保教育数字化工作高效推进。

  (二)加强经费保障,引导多元投入。建立教育数字化项目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推动设立智慧校园、网络安全等专项经费,严格经费支出,确保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企业、研究机构等参与的教育数字化多元建设机制。

  (三)加强督导检查,注重典型引领。将教育数字化推进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和对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制定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区域、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动态监测评估,不断提升应用成效。深化山东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验区和智慧教育示范县建设。不断挖掘典型案例,总结先进经验,形成数字化特色发展模式。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篇5

  为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贯彻数字中国、数字重庆建设部署,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重庆市数字重庆建设大会等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激发新发展活力,坚持需求导向和应用驱动,坚持融合创新和底线思维,坚持优化改革和长效机制,加快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特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字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坚持数字赋能。锚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治理、管理服务等核心工作需求,因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变革和科研创新。

  3、坚持项目推进。强化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抓住网、云、应用、数据、人、安全等信息化要素,将业务应用摆在突出优先位置,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以重点项目和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坚持安全可控。围绕数据、技术、系统、网络、管理等方面安全,构建与教育数字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安全和保障团队。

  三、目标任务

  以打造智能技术支撑下的全国数字教育示范区为目标,紧扣数字重庆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渝中区教育数字化行动,争取将渝中数字教育打造成为“一地创新、全市共享”的“数字重庆”应用模块。到20xx年,渝中数字教育平台与国家、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全面互联互通,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渝中“‘1+N+x’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基本形成,渝中教育城域网完成迭代升级,全区校园实现万兆全光网、无线全覆盖,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实现云网端一体化发展,有效满足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到2xx年,渝中数字教育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个人学习终端逐步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多元提供、广泛共享,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教育新业态蓬勃发展,教育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智慧校园基本建成,教育数字化整体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行动措施

  (一)建立数字教育环境支撑体系。

  1.升级教育网络环境。完成一批网络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三年内实现全区校园“全光纤化”网络改造,实现区教育城域网“万兆到校,千兆到班”,推进城域网云化部署和数字化升级,丰富云计算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推进5G、物联网、新一代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新技术进校园,将教育网络升级列入全区新基建项目之一,建成全市领先的教育网络环境。到20xx年,完成校园网络升级改造33所,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2.优化数字支撑平台。持续升级“渝中区智慧教育平台”,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深度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字化平台,推动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和应用协同,形成集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渝中区“1+N+x”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依托重庆市“政务云”,全面实现云端部署,将政务云和本地云无缝联接,实现平台资源灵活调度。强化平台在资源共享、学习支持、监测评价、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功能,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应用服务。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功能,推动师生常态化运用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到20xx年,完成“渝中区智慧教育平台2.0”迭代升级,功能应用更加丰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3.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完成一批智慧校园示范建设,以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集团办学总校为重点,推动学校传统教室升级改造,打造一批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推进校园公共场所智能化建设,逐步普及符合技术标准、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终端,支撑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新建校区、教学楼宇优先推进智慧化应用馆室标准化建设,提升校园品质,营造校园智能化发展环境,为渝中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现代化、均衡化、智能化的硬件环境支撑体系。到20xx年,累计打造15个智慧校园特色应用场景,建成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20所。

  (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4.丰富本地资源库。激活“压箱底”的数字教育资源。组织一批集团总校、名师工作室,开放、开发优质校本资源。组织一批专家、教研团队,审核指导区级、校本、个人三级资源库。将区级“精品课遴选”“作业设计评选”“实验说课”等年度常规活动及“行走的思政课”等专题行动,汇聚形成一批区域独创性优质资源。建立本地优质资源建设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到20xx年,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示范学校10所。

  5.搭建大资源平台。引入一批优质资源,全面联通和推进国家、市级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应用,推动成渝双城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向结对帮扶地区实现跨区域优质资源共享辐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跨平台、跨层级的资源开放共享。到20xx年,建成基础教育精品课资源500节,资源体系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

  6.探索多元化模式。建立平台资源持续性生成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作用,鼓励各学校自主,或者与科研院所和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开发高品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探索平台资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供给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宽资源应用与服务边界,为城乡协同、终身学习、教育帮扶提供辐射作用。

  (三)创设数字教育教学应用体系。

  7.赋能数字课程建设。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自主开发和实施区级课程和学校课程,构建以课程为中心、数字为载体的思政课程、综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多层次、特色化的本地课程体系。组织开展一批数字技术支撑下的一流课程申报建设、数字化赋能课题研究申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各类课程应用场景申报。到20xx年,立项区级数字化课程研究项目20项。

  8.深化课堂模式改革。实施一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基于“共生课堂”核心理念,推行“智慧课堂”教学新形态,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应用,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积极探索智能技术辅助的“课堂+线上+实践”混合式教育新模式,促进人机协同、时空融合,致力实现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个性化学习,促进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统一。到20xx年,建成市级“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示范学校3所。

  9.创新教育评价方式。建立以“五育并举”为核心、以数据为支撑的评价体系,健全学生发展性、过程性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市教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求,联通各级各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深度开发教育监测和评价系统,记录学生个人发展,生成学生综合素质画像。探索建立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健康六个专项数据库,加强数据整合、清洗、监测、分析和运用。到20xx年,建成具有渝中特色学生综合素质画像系统。

  (四)健全数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0.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依据,着力推进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区建设,用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智慧研训平台,推广应用教师智能助手,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重点培养一线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化教学理念及方法,重点提高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引领区域研修和指导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形成一批网络研修、教学评价、教师画像的优秀案例,培育一批优秀的数字化教师培养试点校。推广基于网络的`“双师教学”,建立基于网络的“三名工作室”(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发挥渝中名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进教育国际化、协同化发展。到20xx年,形成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典型案例20个。

  11.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数字时代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以数字化时代教师教学需要和专业发展为导向,建设数字时代教师实训基地,强化教师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育一批数字教育应用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数字化专家。到20xx年,培养数字化教育骨干教师100名,区教育数字化领航员20名。

  12.加强数字公民培养。完善数字公民培养体系,将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教学,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科创(STEAM)教育等知识模块比例。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实践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

  (五)打造数字教育数据治理体系。

  13.提高数据管理专业化。建立“数字教育”专家智囊团队,为专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及专业指导。选拔一批区内“数字教育领航员”,为区内校园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成立渝中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教育大数据管理专业队伍,不断提升教育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等处理能力,保障教育数字网络平台的可用、可靠、可控性。到20xx年,渝中区教育数字化专业队伍基本建成。

  14.推进数据决策科学化。打造“教育数字大脑”,实现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数智技术为驱动,整体推进教育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形成以数据为第一依据的现代化教育治理模式。推进数据支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办学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发挥数据在教育安全、舆情监测、培训监管、教育督导、科学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xx年,渝中区教育数字大脑建成投用。

  15.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融入智慧城市发展整体格局,与全区政务数据全面互通,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原则,推动跨部门、跨层级有序共享和开放教育相关数据,实现“一网通办”便捷化服务,切实提高教育政务服务效能。到20xx年,渝中教育“一地创新,全市共享”的数字重庆“一件事”项目在“渝快办”和“渝快政”上线2项。

  (六)提升数字教育网络安全能力。

  16.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制定《渝中区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六个层面出发,建立“三化六防”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完善数据容灾机制。持续开展各级网络安全演练,通过攻防对抗、沙盘演习等方式,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

  17.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检查,深化落实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制度,加强数据收集、汇聚、存储、流通、应用、销毁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落实关键数据使用的审计、脱敏机制,科学规范数据采集范围、访问权限、存储周期和共享方式,降低数据安全风险。广泛应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安全性满足要求的国产软硬件产品,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供应链安全。

  18.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依托教育专网建立绿色上网防护体系,自动识别、屏蔽不适合未成年人访问的应用、网站和信息。加强面向师生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不断巩固壮大网络思政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各部门协同,与公安、通管、网信等有关部门信息共享、舆情共商、联动处置,共同为广大师生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数字教育建设工作,下设“渝中区数字教育工作推进办公室”,督促推进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工作落实,各校园成立数字教育专项工作组,“一把手”担任组长,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做好系统内部应用“三张清单”梳理,打造跨部门多业务协调机制,形成服务校园、师生、家长的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平台。教委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发展数字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和技术支撑机构的人员配置和能力建设,抓好组织实施,明确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

  (二)完善投入机制。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对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购买、先行先试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数字教育”发展。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支持项目试点。支持区域智慧教育应用项目试点,鼓励支持各校园在课堂教学、教师研训、学生评价、校园管理、家校共育、资源共享等领域积极实践、应用创新。培育一批优秀区级试点项目,争取一批国家级、市级教育数字化应用试点示范项目,以试点示范突破工作难点重点,形成更多具有渝中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四)强化督导考查。完善渝中区“数字教育”建设、应用、考核、评估、安全保护、技术服务、运维管理等方面的督查体系,建立长效的工作督导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将“数字教育”工作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适时开展工作专项督查。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篇6

  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实现全市基础教育现代化,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根据《xx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坚持以“班班通”建设为抓手,以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为重点,以改革教学应用模式为突破口,以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二、目标任务

  根据《xx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和《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统一规划、协调安排、逐步实施。通过xx市数字化校园创建,逐步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具体创建目标,20xx—20xx年5年内建设至少500所标准数字化校园。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点,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以县区为节点,建设以县区为主的教育城域网,主干网络千兆。学校建设百兆以上校园网络,实现信息点全覆盖,信息中心配备三层核心交换机、一定数量的服务器,各级网络必须具备网络安全措施。农村较偏远学校可实现不同形式的专线连接。学生用计算机教室、教师用计算机、“班班通”达到《xx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至少配备一口满足最大班额人手一机的学生用计算机教室,努力推进网络教学班建设。

  (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加强县区资源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以县区为主的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体系,实现学科资源全覆盖。学校要建设体现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等服务平台,并逐年更新增加,建设至少一口电子阅览室,努力建设校园电视台,提高资源使用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加强教师电子备课平台、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考试与评价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多元化应用平台建设,重视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和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四)加强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

  推进学校电子政务建设,以学生和教师两个基础库为着力点,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全市教育数字化、现代化水平。

  三、创建原则

  (一)超前规划。

  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在现有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超前规划,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终端设施普及步伐,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从传统的行为方式向数字化行为方式转变,综合提高学校的数字化水平。

  (二)统一标准。

  按照《xx市数字化校园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要求,对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教学应用、管理应用等方面进行规划实施,严格标准,明确数字化校园创建的任务。

  (三)整合平台。

  全面应用学校网站,整合链接教学、资源、管理等各类校园信息平台,鼓励学校之间在教学应用上的“百花齐放”和“争奇斗艳”,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

  (四)共享资源。

  要以学科、备课组、农远资源为中心,围绕电子备课平台、学校网站等,积极整合优质资源,逐步实现县区、学校、学科三级资源共享体系。

  (五)整体推进。

  要统一创建步伐,按照规划时间,逐步实施。召开创建动员会、研讨会和成果展示会,积极培养在资源建设与应用、学科教学与应用和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校园宣传简报、学校网站等多种形式,形成整体推动效应。

  四、创建方法

  (一)宣传发动,细化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理念,要把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通过对全体师生的宣传发动,根据《xx市数字化校园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并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方案,确定步骤,适用策略,形成特色。

  在创建过程中,要形成创建方案,制定具体的工作流程,明确创建时间表,确定创建步骤,选择适当的创建策略,排解创建难点,扎实有效、有序推进,并力争形成特色。

  (三)建立机制,加强培训,全员参与,示范引领。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学校考核机制相结合。加强培训,全员参与,分层分级抓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应用、开发、管理、学科教学五支队伍建设,培养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

  (五)突出实效、坚持不懈、常态应用、创新发展。

  创建学校要突出实效,让应用保持持续的稳定的状态,各项工作始终处于紧紧依靠信息技术作支撑的高效运行的`状态。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实践,不断为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形成新成果、新特色,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常创常新。

  五、创建程序

  (一)学校自评。

  创建学校成立自评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创建工作,召开动员大会,部署自查自评工作,填写《xx市数字化校园创建申请表》(一式三份)和《xx市数字化校园创建自评得分表》(一式三份)。

  (二)县区初验。

  各县区成立数字化校园领导小组,根据学校自评情况,通过看材料,实地查看,座谈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现场检查验收,针对问题,及时整改,汇总后以县区为单位上报xx市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三)市级验收。

  xx市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依据了《xx市数字化校园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组织验收,达到标准要求的,授予"xx市数字化校园"称号,并进行奖励、颁发奖牌。

  经验收通过的学校,自授予称号之日起,每隔两年复查一次。主要指标下滑的,给予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标的,取消已授予的称号。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设立专职机构,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为数字化校园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二)保障经费,加大投入。

  统筹管理“两费”资金,协调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将配备和维护资金列入学校预算。严格落实临教财字﹝20xx﹞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两费”的管理使用,并在每年的教育费附加及学校教育公用经费中也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以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数字化校园的创建提供资金保障。

  (三)强化机制,科学评估。

  切实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检查考核,形成强而有效的高效管理机制。各县区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市教育局也将根据创建情况,对创建成功的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鼓励各县区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对在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积极推广。把《xx市数字化校园评价标准和评估细则》确定的各项指标纳入各县区和相关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检查评估工作,科学分析创建效果,通过数字化校园创建简报、专题网站、研讨会等形式,定期公布创建情况。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篇7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开展数字化校园创建活动旨在充分利用信息化设施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师生、管理者和家长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校园生活和家校互动的数字化环境,从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一、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教育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促进学校办学理念转变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效果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总目标

  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大力加强学校的数字化环境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在校园环境、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学习手段、家校互动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方法,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和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子目标

  ①校园环境数字化:构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高畅通的校园网;实现“班班通”,各功能室配备信息技术设备;配备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计算机,使生机比、师机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构建浓厚的校园数字文化氛围。

  ②教学教研网络化:将校本教研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成校本资源体系,实现共建共享;积极推进网络教研,在每位教师建设教育教学博客的基础上,建立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和教师协作组,通过网络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③学习手段信息化:积极探索基于利用数字化教学方式渗透课堂的教学模式,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好“白板”教学,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更新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多元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④学校管理信息化:构建以学校信息联网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校园广播、校园安全监控、校园管理系统(包括学校办公室、学校财务、教务处、教研室、年级组、安保科、政教处等部门信息发布和协调活动的工作和管理),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教育管理领域和各个环节,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

  ⑤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强学校网站建立,加强教师博客和工作室的应用,构建开放,便捷的家校互动和校务信息发布平台,为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三、现状分析

  1、设备现状

  多年来,我校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为使学校信息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现就我校信息化目前的状况作一阐述。网络中心现状:学校没有网络中心机房。

  校园计算机终端现状:学校共有学生机房1个共45台,分别承担四个年级16个教学班的信息化教学。27个教学班分两批次安装了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其中两个班为幕机),用于行政办公的机器、教师用机也26台。现已作为教师用电脑分配到各办公室用做备课。学校生机比为30:1,师机比为3:1。按照标准化配置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校园广播网现状:学校的有线广播网络,采用了智能控制器,具有独立的分区广播功能,各区域可以独立进行分区广播。拥有独立的智能定时控制,可以分时间段播放各类音频信号,例如学生广播台、眼保健操、英语听力测试等。

  学校目前暂无电子阅览室、语音室。

  2、成果应用

  (1)校园网络平台日臻完善

  我校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有网站、论坛、家校互动平台、资源库、教师平台、心理测评系统、即时交流平台以及FTP服务、视频点播服务等,其配置、管理、培训、应用工作是非常繁重的,我校网络中心克服重重困难,刻苦钻研、经常加班加点,保证了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特别是运行这么多年后,随着计算机数量、用机人数的增加,辅助教育教学的推广及多媒体应用的深入,我们的带宽、服务器、人员配置明显不足,我们网络中心及时做出了策划、调整、更新、调试。现有校园网络平台已基本做到了每个处室、各教研组都有自己的信息发布、成果展示板块,每个学科都有教学资源库,基于校园网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也初具雏形。

  (2)信息库建设初举规模

  教学资源库建设:几年来,我们通过自制、收集、购置、接受赠送、上级配置等形式,拥有了网络教学资源库、新课标示范教案库、新课标教材配套课件集等近1T容量的网络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校本教育资源(电子文档)积累:校园网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平台,我们要求各组室的所有成果都要在校园网上展示出来,如好课件、好教案、好文章、好的经验交流材料、重要信息(含文字、照片、音视频)等都要上传校园网并发布。几年下来,我们已积累有近30G容量的电子资料,这是我校宝贵的电子文档资料。

  (3)学科教学支持网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和二期课改奠定了基础

  经过各教研组的努力,我们已经在校园网上构建了各学科的教学支持网,为学科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工具,这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科教学支持网是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将大大提高校园网的利用效率。学科教学支持网站具有学校、教师和学科鲜明教育教学特色,由学校或学科教师建设的,体现某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的网站。学科教学支持网站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理想的学习工具。

  四、组织实施

  1、设立领导机构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学校主要领导将直接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对有关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同时明确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信息人员的职责。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组织师资培训

  教师信息化的专业准备不足,是当前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最突出的瓶颈,因此数字化学校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才能使数字化学校的建设顺利进行。

  3、优化软硬件环境

  ①校园网络系统

  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最基础的设施,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数字的空间。我们的设想是:优化学校公共网络设施的。优化学校语音广播网络,添置相关设备,完成语音信号的数字化,做到数字化的语音、视频信号在网上传输。建设千兆校园网络系统,采用多网合一的多媒体综合校园网解决方案,实现计算机局域网、智能广播网和数字监控网的数字化多网合一。教室计算机除普通计算机常规功能外,还融集控、视音频直播等功能,并有课件点播、VOD点播、AOD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教学评估智能广播等多项功能。

  建设网络基本服务体系,加大网络出口宽度:我们的设想是:除校校通外,学校还应有相当带宽的网络出口,保证学校数百台电脑和因特网的数据交换。同时还应有相当数量的服务器用于校园网的各种功能的开发。比如:WEB服务、FTP服务、SQL服务等。

  我们的设想是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都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因为它们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否则,网络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②广播电视系统

  我们的设想是在教育局的支持下,添置数字非线编系统和摄录系统、数字点播和直播系统,建设一个真正的数字电视台,在校园电视台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基础上,建设成榆次区的品牌以至晋中市的品牌。

  ③一卡通管理系统

  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具有电子身份识别和电子钱包的功能,替代校园传统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教师工作证、学生证、借书证、各种体育娱乐设施使用和现金交易,达到证件、考勤和娱乐等收费的全电子化和智能化。我们的设想是校园一卡通系统通过与其它的各个管理系统模块的信息连接,将整个校园网有机、高效地带动起来,使得校园各个方面的工作因IC卡的高效、简便而更加顺利。校园IC卡管理系统的基本职能应包括身份验证、代币和信息管道等,各个职能的实现建立在办公自动化和校园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及其相关的系统等的基础之上。IC卡的身份验证职能建立在教师、学生档案的基础上;代币的职能建立在财务管理及其相关的系统的基础上;信息管道的职能建立在校园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的基础上,由上述各个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内容,能形成对某个人的全方位综合信息的了解。

  ④其它方面

  目前我校每个教师的办公桌上都有了网络端口,我们的设想是在数字化校园的进程中争取做到人手一机,充实计算机及附属设备,营造良好数字化环境。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1)行政办公系统:包括各类文件、通知、通告、网上请假审批、网上工资签单、教育教学信息的网上传输等。

  (2)教学支持系统:包括学生成绩网上管理、网上作业、网上备课、网上教案课件管理、网上论文管理、网上试卷管理、网上课表管理、网上调课等等。

  (3)德育管理系统:包括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指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学生信息调研、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等。

  (4)科研管理系统:教育科研及课题管理是学校的另一个中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同样影响到教育科研及课题管理的模式和机制,大大提高学校教科研的创新水平,在某些方面又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益。学校教科研管理通过网络,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而且从“管”更多地转向协调服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最新的教科研信息;建立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利用专题网站促进教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使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得到反映。另外,通过专题网站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知名度。教育科研及课题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有利于学生了解新课改、新课标的前沿信息,吸引学生参与教师教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的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数字化,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档案的保存条件,使学校的校务、教学、德育、人事档案等方面建设成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服务学校各部门,而且可以借助城域网络直接为教育局有关部门提供服务。

  (6)图书管理系统:图书馆一方面将自己原有的资源数字化,同时引进更多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网络数据库,并建立网络化的图书管理系统,为全校师生乃至校园外的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包括检索、预约、传递、浏览、信息服务等)。

  图书信息及管理的数字化系统由数据处理、查询、查重、统计打印、验收及数据维护、超期书查询、信函订书等功能构成;中文编目子系统由图书编目、查询、查重、打印、统计、格式转换、库维护等功能模块组成;流通子系统由以下几大功能模块构成:图书借还、图书续借、图书预约、查询、罚款处理、书证管理和其他;期刊管理子系统可以完成期刊订购、过刊管理、数据统计等工作;图书典藏子系统包括入藏登记、密码修改。入藏登记指明每册图书的条码号、馆藏位置及是否允许流通;论文管理子系统包括数据处理和系统管理;公共检索子系统包括馆藏目录检索、论文信息检索、联合编目库检索、读者数据检索。

  后勤管理系统:能及时了解学校的固定资产及办公设备等方面情况。

  4、分段实施步骤

  ①20xx.5-20xx.12,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建设完善学科支持网,改善学校基本设施,实现计算机班班通,深化管理应用。

  ②20xx.1-20xx.7: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组组通。依托宽带网络,建立一个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以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为契机,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结合晋中市的要求,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沟通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③20xx.7-20xx.7:实现计算机人人通,信息技术环境与校园人文环境实现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教育信息化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建成数字化学校。

  总之,网络化、数字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模式将引发传统管理体系的深层变革,使整个办公、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更高效、更便捷,决策更民主、更科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将有力推进南街特色的新型管理模式,为南街小学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 篇8

  为全面提高全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水平,促进全区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服务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制定此方案。

  一、主要目标

  1.教育数字化成果深入赋能教育均衡发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全覆盖、完善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有效服务教联体学校协同发展。

  2.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普及,构建“普及+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教育特色成果。

  3.师生信息素养全方位提升,形成各具特色信息素养教育品牌。

  4.教育数字化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市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5.教育数字化融合应用于学校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二、具体措施

  (一)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研究,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服务教育教学、教师研修、课后服务、家校交流等工作,并选择2至3个应用场景重点研究,形成特色案例。

  2.完善本地资源库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区级、校级微课及精品课等资源库,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作用,让教育数字化资源方便快捷服务师生。

  3.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联体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联体学校间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落实“三个一”活动常规,即:每周一节“专递课堂”,每月一次“名师课堂”,每期一次“网络研修”。

  (二)人工智能教育特色发展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三个一”工程,即打造“一校一AI课程、一校一AI团队、一校一创新项目”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实现普及性项目与竞赛类项目协同发展,根据学校实际确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2.建立教学活动常规。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课程统筹安排,并与学校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等有机融合,做到课堂教学抓普及,兴趣活动抓特色。

  3.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定期收集发布各学校在人工智能教学中所使用或生成的优秀资源,实现人工智能教育优质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促进全区人工智能教育均衡发展。

  (三)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1.学生数字创作活动全面普及,创作能力显著提升。各中小学校全面普及图形制作与设计、视频拍摄与剪辑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形成体系与特色。

  2.积极开展科创活动,提升学生科创能力。充分利用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等平台开展学生科创活动,做到有科创项目,有科创设备,有指导教师,有活动时间,确保活动效果。

  3.教师教育数字化能力明显提升。利用校本培训广泛开展教师教育数字化能力培训,建立教育数字化应用能力项目清单,组建校级指导教师和专业团队,做到指导教师各精通一块,专业团队共同努力,定期补足一项能力短板,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数字化水平,有效服务教育教学。

  (四)教育数字化科研引领

  1.教师科研意识明显增强。鼓励教师结合学校实际申报教育数字化科研课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2.教师科研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教研讲坛、交流学习等活动,深入探讨、破解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应用中的.一些难点、疑点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数字化科研能力。

  3.教师科研效果明显提升。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科研成果作用。通过应用科研成果,引领教师践行新课改的理念,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及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育数字化与学校管理融合

  1.切实用好现有学校管理数字化互联互通设备,做好维护,确保正常、高效应用。

  2.探索学校特色优质资源供给及信息发布有效途径,方便学生及家长及时便利获取相关资源及信息。

  3.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形成智慧校园建设成果案例。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6月):宣传发动。加强对教育数字化政策宣传,制定方案,召开动员会。

  第二阶段(20xx年7月):确定项目。在调研师生现有信息素养能力,学校硬件条件基础上,确定各类别创建项目,填写《东宝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项目申报表》(附件1),明确每类项目具体负责人,填写《东宝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管理及工作人员一览表》(附件2),7月底前报区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发展中心(区电化教育馆)。

  第三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组织实施。根据所选项目,将各项教学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等方式开展教学及兴趣活动,最终形成学校教育数字化特色成果,在以后工作中持续实施,不断发展,提升品牌效应。

  四、加强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区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区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发展中心(区电化教育馆)统筹协调。各学校应成立教育数字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明确思路,研究解决推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经费保障。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建立常态化教育数字化经费保障机制,为教育数字化有效实施提供充分保障。

  (三)加强师资保障。建立区、校两级教育数字化发展指导团队,保障校级指导人员相对稳定性,制定校级指导人员培训提高计划,建立教师信息化培训项目申报机制(申报表见附件3),提高指导人员业务水平。

  (四)加强考核推广。每年开展一次全区教育数字化示范校评选,举行一次全区教育数字化成果展示推广活动,展示各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成果,促进各校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相关文章:

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工作总结12-24

团队建设活动方案12-30

书香班级建设活动方案12-09

学校班级建设活动方案11-17

学院学风建设主题活动方案11-30

档案数字化工作总结03-29

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精选16篇)04-10

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模板01-21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方案04-15

幼儿园课程建设教研活动方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