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7-08 02:10:36
  • 相关推荐
教育案例分析10篇

  

教育案例分析 篇1

  一、案例描述:

  今天的区域活动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进行游戏,我发现我原以为热门的建构区只有两个人参加,这样造成别的区域是人满为患。于是,我说:“多几个人来建构区呀?”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假装在建构区认真的搭建起来,这下好了,好几位幼儿迎了过来和我一起搭起了积木。过了几分钟我想去别的区域看看其他孩子游戏开展情况。没有想到我还没有离开多久,建构区的孩子又少了好几位,他们纷纷跑到别的区域凑热闹去了。嘴里却不停的说这里一点都不好玩。

  二、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建构区在只有两个人玩的情况下,老师的介入,作为大班的孩子,他们也许为了考虑老师的感受,或者说他们的过来不是喜欢这个区域,而是从精神层面来说,就是想和老师呆在一起而已。当老师离开这个区域的时候,好多孩子也纷纷离开。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平时下雨天,或者餐后活动我们多玩的就是积木,可见玩多了,这些材料的提供对于幼儿来说兴趣已经不高了。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二)教师的观察与引导问题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一开始我积极观察每个区域情况,发现情况,通过自己介入到活动中去,迎来一批孩子的兴趣与参与。但是接下来我没有真正做到引导者的作用。由于自己中途悄悄离开,本来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喜欢玩这个区域而来的情况下,导致孩子们也跟着我离开这个区域。

  (三)反思与对策

  面对今天的状况,我静下来思考并进行了一定自我剖析。有专家说过:“在自由游戏中,教师必须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只有这样,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才能充分地实现与发挥。可见,游戏活动要成为有益的活动,孩子喜欢的活动,材料的提供只是一方面的,老师对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建构区来说好及时的能增添新的建构材料,这样可以引起孩子的活动兴趣,但是对一般幼儿园来说,由于种种原因这点做不到的情况下,我想要活动真正很好的开展起来,下面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策略:

  由于孩子刚开始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样会对游戏失去信心,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商量确定搭建主题,然后分工合作进行游戏。让幼儿明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此时,老师的参与可以向幼儿传授一些搭建技能,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学习技能,从而提高搭建水平。在建构时及时表扬肯定幼儿。这样他们会积极投入到游戏中,不至于中途都逃离这个区域。

  当孩子的作品出来之后,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拍成照片并做成册,供幼儿欣赏。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信心,满足了成就感,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作用。

教育案例分析 篇2

  个案背景:

  那天下午是区域活动,娇娇选择了彩绘纺。真没想到,娇娇的进步那么大,不但平日的绘画活动她能够大胆地参与了,而且,在彩绘纺里,她表现得特别认真。只见她左手小心翼翼地扶着贝壳,右手稍稍颤抖地拿着毛笔,认真地描绘起了小女孩在草地山玩耍的情景。我轻轻地走过去,不禁赞叹道:“呀,今天娇娇画的又好又仔细,真棒!”听了我的表扬,娇娇更高兴了,更加认真地画了起来。”尽管手上沾满了颜料,她还是忙得不亦乐乎。我暗自决定,等下评选闪亮之星的时候记得评选她。

  很快,区域活动结束了,伴随着个别孩子一犹未尽的叹息声,各个区域开始忙着收拾了。我正在收拾彩绘纺里的颜料,可卫生间里传来了一个孩子的'告状声:“老师,俞娇娇把手上的颜料擦到我的小毛巾上了。”我一看,傻了,一块白白的小毛巾,变成五彩印花布了。情急之下,忍不住大呵一声:“娇娇,干吗把颜料擦到王雨的毛巾上去啦?”她只是咬咬嘴唇,什么也不说。我更生气了,不由分说地把她拉到了水池边,“来,你把她的毛巾洗白来!”。她还是不说话,只是站在那边。

  到了快放学时,我请孩子们过来塞裤子。娇娇故意没排在我这边,于是我把她叫了过来。我边给她塞裤子,边和她闲扯,说她头上的头花漂亮啦,说她长得漂亮了啦,她也渐渐地高兴起来。于是我用平和地口吻问起了刚才的事,她朝我看了一眼,小心翼翼地说:“我不想擦她的毛巾的,我找不到自己的毛巾就擦了她的。”我这才恍然大悟,然后追问:“是自己的名字不认识,是吗?”她点点头。“等下老师带你去认一下,但是你以后碰到这样的事情可以来问老师,千万不能把别人的毛巾弄脏啊!你去跟她道个歉,好吗?”她点头答应了。

  案例分析:

  1.娇娇有以上的表现,说明她对老师还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当然,我也有操之过急的嫌疑,不给她多一点的时间去解释。

  2.虽然她这次的“破坏性行为”事出有因,但她后的处事方式还是说明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只要自己的小手干净,就不惜弄脏他人的毛巾。

  3.事情发生后,她选择的方法是逃避,所以塞裤子时没有排在我这队。通过询问后她才说出事实真相,看来她与他人主动交往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教育案例分析 篇3

  案例实录:

  当我请幼儿看完《借尾巴》课件后设置了一个悬念:我问孩子“可是森林里却有一只小兔却正为自己的尾巴发愁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幼儿思考片刻,出示第一幅图片)原来老虎大王要举行百兽大会,小兔在为自己又短小有难看的尾巴犯愁呢,它难过的心都快碎了,大家快帮它想想办法吧!”

  有的孩子说:要不在纸上画一条,剪下来贴上去吧。还有的说:用棉花做一条,然后用双面胶贴上去好了。也有的说:去买一条漂亮点的尾巴装上去就好了……

  接着孩子们的提议我紧接着问:如果你也有一条尾巴,你希望长一条什么样的尾巴?希望你的尾巴能帮你做什么事?孩子们又开始纷纷议论起来:“我希望长一条猴子的尾巴,因为它可以让我荡秋千”;“我希望长一条牛的尾巴,因为夏天的时候,蚊子总是把我的脚咬得很痒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尾巴可以帮我赶蚊子”……(还有很多孩子想说自己的想法)

  师:还有很多小朋友要说自己长的尾巴,那么今天回去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明天带来和另外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案例分析:

  积极的情感是激发丰富想象和创造力的内在因素。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亲切,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幼关系为基础,教师用自己的情绪去带动、感染幼儿。一句亲切的提示,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激发幼儿积极发言的自信。如教师在引导中能说“这个办法真不错”“你真聪明”等。在课堂上,教师抓住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置悬念,带领幼儿走进课堂情境之中,使幼儿主动、自觉、愉快地进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尽情地释放。依托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语言

  教育反思: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态亲切,并且能和幼儿很好的互动起来。新《纲要》指出:“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和交往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资源与环境。”教师在给予指导时,采用迁移性、分层次的提问方式。如教师在引导幼儿想办法时她说:小白兔可伤心了,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愿意帮小兔想办法吗?大家快一起来动动脑筋吧!在幼儿回答时教师一步步耐心等待,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让幼儿体会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也更加鼓励了幼儿发言的欲望,让幼儿对活动更加投入,注意力更加集中。

  在创设支持性环境时,教师与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开放的,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教师是幼儿的朋友,营造一种相互分享和协作的关系。教师乐于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和平等交流者。让幼儿畅所欲言,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支持,在平等的师生互动中,让幼儿体验到教师的关爱,增强说的信心,体会平等、成功、快乐。

教育案例分析 篇4

  案例背景与分析:

  今天快乐舞台活动的内容是:弯腰、转腰。我请孩子们欣赏音乐《小钟》,我问:“音乐里唱的是谁?”孩子们兴奋地说:“唱的是滴答滴答的小钟。”我便追问:“如果要我们用肢体动作可以怎样表现小钟呢?”

  有的说:“我用两只手转圈作小钟里的时针和分针。”

  有的说:“我盘腿坐在地上身子左右摆像我爷爷家大钟下面的摆动锤。”

  (欣赏音乐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用肢体表现。)

  孩子们说了那么多,于是我请他们欣赏我带来的舞蹈并提出要求:“看老师做了哪些动作?”我随着音乐跳了起来。

  孩子们看后说:“老师做了左右摇摆的动作,你还朝左转朝右转了。”

  我说:“你们看得可真仔细,你们说我做了左右摇摆的动作在舞蹈里叫‘弯腰’,我朝左转朝右转的动作在舞蹈里叫‘转腰’,记住了吗?”

  (教师示范幼儿将所看到的动作说出来,我起到梳理的作用规范舞蹈术语,提高孩子们的舞蹈素养。)

  首先我请孩子们交叉盘坐,旁按手准备,出示图片两张。

  于是,我请小朋友跟着图片做一做。我来回的巡视了一遍,发现大多数孩子已经知道弯腰的.动作要领了。可是她们对转腰都没做到位,我便进行示范并强调:“转腰的时候,两手还是旁按手,手不动,是转腰时带动手也转过去了。”

  (根据幼儿做的动作,我利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指导,让幼儿掌握转腰的动作要领。)

  幼儿听后,我再次巡回指导,发现天天在转腰时还是手在摆动,我手扶着他的肩,并请他转腰,手不动,用腰去带动。他成功了,我再请他自己做,他掌握了动作要领,他笑着对我说:“我会做转腰了。”

  (针对天天的问题,我进行了个别指导让他感受到了动作的要领。)

  案例反思:

  1、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来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的形象去启发幼儿。首先,示范动作要准确,节奏要鲜明,要用饱满的舞蹈激情去感染幼儿。如:在舞蹈《小钟》中,我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钟,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表现出来,从而使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也能更投入地进行表演。

  2、幼儿舞蹈种类繁多,动作也各有不同,我在教幼儿新舞蹈时,先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并遵循有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将组合分解成单一动作。较难的部分我分解成局部动作,然后经过局部练习、单一练习再进行组合练习。

教育案例分析 篇5

  案例一:

  点心前孩子们在厕所内洗手,不一会传来了哭声,寻声一看只见乐乐摔在地上,正在哭泣。原来昊昊洗手推了她,只听昊昊理直气壮地说:“我应该排在前面,我个子高。”王月马上反对说:“不对,洗手时应该大家一起洗。”我就问:“那我们应该怎么洗手呢?”班级中一下子又开始炸开了锅,三三两两地议论起来,阮依阳说:“一组一组去洗。”而乐乐不愿意了,说:“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的办法。”“我们要相互谦让着洗手,等其他小朋友洗好再去洗。”这时我一边洗手一边哼着儿歌“你不推,我不挤,一个挨着一个,大家都是好朋友……”孩子们听了非常的新奇,一下子乱哄哄的教室内安静了。

  案例二:

  之后在一次角色游戏中,几个小女孩正在排队打电话,可是昊昊却要插队打电话,这时一旁的阮依阳说:“你应该排队。”“对呀,可以等其他小朋友打好电话,你再打。”小龙女说,“要谦让。”洋洋在一旁说着,不一会传来了儿歌声:“你不推,我不挤……”教室一阵欢声笑语。

  分析: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争吵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无论,结合于陈鹤琴“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与同伴争抢,同时喜欢模仿,不能用简单的说教。所以在案例中,当孩子们发生争吵时,对于孩子们争吵的行为我并没有一味的阻止,对他们进行说教。而是用小班孩子特别喜欢的儿歌来打动孩子,进行教育,同时儿歌便于小班孩子模仿,儿歌朗朗上口,一方面稳定孩子们的情绪,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来提示孩子,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一边洗手一边念儿歌,孩子们一下子非常地新奇,都模仿起来了,慢慢行为控制情绪的影响渐渐降低了。而我另一成功之处又在于,在角色游戏中,当排队打电话发生了“插队”现象,孩子们懂得解决生活问题,大家唱起了儿歌,一件小事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渐渐懂得解决生活的方式。

  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着重于孩子生活的'体验,同时运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教育案例分析 篇6

  案例描述

  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做完课间操,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荷花池边,他们自由的观察着、兴奋的议论着,“老师,你看这里有好多小鱼,很小很小的。”“快来看,我看到了一只水叮当。”有不少孩子被吸引过来。这时,老师听见毛毛在远处喊:“水蜗牛,水蜗牛,我发现了好多水蜗牛。”这回,老师也赶过来,因为她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水蜗牛,孩子们更是兴奋的围过来,老师趁机帮着孩子们从水里捞上来几只,孩子们呼啦一下围在了一起,有的用手碰一碰,有的干脆把他捉起来,看着孩子们“乱轰轰”的场面,教师并不干涉,而是以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去草地上捉蜗牛与水里的蜗牛比一比。在与蜗牛的直接接触中,孩子们产生了许多问题“蜗牛吃什么?”“为什么有的蜗牛生活在水里,有的蜗牛生活在土里?”“蜗牛有没有脚?”“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幼儿就这样对小小的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老师提议把蜗牛带回教室把它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这时,老师在教室的区角里提供了图书,卡片,并鼓励幼儿投入到查找蜗牛资料的活动中。

  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对蜗牛的外表和描述性的文字比较感兴趣。同时,每个孩子的观察视角有所不同。如何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老师设置了一些问题:“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一道白线?”“为什么我们一碰蜗牛的角,蜗牛就会缩到壳里。”“蜗牛是爬行动物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蜗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外,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只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动态,而没有想到深入研究蜗牛的内部结构。正巧,有一天,有个螃蟹死了,教师抓住了这个机会,就问幼儿:“你们想看看蜗牛肚子里是怎么样的吗?”幼儿马上围了过来声音中充满了渴望。当教师剥开蜗牛时,他们兴奋地边看边议论:“为什么的身上没有骨头?”“它身体里面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的提议下,幼儿开始研究起蜗牛的内部结构来。

  案例分析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会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此次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因为,此次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给足幼儿自由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是师生有效活动的方式之一。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案例反思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幼儿的学习更有价值,是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蜗牛”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尝试着用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来推动幼儿的探索活动。在这种幼儿自发生成主题的情况下,教师应首先体现一个“顺”字,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一点上教师做的还不够,没能做到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为幼儿提供资料。

  在生成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且。幼儿能力有限,又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助”幼儿一臂之力,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在此活动中,教师主动出击,把幼儿的兴趣点转移的蜗牛的内部结构上来。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的方向。

教育案例分析 篇7

  案例情况:

  一次美术活动中,我请孩子们画蛋糕。等我一步步仔细地讲解示范后,就开始请幼儿作画了。孩子们拿到画纸后都纷纷画了起来。照例,我还是先走到娇娇那儿。我见她在开始动手画了,便有有些欣喜。可我一看画面太小了些,于是我装作很兴奋的表情说:“呀,娇娇画的蛋糕可真好看,要是画得再大些,祖国妈妈一定会更喜欢的!”听了我的鼓励后,娇娇反了个面又开始重新作画。于是我放心地离开了。等我转了一圈后,却发现有部分孩子画的蛋糕没有突出层次,看了感觉像画高楼一样,于是我请他们停下来将这一问题提了一下。之后我便说:“如果有这种情况的.,就在反面重新画一个。”

  这时,有些孩子已经画好了。于是我开始批阅他们的作品。快批完时,王x拿着一张画交到了我手上,说:“王老师,这是娇娇画的。”我一看,楞了,咦,怎么好好的画上面多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线条,纸还是被揉皱过的。我有些不解,跑过去问她,怎么会这样。可是她就是不说话。只听王x说她不要这画儿了。

  案例分析:

  1.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指导,娇娇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了,学习障碍以及逆反心理也有所克服。但在遇到某些情况的时候,她还是不肯说出口。

  2.娇娇在班上是个特殊的孩子,特别希望受到关注和帮助。及时的鼓励对她来说也迫切需要。从她舅妈平日的交谈中,也能看出家人对她的态度肯定的居多。凡事就是哄和骗,一味讨好。因此,在家中很少受挫。但在以上案例中,她之前虽然受到过肯定,但一遇上困难就不知如何去解决了.

  3.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疏忽,对她的持续关注还不够。因为她后来画的蛋糕就像我提到的高楼式的。我说请这样的小朋友反个面再画,可她已经两面都画过了。也许她只是试图破坏这张画想要重新画过,可惜教师只是忙于其他,没有关注到她的需要。

教育案例分析 篇8

  教育案例:

  今天早上的“娃娃家”特别的热闹,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妈妈’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忽然,只听见“砰”的一声响,只见楠楠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美味佳肴”推倒在地上,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等我闻声而去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恩”他撅着小嘴,气呼呼的一边点头一边看着他的“杰作”:“你们都不让我来‘吃饭’,哼,我生气了。”楠楠大声地说道。

  看到楠楠那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时,我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于是,我来到他身边,蹲下身,摸摸他的头问道:“江楠宝宝,你怎么了呀?为什么把好吃的菜都推到地上呀,他们会受伤的。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可以告诉糖糖老师吗?”

  “他们都不和我玩,我生气了!”楠楠握着小拳头,指着坐在餐桌边的同伴说。

  “哦,原来是这样”,于是我牵着他的手来到同伴旁边,“我们好玩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做个有礼貌的好宝贝,有什么事情和老师、小朋友商量商量,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哦,‘妈妈’辛辛苦苦烧的菜都倒在了地上多浪费呀!快把地上的餐具宝宝捡起来,我们大家是好朋友,大家一起玩,欢迎你来娃娃家。”

  话音刚落,刚才的不愉快已如过眼云烟,楠楠亦马上融入角色,和同伴们一起捡起餐盘,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

  教育分析:

  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楠楠被其他同伴冷落,所以,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是小班幼儿较为普遍的行为表现,原因可能为两方面:

  1、因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因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一些孩子会以较偏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2、因现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所致,长辈的溺爱、娇惯、迁就,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再加上家庭中的成员,事事都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把他们当成“小皇帝”、“小公主”,无形中推助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以为自己是重要的,什么事都应自己优先,什么事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办……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这样,在他们的心中就产生了不愿与人合作,我行我素的行为。

  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批评孩子。要试图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然后再对症的进行引导,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教育措施:

  针对小班幼儿的不顾他人任意宣泄的不良情绪,我们不难看出创设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幼儿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正如《纲要》所指:“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

  1、师生关系和谐是幼儿良好品行养成之关键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创建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幼儿入园开始,我便注意培养这一环境。

  (1)精心设计游戏,贴近孩子的兴趣。我借助游戏《猜猜我是谁》、《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虽简,但孩子们响应热烈,不但如此,孩子们亦从陌生到熟悉,直到拥有自己的好朋友。

  (2)依托故事形象,默化孩子之认知。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从看图讲述《爱吃糖果的大狮子》到《有礼貌的哆哆熊》,孩子们从只关心自身的利益逐步认识到理解他人的困难,自己该为别人做些什么。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逐渐相互亲近,相互友爱,彼此信赖正在建立。

  所以在楠楠这一行为发生时,我没有去指责、批评他,而是试图将事情的原因找出来。在平日生活中,我总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我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说出来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

  “你们商量着,一起搭积木,真好!”

  “我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讲故事吧。”

  “你们都想当司机,每人给车加油了,汽车开不动,怎么办?”

  教师的一句引导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张微笑的面容、一次亲切地点头,都能使孩子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进一步强化乐群、积极的行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和同伴亲近的行为。

  2、家庭生活温馨是幼儿良好情感品质形成之摇篮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于是,家长也是我作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以各种形式向家长传递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利用来园、离园的环节,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通过飞信、qq等现代化的方式,与家长探讨如何建立幼儿的健康心理环境,引导家长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通过引导同一小区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之间分享与互动,为孩子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家庭氛围。

  捕捉孩子每一种语言,思考孩子言语背后的原因,在积极应对中,教学定会相长!

教育案例分析 篇9

  一、案例背景:

  数学活动“复习5以内组成”后,我发现幼儿在平时的娃娃家,小餐厅中都喜欢“买东西”了,连原来较受冷落的小银行也倍受欢迎,幼儿都很喜欢去小银行换钱然后去买东西,然后饶有兴趣地去各个“场所”消费。子怡表现活跃,她们为大家找了很多可以消费的地方,如:去医院看病要用钱、去小餐厅吃饭可以用钱、到小超市买东西要用钱、到理发店洗头也要用钱……但是如果我们只有6元钱,怎么样来分配到这些地方消费用的钱呢?阳阳说:“我们只要把这些地方分出1块钱、2块钱、3块钱、4块钱、5块钱就可以了啊。”“对啊,这样分开来,每个人分到6块钱,然后到各个地方刚好把钱用完就可以了”,旭阳说。大家听了他们两个人的意见都表示赞同,

  二、分析与措施:

  其实,这就是一个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绝好机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请幼儿和我一起设计我们的`“数学角色游戏”。先让幼儿自己制订一下可以用钱消费的角色区,让他们自己去商量解决。他们每个人用废纸撕成6片当6块钱,并且用另一张纸把自己怎么花完这6块钱的方法记录下来,写下来的方法还真不少,角色游戏就开始了。泓达到小医院给自己打了一针用了2块钱,然后又去小餐厅吃了一顿饭花了4块钱,他把这些记录了下来;颢颢到超市买了6瓶一块钱的矿泉水,也刚好把6块钱用完,他也记了下来;韵韵不太知道怎么去花完这些钱,于是她请了个小朋友来帮忙。角色游戏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花完这6块钱的,发现他们找出了很多方法。

  三、结论:

  教师在幼儿平时的自由游戏中得到启发,继而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思考怎样在各个角色场景中分配这6块钱,并且怎样可以刚好把钱用玩,培养了幼儿随时随地运用数学能力的习惯。同时又鼓励幼儿和同伴间相互讨论,既注重幼儿数学学习中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又培养了他们合作性的学习习惯。显然,这样组织既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又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是一次特别的角色游戏。

教育案例分析 篇10

  个案背景:

  镜头一:

  “老师,早上好!”许xx对我说,虽然仍然是在阿姨的提醒下才跟我打招呼的,但是许xx的声音明显比以前都轻,许xx已经生病了好几个星期,这是她生病后第一天来幼儿园上课,可以看出她对于班级的环境稍许陌生。

  镜头二:

  睡午觉了,小朋友们都迅速的脱掉衣服钻入了被窝中,今天的`许xx特别的快,平时总是后一个睡下去的她今天很快的已经躺在了被子里,在我想帮她盖好被子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许xx的毛衣都没有脱掉,于是我帮助她脱掉了毛衣。

  情况分析:

  以上两个镜头都是来自于许xx生病多日之后来幼儿园的第一天发生的,出现这些现象的有很多方面。

  1、家长在家对于许xx的教育引导问题。许xx在家中主要有祖辈照料,她的奶奶对她过分的溺爱,特别在这次许xx生病之后,对于她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穿衣、喂饭都是奶奶包办,所以造成了以前稍有进步的许xx自理能力降低。

  2、幼儿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幼儿在班级中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老师与其进行交流,也往往是零星的单词,不能使用句子来表达想法。出现这一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家庭沟通不够,对于许xx来说,要提高其自信,除了老师对其的鼓励,给予其机会来大胆表达自己之外,还需要家长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

【教育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分析几个撞邪的典型案例10-29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精选20篇)06-28

幼儿园案例分析(精选36篇)04-09

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及反思02-27

工程案例分析学习心得体会06-19

德育教育案例(通用21篇)05-22

幼儿园教育案例(通用33篇)04-09

梦里洗澡案例详解10-26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5-22

校园活动策划书案例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