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内涝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内涝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城市安全、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深入了解城市内涝现状、分析成因并提出有效治理措施,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城市内涝现状
1.典型案例
以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为例,20xx年7月初,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平江县中心城区多处发生严重内涝,城区水位破70年纪录。暴雨导致城区多处积水,局地积水深达3米,水位逼近红绿灯高度,多个乡镇受淹严重,出现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房屋垮塌等灾情。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城市内涝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2.普遍现象
城市内涝现象并非个例,全国多地均面临类似问题。例如,长沙市在20xx年6月也因强降雨引发内涝,积水深度超过一定限度后,导致交通瘫痪,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生活。
二、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1.自然条件
一些城市位于多雨区域或具有特殊地形,如地势低洼、河流密布等,增加了排水排涝的难度。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更加集中的强降雨,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2.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土地被不透水的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所覆盖,减少了雨水的下渗量和截留量,使得积水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城市化还引发了热岛效应,可能导致降雨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内涝的风险。
3.排水系统老化与不完善
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较低,设施老化,无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同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如果未充分考虑排水和防洪需求,将导致排水系统设计不足或存在缺陷。
4.应急管理不足
应急管理水平的不足也是导致城市内涝影响加剧的原因之一。提高预警监测能力和完善应急预案对于减轻城市内涝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治理措施与建议
1.加强排水系统建设
提升标准:提高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确保设施能够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完善设施:加快老旧排水设施的改造升级,增设新的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智能监测: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布设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提升排水防涝智慧化水平。
2.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理念融入: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调蓄、吸纳能力。
示范项目:继续推进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至更多城市。
3.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完善预案:修订完善排水防涝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机制,提高对强降雨发展趋势及影响的预见能力。
动员体系:建立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醒”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至每一位居民。
4.增强公众防灾意识
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城市排水防涝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
应急培训:组织居民参加应急培训,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
四、总结
城市内涝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其成因复杂,涉及自然条件、城市化进程、排水系统老化与不完善以及应急管理不足等多个方面。为有效治理城市内涝,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以及增强公众防灾意识等。通过多方努力,共同构建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内涝调研报告 篇2
根据省、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监督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题调研组,于7月中旬依法开展了城市内涝治理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情况
(一)指挥体系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防汛工作,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防汛工作,对城市内涝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及时调整城市防汛指挥部组成人员,城防指先后下达城市防汛值班、汛期安全、强降雨过程防范等指令。市城市管理局严格履行城防指办公室职责,各相关单位及县(市、区)认真落实分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建立健全了防汛指挥、统筹调度、应急处置、协调督导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全市一盘棋。
(二)组织体系到位。立足于打好城市防汛有准备之仗,6月9日,全市组织开展防汛应急实战演练;各县(市、区)先后组织各类城市防汛应急演练11场次、防涝培训6场次,实战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加快推进,市民期盼已久的十八溪塘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全市新改造城市积水点57处、新建桥涵雨水泵站4座。汛前准备工作有力有效,各县(市、区)对城区道路管网、排水井窖、桥梁涵洞、排洪河道、雨水泵站等开展拉网式大检查,清淤、疏浚、检测、加固、管养等措施同步推进,防汛备战效能得到提升。
(三)应急体系到位。建立完善四级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响应的适用范围、响应程序和预案措施,确保了城防指统一高效指挥。建立完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机制,城防指办公室密切与气象部门的联合监测、会商预报,有效提高了对强降雨发展趋势及影响的综合性评估和预见能力。积极搭建智慧防汛数字化平台,在市区41处重点监测点位安装实时监测设备,基本覆盖城区主要桥涵隧道和易积水路段。
(四)动员体系到位。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值守制度,压实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工作责任,对易涝点建立了“市、区、街道、点位”四级责任体系,形成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醒”机制。围绕城区立交道口、城市生命线工程、桥梁涵洞、地下空间等重点点位和设施,督促相关权属单位明确值守单位、责任人,建立了城市排水防涝“一本账”。同时,在全市组建成立33支应急抢险队伍,强化防汛技能培训,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二、存在问题
在“一法一办法”中,涉及城市防汛的规定包括五个方面,即完善防汛规划、加强防汛指挥、强化防汛组织、备足防汛物资、压实防汛责任等。对照法律法规要求,我市城市防汛治涝工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防汛规划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防洪法》规定,要科学编制城市防洪规划,依据流域防洪规划、上一级人民政府区域防洪规划编制,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我市城市地理条件复杂、垂直落差较大,城市防汛点多面广、任务艰巨,但目前我市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工作还相对滞后,规划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同时,我市城市历史欠账较多,道路雨污水管网服务能力较弱,亟需高标准编制城市污水工程专项规划、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以此指导提升城市雨污水管网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河道调蓄行洪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防洪法》规定,城市建设不得擅自填堵原有河道沟叉、贮水湖塘洼淀和废除原有防洪围堤。在调研走访中,调研组实地察看了香山沟、月台河、稻田沟、金鹰河等湛河支沟行洪情况,由于年久失修、管理缺失,河道堵塞、河床抬高、占压河道等问题较为突出。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推动市区十八溪塘综合治理工作,人大代表和沿线群众高度评价、充分赞赏,但通过实地察看,也感受到目前疏浚清淤、违建拆除、污水截流等各类工程量较大、工作难度较大,加之正值汛期,需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克服困难,高标准提升十八溪塘综合整治效果,实现“汛时排涝、平时蓄水”的目标。
(三)防洪排涝设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防洪法》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区排涝管网、泵站的建设和管理。我市因地理构造原因,城市桥涵较多,易涝点较多,通过“72”“712”两次强降水过程,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运行也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如十矿医院铁路桥泵站因强降雨出现淹水损坏问题,一些大型桥涵隧道还存在抽水泵站建设缺失问题;东平郏路铁路桥等桥涵抗强降雨能力较弱,排水难度较大,退水周期较长,影响城市道路正常通行。同时,在两次强降雨过程中,十矿家属院等个别小区出现雨水倒灌、房屋进水问题,给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四)市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防洪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市民的防洪意识还较为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在强降雨过程中,存在不听桥涵驻守人员劝阻、冲卡通行、强行涉水等现象;部分沿街商户落实“五包”责任制不到位,还存在肆意向雨污水管网倾倒垃圾、浑水等现象,造成管网堵塞,直接影响城市防洪排涝。
三、工作建议
目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城市防汛工作应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提高依法防汛、安全度汛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城市防洪规划体系建设。建议市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防洪法》规定,加快编制我市城市防洪规划,进一步明确防护对象、治理目标和任务、防洪措施和实施方案,划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范围,规定蓄滞洪区的使用原则,为城市防洪提供科学规划指引。同时,建议市城市管理部门加快城市污水工程专项规划、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等委托编制工作,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依托规划科学谋划、分步实施,推进道路桥涵管网提档升级,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二)加强防汛应急指挥系统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市防指、城防指应急指挥作用,坚持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等“五预联动”,提升指挥调度能力。建议进一步压实各级防汛责任,严格落实“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干部包户”分片包保责任制,压实主城区易涝点“市、区、街道、点位”四级责任体系,确保直达基层的“叫醒”机制落实到位。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防汛抢险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加强防汛物资储备专项监督,按照分级负担、分级储备、分级使用、统筹调度的原则,备齐备足防汛抢险物资。
(三)加强河道联排联调体系构建。建议将城区十八溪塘综合治理工程纳入城市防洪规划,用法治力量保护珍贵的溪塘生态系统。建议加快溪塘疏浚清淤、蓄水堰坝工作,同步推进“四水同治”,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周边河湖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议依托城市河道、溪塘、绿地、游园等,加大城市气象监测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区域站点布局密度,提高气象测量预报精准度,创建气象宜居城市。
(四)加强城市防洪风险点位治理。建议对“72”“712”强降雨应急处置过程进行复盘推演,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不留死角排查风险隐患,全面梳理积水点位、积水原因,制定标本兼治的整治方案。建议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对人流密集、积水严重的桥涵隧道,在桥涵洞内施划水位线,配置救生圈、救生索,有条件的安装临时封闭伸缩门,提高应急救灾能力。建议对地势低洼小区、老旧危房等,坚持一区一策、一楼一策,采取临时性防护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雨水倒灌住宅小区现象,帮助群众安全度汛。
(五)加强市民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建议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防灾减灾氛围,有针对性开展防灾减灾、避险自救宣传教育,推动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等,提高全社会防范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市人大常委会将引导常委会各位委员并带动各级人大代表关注防汛、参与防汛、宣传防汛,加大对“一法一办法”的宣传,依法打好城市防汛主动仗。
城市内涝调研报告 篇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对城市居民生活、城市运行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深入了解城市内涝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城市内涝现状
1.典型案例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xx年7月,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平江县中心城区多处发生严重内涝,城区水位创70年纪录。全县共计190座水库溢洪,部分区域积水深达3米,水位逼近红绿灯高度,导致交通瘫痪、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等灾害。
长沙市:20xx年6月,长沙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短时间内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风险显著增加。积水深度超过一定阈值后,行人步行困难,车辆难以行驶,交通完全瘫痪。
2.普遍现象
城市内涝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大城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城市内涝的频率和强度均有所上升,对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1.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
一些城市位于多雨区域或具有特殊地形,如低洼地带,增加了排水排涝工作的难度。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集中强降雨,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
2.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土地被不透水的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所覆盖,减少了雨水的下渗量和截留量,使得积水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城市化还引发了热岛效应,可能增加降雨量,进一步加剧内涝风险。
3.排水系统问题
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较低,设施老化,无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排水系统缺乏系统规划、标准体系不完善、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内涝多发。
4.规划与管理不足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考虑排水和防洪需求,将导致排水系统设计不足或存在缺陷。此外,应急管理水平的不足也是导致城市内涝影响加剧的原因之一。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1.加强排水系统建设
完善排水设施:提升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和建设质量,确保排水系统能够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借鉴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调蓄、吸纳能力。
2.强化规划与管理
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排水和防洪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水防涝规划。
严格管理: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巡查、维修和养护,确保设施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3.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完善应急预案:修订完善排水防涝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加强预警监测: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暴雨和积水预警信息,做好防范措施。
4.增强公众防灾意识
开展科普宣传:广泛开展城市排水防涝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
加强社会动员: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
四、总结
城市内涝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通过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强化规划与管理、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以及增强公众防灾意识等综合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为城市和其居民提供更加安全、可持续的未来。
城市内涝调研报告 篇4
为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市防涝能力,进一步推进江南新区城市内涝整治工作,实地察看了兴贤路西段排水管沟工程、江南城市公园排洪水渠及砂路沟排水系统整治工程、繁荣渠及南低渠清淤工程,了解江南新区内涝整治工作情况,听取意见,研究对策。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南新区城市内涝整治工作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化推进,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日益重视江南新区城市内涝整治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防洪排涝应急体系,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积极实施排水防涝工程建设。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按照规划及项目计划,积极实施新区排水工程建设。江南新区排水防涝设施主要有东浦、金浦两座排水防涝泵站,以及南低渠、繁荣渠为主干系统的排水渠。经过十几年的市政设施建设,江南新区市政排水系统基本完成。近年来,先后完成站前大道(鲤城段)、池峰路一期及二期、池峰路七支路、滨江片区金塔段商住区(一期)、中医联合医院东侧、浯江路二期等市政道路,配套建设雨污水管道。逐步推进锦坑沟综合整治、浮桥繁荣渠引水口重建、笋江路污水排水地泵、摩卡小镇边路路面及排水系统改造、兴贤路西段排水管沟、东浦引港整治等排水系统整治项目。今年来,区财政先后投入8930万元推进繁荣渠及南低渠清淤工程、南环路排水系统检测清淤工程、站前大道(鲤城段)片区路管网建设工程、海西汽配城二期排水排污及周边道路工程、新延路雨水管道建设工程,通过实施排水工程建设,着力提升江南新区排水防涝能力。
(二)不断完善城市排涝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体制。一是成立了鲤城区江南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江南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审定江南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部署建设年度任务,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指导、监督和检查考核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解决各自为政、多头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不断完善管护体制。出台《进一步理顺鲤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意见》,明确市、区、街道三级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责任分工,将城市管理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责任人,努力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三是启动了地下管网、水系、排水排洪沟渠信息普查工作,规范建设、移交和管理行为,落实了工作责任,并建立了信息报送等各项相关制度,新区排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二、江南新区内涝成因及困难问题
(一)地势低洼,潮汛助推,积涝成灾。江南新区地处晋江下游南岸,北至金浦社区与南安锦堂平原接壤,南至东浦福厦公路边与晋江晋东平原相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发生降雨情况下,与江南片区西北面接壤的南安锦堂平原的内涝水经南安玉田渠排入南渠,南高渠、南低渠穿越江南新区,使江南新区上游部分的客水穿过江南新区排入外江,也就是说,江南新区汇流面积除本片区27.22k㎡外,还应包括片区上游锦堂片的44.94k㎡。因此,在治理江南新区涝灾时,要充分考虑上游客水对江南新区造成的危害。同时,江南新区一面靠山,一面频临晋江,中间是一块狭长的平原地区。区内沟渠综合交错,现状排水主要靠南低干渠和南高干渠,以及联成一片的大小水沟。晋江南岸的堤防上设有金浦水闸、霞洲水闸和东浦水闸,均为区内防洪排涝的出口,外江水位较低时,雨水可通过水闸排入外江。晋江下游防洪堤建成后,因内涝排水系统尚未完善,排涝标准偏低,汛期江水上涨,洪水受外江水位的顶托在区内形成内涝。近年来,相继建成和使用1号、3号污水提升泵站,东浦、金浦排涝泵站。经过几年来的运行检验,已大大缓解江南新区严重的内涝灾害现象,但排涝泵站尚未能全面发挥其工程效益。
(二)城市排涝工作与城市化步伐不相匹配。在新区道路、工业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及时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相应的排水沟、涵洞等排水排涝项目,致使江南新区排涝压力增大。由于建设需要,开发建设中土方填筑使一些低洼及水塘被占用,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水面大量被人为填埋。规划中的乌石山滞洪区总占地约18.33公顷,总库容52.5万立方米尚未建设,江南新区东南片区的内涝问题还未能有效缓解。由于几乎没有滞洪库容,致使新区雨水调蓄能力与集中强降雨不相协调。城市化建设中大量商业化楼盘迅速崛起,但在楼盘开发过程中,将桩基泥浆直接排入雨水管道,工程结束后,又不冲洗雨水管网,造成淤积,致使排水不畅。新区城市建设道路排水设施不完善,人为分割片区,加上地面硬底化,使雨水渗入地下变少,容易形成局部内涝。
(三)市政排涝设施标准有待提高。江南新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早期建设的排水系统执行的还是较低的标准,管径规格小、雨水口少、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不堪重负。近年来,城市排水系统标准虽有所提高,但在雨污管网埋设中,对开发商监管还欠到位。雨污合排、雨水污水管道错接,擅自变更规划,转换开发用途,如商店变大排挡、餐饮店、洗车店等,使原设计雨水管承受雨污共排,导致泥油淤积,雨水流速不畅。此外,许多社区的排涝工程不够完善,未能与主干排涝工程联接,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涝系统和网络。加之人口不断集聚,排水管道老化,排水管网显然不能满足急剧膨胀的排水需求,一旦遇到降雨量超过排水设施能力,只能漫上街道,形成内涝。
(四)排涝工程管理体制有待理顺。譬如,东浦排涝泵站现在由区交通市政局管理,而江南新区东浦水闸、霞洲水闸、金浦水闸3个排涝闸的管理属于泉州市晋江下游防洪堤管理处管理,南高渠、南低渠则属于市南渠管理处管理,致使江南新区滞洪排涝难于统一调度,管理体制问题影响江南新区的排涝能力。
(五)市政排水系统养护意识有待增强。对排水系统进行长效化管理和养护,是确保城市排涝系统稳定、长期、有效运行,切实缓解城市内涝的'关键所在。新区现有排涝设施的运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金浦排涝渠道水生植物丛生,布满河道,严重影响行洪安全;南高干渠河道中间布设桥墩,阻水严重,影响河道排水能力。对排水管网进行定期检查,对河道做好定期清淤等工作重视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水患意识,新区市民时有出现在道路、工业区、楼房建设中挤占甚至毁坏排涝沟渠的现象,对管道养护和渠道保洁认识不高、参与度不够,文明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江南新区城市内涝整治建议意见
(一)要高度重视,健全排涝工作机制。一要不断提高认识。要坚持“以人为本、适度超前、设施完备、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快构建高效完善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提升城市内涝防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排涝的重要性,树立科学正确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把城市排涝系统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真正把城市排涝工程打造成一项重要的良心工程、民心工程。二要健全理顺管理机制。城市内涝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进一步健全江南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工作。要以规划为指导,统筹片区建设和排水排涝工程整治的衔接关系。要注意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排水管理问题,避免项目建成后却无处排水或造成周边被水淹的状况。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切实强化城市排涝设施建设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排涝设施的运载能力。要加大工作力度,解决“多头管理”状态,做好与晋江下游防洪堤管理处、市南渠管理处的协调工作,争取在汛期能顺畅及时地启闭相关水闸和排涝泵站。三要强化责任考核。要将城市排涝工作任务纳入各相关部门和街道目标责任制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中,进行定期督查和年度考核。
(二)要大力推进,加强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城市排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弥补历史欠账。建设新区排涝基础设施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我区目前财力来看,独自承担江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较大,要尽力争取市一级财政对江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市政领域,满足城市排涝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资金需求。二要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根据江南新区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合理确定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三要抓好改建管养工作。要改造老旧排水管沟,加快雨污分流工作步伐,通过市政专项规划,按照系统性原则,统筹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使新区排水管沟具备应有的排水能力,并形成较完善的排水系统。要注重雨水调蓄设施建设,抓紧推进乌石山滞洪区等蓄水设施建设,力求以蓄排结合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要结合实际,通过渠道整治疏浚,发挥其调蓄水作用;要提高绿化率,发挥绿地具有容纳、吸收、迟滞雨水的功能;要谋划透水地面建设,在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等荷载不大的地方,多采用透水性地砖铺装,起到调蓄雨水的作用。要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管养,重点做好新区下水管网、雨水井、箅子等清淤疏浚养护工作。对城市排水管沟要经常性的维护清理,对于雨水口堵塞问题,应在设计中多加考虑防堵和便于清理,从而保障网沟畅通。
(三)要统筹兼顾,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为避免强降雨侵害,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制定针对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排水应急方案,提前做好强降雨应对准备。要及时发布信息,将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情况及早通知到市民,减少因暴雨带来的社会问题。要加强低洼易涝地段的排水巡查,预备一定数量的机动排涝设备,随时调用。要加快易涝节点改造,对每个堵点、淹点逐一摸排梳理,实行“挂图作战”,一点一策、一地一策,对暂时无法完成改造整治的易涝点,要有应急措施。要按照《江南新区防洪排涝调度方案》,通过适时启闭金浦、霞洲、东浦水闸,有效控制东浦、金浦排涝系统运行水位,科学分洪调蓄等措施,达到科学调度、联袂互动、规范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要更新观念,谋划城市排涝工作。要注重借鉴成功经验,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因素,高水平谋划城市排水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整个城市排水设施无缝对接,使排水系统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前进。要全局性地思考新区内涝整治工作,科学规划、合理调蓄,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及生态系统。要给城市生态留有余地,适当增加水面率和绿地率,渗、滞、蓄、排结合治涝。要更新城市建设的理念,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把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江南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要将以往“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转变为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统筹“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着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让江南新区的城市建设更加绿色、生态、宜居,实现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涝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频繁遭受暴雨侵袭,导致严重的内涝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峻。城市内涝不仅影响城市交通、居民生活,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1.气候条件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频次增加、强度增大,使得城市排水系统难以应对,从而引发内涝。
2.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土地被不透水的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所覆盖,减少了雨水的下渗量和截留量,导致积水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城市化还引发了热岛效应,可能增加降雨量,进一步加剧内涝风险。
3.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较低,设施老化,无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此外,排水系统规划不合理、建设滞后也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原因。
4.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
城市规划中未充分考虑排水和防洪需求,导致排水系统设计不足或存在缺陷。同时,城市开发过程中对水系网络的`破坏也加剧了内涝问题。
二、城市内涝影响分析
1.威胁生命安全和城市经济
城市内涝会导致洪水冲毁道路、输电线路、水利工程等设施,中断城市运输、通讯、供水供电等,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同时,大量物资和厂房建筑被浸泡受损,企业停工停产,造成经济损失。
2.影响城市公共卫生
内涝后,大量垃圾、废物被冲入水中,产生恶臭并滋生细菌,引发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和公共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皮肤感染和肠道传染病等。
3.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内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涝会改变城市的水文循环,影响城市植被和土壤质量,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
三、现有防治措施分析
1.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调蓄、吸纳能力。近年来,我国多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排水系统改造升级
加强排水管网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和建设质量,确保排水系统能够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同时,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检修,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3.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排水和防洪需求,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水系网络。保留更多的绿色生态空间,提高江河湖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减轻排水压力。
4.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加强预警监测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协作,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有效应对。
四、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健全城市内涝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城市内涝防治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2.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
加强城市内涝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内涝防治专业队伍。
3.推进系统化全域防治
将城市内涝防治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系统化全域防治工作。加强区域协调和联动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城市内涝问题。
4.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城市内涝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鼓励公众参与城市内涝防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
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影响及现有防治措施,我们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城市内涝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留下的内涝03-02
调研实习报告08-28
离职调研报告12-20
城市实习报告04-11
调研报告格式05-25
文案调研报告03-22
城市经理述职报告12-07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08-22
调研员述职报告01-12
乡镇调研工作报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