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8-26 03:07:23
  • 相关推荐
报任安书教案6篇(经典)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任安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任安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

  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具: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在遭受宫刑的情况下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那么当时他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忍受奇耻大辱活下来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报任安书》来寻找答案。

  【作者和《史记》介绍】(参见《鸿门宴》)

  【解题】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实际上是暗示司马迁搭救自己,但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二、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5.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三、词类活用: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四、特殊句式: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被动句)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动标志)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被剔去膝盖骨)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7.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内容】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很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由此可见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核心词语是“略陈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第二段的内容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对“死节”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列举“倜傥非常之人”时,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确: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这些人物都是在灾难中取得成就的,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4、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与第三段内容有何联系?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说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作者对这些发愤著书的古人进行了热情歌颂,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5、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作用:照应开篇。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的问题,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结束语】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这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报任安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质疑。

  教学工具: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1、2两段。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2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课后归纳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第二课时

  学习3、4两段

  一、结合前面所学,对文言虚词“于”进行归纳

  1、介词,“在,从,到”。

  郑伯克段于鄢。

  郑武公娶于申。

  请辞于军。

  2、介词,“在……方面”。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介词,“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

  4、介词,“向,对,对于”。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

  5、介词,“被”。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介词,“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

  7、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长于臣。

  急于星火。

  8、 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

  贪于财货,好美姬。

  【于是】相当于“于+此”,“于”和“是”都单独有自己的意思。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对这件事)

  【于是】表示承接或因果,放在句子开头,同现代汉语。

  二、回顾前面两段多学的内容大概。(教师可以请学生回答)

  第一部分,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第二部分,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四段的内容大意,即第三部分的第一层。

  第一层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请全班一起朗诵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此段列举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用原句子作答)这些人身上有什么共性?

  答:倜傥非常之人;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在逆境中成才

  四、解决此段的重点字词: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的词

  3、表被动的词语

  “摩”通“磨”;“底”通“抵”;“见”通“现”;

  非常:古义,不一般;今义,很、十分

  称、拘、放逐、膑、迁、囚、断、用

  五、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喜欢第三段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请同学单独诵读。

  老师再范读,也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从文章结构上着手,司马迁很早就教会了我们写议论文)

  请同学单独诵读,并讨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议论文模式。

  给学生补充第三段出现的人物的相关事迹,进一步概述他们的精神。

  文王拘而演《周易》,告诉后人,身处逆境的人,当志存高远。姬昌身在狱中,却心怀天下,这从他自狱中释放回去后的表现便可窥见一斑:暗中修德行善,推行善政,众多诸侯都来请他裁决纷争,归附于他,其势力日益强大。

  告诉后人:只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才能把苦难变成财富。只有当你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去打拼并战胜困难时,它才是财富,有道是“自古雄才多磨难”。

  六、第2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请同学们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

  在课本上找相应的句子来回答,并说出作者写《史记》宗旨是什么?以及忍辱着成此书最大的意愿是什么?

  七、文言词语挑战。(请一名同学上台,自愿的,此名同学可以针对第四段的知识点设计问题,下面的同学抢答)

  学生设计的问题如下:

  1、第四段中有哪些通假字?

  2、“藏之名山”是什么特殊句式?

  3、解释如下字词:

  为十表凡百三十篇会遭此祸虽万被戮

  草创未就则仆偿前辱之责

  4、翻译句子。

  (1)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八、请大家读第四段,想想司马迁的愤慨源于什么,仅仅是因为受了宫刑吗?

  请大家观看司马迁受宫刑的视频,结合时代背景做深层次的探究。

  (愤慨的原因也源自对皇帝的失望及朝廷大臣的趋炎附势、缺乏正气)

  练习:

  1、第三段的八个排比句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请就其反映的人物精神写一段评论的话。

  3、完成《金榜一号》第101面与此文段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第5段。

  主要是文言实词、虚词的落实。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3、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4、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5、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着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报任安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发愤著书的精神。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司马迁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文章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创作背景及《报任安书》的写作缘由。

  文本内容:详细解析《报任安书》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学特点:探讨文章的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 翻译法:指导学生逐句翻译,理解文意,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文章的思想内涵及文学特点。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史记》的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述《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诵读课文:

  教师示范诵读,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感染学生。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3. 翻译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翻译,理解文意,注意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讲解。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难点,教师巡回指导。

  4. 分析讨论:

  分析文章结构,明确各段落的主旨和要点。

  讨论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文章的思想内涵及文学特点。

  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在困境中坚持完成《史记》的崇高精神。

  5. 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和《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司马迁的精神。

  6.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撰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精神品质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持续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态度变化,激发其学习动力。

报任安书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体会本文叙述、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沉郁悲壮的情感。

  二.学法引导

  本篇文章比较难懂,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认真阅读课文,以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作者接连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立说的顽强意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通过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把握重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课前要求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本篇文章被删部分,认真阅读,思考所删章节与课文的关系,利用课余的时间,指导学生加强讨论,并行成文字以备课内交流。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人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友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悲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展开的?(小组讨论)

  全文共4个部分:

  第一部分(1):先写任安来信内容,并对回复较迟表示道歉。

  第二部分(2—3):申诉自己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部分(4—5):进一步说明自己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四部分(6—书信结尾):再次陈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述他对余生的看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1)铺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笛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肓《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用典句: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于姜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为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四)总结扩展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概括语段内容,为进一步深入领会研究文章内容作准备,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解读课文具有重要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

  2.背诵课文第4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强者风范。体会作者蕴含字里行间的`忧愤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阅读课文思考: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点拨]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诽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甚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让学生阅读第二段,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点拨]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点拨]

  ①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秦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③“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4.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1)本文叙事、议论有条理,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议论基本路径是什么?

  [点拨]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2)从作者的议论基本路径上看,这说明什么?

  [点拨]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惟一的处理办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个“义”含义。

  (3)分组朗读课文,悉心体会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的情感

  [点拨]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迥,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拆的表情。

  (三)总结扩展

  [总结]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惟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是,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人云霄的巍巍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扩展]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无谁语。谚日:“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过。

  思考:这段文字是《报任安书》第一段的删掉部分,阅读后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及时回复友人的来信?

  [点拨]一是因为“身残处秽”,受尽屈辱,二是因为琐事缠身,没有时间。

报任安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大,同时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

  明确:

  第1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

  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

  第3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第4段: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身处逆境“论书策”以抒其愤的例子,作为自己的榜样。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宗旨,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第6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照应开头,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四、文言知识梳理

  1、整理本课出现的通假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3)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7)无益,于俗不信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1)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E.略陈固陋

  (2)例: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今仆不幸,早失父母

  C.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E.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五、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阅读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

  提示:

  (1)位卑人轻,死无人惜

  (2)人应死得重于泰山——“择死”对于自己无价值,所以“择生”

  (3)提出不辱与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极刑

  (4)举历史上地位显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节”不足为怪

  2、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3、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明确:《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钱钟书)

  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

  4、研读第5段

  (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

  (2)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六、拓展延伸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评价?联系本文,结合你所知道的其他典型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报任安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积累文言知识点,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难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通过诵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脉络。

  讨论指导:组织小组讨论,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

  建议安排三课时,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理解文章。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通过引用哈姆雷特的名言和司马迁的生死观,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简述司马迁的生平、成就及《史记》的写作过程。

  介绍《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特别是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的经历。

  3、全文把握:

  指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大意。

  第二课时

  1、课文分析:

  分段解读课文,重点讲解关键句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分析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文言知识点积累:

  讲解并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三课时

  1、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享个人感悟。

  2、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史记》相关篇章,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报任安书教案】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说课稿12-30

任岗位职责06-14

森林报好句12-06

报规报建岗位职责职位要求05-03

安管员领班转正申请书01-24

安路灯作文01-29

梦见安牙06-13

华为老总任正非语录03-10

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03-16

任正非的语录35句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