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实用文>事迹材料>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
更新时间:2024-01-29 16:27:56
  • 相关推荐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写事迹材料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号山谷。他出自苏东坡门下,诗与东坡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为“苏黄”。黄山谷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他不只有文名,也特别的孝顺,也由于这个缘由,而遇到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

  山谷中进士后,二十六岁就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知州。有一天午睡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衙府,来到了一户人家前。门口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张摆着一碗芹菜面的供桌前。婆婆手上拿着香,一边呼喊着:“某某人!回来吃面了。”山谷不自觉的端起面来就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中去了。

  醒来后,梦中之事,历历在目,口中还留有芹菜的香味呢,让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次天午睡梦中他又来到了昨天的地方,而口中还留着芹菜的香味,山谷不禁惊醒,飞速的'爬起来穿好衣服,循着昨天日梦中所记忆的路走去,最终来到一户人家,仆人正是昨天梦中见的婆婆。山谷便问她昨日吃面之事。

  婆婆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由于她生前最喜爱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这天,我都会供一碗芹菜面,喊她回来吃。”山谷问她女儿去世多久了,婆婆说:“已经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今年也正是二十六岁,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惊诧之余,就跟婆婆聊起她女儿在世时的种种情形。

  婆婆说,她女儿在世时特别喜爱读书,而且吃素信佛,也很孝顺,在她二十六岁前还说肯定会回来看她的。婆婆并指着屋中一个大木柜说,她女儿生平所看的书,全都锁在里面,只是不知道钥匙放到哪里去了。惊奇的是,山谷那时突然记起了,以前放钥匙的地方,并且找出钥匙打开木柜,在里面发觉了很多文稿。他认真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他今生每次参与考试所写的文章,竟一字不差全在这些文稿中。

  至此,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白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亲啊!于是将婆婆接回衙府中,奉养余年,后来他走上了参禅悟道的路。

  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在听到这个故事后,不禁叹息道:“书到今让知识带有温度。

  生读已迟”。前世今生,牵牵绊绊,看似玄奇,未必子虚。在人生中,一些偶然的相遇,一些模糊的记忆,一些反复的梦境,或许其中就包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因缘呢!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2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3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学问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学问,学问大有进步。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举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当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经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抱负: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飘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最终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4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选择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特别满足,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制造创造,同时立即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今,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很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松软轻巧,易于书写,惋惜量少价高,这全都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特别聪慧,很会动脑子,常常和工匠们一起讨论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特别不便利,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巧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巧。因此用竹、木制让知识带有温度。

  成的简牍首先被排解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惋惜原材料稀有。于是,蔡伦认真观看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觉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相互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像、取材简单、价格低廉,从今时时到处留意着、寻找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非常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非常愉快,只有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突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特别惊奇,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旧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珍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处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立刻投入了紧急的试验和制作中,他选择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终最终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简单、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5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6

  岳飞(公元1103—1142年)诞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字“鹏举”。

  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尽情享乐;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岳飞正好24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希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叮嘱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始终坚持战斗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勇敢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挽救沦陷在敌占军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除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连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肯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剧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毁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从今,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气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7

  我国唐代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赞赏,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然十分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非常严肃认真,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十分注重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捉灵感,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实地考察。他习惯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游览,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赶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然没有慌着去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及时修改、整理,然后誊写清楚,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休息。李贺天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惫不堪的样子,十分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虽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喜爱的传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李贺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8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号山谷。他出自苏东坡门下,诗与东坡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为“苏黄”。黄山谷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他不只有文名,也非常的孝顺,也因为这个原因,而遇到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

  山谷中进士后,二十六岁就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知州。有一天午睡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衙府,来到了一户人家前。门口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张摆着一碗芹菜面的供桌前。婆婆手上拿着香,一边呼喊着:“某某人!回来吃面了。”山谷不自觉的端起面来就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中去了。

  醒来后,梦中之事,历历在目,口中还留有芹菜的香味呢,让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午睡梦中他又来到了昨天的地方,而口中还留着芹菜的香味,山谷不禁惊醒,飞快的爬起来穿好衣服,循着昨天日梦中所记忆的路走去,最后来到一户人家,主人正是昨天梦中见的婆婆。山谷便问她昨日吃面之事。

  婆婆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最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这天,我都会供一碗芹菜面,喊她回来吃。”山谷问她女儿去世多久了,婆婆说:“已经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今年也正是二十六岁,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诧异之余,就跟婆婆聊起她女儿在世时的种种情形。

  婆婆说,她女儿在世时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吃素信佛,也很孝顺,在她二十六岁前还说一定会回来看她的。婆婆并指着屋中一个大木柜说,她女儿生平所看的书,全都锁在里面,只是不知道钥匙放到哪里去了。奇怪的`是,山谷那时突然记起了,以前放钥匙的地方,并且找出钥匙打开木柜,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他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他今生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一字不差全在这些文稿中。

  至此,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白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亲啊!于是将婆婆接回衙府中,奉养余年,后来他走上了参禅悟道的路。

  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在听到这个故事后,不禁叹息道:“书到今生读已迟”。前世今生,牵牵绊绊,看似玄奇,未必子虚。在人生中,一些偶然的相遇,一些隐约的记忆,一些反复的梦境,也许其中就包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缘呢!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9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经常受到左邻右舍的赞扬。

  离扁鹊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老大夫,医术高超,四乡驰名。他发觉扁鹊是棵好苗子,就有意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

  一天,长桑君把扁鹊叫到面前,开门见山地说:“你假如情愿跟我学医,就到南山采药去吧,一年之后再来见我。”

  扁鹊毫不迟疑地点了点头,其次天一早,就带着工具和药样动身了。他翻过一座座险峻峥嵘的山峰,穿过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采啊,挖啊,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他不仅熟悉了许很多多药材,而且基本把握了这些药材生长、采挖的规律。

  长桑君见扁鹊满载而归,微微一笑:“你还要去民间给人们切脉,不完成五千例不能回家。”

  扁鹊二话没说,又背起药箱奔跑四方。他为各种各样的人切脉,从脉象的变化中,细细揣摸的病症。当他完成任务返回老师住处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只见长桑君正躺在床上低声呻吟。原来,在扁鹊外出期间,长桑君不幸中风偏瘫,右半身不能动弹。

  扁鹊好心疼啊!他不顾旅途劳累,放下行李就给长桑君烧水煮饭,熬汤煎药。晚上,他又端来一大盆热水,蹲在床前给长桑君洗脚,洗着洗着,长桑君左脚一蹬,把盆子踢翻了,水浇湿了扁鹊的衣服、鞋子。扁鹊一点也不在意,转身铲来一些灶灰,撒到了湿漉漉的地上,接着,又忙着安排长桑君入睡。正在这时,长桑君突然觉得喉中瘙痒,“呸”,一口痰不偏不倚吐到了扁鹊的脸上。扁鹊仍旧不急不躁,悄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地掏出手帕把痰擦掉了。

  夜深了,长桑君把扁鹊唤至床前,温情脉脉地说:“你已经经受住了三次考验:上山采药,对你识药用药大有好处;按脉切诊,对你断病治病甚有关心;今日,我又亲眼看到你对病贴入微,胜似亲人。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需具备的三点,你都有了。现在,我可以放心了。”说到这里,老人用颤抖的左手从枕下摸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医书,当心翼翼地交给了扁鹊。

  从今,扁鹊边攻读,边实践,医术提高得更快了。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10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头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忱奔放,气概宏阔,富有浪漫主义颜色,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有。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惊奇,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简单,但老奶奶信念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今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特地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殊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学问。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访问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惊讶,后是赞美,最终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其次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与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经常自比谢安,信任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的确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始终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11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经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他是唐朝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

  让知识带有温度。高峰,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殊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知他:“这鸟是古代传奇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当像凤凰,对不对。”父亲兴奋地摩挲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抱负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终抒发怀抱:做人肯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特别兴奋,从今以后就更加专心培育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经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肯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经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名流,有幸观赏了名噪一时的唱歌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许多见识。他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国家发生-,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12

  我国唐代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出名望的人的欣赏,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旧非常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特别严厉仔细,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非常注意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获灵感,他特殊留意观看生活、实地考察。他习惯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巡游,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经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抓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旧没有慌着去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准时修改、整理,然后抄写清晰,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让知识带有温度。

  休息。李贺每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乏不堪的`样子,非常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虽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可他的许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宠爱的传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李贺的故事告知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认真观看生活、体会生活。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13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后来,他想了一个方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静静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埋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慧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其次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静静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认真,又静静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状况,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慧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关心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14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04-04

关于中国古代名言09-28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12-30

名人简短的事迹材料01-15

名人励志的事迹材料01-10

【优】关于中国古代名言11-27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05-07

古代经典诗词12-07

名人传人物主要事迹材料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