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时间如快马般匆匆,一天又过去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篇日记了。日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狂人日记》读后感1
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我颇有感触。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主要写了一个“迫害狂”病中的日记: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我”走在路上,看到所的人都对“我”不怀好意的笑。“我”很惊异的一路回家,无意间听到佃户对哥哥说狼子村有一个恶人,被人打死吃了心肝,便疑心哥哥和路上看见的人也要吃“我”。甚至哥哥派来给“我”看病的人也要吃“我”。“我”猜测他们不肯直接杀“我”,要把“我”逼疯,让“我”自杀,然后吃了“我”。“我”怀疑自己小时候死的妹妹也是被哥哥吃了的。哥哥把妹妹的肉拌在菜里,“我”也稀里糊涂地吃了妹妹的肉。“我”有四千年的食人肉史。
该文看上去是一个丧心病狂之人所写的日记,完全是一派胡言。而我认为它恰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乌云。我认为《狂人日记》借“狂人”之笔还原了一个吃人的万恶的旧社会。文章中的哥哥和其他妄想吃“我”的人实际上是指地主、官僚们。而“我”则是指那些被压迫的农民和穷人们。那些地主、官僚仗着有钱有势,逼着工仆们不分日夜的干活劳作,稍不顺心便一顿毒打,丝毫不考虑工仆们的感受。而穷人们因为无从生计便不得不屈服于地主、官僚们,混一口饭吃。这就产生了恶性循环,穷人愈来愈穷,富人愈来愈富。这个乌云的旧社会就这样遭到了万人的唾弃与咒骂。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深恶痛绝,便以笔做刀,带动了推翻旧社会的新潮流,得到了百姓的爱戴。鲁迅先生的文章被誉为一把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可见鲁迅先生的文章对社会的影响深远,让敌人闻风丧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狂人日记读书心得优质作文 篇2
初次看鲁迅先生的这篇《狂人日记》的时候就感觉很不解,看完后只觉得这是篇恐怖小说吧。于是,没怎么在意就略过了。这次《狂人日记》看了第一遍,也仍旧是这个感觉,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挤出个字:吃人!无奈,又认真看了6遍之后,恍然大悟,收获一份很大的震惊,但却不是因为吃人。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通过以虚写实,徐徐渐进,然后拨开迷雾的手法带领读者的醒悟。
从开始心情爽快,夜晚很好的月光,看出还未意识到所存在的危险,其中提到赵家的狗,为后来发展做出预示的铺垫。后是今晚没月光,于是开始渲染阴暗的气氛,以赵贵翁为代表的一群人都以仇恨的眼神看着我,连小孩子也一样,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与末句相呼应。表现出当时社会乌云笼罩,封建乌云礼教已经从本质上侵蚀了整个社会从小孩到老者的思想。那样的社会,阴冷的乌云恐怖的气息漂浮在空气中,令我感受到的是毛骨悚然!
从狂人意识到封建礼教的吃人到揭露吃人的本质,他们从遮遮掩掩到露出凶恶的真面目,白厉厉的牙齿,可看出礼教的吃人与暴戾。
四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四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统治的社会,也就是四千年吃人的社会,封建礼教的迫害使得现在的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于别人的遭遇没有同情心,对于自己所遭受的,没有反抗,浑浑噩噩的度过一天又一天。
“你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句狂人的呐喊远比不过这四千年的吃人历史以及这段历史造就的人们的愚昧与麻木无知。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麻木的无视和可笑的维护群抗,激昂放大声的疾呼换来的是无力的共鸣,以及有力的吃人。
其中3处提到赵家的狗,凶恶吃人的眼神,令人毛骨悚然的狂吠。从社会的`深处散发出的乌云与阴霾。作品中狂人其实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反封建者向世人讲述这个社会的吃人本质,意欲唤醒人们,一起推翻旧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可是根深的蒂固的吃人礼教让受迫害的人们依旧麻木,国民的劣根性一览无遗。
然从第一段“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看出仍有所遗憾,狂人的最终屈服,意识到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拔除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保持自主是多不容易,可作者仍补失憧憬未来。文章的最后一句呼唤“救救孩子……”意欲新的希望的呼唤强调科学的启蒙教育思想的行为,国民性的改教。孕育新文学,倡导新的文学革命。狂人日记读书心得5
初闻《狂人日记》大概是在5年级的时候吧!那是小姨还在上学,寄宿在我家,一次学鲁迅的文章有一词不知所云,便去请教,她解释的很多,但是没懂,小姨看我迷惑,便撂下话,以后鲁迅的文章很多你会头疼的,《狂人日记》《呐喊》……很多暗喻,那是第一次听《狂人日记》一词。
小姨终究没能上大学,理由很简单,偏科厉害,文章写的一流好,可理科却一窍不通,工作后的她经常来我家辅导我,中学记得鲁迅的《长妈妈与山海经》中间有些地方些许不了,便解释,后来又听她默念,要是数学多考5分就能上大学,眼中瞬间的期待变成了失望,看着课本依旧着看我写那些看着对仿佛又不对的字。一会儿,又说,看过《狂人日记》吗?我说没有,她便不再做声,那是我第二次听《狂人日记》。
初中毕业始终没有再学鲁迅的文章,许是太过深奥,学生都懵懵懂懂,高中后,家里买了电脑,通了网线,一次小姨在网络上找近代文学作品,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到了《狂人日记》,也巧,刚开网页,电话招呼她回去了,我也就无心看着这篇以后成为我的文章。今引其文章段落言句做读后感之片断。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鲁迅先生的文笔实在太模糊,不知何人,不知何事,月光引入,看似没有真实的人物却又让人能以“我”的角度来看,“我”在抱怨,鲁迅先生的文笔实在太犀利,人喻作狗,讽刺与谩骂却无形中表露无疑,只是可有人能知否。
二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先生无形中讽刺历来社会的制度以及当时时代的状况,也充分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厌恶的态度或者是憎恶,让人憎恶的社会可想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也从另一侧说明了社会的腐朽和颓败!
三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鲁迅先生句句言语中带出来的讽刺和谩骂是众人所周知的,文章模糊且深刻表现出社会制度人与人之间充满的互吃现象,也许作为俗人,鲁迅先生是一个狂人,是一个患者,但是从革命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历史上很多背叛旧传统的人都被称为“疯子”。如孙中山,鲁迅先生通过狂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对立,也成功的凸显了狂这一本性!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在作品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外,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无论是“很好的月光”,还是“赵家的狗”;无论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还是李时珍写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刻画,也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结合。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
文言文曾是我感觉中最难懂的,但是拜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感觉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攻击力很强大,中国汉字的真正意义得以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展露无疑,也成功的凸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深恶痛绝!
我认为,《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崭新而完美的艺术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狂人日记》读后感2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影响,一八三四年,俄国的果戈理就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的渺茫。”(《且介亭杂集》)下面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果戈理的《狂人日记》(1835)描写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金妄想追求司长的女儿,得了精神病,被关进疯人院的故事。是一篇以精神病学为参照的“小人物”短篇小说。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最底层小官吏的形象,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了一切小官吏的愤恨不平:“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这是对统治集团的抗议。作者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另外,作者也揭露了这些小官吏向上爬的欲望,统治集团的压迫和狂人渴望高攀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无法解决,乃是狂人发狂
的原因。果戈理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狂人一方面是个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传声筒。狂人骂“政治家”是狗;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还骂英国政客;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所有这些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与文学观点的自白。现在,再将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鲁迅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他也说他之所以做起小说来,是因为看了百来篇外国小说所致。鲁迅特别重视果戈理,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书名相同。
第二,都是日记体。鲁迅小说的题目、体裁借鉴了果戈理,这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借“狂人”之口发表自己的议论。《狂人日记》
中国民的“吃人”性的深刻思想,怎样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呢?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显然给他以很大启发,就是借“狂人”之嘴讲自己的话。
第四,结尾一句话。鲁迅小说结尾的名句“救救孩子”,这一灵感显然来自于果戈理小说将近结束的句子“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
第五,以精神病学为参照去塑造“狂人”。鲁迅学过医,对果戈理以精神病学为参照来塑造一个“妄想狂”的写法,领会比旁人要深。鲁迅塑造“狂人”,从果戈理写法中得益匪浅。果戈理把发表议论和“狂人”挂钩,只有用“狂人”去作传声筒,方显“疯话不疯”的特点,这也正是鲁迅的写法。所以,鲁迅对果戈理的借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思想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大不相同,在这方面,鲁迅没有向果戈理借
鉴什么东西。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小说,鲁迅所批判的,是全民族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但是在这里,鲁迅的`批判主要地、而且是最深刻地是对准了人民群众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是批判全民族的封建意识,而且是批判全民族封建意识中比奴隶性更为可怕的东西—吃人性。《狂人日记》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写不觉悟的人民群众会“食人”。《狂人日记》中,狂人昼夜害怕的事,不是怕哪个县太爷、绅士、衙役、债主把他“吃”了,而是怕群众,包括他的亲人把他吃了。当劳苦人民、被压迫者、被统治者不觉悟时,他们的“食人”性更为可怕。鲁迅指出国民性中的“食人”性代代相传的原因,不仅仅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娘老子”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不觉悟的人民群众,也在向自己的下一代传播着这“食人”性!作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家,鲁迅对“食
人”性深入到全民族的骨髓、对人民群众头脑中的“食人”性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它危及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的可怕性有极为清醒的认识。鲁迅把全民族的“食人”意识放到几千年封建中国的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批判,在小说的结尾,狂人喊出了震撼民族灵魂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救救孩子”四个字,重如泰山,与果戈理小说中的“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不可同日而语,真的是如鲁迅所说的,“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鲁迅的“忧愤深广”还有一个内容: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精神。狂人喊出了最严格、最无情的自我批判的最强音:“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这个“我”,既指几千年的全民族,也包括狂人自己。鲁迅在批判国民劣根性时,是
把自己放进去的。他曾说过:“我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他还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鲁迅的《狂人日记》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果戈理的迥然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独特的艺术形式可概括为一句话:它是以精神病学为科学基础的象征主义与意识流相结合的箴言小说。关于象征主义,如“赵家的狗”,“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真的人”,“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都有象征暗示性。最大的象征性还在于小说的整个故事,作者深刻的思想,就通过这个象征的故事表现出来。
关于小说的“箴言”体,是一目了解的。“箴言”体就是规勉劝戒的文体,多用警句、格言的形式。例如小说中的下列句子,全是“箴言”:“凡事总须研究,才能明白。“从来如此,”便对么?”“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自己想吃人,”
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关于小说的“象征”与“箴言”,果戈理小说中是没有的,鲁迅主要是借鉴了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尼采的“箴言”语言艺术对鲁迅有极大影响,茅盾评《狂人日记》说:“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什么样的风格呢?就是尼采的风格。
《狂人日记》用“意识流”手法写成,这是果戈理和尼采所没有的,主要地是鲁迅所独创。“意识流”是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文学上的“意识流”是对人的下意识心理流动更为注意描写。鲁迅的《狂人日记》
的特点是通篇只写狂人的下意识(狂人白天的下意识及他做梦的下意识),构成《狂人日记》的框架不是情节结构(狂人的活动),而是意识流心理结构(狂人的心理)。
鲁迅在小说中十分成功地运用了自由联想的写法,集中描写狂人由视觉而产生的各种联想;狂人视觉的对象又集中在各种“眼光”上,狂人就从这许许多多的眼光联想到“吃人”。视觉对象的集中是为了表现主题,在《狂人日记》中就是表现“吃人”的主题。《狂人日记》的自由联想手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阔的时空跨度。狂人由现实联想到历史,又从历史联想到将来(“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又从家庭联想到自己,从自己联想到全民族。这种自由联想的大跨度也是为了表现主题:自我批判与批判“国民劣根性”。鲁迅说过:“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又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新艺术。”研究比较文学,就是要告诉人们,“拿来”不是“依傍和模仿”,只有在“拿来”的基础上去努力创新,才能产生“新文艺”。为什么说鲁迅的借鉴不是模仿和依傍呢?首先,鲁迅的思想是自己的,“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深刻思想,是没法向别国借鉴的。其次,在艺术形式方面,鲁迅采用的是综合借鉴法,鲁迅综合借鉴了果戈理和尼采两篇作品中有用的技巧,综合运用,融化在自己小说中,这就使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别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
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及尼采的《察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加以比较,深刻的、富有个性的思想,成就了鲁迅《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坛屹立不朽的地位。
《狂人日记》读后感3
作品主旨
《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作者通过狂人的内心表白这样一种角度,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病态,并且在文章末发出了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期盼。
《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作者通过对狂人形象的描写,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7]
艺术特色
语言特点
作者对白话的运用,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
鲁迅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力,成功将外国小说的形式与中国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7] [10]
创作方法
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读者在阅读时,如果把狂人的“错觉”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从来如此”。[10]
表现手法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
感受,通过狂人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和揭露。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暗示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的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4、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10]
叙述角度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日记体采用第一人称作为行文的角度。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这些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的。[10]
象征意义
“吃人”:封建主义礼教。《狂人日记》是满纸疯话,却是对中国社会的怀疑和拷问。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狂人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狂人日记阅读心得04-13
狂人日记的读后感12-13
狂人日记读后感02-10
《狂人日记》读后感02-10
《狂人日记》读后感06-29
狂人日记读后感06-02
狂人日记初中读后感01-05
狂人日记读后感【精】07-04
《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