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易于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所以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②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③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访问活动,体会探究问题的重要性
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强环保意义,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本课的难点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4、教学准备:
①学生举办“家乡美景照片展”。由同学组织收集照片、布置照片展板、设计投票卡、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统计票数并评出奖项。
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山海关的风景名胜。
③自制电子地图。
④教师自制课件。
5、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面四年级的学生,运用学习中常用的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收集来的材料、猜谜、评选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有积极性的关注,能够主动的全程参加课堂学习,收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
1、创设情境法
按教学设计,本节整合课活动内容多,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连环紧扣“问题关”,并着重设计了导入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乡,那就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家乡的美。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在导入阶段一直保持的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远程资源下载中提取,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找‘教’。”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学习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参与中感受家乡
猜景点的过程中,图片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去过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初上课,学生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欣赏过家乡风光片之后谈感受,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上一个台阶,从点滴到全面的认识。评选优秀小导游时,把时间和空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奥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作为奥运项目的举办城市,将迎来全世界的游客和运动员,把学生带入了积极的准备状态,引出课题《夸夸咱们家乡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交流。
(二)、指导收集,引导参与。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初步认识家乡、加深了解家乡。在初步认识家乡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内介绍,使学生对家乡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点的过程中,出示的四张图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学生每说一处景,就在电子地图上插上小红旗,随着红旗越来越多,使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就在此时,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一定要做环保小卫士,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到山海关来欣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全面感知,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从远程资源中下载的风光片,通过剪辑在同学们面前播放,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山海关的秀丽风光。学生前面对家乡的认识是点滴的,是片面的,在这过程提升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我们要为奥运作贡献,争做奥运志愿者。紧接着进行“评选奥运小导游”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准备,派出代表参加评选,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得到锻炼,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觉到自豪感,愿意去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家乡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谁知盘中餐》。
一、说教学重点的定位
《谁知盘中餐》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幸福的生活这样来》中的第一课。本课位于本单元的开篇,主要从学生每天的食物着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营养丰富的食物是农业生产带来的。从了解农民一年四季辛勤耕种水稻的过程中,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和农业生产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整体解读本单元教学内容,本课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课程三维目标,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体会农民的辛劳,懂得要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2、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养成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3、知识:了解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地耕种水稻的过程,了解农业生产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从目标出发,我把目标1拟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深入田间开展农田耕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调查、去体验、去感受农民耕种的艰辛,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达成学生对农民劳动辛苦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粮食,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感。
基于本校学生大多是出生在远离农业生产中的城市孩子,他们虽然每天享受着农民们为他们提供的粮食,但并不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农民为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因此,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养成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本课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单元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幸福生活的背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从而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教育和生活结合得越紧密,教育效果才更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所获得的,对于心灵和品质的影响才长久和深远。本教材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中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从而激发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但学生对粮食怎样而来不清楚,缺乏劳动的体验,因此,帮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劳,懂得要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学习的重点。
三、说突破教学重点的方法与过程:
新课标指出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需要,努力使教学进入生活,贴近生活,创设开放互动的情境,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去得出结论。我把整个活动过程分为两个版块。
活动一:“粮食怎样来”帮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农民的辛苦。
1、借助教材P35、36页的图片,图文并茂演示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从图文中直观了解到水稻的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初步体会到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
2、交流分享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课前组织学生到东城周屋农田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调查农民如何耕种水稻的'过程(如选种、播种、插秧、施肥等),农民每天的劳动强度和每月的收入等。把课外活动引入到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分享,让学生深入了解粮食的是如何生产出来,最终成为饭桌上的米饭,更进一步了解到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深深地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3、演一演:插秧模仿秀。课件播放动画《锄禾》,在模拟情境中学生模仿农民耕作的姿势,直至有累的感觉,心里默记起始时间。再让他们谈谈感受。《课标》指出,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让这种内心体验式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本活动采取换位体验方式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
活动二:“懂珍惜”帮助学生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节约粮食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懂,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节约,怎么节约。联系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现实生活存在的现象对症下药,才会使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唤醒内心深处的道德认识。
首先,放影从学校饭堂中拍摄到学生浪费粮食的短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他们的行为。再课件出示生活中挨饿的现象图及一些具体数字,让学生看一看,再引导学生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交流讨论。本环节主要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正能从心灵深处感悟到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要懂得珍惜粮食、爱惜劳动成果,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品德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应把教学重点从课内知识引向课外生活中。我采取要学生课后进行围绕“珍惜粮食”写公益广告,让学生能从思想识识内化为实际行为中,这才实现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感谢区教办给予的学习平台,谢谢!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3
一、教学设想
《世界之窗》这一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取名为“世界之窗”是希望为同学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规范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同学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两个
1.知道黄、白、黑三个人种的主要特点和其主要分布区域。
2.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明白各个人种都为世界发明了财富和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的同学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三大人种的主要特点和在地球上的大致分布情况。难点是: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教学方法
针对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学在课前搜索世界杰出人物的资料,我将准备三大人种分布图,杰出人物的图片、资料。以和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倡议教师应是同学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三个环节:(一)导入(二)学习(三)拓展。
(一)导入 播放同学感兴趣的视频《北京欢迎你》,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从奥运会中引出课题。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入场仪式片断引出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 让同学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去发现运动员不同的肤色,再让同学根据我从视频中截取的三张图片近距离观察,从而引出三大人种。接着我出示三张三大人种的小小朋友图片,让同学观察,并与同桌相互讨论,总结出三大人种的不同长相,我作适当的总结。通过“同住一个地球,为什么人类的长相不一样”这个问题引起同学的考虑,并引出来下面要学习的内容。让同学通过小组讨论,再结合教师的`总结,明白了原因,并清楚了三大人种的分布区域。在这其中我适当的交叉了一道连线题,目的是为了加深同学对三大人种分布区域的映象。再介绍三大人种时稍微补充了其他小人种的一点知识,让同学明白地球上并不只是三大人种的存在,还有其他人种的。 出示三张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让同学猜,其目的是引出让同学来说出自身所搜索的一些不同人种的杰出人才。从而让同学明白每个人种的人都是优秀的,让同学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种的人。在这一整个环节中,我尽可能地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不同方式的讨论,把自身的疑惑在讨论交流中解决。
(三)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布置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二是安排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同学去网路上查找资料,在这里我给同学提供了一个网站。
七、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的板书相对来说就是简单明了。
八、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同学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同学心理、生理特点,在活动中,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同学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同学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个主题中的课文。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本单元的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通信及交通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和交通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通信和交通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绍了通信工具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懂得通信的基本礼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识和行为。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了解通信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身边的通信工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虽已经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但对于古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却比较生疏。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页,指导学生按照“选择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搜索整理---交流汇报”的步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接着我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信箱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发送给在坐的老师或同学”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的结束之际,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通信的演变历程,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汇报交流自己学习成果,通过电子信件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即让学生愉快的感受到了通信家族的不断更新,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又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都使用过哪些通信技术,引起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感受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网络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
课件出示: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网上探究,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资料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参观结束后,给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通信技术。由于本探究活动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忽略活动目的,我同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使学生明确目的,带着目的进行网上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内容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另外,本环节的网络资源,补充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己查阅,整理,分析,整合资料的综合能力,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网页中的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内容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很自主,很独立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自主探究结束之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培养的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通过网上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相信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现代通信与古代通信的不同,这时,教师提出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应该是水到渠成,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感受通信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利用网络 亲自体验
由于内心体验才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环节我要求将本节课的收获通过网络中的电子信箱发送给别人。既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又使学生亲自体验了现代通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将信件发送出去之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渗透通信礼仪知识。
(四) 、整体感知,课堂延伸
本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从古至今通信技术的演变历程。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再次感受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五)、作业超市
作业超市安排的作业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品德与社会与信息的整合,是一节网络教学的探索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容纳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的的共享特点使其互补学习,在活动中渗透了学科知识,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的学生而努力着。
五、说板书设计
烽火台 驿邮 信鸽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科学技术 电报
网络电话
本课板书的指导思想是:内容与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十分可贵的个人品质。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经济社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诚信的道德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社会各个领域里的欺诈、不守信用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了诚信教育相对缺失。学生中说谎、缺乏责任感、不守承诺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心灵的成长。可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我选择了诚信教育这一主题。
下面,我就我所执教的《诚信就在身边》这一课,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设计。这是科技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懂得什么是诚信,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
2、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诚信档案,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展开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情感主题为线索,一明理实践为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心育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诚信。
在活动的开始,我为学生播放故事《曾子杀猪》,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觉得曾子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耳熟能详的故事、形象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到:曾子宁可杀猪也要实现对孩子的承诺是难能可贵的。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你认为什么是诚信?让学生懂得:诚信就是为人处世,诚实守信。这样的设计直奔主题,是学生对于诚信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体验诚信、实践诚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情感,体验诚信。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诚信故事会
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事例和大家分享。这些小故事从正面为学生树立了讲诚信的榜样,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诚信的可贵。
活动二:诚信的镜子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而离开了“真实”的生活,那课堂也只能变成学生“高呼口号”的场所。确实,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不诚信的事例在我们周围也是比比皆是,作为老师,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倡导诚信,让诚信之根深深扎根于学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能回避这个社会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下,而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在不违背真实的情况下努力向学生展示一个积极阳光的社会,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安徽阜阳nai粉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让真空的生活生成教材,让学生真正“回到生活”,更深刻地认识诚信的重要,呼唤诚信,从而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然后再回到课堂开始例举的图片,骇人听闻的事例,义正词严的言语,此时,学生心中的道德星火已被点燃,他们的道德情感空前高涨。我想这令人震惊的事例会让学生刻苦铭心的,从而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活动从反面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的危害,让学生理解只有诚守信,才能获得相互的尊重和信任,诚信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开始!
(三)勇敢面对,实践诚信。
品德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明理践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诚信的问卷调查,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诚信度。接着让他们写出自己以前不诚信的经历,旨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敞开心扉,勇于面对自己不诚信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对诚信的渴望。健全学生人格的形成,为今后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当我在试教时问到学生诚信和不诚信的事例的事,学生说到诚信的事是潦潦无几,而一说到不诚信的事却能滔滔不绝,于是我一直在思考,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还是我们学生看不到生活的阳光之处呢?我陷入了深思。我想:尽管我一个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会以我的微薄之力去努力改变学生这种观念,改变这个社会。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6
【说教材】
《小窗口大世界》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第三课。
这一课主要讲大众媒体,包含“我们怎样了解外界”、“我们怎样利用媒体”和“小小新闻发布会”等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激发他们探究媒体世界的愿望,进而运用媒体这个小窗口了解大千世界。
【说学情】
大众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时时刻刻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关系。四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小是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下长大的,对媒体的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于媒体均有所接触,但对于媒体的有效应用却做得不够,往往是把有的媒体当成“玩具”,而不是“工具”。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采取了激趣导入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首先以学生喜爱的舞蹈,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然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探究,自主发现各种媒体的作用,从而体验到大众媒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大千世界,最后任务驱动学生主动运用媒体,以此培养他们利用大众媒体了解世界的能力。
【说学法】
在这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采取让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自主发现、自主体验的学习方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
【说教学目标】
1.知道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书刊等都是大众媒体。
2.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3.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重点
1.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2.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难点
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激趣导入、新知感悟、媒体大搜索、媒体大比拼和新闻小灵通五个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影视片段,请学生跟跳舞蹈。
2.请学生说说这段舞蹈出自哪里,是怎么知道的,大家从电视中还知道些什么?以此引出小小的电视窗口里有一个大世界。
3.板书课题:“小窗口 大世界”
二、新知感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我为了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型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型学习,我采取了创设情境教学法。
1.创设情境
森林里举行百科知识大赛,要挑选出一位知识最渊博大王来管理大森林。动物们都想成为森林之王,纷纷忙了起来,就连一些小朋友也不闲着,纷纷跑来为他们帮忙。可是他们忙了半天谁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赢这场比赛。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创设这样的情境后,学生便会主动地想出种种办法来帮助他们,大家可能会想到从电视里找资料、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听广播搜索资料或从书本报刊中寻找资料。
2.学生回答问题后展示各种媒体并板书。
3.教师引出大众媒体的概念:
教师: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刚才大家所说到的书本、报纸、电视、广播、计算机等被称为大众媒体。
此时,大众媒体就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中由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自身的认识。
4.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还向大家展
示小朋友们和小动物们在大家的帮助下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到的信息。
通过以上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主动地了解了大众媒体,然后在媒体信息的展示中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个媒体小窗口带来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同时使他们产生运用媒体了解世界的冲动,于是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媒体大搜索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采取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合作,尝试性地运用媒体搜索信息。
1.学生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媒体
2.喜欢同一种媒体的同学在一起组成一组
3.设计任务:各组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准备的各种媒体中选择喜欢的媒体搜索感兴趣的信息。
以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去尝试、去发现、去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媒体大比拼
在大家通过努力合作搜集到大量信息后,便进入媒体大比拼环节。
1.各小组为自己喜欢的媒体设计一句宣传语。
2.用文字、图画、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搜索到的信息。
3.评一评各组哪方面做得更好。
4.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颁奖小环节。根据各组的特点分别给他们颁发各具特色的奖状,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展示奖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
五、新闻小灵通
最后便进入新闻小灵通环节,这是一个拓展延伸环节,为了让学生从运用一种媒体搜索信息到运用多种媒体搜索信息,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任务: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媒体搜集今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合作完成,并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发现的特点,设计了开放式的课堂,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首先让学生在欢快舞蹈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并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媒体,发现媒体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在各种任务中运用媒体、体验媒体。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形式。首先在激趣导入教学环节中板书课题,然后在新知感悟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各种媒体,并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板书,最后通过把贴图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地球图案,以此表达通过各种媒体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的大千世界这一主题。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7
一、教材内容:
《吃穿用哪里来》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样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吃穿用哪里来》、《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生活用品找“老家”,知道身边的农产品并给它们分类,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感知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用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比较少,对工农业生产了解比较少,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虽然经常用到,但它们是怎么来得了解不清楚,没有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存在着许多奢侈浪费的现象,基于这种奢侈,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生活品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点: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体验,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行为与习惯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知道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收集,课中交流,初步了解本地农产品的分类及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工农业产品,了解它们的分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知道我们身边的农产品,懂得这些产品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方法:
按新课标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我采用的方法如下:
1、采用活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参与活动中,感悟并提高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化教学,力求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活动化教学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标性。
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格局,开辟了师生之间平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渠道。
六、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②学生准备:(1)课前问问家里人,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那些农产品?农民伯伯是怎样劳动的?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安排了四个小活动:
(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1、观察生活:让学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实物图片,也可以记下物品的.名称,推测和判断这些物品是来自农村还是工厂。
2、归类: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将来自农村的放在农产品中,来自工厂的放在工业品中。
3、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归纳出农产品的特征:①来自农村,是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②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的特征:①来自工厂,是通过对原材料加工而成的;②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工农业产品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我们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二)不同的农产品
1、让每位同学回家先问问爸爸妈妈,家中餐桌上所吃的一些农产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2、到农贸市场调查都有那些农产品,如粮食、蔬菜、肉类、水产类、山货、香料等,问问他们的产地。
3、将采访、调查的情况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
4、调查活动总结:大家交流参观调查的体验,以及自己的种种想法,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农产品的分类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能够说出身边农产品的具体分类。
(三)了解家乡
1、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共同认同的、具有家乡特色的农产品,也可以分组选择一些家乡的农产品,了解家乡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然后大家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家乡的农产品的图文并茂的广告或者商标。内容可以不限,但要客观、真实,最好能反映出家乡人的情感。学生通过介绍家乡的农产品,能更深入地认识农产品中所蕴涵的更丰富的内容。
(四)到农村去看看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调查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在互相交流后模仿农民伯伯劳动的样子,体验劳动的艰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为了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还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这样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下册工作总结02-23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28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01-11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11
思想品德说课稿11-13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01-15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5篇01-11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4-20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