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2-02 12:11:56
  •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上课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平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 教材把握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本文语言平淡质朴,饶有趣味。这篇课文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思路

  以多样化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探讨鸭蛋包含的情趣,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按“忆端午—说风俗—品情趣—评语言—诉真情”五个环节展开。先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端午的风俗引入课文,再通过小组活动初步感知课文,了解高邮端午的习俗。在“品情趣”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了小小的鸭蛋来写?”这一中心问题来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在品评了本文的语言风格后,我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引到日常生活的趣事上来,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维目标:

  ①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品味作品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②学习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

  ③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细节的情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鸭蛋带给作者独特的情与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设计: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我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调动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法指导: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忆端午

  1、根据多媒体出示的相关诗句和食品图片猜中国的传统节日。

  2、欣赏端午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节会选择写哪方面。

  [根据诗句和特色食品来猜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古诗与传统节日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学作品的教育,欣赏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设想自己写端午节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规定的“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1、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并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 教师范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课文中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3、 小组活动:假设自己是江苏高邮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家乡的1~2种风俗。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提炼信息,了解高邮特有的端午习俗,并通过小组内以导游身份介绍家乡风俗的形式,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感悟文中的趣味。]

  (三)赏读文本,品情趣

  1、寻读课文,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朗读后思考“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句子能表现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在这篇灌注于作者深情的文章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些句子,师生再细细品读这些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从而体味出作者对故乡倾注的深情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板书:情 童年岁月的怀想 家乡生活的热爱)

  2、默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仔细思考:作者着重写什么内容以表达他心底的故乡情结的?分哪几个层次来写?师生交流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的风俗,再引入到家乡的咸鸭蛋,最后涉入正题—“端午的鸭蛋”三个层次,着重写到了富于情趣的端午的鸭蛋。

  3、精读课文,品味趣意。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端午节的风俗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只写了小小的一枚咸鸭蛋呢?师生共同精读课文中写鸭蛋的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因为:①高邮咸蛋独有的特色。教师出示高邮鸭蛋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②鸭蛋带来的别样的趣味。如吃鸭蛋时“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的动感,还有端午节挑鸭蛋,挂鸭蛋络子,玩鸭蛋壳等等都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让我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教师出示鸭蛋络子的图片,并以实物展示鸭蛋络子挂在胸前的情形。(板书:趣 吃鸭蛋 挂鸭蛋络子 玩蛋壳)

  4、细读课文,表达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说一说你认为高邮咸鸭蛋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和围绕鸭蛋的趣事的分析来感受作品内在的韵味,体会鸭蛋包含的情与趣。这个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合作交流。]

  (四)探究特色,评语言

  1、学生交流本文中的好句子,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方言词的运用)

  学生备选:

  ①别说鸭蛋都一样,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平淡而有味)

  ②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淡淡的幽默)

  2、师生共同美读这些句子,然后总结这种语言特色。(板书:语言 平淡质朴 饶有趣味)

  [这个环节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文中特有的方言,短句,文言词及平淡质朴,饶有趣味的风格]

  (五)拓展迁移,诉真情

  1、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风俗特产让你非常难忘。

  2、用一两个细节描述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的场景

  [这个环节将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自己家乡的风俗人情上来,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的趣味,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六、教师总结:

  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汪曾祺从一颗小小的鸭蛋中品尝出了生活的滋味,家乡的牵挂,我们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本文的情与趣。本节课,我坚持 “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这一要求,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整节课,“诵读——范读——寻读——默读——精读——细读——美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内在的韵味和小小鸭蛋包含的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读带说,读说交替,并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图画样式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实用、形象直观、构思精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力。

  具体说来板书有以下几点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

  (2)彰显文章思路,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感知与理解;

  (4)升华文章主题,有利于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5)展示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核舟记》,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核舟记》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第三课里面的一篇,介绍了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二、说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描写苏黄语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说教法

  (过渡语)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我相信让学生自己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力求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学法

  学习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据此我拟定如下学法:

  运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分析归纳。

  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习,说出自己的独特意见和感受。 五、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五、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 (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学情与教学目标

  (一)说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以学生喜欢的小说形式出现,通过鲁智深为解救金老父女,打死郑屠,流落天涯的事,把一个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文学殿堂中感受真善美,鞭苔假恶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本课恰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因此,我决定以此为契机,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乃至其他名著的积极性。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扫除文字障碍。

  2、能概括出人物性格,并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指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

  4、在学完本课之后,能激起课下阅读原著甚至是其他名著的兴趣。

  二、说教与学

  针对本课教材篇幅长的特点,教学全过程将运用激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对全文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重点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难点部分,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小说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教师将结合启发与讲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完成创造性阅读。

  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将通过适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自觉的运用分析、讨论等学习方法完成全文解读,希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并说: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延安小种经略府的提辖,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而流落江湖呢?

  (设计意图:开头激趣相当重要,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水浒传》主题歌,引入《水浒》,并介绍作家作品;另外,从知识的连贯性的角度设计导语,使学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分析人物,课外延展——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

  1、听录音。

  ①请同学们借助录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感情色彩。

  ②听后回答问题,锻炼听的能力。

  2、出示问题,检查听的效果。

  ①鲁智深为什么打镇关西?

  ②鲁智深的`第一拳打在镇关西的什么地方?(抢答)

  ③三拳过后,镇关西的反应分别如何?

  3、引导学生朗读“拳打”部分并进行复述。

  4、在《水浒传》中,像这样经典的部分还很多,如武松打虎也是拳头上的功夫。

  5、引导学生分析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

  (设计意图:经过这一环节的分析,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把知识引到了课堂之外。)

  (三)分析环境,课外延伸——猜一猜,讲一讲

  鲁智深回到下处后,“天微明”就奔向金老住处去了。“天微明”这处环境描写如换成“天亮了”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明确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及表达中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四)分析情节,课外延展——试一试,练一练

  请同学们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上联,以四大名著中的情节对出下联。

  要求:从《水浒传》中至少对出三个,从其他名著中各对一个。

  学生对对子。

  (设计意图:本步骤有感于对学生的一次批评。原来设计时,我只是让学生从《水浒传》中想内容,正在大家对得热火朝天时,一生突然对了一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众人大笑。我就不耐烦地批评了他不认真听老师要求。看他一脸的无辜,好像不是恶作剧的意思,我突然想到,这样对不也是很好吗?于是就有了上文的拓宽要求。)

  (五)设计讨论,启发思维

  对鲁智深的行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是鲁智深,面对同样的情况,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加深对文中人物及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把语文学习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⑴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⑵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状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关爱弱者。

  〖教学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板书辅助法、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学生充分预习:

  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很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⑴ 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⑵ 熟读课文。

  ⑶ 对课文质疑。

  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记出来,以便课堂交流。做好了这些预习,就可以进入到高层次的师生平等对话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悬念导入、作者简介、检查预习、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块。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的都是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旨。作者把记忆中的许多片段集于“思乡”这个焦点是:农历冷气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相互“起会”置办春酒的融洽;“我在多年后按照母亲的方法如法炮制“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终年的味道展开。春酒、会酒、醉了童年、醉了乡亲、醉了母亲,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右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的酒席上不断氤氲丰收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风俗之美。文末那句从心底里发出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们却那儿去长真正的家醅呢?”琦君就是用这样一咱少将铅华的笔调,娓娓地诉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着恋。

  二、说理念

  1、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目标是:具朦胧 独立阅读的能力,流利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筇 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根据本单元选文的特点,作者教学需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旨导学生揣摩重要语句,注意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1、通过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及学生的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寻民风民俗有较为丰富的的感情认识。

  2、在学过的课文中有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有一定的积累。

  3、学生学过的中国近代史,其中对海峡两岸50多年有分离有所了解,经上三点对三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语文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文中的细节描写,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品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

  (2)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对“思乡”这一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⑵感受中国的民俗美和古朴淳厚的人情美。

  五、说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品文中细节描写,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它是本文的难点所在,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所限,寻于本文所含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不易感受

  六、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啬感情认识,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音乐《望乡》。)(创设情境)

  教师导入:一曲望乡,一段思恋。思乡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因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

  (2)教师提问:在我们古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学生回答并简要解说。

  教师过渡,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琦君的《春酒》,看看琦君在美国回忆起儿时春酒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多媒体出示课题)

  2、浅吟低唱,朗读《春酒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走近作者,领悟《春酒》

  了解作者琦君,介绍作者生平,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一步主题的理解。

  4、深入文本,品读春酒: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文章中有许多细节写得非常有趣,表现了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阅读就必须细细品味,通过对细节的品析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感情和主旨)

  5、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上兮》。

  (2)多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近些年来的交流情况。

  (3)、放朗读录音,朗读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及舒兰的《乡色酒》。

  (4)琦君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是像琦君一样思乡念祖的人却数不胜数.如今,他们可以回家了。

  五、抒写感怀,告慰琦君

  对故乡的眷恋就是一坛春酒,时间愈久,对故乡的思念则愈浓愈烈.如今的海狭两岸春暖花开,对许多海外飘泊的游子,故乡不再遥远。结合现实,请你对琦君写几句话,抚慰她的在天之灵。

  (通过练笔,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 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说学生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仿写文中优美语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抽象事物。

  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难点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答题的要点,方法的总结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有声画面与一组无声画面,引导学生以“我看到……我听到……”发言。通过两组画面效果的比较感受声音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美读,感悟文本。

  多媒体课件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全体学生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这节课中的很多背景音乐都选自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专辑,因为这些音乐节奏舒缓亲切,更重要的是,音乐中夹杂着不少的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风格与内容与课文的风格内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处播放背景音乐是为了给学生的自由朗读提供一个相应的情景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融入其中,而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迅速抓住课文中心。)

  (三)、品读

  提示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说明理由。注意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等方面的考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找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此文转自淘.教。案网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方面加以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学生思考问题,解答疑问时,多媒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已较深入,但,由于学生发言多为零散的意见,不成系统,所以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前三段语言精彩之处,并总结文章美点与文章写作技法,以给学生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同时能对下一环节的练笔起到指导作用。

  (五)课堂练笔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描写声音,尤其是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声音难度较大,我在学生练笔前,展示了两段范文,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由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六)课堂小结

  在最后,展示一首小诗,由学生集体配乐朗读,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的结论。这样,一节课在音、画中开始,在音乐中结束,以期创设温馨、和谐、优美、轻松的课堂氛围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一、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管理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管理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二、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课前预习

  六、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七、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八、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教学过程

  1、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

  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

  (1)5个“也”字句的语气。

  (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

  (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疑”和帮助“解疑”。

  第五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以千里著称

  千里马,伯乐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3

  第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课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对比较枯燥。但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易于理解。

  第二说学生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第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实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第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文章总体结构:总—分—总。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说教法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第六说学法

  结合新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设计学法。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2.通过讨论协作梳理课文。3.通过做小导游的片段作文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第七说程序

  由于这是一篇篇幅很长而又比较重要的文章,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个课时,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具体的课时安排。全文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游踪介绍。重点:说明顺序、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解落实重点段落。重点: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说明文按空间顺序说明时该如何寻找立足点。

  第三课时:课文知识、能力及其情感培养的拓展以及对课文做小结。重点:学习写作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据以上设计,今天我就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具体安排。总的安排了九个教学步骤,如下:

  (一)导入:以一系列珍藏于故宫博物馆的珍品图片激起学生对故宫的好奇,从而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生字词读音。

  (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2.学生自主介绍通过朗读课文1-2自然段所了解到的故宫。3.演示课件,总体介绍故宫及简略介绍故宫四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四)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1.根据图片及课文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图表。2. 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寻作者行踪,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理清参观顺序: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五)完成课堂活动:根据图片和课文(5—8自然段),写一段导游词,介绍太和殿。

  (六)理请课文结构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与课文最后一句“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相照应的句子。2.课文首尾照应,都是对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描写,而中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博物院各大建筑的具体描绘,由此可见,课文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

  (七)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八)小结:文章基本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推进,又辅以左右(东西)两旁建筑加以介绍,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九)布置作业:从以下作业中任选2题

  1.试着由北向南,从神武门进入,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

  2.从文中摘抄10个形容词,写一段课外练笔。

  3.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最后我们来说板书设计,很容易看出,我们朗读的部分分别是课文总说的两部分,而具体分析的则是课文分说的部分。分说部分则又是按作者的游踪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的,而且我们做活动的部分正是课文写得最详细的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太和殿。通过对课文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得出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如若能够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以上设计,那就为后两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具体事务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就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选自《胡适自传》。文章通过几件典型事例,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性以及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轨迹,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感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同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重,往往和父母产生矛盾和摩擦,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希望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正确理解母爱。

  三、说目标

  1、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母亲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课内容确定重点是: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母爱。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怕采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法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自学与指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方法是圈点批注法和自主探究法。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

  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老师做适当补充。

  3、出示学习目标:

  (1)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母亲的形象。

  (2)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4、整体感知:

  假如你是胡适,请你介绍一下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

  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这是一个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的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对我来说是亲娘;对哥哥嫂子来说是后母;同时,母亲还是一个失去了丈夫寡妇。透过这三重身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进行分组交流

  5、分析形象:

  围绕“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主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分析母亲的形象。

  引导学生总结出:作为亲娘,为了儿子长大成材,对我既慈爱又严厉,既是我的慈母,也是我的严父;作为后母,为了家庭的和睦,母亲对哥哥嫂子既宽容又忍耐;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面对外人的欺辱,则表现出了她刚性的一面。

  通过这样的交流分析,对母亲的形象有了较好的把握。水到渠成地提出:母亲给了我什么影响?分析最后一段,并体会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敬佩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之情。

  6、品味赏析:

  抓住文中描写母亲三次哭的细节,进行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从母亲哭的程度、面对的对象、哭的目的以及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赏析。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比较阅读:

  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与本文进行对比。用“从文章中的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位的母亲”的句式说说自己的读书感悟。

  8、拓展延伸:

  1962年,卓越的学者胡适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知名学者毛之水为胡适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请大家仿照这篇墓志铭,从本课所涉及的三位母亲中任选其中的一位,为她也写一篇墓志铭。写完后,当堂交流点评。

  9、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母亲的名言、俗语、诗歌、歌曲、美文、电影等资料,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附:板书设计

  亲娘:慈爱、严厉深切的敬佩

  我的母亲后母:宽容、忍耐

  寡妇:刚气无限的怀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

  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乃是千百万座中国桥梁中杰出代表之作。千百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建造着,它们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的历史见证,显示出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按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到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石孔桥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朝张嘉贞的《安济桥铭》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二十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六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同时,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能有一处败笔。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座桥建于隋朝公元6XX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桥身长50.82米,宽9.60米,大拱的净跨度长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虑,为使桥面坡度小,将桥高与跨度呈1:5的比例,这样既便于行人来往,也便于车辆通行;拱顶高,又便于桥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两肩上,各做两个小拱,使得整个桥型显得格外均衡、对称,既便于雨季泄洪,又节省了建筑材料。其结构雄伟壮丽、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为后人所效仿。李春设计的桥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间走车马,两旁走行人,不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见,在1300多年前,在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一个普通石匠李春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实为难能可贵。

  李春选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艺与众不同。他采用长方形石料,每块重约一吨,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没有起重机和吊车的情况下,运如此之重的大石头是何等的艰辛。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可见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价!

  李春带领其他工匠,将石料各面部凿有细密的斜纹,使石块相互咬合扣紧。全桥由28道独立的石拱纵向并列组成。他想,这样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独立负荷载重,又便利于修缮。为了加强各拱圈的连接,他又采用9道铁梁贯于拱背之上,接着用腰铁嵌入拱石之间,使桥能“奇巧固护,用于天下”。

  最后,李春又组织能工巧匠,在桥面的两侧石栏杆上,刻有许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艺术,图案细腻,刀法苍劲有力,雕刻灵变,各种鸟兽龙腾虎跃,欲飞若动,形象逼真,堪称隋唐时代雕刻艺术的佳作。这种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样的布局,采用这样的巨形跨度,构成这样的优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创。在欧洲,14世纪才出现法国泰克河上的赛雷桥,但是,比中国赵州桥晚了700多年,并且早已被洪水毁坏无存。所以,李春造的赵州桥是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唯一尚存的时间最长的一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是相当有价值的。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这座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但是,关于李春的生平事迹却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就连隋朝之后的唐朝人,也只有"制造奇特赵州桥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数语记载。在赵州桥建成1XX年以后的唐朝开元XX年(公元726年)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简略提到:“赵州清水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没了。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赵州桥的基础非常坚固。1350年来,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这说明李春桥址选择科学合理。赵州桥桥基,是建筑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层上,既没有打桩,也没有其他石料,桥台仅用五层石料砌成,桥基很牢,结构简单。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这样天然地基来承担大桥的全部重量,可见李春对工程学、力学、建筑学、水文、地质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这么多科学知识,无疑是他从劳动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会在人们脑海里永垂不朽。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19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3篇02-18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07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07

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说课稿01-11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01-09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01-09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01-10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