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16 19:43:30
  •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说课稿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空气一节中有关氧气的部分知识,以及对课本的阅读能够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从已有知识向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我会做一个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紧接着我会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进行讲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板书出木炭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硫与氧气的反应

  我将演示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讲授硫与氧气生成的刺激性气体是二氧化硫。让学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一个问题“非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看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的视频。从视频中能够看出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对于生成的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我会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文字表达式并且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解释铁丝呈螺旋状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设计以上教学过程是为了通过实验以及视频的播放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4)氧气的助燃性

  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推断氧气还有什么性质。学生根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让学生观察对比黑板上的文字表达式,学生能够得出共同点均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并且都有氧气参与反应,在这里我会给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解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说一说氧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老君台中学的罗卫东,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粤教版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

  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节课我将主要采取自学引导法和学案导学法,尽管学生平常做实验的机会不多,但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我相信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既是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巩固,又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考虑如何选择药品、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常见气体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索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②让学生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科学合作的品质。

  ②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5、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学仪器和药品,希望通过四个小组间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对本节课药品的选择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自学探讨阶段

  首先,由非常可乐饮料振荡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引入新课——然后展示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提出本节课总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导学的《第一部分基础自学题》。大约8分钟后,我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总结,通过与氧气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对比,基本确定了本节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发生装置。

  2、实验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时间大约10分钟。

  首先,教师利用简易装置做演示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进行检验和验满,让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步骤。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第一组用浓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二组用稀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三组用稀硫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四组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进行反应;要求每组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其中小组长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教师在实验中要巡视并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制取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一般需要六个步骤,而原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是随意选择的。这也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达到了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一次突破。

  3、释疑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实验探讨阶段的进一步深化过程,分四个探究活动进行,大约需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进行大约10分钟后,然后教师组织四个小组逐个汇报实验现象,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学案导学的(第二部分疑难探讨题)部分进行独立思考后再讨论(投影):

  (1)能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

  (2)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行不行?

  (3)能否用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该用稀盐酸和石灰石。

  在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学生看投影进行分组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要求四个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针管、滴瓶、滴管和饮料瓶等制一个简单的发生装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过程,每组由一位同学讲解并展示制作成果。接下来,组织学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最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一步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成本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二次突破。

  4、综合探讨阶段

  本阶段也是总结阶段,大约需10分钟。

  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组织学生解决学案导学的《第三部分综合探讨题》,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2)实验室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依据是什么?这也是对自学阶段我提出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教学难点的分步解答,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至此,本节课首尾呼应,教学重点和难点已全部解决,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板书设计

  大约5分钟

  拓展应用

  你吃过醋蛋(皮蛋或软蛋)吗,你会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吗?请同学们利用本节知识做一做并写出检验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实验器材的改进

  三、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初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他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了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得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化合价来推求。

  从教材方面看,化合价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九年级学生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背景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2)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使学生认识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②、培养学生对化合价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能力

  ③、使学生懂得只有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它的化学式。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3)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化合价》第一课时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化合价的实质,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在后续课中应用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快速而准确的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教学难点: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化合价的概念和理解化合价的实质。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比一比,看谁最棒>、<动脑动手活动>、< 快速抢答>、<讨论与交流>等,特别是在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记忆化合价的过关游戏,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说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方法和本节课概念性强的事实,并在认真分析我班学生接受情况后,我确定了本节课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实施“六字方针”---听、思、说、议、记、闯: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 议――学会交流、记――巧妙记忆、闯――勇于闯关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六、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 一)依旧带新,引入概念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回忆学过的大量的化学式,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他们之间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至今,我们已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当然化合物的种类要比单质多得多。本节课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较,看看还能从中总结出点什么,从而学一些新的知识,好不好?

  全班自然分为三个组,限时一分钟写出尽量多的化学式,以多者为胜。这时我投影学生写的化学式,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这许多化学式告诉我们,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互之间不是以任意数目结合的,而是具有确定的数值的。那么,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从而引出“化合价”的概念。

  (二)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此时,教师利用动画模拟NaCl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弄明白NaCl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MgCl2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最终真正明白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和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在学生了解了化合价的概念后,本节课还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何使学生及时尽快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自己寻找那些规律呢?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生动的呈现功能,先由电脑屏幕一次性地展示出几十种化合物和单质的化合价,引导设疑,启发学生观察、讨论和寻找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接着,我组织学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踊跃发言。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总结陈词,同学们很快便将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归纳了出来。

  (四)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这时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发言,提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分析和出示有关资料:(1)可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记忆。(2)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3)可以用分类法记忆。

  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老师觉得:只需记住特殊的元素的化合价就可以了,比如说用分类记忆法:一价金属只有三种:钾、钠、银;三价的金属,一般是两种,就铁和铝,而且铁还有二价的时候,一般的金属元素多数是二价的。铜有二价的也有一价的时候。也就是说关于金属,其实就掌握钾钠银铝铁铜就可以了。另外让同学们注意:一种元素显不同化合价时的读法:如:FeCl3 (Fe +3价)氯化铁 FeCl2 (Fe +2价)氯化亚铁。

  非金属元素,主要记氧永远是负二价,氢永远是正一价,氯是负一价,这几种元素记住了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其他元素的化合价。依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还有几个原子团的化合价要提,比如,碳酸根负二价、硫酸根负二价,硝酸根负一价,氢氧根负一价。还有一个,铵根是正一价,可用分类记忆法记忆,也可以依据原子团口诀记忆。另外,还需要同学们注意: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五)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复述回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一、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化合的数目。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并且失电子为正价,得电子为负价。

  结论:元素的化合价由正、负和数值的两个方面来表示。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三、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四、化合价规则和一般规律:

  五、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的记忆:

  这样提纲式的设计板书,有利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

  《化合价》本身是一节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而且学生还没有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而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题目设计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故意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九:教学理念

  1.采用竞赛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

  2.知识讲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竞赛题目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的掌握了化合价规律及其应用。

  3.本节课抛开传统的“化合价口诀”的教授方法,而整节课以“Na Mg Al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贯穿始终,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利于知识的体系化并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4.本节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默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尤其是教师故意创设的错误情境更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在否定教师的过程中极大的体会到了自信、成功,并为下一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打下了很好的情绪基础。

  5.作业布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创题目,既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考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以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说课稿4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初中化学说课稿5

  盐的性质:

  1.盐溶液与指示剂反应

  2.盐溶液与某些酸溶液的反应

  3.盐溶液与某些碱溶液的反应

  4.盐溶液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海水制碱》,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海水制碱》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第3节的内容,纯碱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遇到的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本单元以海洋为背景,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氨碱法制纯碱;二、纯碱的性质。”在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原料选择的问题,树立元素守恒观;二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在第二部分,通过用分类的方法探究纯碱的性质,总结盐类性质的一般规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复分解反应实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二、说学情

  学生的起点知识、能力和思维障碍:(1)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2)学生虽然有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意识,但是还不能完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的现象与变化。

  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重点学习了酸与碱,但对于盐的认识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其用途。本课时在学习了纯碱的制法和用途的基础上,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点明了个性,又体现了盐的`共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

  三、教学目标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及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纯碱等盐类的性质;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了解盐类的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观。

  3.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并从微观角度理解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难点】

  树立元素守恒观、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酸及其性质的理解,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实验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边学习边巩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从生活常识激趣导入:做馒头的面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加食用碱。

  [投影]【食用碱说明书】

  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发酸了的面团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既没有酸味又疏松多孔?

  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教师引入主题。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学完本节课《海水制碱》,我们会对碳酸钠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答案就会揭晓。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识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活动一:自主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

  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氨碱法制纯碱的工艺流程,认识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

  设置问题组:

  1.由NaCl到Na2CO3元素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NaCl制取Na2CO3还需要含有什么元素的物质?

  3.为什么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4.食盐水与氨盐水哪种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自主学习】纯碱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构建学生思维场。

  活动二:纯碱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海水制碱

  【教师建构模型】

初中化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不能说名字就省略名字),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与碱第一课时)。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酸碱指示剂的认识、常见的酸、常见的碱),由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课题内容较多,因此我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为(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以及常见的酸)。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万能的话],学生在之前学习了(金属、非金属等物质及其性质以后),本课题是进一步学习(以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方式)的切入点,为以后学习(碱、盐、中和反应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物质分类)等知识提供帮助。因此本课题具有纽带(承上启下)作用。

  [过渡句,可以换]初中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过程与方法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什么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释生活问题,培养科学世界观)[万能]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为??

  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引入部分??(我将采用一个小魔术“葡萄汁变草莓汁再变蓝莓汁”引出紫色石蕊试剂,再通过回忆知识氨水能使酚酞变色引出“指示剂”这一知识点)

  再通过化学史进一步介绍指示剂(讲一下注意的知识点)

  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知道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提出问题“什么是酸”,进入本节课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板书)

  实验10-2让学生知道常见的酸和他们的物理性质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铁和酸反应,这是化学性质,引出------------酸的一般化学性质

  1、 酸与金属反应

  2、酸与氧化物反应(用酸雨引发思考)

  3、酸与指示剂作用

  之后,由一般到特殊,介绍浓硫酸的性质巴拉巴拉巴拉的??

  最后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啊

  说课完毕╮(╯▽╰)╭差不多就这样,其实很水??就是要装得很高大上

初中化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

  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8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单质》。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该部分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1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石墨和钻石有所了解,同时对于煤炭燃烧,以及冶炼金属也略知一二,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本节课内容源于生活,了解碳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体现元素的统一性和物质的多样性。能够借助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不同,明确三者物质的性质不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区别,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道理。学生学完本课,不仅对碳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有了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铅笔芯、钻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学生并不能系统概括金刚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其他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在讲课期间可以应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认知。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对应的用途。

  2.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碳元素形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质。

  【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了解三者物质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程开始我会提问同学,生活中的水和氧化碳,分别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明确: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进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是否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碳的单质》。

  此环节能够充分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金刚石

  我会和学生共同了解碳元素组成的第一个单质——金刚石。

  首先我会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呈现金刚石的宏观图片和微观结构图片,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进行适当了解,随后同学们可以总结出,金刚石是无色、正八面体的坚硬固体。进而提问同学,金刚石是非常坚硬的固体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根据微观结构图,解释是由于金刚石原子是由正四面体堆叠而成,这种结构非常坚固。

  随后我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金刚石的`使用领域资料以及相关图片,并且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刚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能够回答出:金刚石可以经过打磨和切割,形成钻石,起到装饰物的作用;玻璃刀上的金刚石能够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这一物理性质等等。随后我会给学生们总结,金刚石其实是自然条件下最坚硬的物体。

  此环节利用图片展示金刚石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和微观结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能够总结出金刚石硬度大,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等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的利用价值,并且一一对应,提升学生们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石墨

  用相似的方法,先给学生呈现宏观图片和微观结构图,并且给学生同步呈现石墨在工业以及生活中的用途,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生活实际的用途和价值。几分钟后,引导部分同学呈现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们能够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为:黑色质软、有滑腻感的鳞片状固体,导电性优良。生活中铅笔芯和润滑剂,利用了石墨滑腻感这一物理性质;石墨电极芯则是利用了其导电性优良这一物理性质。进而我会提问同学,与石墨结构近似的木炭,又会有那些物理性质呢?进而给学生呈现一组实验。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锥形瓶,在每一个锥形瓶内加入一滴红色的墨水使锥形瓶内液体呈现红色,随后加入烘烤过的木炭,让学生观察试验现象并且可以讨论原因。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锥形瓶内液体红色褪去,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效果。进而我会总结,木炭的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所以在工业中常常利用木炭的这一性质吸附一些工业产物的色素,除此之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目前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在除味,净化空气等等领域。

  此环节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们观察能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化学知识。

  3. C60

  此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够找到太多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这部分主要会用讲解法给学生们普及一些相关知识。同样我会给学生展示分子结构图,同时引导学生总结:C60分子是由60个C原子构成,结构类似足球,非常稳定。凭借其特殊的结构特点,C60也会有很多特殊的应用价值。C60被广泛应用在超导、医疗等领域当中。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C60的应用价值,所以这部分我会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

  环节三:巩固提高

  此环节我会询问学生狗一个问题:战争爆发年间,一些国家曾经使用过“石墨炸弹”,能否用本课的知识解释“石墨炸弹”的危害有哪些?并且给学生发放相关历史资料。

  学生经过阅读和讨论能够得出结论:石墨炸弹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经过爆炸散步到空气当中,由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空气中弥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够使城市上空的电网迅速短路,从而造成整个城市电网的瘫痪,进而切断通讯设备。

  这一环节与历史学科联系。摆脱传统教学单一教学的束缚。提升学生灵活使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的使用领域。

  布置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三种物质除了本节课提及的生活利用价值,还有那些领域应用了三种物质,分别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质?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初中化学说课稿9

  如何通过试卷评析课使教师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师能反躬自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试题、多媒体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的试卷评析课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励志

  设计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

  设计理念: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环节:爱的互动

  得满分的学生、进步的学生以及在解题中间发现试卷有错误的学生、答案有创意的学生颁奖。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用自己的钱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如:文件夹、笔、钥匙链、千纸鹤、鲜花等,还有连同我的拥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拥抱常常让学生激动不已。在爱与爱的互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绽开的笑验上,从全班同学专注的神情中,从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里,我分明的看到了爱的动力,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感动是互动的,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设计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设计感悟: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认为,对教育而言,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当你找学生谈话时,你那爱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回答不出时,你的爱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的爱会给他增加信心和力量。爱,是照耀幼苗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记的有人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向学生播洒爱的.时候,我也得到他们对我爱的回报。学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爱的春、夏、秋、冬,伴随他们的成长,我快乐且幸福的生活着……

  第三环节:体验学习

  设计内容:改变原来由教师一人独霸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失分率比较高的题,

  (1)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下误等等;

  (2)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

  (3)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4)评价:让全班同学来评价答疑同学的对错或是优劣。对于一些特殊的题,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仍然得不出结论的,再由我引导他们找到答案。对于失分率低的题,采用下课单独解决的方法,从而照顾了大多数同学,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评析涉及温室效应的题目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温室效应的成因、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如何进行解决,到引发二氧化碳是滞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使学生享受到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另外,这一环节的设计还借鉴了“洋思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感悟: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学生经历了“体验性学习”,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听,用嘴说,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长的需要。

  第四环节:悟学

  设计内容: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写出心得体会。

  设计理念:我认为教师需要“悟道”,学生应该学会“悟学”。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那么就必须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勇于探索的实践者、不断总结的反思者(反思者最可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另外,通过写心得体会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我更多的了解学生,便于下一步进行教育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镁和铝这一节在整个章节中最为基础,也是考试中的重点。金属镁和铝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所以学好这一节,对中学化学的学习,酸,碱知识点的巩固,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考试大纲,教材大纲,我设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镁,铝的物理性质及原子结构比较

  (2)掌握金属镁,铝的化学性质,掌握化学性质与它们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3)掌握铝的几类重要化合物及其制备,用途

  (4)复盐。明矾的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5)与铝及其化合物两性有关的计算和图像分析

  (6)合金及其特点(定义、熔点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3,思维目标

  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辨证统一的思想

  4、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心理学,在这个年龄,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还须借助实验现象来学习新的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镁,铝的化学性质——镁和铝的最外层电子数目较少,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同时由于镁的原子半径略大于铝的原子半径,所以镁的还原性略强于铝。

  (2)铝的特性——铝单质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和强碱进行反应。

  (3)三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既可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性质

  2.难点

  铝的特性及氢氧化铝的两性。

  3.疑点

  (1)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其本质是铝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可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从而促使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所以反应的氧化剂为水而不是氢氧化钠

  (2)对氧化铝、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

  四,说程序,说教法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程序:

  1.联系实验问题,引入新课

  先将铝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将铝和盐酸反应,让同学们观察实验,再联系初中所学的,金属只能和酸反应,但未提到金属和碱进行反应,从而引出两性金属铝。有了这一引入,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课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自学,老师演示实验来探究引导学生学习镁,铝的化学性质。

  (1)首先找出镁和铝两块金属,让同学们试着观察它们,然后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引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新旧知识联系,总结出镁铝和氧气,其他非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

  (3)在介绍铝与碱的反应时,可先做实验,再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得出其反应实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4)对于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可以在做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出反应过程并书写化学方程式,同时引导学生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3.巩固练习

  4.师生共建网络

  5.学生自评

初中化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

  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化学说课稿12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 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 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初中化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xx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的过程。“不正当科学行为”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断地接受检验。科学不是永远不犯错误,但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纠错机制,所有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当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学的发展,有的甚至可能伤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初中化学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游戏与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以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学关键是创设恰当的情景,组织好活动与探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如化学式写错、没配平、未标条件、箭头使用不当或遗漏等)。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线,结合使用谈话法,归纳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识,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

  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导新)

  (多媒体显示)

  1、煤饼燃烧后剩下的煤渣的质量与煤饼相比有什么变化?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吗?

  2、P2+02 点燃 P202 这个式子能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1、广告:“水变汽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思考,得出一个化学反应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绝对不能凭空想象。

  (多媒体显示)2、教材P93图片

  猜一猜:①第一幅图片揭示的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②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③第二幅图片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

  [设计意图]:从图片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H2和0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让学生既懂得了配平的原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又很轻松地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究)

  1、你们看到过“找错误”这样的电视节目吗?现在我们也来试试,有人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

  P+02—P02

  请同学们指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生成物可能不对,没有反应条件,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出化学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让学生们热烈讨论,找错误,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步骤。) 4P+502 点燃 2P205

  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02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

  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四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氧气前面配上5,在P20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适时点拨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3、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4、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能,在氧气下的化学式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5、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不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①Fe+02点燃 Fe02 ②Fe+02 点燃 Fe304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水通电分解

  (4)一氧化碳(C0)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口诀

  1、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2、配 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3、注 短线改引号,条件要著明。

  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明。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1、游戏。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领取一块小黑板和一个塑料盒子,盒子里有各种有磁性的卡片,包括字母、数字、符号等。每个盒子里卡片都能在小黑板上拼成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1~4组盒子里有干扰卡片,5~6组提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4组分别拼出了硫、铝、铁、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5~6组拼出锌与稀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纸笔练习,让学生锻炼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将理论学习知识搭上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教材P99:1题、3题、4题。

  3、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0、N0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0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初中化学说课稿15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

  ①化学键,

  ②离子键,

  ③共价键,

  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

  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01-08

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02-15

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1-16

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1-08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锦15篇01-17

初中化学说课稿通用15篇01-17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合15篇)01-17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05-21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