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矩形的性质》说课稿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13 12:07:14
  • 相关推荐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矩形的性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1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1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1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矩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2章第4节《矩形》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三角形中位线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科书力求突出矩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通过图形变换和简单推理等方法,自主地探索出矩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再现图形性质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说理的基本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矩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而展开的,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矩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难点是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探究和应用。

  二、说学生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识别在内的绝大多数几何概念及定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八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有较强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对于新鲜的知识也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这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并掌握矩形的识别方法,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四、说教法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几乎是无效的教学活动,本节课的难度不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自己得出并总结出结论,这样做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因此,我采用以“激—导—探—结”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析学生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增长主体意识,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从定理的得出到证明,从参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引入(3`)

  1、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这主要是和上节课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另外为学习矩形做一个铺垫,创造学生参与并展示自我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2、观察与思考: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如:国旗,显示器,门、纸张等),让学生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

  3、教师演示: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做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实验,提问: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然后,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

  (通过实例和教具演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并使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然后,引出矩形定义)

  第二、课件展示:矩形的定义,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矩形的实例,学生不难说出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矩形实物。

  (通过这个课件展示和实例可以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矩形是角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三、探究活动一(10`):让学生画出一个矩形ABCD:

  ①你认为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试着画出来,并用对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②连续对角线AC、BD,它们的交点O在矩形ABCD的对称轴上吗?

  ③OA,OB,OC,OD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引导学生探究四边形的性质应该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几个方面去研究,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考查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让做的快的同学也享受其它组的同学成功的幸福感,等学生完成以后,教师一一点评,并给以鼓励。

  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待学生掌握了矩形的性质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蚀解决例1,展示课件。然后教师给以点拨和评价,并鼓励学生:你能行!很聪明!

  第四、探究活动二(10`)

  设置问题情境:怎样识别矩形呢?我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后,各组分别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继续提问:矩形识别条件还有哪些呢?

  {教师补充: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大胆放开手脚,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个别有疑问的学生可适当点拔。

  矩形的识别方法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五、随堂练习(10`):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二是作为教师,也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六、课堂小结(5`):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善于总结的习惯,让这种习惯以后变为一种能力并终生受用。

  第七、作业布置:P72习题 第1、2题 (祝你成功)

  七、板书设计: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是利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把主动权也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自然而然地学生知识和技能就得到了提高,我希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矩形的性质》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小学学过的长方形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平行四边形的延伸,不仅为矩形判定的学习做铺垫,也为菱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长方形的观察、思考、归纳、抽象得出矩形的定义和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矩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矩形的定义和性质的过程,通过演示、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活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主动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矩形的性质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矩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是:矩形的性质的探究和灵活应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演示改变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的形状,当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引出矩形的定义;通过提问并引导学生观察矩形还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从而导入新课《矩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定义,把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的定义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入课题。并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通过三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角、对角线、对称性等几个方面去探究矩形的性质。

  活动1:让学生观察、猜测、(一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验证,然后老师多媒体演示动画,让学生总结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证明矩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活动2:学生拿出矩形纸跟着老师动手折叠探究矩形的对称性、然后多媒体动画演示,得到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矩形的对称性,这样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活动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矩形ABCD,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矩形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得出矩形性质的推论,并引导学生证明。

  (1)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矩形与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助于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练习

  已知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在黑板上作图是体现数学老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巩固矩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过程完整、条理清晰的解题习惯。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矩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设计一个图表清楚的展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善于总结的习惯。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4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今年几岁了》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士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b、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数学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数学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课堂结构:

  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

  4、新课巩固:

  5、作业布置。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34-3 5页,例5—例6)。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4、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性质。

  5、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二、说教法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1、出示例5:

  (1) 读题

  (2) 分组准备,讨论。

  (3) 说出结果。 0.3元=0.30元

  (4) 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 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 学生自主填空。

  (2)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 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五、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 课件出示例6: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 3.16=( ) 10=( )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六、巩固练习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 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与作用

  本节课位于苏教版必修1专题2、第1单元的内容。本专题以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为研究对象,引出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重要的化学物质,探究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氯气的性质》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后面钠、镁、铝、铁、铜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的学习目标。

  1、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认识氯气的用途。知道人们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主要途径是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氯气的性质》在整个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由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氯气的性质。

  三、教学思路和过程

  为了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巧妙的利用一些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氯气的泄露,让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归纳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有毒,一定要强调闻有毒气体的方法,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危害,有意增加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较好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2、理科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见证奇迹的课堂,由于氯气有毒,我们化学组经过讨论不再用集气瓶收集氯气,而改用矿泉水瓶,口小密封性又好,尽可能减少氯气对环境的污染。向装有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水,,奇迹出现了,水变成了黄绿色,瓶子变瘪了,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氯气溶解性的认识,又为下一节课氯水性质的探究提供药品。

  学生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推测化学性质。

  (1)、因为氯气有毒,同时又避免学习方法单一, 因此有关氯气化学性质的学习,我使用演示实验和播放录像资料两种方法。教师先演示两个实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学生观察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播放三段视频: 铜在氯气中的燃烧、铁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炸

  学生思考:

  ①、氯气与变价金属铁反应时,生成高价盐还是低价盐?对比初中铁与盐酸反应,铁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氯气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3、关于习题设计,我根据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和教学重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4、小结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为什么氯气的性质很活泼?氯气有哪些性质?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说课到此结束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学习的内容:矩形的概念及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后面要学的正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所以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为今后学习其他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渗透着转化、对比的数学思想,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及识别方法,并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中,渗透从一般到特殊、转化归纳、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感受数学的美感。

  3、教学重难点

  ⑴ 重点: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⑵ 难点:运用矩形的性质进行证明与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积累了一定的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矩形的特性,就显得比较容易。但从定义推导出性质的方法是学生感到陌生和新奇的地方。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比较活跃,理解模仿能力较强,对新的知识充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又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法选择

  本课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应用”的模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媒体资源选择

  学生:三角板、量角器、长方形纸片。

  教师:平行四边形教具、矩形纸板、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在庆祝元旦活动中有一投圈游戏,四个同学们分别站在一个长方形(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目标物放在哪个位置,对每个人都公平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娱乐活动中,让学生很快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能感受到日常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着,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复习导学 形成概念

  1.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课件演示)

  2.推动平行四边形活动木框上边的D点

  (1)问题: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观察)

  木框随四个内角大小发生变动,但仍保持平行四边形形状。(为什么)

  (2)在推动过程中,当一个内角变为直角时,木框形状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为小学已学过的长方形,现称为矩形。(学生配合教师推动框架,测量角度)

  (3)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课件演示)

  3.展示生活中关于矩形的图案。(学生举例)

  木门、纸张、电脑显示器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课件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的形成过程有一个连续完整的认识,感知到矩形的形成过程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 归纳性质

  1.矩形的性质:

  (1)复习归纳

  由上面教学过程中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记作矩形ABCD. 矩形既然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则它必然是中心对称图形,故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引导学生复习从“边、角、对角线”上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些性质也是矩形所具有的性质。)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角——对角相等;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

  (2)探究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矩形除了上述性质外,本身还有什么独有的性质呢?)

  ①它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叠,发现它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即两条通过对边中点的直线。)

  ②测量矩形的四个角及对角线看看有什么特征?(学生继续探究)

  (3)总结出矩形的性质:(课件演示)

  ① 边:矩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 角:矩形四个角都为直角;

  ③ 对角线 : 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④ 对称性: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在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和探究矩形性质时,都是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及对称性”入手探究,并通过适当的类比迁移,数学说理,来分析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揭示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这样既符合平面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认知规律,又便于学生加深对矩形性质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2.回答课前的情境设疑。(课件演示)

  3、讨论交流 探究新知。

  (1)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C交于点O,请找出相等的线段,并说出理由。(课件演示)

  在矩形ABCD中,AC与BD

  交于O点,则BO是Rt△ABC中的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它与A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BO是Rt△ABC中AC边上的中线且

  AO=CO=BO=DO=AC=BD

  即在Rt△ABC中O为AC的中点,则BO=AC.由此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从以上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把矩形所分成的四个等腰三角中,不难看出:△AOB≌△COD,△BOC≌≌△DOA.

  【设计意图】在探究直角三角形性质时,引导学生从矩形的对角线入手,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易观察出在Rt△ABC中BO =AC和四个等腰三角形,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推导判定,这样符合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使学生较自然的获得数学知识,较好的突破了本课时的难点。

  (四)应用举例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1)、讲解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 ∠AOB=60°,

  ∴ △AOB是等边三角形.

  ∴ OA=AB=4㎝.

  ∴ 矩形的对角线长 AC=BD =2OA=8㎝.

  (2)、 由例题变式:如图,在矩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O,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86cm,AC的

  长为13cm,试求矩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独

  立探索,再教师引导,师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1的改编,涵盖的知识更为全面,内容更为丰富,学生探究起来会更有兴趣和信心。加之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推理与计算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五)分组练习 巩固提高

  A组题:练习课本P95第2、3题,P103第8题。

  B组题:(1)矩形OABC中,OA=10,OC=8,在AB边上选取一点D将△OAD沿OD翻折,使点A落在BC边上,设为E点。①求CE的长。②求AD的长.

  (2)在矩形ABCD中,两邻边AB、BC之比为3∶4,矩形的周长为28. ①求AC之长;②作BE⊥AC于E,试求BE之长.

  【设计意图】A组题来源于课本,注重所学知识的巩固落实,B组题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各有所获。

  (六)课堂小结

  1、本课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

  2、矩形的性质有哪些?(课件演示)

  (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四个角都为直角;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六、板书设计

  矩形的性质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

  (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3、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七、评价与反思

  1、本课时通过把问题设置到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借助于课件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可及可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从定义出发,首先应该肯定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运动方式探索矩形的概念及性质,用课件和教具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演变过程,得到矩形的概念,并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符合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即,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还具有它自己特殊的性质(个性)。在探究性质的过程中始终抓住“边、角、对角线”这几个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元素进行比较归纳,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矩形的性质》说课稿01-13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01-13

《小数性质》说课稿01-03

小数性质说课稿01-04

氯气的性质说课稿01-08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12-20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01-14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01-12

分式的基本性质的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