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水》说课稿
《水》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12 12:48:25
  • 相关推荐
《水》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观察水》。

  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学生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币上杯口上水表面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学生经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

  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知识方面,了解水能产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作如下思考: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让学生自已找水喝。

  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学生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欲望。

  交流已有储备,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学生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让学生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尝”。通“过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学生从已有的储备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办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体现给学生的思维和自由。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学生强行记住这一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学生根据

  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水的表面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学生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表面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学生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

《水》说课稿2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一课《生命与水》。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生命与水》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及科学喝水,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根据新课标要求,再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的本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3、 学习课文围绕中心按一定顺序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说学生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独立阅读能力较强。阅读时能为文章作批注,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作为农村学生,学生视野不开阔,活跃不思维,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导读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这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确定的。教学时,始终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来贯穿整堂课,同时,还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节课的关注点,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维,鼓励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主要的步骤有三步:

  (一)、预习案

  围绕目标1,设计了三个小题,依次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归纳主要内容,学会质疑等方面的预习情况,同时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探究案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主要设计了四个探究点,其中探究点一(水在人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和探究点二(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应注意哪几方面?)解决教学目标2。探究点三(完成课后第二题,思考)和探究点四(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解决教学目标3。这部分注重学生的自学与交流合作,在每个探究点后都有学法提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训练案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主要设计了两个小题,一是阅读文段及观看课件后谈感想,一是习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练习列提纲。

  五、教学反思

  《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语言通俗易懂。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很好上,但为了适应新形势,我尝试采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1、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来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字词;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重难点;通过阅读资料开拓视野。教师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的讨论、交流、探究中擦亮智慧的火花,在教师的点拨、谈话中时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虽说一节课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但我坚信只要常抓不懈总会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那么一天。

  2、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学习。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的使我们的学生会学习,再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有法可循。比如:自学字词的方法;捕捉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列提纲的方法。

  3、多媒体的适当使用,激励学生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乐学、愿学。

  4、遗憾。

  一是学生的预习没有落到实处,导学案发下去后,未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导致在预习案时耗时太多,使后面的环节用时紧张。也导致第二个遗憾: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小组合作交流时不能准确的得出要点,因时间原因,被我夺权,未充分展开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今后,我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受益,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夯实基础。

《水》说课稿3

  活动设计意图:

  我园是一所农村园所,农村有多处可见小河,幼儿喜欢在水中嬉戏、游玩,每天有多次接触到水。比如:洗手、刷牙等。但是,我发现幼儿对水的认识是肤浅的,并不知道它的变化与性质,没有节约用水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此活动,并制定了以下目标。

  活动目标:

  1.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情感

  2.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能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懂得节约用水的道理

  难点: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设计理念: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了解水的重要性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教师的“设疑”抓住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巧妙地设计了矛盾冲突的情景,使教师提出的节约用水要求变成孩子们的自身需要,而非被动的说教。活动更注重幼儿自身情感体验,通过设置矛盾,使幼儿充分体验了没水时的焦虑心情及有水后的喜悦心情,从而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情感。

  设计思路:

  环保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意义重大而深远。今天的幼儿,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让他们从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让幼儿从他们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环保意识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

  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并有意识引导幼儿节约用水。

  2、实验用的小瓶、杯子、颜料、可乐、醋、透明的塑料细软管。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1.教师设题,幼儿讨论

  ①娃娃家的娃娃脏了怎么办?

  幼儿:用水把娃娃洗干净。

  ②做完纸工后,小朋友的手上沾满了浆糊怎么办?

  幼儿:用水把小朋友的手上沾满的浆糊洗干净。

  ③小医院的白帽子脏了怎么办?

  幼儿:用水把它洗干净。

  ④花儿快干枯了,怎样才能救活它?

  幼儿:给快干枯的花儿浇水。

  2.幼儿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用水请幼儿到盥洗室找水,结果发现水没了(活动前教师关掉盥洗室的水闸)。

  (二)、帮助幼儿探究原因

  1.为什么没有水了?

  幼儿:不知道。

  幼儿:被小偷偷走了。

  幼儿:停电了。……

  2.教师讲出原因:早晨来园时,看到水龙头滴答滴答地在漏,足足滴满了一盆,小水滴说了许多的话,请小朋友听一听。

  (出示一盆水)放录音:“我真生气,昨天下午小朋友都回家了,只有我还在滴答滴答地流着,我真伤心!许多人把我当宝贝,说我用途很大,能帮助人做许多事情,大家都离不开我。可是,有的小朋友就是不珍惜我,总是不拧紧水龙头,瞧!我正哭了一夜呢,我的眼泪整整流了一盆,这次我太伤心,太生气了,我真不想让小朋友再用水了。”

  3.提问

  ①小水滴生气了,小朋友应该怎么办?

  幼儿:应该对她说别哭了。

  幼儿:别生气了。

  幼儿:我下次一定拧上水龙头。

  ②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幼儿:不能洗手。

  幼儿:不能洗脸。

  幼儿:不能洗娃娃。

  ③水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幼儿:洗东西

  幼儿:喝水

  (三)、引导幼儿尝试和讨论

  1.请幼儿用这盆水去做刚才没水时无法做的事情,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幼儿:用水能把娃娃洗干净。

  幼儿:用水能把小朋友的手上沾满的浆糊洗干净。

  幼儿:用水能把小医院的白帽子洗干净。

  幼儿:能给快干枯的花儿浇水。

  2.教师打开水闸后,再请幼儿到盥洗室找水,体会有水的喜悦心情。

  3.讨论:如何做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四)、欣赏儿歌《水是宝》,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且让幼儿想像假如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水的重要性。

  (五)、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我们该如何节约用水。

  幼儿自由讨论

  幼儿:随手关紧水龙头,减少漏水量;

  幼儿:刷牙时,尽量用漱口杯装水,不要开着水龙头让水哗哗地流;

  幼儿:洗碗时,先把水放水槽里,再放碗盘清洗;

  幼儿:洗澡多用淋浴,且最好采用喷水量小的喷头;一水多用等)。

  延伸活动:

  幼儿制作宣传牌,向全园的小朋友宣传要节约用水,珍惜水。

  活动延伸

  游戏:玩水《流水走迷宫》幼儿了解水的流动与水的形状会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

  1、注重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水打交道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如果不刻意引导,幼儿对“水”的这一活动认识是很肤浅的,通过老师的挖掘,生活中小事就成了幼儿园的课题,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2、注重活动形式的操作性,包括讲述动手、观察、总结,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的“动”起来,老师只作引导者,提出一些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评价,使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效果分析

  此活动通过我层层深入地提问,使幼儿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继而萌发节约用水的意识。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始终保持高涨的活动情绪。难能可贵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及时关紧水龙头,并能提醒家长用洗脸水冲洗便盆等,可见孩子的节约用水的行为正在逐步形成。

《水》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饮用水》的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

  本单元是以饮用水作为单元主题,水是组成世界万物的重要物质,可以说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水虽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观察水的活动就是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主要内容包括:

  (一)利用原有经验,通过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辨认四种液体。归纳出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然后用这些方法去观察一杯水。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只关注结果,却不注意自己观察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上,而且强调:不了解的物体,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二)通过观察各种容器中水的形状和流水,使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认识水是什么样的。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3.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做了一定的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后,已经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对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水的性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会影响到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基于这一点,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设计了猜谜、小组合作探究和等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所需要准备的材料:牛奶、白酒、糖水、冷开水各一杯,烧瓶、大烧杯、方便袋、水槽、量筒、量杯、滴管等。整节课我都注意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基础,借助一定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动脑、动口,自己去认识水。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法指导: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性质和液体、固体、气体的特征。

  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是:

  1.科学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多种实验器材,指导学生科学观察,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安排的各项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各方面能力。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猜谜激趣,探究观察方法。

  教师先出示四杯液体。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在四个杯子里装了些东西,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说出自己所想的答案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观察方法:用眼睛看,教师适时板书。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确定了一只杯子里装的是牛奶,可是其它的三个杯子里的物体看上去差不多,所以无法确定,引导学生想出另外的观察方法,即用鼻子闻和用舌头尝,教师边板书边提示:闻到的是气味,尝到的是味道。在指导正确的闻的方法后指名学生上前闻和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闻到的气味和尝到的味道,学生确定杯中液体名称后,教师揭示正确答案。然后小结出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特别强调观察不了解的物体时为了安全,只能用眼睛看,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这样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科学的方法由学生提出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也为下一步正确观察水和概括出水一般特点做了铺垫。

  (二)分组观察,形成水的认识。

  教师导入: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总结出的观察物体的方法仔细观察水(板书:水)的特点。在提出观察活动的要求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观察活动,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板书出水的一些特点,交流结束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水的特点?即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这个活动看起来简单,但由于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行间巡视,引导学生分析出水的特点,做好实验记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实验探究,认识液体、固体、气体特征。

  实验一:把烧杯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三年级的学生是刚刚接触到科学实验中的仪器,对许多仪器都不认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比较、去认识。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烧杯,介绍名称,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的特点,通过比较了解烧杯口的作用,在倒水过程中依次介绍量杯、量筒、烧瓶、漏斗的名称和作用,这样做,虽然要费一点时间,但是一方面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实验的仪器,初步了解仪器的作用,这个时间一定要舍得花。在倒水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水的形状的变化,倒水结束后,水没有固定形状的这一特点的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实验二:用一个有洞的方便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师操作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一定能说到看到水从袋子的洞口处流到了水槽里,揭示水容易流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出其它的方法来证明水没有固定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并交流,学生的思维立即就会被激活,想出很多的方法,如把水滴在桌上用嘴吹,还有用筷子搅拌烧杯里的水等,适时出示“液体”这一概念,再练习用一句完整的话描述水。即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就使学生从对水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将前概念发展到概念水平。

  实验三: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见教材29页)

  (五)课堂小结,引导后续研究。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满足了情感的需求,研究的热情高涨,因此在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课后能继续观察、研究水,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这样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认识水的另外的一些性质。如果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的研究活动,他们的思维一定会更加开阔,今后在课后开展研究的兴趣会更浓。

《水》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茎输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上册主题网络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

  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

  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第二天观察:

  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2、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

  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

  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

  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说课完毕谢谢!

《水》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景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2、实验探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验证实验

  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

  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4、讲解总结

  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

  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

  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 展示下列资料

  新型燃料——氢气

  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

  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

  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

  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①铁(Fe) ②铜(Cu) ③过氧化氢(H2O2) ①高锰酸钾(MnO4) ⑤四氧化三铁(Fe3O4)

  答案:分别是①1种 ②1种 ③⑤两种 ①3种

  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二、验证实验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氢气(H2)

  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爆炸极限:4%~74.2%。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水》说课稿7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能欣赏山水之美。

  2.知道水的重要性。

  (二)行为与习惯

  能说出水的多种用途,能提出节约用水的措施,并努力去实践。

  (三)知识与技能

  能收集水资源污染的有关资料,有初步的生态意识。能参与防治水污染的倡议活动。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课前调查、收集图片资料、讨论交流、做小实验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水的作用,认识保护水源的好处,探究保护水资源的方法。这是本课的重点。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从本课教材来看,本课由家乡的水资源,日常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中用水,水资源的常识以及“滴水成瓶”小实验,节约用水的方法,保护家乡水的小点子等六个主要部分组成(课件相应出示相关教材图片)。家乡的水资源部分能给我们呈现了生活化的小河场景,可以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水资源并奠定了初步了解家乡的水资源的特点。日常生活用水部分则是教育学生在家庭怎样节约用水;工农业生产中用水部分则是引导学生了解水在生活、商业、工农业各方面的用途,珍惜水资源;水资源的常识以及“滴水成瓶”小实验部分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节约用水;节约用水的方法则是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多次使用方法;最后是保护家乡水的小点子部分是在以上情感激发和生活体验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水资源受污染的情况,鼓励学生为保护水资源出主意。教材六个方面的主题部分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讲,养成一项习惯和品质并非一节课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德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本课教材侧重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三条轴线中“我—家庭—社会”和四个方面的“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同时本课为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学会关爱,体验关心爱护行为的情趣;感受我与物、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动物在一起和谐的生活,爱护环境,爱惜资源;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是上一课《我们手牵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知道水的作用,认识保护水源的好处,探究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是本课重点;“感受我与物、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动物在一起和谐的生活,爱护环境,爱惜资源”,则是下一课《人类的好朋友》的重点。本课课题《亲亲家乡水》提示我们教学让学生明确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水,水污染也主要是由人造成的,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节约与环保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在自己的生活中落实节水行动。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那么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即是浓缩社会生活精华来帮助学生感受水的美,了解水对生活的作用,节约用水,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从当前珠三角发达地区城镇一年级学生的“前在状态”看,他们对水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于爱护水资源,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缺乏体验,因此帮助学生爱护水资源,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一)我们拟通过“活动一”:我的家乡水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才能真正得到感受。于是我们利用上一周的中队活动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走进水厂参观,了解水的情况。

  第一个环节,我们引导学生重新体验那天的活动。先开展“美丽的水”脑力激荡法,让学生说说水的种类,看看谁知道的`多。接着看一看,说一说,欣赏美丽的水。引导学生去观察、了解本地的水资源,并展示河水、江水等图片,让学生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欣赏各种不同水资源的美。最后学生自主上讲台展示自己旅游时所拍摄的照片,介绍山水之美,并画一画你心中最美的水。

  第二个环节,水的用处大。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资料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水的用途,资源消耗情况小调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自己家中每月用水量。2、自己学校每月用水量。3、爸爸妈妈工作单位每月的用水量。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水的用途

  环节一,创设情境从教材P30的图文并茂的资源,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资料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水的用途,资源消耗情况小调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自己家中每月用水量。2、自己学校每月用水量。3、爸爸妈妈工作单位每月的用水量。知道水的用处可真大。创设情境讲述丁丁“五一”旅游经历的故事,借助教材49页的图文并茂的资源,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丁丁哪些方面做得对。然后晒一晒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爱护了别人的劳动成果。本环节旨在从正面引导学生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光荣,培养珍惜劳动成果光荣的自豪感。

  环节二,引导学生进行宝贵的水,通过展示黄河断流的照片,介绍我国西北地区水的缺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我们拟通过“活动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环节一:我的节水行动,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的节水建议,说一说我们家的节水行动,还记录了我们家的节水情况记录。

  环节二:我们来做环保使者,让学生观看受污染的河水、湖水或录像与图片。请教父母、查阅资料了解水受污染的原因。调查家乡主要水源附近的工厂数量。全班学生一起写环保倡议书,并分组到工厂分发。

《水》说课稿8

  我说课的课题是《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水》是精讲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展开。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迪。(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紧扣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描写。作者开篇就展示了人们挑水的艰难,运用了喝酒和喝水的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接着紧扣这一中心展开描写。先写由于雨水稀少,所以每个人都期盼下雨,并且在下雨天用窖储水,在下雨天到雨水中洗一个痛快澡,体现了水的珍贵。继写储藏水窖的水更显珍贵: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防止小孩子随意动用,自然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待到“我们”四兄弟像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时,母亲才打开水窖,只打一勺水从“我们”头顶缓缓倾注,可见多么珍惜;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全身,却又不多不少,几乎没有一滴水浪费,这不只是母亲技巧高超,而且更见她节约用水,水的珍贵不言而喻;至于末了的母亲将“渴”说成“饿”,虽然不无幽默俏皮,却是语意双关,加上母亲又锁上水窖,显示了人们渴求水、珍惜水、水的无比珍贵。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典型,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中心,给读者以深刻启迪。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理念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四、学习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窖、储、钥、匙、勺、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具体的语句,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学生能够从中懂得珍惜水资源。

  五、教法、学法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分别为自学跟踪和合作展示。在自学跟踪课堂中,同学们已通过独学、对子互学、小组群学等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而本节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更好地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呢?在导学案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切入点,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无论是哪门学科想要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在学会、乐学、创学的过程中高效地完成这一节课的目标,必须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老师的方法指导,同学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代表评价并给予小组打分的机制管理,来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促使小组的展示更加精彩,在导学案中,我已给予适当地方法指导。如:在如何品析重点语段方面,我指导学生去捕捉句中的重点词,抓住句中的数量词和孩子一系列高兴的动作来体会水的珍贵;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西南地区的旱灾,你又有何新的感悟,从而提升同学们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水》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它不仅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整个小学科学课中有关“水”的内容的起始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重要的物质,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地球和宇宙”中它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这一课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对水的已有认知进行讨论和梳理,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的基本属性,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个环节由“已知—再感知—科学认知”环环相扣,逐步提高。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更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和梳理,从而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这也是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但是,他们对于水的熟悉程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他们的思维活动更多依赖对水的零散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支持,因此,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将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再在理性层面的支撑下,去拓展对其他物质的认识,最后在上升到科学认知的层面,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将这节课放到整册教材和本单元考察,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2)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3)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有效的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须和基础,本次活动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三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水、醋、牛奶)、石头、木头各一块、树叶一片、网状图、分类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1张;

  给全班同学准备: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就需要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突破:

  (一)说教法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鉴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关于具体事物感知信息的储备是比较单薄、零散的,只有经历了实打实的感性认知阶段,科学思维活动与认知建构才有可能达成。所以,我们主要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以“找水”和给物质分类这样比较贴近“玩中学”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并从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顺序,逐步使学生掌握本课科学概念。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动画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贯穿在整节课中,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而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也有老师的指导、答疑;既有师生互动,也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生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5.此外,本节课还采用了教学中最常见的讲解、归纳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调动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的分组观察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发展、创新,最大程度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本次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课

  以动画片的播放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由三个活动构成。

  1.我们知道的水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对“水”已有认知进行回顾,并根据回顾及时填写气泡图。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记录,并不清楚及时记录的好处,教师在这里提供给学生气泡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网状图的填写及后面的交流;

  第二步认识网状图,通过互动,答疑,让学生对水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由小组成员交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共同完成网状图,完善对水的认识。

  2. 水在哪个袋中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找水”的活动,来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一环节重在引领学生运用摸、摇、听、闻等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 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在活动中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给物质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同时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三)课堂小结本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整理这节课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认识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匮乏,及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我们的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用“温馨提示”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它可以把讲解的知识简明、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们就设计这样的板书。教师在活动结束时画在课题上的心形,相信比话语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们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知氛围,完成了此次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科学概念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一章第6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寻找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时,受到的浮力也大,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大科学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寻找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用不同方法寻找证据,分析,评价证据。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两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量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下沉物体受到的的浮力

  1、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泡沫放到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泡沫受到水的浮力。

  演示: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个马铃薯、一个钩码,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会看到什么现象呢?(马铃薯、钩码沉下去了)。大家说说看,下沉的这个马铃薯和钩码它们会受到了水的浮力了吗?(板书课题: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测。

  3、过渡:你们都说马铃薯、钩码会受到水的浮力呢,那么如果我把马铃薯和钩码放到水里后手上的感觉和它们在空气中手上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

  学生感受一下。

  交流感受。(马铃薯在空气中重,在水中轻),那么说明马铃薯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

  钩码呢?也感受一下。

  交流。(能感觉得到差别,但不明显)说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4、过渡:刚才我们用感受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如果能用数据来证明,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老师这儿有一个测力计,你会用它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5、小组讨论。

  6、生交流。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通过实验,寻找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证据

  1、要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怎么办?(用测力计)

  2、交流:演示用测力计,下发实验记录单。

  3、学生实验,作好记录。完成后交流填写汇总表

  4、交流获取的数据。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小结: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三、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过渡:现在老师这儿有个东西,(出示)多把其中1格、3格、全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会一样吗?(边演示边说)

  学生猜测

  3、学生实验测量,作好记录。

  4、填写数据汇总,分析数据

  4、小结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不一样,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四、分析数据,建立概念联系

  1、师:既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下沉呢?

  2、生交流。预设:

  重力大于浮力(浮力小于重力)

  追问:从哪里看出来?能找到相应的数据吗?生找上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浮力怎么算出来?

  3、学生整理数据,交流,发现。

  浮力小于重力或重力大于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五、总结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当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会停在水中什么位置呢?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当然,本节课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谢谢大家。

  板书: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越小。

  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就下沉

《水》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⒊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⒋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⒈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⒉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⒊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

《水》说课稿12

  当今社会,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从小就能培养起牢固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则有利于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环境的治理和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四年级上册《家乡水的故事》这一主题的教材中,首先展示的是“人类用水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本课题的开始就了解家乡人用水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充分感受家乡人用水的伟大进步;之后展示了水在家乡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的照片,家乡用水的来源,树木对保护水源所起的作用,充分的认识到,为让人们喝上纯净的水,许多人在努力的工作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水在生活中的种种用处,懂得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及发展的关系;最后,教科书展示了家乡人们用水方式的变化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看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思考和认识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用水。

  小学中年级学生虽然知道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家乡人的生产和生活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但并不清楚人们对水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加上广州处于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水资源相对充足,学生误以为水是用之不尽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节约用水。针对这些问题,加上本课内容比较多,我划分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各有侧重点。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家乡水资源的概况,知道家乡人的取水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一、知道家乡水对家乡的生活和生产非常重要;二、了解家乡水受到污染时的危害,以及家乡人在保护家乡水方面做了哪些事情;三、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理念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新课程理念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探究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去补充教材,并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设计了以下五个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探究当中逐步完成学习的目标:

  活动一、课前调查,初步感知:

  在课前我把学生分成了四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观察和寻找身边的水的故事,如珠江夜游、赛龙舟、陈家祠绿化广场、美丽的荔枝湾、“美在花城”的称号,清洗校服等等,可以是图片、照片、视频、诗歌、甚至是歌曲。并且让学生调查自己家里平时节约用水的小妙招。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在这一个活动中,学生除了对家乡水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外,更锻炼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次尝试制作简单的PPT,为课堂汇报做好了准备。

  活动二、家乡水的故事会:

  在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呈现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广州的绿化景观,有珠江和珠江夜游的美景,有农田灌溉,有人们清洗街道和大楼的场面,还有自己动手洗校服的场景等等;呈现的方式也比较多样,有的学生展示PPT,有的展示自己拍的清洗校服的照片,有的朗诵诗歌《珠江美景》,有的朗读自己写的作文,还有的播放搜集到的珠江被污染的视频等。通过这些学生们所熟悉的场景与经历,学生们更能直观、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家乡水,家乡水带给我们美好的一切;同时,有的人不懂得保护家乡水,使我们的家乡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活动三、家乡治污用水大探究:

  承接着前一活动引出的家乡水受到污染的现象,我首先让学生从一段文字和录音中了解被污染的水对我们的危害,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对污水的厌恶之情;接着,我回归到教材,要求学生阅读第49—53页,了解人们为保护家乡水做了哪些事情,并进行汇报。课程标准提到: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当有学生汇报到建污水处理厂的时候,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两张水费单,以“小兰的疑问:为什么我家每月会有两张水费单?”为探究话题,引出广州在治理污水方面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污水处理厂。并播放了介绍广州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视频。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市政府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必要性与成效,也知道了原来自己的家庭也为保护家乡水出了一份力。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认识到家乡人在科学用水方面所取得的伟大进步,从而产生出参与其中的意愿来。

  活动四、科学用水小妙招:

  前一个活动中所了解到的科学用水的进步着眼点是整个社会大环境,而在这个活动中,着眼点移回到学生自己个人或家庭上来。学生们交流并发表了自己课前调查到的节约用水小妙招,例如:一水多用的,洗手关小一点水龙头,使用不含磷的洗衣粉,选购节水型的花洒和马桶等等。这一个活动,不但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力所能及的科学用水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保护水资源并不难做到,人人都能从小事做起,并且养成习惯。

  活动五、设计护水警示语:

  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所感所悟通过这一句警示语表达出来,进一步深化保护水资源的感情。

  最后,学生们在一边欣赏歌曲《珠江游》,一边观赏家乡水带给我们美好的一切的图片中结束了这节课。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五个活动相辅相成,强调利用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探究,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来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知识。基本上落实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小组汇报故事的环节比较拖沓,学生未懂得挑选最精炼的资料和语言去汇报。如果把这环节浪费的时间增加到后面学生探究交流节水妙招的环节,教学效果会更好。

《水》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知道什么是液体?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多种感官从多种液体中找出水。

  2、能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器具将水运到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空果冻盒4个、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状的杯子4个

  3、游戏材料:小杯子1个、长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认识水的重要性,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了哪些东西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观察水

  二、分组找水、了解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它们分辨出来并帖上标签吗?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使用什么方法。

  (2)观察过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贴上标签。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闻找出酒,最后用舌头尝分辨出水。这里我们用到了认识物体的常用科学方法:看、闻、尝,当然还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体时千万不能随便闻、尝、摸。(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

  5、谈话:我们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据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写下来。

  6、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7、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的结果写在书上或画在书上。(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

  2、学生观察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3、谈话: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来做个实验。

  4、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

  5、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还有哪些物体是容易流动的呢?

  7、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容易流动

  8、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完成板书)

  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组能把这个塑料桶中的水运到另一个塑料桶中,当然不能直接倒。)

  2、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种方法好呢?

  5、分组近距离演示,测时间。

  6、距离较远,哪种方法快呢?学生预测后再试一次。

  7、小结:近距离用杯子舀的快,远距离用管子吸的快。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补充。

《水》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水从哪里来》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要和谐地发展,要关注生态环境,注意保护环境 ”为主题展开。

  《水从哪里来》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小熊、小鹿、山羊都想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狐狸用事实使它们懂得了这个知识。课文寓科学常识于故事情节中,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好学易懂。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水循环的自然常识,培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由于本课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如何让小朋友们了解小动物是怎么得到水循环的自然常识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演示法、点拨法。通过课件演示,老师的点拨,使水的水的循环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容易理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通过学生互相朗读、互相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小朋友们,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那么你知道水从哪里来的吗?我们每天用这么多水,水会用完吗?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14课《水从哪里来》。此导语从我们平时的生活说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2 : 初读课文,复习字词

  首先,我用课文录音来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引出上节课学习过的字词,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我首先请学生自己读课文,通过巡视指导,来检查学生课文朗读的情况。接下来,出示幻灯,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读课文,互相讨论问题的答案。再通过集体反馈的方式,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最后,课件演示,老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借课后题“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互动、评价,揭示出小动物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环节5 :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处:巩固知识点,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水》说课稿15

  一、主题说明

  大部分的孩子喜欢开水龙头玩水,喜欢听哗哗的流水声,更能通过手对水的触觉在心理上产生兴奋、舒畅与快乐的感觉。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我们设计了以“玩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本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学会节约用水,保护、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活动,初步认识水的特征及对人类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熟悉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探索欲望.

  二、主题目标的预设

  情感目标:在尝试活动中,增强幼儿对人类生存资源的认识,体验游戏和自由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及生命的热爱。

  态度目标:让幼儿在活动中尝试与同伴合作,激发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欲望,初步感知水的特性。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对事物的探索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征,感知水对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技能目标: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各种实验及操作活动。

  三、主题思考网络的预设

  四、主题活动网络的预设

  五、主题探究计划的预设

  1、 整体计划:主题探究进程的预设

  2、周计划预设

  第一周

  活动一 科学活动――帮水宝宝搬家

  活动二 语言活动――洗澡真舒服

  活动三 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

  活动四 英语活动

  活动五 音乐活动――泥娃娃

  活动六 体育活动―― 结冰了 融化了

  活动七 数学活动――认识数字

  第二周

  活动八 社会活动――关好水龙头

  活动九 体育活动――玩沙和玩水

  活动十 英语活动

  活动十一 健康活动――五颜六色饮料

  活动十二 科学活动――我们一起来玩水

  活动十三 数学活动――数的形成

  第三周

  活动十四 歌表演――干净的小手

  活动十五 科学活动――玩泡泡

  活动十六 英语活动

  活动十七 艺术活动――绘画 水中的鱼

  活动十八 语言活动――大家爱清洁

  活动十九 数学活动――按物取数

  第二周教育活动计划(略) 第三周教育活动计划(略) (略)

【《水》说课稿】相关文章:

水的说课稿02-17

《水》说课稿01-12

《水》的说课稿01-08

水的说课稿15篇02-17

水的说课稿14篇02-18

《水》说课稿(15篇)01-14

《水》说课稿(精选15篇)01-14

《水》说课稿14篇03-15

《水》说课稿(合集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