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7-26 18:09:47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检查预习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抽到是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它是人教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安塞腰鼓》借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启发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

  由于本文是西北汉子忘情地、狂野地倾斜激情的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适合在大声地朗读中,体会它恢宏的气势和铿锵的节奏,所以,设置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与实践,因此,也把学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作为又一个教学目标。

  根据设置的教学目标,确立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意图是:在朗读中,习得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突破的方法是: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学读,通过反复实践,掌握朗读方法,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

  根据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我主要依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短板,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确立了朗读法。朗读的过程也是品析的过程,在朗读中,适时地带动语言的品析,因此,又采用了品析法。

  为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将课堂教学的线索,用ppt展示出来,清晰而直观。

  基于教法,学生学法的构思是:学生先朗读,初步体会和感受,然后由教师示范、引导,完成朗读品析。这样做的意图是:学生先朗读,形成朗读初体验,这种体验或是美好的,或是遗憾的,都会在教师的示范和不断地实践下,得到优化。这样选择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短板,确立了朗读法。学生只有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分享,才能取长补短,最终得到进步,因此,采用了合作学习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从特点、成就、影响出发,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两个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说初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关注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最初感觉,也是对的.整体感受。主要构思是:先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表达。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对活动进行示范,另一方面,从课文中找词语、短语和句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说朗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教师先对的脉络进行阐释,主要是明确5—27段的重点,只有朗读好这一部分,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然后在示范与实践中,习得朗读方法,最后,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进行扩展,表达朗读后的体悟。主要构思是:先阐释思路,明确方向;然后朗读实践,体会特点;最后句式说话,表达感受。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示范、引导,反复实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和这么多师兄师姐一起参加此次说课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 是《斑羚飞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一 、说教材

  《斑羚飞渡》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被逼上绝境,为了种族得以延续,老斑羚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舍生取义的壮举。本文通过惊险动人的镜头描写,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斑羚们在危机时刻的那种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这既是对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延伸,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培学生勤动手,勤思考为核心,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学习的体验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我确立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能够复述斑羚飞渡时的主要情节。

  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协作能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说学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读、口头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口头复述,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法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主动去掌握运用知识。

  四,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导入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并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方面来完成:

  首先.以爱为话题,以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为线索,再谈到动物世界,以此导入课题。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接下来我将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对作者有所初步了解。

  然后我将请同学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复述,这一环节主要应用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对课文内容熟悉,有利于课堂的教学进展。集中所有同学的精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下一环节将对课文精彩画面进行分析与深度讲解,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让每个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那惊险而悲壮的一幕。

  然后就是反思与探究。反思人类的行为和探索斑羚的精神,引起同学们对保护动物的欲望以及学习他们的精神........

  再下一环节就是对课文进行总结,主要采用归纳总结法,呼吁同学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学习斑羚的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后一环节就是课后作业,以如果<我是..>为题写段话,主要采取练习法,主要谈谈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

  4、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

  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把握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则。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2)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3)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

  4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由此,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

  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习“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

  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

  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

  三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本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并设置悬念)

  1、学生欣赏一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幻灯片显示)

  2、学生谈看图片后的感受。

  3、教师总结过渡。

  明确:从这组图片中我们发现,其实动物跟人一样也有感情的,它们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那么究竟靠了什么力量使人与动物相处得如此和谐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珍珠鸟》一课中去找寻答案吧!

  2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初步品味文章。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2)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3)默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出示问题)

  ①课文写了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我”对大鸟和小鸟的举动各有哪些?这些举动包含“我”对鸟儿怎样的感情?(用符号法划出相关句子)

  ③鸟儿从害怕人到亲近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我”从鸟儿相处中得到了什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指名学生逐个回答(幻灯片出示要点)。

  (注:《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3阅读赏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品读文章。(四人组合作)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习,及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精读全文,深入体会人鸟相处情况。

  探讨:以雏鸟为例具体说明珍珠鸟对人从害怕到信赖的变化过程(从活动范围、动作行为、神态三方面分析)。

  (2)跳读全文,感受文章描写细腻的语言特点。

  探讨:文中哪些句子最吸引你?为什么?(教师举例点拨:例句式、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用词特点、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

  探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中“信赖”的内涵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联系生活经历谈;教师给予点拨)

  (4)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提示。

  (5)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补充。

  (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和对话等学习方式,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才能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此环节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在合作、对话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

  5学生自我总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如何描写动物”、“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6 教师小结:

  明确:“我”与“珍珠鸟”由于彼此信赖相处得如此和谐。人与动物尚且如此,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需要彼此的信赖,因为“尊人者,人尊之”嘛!愿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后能把握生活的真谛——善待动物,善待他人。

  7作业布置:

  试着用文中“我”对珍珠鸟的态度去关爱家中的某一小动物并写下观察文章(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观察力,还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教材理解

  《王几何》是新近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二单元教材的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都是一组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文章。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他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王几何》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的文章。作者记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自己初一时第一堂让人痛快难忘的几何课,通过多角度的人物描写刻画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几何老师,就在这记述和描写之中也表达了对几何老师的喜爱和崇敬之情。教材理解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5-6年级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与默读能力。阅读这种叙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崇敬、向往等感受。同时也具备了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这篇《王几何》是本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自读现代文,所以在重点品读《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后,这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文章就将它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本了。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7-9年级的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并要求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我这堂课的设计总体思路就是读、写、说紧密结合,达到以读促写,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学习用人物描来凸显人物特征。

  教学流程:

  1、课前导入

  这个导入目的拉近师生关系,又自然引出教学内容。

  2、检查预习

  侧重于对生字、多音字以及形似字的教学。

  3、初读概括

  着重于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以及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且在默读之中能迅速把握文中的人物突出的形象特征。

  4、研读品味

  第一个环节: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哪些事情让人觉得“痛快”了。(要求:尽量说全面)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来梳理内容。在梳理完后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选择典型事例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第二个环节:文中的王老师很独特,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将之表现出来的?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让学生品味出人物描写对凸显人物形象特征所起的效果,为下个环节学生学习用多角度的人物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特征做铺垫。

  5、细读自写

  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材中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假设走上讲台的是自己的同学,让学生以身边人作为写作的对象,目的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利于指导。

  6、感悟收获

  这个环节是将口语交际教学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贴近生活的话题中学会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同时说话之中引导学生思考本堂课上所得的有关写作的收获。

  7、布置作业

  再次落实本堂课的重难点,以求突破或者跟进指导。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子女,但并不尊重子女的友谊,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学习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2、提高朗读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明辨是非,学会与他人沟通。

  2、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点 角色朗读,理解矛盾冲突。

  (四)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二、说学生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以“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将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1、上课之前,播放无印良品的《朋友》,上课铃响,切换出“课题幻灯片”

  2、导入新课

  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觉自己好像已悄悄长大,在心灵深处或许已经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然而生活并不只是风平浪静的海面,这不,邻居小明拿自己的压岁钱买手机,因此引起父母的强烈不满,该买吗?今天,我们先去欣赏一篇同样的故事《羚羊木雕》。

  (ppt)

  板书:羚羊木雕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

  在学习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ppt出示幻灯片

  (一)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

  怦怦树杈 攥 逮 颤

  (二)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1、按照以往阅读的习惯边听边作标记.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符号画出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句

  2、听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概括内容。

  引导:课文围绕羚羊木雕主要写了什么?涉及到哪些人物?

  板书:羚羊木雕 我 父母 送 逼要

  活动:各就各位学生上台演示flash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性格,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爸爸虽平静,但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举例试读。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我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三)品读理解

  分角色朗读: 我、妈妈、爸爸、 奶奶、万芳、万芳妈、叙述者。

  要求朗读者:

  ①把握好人物的神态语气及对此事的态度。

  ② 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要求其他学生: 加深理解课文,准备对朗读做评价.

  学生评价,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面对同一只羚羊木雕,我和父母的做法为什么截然不同呢?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上看到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做法的不同,我眼中的木雕是一个可以联系友情的礼物,看到万芳喜欢时就毫不犹豫的`送给她,而父母眼中是一件非常贵重的东西,不可以送人。

  板书:友谊 重 轻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交流中获得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又为下面即将进行的课堂辩论开启了方便之门。

  (四)研读探究

  在这场家庭矛盾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我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来,进行一场以“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来”为主题的辩论赛吧!(出示课件)

  辩论的规则、方法及要求。

  辩论要求:

  注意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教师小结:双方同学都说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振奋!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渐渐长大了,做事情开始有了主见,有同学认为“父母重财轻义”,只知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严重伤害了孩子们的心灵。有同学认为不该把象征父母亲情的木雕转送给别人,主要责任在“我”。正、反两方都说得很有道理,不分胜负!

  矛盾出现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Ppt,金点子。向万芳解释清楚整件事的过程,真正的友情是相互包容的,万芳一定会原谅“我”的处事不当的。还可以跟爸爸妈妈好好沟通,一方面承认自己没有事先跟他们商量是不对的,下次不会这样了,另一方面也要请爸爸妈妈尊重孩子们之间的友情,要好好跟孩子讲道理。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个学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因此,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争辩;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

  (五)评读思考

  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作者主要是歌颂友情。但只是责备父母吗?结尾句析读。

  板书:相互理解

  连线,完成板书。

  教师小结:生活如大海,一个小小的矛盾也会激起层层风波,使家的港湾不再宁静。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呼吁父母理解的同时也应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这样,在风浪中漂泊的满载着理想与希望的那叶方舟才能顺利地到达温馨的港湾。

  总结后把话题回到学生课前提出的矛盾上,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既在结构上呼应了导入语,又使学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六)拓展延伸

  谈收获(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七)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文章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体会真挚友情的魅力,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真诚无私的友谊,第2题将辩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 (略)

  [设计意图]:将板书设计成新颖、独特的帆船模样,首先刺激了学生的感观,让学生眼前一亮,同时也照应了导入语中的“一叶方舟”;其次让学生清楚地对本文作了一个回顾,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又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人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只有极少数的`语文稍好。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一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

  (2)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

  (3)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

  (4)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5)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

  (6)七年级的学生正是13、14岁的年龄阶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三、说教学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背诵本文,积累名篇,大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3)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师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4、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5、教学难点: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呢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4、教具的使用: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依据学校的条件)

  五、学法的选择:

  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

  (根据培养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分钟)当你身处逆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悟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

  (1)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做出中肯的评价。

  (2)设问题:

  1、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3、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年对呢?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几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4、小结:

  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

  “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教材简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是教学的重点;领会“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

  【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理念】

  创造性地学习运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有机渗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语文,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课题,展开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构建师生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逐步形成“师生同学,质疑释难,分享体验”的教学风格。

  【学习过程】

  一、自然导入

  师: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第18课——丰子恺的《竹影》。(板书课题)

  1、揭示学习目标:

  ⑴ 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⑵ 理解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2、先学后教:

  引导学生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式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⑴ 轮流诵读课文,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最直接的方式。轮流诵读,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夯实基础。

  ⑵ 速读课文,自主合作,概述主要情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好习惯。循序渐进,为品读课文、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⑶ 品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 产生更多的火。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就会感情充沛,评述就会更准确。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评述应及时予以鼓励、评价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4、当堂训练:

  课堂作业(出示投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相互交流;如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的探究学习,触发学生的灵感, 说出自己最真实最深切的体验,让学生学有所得。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子作用,向生活延伸. 在师生共同的交流切磋中,达到多人参与表达,互相沟通,分享学习体验的教学高潮。

  5、结束语: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的语文课堂,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设计意图:教师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语文课堂。

  二、板书设计

  18 竹影

  丰子恺

  月夜相聚

  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生活 不是缺少美

  童稚的活动中 描绘竹影 而是缺少发现

  艺术教育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成果,突破教学难点,分享学习体验)

  【体验与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为主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合作学习中,优生的学习态度、解题思路和方法一目了然,不仅有助于差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以优辅差,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亟待研究解决。如怎样使少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后教”过程中,怎样让兵教兵的效果更显著?如何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如何实现从洋思模式各自特色的飞越?还需要我们去不断研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水乡茶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主题为“风俗世情”,选编了《老北京的小胡同》、《上海的弄堂》、《水乡茶居》、《安塞腰鼓》四篇风格各异的散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世情,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水乡茶居》是一篇散文,主要写了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雅致恬静自得的生活情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以及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文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

  诵读课文,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水乡茶居时代风貌的写法,感受说明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力,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从品读精彩段落词句入手,理解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感悟生活中诗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增强文化积淀。从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感受水乡人质朴而风雅的生活情趣,懂得从实际出发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从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品味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的生活习俗。

  【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感悟文章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2、圈画讨论法:本节课我采用讨论交流、圈画关键词句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在讲授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3、情境教学法:从导入环节开始,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利用优美的图画、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搜索生活中的记忆,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课文时,利用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渲染情境来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三、说学法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把握文章思想灵魂,体悟作者情感是本文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我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品析、评论,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勾画圈点”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生字词,会读会写;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诵读圈画,并试着在心中对自己提出问题。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国茶文化的相关介绍资料,广东水乡茶居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1、导入:“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中国人钟爱茶,饮茶品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茶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杯茶在手即可以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2、那么同学们喝过茶吗?觉得茶的味道怎样?有没有静下心来坐上一两个小时品过茶呢?懂得品茶的人又是是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水乡茶居”去认识一下何谓品茶吧!

  结合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回忆、感悟、思考。

  以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初步体会文中情趣。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积累生字词“水榭”、“画舫”、“竹寮”、“溽热”、“阑珊”、“莹澈”、“皴皱”、“愤世嫉俗”、“味同嚼蜡”等。

  2、散读课文,尝试概括围绕茶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茶居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水乡茶居外在的特点的?

  4、从这前后对比的变化中,你看出些什么?。

  (认真倾听、整理学生思路,及时点评、指导。)

  1、随堂本上默写,熟悉并记忆基础知识。

  2、主要写了水乡茶居的变化:①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②水乡人“叹”茶的生活情趣不断提升。

  3、与旧时茶居作比:建筑的变化、名称的变化、茶具与品茶食品的变化。

  4、我们看到了水乡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情趣的提高。(教师此时介绍作者与文章的写作背景。)

  1、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是否能够完整地条理清晰地概括文章内容。

  2、让学生能够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圈画诵读,

  品味语言

  1、细读感悟:

  水乡人饮茶,为什又叫“叹”茶?“叹茶”是怎样一种生活呢?

  2、小组讨论:

  水乡人在“叹”茶时都品味和享受到了些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水乡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圈画讨论。(可引导学生从茶客们谈论的话题入手。)

  3、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运用清新雅致,如茶如诗。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赏析品味,理解饮茶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享受和情趣,感悟“水乡生活中的诗”的深切韵味,体会“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品读第7、8、9小节,感悟相关词句意蕴,学习相关修辞手法。)

  4、作者把“叹茶”比作什么?并体会其含义。

  1、“叹”字具有的“品味”、“享受”之意,所以把饮茶称之为“叹”茶。“叹”茶的特点是慢饮。

  2、圈画、品味、小组交流。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交流思想,“酿”出生活的诗来。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饮茶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带来的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情趣,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3、学生品读文章,教师指导,交流分析关键词句的语言特点与审美蕴含,运用想象与联想,领会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

  从品茶中能看出水乡居民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在品茶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即是对当前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做铺垫。

  2、让学生在充分品读文本的情况下,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体悟,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读懂文中语句的潜在含义,进而把握文章主题的深层意蕴。体味文章语言文意之美。并学习文中相应的写作手法。

  4、希望学生能感受到,由“叹”茶所折射出来水乡人在新生活中所拥有的幸福感。

  语言实践,

  作业布置

  1、语言运用:

  文章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的幽美意境结束全篇,引起读者的回味思考。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此段理解可指导学生从“始觉”二字入手。)

  2、课后作业:

  感受本文语言魅力,积累摘录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或段落,加以点评,并尝试仿写。

  1、学生们展开合理想象,认真思考、赏析,从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层次丰富地描摹。

  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并由此检验其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每次板书我都会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在课堂生成中完成一次完整、清晰、直观的板书。力图将课堂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次课堂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

  水乡茶居

  杨羽仪

  变——外在变化:建筑

  名称

  茶具与品茶食品

  不变——生活情趣:“叹”茶(品味、享受)

  赏景

  品味生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说家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从内容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关注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引发更多的思考,更好发扬主人翁的意识,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也要引导学生的交流学习,好东西也要懂得分享。

  从能力的训练层面,要求学生在介绍情况时,要做到具体而有层次,还要力求生动。(此前,平时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多锻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七年级(上)语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更好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特色小吃、家乡的经济发展,以及家乡习俗的优劣等,增强爱乡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1、通过查询、访问、亲身体验,提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问题导引法辅予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关于家乡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等幻灯片)

  2、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法、反馈小结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交流协作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爱乡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为口语交际课,让学生敢说、会说,进而指导写作是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渗透爱国爱乡教育。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我班是共有学生45名,其中新晋江人20人,来自四川、重庆、湖北、贵州、江西、以及福建漳州、莆田等地方,可以较好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可利用资源较多,但学生可调动的生活积累不多,需要从父辈那里多了解,也可以促进亲情的沟通。另外,学生来自农村小学,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这对口语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阻力。学生经过两个月多的融合,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有很大的进步,这又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口语交际简洁易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准备。完成预定的准备,再与同学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对学法的指导,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及练习法。

  教师指导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调动学生小组讨论与课堂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收集资料、合作地讨论、探究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学会与他人分享。

  三、教学方法

  (一)、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法、指导归纳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和内容,借助多媒体资源,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性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目标导引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准备材料,明确方向进行有效研究;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目标激励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品牌之都---晋江的魅力,展示食品之都—罗山的.魅力,既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又促进学生对家乡的直观感受,增加课堂容量,符合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指导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对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做好一手资料的准备,并进行收集、整理、初步确定要讲的内容。既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又拉近学生与家乡的距离。

  (二)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设计开场白;利用形象片展示罗山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内容。

  2、教师示范---介绍我的家乡安海

  要点: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特色小吃:土笋冻、桔红糕

  名胜古迹:五里桥、龙山寺。教育品牌:安海幼儿园、养正小学、安海中学、养正中学。知名企业:恒安公司、亲亲食品、盼盼食品、晋工机械

  非物质文化:端午捉鸭、嗦啰莲

  3、各小组发言(15分钟)

  要求:要用普通话准确地讲,描写要具体,要有层次。语言力求浅显生动。

  评价:红旗小组和班级形象代表单项奖(最具亲和力,最流利的等)

  4、课堂小结(5分钟)

  5、课外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就家乡今后的发展变化做出合理的想象,以《-----年之后的家乡》为题,形成500字左右的文章。(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将来对家乡的建设出力)

  附:板书设计

  热爱家乡-------了解家乡-------介绍家乡------建设家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的内容,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的说明文。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读者从中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养。通过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准确的特点;

  2、了解课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品味游览苏州园林的情趣和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祖国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由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及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图片、影碟机等

  三、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及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优美动人的画面,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设计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多个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丰富知识的积累。此外,在教学中还设计了情感教育的环节,借助课题拓展,让学生在交流学习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及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品味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一课的内容介绍并展示相关图片,同时提出疑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苏州园林这些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既可直观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上来,同时有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以下内容做好铺垫。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首先,联系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苏州园林的特征,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通过投影依次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鉴赏交流、品味文章由总到分的协作顺序,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层介绍的方法。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是课文语言的一大特点,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特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于是,我通过做课后练习题和投影以下练习题,如:“苏州园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决不容许”能否改为“决不容忍‘?把”败笔“改为“改为”地方“等。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学习,并最终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通过做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即避免了学习中的枯燥无味有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拓展、延伸

  考虑到新课标中对方法和过程及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名胜古迹或其他景物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介绍他们的特征。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观察概括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准确表达的能力。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民族智慧结晶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5、小结教学内容,做课后、课外练习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

  这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和理解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所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特点: 完美的图画 总——分

  说明顺 主——次

  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 整体——局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认为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虽形式浅显通俗但意义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而周国平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体会、思索有关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2.初一的学生要继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提高朗读水平,此文优美的语言,精美的表达正适合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这是初中首次出现的寓言文体,编者延续第一单元的人生主题,让学生通过感悟人生,得到启示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了解到寓言的文体特点,易于开展寓言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蕴涵的寓意。

  3.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4.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是目标2、3;目标1、3是本文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运用;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整体阅读,探究质疑”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找出关键词句,教师展示屏幕板书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于学生理解故事从而能概括寓意;然后让学生分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开讨论质疑,再进行集体研讨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最后通过看图编写寓言的比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写法。

  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新课标所突出强调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五点:

  1、用普通话正确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悟人生。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联系第一单元有关人生的感悟及学生作文中展露的坚强不屈的人生观,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导入本课的学习。

  2、揭示目标

  3.目标的实现:

  ①看导语,默读课文《白兔与月亮》,粗略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屏幕板书复述故事,概括寓意

  ②分角色朗读课文《落难的王子》,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通过屏幕板书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标2、3,接触难点;

  ③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就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再进行集体探究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完成目标3及重点;

  ④根据幻灯片出示的图片发挥想象,比赛编写寓言故事,并让其他同学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标1及通过训练解决难点;

  ⑤寓言文体小结,布置作业。强化拓展训练,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综合说课稿01-10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07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01-10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0-18

【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1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01-14

【热门】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17

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说课稿03-0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