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 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 象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网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为主,发挥多媒体的多项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发挥多媒体综合功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同时,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 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视频录音) 深入学习,品词品句(课件)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3—5分钟) 课件展示祖国地图,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听视频录音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深入学习,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的出示,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习,这个环节,我放在每个小节的学习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欣赏祖国名山大川,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完全动起来,更能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可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地域辽阔 山河壮观 祖国像妈妈 描绘蓝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这样的作业,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再作业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例如:增加一些祖国大川的介绍:丽江,桂林等。 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二围绕“观察与发现”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五块内容。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本组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教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建议】
1、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骤安排交际活动,重点放在交流“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图,可以从树上找到隐藏着的10个头像。右上图,从黑白两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间白色的部分是一个杯子,两边黑色的部分是两个侧面头像。右下图,通过对画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看出两个头像: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老妇人。
可以采取在小组内开展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各自的发现。在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习作对学生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对本次习作的指导,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
(2)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3)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4)学生试写。
(5)?选典型的习作进行作中讲解。
(6)继续修改完稿。
教师对习作进行批改后,要认真进行讲评,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谈谈这次习作的体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爬山》的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大方面进行展示。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本课主要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这篇课文具体体现了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针对学生及课文特点,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1、我能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重点)
2、我能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青山的沉静”和“父亲的智慧”指什么。(此条预设不呈现在学案的目标一栏中)
二、说教法、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节课,我利用导学案的“渔场”功能,在每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尝试的学习方法,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和反馈能力。借助导学案采用了“三大导学方式”,即:目标导学、学法导学和问题导学,再加上穿插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它们构成了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统称为“导学法”。那么,新课改主张的“独学、对学、群学”就必然成为了本节课的主要学法。
在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处理上,为了改进阅读教学结构,我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体裁和写作思路,准备尝试运用列表助阅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预习、讲练和小结。
三、说教学过程
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定向——导学——合作——点拨——检测——评析六个环节。具体如下:
第一步:定向(时间大约为5分钟)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复习铺垫”这个环节,主要有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复习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回忆法来统领全篇。第二道是填空题,考查的是课文第一句话“父亲爱 ,爱 ,也爱 ,——尤其是 。”用来引出下文,顺势设问“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引入新课,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二、角色体现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激励者,更应当是参与者。
三、教材解读:(教师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超越教材的过程。)
一位教育家说过:“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上好课的关键是教师要吃透教材,但不要迷信“教参”,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过滤与重组)。这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1、理解教材
《生命生命》这个题目让人好奇,这重复之中一定饱含着特别的情,一定是思考后发现的惊喜,是欢呼,是赞叹,抒发的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生命多么宝贵,可生命是什么?谁都想找到它的答案。课文开头的设问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与思考。接着课文以“飞蛾求生”“香瓜子的顽强”“作者听自己的心跳”三个事例证明生命的存在,回答了生命是求得生存的力量。最后展示了作者积极的生命态度,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2、学习与批判
通过反复读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文中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反映了不同的生命态度,飞蛾落到作者的手中,极力鼓动双翅求生,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不屈向上,茁壮成长,这小动物,小植物对生命是多么渴望,它们珍惜生命,不失去一丝机会,不放过一分一秒,极力去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比起它俩,人的生命是多么旺盛,多么强大,可没有像飞蛾,香瓜子那样珍惜,还要有自己对生命的不同使用方法,可以好好使用,也可以白白糟蹋多么可惜,多么可悲呀!对于最有灵性的人,竟这样不视生命为幸运,不一心一意地去向上去成长,去展示。这句“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是多么的不妥,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由此,我联想到现在的人有多少在糟蹋生命,要说人不如飞蛾,不如香瓜子该不过分吧!
好在作者在文章结尾宣扬积极的生命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总之,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从中得到生命的启迪与熏染,懂得怎样珍惜生命。
四、教学目标
有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写打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句好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生命的可爱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当然,这些细节目标要注意体现“三维目标”,注重语感培养,思维训练,语言表达,人格提升,这是教学永恒的目标。
五、课前准备
准备好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上和学生细细品味。
六、教学设计(六个环节)
(一)读懂课文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法体现:让学生充分读书,自主学习。
1、导入:同学们,我们多么幸运,因为我们拥有生命,你想知道什么是生命吗?下面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9课。
读书要求:
(1)先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问题设计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通过几件事讲的?用小标题概括。
(二)读出发现,读也思考,读出感受
目的地: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读书,自主学习,自由发现,体现个性化阅读,凋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体会情感,获得感动。受到熏陶和感染。唤醒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法: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所得,展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读,学生参与互评,激发学生互相超越的精神,以求得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为“飞蛾珍惜生命,极力求生而感动,为瓜子生命力顽强,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也要为有人糟蹋生命而惋惜,懂得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情境导入:你想从每个事例中发现它们的生命态度吗?让我们再去读书,看看谁最爱生命?谁不够热爱生命?一会把你的发现讲给同学,谈给老师,好吗?
(三)拓展升华,寻找珍惜生命的榜样
目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更加清楚地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情感导入:同学们,拥有生命多么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你知道怎样做才算珍惜生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生活中,从学习中,从自己了解的古今中外人物中,发现谁在珍惜生命,谁在糟蹋生命。
在学生说完自己的发现后,一定让学生知道作者也是珍惜生命的榜样,并介绍作者的生平。
(四)反思自我,获得教育,得到启迪
目的:触及心灵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篇课文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好材料,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课程特点。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在读书中联想自己,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我认为自我反思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苏堆姆霖斯基)
情境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赞颂了珍惜生命的榜样,帮助了糟蹋生命的朋友。现在我们联想一下自己,想一想赞扬自己,说说自己珍惜生命的快乐;想不想帮助自己,让自己不珍惜生命的做法永远留给过去。
(五)积累语言背诵最后一段。
(六)作业:指导写记生字,背诵全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在阅读的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价值作为目标,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让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同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拓展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为孩子展示潜质潜能和语言实践打开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为自主、更为开放。
三、说教学教学流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归谬激疑,探究学文。
让孩子们带着“秋姑娘给她的好朋友都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信说信,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秋姑娘给大雁的信,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而且跃出文本,让孩子初步感受书信的基本格式,有机地拓宽知识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样子说一说秋姑娘在信中会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要冬眠?松鼠喜欢吃什么?(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词)小树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么?为什么要裹?(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信的内容后,我设计“换位朗读”,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秋姑娘,你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关爱(cn—teacher。com)之心呢?”孩子在品读“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充足的食品”“别忘了”“裹上冬衣”等词句的过程中,把秋姑娘的内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了2——5小节后,我引读: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吧?借这个问题引读文章的第七小节,让孩子的感悟与文章的内涵更吻合,让孩子的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近。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指导孩子背诵全文,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灵美。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秋姑娘还会对其他朋友说,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秋尽冬来之际动物的生活习性,是对他们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如下:(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
让学生采集落叶观察,并动手做一做树叶标本,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姑娘的信
大雁南去
松鼠要冬眠
青蛙准备食品
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题定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
怎样展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呢?我借鉴了其他语文老师的经验,没有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而是仔细分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我所讲的第二课时中,我想要落实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从竺可桢和小女孩儿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的观察,才能准确的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学习课文语言的表达,抓住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竺可桢爷爷的科学研究精神。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了解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去体会学习。确定了总体的教学思路,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来围绕文章中的一些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词句来学习。如:抓住“爷爷,你又看花来啦?”“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等几处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竺可桢爷爷研究的严谨、认真以及对待他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从朗读指导中,我抓住“时间像飞箭……杏树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对话描写。分别从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结尾的学习中,我本着从重点词语,如:顷刻间、兴冲冲、郑重等一些词语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
尽管预设比较细致,但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致使多处的感悟学习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觉,存在着处理不妥之处。
1、抓住了动作词语,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学中我选择了“习惯的问”体会竺可桢对科学研究的主动探究,长期观察的精神。在备课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却没有深刻体会到,可以说带有一种模糊性进入了课堂。通过课后与小教科滕老师的交流,我发现是自己没有发觉理解这段内容的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准确理解呢?如果在抓住这一点的同时结合前后的内容,包括竺可桢观察杏花时的动作,与孩子交谈时的一些词语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这一点。
2、借助对话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没有彰显学生的个性朗读。
在对话朗读部分,我设计了想象补充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尽管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读得很是起劲,但总觉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回顾教学过程,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我处理的过于急躁,包括提示语的显示。如果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来读出不同的语气达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但没有放开。
我以为这节课教师放的不足,今后应在教学时在放的同时应及时的收回,应抓住学生的回答重点点拨,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第三自然段“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这时,应抓住“习惯”一词,从哪还可以看出来?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发展多种能力,体验文章的有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目的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依照教材的编写目的,并根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会学,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议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恰当的导语设计很重要既有前后衔接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和美丽景色!那么除此之外作者还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通过导语把学生的思维拉到了本节课的位置,又使学生在脑海中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促使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短暂的回顾,并将思维定位到本节课的内容当中。
(二)出示课件,总体感知课文:
1、有了前面的导入,学生的思维就还跟着老师回到本节课,这时候出示课件,让学生跟着浏览课件图片,然后打开书,仔细读读课文4--7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游览的地方和顺序:外洞孔隙内洞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段学习,体会各景点的不同特点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外洞的景图,对照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介绍洞口的?外洞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体会外洞的特点;
②师生共同讨论,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让学生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以及外洞的特点——宽敞。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采用指导圈点、批注,落实读书方法。抓住文中的重点句、重点词指导学生研读、比较、批注。如文中第5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贴”、“稍微”、“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些重点词句采取换词、换句及手势示意的方式指导学生研读,并出示进入内洞孔隙幻灯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然后互相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这样,学生通过对照图片从“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体会出进入内洞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在教学“内洞”这一部分时,为理解石钟乳和石笋的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先让学生观察内洞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的说像孙悟空骑着白马在飞奔,有的说像观音在讲经,有的说像白胡子老者在砍柴,有的说像寿星老人捧着仙桃来祝寿……
然后再在学生发挥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这两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内洞有什么特点?内洞的奇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画出有关语句。
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对内洞的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时候再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就很容易的得出结论:这一步分主要介绍内洞的景物;内洞的特点是:黑、奇特、大;主要体现在形态各异的石钟乳上;并能画出相关的语句。
在了解了内洞特点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创造了眼前美丽的自然景观,很有观赏价值。
(四)读写指导: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文章,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所以读写的指导也很重要。
1、设疑质疑:
在全文内容学过之后,提出问题: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并让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外洞、孔隙、内洞三个地方的景物写的详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外洞→孔隙→内洞
2、小结写作方法:
有了前面的结论,再提出问题: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考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会说“按照观看的路线写的,内洞写的详细”;有的会说“按照行走的路线写的,外洞写得详细”;也有的会说“按照看的顺序写的,都写得很详细”……如此等等。
最后老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要把参观的景物)特点写清楚。
第三、加入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新奇的纳米技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以及介绍了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写出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标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阅读探究一
1.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小小物质,这些小小物质具有新奇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2.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问题,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
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小小物质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一、紧扣特点,感悟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讲的是扁鹊要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几次三番都说自己没有生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单元的专题是“故事长廊”。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鉴于它的体裁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依据课标,凸现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利用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图猜故事的环节,引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进而让学生回忆寓言的特征,从而引出《扁鹊治病》,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检测了学情,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结课布置作业时,我设计的第二道作业是推荐阅读四则寓言故事并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课做到了课前复习寓言,课中学习寓言,课后积累寓言。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的初读正音、整体感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医”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明白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到最后的按照顺序复述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写作特点的同时告诉学生说话写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环节有的突显了工具性,有的突显了人文性。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
3.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任何一个问题和环节的处理,都是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解决,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给他们做一点拔和指导。如:在找扁鹊医术高明的环节,通过同桌合作来完成,然后汇报,并且让学生说出找这句话的理由;还有体会扁鹊医德高尚环节,同样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自已的体会,进而带着体会读句子,从而加深理解。还有在评价方面,也突显学生地位,努力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客观正确去评价,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依据理念,设计思路
1.把握两条主线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主线。在这条主线里,分为了两个板块进行,分别是感悟“名医”和恒公之死。在感悟“名医”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同桌合作交汇报来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通过朗读来感悟医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块主要是通过想象补白来感受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和固执已见,进而突显人物的特征。二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顺序。通过找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这样才会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2.落实三个训练点
本节课我重点落实三个训练点:读、想和说。第一个训练点:读。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重视读的训练。每个环节的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时的读,要求读出心情,读出情感再到后来的男女分角色读,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第二个训练点:想。课标指出,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本节课中走进蔡桓公内心时四次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个训练点: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多次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在医术高明环节让他们说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块让他们走进桓公内心,说出自己所想,在最后,能根据顺序讲述故事,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主副两块板术。在主板术里,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课中的两个主人公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点词语的呈现,(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已见);二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听取意见、防微杜渐)。在副板书里,我主要呈现了对本节课的易写错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录象,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对黄河的认识,因为黄河离孩子很远很远,要借助媒体来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难点。
第一课时
我准备围绕“介绍黄河,板书揭题、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巩固练写”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
介绍黄河,板书揭题
让学生谈谈心中的黄河,听老师介绍黄河,出示古人描写黄河的诗句,读一读,初步感受黄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环节中,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对文中重点字词进行正音、理解。
四、学习字词,巩固练写
示范“艄、滔、履”的写法,说说注意点。
第二课时
共分六个模块。
第一模块: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最好是成语)说出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的气势之大。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领略黄河的气势,感受黄河的磅礴宏伟!在播放录象的同时教师相机朗诵,激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模块:自读自悟,感受皮筏的小、轻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让学生通过读一读二至五小节,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一写感受。然后交流各自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老师点出“作者初见到湍急的黄河,为一惊,远望鼓浪的橡皮筏子为之再惊,细看到筏上有人更惊”的观察思路、认识思路,并用朗读展现这种越来越惊的层次。(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怎么读,如何让学生读进去。通过反复阅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读好。
第三模块:交换角色,感受艄公技术高超。
这样小而轻的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漂流,作者不禁提心吊胆,如果让你坐在上面,你敢吗?来读一读6、7小节,体验乘客与“我”形成的鲜明对比,反衬出艄公高超的驾筏技术。接着用一组排比句试问: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读——
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读——
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
让学生连读三遍“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一段,再现艄公高超的技艺。
第四模块:抓关键句,深入感受“主人”形象。
以“皮筏上的乘客凭什么能谈笑风生?”为切入点,了解那艄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理解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能联系6—8节,说说对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这几个词的理解。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找寻艄公能克服这些困难的原因,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相机理解“如履平地”这一字!领略艄公风采后,齐诵最后一自然段,用作者的话赞美艄公。
第五模块:读写结合,内化精神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再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言语实践,用
“艄公,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赞美艄公。
交流完毕,播放黄河录象、歌曲,再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黄河主人的风采。
第六模块: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黄河上的艄公至今已是罕见,学生由于陌生,往往很难与自己联系起来,请学生课外收集一些在外界的挑战中获胜的人物,如航天英雄、登山运动员等,这样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感受人类的伟大和不平凡,激励学生要向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做生活的强者、生活的主人。
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这就是本堂课的板书设计。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认识,望大家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
说教材: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从在花园里流畅地走,极其准确地伸向沾有露珠的月季花,拢住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缤纷世界。
说教学目标:
1、在品读中积累好词好句,通过品读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能有感情地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受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开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2、我采取抓住重点词句和联系上下文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安静热爱春天的心灵;接着是探究体悟,触摸春天。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指导的读书方法对含义深刻的句段自主探究体悟,感受安静是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进一步激发情感,受到启迪;最后是升华情感,珍惜春天。我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安静理解中心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或感悟。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从安静到自己,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品读重点词句时,有意识地借用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让学生猜想安静的心中有什么事物,什么颜色,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深化点缀了“多姿多彩”,为引出作者发出的感慨,揭示的道理渲染升华。2、课外拓展:课前叫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或对生活生命有关的名人名言。课内外的结合,再次深化了作者揭示的人生真谛。3、小练笔——课堂感言,培养学生动笔的能力,读写相结合,在写的过程中对作者揭示的道理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说反思: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听着他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慨我真的很激动,同学们已经被盲童安静的神奇灵性,缤纷的内心世界打动了。是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不可思议”层层推进,学生感受着盲童安静的心灵,那种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追求,从挖掘一个个重点词,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同学们闭着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那一个悄然合拢……那一种惊讶……。我动情地读着,学生入情入境,已悄然走进了安静的心里,安静的心中此刻有什么?有花、有蝴蝶、有草、有阳光、有小伙伴……这就是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次的点拨中,我周身的热血也随之沸腾,也情不自禁地跟同学们读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另外课外资料的补充不仅充实了课堂内容,又是从课文走向生活的一个阶梯,学生补充着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及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这一次,我和同学们又再次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整堂课回旋着的是:我们对生命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不管是文章中的安静和作者,还是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这人生的真谛所震撼着。
这么一篇感人又发人生省的文章,可惜的是我的过渡语不够流畅,这浓浓的情感因我的几个疙瘩和突然的停顿而大打折扣。
通过这次上课,我一定会扬长避短,迎接下一次的教研课,上出自己的风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
一、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导课时运用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小作者的丧父之痛;在讲解小作者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父亲的灵柩回到祖国时,播放了《葬礼进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场面和悲伤的情怀,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再者,针对文中出现的和平之花,我专门用鲜艳的红色打印成鲜花的形状,并写上“和平”两字,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鲜艳,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残,让学生从中感受的战争的可恶和对和平的期盼。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丧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在呼吁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来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为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吗?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这些方面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又从重点语句(如“丧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比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品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他的嘴张着,他在呼唤”和“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以及“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无从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听师解说,初步感受小作者的丧父之痛,也为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朗读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护和平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三个目标的确定,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和谐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使学生知道有一个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了呢?作为新世纪的儿童,面对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并配上音乐《葬礼进行曲》及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全体学生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只有三朵“和平之花”。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临死前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小作者发自内心地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所有的孩子对和平强烈地呼唤。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鄂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第20课所在的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话题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文属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章构思非常巧妙,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以轻松活泼的笔调,运用诗一般精美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现了豆花庄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动物们在这里过着安乐、祥和幸福的生活。文章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能性强,是一篇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内涵的经典文本。
通过探究课文,深切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小动物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生活,并让学生有物及人展开联想,体会人与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依据《课标》对中段语文阅读的要求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理解、想象、综合实践以及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理解几个重点句子的含义,体味为什么这样描述以及怎样描述的。
二、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珍视学生阅读中的个性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课标精神,注重三个维度,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明意,读中入情,读中悟理,读中学法,彰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抓住课文重点句子“多么美丽的村庄啊,真是个童话般的世界”,直奔重点,组织引导学生在读中明意、入情、悟理、学法 。
学法:根据以上提示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读一读,唱一唱;读一读,背一背;读一读,谈一谈等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读中寓情趣,读中求发展。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主理解豆花庄的优美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探究小动物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前播放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以及小虫虫们各种美妙的歌声。师边放边说:上节课我们在豆花庄里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它把我们带进了童话般的世界里,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哪些幸福的小家伙们?他们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的幸福的生活呢?
我们先来听听它们的声音吧!从歌声中能听到都有谁吗?听后说一说。
(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激发探究欲。)
二、直奔重点,初读明意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引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8—18自然段,从文中画出写了哪些小动物?
学生边读边圈画,做上记号,还可以作旁注。
在这些小动物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了写虫蝈蝈的句子,自读后交流:课文以虫蝈蝈为例,写出了豆花庄虫虫们的快乐生活。(通过这一大环节的设计,抓住重点,学生初读后就能明白这一部分课文的大致意思,这便体现了读的第一个层次。)
三、研读课文,入情悟理
1、抓重点词句,自探引导
蝈蝈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呢?读一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渎后,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师随机出示四个重点句子:
①早晨,他们的歌声,像豆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润、晶亮。
②午后------那歌声,像清凉清凉的渠水,流到了豆棵旁,也流进了我的心田里。
③傍晚,他们的歌声,带着豆花的香味,飘着晚霞的色彩,伴送乡间小路上归去的牧笛------。
④他们唱的是一支绿色的歌,在绿色的歌里,好像还飘着金以的梦,那么优美,那么令人向往--------。
2、加强朗读,读中入情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感受蝈蝈的快乐?读四个句子,这里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读:个人自读,学生评读,同桌竞赛读,师生合作读,比较示范读等,加强学生语感,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受到感染启迪。
学生边读边想象四个重点句子描述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进入一种诗画般的意境中,培养想象力,在读中求发展。)
3、合作探究,细读悟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一篇诗歌。整首诗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本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最后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分为两小节,语言清新明快,优美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抒发真挚自然,富有韵律美,是让学生领悟春天的魅力,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好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7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据三个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戴望舒。使学生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2、朗读体会法。朗读就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如有个别读、集体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一下方法:
1、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以“看、读、听、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提问、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导入是:
1、教师板书“戴望舒”: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知
道他是谁吗?
2、教师小结: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3、读课题。
课堂的一开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的简介和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环节3、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
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环节4、深入研读,欣赏美景
1、教师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
2、指名反馈。(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
3、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教师相继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凤蝶儿
9、师导:同学们,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
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
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环节5、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小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3、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 …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这一教学环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环节6、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环节7、总结全文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环节8、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习,完成一课一练。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泥路:温柔
小草:新绿
走走
小白菊:绽透
凤蝶儿:闲游
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
溪水
看看暗绿
云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18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篇01-09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01-09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篇)01-09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01-10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汇编15篇01-10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