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课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课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谁藏起来了》是培养幼儿处理图形类信息能力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主要发展孩子对一些图形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认知动物在外形上的一些特征,并通过动物的局部信息来判断整体是什么。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张小动物的图片,让幼儿根据一定的线索来找出每一只小动物。每张图中小动物隐藏的位置以及露出部位的多少都是不同的,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多次游戏,既加深了幼儿对动物外形特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细节特征的认知,还发展了幼儿通过局部来判断整体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孩子年龄特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找动物的过程中,初步让幼儿通过事物的局部特征来判断整体。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能力: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更快,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开始部分我以游戏"问答歌"的形式引出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结合二期课改的理念,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之后我又采用和手宝宝做游戏、谁藏起来了等方式,来让幼儿通过事物的局部特征来判断整体。
四、说教具准备
本节课我采用:教师教具和幼儿操作材料
1.教师教具除了现有的:1.《捉迷藏》大游戏图一张 2.小猫和小狗的大卡片6张以外我还自己制作塑封手的宝宝和小猫、小狗的家,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2.幼儿操作材料:1.小猫和小狗卡片10张 2.《谁藏起来了》游戏图1张。
五、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本节课我采用五个环节来设计的。
第一部分:游戏引出兴趣
在这一部分是用"问答歌"的形式:
1.根据纲要上面提到:2-----3岁幼儿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喜欢说话,词汇量迅速增加。通过活动让他们说一句完整的话,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身边的东西充满着好奇,也喜欢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想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下个活动作准备。
第二部分:出示动物卡片,引导观察
就这个部分分了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让幼儿观察小猫和小狗的不同点。然后提升小狗是由于打扮不一样,小猫是因为颜色不一样。帮助幼儿提升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是想通过和手宝宝做游戏达到一个巩固的作用,为下一个谁藏起来了作准备。
第三部分:出示挂图,猜猜——"谁藏起来了"
这个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是通过动物的局部信息来判断整体是什么。
第一: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都看到,出示的挂图特别的漂亮,色彩非常艳丽,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的。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我们怎么找呢?"让幼儿学习一个有序观察法。
第二:邀请小动物出来的方式:让幼儿说:尾巴上扎蝴蝶结的小狗快出来。在叫小动物出来不仅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巩固了动物的特征。
第四部分:找朋友
是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一: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他们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我是邀请一位幼儿上来,让他听要求演示找朋友,然后再请幼儿操作。
第二:整理环节中,我是提倡幼儿边送边说:"尾巴上扎蝴蝶结的小狗我送你回家。"不仅巩固对动物的局部的认识,而且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表达,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第五部分:结束
让幼儿在哈巴狗中,唱唱跳跳结束此活动。
上课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主题课文。单元围绕美与丑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努力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通过讲述我一位音乐白痴在素不相识的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的故事,赞颂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告诉读者,无论做什么事,条件有多差,但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标》强调要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力争立足于学生,着手于教材,联系广阔的生活,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我首先由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重点:老人是怎么鼓励我,让我今天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在过程中安排想象练习,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促使学生动情、动心去学,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法,培养其想象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学生重点要致力于综合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理解语言,体会人物
美好的情感,明白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默默的关注、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也鼓励学生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2、课文生字词的选择与学习,放手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解决,继续
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浏览、精读、跳读、朗读等能力的训练应在教师创设的阅读情境中得到锻炼。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自己读书心得与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领悟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构思
独特的写作特点,通过体味语言感受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细腻的刻化以反映其美好心灵的写作手法。
教学构想:
文章很美,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人物,美的情节美与惊喜充斥于字里行间,特别是那戛然而止,语音绕梁的结尾,在给人美的享受之余,带来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敬佩、赞服和关于做人与人生态度的多重启迪。
教学本文,教师不应以过多地自我理解,激情诉说、琐碎的讲解来牵引学生,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能力现状,教师应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知,将阅读空间与时间,表达的权利充分放手交给学生。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真诚的阅读伙伴,努力做到三点:1、真诚交流:与学生一起交流独特理解,分享阅读心得;2、有效组织:组织学生有序自信的开展交流使更多地学生畅抒己见;3、适时点拨:适时点拨引领学生升华对人物美好情感的理解。
教学思路提倡简约,紧扣美这一主题。教学设想如下:
初读感知美:(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用美组词形容文中人、事、物)→→→自读体会美:(围绕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奇迹这一提炼的重点,寻觅感动自己的句段深入理解品味)→→→交流分享美:(交流赏析重点的句段,品味朗读,升华对人物美好心灵认识和理解),→→→拓展升华美:(引导学生对文章写作思路进行重组,选择想象老人每次的心理活动、假想初遇老人就告知自己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文章的发展等话题引领学生进行拓展交流探究。来领悟作者构思之美)。
上课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8页。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后接着学习的内容。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教材内容渗透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②能力目标: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尝试来化简并探讨出不同类型比的多种化简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探究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课堂活动。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小孩子的好奇心较强,就一个问题、一道题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大胆探索。
三、说教法
1、激趣设疑法。
本课一开始我便创设情境,留下悬念,吸引学生,使教学达到“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
2、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化难为易。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有的比的意义、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前,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利于同化新知,化新为旧。
3、营造民主环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为了达到新课标指出的新教学理念,在探究化简比的方法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展开交流、讨论并及时的点拔、启发,使课堂进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四、说学法
1、探究法。
本堂课我让学生在思、讲、听、议、看并存的多种学习方式中去探究比的基本性质,鼓励学生多思、爱讲、善听。在尝试练、启发练、板演练中去探究不同类型的比的多种化简方法。使学生脑、眼、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游戏操作法。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与好胜的心理,本节课插入一个“摘智慧果”的游戏,再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操作中巩固新知。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激趣设疑引思
师:大家知道我们班的男女生各是多少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当学生说出男生12人,女生24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2:24时,教师接着解释说他们的比也可以说是1:2。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说法是否正确吗?下面老师与你们共同学习验证好不好?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学数学,有利于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整理旧知轻松学新知
师:出示三个算式:1÷2、 2÷4、 4÷8,提问:这几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运用了什么规律?(引出商不变性质)如果把除法改写成分数,相应地就可以得到三个分数、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运用了什么性质?(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如果再把除法改成比,就可以得到三个比:1:2、2:4、4:8,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个比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验证的?
1、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交流。
2、教师启发学生从比同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比的意义或通过求比值等多角度去验证。
3、检查小组交流结果,尽量让多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专心听,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语言说通顺。
4、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板书:1:2=2:4=4:8
5、师生共同观察以上式子,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比的前项、后项及比值。(先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
6、同学们通过探索,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要求同学对照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7、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提问:为什么必须零除外?
8、学生齐读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在教学的122448
过程中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主动去建构新知。促使新旧知识的结合,化新为旧。]
(三)巧用习题求异创新
1、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①学生自学课本第48页找答案。
②师: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③检查学生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解释这个概念。
④师:大家想知道自己掌握的程度吗?想表现一下自己吗?
[设计意图:自然过渡,渗透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使学生产生想用的念头,想表现自己的心理,使教学达到“课进行,趣更浓”的效果,为下面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出示例题。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4:21:1.25:2
①学生自己尝试练习,教师巡视。
②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化简方法。
③学生上黑板演练,尽量让有不同解法的学生演练。
④集体归纳解题方法。并说明化简比的最后形式。以便学生把化简比和求比值进行区分。
⑤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班男生与女生的比可以说成1:2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我善于挖掘蕴涵在教材中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充分利用教材中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以及创新能力,实现“数学算法多样化”新理念。]
(四)检测评价 总结收获
1629
1、化简下列各比:
24:28 :
2、判断:
(1) 0.48:0.6化简后是24:3;(2) :化简后是1;
(3) 1:0.4化简后是;
(4)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变化习题形式,进一步巩固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以及区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处。]
3、摘智慧果
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动手摘下“智慧果”。摘得又快又对的组获胜。最后展示学习成果。
(用硬纸制成下表,把“智慧果”剪成苹果形,每小组一份。)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使学生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小组竞争的操作活动,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把课堂再一次推向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得到激发,使教学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效果。]
(五)总结
1、谁能说说学了这节课后有什么收获?
2、用比的基本性质能解决什么问题?
上课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塑作品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了解有关泥塑的知识。(2)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3)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发现→创造的过程,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
四、教学活动准备
由于条件的限制,粘土泥用橡皮泥或黄泥代替。牙签、火柴棒。
五、媒体运用
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泥塑(看一看)
课件展示泥塑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PPT欣赏古代泥塑作品以及近代泥人张作品,使学生了解泥塑历史由来已久,对动手做泥塑产生兴趣。
(二)初步练习、总结方法(试一试)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要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制作前需了解那些知识学生可能会提到:
(怎样做一个泥塑作品,做什么,都用到那些工具,每一步用到那些手法。)并据此总结出分主题
(1)制作所用到的工具、材料。
(2)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过程。
学生大都提不到构思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强调补充。
2、解决问题
同学们通过初步的练习,总结出了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一般过程。基本书法:捏、卷、贴、刻、接、压
制作过程:设计构思——练泥——制作各部分轮廓——修改调整——塑造细部
(三)创新制作,让作品体现美感。(动一动)
为了节省时间,同时体现团结互助精神,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创作一幅作品。我们在制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细部刻画,这样才能使作品栩栩如生。另外,还可以进行夸张性塑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张,这样的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评一评)
同学们的'作品已经完成了,看得出大家都很高兴,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快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五)活动反思与延伸
1、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2、活动延伸
课前要让学生准备旧挂历纸垫在桌上,防止弄脏桌面,还有最好提前分好组,在课堂上会节约些时间,前期课堂秩序还是要维持好,这是后面学生出结果的前提保证。
今天同学们用了这么短的时间,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时间虽短,但收获却不小,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活动作为一个起点,以后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们结成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创造主题作品来提高技能、总结一些经验,如果有同学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还可以通过学习、深造来继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创新,将它发扬光大,一代代传下去。
上课说课稿5
金老师执教的《电和磁》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的起始课,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本课安排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
我觉得金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三个突出亮点:
1、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在教学活动中,金老师先让学生组装一个小电路,并回忆电流的路径。这让在接下去的活动中,通过观察灯泡发光来证明电路通畅从而保证有电流经过指南针上方,又能认识到电流的路径方向对指南针偏转方向的影响。再让回忆 “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偏转”,这对指导学生自行分析“电能生磁”是有帮助的。接着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灯泡发亮的电路导线下面发生偏转的情况,再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短路导线下面发生偏转的情况,最后让学生操作观察指南针在通电线圈里面发生偏转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指南针偏转一次比一次明显。
2、课堂上对细节的处理比较到位。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活动中,金老师强调“要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金老师还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思考与分析。通过活动,让学生思考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因为有了前提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能分析得出:通电的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产生了磁性,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一个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因为有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课上,金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讨论、汇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获得真理,得到结果。
总之,这节课总体来看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问题的设计上,有一定的难易阶梯性,在教学中也能把握课堂中的细节问题。
上课说课稿6
一、学案设计
复习内容分析:
1、复习内容及地位:
这是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轮《电与磁》的复习课。主要复习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这一单元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与感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如电流的磁场、继电器、电动机、发电机等学习内容就在学生的身边有应用。本单元知识在中考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对复习内容的分析、考点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如下预习目标及重难点:
2、预习目标:
(1)会判断物体是否有磁性。(2)能说出磁场和磁感线的方向(3)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4)认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知识归纳及解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思和探究意识,提高其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3、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磁体的性质,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电磁铁及其应用等。 难点:电流的磁场和电磁相互作用的应用,如:电磁继电器电路的设计、扬声器的工作原理的认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的认识。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于重点,可通过专题的高密度强化训练,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相关重点的解题方法,效果较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通过视频及图片、文字及讲解多方位训练,引导学生对难点加以突破。
依据复习内容,分类设计了如下三个复习专题:
“磁体的磁场”专题、“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专题“电磁的应用的装备工作过程分析”专题,通过专题,可帮助学生把握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将提前下发预习学案,并检查预习情况,收集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进行二次备课。
二、课中实施
复习课是高容量的,也应是高质量的。引导学生归纳复习内容,形成知识线索。要尽量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思想,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复习课要突出探究,要有新意,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这部分内容知识点繁多,联系密切,应用广泛。由于是中考总复习,在知识整理方面可以采用图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归纳形式,让学生先行把握复习内容,为复习作好准备;课上教师通过三大实验(电生磁实验,磁生电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实验)的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线索;通过三大专题(“磁体的磁场”专题,“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专题;“电磁的应用的装备工作过程分析”专题)帮助学生把握复习的重点;并通过三道例题,引导学生与考题接轨,训练学生试题分析与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 图片回顾,突显线索,引出课题
展示一组图片(书上插图),请学生将原理相同的器件归成同类,并描述它们的工作原理。由于图片直观而且书上就有,很多学生会很快把握问题。其它遗忘很厉害的学生也会很快在书上去找答案。
引出复习线索:(1)电生磁,(2)磁生电,(3)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2. 预习交流
1、组内交流 依据预习学案,相互印证预习成果,研讨疑难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疑惑进行汇总,初步形成预习的共性问题。
组间交流 选择小组代表,回报预习成果,组间印证学习认识,交流预习疑惑。各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将是教授 的重点
3、精讲点拨 专题解析,手脑并用,考点突破
专题一:磁体的磁场。
学生从展示的图片联想关于磁体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自我总结。本部分细节很多,但较简单,复习时学生如果没有疑惑就不再进行特别讲解,可为其它重难点腾出时间。
专题二: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
本专题是学生的难点,也是中考重要考点。可通过专题练习,使学生能更为灵活熟练地应用安培定则解决相关的问题。
专题三:电磁铁的应用的装备工作过程分析。
通过对实例的思考,引导学生对电磁铁的应用有更广泛的了解。
4.拓展延伸
精选三个试题。要求学生能手、脑、口结合,既动脑,又动笔,既动手操作,又大胆交流,真正达到全面复习、锻炼解题能力、发展素质的复习目标和要求。
例1:好多玩具上用到电动机,并且安装电池时,对电池的正负极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倒装。现在小玲同学手头有一块遥控汽车专用电池,可是已经分不清电池的正负极了,你能利用讲台上的螺线管和小磁针,以及电阻来确定这节电池的正负极吗?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也能确定电池的正负极呢?(器材不限)本题复习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同时起到对电学知识的辐射复习的作用。
例2:某校学生开展物理课外科技活动,其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电铃。小华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1)蹄形电磁铁(2)弹簧片(3)衔铁(4)螺钉(5)小锤(6)铃(7)电源(8)开关和若干导线(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好,使开关闭合时电铃能不断发声。(2)小华同学发现自制的电铃铃声很小,经检查是电磁铁的磁性不强所致。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条具体措施。
本题考察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知识复习效果,并电磁铁的应用进行了复习。
例3:一个电磁学实验箱内有下列器材:马蹄形磁铁、滑动变阻器、磁针、灵敏电流表、开关、电池组、金属棒、铁架台各一个,导线若干、绝缘丝两根。请写出利用这些器材可做的三个电磁学实验的名称及相应器材,将结果填在表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从学生的讨论与归纳中,达到对本课知识归纳回顾、巩固加深的作用。
5、系统总结
通过复习,由学生将本章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达标检测
根据本章内容及考点要求,设计4个填空题、3个选择题,1个实验题,共10分。限时完成、组内互阅、当堂点评。以其达到检查复习效果,明确下一步复习任务的目的。
上课说课稿7
一、教材处理
1、教材简析
本课旨在让学生知道尊重父母是基础,孝敬父母是根本,知恩图报才是真,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二)能力目标: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以及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谢父母的关爱和抚养,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这里渗透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3、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人讲我小时候”,第二部分“无悔的奉献”,第三部分“感受家庭温暖”。这三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第一部分是情感体验基石,第二部分是情感构建链接,第三部分是情感权利和责任的融合;这种“块块”互链构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亲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的家。
二、教法、学法
教法:我尝试着运用“四步四活动”的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一、回忆爱——夯实情感基石;二、感受爱——交流情感所得;
三、走进爱——感受温馨家园;四、分享爱——促进情感共鸣。学生的活动为:同桌互助、小组交流、小品表演、制作卡片四步。使整个课堂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感体验到逐步升华的氛围。学法:《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即“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法:自学品味、同伴互助、情景再现、合作探究,将“三维目标”落在实处。
四、设计意图
我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原则,让学生的“知识构建直线发展,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学习过程愉快践行,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螺旋式上升”。读、品、思、议、演、悟结合,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认识真假,与人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导入新课。这首歌来自20xx年春节联
欢晚会。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欣赏全家福。音乐因其美妙深得学生喜爱,图片因其温馨唤起美好回忆。
(一)、“回忆爱”——分享童趣的温馨
1、学生讲童趣
面对全家福,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回忆起童年美好的生活,产生了讲述自己童年趣事的愿望。我因势利导,先采用了同桌互助法,边欣赏全家福,边互讲呵护情。然后我选取了“幸福一家人”、“陶醉大自然”、“勇敢小天使”、“上进好少年”四幅照片在全班展示并讲述。在大家的讲述中,父母的呵护,成长的快乐,家庭的温馨,无间的亲情伴随全家福一一定格。
2、总结:在温馨甜蜜的气息中小结,深化对家的认识。
(二)、“感受爱”——畅谈父母的贡献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普遍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担负起责任,是本课的难点。在难点的化解上,我采取了“收集资料感知、体味父母明理、案例分析深化”的三步曲来突破难点。
1、一步曲:收集资料感知——填写表格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在家观察并详细记录父母每天做的事,倾听父母做事的感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走近他人和关心他人。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去甄别“哪些事应当自己做,而不能由父母所包办?”议论中,大家明确了在家中的权利和义务,
应与父母一起营造温馨的家。这个活动,认知来源于生活,反馈于课堂,最后再指导生活,从肤浅的感性,到深刻的理性,认知螺旋上升了。
2、二步曲:体味父母明理——“夸夸自己的父母”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我组织了“谁不说我的父母好”的小组演讲。有了第一步的细心观察做铺垫,大家的演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勤劳善良、省吃俭用、宽厚仁慈是父母共同的名片。同学们会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我们回报的太少,我们要向乌鸦学反哺之义,向小羊学跪乳之恩。
3、三步曲:案例分析深化——
让学生参与到小芳的故事的讨论中:“小芳有家吗?小芳的爸妈爱她吗?”通过分析,不仅巩固了前一课的内容“家有亲人,有亲情”,得出“爱”也是一种责任的结论;而且懂得了:借助法律是保障自己权力的有效途径。
(三)、“走进爱”——让爱永住我家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庭温暖,重在让他们感悟和体验。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来教学。学生先自由组合剧组,再筛选优秀节目展示。
1、表演情景剧:《快乐的周末》
2、感受家庭温暖。
家庭情景再现,学生产生了共鸣:“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地,也是心灵的寄托处”,从而理解家庭功能。
3、朗诵诗歌,扬起爱的风帆。
在欣赏了有趣的表演,体会家庭温暖之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谢》。
4.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内容
(四)、“分享爱”——制作温馨卡片
1、制作家庭温馨卡
这一活动,我借用了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让学生在充满亲情的音乐中动手制作:一个个风铃,一张张信笺,一只只千纸鹤,一束束鲜花,在学生手中完成。
2、送温馨卡给父母,以拉近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据课后的调查:温馨卡有托人赠送的,有鸿雁传书的,更有借助电子邮件的,不一而足。
3、拓展“家”的外延:因为有了血缘,我们和父母组合成温馨的小家。其实,我们还有更大的家,那就是学校、社区、国家乃至地球,我们必须以超出血缘关系的博爱之心,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人人献出一份爱,才能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
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上课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语文组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松鼠》。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
《松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本文旨在说明松鼠外貌(形态与颜色)、习性(驯良与乖巧)、用途(肉、毛、皮)及其他特点。说它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明,它是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的结果,用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又称为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活泼生动,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引人入胜。
说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是: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是: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分析说明文的能力,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学习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说明文鉴赏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本文难点是提升学生的说明文鉴赏能力和写作手法的运用能力,感悟作者对松鼠的热爱与赞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目标的制定,使得课堂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任务的完成,还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圈点,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3、比较法:通过《辞海》介绍松鼠的短文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4、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出学习说明文,写好说明文的方法。
5、拓展迁移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介绍一种小动物。
学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就这堂课而言,主要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理由: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习惯),体验法(理由: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南师大教授吴永军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
上课说课稿9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足球教学内容中应掌握的一项技术为依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脚内侧传球技术的必要性,按体验—认识—再体验—探究—掌握运用的过程进行足球脚内侧传球技术的学习。教学以体验传球过程为主,并结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究,以达到锻炼身体并增长实践经验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对足球运动的基础较差,足球技术也了解较少。对于足球技术的掌握、知识的理解、学习的兴趣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学生身体素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力量、动作、协调等各方面都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巩固、强化基本功练习,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教材分析:
足球是中学阶段的基本教学内容,足球比赛是学生喜欢的一项球类运动。对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促进作用。本节课的脚内侧传球技术是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之一,是足球比赛中运用较多的一项技术,因此多运用于队友之间的传球配合和精准的射门。本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从足球基础技术的学习来看,本课在足球单元教学中起着引领作用。
四、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脚内侧传球的动作要领。
五、教学难点:
脚内侧传球动作协调用力的方法。
六、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脚内侧传球的动作要领。
情感目标:通过练习磨练意志品质,提升集体配合意识,增强自信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七、教法、学法分析:
教师主要采用:
(1)讲解示范法。
(2)程序教学法:将动作分解为几步逐一进行讲解最后完整练习。
(3)启发引导法:如在讲解动作之前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
(4)指导练习法等。
学生主要采用:
(1)自主学习法。
(2)观察模仿法。
(3)小团体练习评价法:如几位同学之间相互配合,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完成老师的课堂练习的内容。
八、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确定。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活跃情绪、启发兴趣教学步骤:
1、课堂常规
2、准备活动:学生慢跑2分钟后分为二路纵队围成圈进行行进间热身操。目的:加强组织纪律,明确教学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
3、球性练习
(二)、保持情绪、合作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脚内侧传球的初步探究,得出脚内侧传球的基本要领,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补充讲解动作要领并示范动作,让学生进行练习。(目的:学习方法,掌握技能)
(三)、激发潜能、强化练习
学生练习后,老师集中学生对大家易犯的错误进行统一纠错,然后再次进行练习,老师个别指导学生的错误动作。针对传球较好的同学老师组织学生一起探讨脚内侧传球的技术。再找各个侧次的学生进行动作示范,先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进行总评。游戏:“传球接力”(目的:运用技能,精益求精)
(四)、放松身心、引导总结
配合音乐老师带做放松操,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中尽情放松。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并提示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动脑思考,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最后师生再见,归还器材。
九、教学反思:
上课说课稿10
《电和磁》说课稿
《电和磁》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的设计意图等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学习目标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定位于要学生了解一个科学概念,即要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流越大、线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可以检测是否有电流。”,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技能目标主要通过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情感目标是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
二、设计意图
在正式上课前,我设计与学生谈话的内容为两个问题。一是不接触指南针,你有什么办法使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二是为什么会使磁针发生偏转?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是为了复习磁铁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之后“分析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这一环节作铺垫。
在“分析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这一环节当中,学生根据前面的内容,自然而然会想到是电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但至于为什么跟电流有关可能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过,所以在这里我追问学生:怎么就认定是电流,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得出这一课时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思维是碰撞出火花,通过研讨,启发学生明确认识到,只有铁或者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导线是铜制作的,磁针的偏转不可能与导线有直接的原因。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应该是电流产生了磁性,从而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在“分析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 这一环节当中,一是将原来接有灯泡的电路拿掉灯泡连成一个短路电路。二是将原来接有灯泡的电路中的一根直导线换成绕有线圈的导线。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才能使小磁针偏转的角度达到最大,学生自然会想到将电路连成短路并接有线圈的导线。
接下来,提出是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并且让学生课外去研究“废电池里有没有电?” 最后总结电和磁之间还存在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再去继续探究!这样更加有利于下一节课时开展教学。
上课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背景和目标
《电和磁》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和电现象的基础上初步揭示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的。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
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2、教材内容特点:
本课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介绍电流的'磁场。通过奥斯特实验和通电线圈的实验来概括磁场的存在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探索价值,因此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磁现象的有关知识,对磁铁、磁极、磁性有了初步知识,对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新知识已有了认知基础。从对磁体周围的磁场的了解到了解电流周围的磁场,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渴望了解究竟。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电和磁》是科教版六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也是学生第一次感知电和磁的关系,所以在本课堂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的重点定位是:如何让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发生明显偏转的实验讨论和操作;教学难点定位是:让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和、观察和思考。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启发、点拨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六、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等。
老师准备:电脑、课件等。
七、教学流程设计:
1、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在正式上课前,我设计与学生谈话的内容为两个问题。1是不接触指南针,你有什么办法使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2是为什么会使磁针发生偏转?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是为了复习磁铁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之后“分析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这一环节作铺垫。
2、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谈话引入:
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做了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
1.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让学生先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从电池的正极开始,依次流过电路再流回电池的负极)。
(2)简述奥斯特做的实验。要求学生用小灯泡电路中的导线来做这个实验,并示范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有什么现象。
(把拉直的导线靠近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流,看到小磁针转动了,指的方向偏离了南北方向,我们说小磁针偏转了。断开电流,小磁针回复到南北方向位置。)
(3)让学生多做一会儿实验,学生可能有更多的发现。如通电导线离磁针远近不同,磁针的偏转程度会不同;导线在磁针下方磁针也会偏转,但方向相反;把导线顺着磁针移动,各处都一样??如果希望学生能有些新的发现,教师可以做一些启发提示。
(4)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使磁针偏转得多些呢?
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安装短路的电路。提示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通电,看到现象后马上断开电路。这一点,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
(5)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作出解释的能力。不要简单地就得出“电生磁”的结论,而要学生把新现象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说出理由。教师要反复追问,怎么就认定是电流产生了磁性,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过去的经验,怎样做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通过研讨,要启发学生明确认识到,只有铁或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导线是铜的,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应该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2.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用导线在手指上绕线圈,简单方便。也可以用导线在1号电池上绕10圈左右做线圈,那样会大小统一而且更整齐。
(2)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比直导线强多了,用线圈靠近指南针,多数情况下指针都会明显偏转。教学中无须指导学生怎么放线圈,而让学生自己去试,线圈怎么放指针偏转角度最大。实验中,学生说不定会在头脑中把通电线圈与磁铁建立某种联系。
通过实验,学生自己会发现:线圈立着放,用线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针,或者把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3)在检测一节废电池有没有电之前,必须用小灯泡测试废电池确实不能点亮小灯泡了。
3、课堂小结,总结探究结果,体验成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八、板书设计:
略
【上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上课说课稿11篇01-07
上课了作文03-13
上课的日记12-27
上课的说说11-06
上课睡觉作文09-18
上课铃响作文12-02
在家上课的说说01-15
上课表现日记02-02
上课作文300字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