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综合说课稿
综合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9-27 13:23:57
  • 相关推荐
综合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综合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 ——>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综合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欣赏散文诗,体验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安全、甜蜜的感觉。

  2 、能力目标:愿意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爸爸。

  3 、认知目标:理解爸爸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

  活动准备: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戏的图片、《好爸爸坏爸爸》 flash 、录音机、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散文诗。

  1 、谈话: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我可都记住你们了,你们还记得我是谁吗?(汤老师)以后我们就都是朋友了啦!今天这里有很多客人,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2 、出示图片,引出散文诗。

  教师:我还有两位朋友想介绍给你们认识,现在来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图片)。

  提问:

  ⑴你们认识他们吗?

  ⑵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⑶你们猜他们是在干什么?(玩游戏)

  教师小结:你们一定也和爸爸玩过很多好玩的游戏,那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呢?

  (可用自己和爸爸玩的游戏来引导,你们玩过这样的游戏吗?你们还怎样玩过?鼓励幼儿大胆说)

  总结过渡:我们都喜欢和爸爸玩游戏,我们玩的游戏各种各样。今天,汤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我爸爸》。散文诗里说的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一起开心地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二、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我的爸爸》。

  1 、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诗《我爸爸》。

  2 、教师提问并根据幼儿回答表演。

  问题:

  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过的游戏,你记住了那一个?

  ――爸爸举起我,像什么?

  ――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

  ――爬到爸爸的'大腿上再滑到脚上,像玩什么?

  ――我往爸爸背上爬,就像爬什么?骑上爸爸的脖子,就像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谁最高?

  过渡:你们想玩这些游戏吗?那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把散文诗里的游戏记住了,回家和爸爸一起玩。听的时候可以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动作。

  再次完整欣赏散文诗,可引导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根据散文诗的内容做动作,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爱爸爸的情感。

  1 、 小头爸爸能把小偷儿子举的高高的,力气真大,真了不起!你们的爸爸也都很了不起。现在,汤老师想请你们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告诉大家,你的爸爸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他都会做哪些事情?什么事情做的最棒?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辛苦)?你的爸爸这么辛苦,你想你想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让他高兴?想对他说什么?

  2 、教师说自己的爸爸,引起共鸣。

  我的爸爸也是一位老师,我的爸爸每天晚上都看书、改作业,他的字写的很漂亮。他喜欢钓鱼,也会说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经常一起打扫卫生。我喜欢我爸爸。

  四、欣赏《好爸爸坏爸爸》,升华爱爸爸的情感。

  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吗?看得出来你们都是懂事的乖孩子,老师很高兴,送你们一首好听的歌曲《好爸爸坏爸爸》,这到底是一个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呢?我们来听听!

  欣赏歌曲第一段:你听到这个爸爸做了哪些事情?他是个怎样的爸爸?

  教师小结:

  爸爸有时候也会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做了错事,爸爸想帮我们改正过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棒!其实爸爸还是爱我们的。

  欣赏歌曲第二段:现在我们接着往下听,也可以学学爸爸在做事情的样子。

  教师小结:

  爸爸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直爱着我们的,你们一定也都爱自己的爸爸,把你们今天说的想为爸爸做的事情,回家真的为爸爸做一做,想对爸爸说的话也对爸爸说一说,爸爸一定会非常高兴。回家别忘了和爸爸一起玩玩我们今天玩的游戏哦!

综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萝卜在农村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卞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民间还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美称。

  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萝卜的情感。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

  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幼儿在感知萝卜的基础上,能表达萝卜的特征及用途,并能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感受萝卜的有趣,产生爱萝卜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萝卜的有趣,主要是萝卜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萝卜制品,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的难点是:根据萝卜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半圆形摆布在前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兔子绒玩具、各种萝卜、篮子每桌一套、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萝卜食品、轻音乐

  3、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萝卜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对萝卜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活动的延伸和应用。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萝卜籽,共同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由于我利用了节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词,编成了一首《萝卜歌》,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萝卜的生长过程,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可爱的萝卜形象。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萝卜的生长过程”,让

  幼儿对萝卜生长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就引入了幼儿喜欢的兔子形象,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看萝卜、分萝卜、品尝萝卜的情境中,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萝卜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萝卜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分萝卜,引导幼儿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当然,

  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们不断以动作调节自己的分类标准。伴随着动作,幼儿的思维就会灵动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化的分法。通过介绍性评价,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拓展了分类面。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萝卜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情境:小兔的萝卜丰收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兔萝卜丰收”的语言情境和物质(萝卜)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萝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兔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萝卜)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萝卜,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幼儿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萝卜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萝卜的经验进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实物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为了拓宽幼儿对萝卜的认识,教师还结合收集到的图片和实物萝卜作了一个概括,点到了课题中萝卜有趣的含义。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小兔分萝卜)

  分类活动是前一次观察探索活动的应用,而幼儿分类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分类标准(依据)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在尝试和自我纠正中完善各组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按萝卜的自然属性——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由于中班幼儿还不具备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故分类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标准。我们允许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儿分得有理,他们就完成了帮小兔整理萝卜的任务,就可以把分好的萝卜送到小兔家,这样幼儿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和操作分类的目标(目标1),同时目标三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主要是探索态度和乐于表达方面。

  (四)游戏体验(体验萝卜的生长过程)

  幼儿感受知萝卜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生长过程。因此,及时设问“你们知道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吗?幼儿通过联系实际经验的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幼儿真切地理解萝卜怎样由一粒萝卜籽慢慢长大的过程,其动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全体幼儿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编自演了《萝卜歌》,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这一环节落实了目标2。

  (五)品尝交流(情节:小兔请大家品尝萝卜食品)

  在讨论交流萝卜的用途后,大家一定很想品尝了,为了满足孩子嘴馋、控制能力弱等特点,我就及时安排了小兔请大家品尝萝卜的情节,,很自然地引导幼儿进行品尝交流萝卜的吃法,我们在每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腌制的、红烧的、炒的、凉拌的)。大家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之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多吃萝卜(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在这一过程中萝卜的吃法也全面体会,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到这环节,目标3就自然完成了。

  (六)审美延伸(萝卜小制作展示)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萝卜产生兴趣。小朋友知道了萝卜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制作玩具,使幼儿在审美心理、创作欲望上得到满足。教师通过几件小制作,引发幼儿对萝卜的创作欲望,使审美心理得到愉悦,进而为孩子有意愿投入下一个非正规性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请幼儿把小兔和萝卜带走,既是为兔子帮忙的表现,又是为可能进行的制作创造条件,相信孩子会对萝卜产生持续的兴趣,或许还可以从中生成更有价值的活动。

  一、设计意图:

  秋天是萝卜丰收的季节,在农村萝卜随处可见,取材方便。它是我园“农村综合主题教育”这一园本课程中的一个乡土资源。萝卜的品种丰富,有长长的白萝卜,有桔黄色的胡萝卜,有圆的红色的卞萝卜,还有绿绿的水萝卜等。平时,孩子们虽然都认识了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不太注意;对其营养也不甚了解;好多孩子不太喜欢吃萝卜,针对这些问题,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看看、摸摸、比比中感受萝卜的特征;分一分萝卜,表达分类的过程;演一演,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尝一尝,感知萝卜的味道和用途。通过小兔请大家看萝卜、分萝卜、吃萝卜等情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获得新的感悟。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在感知萝卜的基础上能表述萝卜的特征及用途,并能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达,在活动中感受萝卜的有趣,从而产生爱萝卜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信号音乐;小兔绒玩具一只;实物萝卜、空篮子、萝卜食品每桌一份;教师小结用的萝卜一份;课件“萝卜的生长过程”;萝卜食品每桌一套,萝卜小制作2—3件。

  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对《粉刷匠》旋律有所熟悉。

  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操作台呈半圆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四、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情境:小兔带来萝卜丰收的喜讯)

  1、师利用小兔绒玩具宣布小兔带来的喜讯。

  2、简单介绍观察萝卜的要求

  (二)自由探索(情节:看小兔的萝卜)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探索萝卜的特征。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你看到的萝卜长得是怎样的呢?

  3、拓展幼儿对品种的认识。

  4、利用准备好的各种萝卜小结萝卜的有趣。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小兔分萝卜)

  1、要求:小兔收了那么多萝卜,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小朋友按萝卜的特征来分一分、说一说)。

  2、操作指导:允许幼儿尝试错误,自觉纠正,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

  3、评价:小组代表介绍,集体评价,然后把萝卜送到小兔家。

  (四)游戏体验(情节:幼儿扮演萝卜生长)

  1、商量讨论: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呢?

  2、结合课件:“萝卜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萝卜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

  3、利用《粉刷匠》旋律,欣赏编好的《萝卜歌》,再通过唱一唱、演一演体验萝卜生长的乐趣,用身体的形态、动作创造一个个可爱的萝卜形象。

  (五)品尝交流(情节:小兔请大家吃萝卜食品)

  1、联系实际商量讲讲萝卜的用途(吃法及营养)。

  2、幼儿品尝萝卜食品:边吃边讲萝卜的味道及加工法等。

  (六)活动延伸(情境:看萝卜制成的玩具)

  用萝卜制成的玩具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幼儿动手尝试制作的愿望。

综合说课稿4

各位尊敬的评委专家:

  您们好!今天我向各位介绍的是《走进田园》基于网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了解乡村活动,从中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我以往曾开展这个活动,虽然已经了一些实践活动,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有限的实践活动难以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田园。2、教师难以激起城市学生对乡村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课堂效率不高。

  如何让学生更全面了解田园呢?我想到了引进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来学语文,取长补短,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向大家汇报。

  这节课我从三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着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着重提高信息素养。

  情感目标:着重激发城市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其中教学的重点是: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难点:学会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提问、收集资料。

  为了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动情导入,在迷人美景中“走进”田园

  这一环节我在课件中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堂创设了如诗美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田园的美,激发多器官、多感官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走进田园的兴趣。

  二、自主积累,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田园

  这一环节,学生浏览我精心设计的“田园交响乐”网页,从课文欣赏中重温本组课文,从诗意田园中欣赏、收集田园诗,在田园足迹里上传自己实践活动的照片,还有中外田园和趣味田园荟萃了各方面的田园资讯,他们可喜欢了。看,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全面了解田园,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在网络世界中“畅游”田园

  这一环节,小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实践经验制作展示成果。而网页中的学习导航正是他们的好帮手,除了能了解做电子报、写广告词的方法外,如有疑难还能直接上网搜索。信息技术给予活动有效、及时的方法指导,促进了创新成果的`生成,真正实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四、精彩展示,在信息技术的舞台上“奏响”田园交响乐

  个性化的成果展示就像智慧之花在绽放。瞧,孩子们把在网页学到的古诗编成了精彩的相声,请欣赏……看,学生正看着自己上传的照片说着有趣的故事……浏览网页后,孩子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制作的电子报更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孩子们正是在这信息技术的舞台里潜移默化地学语文,在学语文中享受信息技术的乐趣。

  五、总结延伸,在美文诵读中“回味”田园

  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配上课文文段的田园风光让学生诵读。信息技术激发出学生对田园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之情,为本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回顾本活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良好,信息技术给语文综合性学习带来了创新与成功!体现在:

  (一)运用信息技术活化语文综合性学习。

  让语文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创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获得“活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多元的语文资源。

  让学生成为语文资源的开发者,感受语文无处不在的魅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习提供自助平台。

  避免自主因缺乏指导而沦为自由,让综合性学习高质高效。

  (四)让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共生。

  两者相依相存,构建和谐共生的境界。

综合说课稿5

  本学期我们学校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一次主题为“搭纸桥”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为用纸制作桥梁模型,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美观,关注较多的就是做出来的桥是否结实。为了我们组织了全体同学的大讨论“桥梁是否结实与什么有关?”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的本质在于活泼的生命,在于火一样的热情,在于探究的兴趣。陶先生的观点实践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锻炼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等。为此,我们决定来上一节探究活动课。

  最初,我们的课题定为“桥的承受力”,我们以为相对于“搭纸桥”来说,“承受力”的研究更有意义,更丰富些。

  桥的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建桥的材料、桥墩的数量、桥的外形、桥面剖面形状等好多,其中桥面剖面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复杂。所以,我们设计老师或学生上台一一操作演示前几种简单的关系。比如,将不同材料的桥面进行试重对比,说明材料不同,承受力不同。用桥墩数量的多少试验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最后再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研究不同剖面形状的桥面,承受力不同。

  每次试讲,总是感觉师生共同演示的过程很别扭。内容简单,让人感觉浪费时间;又干扰本课的重点——剖面形状的改变对承受力的影响;还让更多的学生缺乏操作实践,只是一味地在看。

  各种因素与承受力的关系能否让各组自己选择研究呢?尽管表面上每个组都在实验操作,可是有的太简单,有的太复杂,收获肯定不一样。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舍弃简单的内容,抓住重难点来上呢?所以,最后我们确立了“搭纸桥”这一课题。

  课题的确立,让我们思路清晰了。我们通过魔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为什么桥的承受力改变了?接下来,又对问题进行了大胆地猜测:是不是与桥面的剖面形状的改变有关?然后通过对比试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桥面剖面形状改变,桥的承受力改变了。实验后,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搭纸桥比赛,将实验所得应用于实际操作。比赛完,我们又有一段文字加图片加解说的一段资料,说明桥的承受力与很多的因素有关,既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下节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整堂课,孩子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很多的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桥面禁住了那么多的钩码,激动不已。他们积极参与,大胆操作,敢想敢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发的主题是“聚焦全民健身热”,这个资源包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以及教学课件等。

  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一下“聚焦全民健身热”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课型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展示活动阶段的一节成果展示课,以子课题组汇报展示为主,通过多种手段展示活动成果,展示自我,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本节课也是我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点探索和体验。

  2、学情分析:

  从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而言。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他们已会提出自己感兴题的问题,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查找资料,获取信息。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及策略,与人交往能力、对事物的简单规划能力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需要在有效的活动中逐步提高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3、学习目标:

  1、与小组同学合作,为实践成果选择恰当的展示形式,会用报告、录像、统计图、调查表等方式组织成果展示。

  2、在成果展示时,具有收集他人反馈意见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成果展示时,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能适时进行评价、提问或补充。

  4、在交流展示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增强健身意识。

  4、评价任务设计

  5、主要教学流程:

  回顾导入约5分钟,分组展示约25分钟,发展提升约10分钟。下面我来具体介绍。

  一、激趣导入:

  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有了“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的体验,所以这里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后面分组展示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课前我与各组小组长进行了沟通,对他们的展示形式做到心中有数,并给予了一些建议和帮助,我们具体来看:健身年龄调查小组的同学随机采访了200人,采用分年龄段的方法,用形象的统计图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调查结果。并从网络上查找到20xx年的健身年龄结构,也制作成统计图。最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我们直观地看出参与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进行对比分析,是我给他们的一点建议。我感觉这样处理,可以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出比之原来,健身队伍的壮大和队伍的年轻化状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秘这种现象形成原因的热情和兴趣。

  这是我协助他们制作的统计图。

  健身原因探访小组的同学为我们呈现了他们精心录制的`三段视频: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畅谈了自己参加健身的原因,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汇总。

  【设计意图】其实退休老人参加健身,从很早以前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现在流行的健身热最大看点是参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的健身意识增强了。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通过对年轻人及中年人的采访,我们将触摸到答案的本质。

  健身方式调查小组的展示形式可谓灵活多样,他们首先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人们喜爱的健身方式,然后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访问,并把结果汇总成统计表。最后通过小组同学生动有趣的体验作文来说明健身操等健身方式的兴起,才是全民健身热兴起的源头。

  【设计意图】通过对健身方式的调查,让我们对全民参与健身的原因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小组学生亲自参加健身操锻炼的有感之言,更是让我们对参与健身有了急不可耐的迫切。

  健身与健康调查小组的同学通过制作精美的手抄报,调动大家参与健身的热情;通过录制的医生的建议,来了解正确的健身方法;通过集体拟定的倡议书,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

  【设计意图】健身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大多数人了解得并不全面。小组同学通过制作手抄报并共享,让大家了解了健身的诸多益处。同时为了防止进入健身误区,他们还通过采访医生,精心录制了视频。可谓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健身方面的指导。

  第三个环节:畅谈体会,共享收获

  在分组展示环节,主要参与展示的是小组共同智慧的生成。大家探讨的也是与本小组调查内容有关的,那么个人在这个活动中的收获有哪些?我们在这个环节给予每个人交流展示的机会。

  【设计意图】交流收获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学习方法,交流收获是为了互相借鉴与学习,交流收获是为日后的再学习指明提升自我的方向。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课题升华

  对活动进行总结的同时,肯定学生的付出与收获,会激励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轮的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有一种课的境界是“课已毕,意未尽。”这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当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还想继续参与其中,那么我们不妨为学生的再探索搭建桥梁——让本节课的探讨继续下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综合说课稿7

  [主题由来]

  之所以确定《探索雷电,关注安全》的主题,是因为恰逢三月,阴雨连绵,经常伴有电闪雷鸣。就在三月三日,省气象台还连续发布了两个雷电黄色预警。不少孩子便萌生了探索雷电的想法。而我正好利用大自然给我的这次好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会孩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通过学生的初期调查和主题确定课上的讨论,我们确定了五个主题:雷电的特点、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危害、防雷避险的知识、遭遇雷击后的急救方法。

  [活动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制定一份活动策划表来指导行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小学生,年级低,从来没有制定过策划表,更别说实地调查和访问了。所以,我在学生开展各种调查活动之前,设计了这节活动策划表的制定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实践,学生能掌握策划表的主要内容,了解制作策划表的步骤;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乐趣;也能够为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制定计划的经验。

  [活动策划过程]

  上课前,我想到学生大都只有七八岁,于是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模拟实践,学生初步了解活动策划表制定方法;

  第二:分组合作制定活动方案。

  第三:交流讨论完善活动方案。希望通过模拟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制定策划表的知识。

  在简要回顾主题之后,我首先出示一份完整策划表样本,介绍了策划表的构成,再组内口头商定策划表内容。学生的表现在我意料之中,尤其是其中的活动目标学生确定起来是一头雾水,组内发言陷入沉默。我打出准备好的简化表格说:“你们从没有制定过活动策划表。所以,这次我们先从一份简化的策划表开始。”

  我问其中一个组:“你们组确定研究的主题是哪一个?”

  廖浩文说:“我们研究遭遇雷击后的急救方法。”

  “那你们打算怎么做?”

  廖浩文回答:“可以通过上网来查资料。我到网上一用百度搜索,就可以了。我雷电的资料就是网上找到的。”

  魏源:“也可以到图书馆去找雷电的书。还可以到书店去找。我经常到书店去看书。”

  樊绅:“还可以去问别人。”我马上提升她的回答:“对,象小记者一样采访。”

  我问:“你们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廖浩文:“先上网查资料,再去图书馆,接着去采访。”

  我继续问:“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和材料吗?”

  廖浩文:“去图书馆和采访得带上笔和笔记本。”

  徐金键:“采访还可以带照相机。”

  我边听,边依次把他们的话填入我事先设计的活动策划表格中,高兴地表扬他们:“看,你们的发言已经把策划表里很多内容都填好了。大家找找,策划表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说:“必须要有活动步骤,因为如果没有步骤的话,就不知道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大家就做得乱七八糟。”

  “必须要有活动主题,要不然就不知道去调查什么内容。”

  还有的发现了“成员分工”和“工具材料的准备”。

  文歌找到了“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怎样解决”。

  我对文歌的回答做出评价:“对,因为我们还小,很多事情做不到,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需要事先设想困难,小组成员一起想办法。也可能需要家长、老师或专业单位、政府部门甚至整个社会的帮助。善于寻求帮助是完成一次活动很重要的能力哦。你们觉得,在自己的活动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呢?”

  回答是五花八门。有的讲不知道上网,有的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有的不知道怎么照相,还有的说不敢去采访。当廖浩文说:“我们去观察雷电的话可能有危险,会受伤!”,我心里暗喜:这不正好是提醒孩子注意安全的好时机吗?我夸赞廖浩文很有保护自我的意识,提醒大家:“雷电的威力很大,可千万不能近距离观察雷电或做雷电的实验。”接着就询问廖浩文有什么解决办法没有。他说:“可以让爸爸妈妈陪自己从远的地方观察。”于是,我在表格中记录了他的回答。

  接下来就是细化“活动步骤”和“成员分工”这二个方面。只有详细周密地确定了这两个内容,活动策划才有可实施性。

  我请同学们思考上阶段生成的策划表:如果廖浩文组的组员拿着现在这份活动策划表,能够顺利地开展研究吗?

  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春笋一样竖立起来。有的说:“这个活动步骤里面,每一步都没有写清楚什么时间去做。”有的说:“没确定到哪里去上网,也没有说是到哪个图书馆。”还有的说:“采访时去采访谁呢?到哪去采访啊?”很多的疑问纷纷提出。于是,我一边询问同学如何完善每个步骤,一边就在策划表上进行修改。修改后:

  第一步从原来的“上网查资料”变成了“3月7日星期六各自上网查关于防雷避险的资料。搜集的资料打印一份,在星期一上学时交给整理员。”

  第二步从“去图书馆查资料。带笔和笔记本。”改成“3月8日星期天下午2:30在学校前门口集合,去湖南省图书馆查资料。带笔和笔记本做笔记。”

  第三步从“去采访。带上笔和笔记本、照相机。”补充成“星期六上午9:00去湖南中医附一医院采访医生。带上笔和笔记本。摄影员带照相机。”

  修改完后我总结这一步指导的重点:“制定活动步骤必须具体详细,让任何一个组员拿到手上都能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有时间、有地点、工具和材料准备、采访对象等。”

  这个时候,有个孩子迫不及待地举手问:“老师,成员分工那里还没有填呢!”在活动策划表中,“成员分工”这一项最容易因为个人喜好而发生分工不匀和不恰当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明白分工一定要合理的原则,我播放了一段小录象,这是在主题确定环节中小组成员采访的内容,意图通过对录象中几个学生的表现,发现最适合做采访员的人选,来引出成员分工要遵守的'原则。

  看完录象,我问:“觉得他们各自采访得怎么样?”

  “他们采访时声音都不洪亮。”

  我接着问:“相比之下,谁的声音最洪亮?”

  “是朱旖婷和熊泽辉。”孩子们回答。

  “还有其他看法吗?”

  “他们问问题很害羞,不大方。”

  “那谁最大方呢?”

  经过学生推举,认为熊泽辉最大方。此时,我问:“如果他们这个组选采访员,你们觉得谁最适合?”毫无疑问,大部分孩子选择熊泽辉。我追问:“为什么选他?”杨若漪说:“因为他胆子最大,除了提问声音洪亮,说得清楚,他还和老师对话了。一点不紧张。”我趁机总结方法:“对,采访员就应该选吐词清楚,大方得体的。”再提出问题:“其他几个分工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了以下要求:组长管理能力强,人际关系好。记录员书写工整,做事认真。摄影员能熟练使用摄影工具。整理员耐心细致,会写文章。资料员能快速全面查找资料。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方法后实践,我提议大家为廖浩文组组员来分工。

  “廖浩文做事认真,乐于助人,当组长合适。”

  “胡佳俊会画画,参加学校摄影比赛得了奖,当摄影员不错。”

  “汤加仪字写得漂亮,当记录员挺好。”

  “徐金键会画画,会写文章,让他当整理员。”

  “魏源看书多,会上网,可以当资料员。”

  “樊绅当采访员。她胆子大,作文也写得好。”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他们对同学这么了解,安排的工作和我的想法都差不多。看样子,“分工要合理”对他们来说应该不难了。所以,我填写好“成员分工”这一项后,放心地对学生说:“现在这份策划表就是同学们一起制订出来的。相信在你们的集体智慧下,一定能把自己组的策划表做得更好!接下来,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你们的活动方案。”

  随着孩子们的欢呼,每组的六个小脑袋一下子就凑到了一起,传出嗡嗡的讨论声。我很有成就感地听着他们热烈地讨论。时不时凑过头去看看他们写了什么。可好景不长,在教室前方的杨若漪组传来了争吵声:“我想当采访员!”“我也要当采访员!”我急忙走过去。原来是张敦骥和周润两个人为了当采访员而互不相让,激动得脸都红了。我心里嘀咕:怎么指导了孩子分工的方法,还会出现问题呢?于是我赶紧先平复他们的情绪,再询问原因。原来是他们都想当采访员,而且两个人都具备做采访员的条件。组里面不好确定。是呀,这确实是分工中存在的问题。我马上请同学们暂时停下讨论,提出了这个突发问题:当成员分工发生冲突时要怎么解决?骆奕组的成员说:“我们组也有这样的情况,刘惠源和凌泽宇都想当采访员,不过刘惠源除了可以当采访员,她的妈妈很会摄影,而我们组正好缺摄影员,所以她就当了摄影员,凌泽宇当采访员。”我觉得,这个组的孩子真的很棒,他们不仅懂得各尽其才,还会合理分配,组员之间也很合作,互相体谅。这个方法借鉴给杨若漪组,不知道能否解决问题。没想到,有了其他组的榜样作用,组员马上提议张敦骥当资料员,因为他妈妈是大学图书馆老师,可以帮他找很多资料。张敦骥也同意了这个提议。这时,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成功地处理了一次争吵,而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会了合理分工的一个方法。

  随后的小组制定过程恢复平静,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经过努力后,一张张沉甸甸的综合实践活动策划表诞生了。但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还是遗漏了很多细节。不过,问题就是在不断发现中解决的。于是我用投影仪展示各组的策划表。问:“他们哪里做得好?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和完善吗?请每个组的记录员认真听取发言,做好本组修改建议的笔记。”首先看的是骆奕组的表格。

  孩子们找到的优点有:“第二步说了到中医附一医院的急诊科采访专科教授,如果只说去采访医生,那找到的医生不一定知道雷击的知识。急诊科医生就很清楚了。”

  也有的说:“他们在策划里设计了做观察记录卡和雷电小档案,这点很好。”我觉得这个孩子发现的内容值得大家学习,因为资料收集来以后,必须要进行整理才能有助于研究问题。而且一定要确定好整理成什么形式,组员收集和整理就更有针对性。于是,我用课件展示在主题确定课中同学们采用的资料呈现方式。有图片集、观察记录表、采访记录本、采访录象、小档案、观察录象等。

  学生也发现了很多不足。比如:

  “第二步里的‘我’是谁。要写清楚名字。”

  “要带工具,是带什么工具,要写清楚。”

  “这么多图书馆,是去哪个图书馆。”

  “他们虽然定好去采访急诊科医生,可是要问急诊科医生什么问题呢?”

  面对这每一个疑问,我一一评价:“对。参加成员要明确,把‘我’写成名字。图书馆要确定具体位置。工具要落实。尤其是采访医生什么问题得想好。如果没想好问题,到了采访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有的同学说:“会紧张,不知道说什么。”也有的说:“会害怕,不敢再采访了。”还有的说:“你问得太慢,医生不会让你采访了。因为医生要看好多病人。”

  此时我并不急于评价他们的回答,而是决定用事实来说话。我点出文歌同学的一段采访。看完后,我让她说说自己表现得怎样。她说:“我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够好。提问的时候有些结结巴巴。”我便追问道:“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她回答说:“是因为我紧张,一下不知道要问什么。”我问:“你在采访前想好要问什么了吗?也就是采访提纲。”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没有。”这时我才总结说:“确实会这样,我们都知道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那一定打不好。所以在实施采访之前,要有成员设计采访提纲这个步骤。然后才是正式采访。”

  看完骆奕组的策划表后,我们又接连看了几个组的表格,却发现大部分表格都在跟着我们最初制定的模拟表格走。采访对象好多都是医生。这显然不利于资料的收集。不过,我惊喜地发现在廖浩文组和郭心怡组里设计了新的采访对象:消防队、气象台和老师等。于是便鼓励孩子寻找他们和其他组的不同,孩子们一下就找出了采访对象上的新意。我适时指导:“采访对象可以多样化,还可以采访大学气象学教授、政府人防办,甚至是行人、邻居、朋友等等。不过,采访对象不一定天天都在那等你采访,要和采访对象事先联系好。”

  在进行了相互的学习和建议后,孩子们又再次修改完善了自己组的策划表。我把前后表格给孩子们比照。赞赏地说:“孩子们,你们这么聪明,表格一次比一次详细周密。相信一定能把雷电了解得更透彻。其实,雷击,龙卷风,海啸,洪水,地震,这些都是自然界的自然现象。虽然我们无法阻止他们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他们,学会防范危险和保护自己。希望同学们在按照活动策划表进行研究时,也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我时刻都想提醒孩子,我们这次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关爱生命关注安全”。

  [课后反思]

  课后,回想课堂上的一幕幕,我的脑中思绪万千。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中,因为以学生的实践和自我发现为主,所以课堂生成也会千变万化。我自认为在模拟制表环节后,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却没料到“合理分工”在现实操作中还有模糊之处。当条件都适合时,怎样做到最优化分工,这个问题的冒出让我措手不及。然而,我尽管当时心里很是懊恼,却理智地转移孩子注意力,让他们关注到其他组解决这种问题有什么好方法上,这不仅平息了争吵,也提供了安排成员分工的另一个好方法。可见,老师的课堂指导艺术要能应对各种突发的可能,并且要善于总结和迁移。另外,在教学中,学生也暴露出了对“采访提纲”和“资料整理”这两项内容十分陌生的问题,因此在重点指导了制定实践活动策划表的方法后,下面的教学我就着重指导“采访提纲”的制定和“资料整理”的方法。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老师指导的方法越细致,学生实践的能力才能越全面。正象这堂课里,孩子们从完全不知道制定策划表,到制定既没时间也没地点的不合理策划表,通过互相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到最后有操作性的完整策划表,学生学会了制定活动策划表的方法,提高了策划活动的能力。这就是综合实践课堂带来的好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依然会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锤炼自己的课堂指导艺术。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指导。

综合说课稿8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让学生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我的英语课堂,是我最大的愿望,让学生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的。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电子白板这一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说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我说课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

  我说的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牛津小学英语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这套教材从视听入手,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灵活性强。

  2.教材的内容

  2B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你看见了什么交通工具",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用英语提问问题"What can you see?"同时引出新的4个交通工具"a plane, a jeep, a boat, a train"并结合单词用"I can see a …"回答所提的问题。再次基础上,拓展到学生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灵活运用句型进行操练。

  3.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特别是二年级这些刚刚学习英语近两年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英语的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通过单元中的词和基本结构句型的操练,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满足主体需要,培养创新意识。

  (1)认知的目标

  a.能够听、会说、会读单词a plane, a boat, a jeep和a train

  b.能够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并能在适当的情景中自由运用。

  c.能够跟录音朗读对话,并能分角色进行表演。

  (2)能力的目标

  a.学生能自由替换复习句型,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运用句型。

  b.学生能综合所学内容,根据所提供的情境,进行小组活动,组织对话。

  (3)情感的目标

  心理学认为:成功感是人的深层心理需要。使学生从"要我说""要我学"变成"我要说""我想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觉得自己能够用英语进行真实的日常生活对话,从而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从根本上培养和保持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教学的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三课时,我今天所说的是第一课时。

  (5)教学的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图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愉快教学法

  为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同时紧扣see这一主题。我通过放大镜看镜下飞机导入课堂,随后设计了聚光灯、拉幕、连线等形式使原本枯燥的单词句型操练变得充满生机。教学中我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势、言语与学生进行交流,用恰当的语言激励学生。创设一种亲和的语言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情景教学法

  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门扉。我在教授单词和句型时,运用电子白板给学生提供了与生活中相贴切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真实语境下的交际对话,让学生在声、文、图、象的新情境中去学习巩固,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交际法

  整个课堂上的对话要注重语言的交际性,灵活运用语言。通过电子白板所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达到真实交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教学反馈以及课后作业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关键。""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复习导入分两块:

  ① Free talking:先是和学生进行每天都要操练的基本的问候语的问答复习,在此基础上运用What’s this?句型复习第一和第二单元学习的英语单词,同时运用图片复习学过的交通工具bike, bus, car和taxi.

  ② 听一听,唱一唱本单元C部分的英语歌曲"Row,row, row your boat."这一首优美的英文歌,全班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边边唱边表演,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新课呈现分两部分:

  ① 在前面唱歌曲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上台看一看,教师顺势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新单词boat,这样,既紧扣了上一环节唱的歌曲,又紧紧围绕"看"这一主题,对于第二个新单词plane,我运用了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让学生看看,紧紧围绕see这一主题,同时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为了围绕看这一主题,同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出第三个新单词时,我运用了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拉出吉普车的尾部,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在教室前面三个单词时,教师反复问,同时学生反复听What can you see?句型,为接下来的句型教学打好基础。

  ② 创设相应的情景。前面涉及的都是单词的教学,句型只是让学生反复听,有最直观的印象。在教第四个新单词时,我为学生创设了相应的情景,警察叔叔问小朋友:"What can you see?"小朋友通过放大镜找一找,回答:"I can see a train."这样,既引出了新单词train的教学, 又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本节课的句型"What can you see?" 及其回答"I can see a …"

  巩固操练分四部分:

  ① 读一读,利用电子白板,让大家跟着电脑读一读单词,要求学生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② 做一做,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是教师始终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利用电子白板的钢笔设计了让学生上台把单词和图片匹配的复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③ 练一练,前面都是针对单词进行的复习,接下就是操练句型。利用电子白板的容器功能,让学生来点一点,练一练。

  ④ 演一演,让学生同桌之间自主选择想说的一个单词,让上台自己操作电脑,在电子白板上点击自己要说的图片,并把它表演出来。

  拓展延伸分两部分:

  1.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铅笔盒的图片,问学生在铅笔盒里看见了什么。然后过渡到在课桌上看见了什么。

  2.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问学生在教室里你能看见什么?学生用"I can see …"回答问题。

  教学反馈部分:

  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做一做听录音,排序号的题目,及时反馈所学内容,让其中一个同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钢笔功能上台做,其他学生在下面独立完成,做好教师当场批阅,反馈。

  布置课后作业部分:

  让学生课后与同学把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用所学句型练一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的呈现,还是单词和句型的操练形式,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学,充分让学生主体参与、情景体验、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育教学任务的。

综合说课稿9

  《送垃圾回家》是一篇综合实践课程,在设计本课时通过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垃圾问题入手展开调查、收集、分类等体验活动,以此为突破口来引发学生对整个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垃圾回收后的价值,使他们具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认识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及回收标志。最终达到通过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一、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垃圾以及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很多

  导入时,利用交流学生亲历倒垃圾时的感受让学生产生送垃圾回家的迫切愿望,随后通过欣赏一个三口之家一年产生的垃圾柱来让学生客观的了解到人类产生的垃圾如此之多,由此生会想到要减少垃圾的产生,通过小组的交流大家集思广益,想的的点子会越来越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随即揭示课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通过给垃圾找家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这一环节设计了“给垃圾找到合适的家”的游戏,引导讨论,自主选择学习,处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乐趣。在活动体验中领悟到垃圾的分类,通过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废电池的危害,以此提高学生要将废电池单独存放的意识,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废塑料、厨余垃圾、废纸是如何经过加工处理的,在交流中认识到将垃圾回收的积极意义,总结到垃圾的回收就是节约能源。

  三、通过送垃圾回家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倒垃圾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升华,通过找错误行为的闯关游戏,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贵在坚持,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才能有所成效,激发学生保护身边环境,为美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只会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表扬和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

  总之,本节课是本着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垃圾回收后的价值,使他们具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综合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活动来源:该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可运用于主题活动之中。眼睛、鼻子、

  嘴巴、耳朵、手、脚,在我们主题活动中称之为“六个宝”。这六个宝,正是孩子们每天来感知周围世界的重要感官。这次活动并不是单纯地给予幼儿关于感官知识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孩子在各种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而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果实,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是随处可见的,且取材方便。对于他们孩子们都有一定的感知和体验。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都是独具特色的,深受着孩子们的喜爱。每天午餐后的水果品尝,显然是孩子们所期盼的快乐时段。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中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主题《快乐六个宝》目标的实现。确立了情感、能力、感知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验动手的快乐。

  (2) 在操作中,用口、鼻、眼、手各种感官,感知实物,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能了解几种常见的剥的水果和干果。

  在这三个目标中,我从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出发的,将情感方面列为首位,依次是能力和知识获得方面,这是考虑了小班幼儿的特点学习规律出发的。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在实际操作中,用口、鼻、眼、手各种感官,感知实物,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实物观察、多媒体、实践操作、食物品尝、及音乐配合、游戏情节的贯穿来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难点:在剥橘子和剥干核时,由于孩子们的小肌肉的动作协调能力、动作力度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很有可能提出“老师我不会剥”、“老师剥不开”的问题。(因为,在平时剥橘子、香蕉皮的时候,我班每次都会有这种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老师如何正确地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求得剥开壳或皮的方法,体验到自己动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是个关键。它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

  活动的准备:分为

  活动的经验准备: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活动的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找找剥皮或壳的果实〉〉、橘子若干、毛巾、盘子、有壳的干果若干、轻松愉快的音乐。

  二、说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孩子的学习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

  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发兴趣后,品尝橘子前的一次剥橘子操作活动。第二次操作是在剥干果的活动中。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

  的理解。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实物投放及多媒体动画“各种各样的果实”孩子们对各种有壳和无壳的果实进行分类。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在辨证中得出结论,对含糊的结论也可留于课后进行调查。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本次活动,在引入和结束活动中都渗入游戏的形

  式。在橘子和干果出现的时候,都让孩子们去摸一摸猜一猜,这样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让孩子们体验了不用眼睛光用手的本领。

  此外活动中还采用交流讨论(小组、个别、集体)、赏识激励法,使幼儿对小手等其他感官的运用都有一定的经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在《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中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剥与品尝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

  在第二、第三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操作分类和语言表达的目标,同时目标一和目标三,也同时得到了体现,主要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常见干果和水果的了解。

  2、品尝交流(尝试法)

  在体验小手剥一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控制能力弱,为了孩子们的需求,我及时让他们进行品尝,大家吃吃将讲讲、在愉悦的状态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了小手、小嘴巴的能干。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水果和干果有着不同的剥法和口味。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该活动。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次活动课中,各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动静交替的,它多次给了孩子们手口并用的机会。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自由探索、交流感想——动画观赏、果实分类——提升探索、果实品尝——游戏结束、延伸活动

  本次的结束活动中也渗入游戏的形式,与开始到小猪家做客,情景相扣,比较自然,并且延伸活动对孩子们的手指运用也是一个提升,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小班幼儿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对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更为喜欢的是在游戏的情景中,在吃吃玩玩的过程中,在快乐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对于 六个宝的认识,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得到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干果,用眼睛去看看、用鼻子去闻闻,用小手去剥剥,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再用小嘴巴去尝尝。从始至终,应该说孩子们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体验着六个包宝的能干,在不知不觉中,拓展着自己的知识面与经验。因此,我认为此活动能够结合季节性,能够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领孩子们积极的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

综合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搓圆子》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小班上册的“好吃的食物”单元,在这单元里不单是让幼儿认识到平常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认识是让幼儿通过年节食物的意义,了解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而汤圆在广东地区里过节时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食物。联系到现时人们对过节越来越冷淡,过节时也越来越没有气氛的这种情形,这活动我会把它放在我们这里很重视的“冬”的这一天来进行,让幼儿在充满过节的热闹气氛里充分认识食物与过节的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到过节可以如此的美好,食物也可以有这么深的意义。

  另外,结合小班的实际情况,因是新入园,有些幼儿还怕生,不会也不敢与其他幼儿相处,同时,现在独生子女多,平时缺少与不同性格的幼儿在一起互相配合完成任务的体验,加上小班幼儿手指肌肉群发育还不太完善,在搓圆子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困难。比如动作不协调,不知道如何搓等等,如果只是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就会显得缩手缩脚,效果不会太好。在这里特别设计了”邀请大班哥哥姐姐一起来过节”这一环节,不单是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更主要的是让这些能干的哥哥姐姐起带头作用,让我班小朋友在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中轻轻松松学会“搓圆子”这一技巧。

  二、说目标

  1、结合过节,学习搓圆子的技巧,同时让幼儿生动理解食物与过节之间的联系,知道圆子的吉祥意义

  2、在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中,与大班哥哥姐姐互相配合,从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

  3、通过猜谜,培养幼儿根据线索推测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场地四周布置一些过冬时的饰物,如:鞭炮、窗花、彩灯、彩挂等等

  2、活动前事先通知小朋友在过冬那天穿上自己喜欢的喜庆的衣服来园

  3、人们热闹过冬的录像(特别强调大家制作

  汤圆、吃汤圆,准备过节食物的部分)

  4、准备搓好的糯米团若干,大的碟子多个

  四、说教法

  运用环境布置及录像的烘托手法营造一个浓浓的节日气氛,让幼儿深醉其中,感受过节的欢乐;用猜谜和鼓励幼儿尝试的方法带出“搓圆子”这一主题;突破“搓圆子”这一教学重难点是运用先让幼儿自由讨论、尝试,到老师正确示范、指导,其中设计大班哥哥姐姐在旁帮助进行榜样示范,幼儿自由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搓”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鼓励幼儿邀请其他人来过节和分享汤圆,锻炼幼儿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看录像,带出主题

  (1)用四周环境的布置及人们热闹过冬的录像,使幼儿感受过冬的喜庆气氛。

  小朋友在兴致勃勃的观看录像里人们在忙碌的制作汤圆、吃汤圆,准备过节的食物,街道上来来往往热闹的人群,欢乐的人们快乐的玩耍……这些熟悉的内容很容易让幼儿联想起平时过节时的情景。幼儿就知道,要过节了,有新衣服穿,大家很欢乐,周围很热闹,还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东西。直观的让小朋友理解食物与过节之间的紧密联系。

  (2)老师出谜语“捏呀捏,搓呀搓,搓出一个小圆球,圆滚滚,站不稳,把它放在水里滚”,让小朋友猜

  如果幼儿猜不出可以提示:刚才录像里看见的,我们在过冬过节常会吃到的一种食物。小朋友很容易就猜到了,带出“搓圆子”这一主题。最后,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过冬过年的时候要吃汤圆吗?”让幼儿了解汤圆的吉祥意义是表示全家团团圆圆,喜庆如意。

  (二)让幼儿自由讨论和尝试怎样做汤圆,老师最后进行正确的示范

  有些幼儿可能看过大人做汤圆的过程,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动作来做,但是动作会显得笨拙,制作的'汤圆也不太漂亮,但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表扬他们平时会认真观察,能够大胆表现、大胆尝试。最后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将一块糯米团放在手里上下搓成一长条,然后捏一点放在手心沿着一个方向揉,揉成一个圆圆的圆团,汤圆就做好了。做好了以后,要把它们放在碟子里。

  (三)邀请大班哥哥姐姐一起过节,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的喜悦。这一环节突破“搓的技巧”这一教学重难点

  老师说“今天我们大家在幼儿园里过冬,怎么样才能过上一个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节日呢?”引导幼儿去邀请等候在外的大班小朋友一起制作汤圆,开心过节。大家把手洗干净

  以后,就开始做汤圆了。制作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要求大班小朋友让小班幼儿多动手,在旁帮助他们,不要自己包办。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特别注意那些动手操作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鼓励和帮助。

  汤圆做好了,大家排成长队,听着音乐跳着舞,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一边欣赏一边评价,哪些汤圆做得好。再一次巩固“搓”的技巧。

  在这一环节,因小班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偏低,如果只是由老师来进行示范、指导的话,不但很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太好,利用大哥哥、大姐姐来共同参与过节,不但热闹,充满节日的气氛,而且以大帮小,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幼儿很快的掌握搓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就变得轻松、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大班幼儿的互相配合,小朋友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和交流。

  (四)煮汤圆

  大家一起把汤圆放在预先煮沸的水里煮。煮好以后一起吃汤圆

  这个环节可以延续到下课后。老师鼓励小朋友把煮好的汤圆分给幼儿园其他的工作人员和小朋友品尝,分享过节的喜悦,进一步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向家里人学习一种简单的食品制作,利用自己的橡皮泥进行制作,并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做的是什么,如何做,用到什么技巧等等,从而使这一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

综合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效果、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背景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致使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感恩。为了擦亮学生蒙尘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并结合学校正在开展践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拍摄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一)主题确定阶段

  确定活动内容,安排时间一课时。

  (二)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由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命名。

  制定活动计划,探讨活动方法。安排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实施阶段

  各小组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分小组制作家庭手册、父母寄语录像、歌曲小品,以及相关PPT。

  共安排时间2个星期。

  在孩子们活动过程中,我始终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信心,快乐地去实践,去活动,鼓励小组同学团结合作。

  (四)总结交流阶段

  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时间一课时。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果汇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引发话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情怀,活动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众人心灵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实践汇报活动创设动人情境。在这情境之中,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小诗《家》,带他们进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感恩交流 真情互动

  在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忙碌着、体验着、探索者、收获着。终于可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心里肯定特别激动。

  说一说

  知恩组同学准备了有趣的《家庭手册》,手册里有家里的每个成员,他们的爱好、工作、生日等等资料跃然纸上,那是一本本制作精良的图画名片,蕴涵着孩子们对每个成员满满的爱。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的父母,讲述着每个感人的点滴,大家顿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时便是如此。

  问一问

  颂恩组同学在活动期间进行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父母对我知多少》为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而父母却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却得不到孩子的一丝体谅。这其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当他们把调查分析图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唏嘘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养育他们长大的父母。

  演一演

  忆恩组同学顺势表演了小品《唠叨的妈妈》,讲述平凡生活中妈妈处处唠叨,却又处处关爱的小事。他们深入生活,观察妈妈的每个唠叨瞬间;记录生活,写下自己的.小品台本;展现生活,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准备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父母的感恩。小品结束时,全体演员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全班引起共鸣,大家不禁大声合唱,那歌声动听而感动。

  看一看

  感恩组同学把一张张儿时和现在的父母与自己的对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发俊俏挺拔,而父母脸上却悄悄爬来了皱纹和几丝白发,起先大家还会为同学儿时的稚嫩捧腹大笑,“瞧,这也太逗了!”紧接着便停了下来,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就老了。”

  当事先录好的“父母寄语”爆笑登场时,大家已再也笑不出来,“你健康长大,是妈妈最大的愿望”,“要多吃饭,正长身体呢”,“爸爸陪你慢慢长大”......一句一字都震慑的大家的心,什么是爱,便是如此简单平凡,却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 唱响感恩

  活动汇报课上回荡着动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舒缓而感人,同学们在这感恩的氛围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满盛着对父母的爱。当他们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时,早已热泪盈眶。

  四、活动效果。

  最后,同学们彼此交流着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并填写了活动收获卡,孩子们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要多关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说“我的胆子变大了!”,有人说“我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有人说“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说的最多那句还是“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家长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声,更明白了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填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估表》,通过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给予孩子实践能力的肯定。

  五、活动反思:

  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记录着孩子们那一颗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他们真的懂事了,真的长大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收集有关的资料,撰写心得和调查报告等,这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上网查资料,这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的学生统计调查各种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吟咏、歌唱,又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制作贺卡、心语卡,又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当然,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太受小组同学的欢迎;有的小组的展示形式太过单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要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感恩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感恩,生活中的智慧,它是爱的别名。在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收获了能力,收获了责任、收获了真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存感恩,与爱同行!让我们一同携手走进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天空!谢谢大家。

综合说课稿13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规范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和特点,是新课程规范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资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自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资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规范的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资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扮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像、联想,丰富自身。从资料搜集、整理到效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珍贵的。

  2、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难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缺乏,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示。课前收集、整理资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考虑好动手的习惯。

  2、敢于表示,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时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和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干发明出好作品。

综合说课稿14

  《学做解放军》是一首适合幼儿演唱的歌曲。全曲充满了浓浓的儿童情趣,是一个很好的、经典的音乐教材。

  一、关于教学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感受二拍子节奏的强弱规律以及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特点,感受解放军的英勇与坚强。

  2、在“唱、跳、奏”中培养综合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3、体验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激发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心情。

  二、关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的途径

  重点:初步学会唱《学做解放军》,并按节奏做简单的模仿律动,自然生成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难点:掌握第三乐句“xx xO”节奏。

  突破重点和难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创设音乐教育活动情境:师生扮演解放军,到军营“学军”,练习歌曲中出现的主要节奏型,为掌握活动要求作铺垫,同时,也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2、教唱歌曲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引导幼儿从“整体感受—分段学唱—整体把握”。

  3、运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第三乐句配有图像的“节奏图”,变枯燥学习为趣味性学习。

  三、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及其依据

  1、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将通过学习、查资料、询问等途径了解的军队和军人的知识进行自由讲述,共享信息。接着教师头戴军帽扮演解放军指挥官,带领“小解放军”在《学做解放军》音乐声中“参观军营”“参加军训”等。教师以指挥官形象出现,明确提出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要求。同时,还告诉幼儿:我们将根据表现,选出一位最优秀的解放军。幼儿对解放军这一形象十分喜爱,一听说自己是解放军都非常高兴。因而,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情不自禁地昂起头、挺起胸,仿佛真的成了一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这样的导人,既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有机、有效地把控和驾驭了课堂秩序。

  2、整体感受。把握基本节奏

  著名音乐教育家奧尔夫认为: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第一要素。《学做解放军》节奏感强,具有进行曲的风格。因此,要学唱好歌曲,必须先引导幼儿掌握好歌曲节奏。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以及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容易转移、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音画结合)进行教学。依次出现解放军“正步走、打靶、吹号”的画面,然后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进行模仿。接着,教师对幼儿的模仿加以规范和提升。提供小鼓、沙球、串铃等让幼儿先自由演奏,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解放军叔叔“正步走、打靶、吹号”的动作。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多种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使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趣味盎然。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指挥者,而是活动的引导者,即对幼儿的办法进行补充、鼓励,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使得这一环节的活动在主动、生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有效地进行。

  3、做学军律动,初步熟悉歌词

  本首歌的歌词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歌词节奏鲜明,念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教师根据这一特点。按旋律节奏运用“动作思维”示范朗读歌词。同时,随着歌词的`描述,教师也引导幼儿表演优美而又能确切表达歌曲情感的“表情动作”(正步走、打靶、吹号等),以帮助幼儿理解词意,掌握歌曲情感,从而加深对歌词的记忆。并引起幼儿学说歌词的兴趣和愿望。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歌词,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在旋律伴奏下尝试朗诵歌词,幼儿很快掌握了歌词。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先分析歌词特点,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动作思维”等,选择在音乐伴奏下的“综合朗读法”,使幼儿轻松而愉快地记住了歌词。

  4、运用“总-分-总”教唱歌曲的方法,帮助幼儿真正学会唱歌曲

  教师先让幼儿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整体学唱歌曲;然后抓住幼儿在歌曲演唱时出现的问题,如“敲、打、吹”等几个字发音不够重,以及第二乐句吐字不够清晰等,分别纠唱;最后,教师引导幼儿带着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再次完整地演唱歌曲。由于有了前面感受、模仿、朗诵歌词的基础,再加上是“整体教唱法”,幼儿学会唱歌便水到渠成。以上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幼儿学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便于幼儿模仿,符合低龄幼儿学唱歌曲的特点,达到了教师事先提出的教学要求。

  5、整体表现,提炼升华

  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歌曲处理:第一乐句中“敲”“打”“吹”这些字要唱得重一些,表现出入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气概:第二乐句先强调“哒”,后强调“嘀”,唱这一乐句时,舌头要灵活,声音要有弹性,口腔动作不要过大:第四乐句要唱得雄壮有力,表现对解放军的崇敬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表演唱、跳、奏,并使唱、跳、奏融为一体,将活动引入高潮,实现本节活动整体美的升华。这一环节,正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内容美和富有情感的音乐艺术形象,引导全体幼儿演唱、律动表演及打节奏等。歌曲的艺术形象不断深化,幼儿不断受到综合音乐艺术的感染。

综合说课稿15

  一、设计意图

  平时每当孩子听音乐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开心、快乐。特别是利用手中的乐器来敲打各种不同的音乐,或用肢体动作表现对孩子更具有吸引力,《纲要》指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快乐的歌》,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中通过听一听、学一学、做一做、使幼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创造力,同时让孩子们了解有节奏地敲打音乐,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本次活动综合了语言、艺术等内容,运用了各种手段达到了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目标及重难点定位

  《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的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活动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为满足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需要,按照《纲要》设计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活动目标为:

  1、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

  2、利用各种乐器来表现音乐

  3、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整个活动呈现了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纲要》的基本点,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努力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把乐意参与此次活动并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用肢体来表现音乐做为重点,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利用打击乐器有节奏地表现音乐。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为了有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是一种“听想讲做”结合的方法。

  “听”:倾听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

  “想”:教师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讲”:为了满足幼儿想说的欲望

  “做”:让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感受和表现音乐

  这些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操作等来获得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我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给幼儿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活动准备:CD音乐碟、打击乐器(铃鼓、串铃,三角铁等)

  四、活动过程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用动作表现音乐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用了幼儿熟悉的音乐《哈巴狗》来感受孩子的兴趣,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用各种动作去表现音乐。

  2、用乐器表现音乐

  先让幼儿欣赏乐曲,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然后让幼儿跟着教师的手势用乐器来表现音乐,提高幼儿的表现技能和能力。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采用了观察法、言语提示法、激励法避免了传统的说教方式,让幼儿能在轻松的氛围里,根据教师的手势拍打音乐,这也是我整个活动的亮点。

  3、让幼儿自我展示

  让幼儿随着音乐,自由地创编动作,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及创造力,让幼儿得到快乐的体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一个活动开展成功,需要我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活动中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综合说课稿】相关文章:

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09-18

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06-1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04-07

小学综合实践课说课稿02-07

小学综合实践说课稿集锦10-16

大班综合活动《变废为宝》说课稿12-1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精选】05-23

中班综合活动《有趣的萝卜》说课稿12-21

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 14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