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11-20 14:40:03
  • 相关推荐
克和千克说课稿[通用1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克和千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说课稿1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根底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适宜?什么情况下用克适宜?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拟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拟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拟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到达“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根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适宜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比照,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强健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开展。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克和千克说课稿2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验都是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样的说课,我深感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结合教材特点。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构建克和千克的概念实

  印老师说: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枚一角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上。她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如一个图钉,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活动。如:老师的体重,同学的体重等,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

  三、课后巩固练习设计层层递进,突破常规练习

  在巩固练习部分,印老师第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填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然后让孩子完成书上的比大小练习。而第二个练习是让孩子动手操作,连一连,前提是不用秤,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练习巩固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练习,也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同时,孩子们做完练习,不仅纠错,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孩子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总之,这节说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说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克和千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克和千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拟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拟抽象,因此学生承受起来比拟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根底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表达“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置物品的经历引出guo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提醒并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到达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到达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行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表达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稳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稳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习,一星级为根底练习,二星级是提高练习,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习,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开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五)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比照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根底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根底。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局部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拟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假设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假设干;2分硬币假设干枚。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稳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想)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方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提醒课题。

克和千克说课稿6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 1000克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根底。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适宜吗?生答:不适宜。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开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稳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克和千克说课稿7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根底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根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到达这种相互[数学网搜集]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时机。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拟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验都是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根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样的说课,我深感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结合教材特点。

  印老师说: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枚一角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上。她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如一个图钉,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活动。如:老师的体重,同学的体重等,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在这些活动中,表达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到达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

  在稳固练习局部,印老师第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填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然后让孩子完成书上的比大小练习。而第二个练习是让孩子动手操作,连一连,前提是不用秤,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练习稳固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练习,也很好的到达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同时,孩子们做完练习,不仅纠错,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孩子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总之,这节说课思路清晰,表达了数学说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拟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拟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拟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根底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表达“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拟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置物品的经历引出guo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到达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到达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行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表达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稳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稳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习,一星级为根底练习,二星级是提高练习,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习,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开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四)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比照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克和千克说课稿8

  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重点是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它们的进率关系。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进行充分感知和体验,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第45-4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具:盘秤、天平、食盐、回形针等

  学具:盘秤、天平、食盐、苹果、回形针、5角钱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游戏名字叫“爱的抱抱”。游戏规则: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瘦一个中等),让中等的同学抱下瘦的同学,在抱下老师,请下面的学生猜测下,抱谁时坚持的会久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抱一抱的游戏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有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就可以大致比较两个人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师: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展示图片)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橘子、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台秤、电子秤(秤几千克的物品)、天平秤、弹簧秤(称比较轻的物品)、磅秤(称比较重的物品)、体重秤等等。

  2、看这幅图中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嘛啊?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淘气和小鸟都在量体重,但用的质量单位不一样)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发现质量单位的不同,从而引出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台秤和天平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要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下老师手中的这些盐的重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我们在调秤的时候可能存在误差,称出来的盐的质量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介绍千克的英文名字:kg

  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盐的感觉。

  最后确定苹果个数把小组确定的苹果拿到台秤上称一称,看小组估计是否准确。

  请同学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

  请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积极主动地学习】

  师:有些物体刚好是1千克,而有些物体比1千克多,但他们都是以千克做单位,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课件出示)发现有三个回形针,没有重1千克。

  4、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大家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三个回形针,它们很轻没有重1千克,那它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拿出三个回形针一起来来称一称吧。因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我们要用天平秤来称,现在请同学们把台秤还有刚刚称过的苹果收起来,把天平秤拿出来,一起来称称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三个回形针较轻,应用克做单位,自然地引出克。】

  师:原来3个回形针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些回形针放在你们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的质量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估算下5角硬币(或桌上其他小样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下它的具体重量,看自己的估算准不准。

  5、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他们的关系吗?(可提醒下从刚称过的盐或者油中得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通过材料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总结:

  刚才我们称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

  1千克=1000克

  (三)总结

  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总结。】

克和千克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数学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页第1课时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以后要学的“吨”的教学奠定基础。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来感知。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正确读出测量工具上的数值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设计理念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学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具学具

  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袋装1千克盐、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天平。

  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盐、1千克的水果、1千克的洗衣粉、二分的硬币、图钉、扣子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100克,火腿肠一根是50克,我的体重是35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做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图钉、扣子等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一称苹果,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水果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教师和学生共同验证。

  ⑤1克与1千克比你有什么感觉?(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克和千克的关系

  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盐问:1袋盐重多少克?重500克。

  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板书: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用“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4、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师:同学们的数学课本有多重?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天平来称一称,好不好?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本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三)、基本练习,巩固应用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意图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想请同学们课下调查几种物品的质量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调查物品的名称,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二分硬币为一克一袋盐500克,两袋为1000克

  克:g一千克=1000克

  千克:kg

克和千克说课稿10

  一单元主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会用质量单位做简单的运算。

  (三)各个小知识点是怎么分布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本单元的编排意图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二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二)知识树

  (三)知识、能力及情感的结合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2.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4.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5.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6.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平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克和千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五、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背一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从家带来的物品(大米和石子)。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 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 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达到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 并进行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巩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习,一星级为基础练习,二星级是提高练习,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习,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五)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四、说教学反思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克和千克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材整合的内容。选择本内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单独的这个内容,本单元是属于量和计量的内容,低段量和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人民币、认识长度单位、时间的认识,这些内容课时都安排的3课时左右,教材上都没有独立的整理复习课。另一方面,教学量和计量,内容比较零散,素材准备较复杂,新授课和复习课在公开课中都很少见到。但是量和计量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又和数与形密切联系,搞好量和计量内容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课是对学生已经学习的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这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有更具体、形象的理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属于量和计量的知识,二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常用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人民币的单位。因为二年级学生生活经历较缺乏,可以通过让学生先估计物体的质量,感知克和千克的不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再通过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关于质量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三、教学目标

  1、整理复习所学过的克和千克的内容,了解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2、会灵活运用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3、培养学生能根据生活经历大概估算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能灵活运用他们的进率解决问题,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会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例子、自己的提醒等,掌握所学知识,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倾听意识等良好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 )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 )的牛奶、一个55千克( )的鸡蛋和一个200千克( )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5克( )重。我背起3克( )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辆载着大约4克( )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1、我的收获:

  2、我的例子:

  3、我的提醒(我的分享):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采用讲授的方式直接介入主题,引出学习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

  (二)、小组合作,交流旧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研究单的内容。研究单首先呈现的是一篇数学日记,从日记中帮小马虎找不合理的地方,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辨明不合理的原因,达到能灵活选用质量单位。

  然后学生在小组交流第二部分我的收获(这个单元我学会了什么)、我的例子(可以先估一估自己喜欢的物品的质量,再调查或者测量该物品的质量;)、我的分享(1、可以分享这个单元学生自己整理、收集的错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各种运用质量的例子和习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量,增长知识面,初步巩固本单元的内容。

  (三)、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给大家介绍克(千克)”这样的问题,引出同学们的交流,分享这个单元学到的知识,说出克和千克的`特点,以及可以介绍我们认识的几种常见的称。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先说出或者出示自己喜欢的物品,然后让全班同学估一估该物品的质量,在估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估算,也更好的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融合,彰显数学的价值性。在同学们估算的基础上,再出示正确的物品质量数,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计。第三部分主要是展示学生的典型例题,分享学生的错题集,让错误说话,让错误发挥他的价值。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本环节主要安排了基础性和拓展性的4道题。基础性题目是运用质量单位进行计算,如5千克+700克= ,200克+800克=( )千克。基础性题目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完成,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对本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拓展性题目是1利用天平的性质,1个菠萝=2个梨,2个梨=5个苹果,请问3个菠萝=( )个苹果。2现在有一台天平,只有3个砝码,分别是20克、50克和100克。能用这台天平想办法称出130克的食盐吗? 3有两袋质量相同的大米,现在把甲袋中的40千克大米放入乙袋中,这时乙袋中的大米是甲袋中的3倍,原来甲袋大米有多少千克?拓展性题目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垫一垫脚就能实现目标。

  (五)、总结提升,品味收获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着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在总结部分,任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本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等问题,提高学生总结和概况的能力。

【克和千克说课稿】相关文章:

《克和千克》说课稿12-31

克和千克说课稿01-03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01-15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08-02

《克和千克》说课稿9篇12-31

《克与千克》说课稿02-28

【合集】《克与千克》说课稿07-15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10-22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