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二节。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难点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五、板书设计
我相信学生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而且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生物说课稿2
一. 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第一册第七章第三节《保护生物多样性》,共一课时。
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的思路是,以大熊猫为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的挑战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体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思想。本课内容不多,但意义重大。
二. 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下面几个学习目标。
①.知道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②.体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③.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④.了解目前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这些学习目标中,情感目标也有所体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学生知道一些与人类直接相关的一些生物的作用,对生物多样性意义有一定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他们只认为与人类直接相关的生物应该保护,但是与人类无关甚至是有害的生物也应该保护就有些不理解。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确定了下列内容作为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提前两天发给学生一份阅读材料,并要求他们自行去收集一些材料。用于相关的讨论。
设计了两个讨论,大熊猫的生存危机和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话可讲,讨论能够开展。
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这则材料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也能够说明问题。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内容共分三个主题:
1.大熊猫在呼唤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以一段大熊猫的影象资料引入“大熊猫的呼唤”这一主题,让学生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有一定了解,使他们对大熊猫的生存危机能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对大熊猫面临的生存危机进行讨论。介绍一些已灭绝的物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讨论人类对生物的利用。通过对一段材料的分析,认识到一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来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为人类营造稳定的生存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立法等手段。现行的一些保护措施,先就地保护,无法就地保护才考虑移地保护。
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以知识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课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体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4.了解目前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准备:
提前两天发给学生一份阅读材料,并要求他们自行去收集一些材料。
教学过程:
播放一段大熊猫的影象资料引入新课。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这些情景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学生惊讶)
不是我危言耸听,这是事实。不信我们就来听听第一大组的同学所收集到的有关大熊猫的资料。(两天前已经布置)
主题一:大熊猫的呼唤
学生:陈述大熊猫的生存危机。
叫一名学生以大熊猫自比,概括出大熊猫面临的几个生存问题。
将这些内容概括,在屏幕上打出来:
1.大熊猫的栖息地被人类侵占
2.大熊猫被人捕杀,偷猎
3.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分割,寻找配偶困难,繁殖率下降。
在野生动物的大家族还有很多也面临着和大熊猫一样的遭遇,有些甚至更惨。
来看一组资料:播放幻灯片
这些生物本可以成为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可以利用它们的一些长处为人们服务。
过渡:生物对人类是有用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就请第二大组的同学来汇报他们的资料。
主题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1.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物:
a.提供食物:
b.作为药物:
c.工业原料:
d.提供能源:
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我们应该在利用它们的同时,对它们加以保护;但对于(在表面看)对我们没有关联的生物,我们是否不用关心它们的.存在呢?或者干脆就应该把它们灭绝呢?
2. 阅读资料:鲑鱼的大量减少,影响到其他生物。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作为生态链或生态网中的一环,与其他生物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依存关系,也就是说食物链靠生物的多样性来维持,任何一种生物的减少或消失,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链、整个网的完整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为了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一个稳定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主题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树立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立法等手段来提高公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现行的保护措施:a.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1551个(今年5月)
b.移地保护:野生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移地保护的成功例子有:麋鹿、富兰克林树。
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1、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①森林及其他植被类型:保护草原、森林、沼泽等。
②野生生物类型: 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③自然历史遗迹类型: 保护非生物资源——火山、化石产地、溶岩等
2.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①核心区 一般不用于科学研究
②缓冲区 可用于科学研究
③实验区 做相应的试验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2.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破坏。
3.我们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
4.人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做的努力。
生物说课稿3
一、说选题
1、开发主题的思考
发酵食品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随着养生科学越来越提到日程上,发酵食品所蕴含的健康能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在的青少年面对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还会制作这些古老的发酵食品?是否了解这些手工制作的发酵食品?是否还会想上辈人上上辈人那样,经常在餐桌上给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食品系列之一——发酵食品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起来了。
2、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了发酵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从而对发酵食品感兴趣,进而尝试制作。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引起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产生兴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各科知识,增进思考,融通各学科领域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再次,通过发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课时;制作、观察、交流、改善发酵食品既劳动与技术部分需要4~5课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周围群体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倡导健康饮食知识、理念,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部分需要2~3课时。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观察、记录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作1~2种食品,并能够自主设计发酵设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周围人对食品的要求,聆听他人的意见,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
三、说学情
本届初二学生即将在生物课当中学习食品的发酵原理以及简单的发酵技术,所以可以和生物学科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网络、图书、资料室等查找更多关于发酵食品的资料,有利于为进一步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初二年级已经开始接触到物理学科,对物理变化并不陌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酵使得食品原料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变化,对学生升入初三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是初二学科增加,负担较重,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裕,而且99%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精心照顾和呵护已经习以为常,在劳动与技术活动中会出现只停留在理论,不愿意动手的情况。
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会出现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这些都会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问题,不过也因此会生成很多新课题。
四、说教法
1、研究性学习部分:信息爆炸的时代,查找资料编的相对容易得多了,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大量雷同及相关性不强的信息也混杂其中,干扰着活动的效率,而且资料也流于表面和肤浅,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来就困难了。这一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筛选资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汇总交流地方法。
2、劳动与技术部分:制作发酵食品时,有很多条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温度,时间,卫生等,如果仅仅依靠自然条件就会影响发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运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现代工具,不同食品的发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各小组分头制作,再汇总交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发酵方法,逐渐养成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调查周围人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认识,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宣传兰内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定期为家人制作几样发酵食品,并根据发酵原理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信息技术部分:鼓励学生向专业人士学习,把自己拍摄的过程照片制作成幻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和喜欢漫画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发酵的过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对发酵的理解传达给他人。
五、说教学流程
1、活动设计
确定活动目标后,设计了三个活动部分:《认识发酵食品》、《制作发酵食品》、《共享发酵食品》。
《认识发酵食品》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种类、所使用的菌种、所需温度、营养价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发酵食品》是让学生根据资料或专业人士的经验介绍,尝试制作1~2样发酵食品,并能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共享发酵食品》是通过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据此不断挖掘发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家人及周边需要的人服务。
2、活动实施
《认识发酵食品》:
a、分小组,并分工。
b、小组整理交流资料,选出两位同学在班级共享信息。
c、评价:资料搜集状况、整理状况、交流表现等。
《制作发酵食品》:
a、根据资料准备工具及原料
b、分别制作:酸奶、米酒、馒头、泡菜。
c、交流制作体会,学习他人经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共享发酵食品》:
a、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馒头,体验家务劳动,感谢家人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b、设计调查问卷,能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及应用情况。
c、根据发酵的原理机制,尝试创作新“作品”。
3、活动评价
每个阶段都要及时进行活动评价,阶段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取长补短。
生物说课稿4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生物生物上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部分内容较为重要,学生很难理解,同时也是高中生物的重要部分,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 能概述生物种类、基因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学习,初步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学习我国的珍稀的植物资源,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加强学生的写作和交流。
重难点
重点: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1.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让学生进入情境(约 3-5 分钟)。
方法:课件展示: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成片的森林
2.新课讲授 25 分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哪些?
(2)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进行讨论。
(3)组织学生学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与学生一起讨论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学生训练与讨论 10 分钟
4.课堂小结 3-5 分钟
六、说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5
一、专题说明
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识为中心的专题知识,基于这点考虑,本人认为“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以此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广泛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今年的考试说明中也体现它的重要性,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15%。所以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紧紧围绕细胞这个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将是本专题最重要的任务。
二、学情分析
维果斯基说过:“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初步了解,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各种细胞器能初步识别,掌握了细胞膜、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平时学习生活中也积累一定的有关细胞的知识。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不能将已有的知识很好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专题进行整理,学生就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理顺知识点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联系,编织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学生就能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就能对知识的记忆和检索,就能在高考解题中确定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突破口,确定解题的知识范围和答案。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
(2)知道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图识别和运用,理解各细胞器生理功能
(3)学生能列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具体例子
2、、过程与方法:
(1)描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以及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关系
(2)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列表描述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结合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学会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建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2)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识别和运用,各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
2、难点:
(1)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2)细胞膜上脂质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四、教法和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教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
主要教法:
1、问题情境教学法
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如细胞进化趋势越来越小吗?为什么?给你磷脂分子,你将如何做出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温度对膜厚度有何影响?为什么无细胞质的核很快死亡,而无细胞核的细胞生活一段时间后才死亡?等等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决情境问题。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回顾知识,形成技能。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同化,能力的训练。
2、直观教学法:
通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本节课利用视频是人和老鼠细胞融合过程,从直观上对细胞膜的流动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该过程的细胞融合方法有哪些?影响流动速度的因素
有?做一归纳,还通过fLAsH动画,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的动画模拟,让学生很快的回忆其他们之间的区别点,然后再通过三个曲线图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思维强度。
主要的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这些信息来同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放置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适当位置,形成学习生物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方法。本节课主要对以下学法进行指导:
(1).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细胞膜的结构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推演结论,另外我增加了一个有学生独立完成探究的实验设计,课堂练习例1,通过呈现水通道的素材,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该水通道就是膜蛋白。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取一定的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分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内容时,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
总之,具体做法如下:
①、教学生读图:通过指导识别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②、让学生讲: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对那些容易比较繁琐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去归纳,对于难于掌握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例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这一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出现的差错、漏洞,帮助学生归纳。
③、引学生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渠道去思考;运用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去讨论,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想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细胞器与物质代谢的关系,细胞器与生殖发育关系,细胞器与遗传变异及进化联系,去总结:细胞中的三个子系统:膜系统,遗传系统,细胞骨架系统,元和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④、带学生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在每个难点的和重点的内容中都穿插了典型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突破口,确定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
掌握例如:课堂练习1、2、3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体把握,明确专题思想
首先对整个专题作个简要介绍,牢牢抓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重要思想,所以第一环节先让学生走近细胞,宏观认识细胞。再让学生走进细胞,由外至内逐一回忆和总结细胞的各种结构,同时还是抓住学生思维的薄弱点,就是结构如何决定功能,结构和哪些功能相适应,教师可以通过例举具体例子说明,例如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是它完成各项功能结构基础,如变形虫的运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等。第二点就是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但细胞功能的完成必须由细胞各结构的配合才能进行,必须强调细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核质关系,各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等。分析清楚专题思想之后,通过设计几道典型的习题,比如:通过课堂练习2,反馈学生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二)、搭桥牵线,细化专题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知识点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一:介绍细胞膜有关知识之后,要让学生发散思维,写出与之有联系的内容,燃后教师总结,例如: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联系,与细胞融合的联系
第二:从细胞器上看: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细胞器与物质代谢的关系,细胞器与生殖发育联系,细胞器与遗传变异及进化的关系,让学生从纵向上进行练习思考,还可以,通过设计表格比较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横向上的比较,建构立体概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点可以这样归纳和总结,从而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
第三:有关细胞核可以引导学生想到:核移植,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的例3来巩固。
(三)、总结归纳,建构知识网络
用概念图可以有效地组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使知识概括化、网络化,并能灵活地迁移,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对本专题的概念及重点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走出细胞来看细胞之间的联系,概念图的好处是可以让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复习提供方便,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主要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我仅仅是查漏补缺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入侵者》被选录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这个单元的课文共五篇,《生物入侵者》排在第四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生物入侵者》介绍了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属于自读课文。学习本文,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的概念。学生对说明文要素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相关知识。
②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增强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生物入侵者”的含义,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二、 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的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加以适当的点拨。以突出教学重点。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延伸拓展法。对是否赞成干预生物入侵这个观点的辩论有利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说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早就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
1. 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 (1分钟)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在湖南长沙,面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枝黄花——云南滇池扰乱一池春水的水葫芦,人们却痛下杀手,欲赶尽灭绝,为什么?请走进《生物入侵者》。
设计说明:这一导入简洁、精练,可筑起学生的情感之堤,引发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二)自主释题,引发阅读兴趣 (5分钟)
读课题,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入侵”和“生物入侵”的含义,再谈读题后你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设计说明: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的这种心理比成人更强烈。应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其解释由学生自主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通过读题明白文体,了解文章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文本——构建探究平台 (20分钟)
自主阅读,并探究讨论。
1.在文中勾画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2.文章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还讲了哪些内容?
3.你认为学习本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试拟出本文学习目标。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及时板书)
……
设计说明:探究性学习仍需以文本为支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并突出教学重点 。
(四)合作交流——畅谈探究收获 (5分钟)
文章标题为《生物入侵者》,全文都起笔于生物入侵,落笔于启示,在平实、准确的说明中诠释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现象,使人读后可产生理性思考,那么,学完本文后,你有何收获呢?
提示:收获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还可以是思想上的,用“学完此文,我明白了……收获了……”的句式理性地叙述自己的提升、认识和思想的升华。设计说明: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联系自我,勤于思索,初二学生进入思想,性格,生理发育期,求知欲,表现欲都很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验学习语文之乐。
(五)唇枪舌剑——实践中高瞻远瞩 (12分钟)
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设计说明:辩论问题本身并没有是与非的定论,但在辩论、求证的过程中,让学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出个性的张扬,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精神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在思维的自由与活跃中突破教学难点。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设计说明:第一题是为了明确词语积累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第二题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关注人生。
四、说板书设计:《生物入侵者》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及危害:毁灭物种、经济损失(2-4段)
生物人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径:跨国贸易(5段)
揭示态度:不同(6-7段)
采取措施:(8段)
设计说明:此板书可以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主要内容与写法简明清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便于学习、模仿和提高。并且具有艺术的美感。
五、 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迪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学生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 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生物说课稿8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3)通过观察,证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总结、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通过学习了解:甚至有的微生物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细胞结构、细胞的生活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头脑中已经初步构建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框架,这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件情趣导入
播放PPT课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单细胞生物
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象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象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活动2【讲授】授课
一、合作展示。
PPT展示各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眼虫,疟原虫,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二、激发情趣。
激发兴趣:总结每个小组的收集情况(学生收集到草履虫的资料有草履虫的细胞图片、名字的由来、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从资料上认识到草履虫是一个具有生命体的.生物。
三、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结构特征。 尝试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来解释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四、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
1 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运动是怎样完成的?2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能看到食物泡吗?草履虫身体里所有的食物泡一样大吗?说明了什么?
五、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归纳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1、让学生谈谈草履虫的应激性:在清水和培养液中,草履虫选择待在培养液一边;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食盐后,草履虫往清水一边移动,说明其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请学生谈谈单细胞生物的利与弊。
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 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说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 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 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 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 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的第三节。这节分为两课时,第2课时是探究活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我所讲的是第1课时,这节课内容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依据课标,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出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什么是丰富度
(3)举例说出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识别数量坐标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
(4)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说出群落中动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原因和意义,水平分布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群落结构特征的学习,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抽象的概念、生物学术语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例如: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可以让学生看到这些生物现象;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如热带雨林群落,冻原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2.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获取信息、解开疑惑,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讲练结合法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学生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老师进行深入、详细地讲解。学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进行对应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不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群落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学生尝试归纳概念,教师再进行纠正。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学习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生物说课稿11
1.说教材
1. 1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极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与已经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密切相关。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也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1.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a、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b、理解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
c、联系有丝分裂,掌握精子形成过程
d、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2)能力目标:a、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b、通过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学生参与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
b、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加深学生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a、减数分裂的.概念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a、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的理解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c、精子形成过程
2.说教法
根据该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素质教学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2) 运用游戏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预习和讨论分析能力,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 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用具:8根橡皮绳,多媒体,幻灯片
注重于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渴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学习愿望的教法,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会学。
3.说学法
由于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
4.说教学过程:(两课时)
我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这部分内容尽管抽象、难以理解,但只要教师运用教学得当,学生还是能够体会、理解的。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
2、把课桌椅往后移,腾出半个教室为游戏做准备。
4.1设置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投影图片,以问题导入:(1)生物体如何保持其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2)精子和卵细胞是怎么来的?它们的染色体与体细胞一样吗?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引出受精作用及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的意义。
以问题“何为减数分裂,它与以前讲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过渡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讲解。概念可请学生联系有丝分裂,结合课本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分析,弄清“减数”到底是减什么?减多少?为什么会减?怎样减?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4.2游戏教学,愚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预习精子形成过程,体会染色体行为变化。上课时先动画演示精子形成过程,教师帮助整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然后开展学生游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游戏方法:橡皮绳代表纺锤丝,四高(两男两女)四矮(两男两女)八位学生代表染色体,男女代表来源,身高代表形态,同样高的两个男生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其他也一样。另外再请课代表做指挥,其余学生帮助纠正错误,按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游戏。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课后以坐标图的形式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4.3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回忆导入:1、受精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如何?2、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如何变化?请学生画坐标图。3、联系有丝分裂,请学生画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图,并与减数分裂的曲线图进行对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4.4融会贯通,适当引导,提高分析能力
请学生快速阅读卵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比精子形成过程,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的理解。
投影几张细胞分裂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分裂,是什么时期,要求讲明判断依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细胞分裂图判断方法,强化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投影一些事先精选的习题加以巩固。
5说板书设计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一、受精作用
精子(n) 卵细胞(n)
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 受精卵(2n) 减数分裂
(♂)生物体(2n)(♀)
二、减数分裂的概念
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减半
三、精子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复制 联会、四分体 着丝点分裂 变形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裂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卵细胞与精子形成的异同点
相同点:过程相同,染色体行为变化相同
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均减半
产生生殖细胞数目不同
不同点: 产生细胞种类不同
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6说巩固
通过投影一些习题,进一步强化减数分裂的概念及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等重点,易化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规律及精子形成过程等难点。
生物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在系统体系中的地位、特点
2、说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确立的分析、确立的基本依据
3、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层次,是否有个性和符合学生实际
二、说学情
1、说对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背景差异、能力起点的分析
(个体差异、城乡差异)
2、说对于学生年龄特点及本课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关系、兴趣,以及学习态度的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的'确立是否针对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灵活和恰当
2、说教法的确立是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各个感官的活动
3、说教法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4、说学法是否有意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口、手、耳、眼)和思维的运用和活动
5、说学法的确立是否分层次和有的放矢
6、说教法、学法的确立是否突出、强调和关注面对全体学生
7、说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8、说教具、学具的准备和使用的阶段和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对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的基本原理和理由
2、说导入、新授、反馈、结课、巩固练习各环节的设计与过渡的基本预设和基本期待
3、说教学各环节当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
4、说教学过程的创新
五、说如何确立重点、突破难点
1、说本课内容重点知识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课标、心理学、知识结构)
2、说如何实现重点知识的重点确立和反馈验证
3、说如何利用教学法、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多媒体、挂图、实物、标本、知识联系)突破难点
六、说基本预设
1、说对教材分析与整合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2、说对学情分析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3、说教学环节预设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生物说课稿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知几种鸟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2、探究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归纳鸟的主要特征;
4、了解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对生物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
1、鸟类的'主要特征;
2、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认同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3教学过程
生物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是教材主题四“生态系统”的开篇节,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类型”、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让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主要分三个模块:你知道吗、学习与探究、拓展与视野,本课的教材内容是在讲述了植物界和动物界对环境普遍存在的适应性之后,又利用各类图片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式,着重讲述了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适应现象,以突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主题。在本节的最后,也指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如果生物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原来的适应就将变为不适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二期课改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2、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3、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2、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讲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
2、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学会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二)教学难点
(1)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
(2)认识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初一科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非生物环境的因子:如水、阳光、土壤等,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在又经过半年多生命科学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观察,实验,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习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在讲台上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多采用直观教具、直观演示及直观的语言,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自己探究,使他们能获得施展才能及品尝成功的机会。
五、教法指导和教学器材:
1、教法指导
根据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器材
金鱼、莲藕、小组活动评价表,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整体设计思路和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选主题,查找资料,经小组集体讨论、整理好资料后制成PPT,在课内进行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等。这样,学生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来解决问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节课自始至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参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课本中的资源,自主进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全班同学掌握比较和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方法;能主动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情感。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猜猜老师带来的“神秘礼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整合
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启动学生思维,畅所欲言。
2、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
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前用简短、优美的语言介绍、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各类生态系统的文字、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观察标本——莲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适应性特点
①保护色、②拟态、③警戒色
教师大屏幕展示各类生物适应环境生活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总结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教师大屏幕展示夏天苔原上的雷鸟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
(三)教师总结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建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八、评价:
1、填写评价表,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为主,培养学会欣赏他人和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2、完成练习册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探究题:如今,由于环境条件的人为破坏,导致濒危动物出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物说课稿15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从学生的认识逻辑来看,在这一单元中需要解决的是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本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本部分内容的编定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本部分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三、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联系生活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过程与方法:
在前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组内分析讨论,总结出汇报材料,课上进行汇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与碰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2、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自省以提升对生命的珍爱之心。
3、教学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即时评价。
4、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总结交流。合作学习法: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1-09
生物说课稿范文04-19
单细胞生物说课稿01-09
生物说课稿精选15篇01-09
生物圈说课稿01-10
生物说课稿15篇01-04
生物说课稿(15篇)01-04
生物说课稿14篇02-03
生物说课稿(汇编15篇)02-20